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邦网上客户服务中心:宿迁调研: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路径的选择(第19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9:56:13
发布时间:2007-09-07 作者: 来源:
【字体:大中小】
第19期
(总第338期)
宿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宿迁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2007年9月7日
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路径的选择
——关于宿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调查与思考
市政府研究室
宿迁是拥有529万人口的传统农业大市,属欠发达地区。“十一五”时期,是宿迁从工业化初期加速发展,向工业化中期不断迈进,全力推进工业起飞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推动宿迁可持续发展,实现后发快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深入调研,我们认为在选择工业化道路问题上,宿迁不能完全照搬沿袭先进地区工业化模式,而应立足自身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走一条具有宿迁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关于我市新型工业化水平的判断和评估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也是我市加快发展、实现更大突破的核心所在。建市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我市一直高度重视发展工业经济,全力实施“工业突破”战略,坚持每年都是工业突破年和项目推进年,工业生产全面提速,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从建市初的1996年到2006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8%,工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22.4%提高到44.3%,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8.9%提高到34.3%。新型工业化要求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对照这些要求进行分析,我们认为我市新型工业化尚处于较低层次和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总量初具规模,但产业层次不高。
2006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5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10户,从业人员15.24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80.2亿元,销售收入278亿元,利税20.5亿元。但从整体上看,我市工业产业层次依然很低。在产业构成上,传统产业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发育不足。私营工业企业主要从事加工业,其中从事农副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制造和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的占私营工业企业的64%。全部规模以上企业中,仅有43户企业属高新技术产业,且产品多为初级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基本是空白。在企业规模上,企业集中度低,规模小而分散,缺乏大企业集团的强力支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仅有洋河、双沟2个大型企业,江苏苏华达新材料有限公司等30户企业为中型企业,其余978户企业均为小型企业。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自主创新则是第一竞争力,是确保企业能够长期发展并根据市场变化快速应变的最基础、最核心能力。建市以来,我市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目前,全市已建立企业研发机构66家。高新技术企业从无到有,目前全市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67家。全市拥有一大批国家免检产品、省名牌产品和市名牌产品以及国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和市知名商标。同时,我市在发展阶段上处于工业化初期,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仍为粗放型增长。一是经济增长中投资拉动较大。从建市至2006年底,我市经济年均增速为1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为11.9%,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以年均39.2%的增长速度大幅度扩张。二是科技贡献率不高。建市以来,资本要素对宿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8.3%,劳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7.7%。三是社会生产效率不高。我市的劳动生产率仅有13149元/人,在全省最低,仅为苏州市的14.8%,苏北五市平均水平的62.8%。
(三)产业集聚度显著提升,但整体竞争力较弱。
培育产业集群,发挥集群效应,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从区域来看,我市开发区企业迅速增加,集聚效应日趋明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落户在市、县(区)开发区内的有364户,占企业总数的36%。从行业来看,酿酒食品、木制品、纺织服装、金属冶炼及压延、化工医药、玻璃建材等,已成长为全市的支柱产业,并呈现出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2006年实现增加值65.2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1.2%。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我市加快工业化进程的要求相比,目前全市产业集群效应不大,经济总量和产业规模偏小。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的0.8%,是苏北五市平均水平的30.5%;工业企业户均销售收入占全省平均水平的28.3%,户均利税占全省平均水平的27%,户均利润占全省平均水平的16.4%。企业单体规模较小。2006年,全市最大的企业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的销售收入仅相当于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的十五分之一,盐城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的八分之一,连云港益海粮油有限公司的五分之一。产业配套能力比较薄弱,本地产品满足不了要求,如家具制造企业所需的原材料大多从外地购进,生产成本高。
