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 心得体会:震后四川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重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8:34:45
震后四川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重构
2008-08-14 08:38:07  作者:  来源:网络

震后四川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重构

 

从戈特曼的城市群理论到中国城市经济圈第五极

——谈川渝两地城市经济圈的构建

文/邓明明

 

戈特曼城市群理论影响中国区域经济30年

1942年,一次美国之行激起了法国地理经济学家戈特曼的灵感,城市群理论开始孕育。1957年,他提出了“大都市经济圈(带)”的概念, 1961年,戈特曼的城市群理论终于闪亮登场——《城市群——城市化的美国东北海岸》一书在美国出版。

理论的创新需要积累、灵感和机缘。在一次灯下凝视世界地图时,戈特曼发现全球有六个特大城市密集区,经20年的悉心研究,1976年,戈特曼提出了六大城市群理论:人口规模在2500万人以上和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50人的特大城市。按其标准,世界上有六大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伦敦——利物浦城市群、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圈(带)”建设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的发展已促使一些城市、地区之间的生产要素重新配置,在长三角不断扮演新角色的同时,珠三角、京津冀(环渤海)、大珠三角、海峡西岸经济区等诸多经济圈(带)、泛珠三角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也在不断地崛起和发展。

经济发展空间的区域组合既是中国经济加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向市场体制变革,进行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轨迹与世界相似,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必然促使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开展。作为中国财富聚集中心的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其中珠三角地区发展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改革开放的政策支持,发展已趋向成熟;长三角地区则依托长江流域的广阔腹地和优越区位形成了相当的规模;随着京津高铁、滨海新区等重大项目的建成,将成为发展相对缓慢的环渤海地区产业聚集、结构优化、经济高速发展的助推器;2006年下半年,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规划编制获得国家批准并正式启动,“海西”战略规划在福建闽东南、闽南三角洲和此后海峡西岸繁荣带设想的基础上不断的调整和完善,于2004年1月初举行的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首次被完整、公开地提出,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字样出现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海西”计划通过10年~15年的努力,将形成规模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达区域,成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

 

中国新的经济文化区域——川渝携手共建城市经济圈之路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持续深入,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指向将催生新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文化区域。笔者从2003年开始重点关注中国西部川、渝两地城市经济圈的构建,并于2005年系统提出了川渝两地城市经济圈的构建规划设想和策略,认为四川和重庆独特的区位、资源、文化和现有的各项基础条件,完全有实力成长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2003年底,四川省社科院顾问、著名经济学家林凌等川渝专家中标国家发改委课题,于2004年初到国家发改委汇报。时任规划司司长的杨伟民明确指出:成渝经济区搞好了,有可能成为全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注:当时“海西”还未获批准。)

2004年底,“成德绵大都市区”规划经媒体报道后受到各界广泛关注;重庆“沿江三大经济带”也随即出炉。

2005年,四川提出“工业强省”战略,重庆主导“长江龙”计划协议签署。

2006年2月28日,四川省建设工作会议就“十一五”及全省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2010年全省将形成1个特大城市和11个大城市,会议提出将构建成都、攀西、川南、川东北和川西北“五大经济区”;2010年形成成都1个特大城市,攀枝花、自贡、绵阳、南充、泸州、宜宾、内江、乐山、德阳、达州、遂宁11个大城市,15个中等城市,32个小城市,1700个左右建制镇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努力构建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及攀西“四大城市群”。 这一思路在2007年5月13日四川省第九次党代会上作为决策部署:建设“五大经济区、四大城市群”写进了会议报告当中,四川省域范围内城市经济体组合化发展开始启动。

2007年4月2日,重庆市委书记汪洋率重庆市党政代表团到四川考察,四川、重庆两省市领导出席并签定了《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拉开了深化川渝合作、打造西部核心增长极的序幕。

 

对四川“五大经济区、四大城市群”的思考

对于四川“五大经济区、四大城市群”的规划部署,笔者有如下思考和疑义:

