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八床头罩图片价格:感冒论治-刘渡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5:49:50
感冒论治-刘渡舟

日期:2009-01-03 16:47  

今天谈一个小题目——感冒。一般以为感冒是常见的轻浅的外感疾病,没有讨论的必要,即使讨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问题。然而问题恰恰产生在这里。如果允许说,作为一个大夫不能做好感冒的辨证施治,甚至只用几种成药应付,或者是不能掌握感冒的一般治疗规律,而偏偏能治温病、伤寒等复杂的病证,都是很难想象的。同学们通过五年的系统学习,刻苦钻研,当然比一般的水平要高,但是正因为水平高,对于这些所谓常见的轻浅的疾病,更要特别注意。
    感冒的病因病机和证状等,《中医内科学讲义》上说得很清楚,不再重复。现在重点谈谈辨证施治,也就是如何将书本知识在临床上正确地运用。
感冒的主要病因是风邪,祛风当用辛散。由于四时的气候不同,风邪的侵袭往往挟有不同的时气,一般以风温和风寒为多见,在辛散中又分辛凉和辛温,这是治疗感冒的基本法则。在这基础上,遇到挟署、挟燥、挟湿的,结合清暑、润燥、化湿;遇到患者内热偏重或痰湿偏多的,也可结合清热或化痰。
    感冒的主要病变部位在于肺,故用辛散治疗的目的在于宣肺。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职司治节。凡是感冒上出现寒热头痛,鼻塞流涕,喉痒咳嗽,都是通过肺来治疗。当然,兼见胁痛的也用疏肝,兼见食呆烧心的也用和胃,总之是以宣肺为主,从宣肺结合其他方面。
    感冒的发生和发展,同人体正气的强弱,及卫气的调节失常有关,故多因寒温不适和疲劳等引起,尤其是体虚的人容易感受,感受后往往纠缠不解。但是在这种内、外因相引发病的情况下,不能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把因果颠倒。因为感冒毕竟是外感新病,应以祛邪为先,只是不能看作轻浅的外庙病而忽视内在因素。
理解了这些问题,对于感冒的治疗已经网珠在握,可先温习一下感冒的常用方剂:
葱豉汤(《肘后方》)——豆豉、葱白。
杏苏散(《温病条辨》)——紫苏、杏仁、前胡、桔梗、枳壳、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姜、枣。
香苏饮(《局方》)——紫苏、香附、陈皮、葱白、生姜、甘草。
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桔梗、枳壳、川芎、茯苓、甘草。
以上是辛温发散方。葱豉汤通阳发汗,温而不燥,通用于寒邪伤表。杏苏散宜于咳嗽痰多。香苏饮宜于胸闷气滞。荆防败毒散宜于风寒较重,伴见四肢酸痛等证。
桑菊饮(《温病条辨》)——桑叶、菊花、薄荷、桔梗、杏仁、连翘、芦根、甘草。
银翘散(《温病条辨》)——银花、连翘、豆豉、荆芥、薄荷、牛旁、桔梗、竹叶、芦根、甘草。
以上是辛凉发散方。二方同样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银翘散重在发汗清热,兼有解毒作用。
三坳汤(《局方》)——麻黄、杏仁、甘草。
这是辛平发散方。一般因麻黄性温,亦列于辛温解表剂。我认为麻黄虽然偏温,其性轻扬,为肺经专药。但本方用杏仁泄肺利气而不用桂枝,不同于麻黄汤的辛温发汗,且加入石膏即麻杏石甘汤,成为辛凉宣泄。说明本方的发散,重点在于宜肺止咳,一经结合不同气味的药物便能改变其性质。我对一般感冒咳嗽,取其简单有效,临床上常作为基本方,根据具体证状加味。
桑杏汤(《温病条辨》)——桑叶、杏仁、象贝、豆豉、山桅皮、沙参、梨皮。
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香薷、厚朴、扁豆、银花、连翘。
霍香正气散(《局方》)——藿香、紫苏、桔梗、厚朴、白芷、白术、陈皮、半夏曲、茯苓、大腹皮、生姜、红枣
以上是感冒兼证方。桑杏汤治风邪兼燥,新加香薷饮治风邪兼暑,藿香正气散治风寒兼湿。其中新加香薷饮因暑多挟湿,故用厚朴,如果只属暑热,可改六一散。藿香正气散主要化肠胃湿浊,亦有解毒作用。
桂枝汤(《伤寒沦》)——桂枝、白芍、甘草、生姜、红枣。
参苏饮(《医垒元戎》)——人参、紫苏、葛根、前胡、桔梗、枳壳、半夏、陈皮、茯苓、木香、甘草。
玉屏风散(d得效方》)——黄芪、白术、防风。
以上是体虚感冒方。桂枝汤调和营卫,加强体力以使其出汗;参苏饮在一般祛寒止咳内加入扶正补气;玉屏风散则益气以托邪外出。三者的作用不同。
治疗感冒的方剂并不多,但在这些方剂里可以看到同样治疗感冒,要求不一样;另一方面也可看到在疏散的原则上,目的还是一致的。再从这些方剂的药物来分析:
疏表散邪——豆豉、紫苏、荆芥、防风、麻黄、桂枝、葛根、羌活、独活、香薷、薄荷、桑叶、菊花、葱白、生姜
宣肺化痰——麻黄、桔梗、牛蒡、杏仁、象贝、前胡、半夏、清热解毒——银花、连翘、山栀、竹叶、生甘草。
生津润燥——沙参、芦根、梨皮。
化湿理气——厚朴、藿香、白蔹、茯苓、大腹皮、陈皮、枳壳、木香、香附。
补气和中——黄芪、人参、白术、扁豆、红枣、炙甘草。’
治疗感冒的方剂和药物当然还有,但掌握这些方药已经足够应用。问题在于有些方剂的组成比较简单,有些比较且杂,有些药物的作用比较单纯,有些也比较复杂,如何来适当地加减使用,我认为主要还是掌握几个基本用药法则,因再进一步具体说明如下。
一、疏 表: 感冒均由外邪引起,就必须疏表。然外邪的侵袭有轻重,性质也有不同,必须加以区别.大概初起微觉恶风形寒,头胀鼻塞,偏寒偏热不明显,用防风、薄荷等轻泄,兼有低热者加荆芥、桑叶使其微汗,风热和秋燥相同。感受风寒较重,形寒头痛亦较剧者,不论已经发热或未发热,均宜辛温发汗,或用紫苏、防风,或用豆豉、葱白,或用麻黄、桂枝,在夏季惯常用香薷。若是暑热挟湿,仍宜轻泄法内加入佩兰、藿香。疏表虽为感冒的重要治法,一般只用一、二味,并不多用。柴胡、葛根、独活等,非在特殊情况下也少使用。
三、清 热: 感冒用清热药,多在辛凉解表剂内用来治疗风热之邪,或是风寒感冒已有发热,用以帮助缓解。常用者为连翘、银花、山栀子、黄芩,用时亦只选择一、二味;在夏令又惯用青蒿、六一散之类。所以清热法在感冒上不是主要的,如果离开了疏散,单用银花、连翘等为主,是不恰当的。至于风热和秋燥感冒用瓜楼皮、芦根等,虽然也有清热作用,目的在于生律润燥。
三、宣 肺肺主皮毛而司卫气,疏表药不离肺经。里所说的宣肺,系指宣扬肺气来治疗喉痒、咳嗽、痰多等肺脏证状。正因为疏表必须通过肺经,宣肺也能协助解表,用对应取得联系。一般治喉痒用蝉衣、胖大海轻扬宣散,咳嗽用麻黄、牛蒡、前胡、桔梗、苦杏仁、象贝母、橘红等宣化风痰,湿重者用半夏温化。必须注意,感冒咳嗽忌用止咳,愈止则邪愈不透,咳愈不宁,故批把叶等常用咳嗽药不用于感冒初起,热痰、燥痰用川贝母、甜杏仁,亦常与象贝母、苦杏仁同用。
四、兼 治用疏表、宣肺,适当地结合清热,是感冒的基本治法。很明显,大多成方就是这样组成的。但在感冒上出现的其他证状,也应适当照顾,即也有了解用药的必要。如:鼻塞流涕用苍耳子、辛夷;头胀疼痛用菊花、蔓荆子;四肢酸疼用羌活、桑枝;咽喉红痛用山豆根、马勃;大便秘结用栝楼皮、积实;胸院痞闷用郁金、香附,或用桔梗、枳壳的升降调气;等等。
治疗任何一个病,首先抓住病因病机,通过病因病机来消除主证,其他兼证亦随之而解。这也就是说治疗一个病应从全面考虑。如果不从根本治疗,见一证用一药,便会造成杂乱现象。尽管在基本治法上根据具体证状适当照顾,没有限制也没有什么冲突,难免有叠床架屋之嫌。感冒,正如一般所说是常见的轻浅的外感疾病,我认为也应当有全面的认识,才能在治疗上作全面的考虑。


  • 评论(已有0条)
  • 查看全文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药防治

日期:2009-01-03 16:42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RRTI),简称“复感儿”,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上、下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超过规定次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发病年龄多见于6个月至6岁的小儿,1至3岁的婴幼儿最为常见;发病时间以冬春易发,并反复不已,部分患儿夏天有自然缓解的倾向;临床特点是常年发作,症状较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严重影响小儿的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2]。中医药在对该病的防治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尤其在减少复发率、改善免疫功能方面的疗效突出。本文综合分析了近5年中医药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文献,综述如下。

