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县曲剧团主要人物:明心见性的定义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2:19:55

明心见性的定义是什么?

     明心就是明白自己的真实心、实相心,也就是找到自己的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真如……(此一心有诸多不同名称),也是禅宗所谓的破本参或破初参,或是俗称的开悟。
    此心是有情众生生命之最初与最后的根源,证得这个无形无相人人本有的真实心,便能如实了知此心不是妄想、分别、思惟、觉观的心,不是能听能知的心,也不是一念不生时还能观照分别的心;而且能够时时刻刻观照此心,确定此心是真实不灭的本来面目,也是《心经》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心;也能够现观此心藉缘能生万法,与蕴处界及一切万法非一非异,现前领受阿赖耶心、意根末那、及意识等体性。明心时不但可以亲自体验此心的体性及运作,亦可随时随地照见其它一切有情此心的运作,亲自观见中道实相而不堕一异俱不俱等邪见中。  而见性指的是眼见佛性(「佛性」一词另有「成佛之性」之意),也就是禅门里面所谓的重关(即第二关之意;禅门的第三关则是牢关)。
    真如是本体,佛性是作用,真如具备佛性的作用,但真如不是佛性;佛性虽从真如而来,但佛性不是真如,佛性与真如非一非异(譬如灯之与光)。真如无形无相,不可眼见,佛性虽然也是无形无相,但却可以眼见(《大般涅盘经》佛已有明示),能以眼根眼识由一切有情无情身上照见自己的佛性,方可称为见性之触证,若不能以父母所生眼而见佛性者,皆不能称为见性。眼见佛性者,若欲见时,随时能见;不欲见时,则可不见。佛性是在一切的境相上显现,所以佛性虽然是空性,也具足了有性;因为空有两边都清楚分明,所以不落两边,见性的当下就住在中道实相之中,不会像明心之人比较偏向空的一边。从此以后,可以时时刻刻体验真如和佛性的运作,而世界身心的真实感,顿时消失,因此而得到解脱的功德正受,世界如幻观便得成就。另外,眼根若见性,则六根一时俱见,亦即眼能见佛性,耳、鼻、舌、身、意,也都能见佛性;此时就会看到佛性与感觉不即不离,佛性和感觉是混在一起的。然而佛性却不是感觉之性,不是我们一般人妄觉之性。如果定力不退的话,这种眼见佛性的境界就会永不退失。  欲求眼见佛性者,须具三种资粮:定力、慧力、福德因缘。此三若缺其一,不但善知识无法相助,十方诸佛现前亦不能助其眼见。眼见佛性之亲证,不易勘验,唯证者自知,不像明心者可借口说手呈其自心藏识的运作即能验其虚实。勘验者唯能依据被勘验者所描述见性之情境而判断,不能藉被勘验者之眼根而检验之,故说极难勘验。  在明心的阶段,如果真正悟得真,悟得成片的人,他的见地永远不会退失,而能入七住常住不退位。因为他悟得真实,所以身见(以色身为我)、我见(以能觉知、能觉照之心为我)会断除,疑见、戒禁取见随后也就跟着断,从此永不入三恶道。但是见性的阶段不一样,会随着定力的退失,而无法保任眼见佛性的境界。  明心见性之人,虽然已经证得真如佛性无生无灭的无生忍,但因尚未获得尽智(一切后有永尽的智慧),即未断尽一念无明,未断尽贪瞋痴慢疑等修所断烦恼,所以虽然得到了无生忍,仍然还要再轮回。必须悟后历缘对境去断除一念无明之修所断烦恼,才能获得尽智,才能成为菩萨阿罗汉或进入八地,才能免除分段生死的轮回。必须悟后渐渐的断除第八识中累积的无数烦恼习气的种子,再修学无量百千三昧,断尽尘沙无明,才能于最后身菩萨的明心见性之时成佛。

