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你生日快乐儿歌下载:南怀瑾先生:中国文化与佛学八讲---之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06:31

 

白马王子和我

 

十九岁的王子释迦,在夜里骑了一白马,离开了王宫,开始了学道的生活,这是一个真正的白马王子。在开始的岁月中,他学尽了各种外道,各种派别,这些外道的实证法,释迦统统学会了。这位重实行的王子,并不是像一般人一样,在未学之前就下一个结论,而是等到自己学会了,才来一个明智的判断,这也是古今圣贤学问的一个态度。

释迦曾学过"无想定",三年学成了,当他学成后,自觉其非道而弃之。为什么认为无想定不是道呢?因为他觉得,能做到无想定的是"我",但究竟什么是"我'则不得而知,故知其非道。后来,释迦又找到一个教师,去学"非想非非想",大意就是无思想,也不是不知道的意思。他又学成了,一定就是三年,学会了仍丢弃,认为非道。释迦没有老师可投,一人感觉忧闷,就走到印度北部雪山,去修苦行,日食一麻一麦,打坐入定,参究生命的真谛。释迦形如槁木,心如死灰,髪如乱草,竟然有鸟来做巢下蛋,释迦只好不动直到育出小鸟,他的慈爱恰如中国人所说,是"仁民爱物"之心。小鸟从头上巢中飞走了,释迦摸摸自己的肚子,却摸到了脊背,然后站起来说:"苦行非道"。

学遍了一切法门,"知非即舍"。修成功的还是道,因为能修的是"我"。"我"是谁?仍未得到解决。后来禅宗说,释迦寻找的是生命的真"我",我们的身体是物质,将来总要完结,归还大地,但那不是真正的"我"。什么是真"我"?释迦学佛成功,即是"真悟",也即"真吾"的意思。

 

菩提树下的七日

 

释迦在冰天雪地的雪山,患上了风湿症,他说了"苦行非道",即离开雪山,向南行,渡了恒河。这时,他遇见了一个牧场的少女,极同情他的饥病交迫,便用牛奶来营养他,使他渐渐恢复了年轻时的活力。这时的释迦已是卅二岁了,有一天,他到菩提树下打坐,按照佛经的记载,座下铺了吉祥草,在他入坐时,发了一个大誓:"不证菩提,不起此座" 前六日中即神通具足,第七日,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用现在的话来形容,他是彻底大澈大悟了。释迦找到宇宙的真谛,大悟后说道:"异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这是一个无比的大英雄,比英雄更伟大,英雄可以征服天下,却不能征服自己。释迦征服了自己,找到了人类的真"我"。

 

非主宰的宇宙观

 

释迦证得菩提,意义到底是什么?在当时的婆罗门教,认为神我是一切的主宰,并且又把这位主宰人格化,有喜怒是非和偏爱,非相信不可,这个所谓的主宰,创造了万事万物。可是,释迦悟道后,推翻了宇宙间有主宰的说法,认为宇宙并没有超现实的东西为主宰,人们所谓的主宰,仍然没有摆脱现象。宇宙万物,有一个共同的真"我"即:性相平等这就是说,宇宙的创造为"体",世界的一切为"用"。释迦是人类文化中,第一个提出平等的人。不但人是个个平等,而且与万物平等。天人、人,以及有生命的动物、生物,性相皆平等。释迦的平等论,打破了阶级观念,在当时的神权社会中,很了不起。在释迦日后的弘法岁月里,指派一个贱民出身的修道弟子阿那律执掌纪律,也是因为平等论的关系。在释迦的说法,一切的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和本事,但却因妄想和执著,而不能证得。人类是充满妄想的,一切都不实际,人类更是处处执著,一切都要抓住。解脱妄想的束缚,才可以达到寂静,进入涅磐。那是充满了快乐的境界,无可名之,称它为真善美吧!