    中医理论对本病的认识

    生理病理特点      古代中医药文献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记载十分丰富。《灵枢·逆顺肥瘦篇》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小儿病源方论》中更为详细地描述了婴儿的特点:“小儿一周之内,皮毛、肌肉、筋骨、髓脑、五脏、六腑、荣卫、气血皆未坚固。”《诸病源候论》称: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骨气未成,悲啼嬉笑,变态不常。”《育婴家秘》记载:“小儿血气未充,……脾胃薄弱,……神气怯弱。”清代名医吴鞠通将上述特点归纳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所谓“稚阳”,是指体内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均幼稚不足和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所谓“稚阴”,则指精、血、津液以及脏腑、筋骨、脑髓、肌肤等有形之质,皆未充实完善。因此,中医认为“稚阴稚阳”是小儿的生理特征。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机体和功能都较脆弱,所以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小儿五脏六腑功能皆属不足,尤其以肺、脾、肾三脏为突出。小儿脾常不足,若护理失宜,乳食失节,可致脾胃虚弱,纳运失常,气血生化乏源,土不生金,肺气亦虚,卫外功能薄弱,易受外邪侵袭。如《证治汇补·伤风》中说:“有平昔元气虚弱,表疏腠松,略有不慎,即显风症者。”而且小儿发病后传变迅速,初为感冒,若失治误治可迅速转化为咳嗽、肺炎喘嗽等症;倘继续调治不当,可致病情迁延,时轻时重,反复难愈,损耗正气,更易感受外邪,形成恶性循环。正如《诸病源候论》中指出:“小儿气血脆弱,病易动变,证候百端。”《温病条辨·解儿难》中将这种特点概括为“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这是小儿的病理特征。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体质特征、遗传及其他先天因素是发病的主要内因。如素体虚弱、正气亏损的小儿发病率高;父母体质虚弱、妊娠时患病次数、早产、双胎等肾虚型小儿易发本病。气候突变、空气污染、被动吸烟等环境的影响;人工喂养或过早断乳、饮食失调等导致的营养不良;用药失当、护养失误等原因,是发病的主要外因[3]。中医认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在肺、脾、肾三脏虚损的基础上,感受外邪而致营卫失和,脏腑失调所致[4]。其病机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①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不充,素体虚弱;②后天调护失宜,乳食失节,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纳运失常,气血生化乏源,土不生金,肺气亦虚,营卫失充。脾胃虚弱又造成肝旺积滞,邪易入侵;③在肺、脾、肾三脏虚损的基础上,正气不足,加之婴幼儿本身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肌肤柔弱,卫外不固,外感六淫之邪而为病。④肺、脾、肾虚而致气虚血瘀是本病发病的关键因素[5]。本病常反复发作,“久病及肾”,肾为元阳之根,肾虚更致肺脾不足,则“先天滋后天”、“后天养先天”、“金水相生”等功能失常,致使患儿在出现肺脾气虚或肾阳虚证候的同时,又出现气虚血瘀的证候。也有医家认为祛邪不尽,热毒仍伏,又易外感,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也是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体质特征[6]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不同的体质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有关。温振英等人将503例复感儿按不同的体质进行分类,其中脾胃气虚型(气虚质)230例,脾胃阴虚型(阴虚质)75例,脾胃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质)190例,滞热型2例,阴阳平和型(平和质)6例。钟柏松等人对87例易感儿(其中肺脾质24例,脾肾质63例)进行免疫球蛋白检查,结果肺脾质和脾肾质IgA均低于健康儿(均衡质),脾肾质IgG低于均衡质和肺脾质,肺脾质IgM低于脾肾质,肺脾质和脾肾质C3低于均衡质。封玉琳等人观察145例复感儿,其中肺脾两虚111例,肺脾两虚兼湿热21例,气阴两虚10例,脾肾两虚3例。通过他们的研究结果可知,有气虚或气阴两虚、肺脾肾功能低下体质的小儿易患本病。[6]

    中医药治疗辨证分型

    中医药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7]。发作期的治疗原则是“急则治标”,按风寒、风热、肺热、痰湿4型辨证,风寒咳嗽以杏苏散加减;风热咳嗽以银翘散加减;肺热咳嗽以清金化痰汤加减;痰湿咳嗽以二陈汤加减,力求邪去。缓解期的治疗原则是“缓则治本”,通过健脾、固肺、清肝、补肾,改善患儿体质,增强抗病力,防止再次感染。缓解期按下列11型[8]辨证调理。

    肺气虚 陈健等[9]用黄芪颗粒治疗42例患儿,黄芪有补气固表的功能。治疗后的患儿IgG值上升,CD3、CD4、CD4/CD8升高,CD8降低,有效率为71.42%。刘根芳[10]对肺气虚患儿用玉屏风散加味(生黄芪、炒白术、荆芥、大力子、浙贝母、杏仁、百部、防风、桔梗)治疗,益气固表止汗。陈晓红[11]认为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是治疗肺卫不固患儿的经典方剂。

    脾气虚 丁丽等[12]用消痞健胃散(人参、白术、陈皮、丁香、砂仁、草豆蔻、川黄连、焦山楂、焦神曲、炒麦芽)治疗31例患儿,31例对照组用转移因子口服液。消痞健胃散有调运脾胃、益气固表之功。治疗组有效率96.7%,对照组为87%。

    肾气虚 陈晓红[11]报道用补肾地黄丸(熟地、泽泻、丹皮、山萸肉、山药、牛膝、鹿茸、茯苓)治疗肾虚骨弱患儿,取得良好疗效。

    肺气阴虚 张国熙等[13]用千龙合剂(太子参、麦冬、石斛、千层纸、龙利叶)治疗70例患儿,50例对照组用核酪口服液。治疗组有效率94.3%,IgG、IgA和补体C3提高,对照组有效率90.0%。此方有补肺养阴、清除呼吸道慢性炎症、标本兼治的作用。

    肺脾气虚 杨辅直等[14]用加味玉屏风散(黄芪、党参、桂枝、白术、龙骨、牡蛎、麦冬、防风、五味子、甘草、红枣)治疗61例患儿,49例对照组口服初乳素。治疗组的有效率91.8%,对照组为44.8%。此方有健脾益气作用。潘瑛等[15]用补肺防感汤(黄芪、桂枝、茯苓、牡蛎、太子参、龙骨、陈皮、甘草)治疗53例患儿,53例对照组用玉屏风散颗粒治疗组有效率92.5%,对照组为90.6%,治疗后IgG、IgA、G1、G3均有改善。补肺防感汤有与玉屏风散相同的效果。陈蓓华[16]、张飞钦[17]、杨永朝[18]、钱玉萍[19]用加味玉屏风散(黄芪、防风、白术、山药、生牡蛎、陈皮),治疗后IgA和IgG量明显上升。此方有益气固表、增强免疫力、抗菌消炎作用,应用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薛征等[20]用玉屏风散合四君子汤加减(太子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防风)治疗68例,52例对照组不用药。治疗组有效率92.6%,IgA、IgG及CD3、CD4、CD4/CD8增高,CD8降低,对照组有效率34.6%。以此方肺脾双补法治疗患儿有较好疗效。成华[21]用益气固本汤(黄芪、党参、茯苓、陈皮、白术、防风、生牡蛎、紫河车)治疗88例肺脾两虚型的患儿,总有效率95.5%,治疗后IgG、IgA、IgM、SIgA明显增高。汪受传[22]认为用桂枝汤加龙骨牡蛎汤与玉屏风散合方加减(黄芪、白术、防风、桂枝、白芍、炙甘草、煅龙骨、煅牡蛎)治疗营卫不和与肺脾气虚两证相兼的患儿,取得较好疗效。

    肺脾气阴两虚 朱南方等[23]用健儿清补汤(太子参、麦芽、黄芪、板蓝根、怀山药、白术、茯苓、大青叶、桔梗、防风、山楂、甘草)76例患儿,对照组58例口服童康片治疗组有效率90.8%,CD3、CD4、CD4/CD8明显增高,对照组为70.7%。此方有健脾补肺、清热解毒、扶正祛邪的作用。邹文庆[24]用防感合剂(太子参、黄芪、五味子、麦冬、焦山楂、鸡内金、防风、当归、白术、蜂胶、鳖甲等)治疗56例患儿,40例对照组注射转移因子。治疗组有效率93%,对照组为67.5%。此方以益气养阴清热方法治疗气阴两虚型的患儿。

    肺脾气虚,正虚邪恋 曹宏等[25,26]根据“肺朝百脉”、“金水相生”与气血相关理论,认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病机责之于肺脾胃气虚而致气虚血瘀。他们用益气活血的药物(太子参、白术、黄芪、茯苓、山药、党参、赤芍、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虎杖、地龙、山楂等)治疗本病,取得一定的疗效。