“五大经济区”即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经济区。“四大城市群”是指除川西北经济区以外的四大经济区范围,即成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川东北城市群及攀西城市群。早在三线建设时期,四川就已经形成了成都-绵阳工业区,攀枝花-西昌工业区,川南自贡、泸州、宜宾工业区,川北南充-广元工业区等四大工业区。四大城市群的构建规划和决策还是在此基础上继续分块划分,就工业经济谈区域经济的发展,仅仅只是改了一个名字,换汤不换药,是有一定的片面性的。

区域经济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工业化进程,经济区域也不是简单的以工业化程度作为其划分的依据的。而是对区域内各城市优势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与定位,借助交通、工业、商贸、区域文化等资源要素,形成城市点——线——圈的联结、产业上下游合作的联结、商贸流通和市场拓展的联结、创新行政体制机制的联结以及整个区域文化的联结,在区域整合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范围,进而加强与国内国际经济文化区域的交流与合作。如广东由“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因时利导、因势利导,发展成为中国区域经济最为成熟,对全国经济贡献最大的省份就是最好的一例。江西也适时调整了“十一五规划”拟定的建设三个城市群的思路,着重打造“环鄱阳湖”一个城市群。

2007年四川GDP总额刚刚突破万亿元大关,对全国经济总量的贡献率不到5﹪,相较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海西四大城市经济圈有很大的差距。分成四个城市群后,成都平原城市群生产总值占四川全省的54﹪、川南城市群接近20﹪、川东北城市群占全省的14﹪、攀西城市群和川西北经济区经济总量加在一起也仅仅只占到四川全省的12﹪,单就实力最强的成都平原城市群而言,其对全国的贡献率也不到2.5﹪,在全国乃至全球更大范围内的区域经济文化的竞合中,是十分缺乏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更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与成都市的区域合作中,眉山、资阳等地全盘托出,失去了一定的主导权;川南五市谁来成为极核尚不明朗;川东北达州、南充两地唇枪舌战,双极争夺谁是川东北中心也逾演逾烈。总体上讲,“四大城市群”同一区域城市之间、不同区域城市之间你争我夺,在竞争中合作,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区域经济可预期的发展速度。

特别是5.12汶川大地震对“成都经济区”大部、“川东北经济区”和“川西北经济区”局部造成特别重大的影响,灾区重建和工业、旅游、市场的恢复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同时,震后四川也面临国内外极高关注度、国家政策支持恢复重建和产业项目转移等利好机遇,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灾区重建,一手抓经济发展。进一步调整、完善四川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规划,重构城市群发展思路就显得尤其必要,这既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震后四川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震后四川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重构

考虑到四川和重庆两省市独特的巴蜀文化、旅游、交通、工业等优势资源条件,我们完全可以定位高一点,打破分块(片)划分的思维局限,充分利用已有的优势资源,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片——线——圈”的全面整合。笔者设想在川、渝范围内有计划、分步骤地建设“成都——广元——达州”(注:集中在四川省中部、东北部、东部范围内,简称“川三角”),“达州——重庆——成都”(注:集中在四川省东北部、东部、中部、南部以及重庆大部,又称“成渝区”),川三角、成渝区两大经济圈形成合力,共同打造一个集巴蜀文化、自然文化遗产、红色旅游、经济协作发展的城市经济圈。

虽然行政区划有所变化,渊源深厚的巴蜀历史文化一直把川渝两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震灾发生后,四川灾区牵动着全体中国人民和海外华人华侨,世界各友好国家人民的心,“川渝一家亲”更是得到生动的体现。“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四川的“成德绵大都市区”、重庆的“沿江三大经济带”都在“川三角”、“成渝区”范围内。只要川、渝省市间打破行政藩篱,增进合作、共同塑造区域品牌文化、整合开发优势资源,我国城市经济圈第五极、西部地区第一个城市经济圈的规划是可以实现的。

按照区域经济共同特征分析,四川、重庆规划建设城市圈,具有以下优势:

一、区位优越、生产条件较好。地处西南长江上游,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二、自然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储(蓄)藏量居全国前列,山地林矿及水能资源储量都很丰富。

三、人口密度大。两省市总人口近1.2亿,行政区划前的四川曾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

四、工业实力较强。其中四川是长江沿江经济协调发展的“龙尾”,是我国内地以军工(含电子)、机械、冶金、化工为主,能源、建材与之配套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布局上形成了四大工业区:

