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霆赵丽颖地下恋情:新疆地名汉译典故钩沉●0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9:25:22
新疆地名汉译典故钩沉●012007年05月05日 2:34 . .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 . 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发展都曾做出过独特的贡献。 . . 新疆的众多独特地名就是各民族开发这块神秘的沃土留下的“活化石”。 . .         有趣的是,同一个地名,按不同的民族语言译释,往往就有不同的含义。现将所收集到的一部分地名罗列于下,构成本贴,以飨各位网友。 . . 乌鲁木齐:来源于蒙古语,其意为“优美的牧场”。古代也称为“迪化”。 . . 乌拉泊:来源于蒙古语,其意为“红色靶场”的意思。 . .        乌拉泊古城又称“轮台城”,乌拉泊古城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大湾乡乌拉泊村,是乌鲁木齐地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唐、元代古建筑遗址群之一,大约建于公元六百四十年前后,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乌拉泊古城的存在,不但证明乌鲁木齐的历史和丝绸之路的商业文化交流史,同时表明,早在一千多年前,当时的中央政府就在新疆乌拉泊古城驻军屯守。 . .        “轮台城”是唐代北庭大都护府下辖的一县,该县处天山进入北疆四道之要塞,是“丝绸之路”新北道必经之地,因而这里发展成唐在西域的交通商贸重镇和军事防守要地。 . .          唐代著名将军诗人岑参曾于乌拉泊古城居住三年,留下了一批讴歌轮台格调高扬的诗作,诸如《白雪歌》、《轮台歌》、《走马川》等,爱国主义主题突出,气势豪迈,被历代评论家视为佳品。古城大约沿用至元朝以后逐渐废弃。 . .        乌拉泊古城,南北长550米,东西宽450米,城垣基本完好,城墙夯筑,残高2—7米。城内布局分为三区,建筑物大多无存,在若干城角仍保留有方形角楼遗迹,陆续出土过陶罐、陶瓮、莲缘方砖、钱币等物,主要出土物为陶器。 . . 乌拉泊古城是乌鲁木齐保存完整,形成规模的最早城址,被誉为乌鲁木齐城建史上第一城。 . . 此地古书称之为赤石山,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 . .          克孜勒塔格:来源于维语,其意为红山。“克孜勒”即红色,“塔格”意为“山”。也又“火焰山”的意思! . . 克拉玛依 . . 克拉玛依:来源于维语,其意为“黑色的油”。 . . “克拉”即“黑”的意思,“玛依”即“油”的意思。 . . 这是一个新型的工业基地,为我国主要产油区之一。 . .         乌尔禾:蒙古语“ 风城” 的意思。这里每年4至8月经常刮七八级大风,最大风力可达10---12级。大风在风城中盘旋狂啸,发出凄厉的怪叫声,有如鬼哭狼嚎,令人毛骨悚然。此情此景,使风城俨然成了一个“恐怖世界”。 一年四季,还有花草树木在大地上变幻出多种色彩。春天时,一个个竟相泛绿,生芽长板;夏天时,将饱绽的花朵坦露在阳光下,秋天时,被风的手一抚摸,便变得金黄,在又一场风中悄悄飘零;至于冬天,则是一次长久的休息或对视,谁也不知,它们与大地,与天下空在对视什么,或者凝视和倾诉什么。一棵树,一株野草,便是一个个人,于言与凝重中抗衡着时间,或者在主宰时间。呵,如此这般,魔鬼们却是一点也不寂寞,看大千世界生命纷呈,听万物传出悄声细语,它们成了沙漠的中心,大自然的王。 . .             位于克拉玛依市区东北100多公里的乌尔禾地区。北倚哈拉阿拉特山,方圆大约30余公里,这里有我国罕见的风蚀地貌,山丘被风吹成了各式各样的“建筑物”,有的象杭州钱塘江畔的六和塔,有的象北京的天坛,有的象埃及的金字塔。 . .           远眺风城,就像中世纪欧洲的一座大城堡。大大小小的城堡林立,高高低低参差错落。千百万年来,由于风雨剥蚀,地面形成深浅不一的沟壑,裸露的石层被狂风雕琢得奇形怪状:有的呲牙咧嘴,状如怪兽;有的危台高耸,垛蝶分明,形似古堡;这里似亭台楼阁,檐顶宛然;那里象宏伟宫殿,傲然挺立。真是千姿百态,令人浮想联翩。 . .           在起伏的山坡地上,布满着血红、湛蓝、洁白、橙黄的各色石子,宛如魔女遗珠,更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风城地处风口,四季多风。每当风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怪影迷离。如箭的气流在怪石山匠间穿梭回旋,发出尖厉的声音,如狼嗥虎啸,鬼哭神号,若在月光惨淡的夜晚,四周肃索,情形更为恐怖。 . .         