女杀手剪刀腿扭脖子:关于在二十里铺村建立奶牛养殖园区的可行性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06:39:09
笔者对固原市原州区二十里铺村当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当地农牧资源、自然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多方论证,对该村依托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发展奶牛养殖的有利条件和可行性进行探讨,并对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最终,笔者提出了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奶牛基地建设,利用牧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草畜产业,将奶牛业确定为该村农业经济发展的突破产业,立草为业,以草促牧,奶牛为先,草畜双赢的整体发展理念,并力图通过本文论述,给政府和农民以启示,为决策者提供系统和科学的依据。
1基本情况

    二十里铺村地处固原城南10千米,属原州区开城镇,东连彭阳,西临平银公路,南北两面均为大山,全村共5个村民小组,259户,1114人,其中劳动力514人,回族人口占11.6%。2007年人均收人为1 534元,人均有粮食为251千克。按全国农业自然区划属于六盘山阴湿半阴湿地区,农、林、牧用地比例为1:9.15:0.93。由于长期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忽视了种植业的发展必须依赖畜牧业发展的粮畜相依关系,导致农林牧结构严重失调,农业生态环境向恶性方面转化。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经济作物比重极小,粮食、经济作物比例为188:1,既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产业,也没有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2发展奶牛养殖的有利条件

2.1牧草资源丰富,发展奶牛养殖基础雄厚

    全村有天然草山23078亩(每亩667平方米),退耕还草5 539亩,林间种草6000亩,2003年前人工种植的多年生优质豆科牧草486亩,200《年后又新增种植的优质豆科牧草228亩。目前该村人均有退耕地人工种植的多年生优质豆科牧草2.8亩,荒山种草和林间种草户均已达90亩,宜牧后备荒山户均90亩,牧草资源相当丰富。而目前全村饲养大家畜仅160头、羊431只,每头大家畜已有草山达144.3亩,远未达到天然草场的承载能力。由于后续产业发展不起来,大部分牧草未被利用,无法转化,造成宝贵资源的浪费,不少人因此对退耕还林草的政策开始怀疑,失去信心,个别地方已出现复垦种粮现象。目前退耕还林草和荒山种草及林间种草种植的人工牧草已进入产草高峰,需要尽快找到转化途径,再加上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和农副产品,牧草发展基础雄厚。

2.2劳动力资源丰富

    在种植业产量潜力、价格潜力都不会有太大空间的情况下,当前该村农民增收主要有4个渠道,即劳务经济、养殖经济、加:1:经济、特色经济。劳务经济主要只适合有一定文化的中青年,目前该村中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剩下留守的大多为老人和儿童,因而养殖经济就成了留守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该村人、财、物3大资源的基本格局是: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物资资源相对不足。以人力丰富之长,补资金匮乏和资源不足之短,才是该村经济发展最现实的选择,才能逐步克服和缓解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矛盾。养殖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链长、加工转化增值潜力巨大,而且养殖业所适应的地域比种植业更为广阔,它在微观上可以不受本地区季节和资源的限制,使劳动力得到常年均衡的合理利用。奶牛养殖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利用该村廉价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进行奶牛养殖可以降低畜产品成本,提高农民收入,还可以吸纳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安置退耕还林草以后从土地上闲置下来的富余农民,使他们就近创业,并满足他们“穷家难舍、故土难离”的愿望。

2.3有助于推进畜牧业循环经济和“有机农业”

    发展奶牛养殖,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本村土地贫瘠、土壤有机质含量少、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广种薄收的问题,是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要途径。通过牧草这个食物链,将更多的有机物从畜牧库转移到土壤库中,使土壤肥力得以提高。通过提高粮食单产稳定总产,推进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牧草过腹还田,可为农田提供优质农家肥;把用地和养地结合起来,形成以草养畜,以畜肥田,草畜粮结合的大农业良性循环体系。这样就掌握了整个产业链中所有环节中最大的话语权,使草畜粮同步发展,将整个产业链升级延伸,最终达到农牧结构合理、发展、协调相互促进的粮畜相依关系。

2.4该村不宜发展粮食生产

    该村海拔高、坡度大、土壤肥力低、气候变化剧烈,素有“早穿棉衣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从山谷到山顶农作物的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山谷往往可以种小麦、玉米等夏粮,山顶只能种荞麦、胡麻等,农作物相差一两个季节,不利于农民集中耕作收获,也不利于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年均 温度仅5—6℃,无霜期只有114天,冬寒漫长、春秋相连,影响作物授粉和成熟,种植粮食作物无可靠收成,不宜发展粮食生产。而且水土流失严重、是典型的跑上、跑水、跑肥“三跑田”,目前已出现了大面积撂荒现象,有大片可供种草的荒山沟坡,牧草发展潜力巨大。而且养奶牛不用上山放牧,可以缓解林牧矛盾,巩固封山禁牧成果,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发展畜牧业与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能把生态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与发展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

