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暴走多少级可以学:古代中国刻书印刷中心 从辽代开始的老北京刻书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1:09:02

 元代书坊刻书也日趋兴盛,《析津志》载:“文籍市在省前东街”即今东长安街一带。大都书肆所刻的书除时人诵读的经史文集之外,还有大量的民间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高丽的汉语教科书《老乞大》讲到,在大都购买的书籍中有《三国志评话》。《朴通事》也说:“我两个部前去买文书去来。买甚么文书去?买《赵太祖飞龙记》、《唐三藏西游记》去。”燕山(窦)氏活济堂是专门刻印医书的书肆,可见元大都已有专营某类图书的专业书坊。明永乐十九年(1421)成祖迁都,北京又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刻书中心之一。最为发达的是政府刻书。明代出现了内府刻书,有司礼监掌管。政府各部院也都刻书,有的与职事有关。如礼部每三年刊行《登科录》、《会试录》、兵部刊行《大阅录》、《武举录》、《九边图》。钦天监印《天文刻》及《大统历日》太医院刊有《铜人针灸图》、《医林集要》。

 

  明代北京书坊可考的有十余家,如永顺书堂、金台鲁氏、国子监前赵铺、正阳门内大街东下小石桥第一巷内金台岳家、刑部街住陈氏、宣武门里铁匠胡同叶铺。所刻多戏曲小说,如《白兔记》、《西厢记》等。书坊刻书最多的当数金台汪谅,至于隆福寺、白塔寺、护国寺等地摊肆林立,当时就被称为书籍最大集散地。

 

  清前期政府刻书集中在内府。康熙十二年(1673)改变了明代由司礼监掌管刻书的制度,在武英殿设立了专门的刻书处,改由翰林院词臣掌管。其后的御制诗文、钦走、御纂经典统由武英殿刊板印行,故有“殿版”、“殿本”之名。殿本以康、乾时期最为精审,乾隆曾规定“有一字误,罚俸一年”,所以校勘极精。嘉庆后质量每况愈下。清内府刻书采用了雕版、铜版、铜活字、木活字、彩色套版等多种技术方法。如雕版《大清律解附例》,铜版《皇历考原》、《内府皇舆全图》,铜活字《古今图书集成》,木活字《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彩色套印《御制唐宋文醇》、《劝善金科》等,缮写刊刻之工致,用纸之细薄洁白,校勘之精细准确,装订之端庄雅致,无不创空前之水平,可谓集中国手工印刷术之大成。清代私家刻书以著名文人刻自己的诗文集,由名家手写上版,即所谓“写刻本”最为珍贵。如居京为官30多年的王士祯撰《古夫于亭稿》和《渔洋精华录》,请名书手林佶手写刊行,十分精美,为藏书家称善。

 

  北京清代在琉璃厂、隆福寺、护国寺等地书坊林立,有的以卖书为主,有的兼作雕版印行。如老二酉堂是由明至清历经数百年的老店,直隶官书局、京师同文馆附设的印刷局等都十分闻名。

 

  从辽代在当时的南京(今北京)开始大规模刻书活动,逐渐培养了一大批技术熟练的刻工,从现存实物可知,刀法圆润有力,图文并茂,十分精美,是成熟之作。从此奠定了北京为北方的刻书中心的地位。元、明、清三代继承了这一传统,到了清代,政府刻书更加集中在中央,在内府,武英殿所刻的雕版、木活字、铜活字、彩色套印等,集古代手工业印刷技术之大成,创历史最高技术水平。民间刻书业历经几代的探索与发展、创新与提高,出现了一大批著名坊肆,遍布京城。经久不衰的刻书业,日益发达,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刻书中心,浓重的书香气息也为古城北京增添了无限的文化底蕴。

www.stn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