    肺脾气虚兼肾气不充 冯步珍等[27]用防感散(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防风、贯众、黄芩、大枣、补骨脂)治疗64例,对照组32例用左旋咪唑。治疗组有效率96.88%,对照组为75%。此方具有调理肺脾肾功能,恢复阴阳相对平衡,减少发作的疗效。刘文选[28]用补中益气丸合六味地黄丸治疗60例患儿,48例对照组注射胸腺肽。治疗组有效率98.33%,对照组为70.83%。薛莉[29]用益感饮(黄芪、太子参、茯苓、冬虫夏草、黄精、怀山药、鸡内金、防风、甘草等)治疗134例患儿。此方有健脾肺、补肾气、益气固表之功效,总有效率94.78%,治疗后IgG、IgA、IgM及补体C3增加。戴平波等[30]用玉屏风散加减(黄芪、白术、防风、当归、山药、核桃仁、大枣、甘草)治疗28例患儿,29例对照组用左旋咪唑。治疗组有效率96.4%,对照组为75.9%。此方有益气固表、补益脾肺、补肾扶正固本之作用。杨文义等[31]用固本康复口服液(黄芪、党参、白术、蛤蚧、紫河车、防风、鹅管石等)治疗88例,56例对照组用卡慢舒口服液治疗。治疗组有效率90.9%,对照组为89.3%,IgG、IgA及CD3、CD4、CD4/CD8均升高,而CD8降低。此方有补肺脾肾、祛风解表之功效,防治本病疗效确切。贾平[32]用八珍汤加减(党参、生黄芪、白术、茯苓、熟地、当归、防风、川芎、白芍、紫苏、陈皮、鸡内金、炙甘草)治疗48例患儿。此方有扶正固表、健脾益肺补肾之作用。治疗前复发率100%,治疗后复发率54.2%。王春芳等[33]用防感散(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防风、当归、鸡内金、青黛、陈皮、女贞子、炙甘草)治疗120例患儿,112例对照组用小施尔康、葡萄糖酸锌、葡萄糖酸钙、胸腺肽等。此方在益气健脾补肾基础上加益气生血、健胃消食之功。治疗组有效率92.5%,对照组为69.8%。张泽玫等[34,35]用健脾饮(炒白术、黄芪、鸡内金、黄精、橘红)治疗40例患儿,20例对照组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此方有补肺脾肾、化痰之作用。治疗组有效率90.25%,对照组为90.00%,治疗后CD3、CD4、CD4/CD8均明显提高,而CD8明显降低。

    脾肾两虚 刘翠瑛等[36]用儿血宝口服液(紫河车、何首乌、龙眼肉、炙甘草、西洋参、白术、龟版、炒麦芽、山楂、茯苓、荔枝蜜)治疗50例患儿,50例对照组用玉屏风散颗粒。治疗组有效率93.02%,对照组为77.78%。此方用于脾肾两虚、卫表不固引起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症,取得较好疗效。

    脾虚肝旺 梁文旺[37]用双屏散颗粒(黄芪、柴胡、防风、白术、白芍、党参、枳实等)治疗30例患儿,30例对照组用玉屏风散,观察呼吸道感染的次数。治疗组有效率96.6%,对照组为73.2%。以疏肝调肝方法防治本病,取得良效。

    积热内蕴 王晋新等[38]用加味泻黄散(藿香、栀子、生石膏、防风、连翘、白芍、炒谷麦芽、石斛、麦冬、熟大黄、甘草等)治疗“积热内蕴型”的31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25例对照组用左旋咪唑。治疗组有效率93%,IgG、IgA明显增高,对照组有效率为40%。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尤其城市小儿多以高蛋白、高营养饮食为主,少吃蔬菜、杂粮,易导致食积化热,积热内蕴,久则伤及脾胃之阴,而成正虚邪实之证候。对此类患儿用加味泻黄散可取得满意疗效。

    中医药其他疗法

    除了上述的中药治疗以外,部分医家还有独特的疗法。陈健等[39]在缓解期采用消喘膏穴位敷贴法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消喘膏主要成分为炙白芥子5g,延胡索5g,甘遂3g,细辛3g,这些药物具有温散豁痰、宣肺利气作用,而贴在肺俞、心俞、膈俞穴及膏肓穴,这些穴位属太阳膀胱经,主治咳嗽、气喘等,并且膈俞为血会,诸穴合用,共奏补益气血、温肺散痰之功。有效率73.17%,治疗后IgG值上升,CD3、CD4、CD4/CD8及NK细胞活性升高,CD8降低。

    朱南方等[40]用拔火罐和穴位注射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拔火罐疗法选用肺俞、脾俞、肾俞,可调节肺脾肾及其经络气血运行。穴位注射疗法取足三里、丰隆、定喘,足三里有防病保健和强壮的功效;丰隆穴健脾祛湿、化痰止咳;定喘穴止咳平喘。总有效率88.1%,治疗后CD3、CD4、CD4/CD8明显上升,CD8显著降低。

    徐佩莉等[41]采用捏脊疗法治疗本病。捏脊疗法通过调整脊背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各穴位,起到振奋气血,通调督脉,疏通气机作用。总有效率100%,治疗后IgA明显提高。

    蜂针疗法一般被认为是一种“以毒攻毒”的疗法,可以治疗风湿、毒疮等疾病。但通过研究,成永明等[42]确立了蜂毒能“以毒扶正”的新思维,运用蜜蜂的螫器官(毒刺)扎刺足三里穴治疗本病。针刺足三里穴可调理中焦,健运脾胃,补益气血,使正气得充。同时,足三里为强壮要穴,可提高免疫功能。治疗后IgG、IgA含量明显提高,IgE水平明显降低。

    孙红梅等用“开开开”药枕(黄芪、白术、荆芥、防风、苏叶、柴胡、辛夷、白芷、桔梗、鱼腥草、广木香、蔻仁、川芎、龙脑、野菊花等)治疗66例,疗程3个月,总有效率高于转移因子组,且IgA、IgG、SIgA、Hb明显提高,均有统计学意义。

    龙训等人用温灸俞穴法治疗46例,总有效率为95.6%。方法:取脊柱两侧肺俞、脾俞、肝俞、肾俞、大肠俞等穴治疗。朱升朝等用按摩法治疗40例,采用一掐(商阳)、二揉(太阳、耳后高骨)、三推(攒竹、坎宫、三关),总有效率为90%。经按摩后,IgA、IgG、ANAE、C3b R、PHA逐步上升至正常水平,C3b IC降至正常水平[43]。上述各种非口服中药的疗法也均有一定的效果。

    中医预防与调护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病,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是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先天禀赋不足,或喂养不当、滥用药物、调养失宜等引起。从本文看,中医经方、验方及非药物疗法效果良好,可明显增强患儿的机体免疫力。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重点在于预防发作和减少反复,增强机体的抵抗力[4]。临床多见的单纯使用能提高免疫指标药物的疗法,并不是对所有的患儿有效。不少医家虽然从免疫功能方面对本病的机理和防治效果进行探索,但往往得出不同的结果。本病的病因及影响因素涉及方面较多,比较复杂,症状表现不一,是内在与外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预防和调护方面,辨证施养实有必要。中医预防本病的关键是“因地制宜”[5]和“因质制宜”[6]。

    首先,应排除患儿日常生活环境中的诱发因素,例如,家长勿吸烟,避免空气污染,室内空气要流通,感冒流行期间不去公共场所,适当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不偏食挑食,饮食调匀而富于营养。逐渐适应气候变化,避免过冷过热,汗多时宜用干毛巾擦拭。积极防治各种慢性疾病,按时预防接种。

    其次,分析患儿个体肺脾肾功能的具体情况,按质施养。用科学的方法对患儿细心养护,逐渐调节和增强全身的免疫力。例如,少量多餐,给予易消化、高营养的饮食,缓解患儿食欲下降的状况;发热患儿体温下降后常常出汗,应及时更换干燥温暖的衣服,勤洗澡;保持呼吸道通畅,经常清除鼻道分泌物;经常用金银花甘草水或生理盐水漱口,每日2~3次,至病情基本稳定为止。

    综上所述,中医药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有着明显的优势,应开展深入的研究。其研究的重点在于根据中医药的特点找出其内在规律,以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郝爱真,陈利平,高丽萍.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论治[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49~50.

2 袁嘉丽,张 静.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辨证分型与呼吸道微 生态相关性的研究思路[J].云南中医药杂志,2003,24(1):20~ 22.

3 饶军福.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证治探讨[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11):602~603.

4 韩文宁,张 雯,李锦亮.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中医治法[J].吉林中医药,2003,23(6):49~50.

5 张 静,袁嘉丽.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机制中西医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5(3):34~37.

6 朱南方,李小苹,李小蓉.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机制的研究概况[J].中医药信息,2002,19(3):15~18.

7 邓雪梅,陈凤媚.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防治体会[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2):90~91.

8 游金勇.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证型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广西中医药,2005,28(1):51~54.

9 陈 健,陈 华.黄芪颗粒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3):204~205.

10 刘根芳.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辨治体会[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27(4):53.

11 陈晓红.浅谈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辨证治疗[J].基层医学论 坛,2004,8(4):343.

12 丁 丽,王绍洁. 辨证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31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3):195.

13 张国熙,叶锡洪,林胜英,等.千龙合剂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 染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3):226.

14 杨辅直,钟汝玲,李石柱.双黄连合加味玉屏风散防治小儿反复 呼吸道感染[J].中医药学报,2002,30(3):26~27.

15 潘 瑛,王洪新,顾 骅,等.补肺防感汤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53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8):582.