 

扩大的宇宙观

 

世界究竟有多大?战国时代的驺衍,称世界有九大洲,中国乃九洲中的一洲,他的说法,当时被认为疯狂。可是释迦却提出了更扩大的宇宙观,认为像如此的世界,宇宙中不知有多少,宇宙本身就是无限的。释迦认为每一个日月系统,为一个世界。

一千个太阳系统,为一个小千世界。

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

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

宇宙间比三千大千世界还多,不可说,不可知,如恒河中沙子一样,不可数。宇宙是无比的大,无限的大,现在的科学,已经证明了这个无限的宇宙观,但在三千年前,释迦就已经知道了。

为什么?这无限的宇宙由何而造?答案是,一切唯心。生命的功能找到,即找到整个宇宙的功能,性相是平等的。

 

 

 

第三讲

 

上古的神话

 

佛学的宇宙观,在中国文化中的说法,就是天与人的关系。汉代之前,只提到一个"天"字,根据上古的神话,认为人与天,本来是很接近的。人类所生存的这个地方,与太阳、月亮、星辰等,并是比邻而居。但是,人的行为一天比一天坏,一年比一年糟,以致日月星辰都开始远离人类,最后使人类在宇宙中孤立起来。我们不要轻视这些神话,世界文化的基础,都是以神话起源而流远,中国是如此,西洋也不例外。像最近的一部外国科学想像新书,书名为《史前星际大战》,以及《外太空人》等著作,相信古代星际之战,一部分人逃离至其他星球,才保留了文化。这些理论现在虽是假想,但是却说明了人类的宇宙观在扩大,在向佛学扩大宇宙观接近,未来科学的发达,更可证明佛学宇宙观的正确性。

 

释迦证到了什么

 

前面说到,菩提树下的七日,释迦证到了无上正等正觉,那是说他证到宇宙的真谛,释迦大澈大悟了。可是宇宙的真谛又是什么?性相平等只是一个最基本的境界之说。究竟释迦证到的东西,用浅显的现代语来说,是些什么呢?

要具体说明这个问题,先了解一下佛学上所讲的"心"是什么?"心"并不是思想的,更不是我们的意识思维。"心"是包括时间和空间两大问题和万象的一个表达语。按照佛学的说法,时间寿命是相对的。在苦难的时候,一秒钟就像一日,在欢乐中,一日却像一秒。用现代语来说,释迦所证到的,就是解脱时间和空间,情和欲交织于我们的束缚,以及物理世界给我们的各种束缚。

释迦所证到的,并不仅是一种学理,而是人类生命的功能,可以达到超脱时空的限制,找到生命的真谛,打破物理世界的种种束缚。这是靠自己的力量修行而得,不能也不必靠他力而得到的。所谓修行,也就是往这条路上努力前进。佛学的最伟大处,是有一套实践的方法,引导修行的人前进。能够自身证到释迦所证到的,就是成佛。

 

三界之说

 

根据释迦所证得的结论,三千大千世界,即为一佛国土。他又将之整理,成为有系统,有条理的佛理。宗教、哲学、科学的问题,也即是佛学的中心问题。人类文化的趋势,是在挖掘佛学的宝库。释迦将宇宙之间,分为三个界限,即所谓:

欲界

色界

无色界

(三界天人表,请参阅老古文化公司出版的"三界天人体系表"。)

 

什么是欲界

 

在这个三界天人表中,欲界在最下面,欲界的中心是须弥山,这个须弥山有两个不同的说法。小乘的说法,须弥山好像就是喜马拉雅山,这种说法只是地理性的说法。大乘的说法,须弥山是一个形容词,并不局限于地理范围之内,其所指有地轴、银河系等等含义。三界中,基本的是欲界,其定义也有两种:狭义的说法,欲界中是以男女两性的性欲构成生命的延续。广义的说法,欲界有生命的众生,均有贪欲。在欲界人的世界中,包括了四大洲。但《华严经》中所谓的香水海,它所形容的,好像是指外太空的界层。我们的世界是南赡部洲,界于日月星辰之间,在须弥山之南。四大天王天,则是位于太阳与月亮之间,在须弥山之半。所谓玉皇大帝的帝释天,是欲界中的天王。欲界中,除了人之外,下级的有畜生,饿鬼和地狱三个境界。原始称地狱为具苦,表示地狱中具有种种的痛苦。地狱的分类有十八种之多,所谓十八层地狱,即是此意。但天堂与地狱,也都具在人间。在欲界中的众生,是靠五欲而生的,所谓:

声色香味触

笑视交抱触

尤其以饮食、男女二欲最难断除。欲界是物质器世间、国土世间、有情世间,也有圣贤世界。欲界中的阿修罗(魔障),位于天人与人之间。

 

什么是色界

 

在欲界之上,就是色界,共有十八层。色界之中,仍有物理的色相。色界的人,在情操方面来说,比欲界的人升华很多。色界的人没有淫食二欲,所以没有男女两根,无男女相。所住宫殿,一切物质享受,都非常美好,所以称为色界。色界由禅定之浅深粗妙分四级,称为四禅天。色界的人,寿命很长,究竟多么长,是根据每人的品德、情操和善心的不同而有异。色界中最高的是有顶天,有大梵天主,掌管一个大千世界。