《学佛的觉醒》
邓正枝居士 著:      何谓证悟?  接下来就是说,当你不是选择阿含解脱道,而是选择了函盖阿含解脱道的大乘佛菩提道,想要真的实行菩萨道而广度有情众生时,首要之道就是先断我见及求明心开悟。想要明心的话,对于参禅悟道必须具备的正确知见,必须先熏习。如同采摘中药草,须要先了知药草的形状、特性等等才能去采摘,否则茫无头绪,如何来采?证悟明心也是一样,您想要证悟明心,究竟是要悟得什么心?真心有什么特性?有什么功能?什么是常住不坏的真心?什么是缘起性空的妄心?二者有何差异处?都先要有一些认识,您才不会像在大海里捞针一样毫无目标;否则,连门都摸不到,要如何入门而开悟?禅宗开悟虽然是无门之门,但只要是遇到了真善知识,他必有善巧方便,来引导您步入无门之门,不会像一般的瞎眼阿师说:“禅是无法可说的。”或者说:“开悟是不能讲的,也是讲不出来的。”那么请问你:“佛说法四十九年是在说什么?拈花微笑的公案又在说什么?历代祖师的公案又是在讲什么?”真的无可说吗?只有尚未开悟的阿师,怕徒弟们问他有没有开悟,才会说是无可说、不能说;那是不懂装懂,让您以为他真的是懂,只是笼罩您罢了!要是真悟的禅师,必有为您处,决定不会说:“禅悟不可以说出来,禅悟说不出来。”  佛菩提道的第一步就是明心,明心开悟就是证得第八识如来藏心,所以对八识心的体性有什么不同,要多少了知一下,您才能从中找得到您所要找的真心。前面有提过,心王有八:第八识阿赖耶识、第七识末那识,第六识意识及前五识;有时合说为前六识,是指第六识及前五识。八识心王依体性之不同可分类为四种,略说如下:  (一)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恒而不审”;前七识及六尘万法皆从祂而生,无始以来心体常住,是不生不灭的常住心,祂离见闻觉知故不分别六尘万法,故六尘万法虽从祂而生,祂却对它们从不思量亦不作主,这就是开悟明心所找到的真实心。  (二)第七识(称为末那或意根)是“恒审思量”;祂遍缘一切法,因为恒时于其所缘诸法思量该取该舍、该作不作,所以祂是六尘万法中时时作主、处处作主之心。祂从第八阿赖耶识中出生却不自知,反执第八识为自内我,将第八识据为己有。由不肯承认自己虚妄故,由遍计(贪著)诸法故,恒令第八识流注自身之种子而使意根自己不断的从第八识出生,而能于三界中现行不断,吾人之五阴亦因此而不断的于三界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故吾人于六道中轮回生死不能出离,皆因意根之执著而起;而意根这个执著性,却是由意识的无明──错误认知──而使意根不断的产生执著性。所以顺观十二因缘法时“无明”排在第一,辟支佛及阿罗汉皆因断了意识的无明而使意根的我执灭失,才能灭尽十八界而入无余涅盘。又意根因了别慧很微劣,不能细分别六尘万法,所以经常令第八识出生前六识来协助分别。  (三)第六识意识是“审而不恒”;意识具有思量性,但依意根而转(即听命于意根)故不能作主;祂善能分别六尘万法,亦能分析、衡量意根所取诸法之利弊得失,让意根能作主决定,是意根最得力的助手;意识须依意根与阿赖耶识之共同配合,才能存在及运作,也不能离开法尘而单独现行;必须同时依于阿赖耶识、意根及法尘(若生于欲界尚需依于五色根)才能现起、作用,故属依他起性。又五色根为吾人意识之所依,当五根之功能羸劣时,意根便不令祂现行,让五根休息,故意识非是恒时不灭而是夜夜断灭的识。尚有其他状况意根亦会不令意识现行,此处略而不说。  (四)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识)是“非恒非审”,只能了别五尘粗法;如眼识之了别青黄赤白……等粗相,但不能了别细相,因此只能配合意识、提供意识所需而使意识能作更微细之分别判断;其余四识也是如此,只是配合意根、意识来运作的,自己不能作主及思惟判断。  此八识心王虽然各有体性,但却能和合似一,配合无间圆融无碍,凡夫众生往往把这八识误认为只是一个心。在这八识心王之中,每一识各有每一识的作用,不能互相替换,你不能够把第六识当作第八识来用,也不能够把第七识当作第八识来用;也不能说悟了或成佛以后只剩下第八识而没有了第六识、第七识,仍然是八个识都具足存在的;只是成佛以后种子不再变易,八识心王都是究竟清净的,因此而发起四智圆明的佛地究竟境界。  八个识当中,谁是真心?谁是妄心?一定先要有所了知,否则误把妄心当作真心来认、来修,错把一念不生的妄心意识当作是开悟的实相心,那今生想要开悟就很困难罗!从五蕴十八界的一一蕴、一一界去探讨分析,能如实的思惟推敲比对与现前观行,是很重要的。由阿含解脱道的实证来说,五蕴、十八界是因缘和合所生之法,无有常住不坏之我,终究是会坏灭的,所以说五蕴是无常。又五蕴中之识蕴六识心一直在分别六尘,前六识是以意识心为中心的,但意识心如前面所说是缘生缘灭之无常法;意根是依于第八识及自己的我执无明而生,亦属因缘所生法,也有断灭的时候,在阿罗汉入涅盘时也是要断灭的。二乘圣人入无余涅盘时十八界皆灭,所以七转识都无真实不坏之自性,都是可坏灭之法。如此去实地现观以后:“喔!我了解了!原来前七识皆是妄心,不是我应该追求宝惜的,就只有真实不可坏的第八识如来藏,才是我应该回归的真正家乡。”  修学大乘佛菩提的人,若已了知前七识是妄心,是虚妄之法,那就把前七识灭掉,进入无余涅盘,剩下的心不就是第八识如来藏吗?那不就开悟了吗?这样可不可以呢?答案是:“不可以!”因为如果只剩下第八识如来藏,没有了前七识,第八识离见闻觉知且不能返观自己的存在,根本就无法了知自己,那要如何来明心?没有前七识,您就不存在了,那您又如何能来修学佛法、求证菩提、明心开悟?所以修学大乘佛菩提的人,明心开悟的道理,是要用妄心去找到真心的。如果舍弃妄心不用,或是把妄心保持在一念不生而不分别、不参禅的无记状态,却想求明心证悟实相,终不可得。二乘菩提就是把妄心灭了,十八界灭了,而可以出三界;可是在无余涅盘的境界中,阿罗汉自己的七转识都不在了,又如何能了知第八识如来藏在何处?所以还是不知道生命的实相,还是不知道如来藏在哪里。就因为他们没有证得第八识真心如来,所以不能发起般若实相智慧,才说他们只是证得二乘菩提的解脱果而已,不能成为实证佛菩提的菩萨。  大乘禅宗的开悟明心就是找到了自己的真心第八识如来藏的所在,亲证第八识的本来自性清净涅盘,如是才能现观第八识的种种体性(功德性)而生起真正的般若实相智慧;若没有证得如来藏,就只能理解般若实相的表相,无法发起真正的实相智慧;所以想要证得真正实相般若智慧的人,首要之事就是求证如来藏──禅宗的开悟明心。  想要证悟明心,必须要有工具,这个开悟的工具就是妄心:用会分别、会思惟、会寻找的妄心意识,来寻找无分别性的真心如来藏,才能找到本已存在的如来藏而明心;因为真心如来藏离见闻觉知,也没有分别性,所以祂不会自己找自己,也不会把祂自己的所在告诉您。当代的大师们全都悟错了,原因就是想要把妄心自己变成第八识真心;或是直接把妄心当成真心,就说是开悟了,结果都落到意识里面去了!因为妄心意识永远都是第六意识,永远都是因缘所生法,不可能变成本来常住之第八识如来藏。  他们都是把意识修行到一念不生时之境界认为就是开悟的境界,可是真心第八识如来藏却本来就是一念不生、本来就是无分别,不是靠修行才变成一念不生及无分别;他们的一念不生却是修行以后才获得的,并且不是修到一念不生以后就永远都一念不生;而第八识如来藏却是修行以前就已一念不生,修行开悟以后也仍是一念不生,是与定中一念不生的意识觉知心同样一念不生的;而意识出定以后出生妄想、妄念时,如来藏仍是一念不生的,不是修行以后才一念不生的。  修行而得之法必是生灭法,非如佛经所说本来常住不灭之法;假使有人把妄心意识修到绝顶的纯清,进入非想非非想定中,极长时间住在离念境界中,仍然是意识,不能改变意识心成为真心如来藏;因为能觉能知、能住在一念不生境界中的意识,以及能处处作主、时时作主的意根都不具备真心的体性,永远都不可能藉由修行来变成第八识真心。