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初期脾气暴躁易怒:读书如远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5:57:13

读书远行

        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旅行,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探险,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心灵的飞翔,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心灵的美容,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滋养,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心灵的呼吸……这些关于阅读的诸多“有人说”,从某种角度上很形象地表达了阅读对于心灵的裨益与不可或缺。而就我的感觉来说,阅读是一种心灵的运动,它有益于保持心灵的健康。

  对于具备正常饮食条件而又身体虚弱的人来说,增强体魄或者说强健身体的最好方式就是运动。尽管运动的具体形式有多种,但不借助器械的最常见运动不外乎散步、慢跑、小跑和快跑。这四种惯常的身体运动,如果择之坚持的话,增加体能和提高体质应该没什么问题。也正因如此,体育运动始终被社会所关注,同时也被许多人所重视。毕竟一个强健而又精力充沛的身体,是人人所向往的。而阅读,作为一种心灵的运动,它与身体的锻炼有其许多相似之处。

  一个具有阅读能力的人,一旦面对文字的沧海,他自然会在慢读、快读、速读(浏览)之间做出一种相应的选择。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面对书报时,潜意识中的阅读愿望与目的会左右着我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阅读方式。一般来说,阅读大致可以分为消遣休闲型、猎奇觅艳型、了解信息型、增长学识型、涵养精神型五种。前两种的阅读者,一般文化程度并不高,阅读纯粹是为了消磨时间和寻求刺激。而选择后三种的阅读者,一般是文化程度较高者。他们的阅读目的自然是很明确的。比如“了解信息型”的阅读,其目的是通过阅读来获取所需的信息,大多以报纸或时尚类杂志为阅读对象(为获得某种信息而进行的专门查阅除外),因此在其阅读速度上属于速读(浏览)范畴,形象点说就是走马观花。而“增长学识型”的阅读,就是具有较强的阅读目的,一般都有一套较为系统、科学的择书标准,从而达到博而不杂,精而求深,读而有思,思而致用。不过由于学识增长的需要,或者说为了在有生之年能阅读更多增长学识的书籍,故而在阅读速度上大多采用快读方式,把掌握知识点始终放在首位。至于“涵养精神型”的阅读,就是具有鲜明的阅读指向,不但通晓经典的书目,而且能从中选取精粹的、有品位而又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来阅读,让自己完全沉入其中,细品慢嚼,不追求阅读书本的数量,只注重真正读透书本,让心灵得到洗礼与净化,让心胸得到开敞与澄明。这样的阅读当然是慢读,一年也读不了十几本或几十本,好在可以慢读的经典书籍也并非很多,再说熟读一本书可以“以一当十”,正所谓“读书不在多而在于精”。

  有阅读者说,读书如远行,延长了生命的经纬;读书如开荒,扩展了心灵的疆域;读书如园艺,丰富了生活的色彩;读书如串门,积累了人生的经验。而很有意思的是,无论是“远行”还是“开荒”,无论是“园艺”还是“串门”,都属于一种“运动”,而且是充满诗意的魅力运动。

  对于一个真正的阅读者而言,一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选择阅读,而一生最大的满足也在于能够阅读。阅读让他们的心灵获得了持续的运动,从而让他们的心灵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同时也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一日,游一寺庙,见一年轻僧侣正蹲在一棵千年古树的根上,手捧一书痴痴阅读,甚是好奇,见僧侣读的正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便问,和尚已入空门,四相皆空,为何还读《人间词话》?年轻的和尚没有抬头,只是轻轻答道,佛学也人学,读书为远行。

        年轻的僧侣的确读懂了王国维,超脱世相,说出了读书的禅机。

        王国维在书中有一个著名的“三境学”。他说,古今之成大事者、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王国维迭经世事,博古通今,成为一代国学大师,最终自绝于治学,而归于“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的价值至于当代,绝不止于他的博学贡献,更在于他的励志远行的毅力超然。所以,余秋雨先生认为,在中国,文化乃是一种“苦旅”。一部《千年一叹》,真是“苦”得痛快至极。王国维以羸弱之躯远行国学,余秋雨以两足远行考察文明古国,终有大成,其中的苦痛非常人能做。

        读书如以王国维、余秋雨为归宿,去成就什么文化大业,则是苦中大苦,就如魏晋时期的嵇康,一介书生,文学、玄学、音乐无所不通,单单不知变通。钟会仰慕其才华,他连头都不知道抬一抬。好友山涛推举他为朝迁效力,让他做官,他洋洋洒洒地端出个《与山巨源绝交书》,让山涛好不难过,但好友毕竟是好友。可司马昭看到就大不一样了,马上命人把嵇康打入大牢,不低头的草终究是要被割掉的,嵇康把书头到这种程度,不能全怪司马氏政权的滥杀。

        古往今来,读书向来是被看得很重的。有许多人把它归咎于孔子,认为是孔子倡导了“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其实,翻遍《论语》也找不到这样的话。倒是他后来的所谓徒弟们,把孔子的思想放在祭坛上,提倡国人去死读书,一心只读圣贤书。两代帝师翁同和说得非常明白,“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翁同和的一生机谋权变,可圈可点,勤读书而没有死读书,晚年的悲壮并非嵇康的悲剧,而是清朝走向末路的挽歌。

