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床异梦2张申英第几集:【青年记者】从南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看系列报道优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07:27:31
从南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看系列报道优势时间:2012-01-10  ● 张长乐  薛金勇
  系列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主要是在一定时间内就人们普遍关心的几个重要的相关问题或一个重大而复杂的新闻题材,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多次性的报道。一个系列报道通常由若干各自独立又有机联系的篇章组成。它与连续报道、组合报道一样,不是靠单篇的力量,而是通过多篇形成整体强势,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刻的报道和呈现。同时,系列报道淡化时间性,强调专题性。它通常报道的是已经发生过的重大新闻事件,是记者编辑对这一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深层探究和反思的成果。因而,系列报道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组成系列报道的各篇章都由一个事先设定的明确的主题统率,各篇篇幅相近,内容均衡,风格相似,分而成为一个连载系列,合则为一篇内容翔实的长篇报道。这是系列报道的主要优势。
  本文结合2009年3月10日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刊登的系列报道《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作简要论述。
  
  《大学生就业蓝皮书》简介
  《大学生就业蓝皮书》的报道题材是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内容分为《就业蓝皮书之调查 ——架子可以放下,自我不能迷失》、《就业蓝皮书之新事件 ——我是谁》、《就业蓝皮书之新族群 ——谁懵了》、《就业蓝皮书之新事件 ——谁急了》、《就业蓝皮书之新行业 ——谁乐了》、《就业蓝皮书之榜样——谁是我》等六个部分。六个部分篇幅结构相近,内容都是围绕大学生就业问题展开报道,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剖析和解读。具体分为:大学生自身定位、大学生身份认同、大学生中的落魄者、大学生的亲人、大学生职业培训人员、大学生求职成功者等六个方面。
  报道以对应的篇幅对这些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一一展现,并且附加专家的评论和建议,向受众展示了大学生在求职中的生存状态,以及大学生求职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巨大冲击。比如报道中谈到政府重视大学生就业,家长替大学生应聘,大学生放弃职业理想,服从现实,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个人、社会、政府都处于迷失状态,基本问题不解决,次生的矛盾解决起来就是不彻底的,仅仅只能采取一些暂时缓解问题的措施。从某种程度上说,根本因素是大学扩招带来大学生人数增长的速度远远大于社会提供给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增长的数量,即便如此,国家也不会因为大学生就业难而放弃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只会越来越普及化,而不是走小众化的精英路线,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浪潮当中,大学生的数量增长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这个名词蕴涵的社会意义将会从精英走向平民,从小众走向大众,一些大学生必然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向边缘,一部分也会成为社会中的精英人才,这是自然的生存法则。
  
  系列报道的优势
  《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报道的题材——大学生就业问题本身就是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新闻性,能引起受众关注。报道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借他人之口说话,使用各种流行语,自身观点表达较为直接和犀利,能运用各种方式表现主题。
  在篇章结构上,这篇报道内容和形式具有较强的连贯性,标题格式统一,内容连贯,核心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形式为:案例+专家点评+本报观点,报道中没有说大学生就业是如何严峻,也没有说大学生就业不足为惧,纯客观地表现事实,通过不同的人表达不同的观点,报道中观点的表达较为平衡。在此基础上,不可缺少的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形成巨大的合力,向公众全面展示了大学生就业问题。
  下面作简要分析:
  1.报道题材富于时代性、新闻性,适合做成系列报道
  新闻报道最重要的是时效性,在追求时效性的同时,更表现出时代性。从一定程度上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是时代性和新闻性结合较为成功的案例之一。
  该报道首先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社会上各类人群的关注,这类报道出炉之后市场份额必然会有保证,其次,这个问题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可以被发掘,有话可说,也可以针对此事发表评论,每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同,没有绝对正确和错误的观点,开放式的问题较少受到限制,往往一般类型的报道不能反映其核心问题,只能浮于表面,不能做到本质真实,达不到新闻报道的要求,也不是新闻记者和新闻媒体追求的对象,因为这不具备新闻价值。大学生就业问题事关国计民生,且具有重大影响,可以被做成系列报道之类的深度报道,容易引发舆论,引导舆论。
  2.能运用各种方式表现主题
  该报道能较好地运用数据说话,真实而准确的数据是最能令人信服的手段,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能产生强烈的冲击力,使得新闻传播的信息有足够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也能尽可能地达到准确。用事实说话,借他人之口说话,使得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得以较好地呈现,能使受众产生较强的信服感。自身观点表达能增强新闻报道的指导性,同时新闻报道的主题能被受众更好地接受,系列报道的主旨会更加明了,但是观点表达一定要坚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
  3.报道角度划分合理
  该报道角度划分较为合理,能抓住大学生就业中的各方面的问题,对涉及到的典型人物进行采访,捕捉到了最能反映大学就业状态的人和事,先是综述大学生就业现状,然后根据不同的人的不同境遇分门别类,这样使得报道反映的面比较广,能给大众呈现一种全景式的景象,这样的系列报道使得每一部分都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凑。同时,也能让受众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个问题,了解这个问题源自哪里,该怎么解决,或者是将来发展趋势是什么,这正是深度报道所要向受众阐释的。
  4.善于用典型情节、生动细节表达主题
  记者能用典型情节、生动细节表达主题,例如父母替代子女应聘、宅女不工作等,这些都展示了大学生在就业困境下种种不同的状态,在这篇报道中大学生作为社会个体,其行为是社会变化的因变量之一,大学生的这样的生存状态显示了现今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样的变化正是新闻所要展示并且关注的。这些信息与主题有很紧密的联系。
  5.内容和形式具有较强的连贯性
  在篇章结构上,这组报道内容和形式具有较强的连贯性,标题格式统一,内容连贯,核心是大学生就业问题。这样会增强系列报道整体的合力,因为有的系列报道不同的部分不是一起刊出或者播出的,因此就要加强部分之间的合力,并且内容上要有一个中心的议题或者话题。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整体才能迸发出强大的影响力。部分相加之和才能大于整体,否则,系列报道的气势很难形成,不能取得很好的传播效果。这是系列报道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6.事实呈现和观点表达较为平衡
  该报道中没有说大学生就业是如何严峻,也没有说大学生就业不足为惧,纯客观地表现事实,通过不同的人表达不同的观点,报道中观点的表达较为平衡。没有出现偏颇的情况。例如:在报道中有找到工作或者创业成功的毕业生,也有没有工作或者工作不如意的毕业生,因此事实呈现和观点表达较为平衡。
  
  结  语
  系列报道作为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多属非事件性新闻,又多是重大题材或重要题材,所以,不管是轻松好看的“软新闻”还是严肃题材的“硬新闻”,都容易引起人们关注,而且系列报道形式多样、气势恢弘、内容深刻,发挥了舆论导向作用。《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将大学生就业的各种现象结合起来,发挥了系列报道的连续性和专题性优势,在众多的事实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引入专家观点和建议,深入剖析,对于受众尤其是大学生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①《南方都市报》[N],2009年3月10日
  ②李妍:《从〈直击华尔街风暴〉看系列报道的新趋向》[J],《青年记者》,2009年2月
  ③李恕佳:《浅议系列报道题目设置》[J],《采写编》,2002年6月
  ④祝明 黄燕:《系列报道的成功要素——从“来自畲乡的系列报道”谈起》[J],《声屏世界》,2009年12月
  ⑤庞亮著,宫承波编:《新闻报道策划》[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第1版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12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