若有人想要藉由修行将完全不具备真心体性之妄心变成真心,就如同想把“沙”煮成“饭”一样的无智,饭是要以米来煮成的,不是以沙来煮成的;米是如来藏,沙是意识,不可变来变去、混为一谭。  佛菩萨都说七识心是妄心,是教我们不要去执著祂,因为妄心不是常住不坏的心,也不是本来清净的心;祂不是我们所要亲证的真心,但却是要用祂来作修行的工具才能找得到真心如来藏;因为真心无形无相而又离见闻觉知,不会返观自己的存在而了知祂在何处,所以我们得要有能分别的妄心才能找得到祂,所以不能舍弃能分别的妄心不用。要用能分别的妄心,来找到本来就是无分别的第八识真心,才是禅宗般若禅的正确禅法;当您找到了本来无分别的心,才是真正的亲证实相,才会开始出现般若实相的智慧,就能生起般若经所说的智慧;然后一步一步向前迈进,地地增上,圆满成就佛道,这才是真正的证得无分别智──既是无分别而又同时有智慧可以为人说法──不是一念不生而无分别、不能为人说法,成为无分别而无智的白痴;也不是悟时无分别,为人说法时就变成有分别;而是悟后独住时以及为人说法时,都是无分别而同时又有实相智慧而能分别,都是一念不生而又不妨念念为人说法。这才是真正的佛菩提道。如果所证悟的不是第八识真心,那就不可能成就这种无分别而又有智慧的实相境界,就绝对不能说是开悟明心亲证实相。  有一位大师说:“开悟的人不会说他已经开悟,说自己已经开悟的人就不是真正的开悟。”说这句话的大师是根据什么来说的?这其实是不如理作意,以及想要隐藏他自己未开悟的事实,而又要令大众认为他已经开悟的说法,此种说法完全没有根据。我们不禁要请教这位大师:“当您说这句话的时候,您心里认为自己是开悟了呢?还是未开悟?若您认为自己已经开悟,那跟说与不说又有何差别?若您认为自己未开悟,那您是如何知道开悟的人不会说他已经开悟?”正如同一家旅行社的领队,他心里一定知道自己是领队,不管他有没说他是领队,他还是领队,当他有必要的时候一定会向别人说他是领队,您能说“领队不该说自已是领队,说自己是领队的人就不是真领队”的话吗?这话能说得通吗?真正证悟的善知识所说的法,是不会违背了义经典的,是能经得起诸方来拣择的,能够长时间经得起诸方严厉考验的人才是真正善知识,特别是能面对全体佛教界的最严格检验者;所以辨别真假善知识,不在于善知识说悟与不说悟的问题。真正证悟的善知识,绝对是有证量的,如同领队旅行的人,必须有亲自走过观光胜地的领队经验才是真正的领队。从密意来说,开悟的密意是不可以明说的,这是遵从世尊告诫之意:密意不得泄漏给悟缘尚未成熟的人。所以除了不可说密意之外,其他的皆可说。如同禅宗公案,所说的皆同一味,不都是开悟的人已经在说开悟的境界了吗?只是未悟的人看不懂而已。  “说自己开悟的人,他就是没有悟的人。”这话是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譬如《六祖坛经》六祖开示云:“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这不正是六祖明说自己证悟了吗?而且他说法利生三十七载了,能说六祖“自称开悟的人就不是真悟”?只是真正证悟的善知识,不会逢人便说自己已证悟,只是告诉您要如何修行才能真正的找到第八识真心,会观察您是什么地方悟错了,善知识会指导您正确的方向,而且能确实了知您是否已证悟,因为善知识是如实走过来的。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菩萨破颜微笑。世尊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请问佛世尊开悟了否?佛不是公开说自己已证悟了吗?依照那位大师的逻辑,他心中是否在指责佛陀没有开悟呢?  真正的修行,要依止真正的善知识,因为善知识所证悟的是第八识如来藏,不是把妄心处在离念灵知境界而自以为悟。自己要先证悟到第八识如来藏,然后才有能力来教导佛子们证悟明心;已证悟的善知识,他所撰述的著作与开示之法语,与未证悟的人所说的开示,绝对是迥然不同。未证悟的人却说能帮人证悟,在佛菩提道上来说,那是不可能发生的;就好像是不会游泳的人,说他能下水把人救出来一样,那是满口荒唐言,只能蒙骗三岁小儿。  怎样才算开悟呢?—谈开悟的心理与生理变化(陶贵堂)  
  开悟,即是对生命及宇宙本体实相的真实发现和觉知,又称见道,也叫开心入无漏智,亦名明心见性。   开悟,是佛法修行中的一个重要证量名词,它既是有为法和无为法的转折点,也是世间和出世间的分界点。修行者一旦开悟,就等于即身证得菩萨的初果,同时在知见上与佛比肩平齐,所以,开悟也就是即心成佛。   那么,怎么样才算是开悟呢?   开悟,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形容词,而是包括感知、思想、以及心身状态的变化在内的一个具体证境,它有着与它相应的多种形态的量的体现。   开悟,是修行者对自心真空法性的觉知,是一种感觉到思想认识的飞跃。这种飞跃,不是通过后天思维——第七识的作用所能达到的,更不可通过第七识所产生的意念——第六识的作用来实现。开悟的实现,是修行者的善根(——包括心身障碍的清净与客观理智的增长)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结果。而且,绝大多数的开悟,只能在完全止息内心深处的一切造作行为(包括意识力的启动及其对所有名相的注意)——亦即“大死一回”的状态下,对绝对空寂的心灵进行冷静的观照方能证得。   因此,真正意义的开悟,不仅包括知见范围的突破,同时也是整个生理结构乃至心理结构的突变。它不仅有认识上的变化,而且包括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相应变化。如果没有这些现量变化作为基础,没有对内心固有情结造成的感觉障碍的突破,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开悟。   一般来说,开悟主要包括以下具体证量:   一、气脉变化:   开悟中的气脉变化,乃是开悟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思想上的解悟、和浅表感觉体悟的一个根本关键。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心轮脉结开散,第二个是业气进入中脉。   关于开悟中的气脉变化,一般佛教显宗经典在介绍这一证量时,大多都只有“心开”二字,其内容极为简单和隐晦。譬如《楞严经》有关二十五位圣者悟道经验的部分,就有如下相关描述:“其心豁然”、“心开漏净”、“心得通达,然后心身一切通利”、“心身暖融、无碍流通”、“我即心开”、“尔时心开”、“自得心开”等等。在禅宗根本经典古本《六祖坛经》(法海本)中,有关“心开”的内容共有六处,如:“心开悟解”、“若悟心开”、“若得心开,汝悟无别”、“惠顺得闻,言下心开”、“一念心开,出现于世,心开何物?开佛知见”。(后来通行的曹溪本《六祖坛经》中只剩三处,其意义也变得更加隐晦)。相对而言,在佛教密宗的一些甚深经典譬如《大幻化网》、《大乐光明》等有关著作,对于开悟中的气脉变化反而介绍得比较清楚。只是一般人未得灌顶许可,不能窥见其中奥妙而已。   由于开悟时上述气脉变化证量的决定性存在,所以,不同的佛法修行流派对此皆有大致统一的描述,譬如,“入流”、“入心’、“入中”、“登地”(即登入心地),“桶底脱落”、“花开见佛”,等等。由于心轮打开后,修行者在的心气合于中脉(人体气脉涡心部位)中客观存在的、与万物本体同样不二的真空体性,所以,开悟,密宗又称作“证入空性”,显宗则称作“证佛法身”,禅宗则称为开启“真空如来藏”,得见“本来面目”。   