 

什么是无色界

 

色界之上就是无色界了,其中大多是圣贤世间,没有物理的色相,只有精神的情况。无色界的人,寿命更长。无色界中的天人,有生死,也有生育。天人生下来头上便有花冠,形状难以描述。天人容颜永不会变老,但他们的生死要看头上的花冠,年岁老时,花冠渐渐萎缩终至于死。

 

六道轮回

 

了解三界的说法后,再配合佛学的平等观,欲界、色界的人及其他众生、天人等,既然皆有生死,那么,这些死后的众生到哪里去呢?三界之中分为六道,天、人、阿修罗为上等的三道,饿鬼、畜生和地狱是下级的三道。无论那一道的众生或有情,死后皆以其个人的思想、行为、善恶、道德为准则,而轮转进入任何的一道。在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的生命,皆无任何外力的主宰或安排。相反的,却是由自己业力作主而轮转,这就是六道轮回。

 

业力是什么

 

前面说到,死后一切的去留方向,都是自己做主的。这个自己作主的,可称为心速的力量,即是佛学上所说的业力,三界系由业力所构成。换言之,业力决定一个人死后所轮转的地方及形态,但是这个业力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前面也提到过,六道是根据个人的行为、善恶及道德而自然轮转。所以,个人的一切行为、思想等所产生的力量,都构成了业力。业力共分三种性质,即善、恶、无记。所谓无记,就是不善不恶而无意识的思想和行为。由业力的性质,很明显的可以了解,不仅孽是业力,好的行为也是业力,日常生活所说的造孽,应该是造业的意思。所以说,在这有生有死的六道之中,个人凭着自己的业力,轮转流回。这是生命自己作主,并非他力的主宰和安排,要升天道是靠自己的行为思想,想入地狱或变狗变猪,也都是凭藉着个人自己的行为思想所构成的业力而定。当然想成佛,跳出六道轮回,也就是要凭藉着个人切断业力而定。一个绝对自由的宇宙,一切但凭自己的心。能解脱业力,则可控制宇宙,解脱宇宙。

 

时间和空间的观念

 

佛学数量名位表(依俱舍论提所载,共有五十三位)

1个          2十

3百          4千

5万          6洛叉

7大洛叉        8俱胝

9末胝(亿)      10阿庾

11大阿庾        12那由他

13大那由他       14钵罗庾多

15大钵罗庾多      16矜羯罗

17大矜羯罗       18频跋罗

19大频跋罗       20阿刍罗

21大阿刍罗       22毗婆诃

23大毗婆诃       24(足+昷)蹭伽

25大(足+昷)蹭伽   26婆喝那

27大婆喝那       28地致婆

29大地致婆       30醯都

31大醯都        32羯腊婆

33大羯腊婆       34印达罗

34大印达罗       36三摩钵躭

37大三摩钵躭      38揭底

39大揭底        40拈阀罗阇

41大拈阀罗阇      42姥达罗

43大姥达罗       44跋罗

45大跋罗        46珊若

47大珊若        48毗步多

49大毗步多       50跋罗

51大跋罗        52阿僧祇

53大阿僧祇耶

劫:梵语"劫簸",或意译"长时"或"大时",为佛学中计算时间之单位,又分大、中、小劫,其算法:

(一)依俱舍论:人寿自十岁起,每百年增一岁,到人寿至八万四千岁止,是为一小劫,依上文,人寿从八万四千岁,百年减一,至十岁止,如是一增一减(两小劫)为一中劫,八十中劫为一大劫。

(二)依智度论:人寿自十岁起,百年增一,至八万四千岁,再百年减一,又减至十岁止,为一小劫(同俱舍论中劫),十二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为大劫(同俱舍论)。

释:成、住、坏、空及三大灾,三小灾:

据阿毗昙论

(一)成、住、坏、空之义如字面,谓一大劫之间,此世界(非指地球)必经此四阶段――世界住经二十小劫"坏",次经二十小劫坏已"空"。……如是循环,现即当住劫之第十一小劫。

(二)每大劫之间,有水、火、风三大灾。

(三)每二十小劫之间,有疾疫、刀兵、饥馑三小灾次第轮转,现当三小劫之饥馑灾。

小劫:是以地球形成,人类出现后,人寿之增减来计算。起初人寿八万四千岁,每过一百年减低一岁,降至只有十岁,由此起每年增一岁,至八万四千岁,此一增一减之周期称之为一小劫。一小劫计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

