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通游戏公司:区域水资源禀赋差异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5:33:29
 
2009-3-16   全球品牌网    叶慧
中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区域水资源禀赋差异的分析,从而将全国31个省市划分为四个典型地区,即水资源强依赖型、水资源一般依赖型、第一产业产值较高的需求诱导型和第一产业产值较低的需求诱导型地区,并给出农村产业调整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水资源禀赋  农村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  非农产业
一、引言
经济发展的首要驱动力是资源,还是需求?这个问题随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而回答不同。一般而言,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需求,而欠发达地区则主要是资源拉动。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农业经济发展相关性小,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各个区域的农业经济形成了独特的“诸侯经济”,从而资源和需求对各个“诸侯农业”的拉动力也各不相同。
水资源作为农业、工业生产的基本供给要素,对农村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从区域产业结构静态分析,水资源的禀赋程度诱导生产者按照成本最小的经济理性原则来组合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对于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水资源相对价格较低,则围绕水资源消耗的农业产业较发达,而水资源贫乏的地区,由于水资源相对价格较高,则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占据主导。因此从理论上分析,区域水资源禀赋差异对区域农业结构的影响较大。
在新中国农业发展的五十年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都是作为农业进步、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主要手段。但是,历史证明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不是一个强制性的制度变迁,而是区域资源条件和区内外市场需求的产物。因此,讨论如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就必须结合这两个条件。
二、理论分析
(一)、区域水资源禀赋差异分析
区域水资源的禀赋程度即受到自然形成的存量差异制约,也受到区域经济发展导向的影响,前者是一个静态约束,后者则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探求造成各地水资源禀赋差异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1、 自然因素:紧缺指标的衡量
我国水资源现状存在三大矛盾:一是绝对数多,相对数少;二是地理分布不均匀,呈现南北分布递减走向;三是时间分布不均,天然降水稀少的地区,其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可开采量也较少。这三大矛盾造成区域水资源禀赋的自然差异较大,为此我们用水资源紧缺指标即人均水资源量来衡量各地水资源的自然禀赋程度较为合理。根据水利部对该指标的划分以及《200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上的数据资料,可以得到区域水资源的自然禀赋情况:人均水资源在3000以上,属于不缺水地区,包括江西、福建、广西、新疆、海南、云南、青海和西藏;人均水资源在1700~3000,属于轻度缺水区,它包括浙江、湖南、贵州、广东和四川;人均水资源在1000~1700,属于中度缺水区,包括重庆、吉林、内蒙古、黑龙江和云南;人均水资源量在500~1000,属于重度缺水区,包括辽宁、陕西、安徽、甘肃和湖北;人均水资源量在500以下,属于极度缺水区,包括天津、北京、河北、宁夏、山西、河南、上海、山东和江苏。由此可见,区域水资源的自然禀赋存在巨大差异。
2、 社会经济因素:logistic曲线的描述
经济发展是离不开资源的,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带来区域之间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政策的不同,因此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禀赋的影响也就不同。考虑到经济增长将随着资源依赖的逐步饱和而出现平稳收敛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得到资源开采利用量随区域经济增长的变化规律,具体是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开采利用率先以递增速度增加,再以递减速度增加,最后收敛到一个极限值,其图形符合logistic曲线的特征。

对于欠发达地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自然资源,对于农业,则主要是水资源,但是人均农业生产总值不高又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增长,因此对于此类地区,水资源开采利用程度处于第一阶段,即水资源开采利用率随农业经济增长呈现递增速度增加;对于中等发达地区,需求和资源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因此水资源开采程度处于第二阶段,即随着经济增长呈现递减速度增加;对于沿海发达地区和东部几个发达省市,国内外市场需求是拉动区域经济的第一动力,农业在该类地区接近萎缩,节水技术相当发达和普遍,因此水资源开采利用处于稳定的第三阶段或是第二阶段后期,水资源开采利用逐步趋向收敛。从上述分析可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对水资源禀赋差异的影响很大。