1、重型机械、电站设备、电子工业、特种钢材为主,包括化工、建材、轻纺、医药等工业的成都、绵阳工业区;

2、以钢铁、煤炭、电力为主的攀枝花、西昌工业区;

3、以天然气、卤盐为原料的盐业、化工为主,包括煤炭、制糖、酿酒、食品为主的川南自贡、泸州、宜宾工业区;

4、以钢铁、天然气化工、丝绸、轻纺、食品为主的川北南充、广元、达州工业区。

重庆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老工业基地,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现已有机械、冶金、化工、轻纺、食品等5大支柱产业,兼有汽车、电子、信息、电力、建材、军工等多种工业,轻、重工业都较发达,重工业优势明显。重庆周围的綦江是煤炭生产基地,长寿以天然气利用著称,有化工城之称。万州、涪陵等地的轻纺、食品工业都有一定的基础。

五、交通网络便捷,呈交叉联结态势。刚好形成成都——广元——达州“川三角”、达州——重庆——成都“成渝区”两个三角形。

四川有成渝、宝成、川黔、成昆、襄渝、内昆、达成等铁路干线;有成渝、成乐、成雅、成绵、绵广、成南、达渝、内江——自贡等高速公路;内河航道长达7357千米,以长江为主干,包括岷、沱、涪、渠、嘉陵等江河;成都为四川民航中心、对外空运口岸,达州、广元、绵阳也有航线开通。重庆处于我国中、西部交通要地,长江上游水陆联运枢纽。成渝、襄渝、川黔三铁路在此交汇;有成渝、达渝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以长江、嘉陵江、乌江为主,境内长江主要河港有重庆、涪陵、万州、云阳、奉节等。重庆为对外开放的水运、空运口岸,本市民航中心。

六、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四川、重庆集巴蜀文化之精髓,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文化遗产丰富,红色旅游目的地众多,共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5处,其中四川62处、重庆13处,是全国著名的风景名胜荟萃之地。四川有峨眉山(含乐山大佛)、黄龙寺——九寨沟、蜀南竹海及青城山——都江堰等全国重点风景名胜;重庆有缙云山、金佛山、长江三峡等9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此外四川还有自贡恐龙博物馆、通江诺水河、广汉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宣汉古巴人文化遗址、乐山三苏祠、阆中古城、成都武侯祠等自然人文景观。这里是巴蜀四帅——朱德、刘伯承、陈毅、聂荣臻的家乡,广安还是世纪伟人邓小平的故乡,重庆还有红岩村、歌乐山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这片土地上,有红军长征、红四方面军浴血奋战的足迹……巴蜀文化游、自然文化游、红色旅游并驾齐驱,使川、渝由旅游资源大省(市)转变为旅游经济强省(市)。

笔者综合资源、工业、交通、历史文化、旅游等各方面因素对打造“成都——广元——达州”川三角经济圈充满了信心,在四川省范围内,各城市由宝成、达成、襄渝铁路,成绵、绵广、成南、达渝高速公路联结和正在修建的广(元)巴(中)高速公路,连通到达州,与达渝高速公路交汇,则刚好形成三角形。具体到这一区域线路上的规划城市,有成都、德阳、绵阳、广元、达州、广安、南充、遂宁。

与珠三角城市经济圈有别与长三角和京津冀的最大特征——在一个省范围内相同,川三角城市经济文化区域的合作更容易协调,达成一致,可以高效运作,推进四川经济强省战略和城市群发展战略构建的实施。本区域主要集中了“成绵”、“川北”两大工业区,应当优先发展该区域,以便在整个区域经济建设过程中总结经验办法,有计划分步骤地与重庆方面加强交流与磋商,为构建成渝区奠定基础。

“达州——重庆——成都”成渝区经济圈地跨川渝两省市,成渝、襄渝、达成、达万铁路,成渝、成乐、达渝、内江——自贡等高速公路将这一区域联结,也大致形成一个三角形。具体到这一区域线路上的规划城市,有达州、广安、重庆及其重庆下辖万州、梁平、垫江、涪陵、北碚、渝北、綦江、永川等市、区,内江、泸州、宜宾、自贡、乐山、眉山、成都、遂宁、南充。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区域内成都、遂宁、南充、广安、达州5城市与“川三角”区域相重复,二是四川的“成绵”、“川南”、“川北”部分工业区,重庆的“沿江三大经济带”都在这一范围内,整合的基础实力雄厚。