16 陈蓓华.加味玉屏风散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46例[J].陕 西中医,2002,23(2):150~151.

17 张飞钦.“加味玉屏风散”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32例疗效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3,10(10):1114~1142.

18 杨永朝.加味玉屏风散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60例[J].中 国社区医师,2003,(24):42.

19 钱玉萍.加味玉屏风散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68例[J].中 国民间疗法,2004,12(7):51~52.

20 薛 征,孙金桥,韩 丽.肺脾双补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27(2):29~30.

21 成 华.益气固本汤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5,23(9):89~90.

22 汪受传.补肺固表、调和营卫法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J].江苏中医药,2006,27(2):11~12.

23 朱南方,余惠华,李蔷华,等.健儿清补汤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76例[J].陕西中医,2003,24(11):990~991.

24 邹文庆.防感合剂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56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4,26(1):33.

25 曹 宏,张桂菊.益气活血法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初探[J].国医论坛,2003,18(5):15.

26 张桂菊,曹 宏.浅谈祖国医学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机理的认识[J].甘肃中医,2004,17(5):19.

27 冯步珍,夏俊杰.防感散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 [J].吉林中医药,2002,22(1):28~29.

28 刘文选.中药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60例[J].陕西中医, 2002,23(7):631~632.

29 薛 莉.自制益感饮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134例[J].中国 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9):48.

30 戴平波,刘淑华.玉屏风散加减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28例 [J].吉林中医药,2003,23(3):28.

31 杨文义,桂金贵,尚莉丽,等.固本康口服液治疗小儿反复呼吸 道感染临床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23(2):8~9.

32 贾 平.八珍汤加减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48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5,12(3):134.

33 王春芳,张彩霞.防感散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120例[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7):1002.

34 张泽玫,陈镇奇.健脾饮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108例[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8(2):48~49.

35 张泽玫.加用健脾饮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J].广 西中医药,2005,28(3):30~31.

36 刘翠瑛,邓丽莎.儿血宝口服液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100 例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2,18(6):658~659.

37 梁文旺.“肝枢扭”法则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30例[J].陕 西中医,2002,23(6):493.

38 王晋新,周秀梅.加味泻黄散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 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3,3(6):517~518.

39 陈 健,朱永琴,董 勤.消喘膏辅助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8):620~621.

40 朱南方,关克涛,赵春玲,等.拔火罐和穴位注射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T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3,10 (3):136~137.

41 徐佩莉,毕美芬.捏脊疗法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23例—— 附单纯西药治疗23例对照[J].浙江中医杂志,2004,(7):17.

42 成永明,任小红,富永谦,等.蜂疗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 临床研究[J].中医药导报,2005,11(9):10~12.

43 江育仁,张奇文.实用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86~591.

44 陈凯佳.中医药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近况[J].现代中西医 结合杂志,2005,14(22):3027~3029.

45 段 娟.李宜瑞儿科诊疗经验撷菁[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 (12):1233~1234.

46 苏树蓉.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应“因质制宜”[J].江苏中医 药,2006,27(2):14.
                                                                                                                                                  穗玲

  • 评论(已有0条)
  • 查看全文
刘渡舟教授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与应用探微

日期:2009-01-03 16:41  

原载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年7月第4期刘渡舟教授(1917-2001年)是我国已故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批博士生导师。刘老临证喜用经方,擅用经方,对小柴胡汤的应用尤为得心应手,并加减出了一系列柴胡类方和“古今接轨方”(注:刘老把仲景方与后世方结合应用的方剂称之为古今接轨方),临床应用频率之高,令我辈叹为观止,并常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笔者有幸跟随刘老攻博侍诊三载,得闻先生对本方机理之阐释,得睹先生临证疗效之神奇,受益匪浅。此仅就导师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与运用介绍如下,以就正于同道,并以此表示对恩师之怀念。

1 尊经旨 阐“升降出入”  广“推陈致新”

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是治疗少阳病之主方,具有和解少阳的作用。后世发挥其用,广泛施治于临床各科,究其原因,不外乎本方具有解郁功能。刘老认为,《伤寒论》治郁之法甚多,如栀子鼓汤治疗火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水郁;茵陈蒿汤治疗湿热郁;瓜蒂散治疗痰郁等。然而,以上治郁之法皆就事论事而比较局限,故其使用较隘。惟小柴胡汤之治气郁,纵横捭开,升降出入,无所不包。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天地相召的“生化”之气,主宰着物质的运动,在人与动物,则为生长壮老已,在植物,则为生长化收藏。物质运动的目的,用现代语言讲,就叫做“新陈代谢”,生化正常,则气机的升降出入有序,新陈代谢旺盛,人体就健康,若病亦易于恢复;反之,人体即发生疾病。

对于柴胡的功能,《神农本草经》明确提出了其具有“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的作用。刘渡舟教授认为,研究仲景《伤寒论》,论其药性时当以《神农本草经》为准,不可以后世本草之论强释仲景之方。后世虽然认定柴胡有和解少阳、升举阳气和疏肝解郁三大作用,然《本经》明言“推陈致新”,其实际意义也就是能够推动人体的新陈代谢。基于以上两经之论,刘老提出了柴胡治疗疾病的三大特点:第一,它能开郁畅气,疏利肝胆,通利六腑,推陈致新,调整气机的出入升降;第二,对木郁则能达之,火郁而能发之;第三,独具清热退烧的特殊功能。所以,柴胡治疗疾病,既适用于外感,又能治疗多种内伤杂病。既能治疗肝胆疾病,也广泛适用于它脏之恙,此亦《内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之内涵所在,也是刘渡舟教授临床喜用柴胡类方的原因所在。

2 临证时 主但见一证 擅灵活加减

刘老喜用柴胡,擅用柴胡,充分体现了其为医上溯岐黄之经,精通神农之药,中合长沙之论,下逮诸家之说,并有自己数10年之临床体会。对于小柴胡汤的应用,外感病重其和解少阳,疏利肝胆,通达内外之功;内伤杂病则倡其开郁调气,以利气机升降出入之枢。临证之时,主张“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处方时,以原方为多,但也提倡灵活加减,并创系列柴胡类“古今接轨方”,使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范围大大扩展,为经方治疗现代疾病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值得后人借鉴。

在应用小柴胡汤时,刘渡舟教授仅仅抓住本方是少阳病主方之特点,只要见到“口苦”一证,必用柴胡类方,此笔者侍诊3年之心得。问之,先生则曰“小柴胡汤,少阳病主方也。少阳诸证,以口苦为第一证。”思之,此刘老从少阳病提纲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悟而得之。又阅读《伤寒论十四讲》,在书中第三讲“试论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一文中,刘老写道:“少阳病的提纲证,而以口苦在前,咽干,目眩在后,反映了口苦在辨证中的重要性。《内经》说:‘火之味苦’。然它经之火,甚少口苦,唯肝胆有火,则多见口苦,故口苦反映少阳的邪热有现实意义。”所以,以笔者之见,刘渡舟教授论“但见一证”,当以口苦为先。

刘渡舟教授常用之小柴胡汤加减系列方甚多,如治疗外感发热的柴胡石膏汤(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炙甘草、生石膏、连翘、枳壳、桔梗、生姜、大枣),本方退热其效如神,3剂之内多能热退病愈,刘老称之为中药的“阿司匹林”。而在内伤杂病的治疗中,其应用于肝病最多,以小柴胡汤加减出了一系列治疗肝炎的方剂,如治疗肝病气分湿热毒邪的柴胡解毒汤(柴胡、黄芩、土茯苓、凤尾草、草河车、半夏、土鳖虫、茜草、苍术、海螵蛸、叶下珠),治疗肝病血分的柴胡活络汤(柴胡、黄芩、土鳖虫、茜草、红花、泽兰、当归、白芍、草河车、茵陈、凤尾草、白术、海螵蛸),治疗肝脾肿大的柴胡鳖甲汤(柴胡、黄芩、党参、甘草、半夏、生姜、红花、茜草、鳖甲、牡蛎、干姜、土鳖虫)等,均经临床验证疗效颇佳,体现了刘渡舟教授重视气机升降出入的学术思想。

3 倡合方 创古今接轨 尽柴胡之功

刘渡舟教授于《伤寒论》研究方面,颇具功底,堪称当今研究仲景学说的泰斗。晚年有古今接轨论、方证相对论、火证论、水证论、湿证论问世,被称为其老年五大论。以余之见,五论之中,以古今接轨论为其最得意之作,其临床实践也最成功,尤其是柴胡类古今接轨方甚多。与后世方的接轨应用,大大扩展了小柴胡汤的临床使用范围,使本方的临床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此刘老深研仲景学悦,境界之所至。现略举数例,以资说明。

3.1 小柴胡汤与越鞠丸接轨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方: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炙甘草、大枣。功能和解少阳,治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妇人热入血室,及疟疾等证。越鞠丸,出自《丹溪心法》方:苍术、香附、川芎、神曲、炒栀子。能治疗气、血、痰、火、食所致之郁结,消化不良,胸脘痛闷等证。导师刘渡舟教授认为:小柴胡汤善治两胁苦满,能疏理肝胆之郁,而侧重于“横’;越鞠丸畅气舒胃,善治胸脘痛闷,而侧重于“纵”。两方接轨,则互相为援,而有纵横捭开,疏肝和胃,解郁开结,畅行三焦滞结,无往而不利,为接轨方最理想之法也。临床用于治疗郁证、胃病疗效惊人。

