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应用迁移:4-何式先回忆与陈立夫先生的交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4:58:56
回忆与陈立夫先生的交往(4)
何式先
与内地书画家的文化交流
在我书画收藏过程中,与全国各省区几百位书画家建立了联系,他们中有几十位希望我牵线搭桥欲与先生联系,交流书画作品和学术交流。我便将内地这几十位书画家分别介绍给先生。十年中有三十多位书画家或与先生建立了通信联系,或与先生交流书画技艺、互赠书画作品,或与先生作学术上的探讨。
下面是几个有代表性的故事:
张承汉先生
张承汉先生是浙江省萧山市一位农民画家,他自幼酷爱书画,尽管家道清贫,却不掇画笔,后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专修班,得著名画家潘天寿、叶浅予亲点,书法家郭仲选收其为弟子。张先生专攻国画,尤其擅长人物扇画,其作品融诗、书、画、印艺术为一体,画面清秀,布局新颖,深受海内外爱好者的欢迎,其作品还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1991年张先生在《中国书画报》上连续发表了“扇面画基础技法”和扇面作品。我读后找时任《中国书画报》编辑的姜瑞峰先生,要来张先生的通信地址,给张先生写了一信。信中介绍了我的情况,同时将我与先生的交往做了介绍。告知先生祖籍浙江,对故乡有特别思念之情。先生非常珍爱中国画的传统艺术,建议张先生与先生互赠作品,沟通两岸的文化交流。表示我愿意牵线搭桥。
张先生收到信后的第二天就给我写了回信,请我尽快转告先生,为了促进海峡两岸的文化艺术交流,愿与先生建立互赠书画的联系。我将张先生之意转告先生,没过多久,先生寄来了一幅笔墨酣畅,遒劲有力的书法精品。内容是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斯三者养身心之大道也。”张先生无比欢欣,为了不忘先生对他的厚爱,精心地构思创作了二幅扇画,围绕先生思念故乡浙江和祝先生长寿延年之意,画了《长寿图》和《月是故乡明》寄给先生。祝他健康长寿,原两岸艺术交流日趋繁荣。
先生收到后很为赞赏,回信云工笔扇画难能可贵。又挥毫泼墨将其养生之道和心愿写在扇面上:“养身在动,养心在静,动静适度,长寿随之。”“如意,如意,万事如意。”寄赠给张先生。从此张先生与先生结下了翰墨之缘,天津日报、浙江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陈立夫与萧山农民互赠书画,促进两岸书画艺术交流》。1994年张先生又收到先生邀请他赴台湾,在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扇画展的邀请函。1995年春张先生在台成功举办了扇画画展。两位先生为促进两岸书画艺术交流、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李泽普先生
天津书法家李泽普先生自幼习书,成年后更是一天不落。他的伯父、叔父都写一笔好字,并曾跟随张自忠、冯玉祥戎马同行。李老在天津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书画展上见到了先生赠我的“修心格言”书法条幅,他非常喜爱先生的书法,后经我介绍与先生取得了联系。
李老书写“春江花月夜”书法,请先生转赠张学良先生,又书赠先生“健康处世格言”书法,并在先生96岁生日时,书赠大“寿”字以贺。95年2月收到先生回信,信中云:“泽普先生惠鉴:元月十五日华函敬悉。先生赠送张学良先生“春江花月夜”书法一件,业已照转。又承赠“健康处世格言”书法一件,亦已拜领,倂此致谢!专复。顺颂时祺。”同时还有先生书赠李老的书法条幅,内容是:“公则不悔,宽则得仁,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天津日报等媒体报道了这段两岸同根、艺术同源的佳话。
现在张承汉先生、李泽普先生都已随先生驾鹤西去,他们的友谊永留人间。
刘剑华先生
刘剑华先生是辽宁鞍山市的书法篆刻家。我在1993年6月《工人日报》上看到刘剑华几年如一日篆刻《三国演义》全部人物故事肖像印1700方的报道,我很佩服刘先生的毅力,当即给远在鞍山的刘先生去了一信,希望能收藏一件他的作品。刘先生很快给我寄来了他的书法作品和《三国演义》人物肖像印蜕。为了表达对刘先生的感谢,我复信回赠了自己收藏的先生的“修心格言”书法条幅复印件。刘先生见到先生的书法复印件后,又给我回信倾吐了一桩心事:1946年,陈立夫到沈阳,经东北行辕主任郑洞国举荐,刘先生之父刘春元为其做按摩。刘春元时年27岁,在沈阳孔雀理发馆做理发师,并通医理,善按摩,能书善画,对篆刻亦有一定研究。如今75岁的刘春元知陈立夫先生还健在,便想一通信息,但憾无渠道,因此刘先生托我为他们牵线搭桥。经过我的书信斡旋,先生忆起当年旧情,便给刘春元父子写了信,并寄来一幅书法作品和一张签名的八寸照片。刘春元父子很高兴,刘剑华给先生回赠了自己的书法、篆刻作品,还特意以先生的照片为样,为先生刻了一枚肖像印寄去。
为了答谢我的牵线、斡旋,1994年刘剑华在四尺横幅宣纸的左侧题写了一首诗,右侧留着空白,请我寄给先生,请先生在空白处题字,使海峡两岸的书法家共同完成一件作品,以表示盼望祖国统一的赤子之心。结果先生欣然命笔,寄回天津,由我收藏(见图11),从而谱写了一曲“两岸三方四人情”的佳话。
在这四尺横幅书法的左侧刘剑华以行书书写的是:“海河千山日月潭/万里墨缘一线牵/立夫元老寄宝作/家父相逢四六年/多谢式先织情网/炎黄子孙血相连/民族崛起共奋进/两岸统一话团圆。”先生在横幅右侧题写的行楷格言“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徵,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他们在各自的落款处钤有名章和肖像章。刘剑华还特意加盖了一枚自刻的关羽肖像印,因为台湾一位知名人士曾说过:“关公是海峡两岸统一之神。”