(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但服务工业发展能力仍然不足。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及科技进步密不可分。2006年,我市金融、运输、包装、营销、信息、教育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6.51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9.4%。宿迁·义乌国际商贸城一期工程建成运营,目前已有4830间商铺正常营业。但是,目前我市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工业经济发展能力仍然不足,总量偏低、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比较突出。从市场发展来看,全市综合网点多、专业网点少,农贸市场多、工业品和生产资料市场少。从物流业发展来看,现代物流业发展严重滞后,规模偏小、运量不足、时效性差,与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从金融业发展来看,金融市场不健全,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全市工业投入资金中90%以上来自企业自身或挤压流动资金。从信息化发展来看,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与信息化要求比差距较大。
(五)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初步成果,但形势依然严峻。
节能减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也是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能源消费增速低于工业产值增速,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效果显著,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饮料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制造业五大行业能耗下降幅度比较大。全市关闭或转产12户高耗能企业,淘汰落后高耗能生产线和设备318条(台、套),改造窑炉17座,创建效能电厂15个。全市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为0.34吨标准煤,同比下降27%;剔除国电宿迁热电有限公司实行替代发电的影响因素,全市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为0.32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2.1%。但是,我市2007年上半年未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全市COD增排1.04%,SO2增排3.81%。由于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滞后,工业减排项目进展缓慢,规模以下企业能耗较高,部分企业对淘汰落后设备、工艺、技术积极性不够高等原因,导致全市今年节能减排能力与目标任务差距较大,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二、我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把握的原则
针对工业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我市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必须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出发,坚持把握好五个方面基本原则。
(一)坚持走总量扩张基础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不是空中楼阁,必须依托于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大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存在的主要矛盾是经济总量不大,尤其是工业经济总量不大,表现在经济主体资本积累不足、投入力度不大、知名品牌少、国际竞争力弱等,必须积极外引内促,迅速扩大工业经济总量。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要通过增量调整带动总量调整,在扩张总量的基础上调整优化结构。要抓住发达地区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家宏观调控新机遇,牢固树立“大招商”、“招大商”理念,集中力量主攻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大项目,加快生产要素的富集,打造产业集群,争取引进一个项目,带动一个行业,壮大一个区域。对发展前景好的现有企业,要充分运用政策杠杆进行重点扶持,激发企业经营者抓投资、上项目、谋发展的积极性,促进其快速做大、做强、做优。
(二)坚持走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从别人走过的道路吸取经验教训是后发展地区节约发展成本的捷径,也是后发优势的理论要旨。随着各地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政策趋同、体制到位,未来地区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要看生态环境。环境就是品牌,品牌就是效益。一个空气污浊、河流甚至地下水都被污染的地区,不可能受到客商的青睐。从部分先发展地区的工业化道路来看,他们走的基本上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这里面有发展起步初期生产力不发达的原因,有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的外部效应问题等,有法规不健全、执行不力的原因,也有对干部政绩考核不科学的问题等。优越的生态环境是宝贵的资源,一旦破坏,治理费用将远远超出污染项目的产出,并且很难恢复到原始水平。如果饥不择食,竭泽而渔,盲目跟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则无异于饮鸩止渴,不仅经济代价上无力承受,而且在发展进程上也欲速而不达。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绝不能把发达地区转移过来的污染企业一口吞下,更不能依靠牺牲环境去换取一时的增长。
(三)坚持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的道路。
一般来说,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中,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很大,因此技术改造任务较重;真正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少,而且竞争力也不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需要大力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与改造传统产业有机结合,把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首要任务和现实途径。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必须摒弃以往“政府主导、行政推进”的模式,充分让企业自主决策、自我发展、自担风险,而政府的管理干预应主要通过经济和政策杠杆的调节来进行。要集中力量,重点选择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基础较好的产业进行改造提升,实现局部领域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必须立足于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依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确定技术和产品的发展重点,使其初始就建立在较高的起点上,推动传统产业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地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四)坚持走发展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相结合的道路。