3.2 小柴胡汤与平胃散接轨

平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此方功能燥湿运脾,行气导滞,平胃中之腐,消脘腹之胀满,对嘈杂反酸,恶心呕吐,心下痞满,凡舌苔白厚腻者,其疗效如神。小柴胡汤与平胃散接轨,古人亦有先例,叫做“柴平煎”。小柴胡汤善治肝胆气火之郁,平胃散以利气消满、苦温燥湿为长,两方接轨,则疏肝和胃而使肝胃两顾,临床治疗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属于肝胃不和型者效佳。

3.3 小柴胡汤与霍香正气散接轨

霍香正气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霍香、大腹皮、白芷、茯苓、紫苏、陈皮、苍术、白术、厚朴、桔梗、半夏、生姜、大枣。本方治疗风寒暑湿杂邪,山岚瘴气,内伤饮食,憎寒壮热,头痛呕逆,胸满腹胀,痰嗽气喘,霍乱吐泻,疟痢,不服水土等证。两方合用,对于肝胆气郁而见舌苔异常厚腻,湿浊胶着者,有立竿见影之效。临床治疗肝炎、胃炎符合上述病机者。

3.4 小柴胡汤与温胆汤接轨

温胆汤,出自《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炙甘草、茯苓组成。本方清胆和胃,除痰止呕,治痰热扰动之心烦不寐、胸满、口苦、惊悸等证。两方接轨,既能疏解气郁,又能清热化痰,对于气郁痰火所致的失眠、精神病等均有较好疗效。

3.5 小柴胡汤与黛蛤散接轨

黛蛤散,出自宋代民间验方:服壳蛤、青黛研成细末,每服9-15g,布包,水煎服。此方治疗木火刑金,咳痰带血,咽喉不利,头晕耳鸣,胸胁作痛,每见于妇女,服之多效。木火者,肝胆之郁火也,小柴胡汤疏肝利胆,肝胆舒畅则郁火不生,乃治本之法也;黛蛤散清泄肝肺二经之火,为治标之法也。两方接轨,则标本兼顾。

3.6 小柴胡汤与三甲散接轨

三甲散,出自《瘟疫论》方:鳖甲、龟板、穿山甲、蝉蜕、牡蛎、当归、白芍、甘草、土鳖虫。此方脱胎于《金匮要略》之鳖甲煎丸,具有软坚消百,治疗肝脾肿大,两胁痞坚,络脉瘀阻,气血瘀滞等证,须久服而方有效。两方接轨,一者理气郁而畅肝气,一者行血瘀而消百瘕,合用则对肝病由气及血,肝脾肿大有明显疗效。本方也是刘老柴胡鳖甲汤之前身,临床多用于治疗肝硬化。

3.7 小柴胡汤与四磨饮子接轨

四磨饮子,出自《济生方》:人参、槟榔、沉香、乌药。此方功能下降逆气,顺气扶正,治疗正气素虚,而又肝气横逆,上犯肺胃而见气逆喘息,胸膈不舒,烦闷不食等证。导师治疗肝胆气郁疾患,又见气之上逆甚为猛烈,或呃、或喘、或呕、或胸满不食等证,乃用“柴磨接轨”之法,用之多效。

3.8 小柴胡汤与四物汤接轨

四物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当归、川芎、白芍、熟地。此方有补血养肝作用,治疗妇女血虚造成的月经不调,头目眩晕,偏头作痛,脐腹疼痛,崩中漏下。肝藏血,以血为体,以气为用。如果属于肝胆气郁,气郁火生的口苦胸满则用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治在气分而不涉及血分;如果肝病由气及血,而出现阴血不足的手麻头晕,腰腿酸软,心烦少寐,下午低烧,脉来弦细等证。导师每用小柴胡汤与四物汤接轨,疏肝解郁,以顺其阳用,补血柔肝以滋其体阴,用之则每获良效。临床用于治疗经期感冒、月经不调属于肝郁血虚者效佳。

他如小柴胡汤与启膈散接轨治疗肝胆气郁,胸胁苦满,而又饮食堵塞,噎嗝难下,如梗如阻,憋闷难堪。与颠倒木金散接轨治疗气病及血胸痛连胁之病;与三仁汤接轨,治疗少阳合并湿邪之发热,也有立杆见影之效。本方与经方合用者,如治疗肝胆气机不利,痰气交郁于上中二焦的柴陷合方,治疗湿热蕴郁肝胆所致黄疽的柴胡茵陈蒿汤等,均为刘老临床常用之效方。以上只是刘老使用小柴胡汤经验中的九牛一毛,限于论文篇幅,不能详述。能否反映导师学术思想,权作窥管之见.

  • 评论(已有0条)
  • 查看全文
刘渡舟教授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内涵与应用

日期:2009-01-03 16:39  

刘渡舟教授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内涵与应用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原文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该方历代均被认为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但临床应用者寥寥无凡,其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对此,刘渡舟教授探索多年,方阐明其奥妙,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神奇疗效,形成独到的经验。现就刘渡舟教授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理解与临床应用探讨如下,以飨同道。

    l 论病机 主张胆热脾寒

    刘渡舟教授认为,《伤寒论》中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少阳为枢,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所以少阳病多有兼见证,如少阳兼表的柴胡桂枝汤证,少阳兼里实的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证。而柴胡桂枝干姜汤正是与大柴胡汤证相对的方剂,是少阳兼里虚寒之证。如此,则兼表兼里,里实里虚俱备,少阳为枢之意义才完美。仲景于146条论少阳兼表的柴胡桂枝汤,紧接着在147条论少阳传入太阴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其用意之深,令人玩味无穷。所以,刘老在其《伤寒论十四讲》中云:“用本方和解少阳兼治脾寒,与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治胃实相互发明,可见少阳为病影响脾胃时,需分寒热虚实不同而治之。”

    关于“胆热脾寒”的提出,刘老是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第一任主任陈慎吾先生“少阳病有阴证机转”悟而得之。笔者在跟随刘老攻博侍诊之时,刘老曾言,刚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任教之时,大家对本方的机理都感费解,陈老言柴胡桂枝干姜汤“有阴证机转”,刘老问何谓“阴证机转”,陈老左顾而言他,不予明言。刘老牢记此言,苦思多年,结合临床,方悟得其理。从此施治于临床,屡获奇效,可见刘老对医道之执着,也反映了刘老悟性极高,不愧为中医之大家。按胆热脾寒对本方主证进行解释,则顺理成章。胸胁满微结,但头汗出,口渴,往来寒热,心烦诸证,均为病在少阳,少阳枢机不利,胆热郁于上所致;小便不利之因,一则少阳枢机不利,影响气化,二则脾阳不足,津液转输不及所致;而不呕则是少阳之邪转入太阴,未影响胃腑之故。仲景虽未明言大便情况,便溏之证在所难免,不言者,病变虽涉太阴,未必影响大便,故曰有“阴证机转”也。此与太阳病提纲证未言“发热”意义相同。

    2 抓主证 重视口苦便溏

    刘老临证,主张抓主证,对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刘老在其《伤寒论十四讲》中明确指出,本方“治胆热脾寒,气化不利,津液不滋所致腹胀、大便溏泻、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或胁痛控背、手指发麻、脉弦而缓、舌淡苔白等证。”然就笔者随诊所见,刘老应用本方,则以口苦便溏为主证。思之,方悟其机理所在。既然是少阳兼太阴之证,当然应该有一个少阳主证,作为病在少阳的证据,又有一个太阴主证,作为病在太阴的证据,方能放胆使用本方。

    刘老判断病在少阳,以口苦为准。这也是他临床应用柴胡类方的主要依据。刘老曾经说过,火之味苦,然他经之火甚少口苦,惟肝胆之火,则多见口苦,故口苦反映少阳的邪热有现实意义。所以张仲景把口苦作为《伤寒论》少阳病提纲证的第一证。

    便溏之证,是判断太阴病的主要依据。《伤寒论》太阴病提纲为“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突出了下利为重。所以刘渡舟教授认为,阳明主阖,其大便秘结为实证,太阴主开,其大便作泻而为虚证。在临床上,不论什么病,及其时间多久,凡见到腹胀满而又下利益甚者,应首先考虑太阴虚寒为病,则庶几近之。就笔者随诊所见,刘老对于便溏之证,理解地极其灵活,或为腹泻如水、或为溏泻,甚至大便不成形者,也作便溏而使用本方。学者应以病机为准,灵活掌握,莫拘一证之有无,方能学好中医。

    3 谈应用 注重药量调整

    关于本方的临床应用,刘渡舟教授在《伤寒论十四讲》中写道:“余在临床上用本方治疗慢性肝炎,证见胁痛、腹胀、便溏、泄泻、口干者,往往有效。若糖尿病见有少阳病证者,本方也极合拍。”

    刘渡舟教授初用本方取效,是用于治疗肝炎腹胀。肝炎病人,由于长期服用苦寒清利肝胆之药,往往造成热毒未清,而脾阳已伤,出现肝胆有热,脾胃有寒的胆热脾寒证。临床不但可见肝区不适,口苦纳差的肝胆热郁、气机不疏之证,且常常见到腹胀便溏的脾胃虚寒证。肝胆气机疏泄不利,加之脾虚不运,脾胃气机升降失司,故以腹胀殊甚。又因太阴虚寒,故腹胀多于夜间发作或加重。此时治疗,但清热则脾阳更伤,温脾阳则又恐助热生毒,加重肝炎症状。而刘老则能于经方中选择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该证,并且取得神奇疗效,决非偶然,乃刘老精研经方,感悟而得。