图11-“两岸三方四人情”书法珍品
邵川先生
安徽省书法家邵川先生,其祖父著名诗人邵子退。
邵子退与草圣林散之情同手足,幼结金兰,垂70年友情不衰。邵川记得每年春节,邵子退都要请林散之书写同一幅春联。上联说的是:周时,召伯(邵伯)巡行南国,舍其甘棠之下,因召伯有惠于民,故后人以甘棠誉之。下联说的是:北宋有个哲学家邵雍,卒谥康节先生。与司马光、朱熹、欧阳修等交游甚密,寓居洛阳40年,在天津桥畔“筑安乐窝以居,自号安乐先生”,过着清贫的田园生活,终生“布衣躬耕,安贫乐道”。邵川对此感触很深,为了怀念先人,以邵伯、邵雍为镜,邵川请我搭桥与先生建立联系,以请先生书写“甘棠世泽,康节家声。”的楹联。经过几次通信,邵川终于得到了他朝思暮想的楹联墨宝。先生写这幅字时,已是99岁的老人了,但是写的很稳健、质朴。他的才情、学样、气质通过老辣古拙的线条,充分显示出来了,使人感到意趣无穷,更是难得一幅佳作。
吕岳峙
吕岳峙 字伯乾,山西省潞城市书法家。幼习儒、医,亦尚道术,中学教师。伯乾先生从先伯焕齐公治学多年,於易有所悟。认为易之八卦源于河图象术,故作《河图象术大论》而论证之。其论点为:中华文明源出易学,易学源出八卦,八卦之源又在河图,故河图为文明之母。伯乾先生悟之,作《探八卦之源兼论孔子赞《易》之说》一文,发表于1987年第3期《晋东南师专学报》。该文试图就“八卦探源”兼及孔子与《周易》关系,做一学术探讨。文中谈到:《易传》中有许许多多的“子曰”,即是孔门弟子引述孔子之言,足证“孔子赞《易》之说”当属事实。正因为《易传》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周易》研究乃是孔子学术思想研究的一个方面,万不可忽略之。
伯乾先生来信讲,陈立夫先生对孔孟学术思想研究有很深的造诣,现在又是台湾孔孟学会领军人物,想对其文中所引用《左传》中之语,向先生请教、探讨,请我予与转达。我于1994年9月给先生写信,将伯乾先生的论文一齐奉上。时隔五个月,先生来信就伯乾先生的问题做了答复。这是先生给我的信中,内容最长的一封信(见图12、 图13)。
先生来信全文如下:
式先先生惠鉴:
去年九月五日华函及附文均诵悉。前承惠寄贱辰九五寿轴,深感云情高谊。又承转寄贵友山西吕岳峙先生《探八卦之源兼论孔子赞《易》之说》大文,博引旁征,的是佳构。文中所引左传“能读上古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说”,自秦汉以来,众说纷纭。我以为三坟即中古所发现之陶、石、甲骨、易书,五典即河图(又称龙图、璿玑等)之书,八索即八卦。孔子易繫尚述有乾坤“三索”之义,九丘即洛书九官是也。至于孔子论语“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即再加五至十年以学易,因庄子云孔子二十多岁往见老子时,已自称“治易经”矣。请转吕先生以为如何?并復致谢,籍颂冬祺。
陈立夫啓
八十四年二月二日

图12-此信1995年2月2日发出


图13-陈立夫先生的回信
返回:3、收到先生第一幅宣纸书法墨宝             下一篇:5、与先生在津亲属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