二、知觉变化:   开悟的知觉变化,包括知觉能力的变化与觉知范围的变化。   一般没有开悟的众生,他们感知能力一般是受业气支配的,其感知具有方向性、起灭性、局限性、虚幻性,藉由这种感知所获得的感觉,佛家一般称之为偏执觉、错觉、或者幻觉。对于开悟者来说,由于业气进入中脉融入中脉真空法性(而转变成明空智慧气),这时,他们的感知能力也会发生相应的突变,即会从原来的有生灭、有方向、有障碍的感知而转变成为恒常的、遍察的、通彻无碍的感知。——这,也就是佛家所提倡的“正觉”的产生。   由于“正觉”的获得,开悟者对心身内外的事物会感觉到特别清晰和透彻。对此,《楞严经》的相关描述是:“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离垢消尘、法眼清净”、“心见发光、光极知见”、“见觉明圆”、“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心身发光、洞彻无碍”、“十方圆明”等。对此,禅宗的《六祖坛经》及其它有关祖师的著作中都有大致相同的描述,譬如: “内外明彻”,“洞然明白”,“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以及“银碗盛雪、明月藏鹭”、“鹭鸶立雪”之类的比喻等。与此相仿,在佛教密宗与净土宗中,对于开悟也各有“得见明体”与“心地开明”之说。   因此,在真正的开悟者法眼中,一切事物仿佛全部是透明的。他们一般都能够无碍地观察到心身内外存在的烦恼现象,以及一般众生的修行状态,并能有效地帮助有缘众生改变心身状态。所以,密宗又把开悟叫做证得“转法轮智”。这一点,也是古代明师能够观机而教的奥妙所在,禅宗之所以被称作“正法眼藏”的秘密缘由也在于此。   三、心态变化:   开悟过程中心间脉轮的打开,乃是修行者的心身障碍清净到一定程度后,内在善根的增长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心轮的打开,本质上也就是修行者心灵深处所有的意识情结的解脱与内心紧张(烦恼)的终结。由于这一关键性的变化,在心轮打开的同时,开悟者的心灵会感到一种彻底的轻松,此时,随着业气进入中脉融入空性后心身紧张的消除,开悟者的整个身心会立刻感觉到一种极度的轻松与喜悦。这种轻松与喜悦,甚至可以弥漫到全身的每个细胞和每个毛孔。因此,在《楞严经》、《楞伽经》等经典中,开悟所达至的“见道位”通常叫作“极喜地”,这种极喜的境界,也就是隐藏于我们内心中的“西方极乐世界”。   由于心轮脉结的开散和业气进入中脉融入空性,开悟者在开悟后的一段时间内,其内心一般都会自然安住于这种“空乐”之中。这时,由于心结的开散,开悟者的我执力被消除,其本身也很难生起心力或者念力来打破这种“空乐”,(也包括难以用念力、神通帮助他人,除非得更高修为的明师指点,否则很难生起大机大用)。由于这种原因,开悟者的内心会长期沉浸在“空乐”之中,不会因一般外来刺激而引生烦恼。这种心态,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涅槃”(涅槃分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住涅槃,此处乃有余涅槃),这种自然不受外在影响的状态,也就是佛家所说的“解脱”和“无生法忍”的状态。   四、气质变化:   开悟者的气质变化,准确地说是一种气质隐化。造成这种气质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业气从打开的心轮进入中脉融入空性,其二是心轮脉结开散后内心造作习惯的止息,其三是开悟者自性本觉能量的显现。   由于上述原因,多数的开悟者在开悟之后,其心身中因妄念造作与冲突而形成的粗重、热恼、紧张的气质,往往会顿然一扫而净,由此而转变为清净、宽和、喜乐的气质状态。这种清净喜乐的气质,不仅能使开悟者自身时常体会到一种清凉喜乐的感受,由此恒久地不离内心的自在与安乐。对于一些诚心亲近开悟者的有缘人来说,这种气质往往也会显现出极大的感染作用,并使他们内心的烦恼顿归息灭,由此转变为宁静和欢喜。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所以,开悟也被叫做“登清凉地”。中国佛教华严宗的第四祖澄观大师,之所以被唐朝的德宗皇帝加封为“清凉国师”,关键就在于这种气质的感染作用能够“清凉帝心”的缘故。   五、形相变化   开悟者的形相变化,是由内在的气脉变化与心态变化造成的。一般来说,相对小乘道的开悟者而言,大乘菩萨道的开悟者的相貌变化更加明显。   由于心间脉结的消除、业气融入中脉空性法身、开悟者心身压力及其紧张作用的消除,以及内心造作行为的中止,开悟者心身从此进入极大的平衡状态,通常情况下,开悟者的心身状况会因此发生极大的改变,许多宿疾会自然不药而愈,身体健康出现明显好转,其肌肤会变得柔嫩,脸色会变得圆润,目光会变得清澈,原有性格习惯所显现的面部特征(譬如横肉、皱纹等)将逐渐淡化,而部分显现出童子般相好而且庄严的相貌特征。   根据佛教有关经典记载,佛陀最早度化的乔乘那等五位弟子,就是因为看到释尊悟道后的形相变化而成为佛陀弟子的。在此之前,由于释尊放弃苦行,他们本已对释尊起唾弃之心。然而,当他们再次见到已经成道的释尊时,立即被释尊成道后所显现的形相与神采慑服,由此而成为佛的第一批弟子。佛教中对成道者常常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说法。佛法修行的开悟,虽然与究竟成佛还有相当距离,但是,由于心身气脉与心态行为的改变,开悟者的相貌部分地发生改变是非常自然的。   后述:   开悟,并非神秘莫测,它是佛法修行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有着多种具体的证量体现。   开悟,并非高不可攀,只要善根足够,方法对路,许多人即生都可以获得。这一点,佛陀时代就有许多人已经用事实加以证明。   开悟,其所证者只是自性法身,仅仅是报身与化身修证的开始。开悟之后,显宗还要修证十个大的次第才能圆满;禅宗还要经过向上、保任、除习、使见行打成一片,才能产生大机大用;密宗更有形形色色的报身与化身成就法需要修证。这些,都是我们修行中所必须正视的和不断努力的。   本文的有关内容,乃是笔者根据个人修行经验并参考有关佛学理论综合而成,欢迎有觉悟的善知识批评指正!   那摩本师释迦牟尼佛!   那摩六祖慧能大师!   愿一切众生早成无上正觉!   ——原载1996年第6期《中华气功》,本文为2001年7月3日补充修改稿。   [通讯地址:570311海南省海口市电力村]   九五年禅悟诗(整理稿)   陶贵堂   大道仙佛本无奇,万法唯心是真机;   有心作佛非大道,心不留事即菩提。   谈空说有均扯淡,是事不染真涅槃,   如有毫厘放不下,到底还隔万重山。   真禅非修非思量,有寻有执皆妄想,   但将一丝也不挂,立地成佛在当场。   大道至简又至奥,千圣万智料不到,   死心无为归寂然,蓦然心开哈哈笑。   万法藏太虚,太虚本是虚,   只向心中证,虚极通不虚。   正法即无法,执无落偏差,   心歇法灭处,绽开心莲花。   大道说无为,旨在无无为,   意净心结开,无为无不为。   补记:   1995年3月4日(农历二月初四)傍晚,笔者应一道友所邀,赴琼山市府城玉龙美食城吃茶。因茶间相互谈及修行问题,不自觉进入参禅状态,参至心寂意灭处,忽然心门洞开,只觉一片无碍大空,笔者当即省悟已然证见诸法空相,一时,一阵极强的大乐灌注心身内外,全身经络无不豁然贯通,周身细胞乃至指甲、毛端都无不幸福至极,……处此大乐之中,笔者只见茶楼上下内外一片明澈,尽管周围人车喧哗,但一切好似见而不见、闻而未闻,心身大乐长时不改。