2.5土地辽阔,种草养奶牛与发展粮食生产争地不明显

    全村退耕还林以后还有耕地1 261亩,人均占有耕地是全国平均量数的2.2倍,但该村38%的住户实际人已迁走,土地荒芜多年,尤其是3个组人均耕地还在10亩以上,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37亩,每头大家畜负担40亩,这种状况根本谈不上精耕细做。因此,尽管村民很累,但还是无法温饱,还要再去开荒种地,导致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用农业系统工程理论分析,造成该村粮食低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不是干旱而是肥力。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西吉县的试验资料,在草地不少于农田1/4的情况下,草地农业可以得到单一农业6~10倍的经济效益。如果把土地这个资源优势纳入到大农业的杠架中去,通过人工种草养畜,不仅能使牧草有广阔的前景,还能为粮食生产提供后劲,有利于形成草—畜—肥—粮的大农业循环体系。但由于粮食生产长期占主导地位,制约了这种优势的发挥。如果能够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调整农、林、牧用地,增加草地面积,通过人工种草养奶牛,将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增加牧草附加值的“孵化器”,从而将获得土地资源真正的内在价值。这样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是培肥土壤、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土地产出效益的有效途径。为达此目的,除需将种植业结构由目前的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外,还要下大力气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草畜产业。

2.6牧草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该村位于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一个典型的水土流失区。自然环境恶劣、自然生态系统脆弱,土壤坡度大、土层浅,大部分是沙地,土壤矿化度高,化肥难凑效且浪费损失严重。生态性灾害频繁,造成粮食生产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使粮食稳产、高产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年降雨量仅200-500毫米,且分布不均,农作物生长期常仅占10%,而80%的雨水集中在7-9月、且以暴雨形式倾泻,水热条件配合极差,不宜种植粮食作物。或由于风、冻、雹、病、虫、兽等灾害常伴随干旱肆虐、互为因果,使种植粮食作物无可靠收成。再加上长期以来毁草开荒、广种薄收,致使水土流失严重。为了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还有大片可供种草的荒山沟坡。有关部门已整体规划该村为全面退耕还林还草区,今后将陆续有大片土地退耕种草,牧草发展潜力巨大,是发展奶牛产业和区域经济腾飞的源动力。

2.7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我国人均乳品拥有量不足10千克,而世界平均量为109千克。这是差距,同时也是机遇,特别是农村市场潜力大。从目前来看,达到发展中国家人均乳品拥有量,至少还缺6000万头奶牛;即使在未来几年内我国乳晶的消费水平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乳品市场的规模也将达到是现在的3倍。农业部预计2010年全国城镇人均消费乳制品折合鲜奶将达32千克,农村为7千克,届时国内乳品市场销售可达2600万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每年需从国外进口奶粉20余万吨,国内市场拓展空间巨大。目前我市奶牛存栏不足900头,人均乳品不足4千克。未来10年是我国奶业发展的黄金期,因此我国乳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奶牛业将是农村生产力发展中极具活力的产业,应抓住机遇大打翻身仗。因此要大力培植奶牛业,它是调整该村经济结构的突破口,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为我市肉牛基地建设打好基础。

2.8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是整个生态循环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根据测定,农作物的全部产物中可为人类直接利用作为生活资料的仅占1/4,其余3/4是根、秸秆、枝叶等。草山、森林等生产的大量牧草、树叶等植物资源中包含有比人类直接利用部分多得多的营养物质,而畜禽能将这些资源中的养分转化为对人类十分有用的产品且简单、经济,是其他经济部门无法替代和比拟的。在经济欠发达的该村,由于资金、技术的制约,要发展经济,畜牧业是最简单、最容易、最经济的。如按每头生产奶牛15000元,利用年限5年,年产奶5400千克、固原鲜奶零售市价每千克3.00元计算,养1头奶牛一次性各种投入16500元,2.57年可以收回投资,2.43年为盈利年,即农民所说的平均每养1头奶牛经营1年可以赚回1头犊牛,价值6426元。

