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艺轩图片:关于“文化大革命”起因的探讨 10 席 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6:07:22

历 史 专 题

这件事对毛泽东的触动有多大,当然是无从作出准确考证的。但是,在共产国际时期,苏联可以通过共产国际的组织手段,改变别国党的领导人。共产国际解散后,在斯大林时代以及以后的若干时间,苏联惯于从别的国家党内找到内应并施加影响和压力,从内部进行颠覆,以改变不按其指挥棒转的别国党的领导人,这早已不是秘密。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毛泽东,自然深知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道理,他不可能不加以防范。由此,他把目光越来越多地放在洞察出“睡在身边的赫鲁晓失”这个问题上,这也是不难理解的。不幸的是,他把主观臆想和对某些迹象有成见的观察,当作客观事实;把党内不同意见的正常争论,当作是所谓修正主义或路线斗争的表现,捕风捉影地硬在党的领导层中揭露一批“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以消除他最担忧的隐患。
最善于揣测毛泽东心态的林彪,在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大声疾呼:“毛主席活到哪一天,九十岁、一百岁,都是我们的最高领袖,他的话都是我们行动的准则。谁反对他,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在他身后,如果有谁作赫鲁晓夫那样的秘密报告,一定是野心家,一定是大坏蛋,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看来,这些话说到毛泽东心里去了。林彪能在三个月后就被毛泽东指定为接班人,这番话可能是他为自己迁升搭设的一级重要台阶。
毛泽东不仅把“修正主义”看得很危险,而且把“修正主义”的势力看得很强大。他在给江青的信中说:“全世界一百多个党,大多数的党不信马、列主义了,马克思、列宁也被人打得粉碎了,何况我们呢?”信中还说,中国的反党分子“他们是要整个打倒我们的党和我本人”。对形势作出如此严重的估计,显然是属于主观臆断。基于这种判断,毛泽东觉得必须挺身而出,坚持“反潮流”,从“修正主义”的狂涛中,拯救马列主义,拯救中国的革命事业。为此,即使自己被“打得粉碎”也在所不惜。面对他所估量的中国“修正主义”势力已经是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局势,在他看来,只有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在全国展开全面的阶级斗争,把一切牛鬼蛇神彻底扫除,才有胜利的可能。这就是“文化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