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格里安尼:项羽兵败的前因与性格缺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11:51

 

 

周     清  

  西楚霸王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英勇盖世却兵败垓下命丧乌江,究其英雄善战仍未统天下,与年少时的不学无术与成名后的性格缺陷密切相关。

  《史记·项羽本记》记载,项羽早在年少之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羽就此对叔父项梁说,学习文化知识只要会写自己的姓名就够了,剑法只能击倒一个人,不值得去学,要学就学能打败万人的本事。项梁听完侄子的话语,高兴得合不上嘴,以为家族出了位志向高远的伟男子,从未去想这有可能只是逃学少年欺骗家长的小聪明和谎言,又或者只是不学无术者好高骛远、漫无天际的一种幻想而已。

  稍微回想一下,曾经坐在教室里的我们,哪个偶尔没有理想过或者回答过老师诸如此类的问题,“长大了我要当一名科学家;我想当作家;我要当将军;我要当宇航员……”老师和家长都潜移默化地告诉我们,有理想有抱负的孩子是好孩子。

  问题在于,当项梁开始充满信心地教授侄子能敌万人的兵法后,年少的霸王“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露出了他无异于古惑仔、街头小混混的不学无术的本真。书到用时方恨少。基础没打好,松松垮垮地夯了几下就收工,楼盖得越高就越容易倒塌。这为霸王日后的悲哀埋下了伏笔,也是其终不能成全大业的前因。

  年轻时的项羽之所以让苏州的青年人都非常惧怕,成为名震当地的人物,《史记》里称主要是因为“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以及他此前二十三岁时(公元前210年)碰见秦始皇巡行浙江时说的一句话,“彼可取而代也。”综观项籍猴子掰包谷的学习经历与口无遮拦的年少轻狂,其“才气过人”可能更多地表现为每一位苏州青年都具备的一点小聪明。除了身高不一定达到一米九,当下如项籍一般的愤青比比皆是。又或者,其时其景下,愤青也不会冒着灭族的危险说出那句话。能肆无忌惮且不对家人负责地如此说话者,只有那些还不识马王爷三只眼的街头小混混。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项羽之所以挥剑起事,其实是受了叔叔项梁的撺掇,“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此后不久,霸王又挥剑砍了上司宋义的脑袋,去掉自己名头前面的副字,搞得楚怀王也很无奈,不情愿地让项羽成为名副其实的上将军。

  范增劝项羽以帐下40万大军进攻刘邦的10万军队,“急击勿失”。岂料霸王家中出了奸细,他的叔父项伯连夜将此消息告诉给了张良。项伯脑子和肚子中装满了刘邦的甜言美酒后,遵嘱劝说项羽不要攻打刘邦。稀里糊涂的霸王没有意识到这次机会将对自己的霸业产生多大的影响,居然答应了叔父。

  鸿门之宴,性格优柔寡断的项羽在刘邦的几句歉言和解释下,把最强大的敌人似乎当成了朋友。“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所谓皇帝不急太监急,睿智忠诚的范增赶紧吩咐项庄舞剑刺杀刘邦,眼看着就要得手,却因项伯舞剑并不断用身体掩护刘邦而失却良机。

  试想,霸王如果雄才大略,俯视诸侯,将天下的情况尽收眼底,心中明了真正拥有本领能与自己争夺江山的人,遇大事不糊涂、性格坚决果毅,无论是发兵直攻还是鸿门斩守,汉朝的历史必将改写。

  垓下之战,兵败的项羽原本有机会乘船渡过乌江,至江东沃野积蓄力量再战刘邦。性格的缺陷使霸王踏上了不归路。不可一世的项羽似乎输不起,输得歇斯底里。他钻牛角尖地苦笑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拒绝渡江的同时,项羽更认为自己打了败仗,死了近八千将士而“无颜见江东父老”。岂不想,真正能成大事的伟丈夫大多能屈能伸,胸怀旷志高瞻远瞩,项羽却将自己东山再起的最后一次机会,输给了残缺的个性。

  看似注重名节的项羽,乌江自刎前如果知道自己的脑袋随后被人拿去争赏,而这个人正是此刻站在自己面前的王翳,也是多年前曾打败爷爷项燕并致其自杀身亡的那个王翳,他还会不顾名节地拔剑自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