(二)、区域划分
由于水资源禀赋存在如上的区域差异,并且农业作为一个高耗水产业,水资源对农业的影响较大,而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区域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对水环境的影响也较大,为此讨论区域农村产业结构对水资源的影响怎样,并且如何结合区域水资源禀赋情况,做好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就必须分区域讨论。为了考察区域农业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单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耗水量是一个较合理的划分标准,其中单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耗水量等于0.2是个显著的分水岭①,从而可以把区域划分为水资源拉动型和外部需求诱导型两大类。其中资源拉动型区域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占据区域经济的主导或对其影响很大,同时农业发展对资源禀赋的依赖程度又较大,因此地区水资源禀赋的不同,造成农业的区域布局不同,农村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也各不相同,故有必要把单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耗水量进行二次细分,以此对同是资源拉动型但资源禀赋又不同的区域进行不同的农村产业调整,这里,选取单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耗水量等于0.5②作为细分标准;另外由于需求诱导型区域多为经济发达地区,在区域内部地方农业对全国农业的影响程度有高有低,同时资源禀赋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已让位于国内外市场需求对其的影响,因此地方农业在地方经济和全国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就会对区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所采取的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引进第一产业产值这个指标,进行二次划分,其中第一产业产值等于500③亿元是个分水岭。综上,可以得到表一。

(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一个分析框架
分析的总体思路是运用计量经济模型选出对以上四个地区农村用水(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生产用水和非农产业用水④)影响有较大影响的因素,并进行排序,然后根据因子顺序,结合当地水资源自然禀赋情况,得出不同区域不同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途径。
计量模型为ayw =Xβ+ε,其中ayw为n×1矩阵(n为观察值数),它是某地区某年农村用水量。X是n×K矩阵,它是由K-1个对农村用水有影响的解释变量组成;ß是K×1系数矩阵,ε是随机扰动项。各变量的经济含义为ayw是各地区某年农村用水量。X为解释变量,具体包括:fngdp是各地区某年农村非农产业产值,在衡量时是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和从事农林牧渔业服务的第三产业产值之和;ngdp是各地区某年农业产值,主要是种植业产值;wgdp是各地区某年林业产值;mgdp是各地区某年牧业产值;ygdp是各地区某年渔业产值。
现建立方程式如下:

所有数据均为1999~2001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台除外)有关数据,分别摘自《中国水资源公报》、《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各期。
(四)、假设
根据实践,可以提出如下假设:
水资源拉动型地区,农业(主要是种植业)是农村主要的耗水产业,它对水资源的依赖较大⑤,农业内部其他产业发展缓慢,对水资源依赖出现不规则变化,非农产业在该类地区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别;而外部需求诱导型地区,非农产业和种植业对水资源依赖很大,农业内部其他产业存在多元化发展,对水资源也具有依赖性。但是与水资源拉动型地区进行比较,该类地区农村产业布局较为合理,非农产业较发达,外部市场需求诱导地区农业生产以效益为主,资源对其约束相对不强,对水资源的依附性相对较小。
三、结果分析
(一)、结果分析
运用OLS方法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根据表二,可以得到如下分析:
第一,对于水资源强依赖型地区,农村用水量与非农产业、牧业呈负相关,与农业、林业呈强正相关性,渔业未通过检验。通过因子排序,该类地区水资源主要用于农业和林业,其中农业(主要是种植业)是主要的耗水产业。而非农产业和牧业与农业用水呈负相关的主要原因在于该地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非农产业和牧业发展较缓慢,在产值规模上相对较小,故对农业用水影响较小,甚至呈负相关。渔业未通过检验,说明渔业在该类地区未受足够重视,农业发展严重偏向种植业生产,农业内部结构畸形。