处身于此番大乐之中,笔者感觉好象只呆了四五十分钟,无意看见手表,指针已然子夜……以此为发端,大约有半年时间(到笔者另寻它法跳出这种境界时为止),笔者几乎每天都处于这种大乐之中,在这段时间内,笔者身体上的许多疾患皆一一不药而愈,整个身相乃至面相也逐渐变得圆润饱满。   上述几首“悟道诗”,就是在这段写成的。其中的部分诗偈,在当年腊八节期间,有一道友常光曾带往广州光孝寺呈多位高僧指教,诸高僧评价说:“的确系悟道之作,可惜离禅门最上乘见解还差一点点,不过,如果仅求自己受用,也足够了。”该道友从广州返回后,于大年三十夜赶到笔者住处,郑重地向笔者告知这一消息,并谈及“还差一点点”的问题。笔者也欣然地向他告知:“自己已知其中不足,并已跳出上述境界”。常光听后欣然道贺。因知常光即将赴美国定居,笔者很想送点纪念品给他。常光听后笑说:“你的这些诗偈已经是很好的纪念品了,恐怕世上也没有什么比这更有价值!”   上述所记乃是有关《1995年悟道诗》的一些因缘,之所以和盘托出,旨在让读者进一步增加对禅法修行的信心和认识。文中所提到的“还差一点点”的问题,主要是禅门中的“向上”问题。古德有云,“向上一路,千圣莫传”,其见解如果让一般人去理解,结果可能会似是而非,以至毫无用处,所以此处也就不加披露。如果会者愿意对此进行私下交流,欢迎来信或发送电子邮件。                           陶贵堂记于二○○一年六月二十五日(端午节吉祥日) 开   
(希阿荣博上师开示)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今天的明月将是一年中最明亮、最圆满的。在这个吉祥的日子里,菩提洲网站将前不久收到的希阿荣博上师的这篇开示《开悟》登出与大家共享。“智悲月影无力堪阻挡,乃至菩提不离恒护佑”,在今生能够值遇如此珍贵的教法,我们希望大家都能感念法王如意宝与所有传承上师的无量恩德,精进修持,早日证得圆满成就。    1987年法王如意宝于五台山之东台取出意伏藏《文殊静修大圆满——手中赐佛》,回到学院后开始为弟子宣讲这一珍贵法门,前后历时一百天,听法者超过一千人。法王说,因为文殊菩萨加持,参加修法的人都很清净,才在如此大范围内传讲这个伏藏法,这种情况以后不会再有。    我当时除每天在法王面前听闻佛法,按法王传授的窍诀修行外,还负责为几位道友做课下辅导。一天,达森伤心地对我说:人身那么难得,遇到上师那么不容易,这次讲这样殊胜的法,如果不能开悟,以后恐怕就没有机会开悟了。他因为在修法中遇到障碍,迟迟没有开悟,急得大哭,求我把法王上课讲的要点再仔细给他讲一遍。我边安慰他,边与他一起回顾法王的教言:    对上师有信心,对众生有慈悲心,相信因果。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即使释迦牟尼佛亲自来到面前讲大圆满,也不可能开悟;做到这三点,哪怕魔王现身也无法引导你偏离解脱正道。    并非真正把上师看作与佛无二无别,而认为上师之外还有更高明的佛菩萨,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可能开悟。    释迦牟尼佛涅槃前,阿难悲伤不已,劝请佛陀住世。佛陀说:弟子,不要难过,我会以上师的形象再回来度化众生。佛随顺众生的业力因缘,以不同形象救度众生于轮回苦海。有时,他示现佛的形象,如佛陀在世转法轮时;有时他示现菩萨形象,如文殊、观音菩萨;有时他以普通人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我们所见到的上师;有时他甚至化作鸟、牛等动物,去度化有缘众生。所以,上师就是你现量能见到的佛,就是你内在佛性的具体外相。    祈祷上师,然后安住。开悟者安住于本心,未开悟者安住于对空性的定解中,如此反复祈祷,反复安住,每天至少半小时,对开悟和巩固证悟帮助极大。    我们与麦彭仁波切的因缘非常近,观想时把上师、麦彭仁波切、文殊菩萨观作一体,就一定能得到加持,一定能开悟。我一岁多刚学会叫妈妈时,心里对大圆满的境界就有所领悟,那时相当于玛哈约嘎的阶段。七、八岁,达到阿底约嘎的境界。而我彻证无上大圆满是在十五岁时,对麦彭仁波切生起巨大信心,通过祈祷麦彭仁波切,专心念诵《直指心性》后实现的。这是我个人的经历,希望对你们,我的弟子们,能有启发。麦彭仁波切传下来的法门,一定要常看,常修持。    我所持有的大圆满传承中所有祖师,从普贤王如来到托嘎如意宝,无一例外都是真正的佛。虽然我自己只是一介凡夫,但我的传承依旧清净殊胜无比,因为我从未把我最亲近的根本上师麦彭仁波切和托嘎如意宝看作与佛有别,也没有令其他任何为我传过法的上师心生不悦,我诚心诚意地敬爱他们。求法者啊,当你去求大圆满传承时,务必对传法上师仔细观察。如果他曾令自己的上师不悦甚至毁谤上师,他的传承就被染污了。如黄金般珍贵清净的传承之线,到他那里已经断了,透过他你将得不到传承的任何加持。    达森说他还没有通达五部大论,不知这是否会影响到开悟。其实,学识和证悟是两回事。通达经论当然会有助于开悟,但不一定能保证开悟。证悟说起来也简单。《文殊静修大圆满——手中赐佛》涵括了从凡夫到圆满证悟成佛的所有修行内容,但它写下来才不过薄薄五页纸。在我们的教法传统里,只要依止的是真正的大成就者并对上师具足信心,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开悟。    当年,华智仁波切和弟子纽西龙多在石渠修法。二人生活清苦,每天只能吃到一点点糌粑。某天,一位施主供养了一个人参果粉和奶渣做成的大饼。华智仁波切说:“我们分一下,一人一半。”纽西龙多推让道:“上师,你吃就行了,我不要。”华智仁波切说:“拿刀来,我来分。这个饼头在哪尾在哪?”纽西龙多一听这话,心里豁然开朗,就在那一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证悟境界。    还有一则故事是关于麦彭仁波切的。他去求见蒋阳钦哲旺波,被傲慢的侍卫挡在门外。麦彭仁波切奋力把门卫推到一边,强行闯进院内。一进来看见蒋阳钦哲旺波斗篷蒙面坐着,他吓得大气不敢出,低头乖乖跪在上师面前。突然间,蒋阳钦哲旺波从斗篷里伸出头来,一巴掌重重拍到麦彭仁波切头上,大喝:“你是谁?”麦彭仁波切显现上当下便开悟了。    汉地禅宗也有很多这样的公案。大家不要把它们当趣闻轶事听,或是觉得开悟原来如此简单,说不定自己哪天也会无缘无故地开悟呢!如果你对上师没有足够的信心,哪怕大棒打破头,也是不可能开悟的。我们普通人不要总是想像证悟会像天上掉馅饼一样突然掉到自己头上,大圆满法已经为我们清清楚楚地指明了修行、证悟的次第,我们按照次第精进修行就会有效果。而在修行中取得的任何一点进步,都来自于上师的慈悲加持。    几十年来,达森堪布初心不改,始终过着清净的修行生活,对世俗的一切无欲无求。他对上师的信心从来没有减退,一心一意唯求解脱。去过扎西持林的人都知道,他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位修行人。我常常会难过地想:达森堪布、丛达、丹增尼玛常年以侍者的身份卑微地跟在我身边,默默操劳,而实际上他们修持那样高深,本应受众人恭敬供养啊!    法王如意宝说过:得到大圆满法的人,如果对上师具足信心,不破密乘戒,不诽谤佛法,并按次第精进修持,今生就有可能解脱。没有做到即身解脱的,在临终法性中阴或转世中阴出现时,也能解脱。不用说人道,就算畜牲道等其他道的众生,只要听到大圆满法,来世十五岁到二十五岁之间一定能再值遇大圆满法,条件具足的话,一定能解脱。    希阿荣博堪布于公元2008年9月10日(藏历七月十日)口述,弟子如实记录。            录自《菩提洲》  略谈佛法中的开悟或明心见性
(2007-05-30 13:46:12)