技术密集型产业状况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但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必将在较长时间占据主导地位,如果人为超越这一阶段,片面和过分追求技术密集,就可能出现高科技产业竞争力尚未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不能充分发挥的被动局面。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选择。要积极发展投入小、风险小、成本低的贸易加工型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零部件、元器件的生产以及为高新技术主导产业配套、组装等产业,首先积累经验和资金,然后再逐步升级。要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植入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力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要着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在高新技术产业的末梢,生长出劳动密集型产业。
(五)坚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道路。
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所有特点的最集中体现。发达地区的信息化,是在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他们已经具有由传统产业过渡到信息产业的经济力量和准备时间,信息化得益于传统产业的弱化。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同时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大力推进信息化的双重发展目标,必须坚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路子。要发挥后发优势,大力引进和培育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占领一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高点,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在政务、商务和经济的其他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充分利用全球信息化的最新成果带动工业化,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特别是支柱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
三、我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培育的主导产业
培育主导产业是新型工业化的客观要求,是推动地方经济增长、提升区域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引导相关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加速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宿迁作为欠发达地区,在培育主导产业上绝不能完全按发达地区模式,更不能按想当然的理想模式进行定位,必须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根据本地实际,把有限的精力财力集中到现实的可行项目上来。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上下要将酿酒食品、木制品、纺织服装三大主导产业和新能源、新型包装两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加以培育,争取到“十一五”末,每个主导产业的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100亿元,每个新兴产业达到50亿元的销售规模。
(一)酿酒食品。酿酒食品饮料工业是第一产业的延伸,并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它被称为不会衰落的“永恒产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酿酒食品不仅可以带动为其提供原料的农业的发展,而且带动轻工机械、造纸、玻璃、生物制品等产业和现代连锁商业、超级市场、购物中心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酿酒食品工业是一个不可轻视的重要产业。
我市的酿酒食品工业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地处淮海经济区腹地,食品饮料产能较高,消费市场环境好,容量巨大。以洋河、双沟为代表的酿酒工业在全市占据重要地位,全市轻工食品工业企业达400多家,洋河、双沟、龙嫂米线等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我市优越的比较优势,吸引了杭州娃哈哈集团的加盟,青岛啤酒集团及香港等一批外地客商也收购、入股宿迁酿酒食品企业。同时,随着一些高新技术对食品饮料工业的渗透,使食品饮料工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明显提高,正在改变传统食品饮料工业的面貌。
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全市酿酒食品行业支柱企业不多,同时行业技术创新水平不高,深加工产品较少,产业链不完整,产品附加值偏低,除了洋河、双沟、娃哈哈等骨干企业外,其它企业产品附加值偏低,属于简单加工。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全行业的发展壮大。为此,在酿酒食品业上,要做足两大文章:一是做足酒文章。大力“振兴苏酒”,扶持洋河、双沟、分金亭等重点白酒生产企业发展,坚持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增加名优白酒生产比重,提高市场占有率。力争“十一五”末,洋河、双沟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35亿元、30亿元,分别进入全国白酒前三强、前八强。扩大青岛啤酒宿迁分公司的生产规模,积极发展葡萄酒业,扩大宿晓红葡萄种植面积,重振马陵山葡萄酒品牌。二是做足食品开发文章。重点发展乳制品、肉制品、粮油制品、水产品、果品五大系列品种。乳制品系列重点开发功能奶、包装奶,实现产品高档化、规模化;肉制品系列重点发展牛、羊、禽、鸽等动物的深加工,向即开即食、真空包装方向发展;粮油制品在提高传统粮油食品档次的同时,重点开发麦片、米片、糕点、饼干和膨化食品;水产品重点发展冷冻食品系列;果产品重点扩大各类果汁产品的规模,在产品系列化、深加工和营养保健等方面取得突破。
(二)木材加工。中国木材资源仅占世界总量的3%,中国目前基本没有森林可以采伐,到2015年木材年需求量将达到3.3—3.4亿立方米,届时缺口至少达到1.5亿立方米。传统林区的可采资源趋于枯竭,木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进口依存度不断增大,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瓶颈。木材加工产业兼有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发展林业产业,不仅是全国大环境的要求、实现区域生态平衡的要求,更是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木材加工产业目前已经成为宿迁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境内所辖县(区)均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区)。截至2006年底,以意杨为主的木材成片林达到23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000万立方米,可采伐利用100万立方米,均居全省首位。全市规模以上木材加工企业达274个,当年实现增加值16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9.9%。