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福贝健米粉:中国人为什么集体感到不幸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0:46:56
 如果突然被问到什么是幸福、是否幸福,相信很多人一时都回答不上来,但是幸福又是实实在在的感觉,它不仅标志着人的生活状态,也考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程度。中国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但整体的人文发展情况却呈现出与GDP增长不协调的逆态势,于是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财富狂欢之后,中国社会几乎在刹那间就跌入了一种集体抑郁,即由于对财富的过度追求所导致的一种普遍的不幸福感,这种不幸福感在中国的城市里尤为强烈。

  根据荷兰Erasmus大学的RuutVeenhoven教授对中国3次幸福指数的调查,中国1990年国民幸福指数为6.64(1-10标度),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却下降到6.60。去年12月,美国密西根大学社会研究所公布最新幸福指数调查,显示东亚国家幸福指数普遍低于西欧及美洲国家,最快乐的亚洲国家新加坡也只排名第25位,中国则排第48位,而在各种对全球各国国民快乐水平的比较研究中,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快乐指数总在后列。种种数据表明,即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并不能保证国民幸福的持续增加。更为严重的是,越是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越是感到不幸福,那么,为什么会发生国富而民不幸福的尴尬局面呢?

  或许我们可以从另外一组数据中找到蛛丝马迹:伴随着中国GDP奇迹般的疯狂增长,中国的抑郁症患者达2600万、9成大学生陷入就业迷茫、7成公众担心药品安全、8成家庭付不起子女学费、7亿多人受到职业伤害、47%母亲无力养育孩子、70%上班族工作不和谐、7成知识分子走在“过劳死”边缘……中国片面发展GDP的模式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在更多的财富,更多的消费背后,伴随着的却是更大的压力和更少的幸福——这是中国社会正在迅速蔓延的一种精神疾患。

  毫不夸张的说,中国的现实情况是,传统的意识形态被消解并崩塌之后,财富实际上变成了官方与中国民间惟一的交集与共识,并成为越来越疏离的中国民间社会与官方的惟一黏合剂,如此,对财富的最大化追求作为中国转型中的一种新型的大众意识形态被牢牢地确立下来。然而,在经过二十多年冲刺般的财富赛跑之后,这个逻辑简单因而也就特别容易深入人心的神话开始逐渐露出了马脚。人们如梦初醒般地发现,增长并没有与财富同步,而是越来越背离,对财富的追寻也没有相应增加个人幸福,而是带来更多的压力,更多的沮丧。

  在“钱多就是硬道理”代替“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时候,人们普遍感到了精神的失落和幸福感的缺失。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对于个人,这个“发现”都是相当不幸的,因为它带来的是弥漫着的普遍失望和挫折感。而这种普遍的失望和挫折感正是中国人集体陷入“财富抑郁症”的社会心理基础。更为不幸的是,作为一种具有强大惯性的文化,“对财富的过度追求”就像一种精神鸦片,已经彻底地奴役了我们对财富的理解与想像力。换言之,我们很难从这种毒品中抽身自拔。在这个意义上,财富所带来的压力、焦虑,进而抑郁在中国社会可能还仅仅是开始。

  放眼看去,财富对幸福的消解及压迫越来越重,中国社会对财富也感到普遍困顿,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闲暇时间越来越少,过重的焦虑甚至失望,接踵而来,财富带来的效用从“正”开始累计成了“负”,压的人们喘不过气来,并且促使人们产生了普遍的失望和挫折感,而这正是中国人集体陷入“财富抑郁症”的社会心理基础。所以,中国人在面对住房危机、安全感缺失、教育致贫、人际疏离、生活压力等等现状时,变得异常的焦躁和不安,以至于陷入集体不幸福。这是财富被某些经济学家、政客粗暴追求概括成GDP的严重后果,中国人们在这样的追求中深受其害。

  在这场追逐游戏中,男人们把在城市中获得房子作为幸福的标准,女人们把自己能嫁给一个有房子的人作为幸福;富人们把能用钱买到漂亮的女人作为幸福,穷人们则把能赚到适足的钱作为幸福,于是,所谓的情爱,所谓的道德,都在纸醉金迷中通通抛诸脑后,如此以来,人们的价值观、目标、追求都发生了偏向,而到头来,人们在获得这些物质满足的时候,却突然发觉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幸福。其实,人们为什么不不幸福,为什么会不快乐?一切都只是源于压力的未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