    余侍师一载,见刘老以此方治病取效者,非止肝炎一病。只要符合胆热脾寒的病机,无论何病,用之皆效。如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往往大便时溏时干,或者数日不大便、或者连续数日大便日数次而泻下不止,治疗极难。用此方治疗则能够调理肝胆肠胃之功能,并用天花粉生津止渴,对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或者口渴口苦便溏者,正相合拍。其它如胆汁返流性胃炎、腹腔淋巴结肿大等病,刘老皆以此方治之而获奇效。

    临床运用该方,当理解方义,灵活调整药物的用量。该方之义,主要以柴胡、黄芩清利肝胆,以干姜、炙甘草温补脾阳,而桂枝则有交通寒热阴阳的作用。临床应用之时,便溏重者,重用干姜,而减轻黄芩用量;口苦重者,加重黄芩用量,而减少干姜用量。若不能掌握药量调整之法,则徒用无益而反受其害,不可不慎。

    刘渡舟教授对柴胡桂枝干姜汤情有独钟,临床应用频率之高,应用病种之广,取效之神,令我辈叹为观止。此仅就刘老对该方的病机、主证、临床应用的基本指导思想进行了阐述,限于篇幅,不再列举诸多病例,学者若能参透其能参透其中机理,则临证取效有何难哉


  • 评论(已有0条)
  • 查看全文
《小儿耳聋的中医辩证施治》

日期:2007-12-07 20:46  

聋属于祖国医学的耳聋、重听的范畴。《杂病流源犀烛》说:“然耳聋者,音声闭隔竞一无所闻者也,亦有不至无闻,但闻之真者,名为重听。”前者,一无所闻的聋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中重度、重度(以及全聋)的感音-神经性聋。后者,闻之不真的重听,相当于现代医学中以听力损失轻为特点(小于60分贝)的传导性耳聋。

1.祖国医学对耳聋的认识

祖国医学对耳聋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西周《左传》开中医研究之先河,书中说:“耳不听五声为聋。”这是我国对耳聋的最早定义。春秋战国时期医学专著《内经》对聋做了生理和病理上的研讨。在生理上提出了“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知五音亦”。(《灵枢.脉度篇》)。在病理上提出了“少阴终者耳聋。”即足少阴肾亏虚;不能上充于耳,耳窍不利可致耳聋。尤其用病理变化来论证耳和肾的生理关系,为后世医家所推崇,从而为耳聋的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现已被实验证明:耳和肾的确有十分密切的内在关系,如对耳有毒性作用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恰对肾脏也有特异性的损伤作用;能抑制肾功能的利尿酸、速尿也可导致耳聋。综上所述,耳和肾之间在生理功能上相互联系;在病理变化上互相影响。研究发现肾与耳在组织结构和酶含量分布;在水电解质平稳生理机制方面十分近似,由此可知肾的病变或不足是耳聋发病的重要因素。在病理上,《内经》提出:“伤寒......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络胁,经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素问.生气通天论》)。“小肠手太阳之脉......,所生病者,耳聋目黄,”“手太阴之脉,......是此病耳聋浑浑沌沌。”“手阳明之别名日偏历,......实则龋聋。”说明外邪侵袭客于少阳胆经或手太阳小肠,而致经脉不畅,耳窍闭塞为聋。另据《诸病源候论》对耳聋进行了分类,提出了风聋、虚劳聋、劳重聋、逆聋、久聋等。

2  耳聋的中医病因病机

2.1  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病因病机

2.1.1 肾气不充 : 祖国医学认为:“女子七岁肾气盛。”“丈夫八岁肾气实”,“而婴儿时期肾气不充,脏腑娇嫩。”若高温毒疫邪侵染或误用、滥用药物皆可导致内耳损伤,失用为聋。

2.1.2  脾亏气虚: “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能自制,尤易伤及脾胃,导致气血化生不足,不能上养于耳,耳失儒养,窍闭失用为聋,上海长海医院研究发现缺铁性贫血是耳聋发生的重要原因;后天不能儒养先天,则肾精亏损,耳失于充致聋。此外,脾不能升清降浊,水湿不化,久居鼓室,脉络阻滞,耳失儒养为聋。

2.1.3 淤血阻窍 产伤、外伤或爆炸,损伤经脉,血行不畅导致“淤血不去,新血不生。”或离经之血不能消散,血块压迫听神经,或久病入络均使耳窍不利为聋。

2.2 传导性耳聋的病因病机

2.2.1 外邪侵袭  外邪虽有风、寒、暑、湿、燥、火,但以风热湿常见,并可相兼为患。婴幼儿啼哭,泪流耳中,复感风邪,加之小儿患病。“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邪从热化,风湿热相搏于其中,热盛肉腐,肉腐为脓,外蚀耳膜,内闭耳窍致聋。

2.2.2 脾虚湿阻,素体脾虚,饮食不节,脾阳虚衰,不能运化水湿,湿邪久不能除,阻于耳窍为聋

3  辩证施治

在讨论耳聋辩证施治前,要首先把握耳聋的虚实辩证。一般耳聋伴发低音调耳鸣属实证;虚证听力逐渐下降伴调高如蝉的耳鸣,实证多因风湿热,虚证多因脏腑虚损,气血气虚,先天禀赋不足。一般而言,虚证多而实证少。

3.1  感觉-神经性聋的诊断要点是:根据病史;听力检查;纯音测听曲线高频听力损失明显,呈由低频到高频的下降型曲线,最适阈带极窄、语言接收和词语辨别率极低,平均听力损失在60分贝(HL)以上。脑干诱发电位多在80分贝(SPL )无V波出现或分化不良。声阻抗显示中耳正常鼓室图,声反射引不出或延迟引出,衰减试验多可阳性。

3.1.1  肾气亏损

3.1.1.1  主证 :早产、母孕期用耳毒药物或有耳聋家族史,致先天禀赋不足,复因发热或因用耳毒药物致聋。此类病人笔者临床发现,听神经抗毒能力极差,表现对耳毒性药物的“高敏状态”。伴有蝉样耳鸣、夜啼盗汗。早期可见夜行步态不稳,伴有五迟。阴虚者伴有消瘦,烦躁夜啼,口干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阳虚者,面色苍白,声低气怯,易出虚汗,易患外感。

3.1.1.2  治则:  阴虚者,滋阴补肾,利窍聪耳;阳虚者,温肾助阳,利窍聪耳。

·3.1.1.2  方药 : 阴虚者,用耳聋左慈丸。熟地10g、淮山药12g、山臾肉6g、泽泻6g、丹皮6g、五味子10g、磁石15g(打碎)。另加石菖蒲10g、穿山甲3g。偏阳虚者,用补骨脂丸。熟地10g、当归10g、川芎6g、肉桂3g(后入)、补骨脂6g、葫芦巴3g、杜仲10g、菟丝子10g(包)、川椒3g、石菖蒲12g、白芷6g、白蒺藜10g。

·3.1.1.4  方解 :前方用六味地黄丸之熟地、山药、山臾肉、补肾阴,填髓海;以丹皮,泽泻除虚热、化湿浊;以五味子补肾纳气;磁石聪耳兼以潜阳降浊。后方用补骨脂、葫芦巴、杜仲、菟丝子填精益肾气,加肉桂、川椒温阳散寒,熟地、当归、川芎补血,石菖蒲、白芷、白蒺藜、辛温通窍、行气利耳,磁石聪耳、摄纳浮阳。

·3.1.2  脾虚气亏

·3.1.2.1  主证 : 耳聋耳鸣,遇劳则甚或蹲下立起时加重。耳内常有突然空豁或发凉的感觉。肢细而腹大,面色天然不泽。夜寐露晴,偏食厌食,唇甲色淡。本型属虚闭的范畴(包括缺铁性贫血者及缺钙患者)。

·3.1.2.2  治则:  升阳益气、开闭通窍。

·3.1.2.3  方药: 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蔓荆子6g、党参15g、黄芪15g、升麻1.5g、葛根15g、黄柏6g、白芍6g、甘草3g。

·3.1.2.4 方解: 党参、黄芪、甘草健脾益气升阳。伍以蔓荆子、升麻、葛根升举阳陷,黄柏滋肾生水,白芍敛阴和血,柴胡引药归经入耳脉,加菖蒲、磁石开窍聪耳。

·3.1.3  淤血阻窍

·3.1.3.1  主证 :外伤、产伤、跌扑致聋或耳聋日久,伴有外耳干裂鳞屑、结痂刺痒、舌紫暗或淤斑点,脉沉涩。

·3.1.3.2  治则: 行气活血通窍。

·3.1.3.3  方药 :用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赤芍6g、川芎12g、桃仁9g、红花9g、生姜3g、红枣7枚、麝香0.1g~0.15g(冲服或微煮)、老葱3根(切碎),黄酒适量。

·3.1.3.4  方解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红枣、生姜活血养血、滋养耳窍,麝香香窜配老葱、黄酒通窍,并增强上述诸药活血去淤之功。古书记载:本方善治久聋。