    许多接触过佛学的人都知道佛法博大精深,但究竟怎么个博大精深法,却茫然不知。更多的人以为,佛家所谓的开悟(主要是禅宗用此概念),就是理解了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涅盘寂静)所表述的道理,甚至以为只要理解了的话自己也就成佛了。有位叫吴小潭的博主在其“致张默之《论佛骨表》”一文中就表述了类似意思,以为理解就是开悟,根本不必修行到别的什么境界,我在其博文后留言“……理解与开悟有天攘之别……”(可惜被他删除),其实何止“天攘之别”,简直就是有无穷远的距离。必须明确一下,本人也只是理解,还在修行阶段,距离开悟远不止十万八千里,因此还在这里罗嗦(大都是别人的言论)。真正开悟的人,通常不会这么多话,因为那个境界实在是没法说的,任何概念无法描述,任何语言无法表达(真正的涅盘寂静,或涅盘超越概念)。

    那么,开悟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在我看来,开悟并不是所谓的开智悟理。如果开悟就是开智悟理,那现在开悟的人就太多太多了。元音老人(学禅净密于一身)认为,禅宗讲开悟,净土宗讲横超生西(往生西方净土),密宗讲即身成佛,本质上是一个意思,那就是:明心见性。所以有人说,“开悟就是亲自体验到佛性(明心见性),佛的境界,是靠自己的力量修行所证。但开悟并不是说己成佛了,开悟之后只是成佛的第一步,还要不断的磨练自己心性,磨掉千亿劫以来的坏习气,修诸功德,经千亿岁后,才能成佛。只有开悟后,才是真修真练,未开悟只是盲修瞎练。” 血脉论曰:“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日本永平道元法曰:“见性者,佛性也,万法之实想也,众生之心性是也。此性渡于有情非情,普于凡夫贤圣,都无所住。故无住之性,虽在于有情,而不住于有情;虽在于恶,而不住于恶;虽在于色,而不住于色;虽在于形,而不住于形;不住于一切,故云无住之性。又此性非色、非有、非无、非住、非明、非无明、非烦恼、非菩提,全无实性,觉之名为见性也。众生迷此性故,轮回于六道。诸佛觉此性故,不受六道之苦。”这些说法都没有错,但还是很难让人理解。