2.9水源、空气、土壤无污染,便于生产绿色无污染畜产品

    该村四面环山、远离交通线、工业欠发达,有3个组处于深沟大山之中,距离交通干线4-5千米,无噪音,水源、空气、土壤、牧草无污染,背风向阳、气温适宜、光照充足,天然的防疫屏障不利于疾病传播,饲养成本低,场地、牧草、水源都有保障,牛喝的是矿泉水、吸的是天然氧,便于生产绿色无污染畜产品。该村距离城市仅10千米,运输距离短,便于牛奶就近销售,销售成本低。

    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无一不是奶业发达国家。实施大农业战略就是要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赋予畜牧业应有的地位。要利用上述有利条件,调整种植业即大农业内部农—林—牧结构,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奶牛产业,响应国家提出的“两稳定,两加快,两突出”(即稳定生猪和禽蛋的生产,加快草食家畜和优质肉鸡的生产,突出发展牛奶和羊毛生产)。尽管我市将肉牛养殖作为四大支柱产业加以发展,但纵观世界各地,大规模的肉牛发展都是以奶牛为前提和基础发展起来的,如育犊、产犊、淘汰奶牛的育肥等。所以要大力培植奶牛业,将奶牛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突破口、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人点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来抓。

3建立二十里铺村奶牛养殖园区的建议

3.1积极推进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态养殖小区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人畜分离、规范管理、综合利用和保护生态的经营模式建设生态养殖小区。集中供料、废水处理、粪便处理、安排饲料种植基地,普及优良青贮玉米品种。以规模养殖户为基础组建奶牛协会,引导农民从传统落后的小规模分散饲养方式向现代科学的规模饲养方式转变,提高农民养殖的组织化程度,逐步走上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之路。把奶牛园区建设成生产专业化、布局科学化、环境生态化、管理规范化、养殖集约化、效益最大化的现代小区。大力推广生态养殖、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从源头上防止养殖业污染,因地制宜推行适宜的工程技术模式,以沼气工程建设为纽带,新增牛—沼—草等生态养殖业,达到清洁生产的目标。

3.2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畜牧业合作经济为桥梁和纽带,积极推广“公司+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

    奶牛业是一个低利润、高技术含量、高风险的行业,价格的大幅波动就要求养殖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技术、科学的管理能力和市场经济知识,而这些都是养殖户最缺少的,因此,一家一户难以抵御这种风险。所以要以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畜牧业合作经济为桥梁和纽带,积极推广“公司+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将分散养殖、低效益生产的养殖户组织起来,统一进行市场信息、良种供应、饲草种植与加工、疫病防控、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等全方位的服务。加工龙头企业对奶牛养殖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同时也能缓解养殖风险。要引导企业和农户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转嫁市场风险。各部门要加大对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创新激励政策体系、营造宽松发展环境,在项目、税收、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

3.3建立完善的政府服务体系,突出技术保障

    切实加强畜牧兽医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以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为宗旨,强化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组织畜牧兽医方面技术人员对养殖户进行良种推广、饲料加工配制、饲养管理和技术指导等科技服务。

    建议畜牧兽医部门组织畜牧科技人员联系养殖大户,每人负责联系1-2个养殖园区,保证每月上门服务1-2次,对养殖户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及时解决养殖户遇到的难题。建议政府建立奶牛业发展风险基金,在遇到不可抵御的风险时,及时给予补贴。

3.4创新科技培训方式,开展技术培训工作

    该村大部分农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偏低,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可以利用农闲时间,以灵活的形式对他们进行培训。可由政府提供培训平台和培训资金,依托固原农校牧医专业优质教育资源和技术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工作,对青年农民进行养殖技术、管理理念、经营理念的全方位培训,让他们掌握饲料加工、配制、饲喂等技术。

3.5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草地农业,走生态农业的道路

    大力发展草地农业,千方百计地解决奶牛饲养中的饲料问题,增加专用饲草饲料作物种植,确保优质饲料特别是青绿多汁饲料常年均衡供应,降低饲养成本。把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注重通过农牧结合来化解养殖业的污染问题。继续抓好秸秆“三贮一化”养牛技术推广,指导推广饲料的氨化、糖化、青贮、盐水发酵、高蛋白质青贮饲料、麦秸碾青等饲料加工调制技术,促进农作物秸秆的合理利用,促进畜牧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把养殖经济当成留守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扶持发展畜牧运销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鼓励农民参与流通,增强辐射带动力。

4总结与结论

    二十里铺村既有发展奶牛养殖的有利条件,又有销售时的价格比较优势,如果该村将这种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大胆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奶牛养殖,并融入高科技手段来提升资源的高附加值,将推动该村农业产业扩展转型,推动该村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