木材加工业直接带动了运输、化工、包装、木材贸易、林木机械、锅炉制造等多个行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目前全市木材加工业还存在产品档次不高、深加工能力不强、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观念相对滞后、产业规划缺乏等问题,如果长时间不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导致本地木材资源向周边地区外流,无法支撑本地企业发展。因此,今后必须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要加快林纸一体化建设,形成造林——制浆——造纸——印刷一体化经营,加快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在注重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发展纸浆及造纸等深加工产品。二要引进包装印刷项目,实现木浆原纸加工、涂布、印刷一条龙,并带动碳酸钙、氯化钠、淀粉、烧碱相关产业的发展。三要以板材加工为重点,积极推进林木一体化、整合板材加工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加工水平,发展家具等板材终端产业。重点加快技术进步,提高现有的多层板、木工板、中高密度板等产品质量,大力发展家具、木地板、高级贴面板等深加工木制品。“十一五”末,木材深加工生产线力争达到50条,把宿迁打造成为苏北最大的家具生产基地。
(三)纺织服装。从发达地区的发展轨迹看,纺织行业均是工业化初期的主导产业,在提供就业、出口创汇等方面有效带动了经济增长。纺织服装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业耗能低、高就业、与农业密切相关、出口创汇市场前景广阔等特征符合宿迁目前发展需要。我市纺织服装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产业体系,拥有许多优势产品。目前,全市共有纺织企业386户,年实现销售收入75亿元。SPCC牌绢丝、箭鹿牌呢绒、西服、雪松牌真丝绸等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箭鹿毛纺、天辰纺织、嘉泰纺织、盛江纺织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纺织工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我市纺织企业积极调整产品机构,引进了意大利、法国、日本等国家先进的箭杆织机、喷气织机、自动络筒机、精梳机、倍捻机等设备,整个行业的装备水平、工艺水平不断提升。同时,成功引进了一批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如上海衫鑫(泗洪)工业园、沭阳盈天纺织工业园、 江苏流星工业园、江苏芬那丝企业有限公司、恒力工业园、上海纺织城等,为宿迁纺织工业的未来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我市纺织服装业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企业品牌竞争力还不强,仍然以初级产品及来料加工产品为主;织布、印染在我市为“断档层”,服饰、辅料是“短腿”,导致纺织服装产业形成不了完整的产业链。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原料、面料和终端产品三个环节,以产品为纽带,积极建成棉纺织、毛纺织、化纤纺织、丝绸、印染、服装、袜子等产业集群和上下游产业链。重点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满足多层次市场需求。争取用3年时间,全市纺织业在现有108万纱锭基础上,达到200万纱锭,服装生产达到1亿件以上。同时,加快发展以芬那丝为龙头的袜业,“十一五”末年产袜子达到5亿双。
(四)新兴产业。国内外大量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绝不能寄希望于被动地接受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而是应当直接进入新兴产业领域,走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前沿。新兴产业是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发展潜力大,渗透力和带动力强,是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发展后劲的关键环节。新能源产业和新型包装材料业是我市新兴产业中发展较快的行业,我市新能源产业目前拥有国电宿迁热电有限公司、中节能宿迁生物质能发电有限公司、宿迁苏源热电有限公司以及洋河酒厂、绿陵化工集团自备电厂等企业。新型包装材料业在彩塑包装公司的带动下,现已形成以彩塑包装为龙头,彩虹、景虹等彩塑包装企业为核心的新兴产业集群。全行业现有固定资产5亿元,年产热收缩彩印电池标签40亿只,仿金属不干胶电池标签30亿只,高档胶印电池挂卡15亿只。近年来,全行业从日本、德国、意大利、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引进了大量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不干胶生产线、吹膜机、凹版印刷生产线以及电脑设计系统、菲林输出制版系统,设备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同步。
但从发展需求来看,我市新能源产业由于起步晚,投入较少,缺乏科学规划和建设标准,导致总量和规模小,缺少重大创新成果,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亟待加快发展。新型包装材料业存在产品研发水平不高、科技含量缺乏、行业关联度低、发展规模小等不足,包装材料的全行业仍需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在新能源产业上,我们应当立足宿迁生态品牌优势,下大力气发展绿色能源,加快国电宿迁热电公司二期2×60万千瓦热电工程建设步伐,确保“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生产,把我市打造成江苏的绿色能源基地。在新型包装材料业上,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以彩塑包装有限公司为龙头,形成包装物介质生产、高档彩色胶印、系列防伪标签生产等相互配套的彩塑包装产业链。重点发展高真空彩色镀铝膜、高真空彩色喷铝纸、PVC纵向及横向收缩膜、镀铝扭结膜等彩塑包装原辅材料制造,提高热收缩膜彩印标签、仿金属不干胶标签、高档胶印透明卡等产品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要依托彩塑包装工业园,加强与国内外同行业的合资合作,以引进彩塑、塑编等包装项目为重点,通过使用高新技术,引进成套先进设备,提升新产品研发水平,走规模化、专业化、高档化、特色化并重的发展道路,不断壮大彩塑包装产业集群规模。力争到2010年,彩塑包装企业达到3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
四、我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对策思考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是欠发达地区摆脱落后、赶超先进的必然选择,再难的“关”也必须闯、再大的“坎”也必须过。我市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必须着重做好以下五篇文章:
(一)在发挥后发优势上做好文章,突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工业经济发展提速增效。