    那么,明心见性究竟又是什么意思呢?

    释圣严《从小我到无我》中提到,坐禅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平衡身心的发展,达到身心的健康。身体方面,因脑部轻松的缘故,全身的肌肉也放松了,因而血管放大,周身感到舒适,精神自然感到爽朗,头脑的反应也自然更为明快和轻松了。烦躁、多疑、忧虑、恐惧、意志涣散等情绪随之消除,建立起自信、果断、乐观、宁静和稳定的情操。

    第二阶段从小我到大我:第一阶段仅能使你把混乱的心念,集中起来,练习注意力的集中,但尚有其他的杂念,在你的脑海中或多或少地时隐时现。 在观念上,你的目的,是为了身心的健康,为了使自己练习坐禅而获得利益。所以,纯粹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到了第二阶段,便要使你从小我观念中解放出来,进入冥想的程度,把小我观念的范围扩大,大到与时间及空间等量齐观,小我融入于整个的宇宙之中,与宇宙合一,向内心看时,无限深远;向外界看时,无限广大。既然已与宇宙合而为一,自己的身心世界便不存在了,存在的是无限深远及无限广大的宇宙,自己不 再是宇宙的一小部分,乃是宇宙的全体。这也是道家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

    在这第二阶段的过程中,能使你体验到,你不再是孤立的个别存在,而是普遍地存在于深广无限的宇宙之中,你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不存在了,对于环境的不满、愤恨、喜爱、渴望,也即是排斥和追求等的心理,自然消失,你所感受到的,乃是宁静和充实,因为消除了自私的小我,能把一切人和一切物,都视为由我的本体所产生的现象,所以爱一切人和一切物,如同爱护小我一样。到了第二阶段的顶峰,便会觉得自己的智慧是无限的,力量是无穷的,生命是永恒的了。但是,“我”的范围越大,自信心的程度也越强,强烈的自信心,实际上就是优越感和骄慢心的无限升级,所以称为大我,所以也并不等于已从烦恼中得到了彻底的解脱。

    第三阶段从大我到无我:人到了第二阶段的高峰之时,自觉到“我”的观念已不存在,但那仅是扬弃了自私自利的小我,并未能把本体的理念或者神的实在也否定掉,不论你称它为真理、唯一的神、最高的权威、不变的原则 ,乃至佛教所称的佛陀,如果你以为它是实有的话,那都不出乎大我的境界。

    到了第三阶段,才是禅的内容,禅是无法想象的,它不是一种观念,更不是一种感觉,不是可用任何抽象的理念或具体的事物来说明它的。冥想固然是普通的人通向禅之道路的应经过程,到了禅的门口,冥想的方法也用不上力了。正像用各种交通工具,把你一程一程地转运到最后一个地方,前面是一座高山的峭壁,这座峭壁,向上看不见其顶,向左右看,不见其边际。这时有一位曾经到过峭壁那边的人,向你指着峭壁说,禅的大地就在这座峭壁的那一面,通过峭壁你就进入禅境了。但是,他又告诉你,你别寄望用什么交通工具,飞越它,或者绕过它,或者穿透它,因为它是无限的本身,你不可能用任何方法通过它。

    纵然是一位高明的禅师,把学生引到此处之时,也会觉得无能为力了,他虽是过来人,他却不能把你拉过去,正好像母亲饮食,不能使得她的不肯饮食的婴儿解除饥渴的道理一样。这时候,他唯一能够帮助你的地方,是告诉你,把你过去的一切经验、一切知识、一切你以为是最可靠、最伟大、最实在的东西和观念,全部解除,连你要进入禅境的希望也得解除掉。正像你要进入一座特别神圣的建筑物之前,那个守门的人告诉你,不但不准携带兵器,连所有的衣帽鞋袜也要脱下,不但要一丝不挂,连你的肉体和心灵也要全部解除了,方许你进去。因为禅是无我的天地,当你心中尚有一丝凭借之物的时候,便无法与禅相应。所以禅是智者的领域,也是勇者的领域。若非智者,不能相信解除了一切的凭借之后,尚有另一个境界会在你面前出现;若非勇者,要把自你有生以来,不论是思想的或知识的,精神的或物质的,所有一切,全部抛弃,是很难做到的。

