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路阀上的换向阀:张爱萍将军:堪称三不朽的人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1:08:12

关于张爱萍将军——读张胜同志《从战争中走来——张爱萍人生记录》

    若用“太史公曰”的笔调书之,可言:“张将军,功大,德高,言真,堪称三不朽之人物也。”

《从战争中走来——张爱萍人生记录》,张胜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传记的创体

    两周夜读,读完了张胜赐寄的他的签名本大著《从战争中走来——张爱萍人生记录》。厚厚的500页书,我翻来复去地读,在书上不知画了多少杠杠,书的装订线都快掉下来了,像是韦编三绝。书里的情节,常常袭入我的梦境,令我不能安眠。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更震撼了我。

    张胜的父亲,是张爱萍上将,这本书就是写张爱萍将军的。张胜本人,曾任我军总参谋部战役局局长,他写这本书,既是为父亲写史,更是为大时代写史。

    初看书名,这书像是报告文学,但实际是一本极严肃的张爱萍将军的传记。虽是人物传记,写法上却与传统的传记颇有不同,在通常的传记里,一般都是只记传主之事,作者极少出现在传记情节中,但此书却常有张胜当面向张将军提问的情节,作者也融入了传记。通常的传记,主要是记史实,作者较少发议论,司马迁写传记,议论只有“太史公曰”那几句话。但张胜在书中则常常激情四溢地发议论,而议论风格又常具有思辩性。这种传记写法,前所未见,可谓创体。文体本由人定,文成法立,过分拘泥于传统文体会限制人的思想。张胜这本传记,因采用了创造性写法而获得了很大的自由度。

    在序言里,张胜说,为写这本书,他请父亲系统地谈了对人生、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看法。因之,书中留下大量的张将军的答问记录。这些答问录,都是极珍贵的史料,不仅是这本张将军传记的重要史源和骨干内容,更成为后人研究党史军史的第一手材料。张胜用“访谈”来的材料写传记,这本传记便有了“口述史学”的性质和特点。“口述史学”,是最容易接近历史原貌的史学方法之一,看着书里那些张将军忆往说故的文字,真好像又回到当时的历史场景中,仿佛又看到了活着的张将军。的确,还有哪种传记材料,比传主自述自己的历史和发表对历史的看法,更能让人了解传主的生平和看出传主的思想呢?张胜“访谈”张将军,让我联想起司马迁为写《李将军列传》访问李广。司马迁说,“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张胜写父亲,则是“余睹张将军,如何如何”。张胜写的是《张将军列传》。

    写传记须用史笔,史笔一般厚重少文。但张胜的史笔却既有写真的厚重,又有文学的美感。他的文字,豪放中带着洒脱,凛然有风骨,又有天籁般的气息。常说“文如其人”,我与张胜略有交往,感到他的文很像他的人。又常说“子如其父”,看了这书,又觉得张胜其人其文,颇有一点张将军的遗风。

    三不朽的人物

    中国传统的论人法,有三不朽之说,立德、立功、立言,谓之三不朽。以此衡之张将军,若用“太史公曰”的笔调书之,则可这样写:“张将军,功大,德高,言真,堪称三不朽之人物也。”

    将军15岁便投身第一次大革命的洪流。在中央苏区,他是团中央秘书长,抗战时期,是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他是我军海军的主要创建者,在领导两弹一星和航天事业方面,他有重大的组织和领导之功。在“立功”这一项上,张将军可谓功勋卓著。这些事功,已使他成为不朽人物。

    但我觉得,更让张将军成为不朽人物的,还是他的人格,即他的“立德”。其人格,我认为足可感动一切正直、善良的人,可以光耀中华青史。

    谈张将军的人格,便要谈及他的个性,因为二者关联。张胜的评说是,父亲是一个刚烈的人,一个透明、率直的人,一个孤傲的人,一个天真的共产主义者。在此评语中,我认为“天真”二字最为传神,也最触及本质,“天真”,就是纯洁无瑕,就是没有杂质,张将军正是这样一种“纯粹的人”。细读此书后,我对将军的人格有一点印象非常深刻,就是,将军为了坚持真理,硬得像块金石。张胜在讲到父亲在“文革”中的表现时,引了一句关汉卿的戏文:“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说将军像一粒铜豌豆,真乃妙喻。铜豌豆掷在地上,定是响当当的金石之声。

    评史论人,孔子说,写空言不如记实事。我还是用实例来说明张将军的人格。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特别是改革开放前,有个问题经常困扰着人们,就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是跟理还是跟人?一些人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栽了跟头。不跟真理跟林彪,一些干部上了“贼船”;不跟真理跟“两个凡是”,一些干部又犯了“左”倾僵化错误。张将军的态度是什么呢?他说,“我谁也不跟,我只跟随真理!”林彪如日中天时,“学毛著要立竿见影”之说风行天下,谁敢说个“不”字?张将军就敢。他讥刺说:“晴天立竿可以见影,阴雨天怎么见影?”“林彪的这些话,摆摆龙门阵还可以,写进文件里就不妥当了。”