 

“川三角”、“成渝区”经济文化区域发展策略

如何打造“川三角”、“成渝区”,并形成合力冲刺中国城市经济圈的第五极呢?经过5年多的研究和思考,笔者提出如下策略:

首先是要对区域内优势资源的整合。

1、区域经济的基础是城市。对规划区域内单个城市的自然、矿产、文化、人力等优势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准确定位,对整个规划区域的区位进行分析,对优势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掌握是形成经济区域的基础。以四大工业区各个城市为基础,调整各工业区(片)结构,在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同时,各城市应启动两大经济区域的交流与磋商,相互关联的行业加强合作,形成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产业集群或产业带。

2、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单个的城市的点和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线,区域经济的活力,人流、物流是关键。除了因交通单线的攀西工业区外,充分利用以成都为中心的环状+放射的高速公路网、正在规划建设中的成渝高速环线和大体上呈两个相连的三角形铁路、高速公路双覆盖的交通网,实现各工业区和重庆的“片——线——圈”的联结。除成都、重庆两大民航中心外,经广元出川的宝成铁路、川陕高速公路(四川省内为成绵、绵广高速公路)可以连通华北、华中、西北直至东北亚、东亚、中亚市场;经达州出川的襄渝铁路、达万铁路、达渝高速公路再经长江水运可以连通华中直至全球市场(作者注:经达州、宜宾、内江、泸州出川一线可以更紧密联系重庆,突出重庆在长江内河航运的作用);分别经重庆、泸州、内江、宜宾、攀枝花出川的川黔、内昆、成昆铁路及高速公路的双覆盖极大地方便了连通华南市场直至东南亚乃至全球市场。这些都是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成的交通条件!在此基础上拓展全球视野,着力打造“民族品牌”和“地方特色品牌”企业,以拓展其市场。

3、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打造区域文化品牌。 “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财富”,塑造出好的文化品牌,无形中也在拓展区域自身的发展空间。独特的区域文化品牌定位,可以为整个区域经济的整合提供重要的实现形式(搭建推介平台),同时文化产业自身也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主要的旅游景点都集中在前文规划设想的区域内,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加大对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开辟新的旅游线路——“巴蜀文化游、自然文化遗产游、红色旅游”主题特色鲜明,特别是渊源深厚的“巴蜀文化”可以增强川渝两地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它本身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在整个经济文化区域的构建过程中应当作为基础性工程来抓,建议对“巴蜀文化”特别是巴文化加大研究、开发的力度,此外,着重突出成都、泸州、宜宾、自贡、乐山五城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合理策划、准确定位区域文化品牌,将对于四川、重庆旅游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4、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动力靠科技创新。四川有70多所高等院校,人力资源丰富,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的思想性、创新型人才;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项目专利、不断革新丰富品牌创意,并转化成经济效益;实施工业强省和经济强省战略,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培育、发展、壮大一批具有优势竞争力的行业企业挺起脊梁“四川造”。

其次,要加强对重点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改善生产条件。根据各城市的定位不同,有针对性的投资倾斜,解决各地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尽量避免搞大而全的重复投资建设。

1、对规划范围内经济实力较强,生产条件较好的成都、绵阳工业区加强高标准制定发展规划的投入力度,一切的中心都围绕增强川三角、成渝区两大经济圈核心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上来投资;对广元、达州、泸州、宜宾、攀枝花加大能源化工、出川物流中心、传统钢铁食品酿酒工业和环境保护等的投入力度。特别是攀枝花、西昌一线沿经凉山州,尽管因交通单线、辐射带动能力有限而未列入笔者者的规划设想,但处于四川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攀西“聚宝盆”工业区的作用十分突出,这条线上的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及民族风情旅游又具有鲜明的特色,建议对这一经济区域单列支持。

2、对未列入前文规划设想的巴中及资阳(除雁江区、简阳市外)等资源相对缺乏、生产条件不够好、交通相对闭塞、相对与除三州外的全省发展较快市县还有一定差距的地区,要加大项目、资金的支持投入力度,特别是需要加大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相关产业项目、水利及旅游业(主要针对完善旅游设施)、交通(重点发展高速公路)方面的投入,以解决制约两地发展瓶颈的重大问题。

