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我的电脑搜索记录:读书笔记:道家道教与中土佛教初期经义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1:56:47
《道家道教与中土佛教初期经义发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作者萧登福,台中技术学院教授。

作者观点大致如下:

1、学者大都以为道教抄袭佛教,其实那是指六朝后的道教,六朝之前则并非如此,相反的,中土的佛教,则自始至终都是在袭取儒道之思想以发展自己,并壮大自己的声势。从东晋而后,尤其自梁以后,佛教转强而道教趋弱,此种情形一直延续至今,遂使人有佛教哲理高于道教这里的错觉。

2、学者习惯分道家与道教为二,以为一是哲学,一是宗教;事实上两者在战国时期已经融合为一。《老子》一书被道教徒用来做为修仙术,在战国时候也已经存在。基本上混合老子清净无为思想及吐故纳新术来说真人。文献见《文子 道原》《庄子  刻意》《庄子 在宥》《楚辞 远游》以及汉朝张家山出土汉简《引书》、《河上公注》《论衡 道虚篇》、王阜《老子圣母碑》《老子想尔注》还有张陵以老子五千言为主要经典等。

3、初期的佛教传扬不易,所以常依附于黄老道教而行。佛教攀援道教老子大抵可以从东汉明帝时楚王英说起,《后汉书》说其“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黄老、浮屠可以共祠,除佛教初期为了阐教刻意依附老子(老子“我有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和佛教重慈悲、戒贪、谦卑相同,可以比附)外,还和当时流传老子入胡为浮屠有关。《后汉书》之《襄楷传》所说:“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老子化西胡品》引《太平经》云:“老子往西越80余年,生殷周之际也”(《太平经》撰成在襄揩前)。并且,这种说法,未必出自道教徒,极为可能是佛教初传,为求在中土流行,而刻意攀附。佛教攀附道教,混老子浮屠为一,自佛教传入伊始就是如此,似乎一直沿袭到汉末,汉献帝时牟融《牟子理惑论》中依然混佛老为一。到了三国魏末,鱼豢《魏略 西戎传》沿成其意说:“《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别号二十有九。”到了西晋惠帝世,道士王浮根据汉魏流传下来的传说撰写了《老子化胡经》。上述老子化胡的说法,从汉至西晋,少有佛徒提异议,然而自东晋中叶后,佛教的势力渐盛,不再须要攀附道教,于是开始反过来攻击老子化胡之说。《老子化胡经》成为佛教徒去之而后快的首要经典,而王浮也成了泄愤的对象。

4、佛教东传,有系统的译经大抵从汉末桓帝时的安世高及灵帝时的支娄迦谶开始算起。关于世传的《四十二章经》,吕徵《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以为出自后人伪撰。安所译经以禅法闻名,支则以般若闻名。二人译经都假借了不少中土名相及思想。安《佛说大安般若守意经》中所言“清净”“无为”出自老子,而“守意”“数息”则与汉时道教的“守一”和吐纳导引有关。支则沿袭汉人严遵《老子指归》之说,以“本无”来说明般若的“空性”,引老庄“有”“无”之论入般若学中。经过西晋到东晋初的名僧名士交流后,不仅名僧的地位提高了,佛教的理论也因为得到玄学的弥缝,转而更为强大。原始佛教原本体论,经由支道林、竺法汰、道安等人,将玄学中老庄所言的道物、有无、本末、体用等本体论的探讨,引入佛教中,形成了中土佛教特有的佛教思想,而有别于印度佛教。到了刘宋时,佛教势力大盛,不仅可以和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抗衡,同时开始转而攻击道教,争夺宗教的主导权,《弘明集》中所见夷夏论、白黑论等佛道及佛儒等攻防,即在此时展开的。佛徒多谙熟中土文化,而当时人皆昧于印度风习文化,因而佛教徒可以大言不惭地说中土道经是伪造的,佛经翻译过来,是佛说的,是有根据的,不知道佛经第一次结集已远在佛死后100年至数百年之久,释迦牟尼本人并无撰经,佛经也是伪撰的。而时人对印度暗昧无知,因而每有论战,总是佛徒得利,其势力亦随之而渐大,慧安时竟然可以倡导沙门不拜王者。

5、道教的哲理在先秦原本已有很好的发展,到了魏晋之世,也还能兴起玄学热潮,但是,自佛教势力大盛后,才智之士转而投入佛教阵营者甚多,入道教者渐少;遂使道教哲理方面的论述日渐式微,只能以术法见长,逐渐形成了术多而学少。相反的,佛教的哲理受中土哲理影响甚深,也因吸取中土文化而强大。格义和玄学化的结果,是采道家之珠玉来装饰平凡之佛理,使化腐朽为神奇;这也是朱熹所说:“道家(道教)有老庄书,却不知看,尽为释氏窃而用之,却去效释氏经义之属。譬如巨家子弟,所有珍宝悉为人所盗去,却去收拾人家的破瓮破釜。”佛教吸收中土文化,初期是为了传教所需,但到了六朝末期,甚至唐宋世,佛教已由站稳脚跟而到达极盛,却依旧袭用中土名相及道教法术,甚至抄袭道经的情形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