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l sum:宋代:五大名窑之(四)哥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0:44:16

哥窑,在明朝宣德鼎彝谱中,为宋代五大名窑中位列第三,至今窑址未详,再加之名称上的异议,使得哥窑至今成为陶瓷史上的一个悬案,但是无论如何,哥窑精美的作品却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别样的风情,我们通过在其身后数百年间的仿制就可以看到人们的这种喜爱程度,尤其是在清朝中期,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现在的哥窑大多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各大博物馆,文物拍卖市场上也多有哥窑品的出现,比如,在2004年香港佳得士拍卖行以364万港币的价钱拍出了一件南宋哥窑月白釉瓷器,在2006年7月苏富比拍卖行在亚洲艺术节上以21万英镑的价格拍出了一件南宋哥窑瓷器。

 

首先看哥窑名字的由来。前后相隔五年的《七修类稿续编》以及《浙江通志》中都有这样的描述:“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极碎”。这其间还夹杂着很多民间传说,比如章生二比较小心眼,在看到其兄长因为烧出绝世青瓷而得到皇帝嘉奖的时候,就故意在釉里面加了一把粘土,使得烧出来的瓷器全部出现了浓重的裂纹,经章生一茶叶和墨水的修复,使得成为了现在的哥窑。事实是不是这样子呢?在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陶瓷》中,他如此写道:我们在明朝初年曹昭所写的《格古要论》中的龙泉窑词条中并没有出现弟窑的提法,因此可以肯定此时还没有出现后世所传的如此说法,上文相隔五年成书的《七修类稿续编》以及《浙江通志》则是在此之后的一个世纪出现的,渐渐的到了晚期附会的人和故事也就更多了。

 

哥窑有什么值得惊叹的地方呢?

一、总述:哥窑属于青瓷瓷系,瓷土中的含铁量较一般瓷土高,所以才会有后文所要讲到的色彩上的变化,釉色上多以粉青、月白、青黄等色为主,清雅素朴。最初釉层的裂纹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艺术的享受,但是当人们掌握了这样的裂纹技术之后,开始使这种错落有致的方式更加具有了装饰的意味,在所见的器形当中,尤其是以器形比较小但是裂纹比较大,或者器形比较大,但是开片比较小的组品为上等。

二、金丝铁线:这是我们对于哥窑最熟悉的一点,表面的开片大小不一,形制也不一样,有的如梅花,有的如官窑的冰裂,有的只是简单的格纹。而在这些格纹当中,由于釉层比较厚(这也是哥窑不同于其他窑的一个特色),有的开片较深,有的开片较浅,深的如同铁线,细的如同金色,如果我们细心,就会发现其实形成金色铁线就是这样两个原因,一个是上面讲到的釉层,一个是上面讲到的含铁量,铁在氧化的情况下是发出红棕色的。

三、紫口铁足:也同样是因为瓷土中含铁的原因,在口沿稍薄处经常会露出胎色,略微呈紫色;而在底部则因为没有施釉,露出原始的铁色,所以合起来就并称“紫口铁足”。也有瓷商以为这样的瓷器属于残次品,销售不出去,所以会在器口包裹一层金子,这样的做法其实也很好,使得整个器物更加高贵起来,据说后来因为这样的做法,瓷器的销量变得特别好,呵呵。

四、攒珠聚球:这个也是我以前没有仔细观察过的,但也有人将此特色誉为哥窑最迷人的一个地方。釉内的气泡用现在的分法一共有两种,一种是较小的称之为攒珠子,另外一种是较大的称之为聚球,布满了整个器身,也有人说这里面的气泡并非像官窑、抑或汝窑内的错落排列,而是呈圈形整齐排列,下次再讲到这里的时候应该自己看看了,所以学者们将此作为鉴定南宋官窑的一个硬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