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萨团队展示观后感:[转载]她坚强而有尊严的活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8:02:44
她坚强而有尊严的活着(2011-12-09 22:05:53) 据我所知,类似的伤残知青现象在全国还有许多许多。。。
因为历史的过错,或是偶然的意外,他们付出了太多太多的代价!青春、爱情、还有尊严,甚至亲情。。。
虽然我们当年上山下乡谈不上如抗战老兵的勇赴国难,
但是,毕竟我们当年的上山下乡是国家政府行为,
因此国家理所当然要对伤残知青肩负起抚养责任!
而我们的社会特别是熟悉的兄弟姐妹们也要肩负关爱的责任。。。 原文地址:她坚强而有尊严的活着作者:知青小屋

作者宋明明

  1968年她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为一名兵团战士,不久她当了班长,1970年4月18日一次舍身救火的壮举让她到鬼门关走了一遭。被战友从火中救出时,她是一具谁也认不出的“黑碳”.

  她活了下来。但美好的青春在那一刻终止,那年她22岁。此后的与不公的命运、一直在与伤残、贫困、与社会的歧视、与不公的命运作战。41年的坚持,她没有败退,她有尊严的活着当然不是孤军作战。这就是孙锦芬的故事。

  烧伤治疗、整形是一个痛苦又漫长的过程,烧伤面积达百分之六十多的孙锦芬不知经过多少次手术,忍受常人所无法想象的炼狱般的煎熬。体无完肤的孙锦芬身体大面积皮肤不能自主排汗,夏日酷暑如处炼丹炉内.面目全非的她不敢迈出家门一步,双手无指,生活无法自理,心像死了一般,这样过了十年。

  死一样的十年,孕育着新的生机,一日,自我囚禁了十年的孙锦芬突然“开窍”,我已经死过一回,还怕活吗?既然老天不让我死,我要好好活着,我要走出去!孙锦芬下了决心,母亲就让她帮着给人家看孩子,一来增加些收入,二来孩子好动,带孩子就得跟着孩子满地跑,自然而然地就跟着出了家门。

  出门真不容易,许多善良的人看到她满脸疤痕,投来诧异和惊恐的目光,还有不道德的邻居认为她好欺负,用最恶毒的语言辱骂她,“我也好看过”,对着比自己烧伤前丑陋得多的骂人女,孙锦芬毫不客气地回敬。其实孙锦芬以前美丽而且出色过,烧伤前的她还是劳动能手。

  “要活得有尊严”!孙锦芬对自己说。孙锦芬奔着“尊严”的目标,先要学会生活自理,母亲手把手地教,医生在孙锦芬手掌上切开口子做成的“十指”拿不住碗、握不住刀,不知摔了多少只碗,切了多少次手,邻居看着不忍,劝母亲:“孩子都烧成这样了,怪可怜的,别逼他了”,母亲说:“我不能陪她一辈子,现在不逼她学,我死了,她怎么活?”,母亲要女儿有尊严地活着。时日迁延,孙锦芬成了家务全能,她不用靠母亲、靠社会帮助活着了,她独立给别人带孩子,她走进别人家里操持全部家务,成了受助人家的一员。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后来改为地方国营农场,常常不能及时给孙锦芬寄发工伤工资,两地生活水平的差距,使她即使拿到工资也无法维持最低生活,劳动关系不在上海又得不到本地的任何救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长一段时间里孙锦芬用残手劳动,养活了自己。

  因为重残孙锦芬失去了做母亲的权利,可是她会带孩子的名气在她居住区一带却很大,不少家长慕名找地带孩子其中一个孩子从二岁带到读研,还是每周要回来吃她烧的菜,有什么心里话还是要找孙阿姨说说他们成了忘年交、知心朋友。她家里时常看到各个年龄段孩子来看望她,他们都说:“我小时候孙阿姨带过我”。

  孙锦芬付出的是数十年的辛劳,是十分的爱心,收获的是相应的酬劳,更重要的是时下最金贵的真情,孙锦芬十分满足。

  二十多年前,好友带着幼女去看孙锦芬,事先和孩子打了预防针,“我们去看的那个阿姨面孔‘呜哇’,你见了阿姨不要哭,阿姨会伤心的”。可是见了孙锦芬孩子还是哭了,可过了一会,就和孙锦芬很亲热,玩得很开心。几天后,孩子还主动提出要到“呜哇”阿姨家去玩,真无法想象,孙锦芬用自己的残疾之躯,用怎样的爱心和人格魅力得到这么多孩子的喜欢。孙锦芬忙碌着,被孩子们的爱包围着,生活平静而又充实。2000年,母亲去世了,孙锦芬早年丧父,是母亲独立支撑家门,抚养子女。伤残回沪的最初的十数年,是母亲扶着、拽着她才走出了生命的低谷,母亲是她的精神支柱,是母亲坚持要她有尊严地活着,母亲的离去,使孙锦芬陷入了无法摆脱的痛苦和寂寞,心没处放,为了要让自己更忙,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感受苦痛和寂寞,她走进了老年大学编结班。老师看着她的双手疑惑地问:“你行吗”’  “让我试试吧”,孙锦芬轻声却不乏信心地答道。

  第二周上课时,孙锦芬跳过了必要的学习过程交来了作品,令老师和同学都惊诧不已。天赋和热爱使孙锦芬成了编织班永远的学员,是老师欣赏并为之骄傲的好学员,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每一堂课孙锦芬都认真地学,老师对每一件作品的点评她都细细品味,所以觉得获益匪浅,技艺长进,更重要的是同学之谊日日加深,年年都有新同学加入,孙锦芬的同学越来越多。

  和同学们逛街看绒线成为孙锦芬生活中的一大乐趣,常常看到喜欢的绒线而又囊中羞涩,人就如被施了定身法挪不动脚了,偶尔也从瘪瘪的钱包中抽出一、两张小票买一点特别喜欢的绒线用以练手。大家在一起编织,聊天切磋、互相学习是更开心更经常做的,它有逛街的快乐和享受,却没有欲得而不能的遗憾,她只要兴趣、热情,她滋养了纯真的友情,母亲去世十一年了,孙锦芬的朋友圈子扩大了不止十一倍。

  我也是孙锦芬的朋友之一。我因腰腿之疾不便于行,我和孙锦芬多以电话联系,给孙锦芬打电话不是件易事,她总在外忙,忙着做家政、忙着上学、忙着交友。这两年,因缘际会,孙锦芬与我当面交谈的多了些,我便解开了她以重残之躯活出坚强、活出尊严的谜底,那就是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