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k线长上影阴线: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思淼的历史老师印的期末复习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2:18:46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齐民要术》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象是                             (  B    )
A. 阶级斗争激烈      B. 民族矛盾尖锐    C.民族融合加强   D. 对外交流频繁
2.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 D     )
A. 农作物引进新品种并广泛种植     B. 经济文化处于领先地位
C.新兴封建城市开始出现            D. 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3.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长期破坏,政治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这种观点否定和违背了①科技文化进步   ②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融合的作用  ④人民群众的向心作用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的作用是          (      )
A.加强了同日本的联系       B.加强了台湾地区同内地的联系
C.占领了夷州               D.促进了夷州同内地的经济的发展
5.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
A.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发展呈趋势
B.“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嵩山之阻”的地理条件
C.赤壁之战结局的影响
D.曹操、刘备、孙权都善于用兵
6.杜甫这样评价他的功绩“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他是           (      )
A.刘备            B.诸葛亮         C.周瑜        D.曹操
7.汉末三国时期的下列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      )
①. 三顾茅庐    ②. 蜀汉建国    ③. 赤壁之战    ④. 东汉灭亡
A.①③④②        B.④①③②      C.②①④③    D.④①②③
8.从东汉末到东晋的三次著名战役的相似之处是                       (    )
A.都是南方政权战胜了北方政权   B.战败一方的统治都迅速土崩瓦解
C.都有保护南方相对安定局面的作用 D.都对当时统治格局变化有决定性的影响
9.巨鹿之战、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特点是              (    )
A.以少战多           B.战术上采用偷袭方式获得成功
C.以众胜寡           D.战术上采用火攻的方式取得成功
10.两晋时,形成全国统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
A.各民族的迁徙和交流      B.南方地区的初步发展
C.北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D.豪强地主势力的衰落
11.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为统一黄河流域                B.为使统治长治久安
B.受民族大融合趋势的推动     D.受汉族地主的影响
12.(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胁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不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上述材料说明了①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②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③孝文帝名为南伐,实要迁都④南伐与迁都均有阻力(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13.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
A.长平战役   B.官渡战役  C.赤壁之战  D.肥水之战
14.东晋南朝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江南开发 重要原因是①北方少数民族内迁②北方人口南迁避乱③江南战争相对较少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5.下列不属于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                                   (    )
A.气候干燥,粮食不能满足众多人口的需要       B.有利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C.原都城位置偏北,不利于统一其中原广大地区   D.有利于其南征
16. 三国时期,造船业最发达的是                                      (      )
A. 吴国           B. 蜀国           C.魏国          D. 西晋
17 .造成东汉末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是由于①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    ②农民丧失土地而流亡③少数民族的内迁 ④东汉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       (      ) 
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 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服装,吃异族食物       (       )
A .①②       B .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
19. 东汉末年,中原某地瘟疫流行。当地人民采用的防治措施中最有效的可能是 (       )
A.服用“麻沸散”,提高对瘟疫的免疫力   B.清晨练习“五禽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C.通读《伤寒杂病论》,掌握防治方法     D.邀请孙思邈就地行医讲学,宣传防治措施
20. 下列各项内容和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有关的是①创建一种新的书体“魏碑”  ②书法代表作《兰亭序》、《黄庭经》等③他博采众长,世称“书圣” ④其子王献之书法造诣极高,父子合称“二王”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2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入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养女皆服罗纨,其蠹俗伤法,抑由于此。若无道行,四十已下,皆使还俗附农,罢白徒养女,听畜奴婢。婢唯著青布衣,僧尼皆令蔬食。如此,则法兴俗盛,国富人殷。不然,恐方来处处成寺,家家剃落,尺土一人,非复国有!
                                         ——————《南史·郭祖深传》
    材料二:浮图(佛教)害政,桑门(僧人)俗,风惊雾起,弛荡不休,吾哀其弊,思拯其溺……耕而食,食不可穷也;蚕而衣,衣不可尽也。下有余以奉上,上无为以待其下。可以全生,可以匡国,可以霸君。用此道也

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