第二,对于水资源一般依赖型地区,农村用水量与非农产业呈强负相关,与牧业呈弱负相关,与农业和渔业呈强正相关,林业未通过检验。通过因子排序,农业(主要是种植业)和渔业对水资源依赖较大,是主要耗水产业,林业和牧业的影响较小,这主要是因为该类地区农业(主要是种植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较大,地区内部很多都是全国著名的粮棉油主产区,而农村非农产业虽然产值较高,但是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仍然有限,发展不足,潜力较大。
第三,对于第一产业产值较高的需求诱导型地区,农村用水量与牧业呈负相关,与非农产业和农业呈正相关,牧业、林业未通过检验。通过因子排序,该类地区农业(主要是种植业)对水资源依赖最大,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比例较高,是主要的农业用水消费产业,同时非农产业在该地区较发达,乡镇企业工业用水较多。而牧业与农村用水量呈负相关,这与事实相悖,追究原因,主要源于一是该类产业对水依赖程度相对较小,二是该类产业产值相对不高,因此与农村用水量相关程度相对不高,甚至呈负相关性。林业和渔业未通过检验,说明这两类产业在该类地区发展不够普遍,也非农业的主导产业,故与农村用水相关程度不高。
第四,对于第一产业产值较低的需求诱导型地区,农村用水量与农业呈负相关,这与事实相悖,而与非农产业和林业呈强正相关,这符合实际,牧业、渔业未通过检验。通过因子排序,林业水资源消耗最大,这与该类地区为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而进行退耕还林还草、生态造林等环保行为有关。同时非农产业对水资源耗费较大,非农产业在该类地区较发达,是农村居民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而农业对水资源的依赖较小,甚至呈负相关,说明该类产业已在该地萎缩,产业发展对地区国民经济影响较小。
第五,由前两个模型的回归结果,复相关系数均在0.89以上,F值较大,回归效果很好,说明水资源拉动型区域的农林牧渔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对水资源依赖程度较大,这对水资源富裕的地区而言,是纯粹的资源拉动产业;但是对于水资源贫乏的地区而言,农业作为高耗水产业,并非区域的理性选择,这主要源于该类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于其他地区,区域产业选择仍处于以解决区域人民温饱的农业导向型的初级阶段。由后两个模型的回归结果,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778和0.852,F值一般,回归效果较好,说明该地区农村产业选择与外部市场需求紧密联系,非农产业和创汇农业对水资源依赖性较大,农业中的种植业生产的节水技术较先进,运用较普遍,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依赖不像资源拉动型地区那么大。对于第一产值较高的该类地区,农业也许并非地区的主导产业,但是对全国农业生产却影响较大、地位较高,这些地区农业发展对农村用水影响较大;而第一产值较低的地区,农村非农产业较发达,工业用水所占比例较高,农业生产用水相对较少,农村经济发展倾向工业化。
(二)、调整途径
我们用紧缺指标来反映地区水资源自然禀赋差异,用第一产业产值反映地区第一产业发展规模及对全国的影响程度,用上述的回归结果来探求农村内部各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和非农产业比重)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从而分区域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1、对于水资源强依赖型地区,这类地区为西部欠发达省份,农业是地区的支柱产业,但是第一产业产值又不高,对全国影响不大。就水资源禀赋而言,内蒙古、宁夏为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高,尽管旱作农业占据农业主导,但是单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耗水量仍然居高不下,这与当地经济发展滞后导致的节水技术落后有关;而新疆、青海、西藏为水资源富裕省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位居全国前列,但相应的耗水型支柱产业——农业(主要是种植业)却生产规模小、单产低、比较效益低下,导致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对于这两类地区而言,不管水资源丰富或贫乏,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应以农业内部调整为主,其中又以种植业逐步向畜牧业和林业转化为主,然后相应的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的加工业,作为农业内部调整的良好补充。
2、对于水资源一般依赖型地区,该类地区的特征是第一产业产值较高,对全国影响很大,多为粮食调出省份,但是单位产值的耗水量仍然很高,是典型的资源拉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地区。就水资源禀赋而言,山西、吉林、黑龙江、江苏、湖北、甘肃为缺水省份,特别是山西和甘肃是严重缺水,农业主要是旱作农业,机械化农业。而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却是水资源富裕省份,农业是主要的耗水产业。对于这两类地区,农村内部产业结构存在共同的缺点:种植业占农业比重较大,且种植业内部生产结构单一,林牧渔业发展缓慢,甚至在某些地区趋近萎缩,农村非农产业不发达,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农业。因此,水资源一般依赖型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应以农业内部调整为主,它包括发展种植业的三元结构,即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适当转化;对于水资源丰富地区,重点发展畜牧业和林业,而水资源贫乏地区,畜牧业和林业、渔业均可大力发展。另外非农产业仍然是农村产业升级的关键,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同时,也应大力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加工工业和为农业服务的第三产业。