·3.2  传导性耳聋 :传导性耳聋的诊断要点是:(1)根据病史;(2)听力检查;纯音曲线低频听力丧失明显,呈有低频到高频上升型曲线,最适阈范围较宽,平均听力丧失一般小于60分贝(HL),语言接受和词语辨别率及涉交指数较高。ERA80分贝(SPL)v波分化良好。声阻抗测听:呈低声频、鼓室曲线呈B型、C型或M型E型曲线可伴有明显负压,声反射延迟或正常。

·3.2.1  外邪侵袭

·3.2.1.1  主证 :起病急骤,耳内疼痛伴有耳聋、耳鸣、耳内发胀阻塞感,小儿频频用手指挖耳孔,疼痛逐渐加重牵制头脑,或鼓膜穿孔流脓液,全身症状可见发热恶寒,色红苔黄。耳部检查多见鼓膜充血呈暗红色,向外突,正常标志消失。本型相当于现代医学急性化脓性或卡他性中耳炎。

·3.2.1.2  治则 :疏风散邪、清肝利窍。

· 3.2.1.3  方药: 用银翘散加菊花、青藁、夏枯草。

·3.2.1.4  方解: 银翘散疏散风热之邪。菊花、青藁、夏枯草清疏肝胆、利耳窍。中耳积液(声阻抗B型曲线伴有负压严重)或流出脓水多者配以车前子、泽泻。热盛出现乳突(完骨)红肿压疼,口苦咽干,苔黄脉弦者加龙胆草、栀子,以加强清肝泻火之力。

·3.2.2  脾虚湿盛

·3.2.2.1  主证: 耳道流水,久治不愈,流水量多清稀,鼓膜晦白或变厚。面萎消瘦,皮毛不泽,偏食厌食,舌淡苔白。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卡他性或化脓性中耳炎。

·3.2.2.2  治则 :健脾益气、祛湿利窍。

·3.2.2.3  方药 :用六君子汤加茵陈。

·3.2.2.4  方解: 茯苓、陈皮、白术、党参健脾益气除湿,半夏燥湿除痰,配以茵陈增强除湿作用,并防止湿邪热。

在耳聋的治疗全过程中,始终应当注意补肾药;磁石、菖蒲、蝉衣等聪耳开窍药;及苍术、葛根、黄精、川芎等被现代医学所证实对耳聋治疗有特殊疗效的耳聋治疗药的应用。

  • 评论(已有0条)
  • 查看全文
金樱子

日期:2007-12-07 20:35  

                金樱子---是一味中药名称,为强薇科植物,常绿攀援灌木,花期五月,花板五颜六色,可与月季花相妣美,不但可以用于观赏,而且其果,花,叶,根可作药用。
[药用别名]:糖罐子,山石榴,糖刺果。
[性  味]:性平,味甘酸涩。
[功  效]:固精涩肠,缩尿止泻。
          1,适宜男子滑精,早泄,遗尿,或小便频数者食用。
          2,适宜妇女体虚带下,白带过多和子宫脱垂者食用。
          3,适宜肺虚喘咳自汗,盗汗之人用。 
     

  • 评论(已有0条)
  • 查看全文
防治感冒 辩证施治是关键#o

日期:2007-12-07 20:33  

入冬以来,天气乍寒乍热,给病毒繁殖提供了可乘之机,加之温差大等原因,更易诱发病毒性感冒。《健康报》讯,11月15日北京市开始供暖之后,室内外温差加大,患感冒到医院“吊瓶”或自服抗生素者明显增多。北京市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月18日发出指示并不是所有感冒病人都需要打点滴或服用抗生素,医务人员和患者都不可对普通感冒“小病大治”,否则有可能适得其反。Qi1.}*\
1、西医认识感冒有病毒和细菌之别*s(>LiDcz
  感冒是急性上呼吸感染的一种,由病毒引起。一名学龄前儿童一年可以平均感冒4次至10次,成年人一年也可也以平均感冒2次至4次。多数为鼻病毒引起,部分由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引起。""B,Y
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类型中,还包括细菌性咽—扁桃体炎,俗称“细菌性感冒”,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也可由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这些需要临床医生进行鉴别诊断,其治疗抗生素仅适用细菌性感冒,对病毒性感冒当然无效,即便是对病毒性感冒,市场的常用的琳琅满目的抗病毒药,效果也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而不尽人情意。究其因,皆由失去辩证施治用药所致。N_#uh@<
2、中医防治感冒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大不相同 ,\:|f\9r
  现在信息高速、交通便利,南来北往,朝夕之间,东南西北人可聚,所以中医历来治病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正如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病同人异论》说:“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惟无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同而人异也。夫七情六淫之感不殊,而受感之人各殊,或气体有强弱,质性有阴阳,生长有南北,性情有刚柔,筋骨有坚脆,肢体有劳逸,年龄有老少,奉养有膏梁藜藿之殊,心情有忧和乐之别,更加天时有寒暖之不同,受病有深浅各异,一概施治,则病情虽中,而于人之气体迥乎相反,则利害亦相反矣。”此实概括了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中心思想。笔者地处川东,中石化此地开发大油气田,人流复杂。常有稍懂医的病人问:同为外感鼻塞、流涕、咳嗽、何以彼用杏苏散,此用桑杏小柴胡汤,给我又用麻杏石膏汤等疑。余曰:此乃辩证施治的特色也。H,xmQ1#|
3、中医治感冒,辩证施治是关键gH?
感冒的范围比较广泛,包含《伤寒论》、《温病条辨》、《时病论》等论述的有关内容,现代除了外感六淫侵袭人体的致病以外,还包括许多与现化环境有关的因素。如常用空调的人,室内外温差大,身体不适应,稍受风寒邪气,极易感冒;川东人好吃麻辣火锅,一些人好酒贪杯,助湿生热,腠理易开,虚风易袭;又如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快,夜生活丰富,竞争激,心理压力大,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沟通,易抑郁伤肝化火,致抵抗力下降,外邪也易入侵,秋冬春三季,气侯偏凉,许多老年体弱、慢性病患者更易外感受邪。所以中医辩证尤其重要。uhgPax
  临床辩治感冒应法天时寒温、人体体质强弱、地理习性分别辩证施治。笔者临床将感冒按风寒型、风热型、暑湿型、阳虚型、阴虚型、气虚型、血虚型、气阴两虚型、气血两虚型、燥热型、时行感冒,分别辩证施治、灵活用药,体现以人为本,法天时地理用药,收效多较好。!'+lxil
4、病案举例|C+IM[|*v
4.1 彭××,女,59岁,2007年10月26日初诊。诉3年前因胸闷咳喘、盗汗,经X片检查诊为肺结核。西医正规治疗半年,肺结核已钙化。但易感冒,咳嗽、喉痒、胃脘痞闷纳呆。半月前不慎感冒,畏寒、发热、鼻阻、咳嗽,在外经用中西药,打点滴,抗感染、抗病毒,发热恶寒减轻。现口干、喉痒、咳嗽、胸闷纳呆、五心烦热,舌红苔薄黄略腻,脉细滑数,西医诊为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辩证为客邪恋肺化燥伤阴,少阳枢机失利,脾失健运所致。治当疏达气机、清热润燥、化痰止咳。方宜桑杏小柴胡汤加减治之。处方:桑叶12g、杏仁10g、大贝母12g、沙参15g、柴胡10g、半夏8g、黄芩15g、麦冬10g、枳壳10g、当归12g、栀子6g、桔梗6g、甘草6g、梨皮1个。服2剂,诸症减,咳嗽,明显减少,继服2剂咳嗽痊愈。%~Z5@M_[!

  • 评论(已有0条)
  • 查看全文
癌症的中医辩证

日期:2007-12-07 20:28  

                    一、中国的气化宇宙观

  中国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观念为其它民族所无,即对于“气”的观念。中国人将宇宙视为整体性的,循环不已的,进而对整个世界,人的生命,乃至个人的身体也视为整体性,循环不已的。

二、中医的身体观

  由中国的气化宇宙观发展到中医方面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所谓“气血循环”的观念。只要我们维持一个气血循环的状态,就表示我们生机无穷,若气血不能循环,中医谓之“气滞血淤”,表示某些地方阻塞,使得循环过程不能完整,人便会生病。而中医的针灸、放血、用药或拔罐等,其最后目的便是要完成“气血循环”。

三、癌症的肇因

  气血循环没有办法达成的时候人便生病了,癌症是种种病症之一,而它又属于较严重的病症,癌症患者的气血循环问题较大,因为它形成肿瘤,造成阻塞,对整体循环的妨碍很大,中医方面把癌症视为积滞看待。

四、癌症的对治

  西医抗癌采取攻的手段,即开刀、化疗、放疗等直接的治疗,而中医则把握攻、补、泻三个原则。首先发掘肿瘤形成的原因,针对原因采取攻的对治之法,也就是下猛药,攻完之后的改善方法则为补,补完之后再采取泻的手段。

五、中医的治疗法则

  中医将人身视为一个小宇宙,所有五脏六腑,肝、肾、脾、胃、心、小肠、肺、与大肠,不仅互为表里,互为阴阳,彼此之间更有功能的关系,而使“气血循环”能够达成。中医对治癌症采取“阴阳五行”的直观法则,整个阴阳太极,则是从丹田(小腹)开始分阴阳气血走脊椎绕一圈,其内有五脏六腑,而其中有两个主要系统:肝肾系统――此为先天之气,由父母遗传而来,不宜补,需靠休养生息。脾胃系统――此为后天的养份,可由注意饮食来保养。