中劫:合二十小劫之久,有成、住、坏、空四劫,每一劫即为中劫,一中劫计二亿三千五百九十六万年。

大劫:即包括成、住、坏、空四中劫,计九亿四千三百八十四万年。(以上均指娑婆世界)

注(《华严经》):娑婆世界一大劫等于极乐世界一昼夜,极乐世界一大劫等于袈裟幢世界一昼夜,袈裟幢世界一大劫等于不退转音声轮世界一昼夜,不退转音声轮世界一大劫,等于离垢世界一昼夜,离垢世界一大劫,等于善灯世界一昼夜,善灯世界一大劫,等于妙光明世界一昼夜,妙光明世界一大劫,等于难超过世界一昼夜,妙光明世界一大劫,等于庄严慧世界一昼夜,庄严慧世界一大劫,等于镜尖明世界一大劫,等于胜莲花世界一昼夜。

由旬:距离之单位,或讹称逾缮那、逾阇那、由延等。其长为古圣王一日行军距离,印俗为卅里,或日四十里,亦有定十六里者。又一由旬为八拘卢舍(意为大牛鸣声所极闻之距离)。一拘卢舍为五百弓,分一弓为四吋,分一吋为廿四指,分一指为七宿麦(《西域记》)。

仔细看了前面大小乘佛学的时空观,可知人的寿命极为短暂。月亮中的一昼夜,等于人间的一个月,太阳中的一昼夜,又是人间的一年。其他星际等处宇宙中的时间,则更不可知。佛学的观念,时间寿命并不是绝对的。极乐世界中,寿命虽长,但在当地的感觉中,也是像人类世界中的几十年一样,这就是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时间的长短,常常是心的感受而已。

 

三藏十二部

 

谈到佛学,大家都听说过三藏十二部。三藏就是经、律、论,是佛学在印度的分类,分成大乘和小乘。佛经包括了全部印度文化,其中最讲求因明学,自从科学到了中国,通常也随便叫它是逻辑。所谓三藏的藏字,是库的意思,好像中国文化中四库全书等。经、律、论之中,论藏是佛的弟子们所著。全部的佛经又分成十二部门,皆为佛所说。

实际上佛经大都是佛与弟子们的问答讨论记录。

十二部经之分类:

1.契经 2.重颂 3.讽诵

以体裁立名:

4.因缘 5.本事:报告前生经过,三世因果。 6.本生:佛一生所行之记载。7.未曾有:佛所创见。

8.譬喻:一种方法。善说者用譬喻,如《庄子》。9.论议:研究讨论专集。10.自说:从平实的生活开始,如《金刚经》。11.方广:包括各科系的知识。12.授记:预言某人来日的成就 。

 

 

分科判教

 

自从东汉末年,佛学传入中国,经过了极复杂的四百年到达隋唐。在这个阶段中,中国处于一个战乱变化多端的政治转变期。在文化的发展方面,也是一个又多又杂的局面。举凡阴阳五行,各派学说,医道之流,都在这个时代滋延,学术思想贡献极大。而佛学也在这个时期中,转变为中国文化,产生了隋唐以后对佛学承先启后的大整理,如重新分科、分类和批判。后世学者对此一时期的研究,多数三言两语交代过去,或因本身工具(头脑)不够,或因其他原因,使学习者颇为艰难。在南北朝的陈、隋之间,天台三祖智者大师,将凌乱的佛学整理,分科判教为天台四教仪,后代极负盛名。天台宗在陈、隋之间创立。天台宗的分类,认为释迦悟道后,先说《华严经》。后来到了唐代,又有贤首大师,以华严为主,分科判教创立了华严宗。后人说,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可见《华严经》内容之丰富,以及其在佛学中的份量。

 

 

华严经的故事

 

所说,在释迦悟道后,就想要涅磐了。这时的天人天主们,大大着急起来,连忙去劝释迦,嘱其信守诺言,教化众生,而释迦却说:"止!止!我法妙难思。"这是一个运用智慧和实践的东西,绝不是用思想和讨论可以解决,这本不可用思议的方法来解决的。但是,后来人们却把不可思议,解释成不能思议了。话说,释迦受了天人的意见,先对天人说法,也是天人发起的《华严经》,翻译成中文后,共有八十卷。事实如何呢?《华严经》是释迦灭度后七百年间,由一位中国佛学的八宗之祖,龙树菩萨所流布出来的。后来几经翻译,成为现在中文佛学中的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