宿迁作为欠发达地区,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好后发优势。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展地区直接利用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其积累的科学技术、组织结构、管理经验等现代文明,借以加快发展的进程。从我市的具体情况看,要在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成果过程中,坚持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路子,把信息技术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起来,使现代科技的应用、推广和转化插上腾飞的翅膀。尤其要着力推进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加快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信息产业技术向传统产业全面渗透。促进信息集成取代资源集成,带动企业产品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等,不断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企业上网工程,到“十一五”末,确保全市规模企业中有80%上网。逐步发展电子商务,重点建立电子商务试点企业,“十一五”末,全市规模企业网上销售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二是推进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在引进新技术过程中,要积极利用计算机实现对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控制,通过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业务流程重组,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推进信息技术在纺织、酿酒、木制品、建材、交通等产业中的应用。力争“十一五”末,信息技术在工业经济重点行业中的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工业企业生产装备自动化水平显著提高,重点行业的骨干企业生产装备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率达到60%,70%的骨干企业技术水平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三是推进研发手段信息化。在产品研究开发上积极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发展层次和竞争实力。努力突破核心技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断提高研发手段的档次和水平,提高新产品的电子信息应用比重。
(二)在塑造生态品牌上做好文章,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市一直致力于打造“生态宿迁”这一金字招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这是我们在新型工作化道路上的一个重要优势,也是必须予以加倍呵护的城市品牌。按照“生态宿迁”的路子走下去,在未来5-10年,必将形成在更大范围内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品牌效应。为此,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过程中,要下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气,维护好、发挥好“生态宿迁”这一品牌。一是着力抓好节能减排工作。紧紧抓住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建材纺织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在全市深入开展创建节能型企业活动,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市直考核20户年耗能1.4万吨的标准煤以上的重点企业,各县(区)重点抓好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企业的节能工作;健全节能管理制度和能源计量统计体系,努力做到“增产不增能、扩建不扩能、增能靠节能”。强化源头管理,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化工、造纸、印染等行业的项目建设,禁止建设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额2000万元以下的化工项目。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批的重要条件,未进行节能审查或者未通过节能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得审批。加强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和管理,加大对超标排污企业的限期治理力度,凡列入2007年减排计划的项目必须确保按期完成,并通过验收;尚未列入治理计划的企业,迅速下达限期治理的决定,督促和支持企业按期达到工程减排的要求。各地按要求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新建、扩建力度,加强污水收集管网配套工作,提升运行效率,实现满负荷运行,确保在节能减排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是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突出抓好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箭鹿集团等省、市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方案落实工作,引导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加大清洁生产推行力度,重点在工业企业中开展实施清洁生产审核,逐步向农业及第三产业发展,减少资源能耗消耗,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增产增效不增耗不增污,今年力争15户企业通过省级或市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三是注意节约土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作用,有效利用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投入强度和产业效率,突出重点,兼顾一般,逐步提高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进区投资规模和投资密度,促进土地使用向重点项目流转。
(三)在完善配套服务上做好文章,坚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工业经济成长的土壤。
生产性服务业是为企业发展提供紧密配套服务的新兴产业,是降低工业经济发展成本、改善投资环境、加深产业链,提高产业一体化程度的有效手段。由于历史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原因,我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显得比较滞后,但随着招商引资的快速推进和一大批工业项目的落户,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为此,我们一定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增强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配套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工业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一是做大做强物流产业。坚持配套趋动战略,打破行业垄断、城乡分割等体制性障碍,大力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在宿迁设立物流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工商企业把物流业务从主业中剥离,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同时,加快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行信息资源共享。扶持物流企业加快发展,对新设立的物流企业,在工商注册、财税政策、融资担保、土地供应等方面给予支持。二是加快工业品和生产资料大型综合市场建设。充分整合现有资源,调整市场布局,扩大市场规模,带动流通行业的发展,降低工业的采购和销售成本,有效提升我市的吸纳辐射力和影响力,促进全市工业品和生产资料大型综合市场向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重点加快宿迁国际物流中心、宿迁·义乌商贸城等大型市场建设,切实提高为工业配套服务的能力。三是创新金融服务。进一步探索金融服务企业新模式,加大银企合作力度。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建设,尽快形成我市担保与再担保的经济性质多元化的担保体系。引导信用担保向园区项目、科技含量高项目、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项目倾斜。建立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和服务体系,加快企业上市融资步伐,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到创业板和海外上市,每年争取有1-2家企业实现上市。
