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工具箱初始化失败:内蒙经济井喷社会巨变 将会沦为下一个山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12:16:15

内蒙经济井喷社会巨变 将会沦为下一个山西?

         2002年3月,一场特大风暴席卷了内蒙古草原,人畜死伤,沙尘漫天,一直刮过了大半个中国,北京、天津,甚至连东京、汉城都深受沙尘暴之苦。内蒙古成了沙尘暴的罪魁祸首,所有人都在指责自治区政府对于草原荒漠化的漠视,以至于次年新年过后第三天,新当选的国家主席胡锦涛第一站外出考察,就去了内蒙古。

  从那年开始,一场涉及数十万牧民的生态大移民开始了,那是内蒙古最为艰苦的时光,草原上挤满了因国企破产而失去工作的工人和因生态移民而失去牧场的牧民。如今,6年过去了,阵痛似乎已经结束,封闭多年的草原终于恢复绿色,从北京到锡林郭勒草原600多公里的高速路两边绿意融融,再不是6年前领导人北行时看到的连片沙丘。

  内蒙古似乎也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光,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连续6年位居中国第一。在当地学者和官员们的高谈阔论里,甚至有了“世界发展看中国,中国发展看内蒙”的豪迈说法。油井、矿山、烟囱取代草原上往日成群的牛羊,成为新的风景。

  这一连串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源自能源,尤其来自煤炭,截至2007年底,内蒙古探明的煤炭蕴含量已经超过山西,位居中国第一,开采量也已逼近山西。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内蒙古将会取代山西,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继续前进的最大能源基地。

  但是,几十年的煤炭开采给山西带来的并不仅仅是财富,还有矿难频发、水资源枯竭等一系列难以治愈的社会顽疾。处在大规模能源开采门槛上的内蒙,将会是下一个山西吗?还是走出一条真正的环境友好型能源开采之路,让能源不仅为整个国家做贡献,更让生活在这片118万平方公里草原上的民众分享红利,迎来真正的美好时光?

  煤炭拯救内蒙古

  200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从那时起,媒体便开始了连篇累牍关于“内蒙古现象”的报道。虽然GDP的考核已开始淡化,但对于一个身处中国北方边陲的自治区来说,能够连续6年经济增长速度排名全国第一,人均GDP排名前10,这些都算得上是了不起的成就。

  可在内蒙古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孙学力的眼中,这些并没有太多值得骄傲的。“内蒙的经济增长能够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一,靠的主要还是投资拉动,能源开采、重化工业占据了极大比重,到2005年时,已经接近70%。”孙学力说,关于“内蒙古现象”经济学界已经提了好几年,尤其是去年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时候,区里也有人提出要做专门的项目研究,可是后来自治区主席储波并不是很赞同这样的提法。

  进入新世纪以来,支撑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20多年的东北、华北能矿省区和城市相继进入了资源枯竭期,但是,高能耗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甚至愈演愈烈。横跨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内蒙古自然而然成为承接资源驱动型产业转移的理想地。

  虽然一直到2007年,官方才正式宣布,内蒙古煤炭储量超过山西,跃居中国第一,但是内蒙古资源丰富,素有“南粮北牧,东林西铁,遍地是煤”之说。在地质界,广袤的内蒙古草原下埋藏着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早就是常识,内蒙古的煤炭资源占全国的1/4。

  “以前不开采,一是因为能源不值钱,地方政府没有热情开采,二是国家保护,脆弱的内蒙古草原是华北乃至整个国家的生态屏障,这谁都很清楚。”孙学力说,不到万不得已,内蒙古的能源开采是不会大规模启动的。

  王秀顺在山西经营煤炭多年,如今已在内蒙古开始了新的能源生意。“以前没有多少人来内蒙古挖煤,是因为山西的好煤太多了,产大于销,我们那个时候总是要背着礼品到处求人买煤。”可现在不一样了,能源需求剧烈增长,价格高涨。

  更大的原因还在于,高耗能的生活方式已经不知不觉在整个社会蔓延开来,“想想看,如今,民用电已经超过了工业用电,中国这么多人,这是很惊人的事情。”王秀顺举了一个让他一直记忆深刻的例子:1980年代末有一次去武汉开会,东湖边上到处都是铺着凉席睡觉的人,可是这两年夏天再去武汉,东湖边上一个席地而睡的人都没有了,家家户户都开着空调在家睡觉了。

