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的英文缩写:修心的实践--禅宗四行(附原经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2:44:02

修心的实践--禅宗四行(附原经文)

 

1. “报冤行”--修成慈悲。

     凡是学佛学禅的人,首先要建立一个确定的人生观,认为我这一生,来到这个世界,根本就是来偿还欠债,报答所有与我有关之人的冤缘的。因为我们赤手空拳、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一无所有。长大成人,吃的穿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国家、众生、父母、师友们给予的恩惠。我只有负别人,别人并无负我之处。因此,要尽我之所有,尽我之所能,贡献给世界的人们,以报答他们的恩惠,还清我多生累劫自有生命以来的旧债。

     修道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怨诉。

 

2. “随缘行”--得不执著。

     世间一切人、事、物都是“因缘”聚散无常的变化现象。“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此中本来无我、无人,也无一成不变之物存在。因此对苦乐、顺逆、荣辱等境,皆视为等同梦幻的变现,了无实义可得。即谓“随缘销旧业,不必造新殃。”

     众生本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谓言:随缘行。”

 

3.“无所求行”--得无欲望。

     凡是人,处世都有所求。有个所求,就有了所欲。换言之,有了所欲,必有所求。有求就有得失、荣辱之患,便有佛说的“求不得苦”的苦恼悲忧了。真正诚心学佛修禅的人,则必有一基本的人生观,认为尽其所有,都是为了偿还宿世的业债,而酬谢现有世间的一切。因此,立身处世在现有的世间,只是随缘度日以销旧业,而无其它所求了。

 

4. “称法行”--证到自由。

     了解人空、法空之理,而得大智慧解脱道果以后,仍须以利世济物为行为准则。

 

 

 

附:原文

达摩大师四行观
 [梁]菩提达摩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理入也。
    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云何名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心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也。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常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行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常安?了达此处,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故知无求,真为道行,是名无所求行也。
    四称法行者:性净理体,目之为法,言解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施舍,心无悭惜,达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去垢,感化众生,亦无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除妄修真,行于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