六、中医对癌症的诊断

  中医师可由面诊,舌诊,脉诊查出生病的迹象,只要还有生机,中医师一定设法救治,癌症患者大部分为寒性体质,也就是脾胃衰弱者,寒热体质可由指甲的月芽略窥一二,若十个指头都有指痕则属热性体质,十个指头中有六指有指痕则已属偏寒体质,若仅有大姆指有指痕则属大寒体质了,积滞重者应先排除淤滞再补,并非一定是虚不受补。另从舌头上也可看出许多症状,如舌尖主心,舌尖很亮暗红者,通常有失眠症,舌的边上主肝容易青紫、紫斑者,通常肝气不顺,情绪不好所愿不遂,在肝经上,便会有淤滞,而舌的中央主胃,其中若有刀痕或多线条,通常因多喝酒或饮食急速,伤了胃经,若先天舌中有很多线则容易对食物过敏,不能吃乳酪、牛奶等,而舌苔若是淡白色或淡黄色,则属正常,若舌苔很厚,又在正中心,则表示胃纳已不好了。若在舌根苔厚,连排便可能都有困难了。

七、癌症患者的养生之道

  不仅癌症患者,所有人都应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养身,用药是不得已,而养身可从饮食、睡眠、运动三方面并进:

A. 饮食方面

  忌食生冷食物,大体上蔬果类生食较寒凉。少吃难消化的蛋白质,如虾蟹等。饮食的量也牢记早餐吃得好,午餐吃得饱,晚餐吃得少,宵夜不吃的原则。另凤梨有通畅之效。冬令进补多用姜,多食海参,五谷杂粮,小米等。

B. 睡眠方面

  晚上十一点至一点是滋阴水时辰,一定要把握,最好十点左右即可上床,尤其青少年此时辰正是生长的时点,也就是所谓养元气之时,不可熬夜,忌上大夜班。

C. 运动方面

  • 评论(已有0条)
  • 查看全文
五个动作测试健康水平

日期:2007-11-17 19:17  

 学生时代能一口气做十几个引体向上,轻轻一跳就能够到球场篮筐,更别提区区1500米跑了。但是自从上班后才发现,这些辉煌一去不复返了。做完以下5个动作就能检测你的健康状况。

  1.5公里挑战赛测试

  世界级的赛跑选手跑1.5公里在4分钟完成是很容易的,而普通的健康人6分钟完成它就可以了。找个场地,测算您跑1.5公里所需要的时间。

  完全不健康:10分钟

  平均水平:8分钟以内

  健康:7分钟以内

  很健康:6分钟以内

  单腿深蹲测试

  站在一个长椅上,把胳膊举在胸前,伸缩左脚踝,使脚趾朝上。尽可能地保持身体垂直,右侧膝盖弯曲,让身体慢慢下降,直到左侧脚后跟接触到地面。停留1秒钟,然后站起身来,1次动作就完成了。

  完全不健康:无法完成

  平均水平:1次

  健康:3次

  很健康:多于5次

  纵跳测试

  背靠墙,伸展胳膊,用粉笔标记一下达到的高度。然后,尽自己最大努力向上跳,画下另一个标记。两个标记之间的距离就是纵跳高度。

  完全不健康:小于40.6厘米

  平均水平:40.6~45.7厘米

  健康:48.3厘米~61厘米

  很健康:大于61厘米

  引体向上测试

  大部分的锻炼集中在身体前部的肌肉群,后背的力量同样不容忽视。握住单杠,双手距离与肩同宽,手掌朝向自己。用力使下巴越过横梁,然后身体回到初始位置。

  完全不健康:无法完成

  平均水平:4次

  健康:8次

  很健康:多于9次

  俯卧撑测试

  腿伸直,双手放于肩膀下,支撑起身体,然后使身体下沉,直到胸部接触到地面。然后把身体推回到初始位置,胳膊要完全伸展开。

  完全不健康:少于20次

  平均水平:20~34次

  健康:35~49次

  很健康:多于49次


  • 评论(已有0条)
  • 查看全文
中成药如何服用可提高临床疗效

日期:2007-11-17 19:14  

      治疗疾病时,除了要选对药物外,还应注意药物的服用方法,以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中成药的非处方药因不同的作用制成不同的剂型,通常分为内服、外用二大类。中成药的药品说明书上常有“送服”、“冲服”、“调服”、“涂抹患处”、“撒布患处”等使用方法,这些方法具体指的是什么、彼此又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

  内服中成药

  送服:大部分内服中成药用温开水送服,俗称吞服,为最常用的内服方法。大部分内服中成药如片剂、丸剂、胶囊等均采用此法服用。其中,丸剂又分为蜜丸(大、小蜜丸,水蜜丸)、水丸、浓缩丸、滴丸等。小颗粒的丸剂服用时,只需温开水送服,大蜜丸因丸大不能整丸吞下,应嚼碎后或用洗净的手掰小后再用温开水送服。此外,部分中成药为增强疗效,可采用药饮送服,如在服用藿香正气丸或附子理中丸治疗胃痛、呕吐等症时,可采用生姜煎汤送服,以增强药物的作用;痛经患者在服用艾附暖宫丸时,可用温热的红糖水送服,以增强药物散寒活血的作用;在服用补中益气丸治疗慢性肠炎时,可用大枣煎汤送服以增强药物补脾益气的作用;在服用大活络丸治疗中风偏瘫、口眼歪斜时,为了增加药物活血通络的功效,可用黄酒送服。

  冲服:人们在服用冲剂、糖浆剂、膏剂时,常需冲服,冲服就是将药物用热开水融化或呈混悬状后服用。此外,人们在服用某些芳香或贵重中药,如牛黄、麝香时也常需冲服。

  调服:指将药物用温开水调成糊状后服用,不能吞咽的病人或小儿在服用散剂、丸剂、片剂时常采用此种方法。

  含化:六神丸、草珊瑚含片、金嗓子喉宝等治疗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的中成药常需含化,即将药物含于口中,缓缓溶解,再慢慢咽下。

  烊化:胶质、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在服用时常需要烊化,即将药物用开水或黄酒加温溶化后服用。

  汤剂

  除了上述中成药的这些内服方法外,人们看中医时,常常看到中药处方上写着“先煎”、“后下”、“包煎”、“另炖”或“另煎”等字眼,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煎:是对介壳类、矿石类药物而言,因质坚有效成分难以煎出来,应打碎先煎,煮沸后约10~20分钟后,再放入其他药。这类药物常见的有龟板、鳖甲、石决明、生牡蛎、生龙骨等。

  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如薄荷、砂仁、豆蔻等,借其挥发油取效,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煎好时放入此类药,煎4~5分钟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挥发。

  包煎:为了防止煎后药液浑浊及减少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在煎服赤石脂、滑石、旋覆花时,要用纱布将药包好,再放入锅内煎煮。

  另炖或另煎:某些贵重药物,为了尽量保存其有效成分,减少同时煎时被其他药物吸收,可另炖或另煎,如人参,应切成小片,加入加盖盅内,隔水炖2~3小时。

  外用药

  一般的外用中成药未经药理、临床实验许可,一律不能口服。外用中成药大多含有一定的毒性、刺激性药物,仅限于局部使用,通过保护作用或透皮吸收,发挥局部治疗作用。常用的用法有以下几种:

  涂抹患处:适用于油膏剂、水剂、酊剂的外用,使用时将患处洗净,然后均匀地在患处涂一薄层药物。如治疗跌打损伤的红花油、治疗癣症的土槿皮酊等宜用此法。

  撒布患处:适用于散剂的外用,使用时将药粉均匀地撒布在患处,用敷料纱布固定,如应用祛腐生肌散、珍珠散等宜用此法。

  调敷患处:外用散剂和其他外用剂型,用适当的液体(如茶水、白酒、食醋、食用植物油等)调制成糊状,敷布于患处,用敷料纱布包扎。其中,白酒常用于调敷活血化瘀止痛的中成药,如用七厘散治疗跌打损伤时,可用白酒调敷,以增强药物散瘀消肿的效果;茶水常用于调敷消肿解毒的中成药,在用如意金黄散治疗疮疡初起时,宜用茶水调敷;食醋常用于调敷具有消肿、解热止痛的中成药,有增强收敛、燥湿的作用,如用紫金钉治疗痈疽疔疮时宜用食醋调敷;食用植物油或花椒油常用于调敷燥湿止痒的中成药,如急性湿疹可用植物油或花椒油调敷九胜散于患处。食用植物油亦可调敷治疗水火烫伤的中成药。

  吹布患处:在用冰硼散治疗牙龈肿痛时,常需吹布患处,即用纸卷成或塑料制成直径约2~3毫米的洁净、干燥的小管,一端剪成斜口,挑少许药粉,把药粉吹入耳内、咽喉或牙龈。

  贴患处:在应用膏药时常需贴患处。橡皮膏如伤势止痛膏可直接贴于患处,若黑膏药,则需先将黑膏药烘软后,待其稍冷,再贴于患处,防止烫伤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