如果说,新疆的雪山和大漠为这块土地支撑起了坚硬的外表,竖起了晶莹的头冠,那么魔鬼城就是人间四月天最美是江南 全球花样酒店生猛爆料 海港城亚非欧文化明珠 聚焦国内知名企业 这块土地在鼓足了力气运动着时,鼓胀着的胳膊,在其上,有血管和肌肉块。不知大地在什么时候进行了一次运动,之后,便保持一个姿势而永久地凝固了。大地,这永远的一个渴求者,向天而望,欲追风而去,让自己的躯体坦坦荡荡裸露于此。在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漠上,突然出现了数不清的土丘、垄岗,高低不等,纵横交错,像一大片古城堡一样。据说,每当月黑风高之夜,狂风席卷着沙石在土丘中穿行,发出鬼哭狼嚎般的声音。其实,这里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区域,“雅丹”是维吾尔语“陡壁的小丘”之意,雅丹地貌以新疆塔里木盆地罗布泊附近的雅丹地区最为典型而得名,是在干旱、大风环境下形成的一种风蚀地貌类型。远观魔鬼城,可以赞叹它的壮观,只有深入魔鬼城,才能感受它的恐怖。你的四周被众多奇形怪状的土丘所包围,高的有十多米,土丘侧壁陡立,从侧壁断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沉积的层理,脚下全是黄土,寸草不生,四周一片死寂,真正地与世隔绝,仿佛置身于外星球,不用提刮大风,你只要想象一下漆黑的夜和雷鸣电闪的雨天,就会不寒而栗。 . . 哈密:由“昆莫”转音而来,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 . . 另一说则来自突厥语“库木尔”,其意为“沙子多的地方”。 . . 哈密古称“昆莫、昆吾、伊吾、伊吾卢、哈梅里、哈密里” 。 . .
        哈密的其他来历还有:
           “哈勒密”:“哈勒”为“盼望”、“了望墩”之意。  
            巴尔库尔:为突厥语,意为“有湖”。“巴尔”意为“有”,“库尔”意为“湖”。   . . 巴里坤:蒙古语“巴尔库勒”的音译,意为老虎腿。 . .         《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称,“巴尔库勒,在新疆镇西县西北,一作巴里坤湖,为水磨河所潴,回语谓有为巴尔,池为库勒,绕泊多良田,即古之蒲类海也”。而今的巴里坤是一个哈萨克自治县。清代中期,巴里坤办学兴教盛起,而这里读书人中举者甚少。传说有个白发老翁到此说,秀气在冰沟里,需筑塔才能留驻。人们便在苍松密林的冰沟里筑起一座6层宝塔,后来巴里坤中举、拔贡的人才日盛。至今巴里坤仍人才辈出,不知是否也是“冰沟宝塔”显灵之故? . .         巴里坤草原海拔1650米,雪山晶莹,松林青翠,云雾缭绕,变幻莫测。人们称这种美丽景色为“天山淞雪”。传说,天山淞雪是远古时期黄帝开国后,唐尧、夏禹、周穆王西巡“西王母之国”的时候,在“瑶池欢宴”上赠赐的一幅中原丝绣,后来西王母把丝绣化成了“天马”牧场。迄今巴里坤草原仍有“天马故乡”之称。 . .         巴里坤草原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古代民族有塞种人、呼揭、乌孙、凶奴、高车、柔然、突厥等他们都曾在巴里坤活跃,尤其是蒙古、汉、满、回、哈萨克等民族长期在巴里坤居住,共同为开发巴里坤做出了重要贡献。巴里坤大草原还未被开发,听说很原始、很美,它的美赛过喀纳斯湖。巴里坤大草原可真叫大呀,一望无际,连小丘的线条都是那样的柔美。巴里坤草原位于新疆东北部,这里有“天山淞雪”、“瀚海鳌城”、“镜泉宿月”、“岳台留胜”等八景名胜古迹。 . .         古之“伊吾”,是今哈密市辖称谓,伊吾是汉晋时期汉语对今哈密一带的称谓。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廷册封哈密首领玉素甫为郡王,以现伊吾县境为其封藩。民国19年(1930年)设伊吾稽查局,管辖王府领地内居民。民国24年(1935年)设立设治局,代行县政府职能。今之伊吾,于1929年废哈密王设哈密、宜禾、伊吾三县后转借命名。1935年7月建伊吾设治局,代行县政府职能,改设治局为县政府,1943年月1月升格为三等县。1949年9月26日,伊吾县与全疆同时和平解放,1951年9月1日正式成立伊吾县人民政府。 . . 伊吾:来自蒙古语,意为“旋风”的意思;也有“山疙瘩”的意思。 . .         伊吾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天山东段北麓,东经93°35′—96°23′,北纬42°54′—44°29′之间,东北部与蒙古国交界,西部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相邻,南部与哈密市隔山相望。县境南北宽约175公里,东西长约215公里,总面积19735平方公里。 . .         这里,地势西高东低,南北倾斜,最高的喀尔里克山主峰海拔4888米,县城海拔1700米,最低点淖毛湖煤矿小盐池海拔260米,边界线长达274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