        反观西方历史,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从来就没有“读书”的呼吁。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非常推崇“理性之美”,但没有像中国古代贤士们那样把读书看得如此沉重,而文艺复兴的思想巨人们虽然竭力崇扬“知识的光辉”,但那个社会也没有从此形成“唯读书”的传统。即使培根对读书有过专门的论道,其初衷也不是叫人一味地去读书。

        读书看得不沉重,并没有延滞西方文明的进步。相反,西方文明中的读书观却是法国式的休闲读书观,轻松,闲逸。所以不难明白,今天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选择不读书而去远行。

相信今天依然在僻静中读书的人绝非仅有年轻的僧侣,浩如烟海的古老文明也不会让今天的读书人感到害怕。毕竟,读书已经成为我们今天另外的一种生活方式。就像周未,一家人开着私家车去很远很远的郊外,在地上铺一层薄薄的塑料纸,摆上新鲜的水果、点心,背着阳光阅读《狼图腾》。因此,现代人终于明白,死读书是痛苦的,而不读书则更痛苦。那么,就把读书当作是一种远行吧!

        读书是一种艰苦而充满乐趣的远行,它给我们的人生所带来的东西弥足珍贵。

        这样的远行,可以扩展视野,可以增长见识,可以激发勇气,使你胸襟开阔,促你雄心勃勃,催你不断奋进。

  凭栏,聆听着点点滴滴余韵悠长的细雨,我知道会有开天的时候;扶窗,望断那消失在天际的雁阵,我知道会有归来的时候;临海,呼唤那哨声依旧的帆船,我知道会有启航的时候。然而春去秋来,踯躅在文字的呼吸里,我们已不再幼稚迷茫,一天又一天我们成长起来。

  读书,是心的一段旅程。常常从梦中醒来,打开台灯,惺忪的不仅是灯光还有我的眼睛。随手翻开枕边的书籍,抚摸着雅致的封面,闻嗅着好听的油墨香味,身边传来劳顿了一天的爱人轻轻的酣睡声,娇儿偶尔在隔壁传来呼叫,想必又是梦中回到了那驰骋的篮球场!心无旁骛的让自己迷失那袒露的诉说中,对人生、对亲情、对友情、对爱情、对人性就有了深度和广度的认识,书中人物的悲喜牵引着我徜徉在一片芳菲的秘密花园中,找寻着那朵开在我心底深处的静静绽放的百合。

  曾经,或许是经历了太多岁月的苍凉,或许是跋涉了太长的人生旅途,蓦然回首,时光慢慢的风干了心中的激情和豪气,无奈的发觉自己早已过了大喜大悲的岁月,早已过了伤感流泪的年华,心中时时就有了倦怠的感觉,莫名的累透彻心底,就像一根落叶被风吹得跌落深谷,飘飘悠悠,不知西东。时光流逝,再也不会对视司汤达、托尔斯泰、易普生们脉脉温情,更不会和余秋雨、席慕容、刘墉们把酒临风。

  常常枯坐与书房,风吹哪页翻那页,一任自己在心海中流浪,流浪。偶然的机会,加入了生命化教育,就像是得到一块酵母,催开了生命的蒸腾,在朋友们的支持鼓励下,用心读书让我的生活轻松与丰富起来。蹉跎岁月,在我行将回头的刹那间,是书籍用真情点燃了我激情,换回了我的心力和梦想,我才恍然大悟,生活中还有这样一邦毫无粉饰与雕琢的群体,相互切磋中让我们的智性逐渐成熟起来。

  记得台湾女作家龙应台说过:“是文化的力量,将无意义的碎片组成有意义的拼图”。一书在手,默默凝视、细细品味中就是精神从粗糙到精致的过程,日子久了,气质沉淀了,庸俗蒸发了,真正的那份云淡风轻、闲云野鹤般的宽容精神则内渗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以至于大象无形,充盈于心灵的每一个角落,流芳四溢,香泽满怀。于是携着那颗优雅的心,带着芬芳走向远方,去领略无尽的风景。在痴迷和沉醉中享受了追求的快乐,那快乐又仿佛就是一只攒动的蛹,藏在生命的大伞下,静静的期待着自己将化蛹成蝶,翩迁起舞的那一天。

        自幼酷爱读书的我,喜欢随着故事的发展而进行着心灵的远行,我的心灵不受时间、国度、财力的约束,为所欲为:我在密林深处同罗宾汉分享获得银箭的快乐;我在优雅闲静的乡村中与奥力弗·退斯特共度魔窟之后的幸福时光;我在天使和玫瑰花的簇拥下与浮士德深谈做人的准则;我在夜深人静时与冉阿让一同思考宽容的魅力……我为南茜抱不平;我为汤姆感到悲哀;我为简爱感到振奋;我为露丝感到幸福……书,让我的心灵穿越时空隧道,远行与世界文明的每一个角落。虽然我只领略了一处微不足道的建筑,但它,却在我的心灵上添加了一笔安详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