    要进入这样的禅门,绝非易事。许多人学了数十年的禅,静坐了数十年,仍然不得其门而入。如果你的因缘成熟,或者遇到了高明的禅师,在他的悉心督促之下,进入禅门,也不困难,他会采用种种使你看来似乎违背常情常理的态度、动作、语言,作旁敲侧击的引导,使你很快地达成进门的目的。当你进门的时候,你才发觉,禅是无门可入的,未入之前不见门在何处,进入之后,门也并不存在。

    进入了禅境的人,所见的本体和现象,不是两样对立的东西,甚至也不能用同一只手的手背和手拿来作比喻。这是因为现象的本身,就是本体那个东西,离开现象,并不另有本体可求,本体的实在,即在于现象的不实在之中;现象是变幻不已的,没有常态的,这就是真理。当你体验到了现象不是实在的东西之时,你便从现象造成的一切的人我、是非的观念,以及贪欲、愤恨、忧虑、骄慢等的烦恼心中得到解放。你不必追求宁静和清净,也不必厌恶烦恼与杂秽。你虽生活在现实的环境之中,任何环境,对你而言,无处不即是清净的佛土,未悟的人看你,你是平常的人,你看平常的人,则无一不与诸佛相同。你自觉你的自性与诸佛的自性一样,佛的自性普遍于时空,所以你会不期然而然地运用你的智能和财力,普施于一切处、一切时的一切众生。

    进去了,就是开悟了,也就是明心见性了。不过,最初开悟人,在禅境或成佛的历程上,尚在起步的阶段,也并不一定就具有了神通(虽然很多修行者在第二阶段就具有了一些神通),就如万里长城只走完了第一步,还有漫长的修炼道路要走。无论是净土宗的念佛修行,还是密宗的念咒、修功德,本质上,无非是借其各自的法门或者外力这样的形式来协助实现上述的三个过程,最终实现明心见性。如果净土、密宗的修行者(天台、华严、法相、性宗等其他宗派修行者,不入禅即入净)以为不必亲证本性而单单凭借这些形式(外力)就必定可以成就,那是极其错误的,最终只能失望而逝,依旧轮回。

    在元音老人看来,佛法虽以禅门为正(其门风高峻,气势磅礴,人才辈出,气象万千,历史上造就了中日佛教的繁荣昌盛),但其只适合上上根之人,尤其近世人才寥落,几无一个大手笔的宗师,徒具虚名。密宗是诸佛于末法时代度生的最方便、最完备、最当机的法门,也是一切宗派不能偏离的法门,它实际上是将禅净密集于一体。只是因为密宗修行者容易获得神通而随意展示,被其他宗派认为妖气太盛而远避(唐武宗、明太祖就担心密宗行者用神通把江山夺走而取缔密宗)。其实,其他宗派修行者所持的楞严咒、大悲咒、往生咒、十小咒乃至净土的念佛等等,与密宗实无分别。众多大禅师的神通丝毫不比密宗行者逊色,但极少显露(参见《真有穿墙过壁的神通吗?——兼谈佛教的神通》)。必须清楚的是,禅宗只适合上上根之人,且需大成就禅师巧妙引导点化,由渐悟而顿悟;净土则适合下下根人和上上根人,独不适合中等根器者(中根人似聪明而非聪明,不肯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去念佛);密宗则适合各种根器者,而且证悟最速,如坐飞机旅行。只是,密宗行者要真正做到将禅净密集于一体来修,才能快速成就,若只注重那些形式,照样枉然。必须强调的是,密宗行者在修行路上虽然容易出神通,但多是依通,和其他外道行者法术类同,与证得漏尽通后显发之通不可同日而语,必须继续修行至最终悟道,切不可用此种神通来满足俗人欲望而做犯罪的勾当,否则,不仅不能成就,还将遭惨重恶报。密宗的虹化,是可以证实的大成就,即身成佛,但并不是真的成为佛陀那样的佛了,而是即身往生,不退成佛,也就是说,还要经过漫长的修行才能成佛,所以很多的成就者选择转世人道继续修行(他们脱离了轮回,但可以随意选择转世到某道。天道太享受,不适合修行)。

    最后要说明的是,密宗修炼过程中出现的上乐境界,其实与禅宗深禅定的境界无二。上乐境界的快乐,并非肉欲的快乐,任何世俗快乐都比不上,是无限、永恒的快乐,也叫最大妙喜乐,可用四个字形容:大、上、妙、圣。许多人认为女性的性高潮是人类最大的快乐(美国科学家研究认为,一次痛快淋漓的男女完美合欢中,女性获得的快乐占到93%,男性获得快乐只占7%),但实际上,上乐境界的快乐远远超过女性高潮,任何语言都无法准确描述(当然,即便是毒品刺激与女性高潮,也是无法用语言对未有经历者准确描述的)。在上乐境界中,会出现幻境,也就是魔境,很容易使修行者走火入魔。一般上乐境界者会自觉轻安,如同浮在太空中一样(女性的性高潮有时也能到此境界,但持续时间不长),自己会入于杳冥,消失不见,幻象、异相全部出来,此时切不可执着,由它来去,否则,被幻象迷住,有了爱憎和取舍,就入了魔镜。曾经有修行者在此种境界中,见一大树下有裸体女人(实际上是头母猪),着相了,扑了上去,结果着在小猪身上,小猪生了出来他才感觉不对,到处乱窜,撞死在一石头上,心识才离开小猪,回到肉身。所以,到了这个阶段的修行者,无论见到佛还是见到魔,都不要理,随他来去。只有继续修行,方可最终成大菩萨乃至成佛(就如净土行人,到了净土照样得继续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