  如今,内蒙古大量尚待开采的煤炭早已成了最紧俏的商品,从2000年前后开始,仅仅用了不到5年时间,全区的煤炭资源就已经被大大小小的能源企业跑马圈地,分割完毕。

  “内蒙古现象”的标杆意义

  因为煤炭,内蒙古总是不可避免地要被拿来跟山西比较。但如今,统购统销的管制模式已不复存在,世界能源市场和国内垄断巨头竞争格局早就不同以往。比较两地煤炭工业的不同,王秀顺说,山西的煤主要是外运至沿海地区,可是内蒙做不到,一是因为内蒙新开的煤大都是褐煤,含水量大,不易于长途运输,二则运输也不便,从内蒙古到秦皇岛码头,最近也要1100多公里,而山西大同到秦皇岛只需600多公里,运输的成本增加近一倍。

  自治区政府一直着力培育的也正是推动优势资源的“就地转化”,拉长初级产品产业链,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从煤到电、到煤+电+重化工的转变,几乎所有的能源产业链的延伸都在尽力做,这一点是内蒙迥然不同于山西的地方。

  至于矿难问题,王秀顺则说,这个根本不用担心,虽然在第一轮的跑马圈地中,依然是小煤矿超过了大型煤矿占据的份额,但是内蒙古的煤田大都是浅层煤,露天开采,不像山西煤那样需要打深洞开采,所以也不可能像山西那样频繁爆发矿难,比如胜利煤田,36年了,居然能做到零死亡,就是这个原因。

  可以说,单从经济角度而言,内蒙古开始探索一条“资源富集区的成功开发道路”,这条道路的意义,将为中国广袤而蕴藏着巨大资源的西部地区提供一个标杆。近年来,随着内蒙古经济的崛起,内蒙古模式也正在成为西北诸省学习的对象,内蒙古耀眼的经济成就让西部看到了摆脱长期资源开发的困境、后来居上的可能。

  但是,能源开采因其利益关系复杂,是一个极易引发社会矛盾,尤其是与能源地原住民利益纠纷的产业,也因此,民族问题会是一个极大的制约。内蒙之后是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资源同样丰富的西北诸省,内蒙古能够先行一步,孙学力认为,一在于内蒙天然的区位优势,二则在于内蒙古不存在较大的民族问题。“从建国以来,内蒙几乎就没有民族问题,只有经济问题。”孙学力说,这是一个优势,也是得以迅速开发的一个前提。

  水从哪里来?

  但是耀眼的经济数字并不能掩盖内蒙古面临的诸多问题,即使在自治区内部,对于目前的发展模式一直存在诸多争议,自治区制订“十一五”规划的时候,在学界与官员之间就有过一次激烈的争论。“当时最大的争议在于锡林郭勒盟的定位。”孙学力说。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中部,北京正上方,20多万平方公里的草场是华北平原最大的生态屏障。在内蒙古的区划里,有着东蒙和西蒙之别,东四盟包括呼伦贝尔、通辽、赤峰和兴安盟,因其丰富的煤炭资源一直以来都是被列为能源化工基地,单单一个呼伦贝尔,煤炭储量就超过了东三省的总和,但是更加广袤的锡林郭勒草原比东四盟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储量还要巨大,却因其生态屏障的地位,始终未被列入能源化工基地之列,工业开发非常缓慢。

  内蒙古自治区在制订“十一五”规划时,锡盟政府极希望将其也划入能源化工基地之列,虽然遭到不少学者的反对,但最终公布的规划还是将传统的东四盟变成了东五盟,锡林郭勒也被列为能源化工基地,确定了工业立盟的指导思想。

  “我是反对工业立盟的。”孙学力说,虽说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谁都挡不住,但是,我希望我们这些反对的意见至少能延缓一下这个进程,尤其是对锡林郭勒来说,现在就大规模开发,有些早了。

  另外一个争议在于呼伦贝尔,这是中国最大的一片天然草场,也是内蒙古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占内蒙古自治区地表水资源量的73%,因为煤电工业需要大量用水,所以,呼伦贝尔也就成了巨型煤电项目最好的选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