目前广元——巴中——达州高速公路正在建设当中,如经成都市龙泉驿区——资阳下辖简阳——乐至——安岳——重庆的“成渝高速复线”一经启动建成,将会大大缩短成渝两大中心城市的距离,也可缓解并遏制老“成渝”高速交通承载力过重、交通事故频发等问题,同时资阳市下辖所有县市区将全部实现通高速公路,资阳市域更紧密联系成渝两大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也将进一步突显,可有力的推动成都和资阳下属简阳市“两湖一山”区域经济合作。

三、共建区域经济发展平台,内联外引,深化开放,着力营造诚信、合作、发展软环境。在建设经济文化区域的过程中,政府要发挥主导的作用,搭建起区域经济发展的平台,除组建区域经济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外,还应由政府主导,企业、科研院所、行业权威机构和社会公共服务机构、社会团体参与,协商一致、达成共识,为经济区域的不断整合,提高综合竞争力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建议筹组由川渝两地倡导实施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经济服务组织——“诚信·合作·发展”组织(简称“诚合发”组织),举办“诚信·合作·发展论坛”协商、讨论、通过并公布“诚合发公约”,并以此作为该组织发展成为全球性组织的基础。每年举行一次区域经济文化博览会(对区域内各城市进行整合包装,含招商引资、经济论坛、文化交流等等),各城市市长高峰会,市长讲坛等等,会议会址可根据情况轮值举行,也可固定在成都、广元、达州、重庆等地理界定城市举行。发展到一定时期,可在先行发展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设立平行机构,相互之间设立协调办或驻地办事处,建立协商合作机制,加强与它们的合作。

在“诚合发”组织的组织原则下,设立“川三角”、“成渝区”经济文化产业集团,开展政策分析、市场调研、投资规划、品牌推广、企划策划、文化传播、信息资讯等经营性服务业务。所涉行业包括政府相关行政部门、各类大中小企业、科研院所、新闻传媒、企划策划、酒店、旅游、商务会展、行业协会、认证机构等。“川三角”、“成渝区”经济文化产业集团可以有效推进“川三角”、“成渝区”经济圈的建设,除发挥搭建平台、区域内外联动的作用外,它本身也是一个经济实体。具体可筹组“诚合发基金”上市发行,以国资控股、行业参股、民间自由入股,各地市设立分支机构,区域内(区域间)人才、资本、信息交流共享等形式运行。

综上所述,“川三角”、“成渝区”经济圈、“诚信·合作·发展”组织及该区域、该组织下的经济文化产业集团、“诚合发基金”,对于推进川中、川东北、川东、川南、川西南广大地区、重庆大部地区主要经济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于建设西部经济高地和全国城市经济圈的协调布局来讲,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震后四川依然美丽,震后四川仍旧雄起——展开双臂、放远视野,以前所未有的气度和胸怀,谋划新的区域经济发展,经过一定时期的努力,我们还可以看到奇迹:在西部,一个新的经济文化区域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

 

 

 

 

 

 

 

 

 

 

 

 

 

 

 

 

作 者 简 介

 

邓明明,男,汉族,四川达县人,中共党员。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中国传媒大学公共事业管理(媒体管理方向)专业毕业。

共青团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兼),香港中华民族友好协会宣传、联络、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原四川乐至广播电视局新闻部记者、副主任,现供职于简阳市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原共青团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委员会委员、常委、副书记、书记处书记、思想工作部主任、宣传部部长、《广播影视学院报》副总编辑、总编室主任。

 

研究及实践方向:

新闻传播、大型活动策划、(投资)发展规划、区域经济与媒体发展,“诚信·合作·发展”组织(简称诚合发组织)的积极倡导者。

 

Tel:13982967165 

QQ:252229041

Email:dengmm818@sohu.com

Blog:http://dengmm818.blog.sohu.com/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worldchineseweekly.com/weekly_cn/article/show.php?itemid=1746
网友:222.213.198.*  发布于: 2008-09-17 16:50:31  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