3、对于第一产业产值较高的需求诱导型地区,这类地区农业是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第一产业产值很高,对全国影响很大,农业单位产值耗水量较小,节水农业发展较好,属于农业发达地区。就水资源禀赋而言,河北、辽宁、安徽、山东、河南属于缺水地区,特别是河北、辽宁严重缺水,而浙江、福建、四川的水资源较为丰富。这两类地区,都是全国著名的产粮大区,粮食生产供大于需,但是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和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存在强烈的区域差异,如浙江,乡镇工业产值占农村经济比例较高,而河北、四川仍属农业大省,农业是主要的乡村劳动力就业产业。对于该类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应以农业内部调整和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调整并重。因此,对于辽宁、浙江、福建应继续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利用地理优势,发展创汇农业;而其他省份,如山东,则根据当地水资源禀赋和农业发展程度,以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为主,包括种植业内部的调整和种植业向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转化。
4、对于第一产业产值较低的需求诱导型地区,这类地区的特征是农业大多并非地区的支柱产业,并且大部分地区都是严重缺水,甚至极度缺水。由于这类地区经济较发达,因此节水技术运用农业较普遍,且效果显著。当然该类地区也存在两个特例,即海南和陕西。这两个地区农业都是地区的支柱产业,对于海南,水资源极其富裕,农村乡镇工业发展较快,对农业产值附加影响很大,其次外向型的农业发展政策使其农业比较效益很高,经济的发展致使节水技术运用农业较广泛,单位农业耗水量不高;而对于陕西,地处大西北,水资源极其贫乏,因此作为生产投入要素之一的水资源相对价格较高。同时农业是地区的支柱产业,但是由于农业生产结构单一,致使农业比较效益低下。较高的水资源价格和较低的农业产值致使单位农业产值耗水量不大,并且作为国家重工业基地和粮食生产基地之一的陕西,城市工业较发达,但是乡村工业却很落后,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效应不强,也对农产品增殖的作用不足。因此第一产业产值较低的需求诱导型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应以农村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化为主,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并且深入进行节水技术研发,解决水资源瓶颈约束,这种调整同样适用于海南和陕西。
四、小结
本文通过对区域水资源禀赋差异的分析,从而将全国31个省市划分为四个典型地区,即水资源强依赖型、水资源一般依赖型、第一产业产值较高的需求诱导型和第一产业产值较低的需求诱导型地区,并给出了相应的农村产业调整的具体对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文的立足点是区域水资源禀赋,它即是一个自然的产物,也是经济发展的积累,因此本文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方式,是受到水资源禀赋程度约束的。
参考文献:
1、G.A.Norton,“Resource Economics”,London,Edward Arnold,1984
2、[美]A.迈里克.弗里曼:《环境与资源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曾贤刚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3、李曦、雷海章:《中国西北地区农业水资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4、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业结构调整与区域政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注释:
①按照每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耗水量对31个省市按由低到高进行排序,发现位于第十五位的山西(指标为0.2)以上的区域(指标小于0.2)大多属于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节水农业发展较好的地区,而第十五位以下区域(包括第十五位),大多属于传统农业经营较普遍,农业单产值耗水量持高不下的地区,由此0.2是个分水岭
②单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耗水量为0.2~0.5的地区,排列较紧密,农业单产值耗水量差别不大,而大于0.5的区域,排列较松散,但是农业生产都需要高耗水,由此0.5是个很好的细分标准
③第一产值小于500亿元的地区,排列较紧密,农业经济对地区经济和全国农业影响力不大,而大于500亿元的区域,排列也较紧密,农业经济对地方经济和全国农业影响较大,特别是山东、河南,可见500亿元是个显著的分水岭
④农产业用水包括为农业服务的第三产业用水和农村乡镇企业工业用水,由于农村第三产业用水量相对较小,故忽略不计
⑤个别省份除外,这里的假设主要立足于整体,个别特例在具体对策分析时才会出现业用水包括为农业服务的第三产业用水和农村乡镇企业工业用水,由于农村第三产业用水量相对较小,故忽略不计
⑤个别省份除外,这里的假设主要立足于整体,个别特例在具体对策分析时才会出现
查看 叶慧 的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