(四)在提高科技含量上做好文章,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
技术创新和进步是现代经济赶超中后来居上的第一推动力。如何利用后发优势实现技术阶段的跨越,赶上同行业的水平,是实现追赶型增长的关键。我市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不够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这是我们加速赶超的重要内容。必须按照“引进集成、壮大主体、重点扶持、多元投入”的思路,从技术进步入手,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实施科技强企。强化企业研发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企业创新投入比重。规模以上企业都要建立技术开发机构,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建立国家级或者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进一步建设好洋河酒厂博士后流动站和双沟集团、绿陵化工、泗绢集团等企业技术中心。不断加大对企业技术中心的投入,确保省、市技术中心企业研发经费分别达到销售收入的5%和3%。重点围绕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突出纺织后整理、木材和玻璃深加工等关键领域,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二是加快新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依托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引进和实施一批“产学研”工程项目、工业性试验项目、技术推广项目和技术开发项目,提高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加快创新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步伐。重点加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联盟,提高产学研联合水平。着力打造20个创新企业,主攻20个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培育20个省级以上重点产业新产品。三是加快发展科技服务机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技术推广、成果转化、项目评估、资源配置、决策咨询等专业服务为职能的科技服务机构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技术转化,为科技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大力建设各类面向全行业的技术型关键平台,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建立和完善全市技术标准和服务体系,提高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
(五)在推进工业强市上做好文章,大力培育产业集群,拉动工业经济增长快速转型。
经过多年的奋斗,我市工业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目前已形成了酿酒食品、木制品、纺织服装、金属冶炼及压延、化工医药、玻璃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但与发达地区比,产业集群效应和大项目拉动能力尚需进一步增强。在未来发展中,一定要立足全局,突出重点,明确主攻方向,着力培育有较强支撑力和带动力的大项目和大产业。一是围绕重点产业主攻大项目。一个大项目能造就一个大产业,撑起一方经济。我们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一定要根据我市重点产业培育导向,主攻促进主导产业形成、关联度大、辐射带动能力强、能形成产业集群的产业龙头项目。进一步拉长延伸优势产业,培育再造新兴产业,特别是带动本地区劳动就业、提升本地资源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项目和资源加工型项目,加快以存量项目的增资扩股吸引资金流入。重点利用纺织服装、木材加工、酿酒食品等行业集中度较高的优势,变企业优势为产业集群优势。二是深入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利用市内外两种资源、发挥市内外两股力量的作用,在大力培育内部现有企业发展的同时,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充分利用和发挥好“中国浙商最佳投资城市”这一优势,让宿迁成为更大范围内客商投资的热土。认真研究国家和省的产业政策与发展布局,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外招商活动。紧紧抓住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升级换代和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在投资规模、土地供应、税费优惠、项目奖励等方面进一步采取鼓励措施,搜集信息,全面跟踪,专人负责,不断开创招商引资工作的新局面。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要积极加快引进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增添产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为新型工业化注入新的增长点。三是全面加强项目服务工作。针对大项目招商难度大,落户条件高、建设周期长等特点,研究落实大项目个性化服务措施,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要加强对重点企业运行状况的监测分析,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积极为企业争取政策扶持。进一步强化支持工业发展的措施,切实将各类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落实到企业。面对大项目引进和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制约,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全力缓解生产要素制约,促进大项目快落户、快建设、快投产、快达效,从而使大项目在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调查执笔:徐必久  卞建军  于  德
葛志舫  嵇蔚君  李  成  张松岩
报:市有关领导
发:市直有关部门
责任编辑:嵇蔚君  李成                    电话:84368061
宿内简字第010号                              共印35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