    张将军说他平生有“四不畏”:不畏天命,不畏大人,不畏圣人言,不畏权势。“文革”的险恶形势,最能考验人的精神硬度。张将军在“文革”中堪称是“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造反派批斗张将军,抡起铁链要打,将军愤然举起板凳自卫,迫使对方敛手。将军言:“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他被诬为“特务”身陷囹圄后,坚决不低头,不检讨,更不揭发别人,坚守做人的气节。张胜从将军自牢中夹带出的纸片上看到这样的字迹:“咬紧牙关,战胜屈辱”,“站着死,不跪着生!”由于下笔用力极重,纸片被戳得满是窟窿。

    75年,将军跟随小平同志搞整顿,常发“今不如昔”的言论,挨批后,他凛然回答:“说我讲‘今不如昔’就是否定‘文化大革命’,告诉你,我不怕,泰山压顶也不能把我骨头压碎!”粉碎“四人帮”之初,国防科委仍在“批邓联张”,声言“邓小平、张爱萍的案不能翻”。陈锡联当时主持中央军委,极力为张将军说好话:“张爱萍同志不过说了句‘今不如昔’嘛,别人也讲过,张爱萍同志讲的话也不完全是这个意思。”会后,有人把话传给了张将军,没想到将军说道:“怎么不是这个意思?我就是这个意思,文化大革命就是今不如昔嘛。”张将军当然领会陈锡联的好意,但他就是“不识时务”,不认这个错。

    自古以来,凡人和庸人对于官位,多汲汲以求,唯恐官位不高,张将军则总是淡然对之。十二届一中全会上,许多军队同志提议张将军进政治局,后因各种原因没能进入。小平同志对提议者说,“你们不了解爱萍,他是不会计较这些的”。张将军对小平这句话非常看重,认为小平了解自己。张胜曾跟父亲争辩,说还是应该进政治局,张将军厉声说:“政治局是什么?是领袖!党的领袖!毛泽东、总理、少奇同志、任弼时、彭老总,还有老帅们……我们这些人,只是做具体工作的。”张胜不服,说:不让你进,是怕你进去搅局。张将军一下被惹恼了,吼到:“不知耻!叫你进,你就进啊?自己有多大点本事,有多大点贡献,还不知道吗?位置再高,不干事,还不是照样挨老百姓骂。”这就是张将军对待官位的态度——“官位事小,为民事大”。

    “三不朽”之一是立言。在这方面,我想用“言真”二字来说明张将军的特点。诚然,张将军在大“言”大理论方面并无自己的一家言,但他在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讲过许多坚持真理的真话实话,发表过许多真知灼见。这就是我所说的将军的“言真”。

    部队经商,弊端很大,已为历史所证明,但若干年前一般人却对此认识不足。张将军是反对军队经商的。他曾用历史教训来说明军队经商是饮鸩止渴,自毁长城。他举出岳飞词《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一句论道:“宋朝皇帝为了弥补军费的不足,推行军队经商之略,结果是武功荒疏,军纪涣散,面对一个西夏小国,也是屡战屡败。金兵入侵时,中央政权失控,徽宗、钦宗二帝被俘。这就是历史上的‘康耻之耻’。”岳词《满江红》,熟读者不知凡几,但有几人知晓和思考过其中隐含的军队经商的历史教训?

  影响将军人格的因素

    张将军的人格,在我看来,是卓然特异的优秀,那么,成因何在,哪些因素影响过将军的人格?从张胜书里和其他材料中,我理出了如下几条。

    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熏陶。马克思主义最讲真理,最求真求实,张将军一生服膺此道。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儒家优秀思想的影响。张将军讲话,喜援引儒家名言隽语,孔子的“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礼记》的“士可杀不可辱”,等等,都经常为将军所引用。有一次将军在新四军中讲演,在讲到“什么是战士”时,援引并化用了孟子和范仲淹等几位先贤的名言,顿时全场一片沸腾,多少年后,人们仍津津乐道将军当时的风采。张胜在书里称他父亲是“最后一个‘士’”,是有些道理的。三是彭德怀元帅对将军的影响较大。将军曾说:“彭德怀教我做人;周恩来教我做事。”张胜说,“在人格上,对他影响最大的要数彭老总”。彭总刚正不阿,敢于冒犯天威,张将军不也是如此吗?张胜还讲过一句很有启发性的话,他说,彭总带出来的将领多耿直刚烈。细想一下,确是如此。黄克诚、胡耀邦、张爱萍、钟伟,这些刚直之士,不都曾是彭总麾下的三军团将领么?(徐水涯 原题:关于张爱萍将军)

    《从战争中走来》,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出版。本文所引材料,皆出自此书。

史海回眸

邓小平的坚持
华国锋值得记上一笔的历史功绩
1931年,王明借批判“立三路线”上位
1976年:共和国成立之后的重要拐点

开放初期关于创办合资经营企业的艰难探索
蒋介石日记中的宋氏三姐妹
陈云对改革开放的重大贡献

周恩来处理"跃进号"沉船事件的启示
陈毅元帅的豪气
刘少奇经济思想与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