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天目湖洗浴中心:历史上的今天(3月24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7:41:11

历史上3月24日这一天发生了哪些大事?

 

历史时段:1882~1999

 

更新时间:2012-3-24 

罗伯特·科赫

3月24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结核病是一种在医学上被称为结核杆菌的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其中肺结核病最为常见。历史上,结核病曾同天花、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一样,在全世界广泛流行。直到1882年3月24日,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宣布发现结核杆菌,才给在世界范围内控制结核病带来了希望。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发现,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预防结核病和肺部疾病联盟决定将每年的3月24日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以提醒公众加深对结核病的认识,使之能够得到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 

 

波波夫

1896年3月24日,波波夫成功地进行了250米远的无线电报通信表演。次年春天,距离扩展到640米,夏天电报通信距离又扩大到5公里。波波夫进行无线电通信,为远距离提供迅速信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儒勒·凡尔纳

1905年3月24日,法国备受欢迎的作家,77岁的儒勒·凡尔纳,在亚眠逝世。 

“麦克马洪线”示意

1914年3月24日,英国代表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在西姆拉会议上擅自划定中印边界走向,即“麦克马洪线”。北京政府代表声明不予承认。

1927年3月24日,北伐军第二、六军击溃直、鲁联军,占领南京。美英帝国主义借口“保护”侨民,用军舰炮击南京军民,死伤两千多人,“南京惨案”发生。国民党政府却于1928年3月30日就“南京事件”向美英帝国道歉、赔款,并以枪杀中国人“谢罪”。随后与英、法、意达成同样协议。 

项英

1941年3月24日,在皖南事变中突围时与大部队失散的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在濂坑的石牛坞村后山腰的一个石洞中被叛徒危害,不幸遇难。

 

中华全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49年3月24日,中华全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会上正式宣布成立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何香凝任名誉主席,蔡畅为主席,邓颖超、李德全、许广平任副主席。1957年9月改称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简称“全国妇联”。会址设在北京。  

江正银、王慈民、孙文俊、张书文四名高级技师研制出中国第一只手表

1955年3月24日,新中国自己生产的第一只手表在天津手表厂的前身——公私合营华威钟表厂试制成功。这只手表是由4位老工人奋战4个月,几乎全部用手工试制出来的。手表表盘上有“中国制”3个金字,还有5颗金星,金星下边标有“15钻”字样,定名为“五星”牌。  

厦门经济特区

1980年3月24日,中共中央在广州召开广东、福建两省会议,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

1981年3月24日,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广告专业联合企业——中国广告联合总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并于4月15日挂牌营业。 

利比亚向美国飞机发射的苏制SA-5地对空导弹

1986年3月24日,利比亚以美国舰队入侵其领海为由,向美机发射12枚导弹,击落3架美机,引发两国军事冲突。  

王安

1990年3月24日,美籍华人,美国王安电脑公司创始人王安逝世,终年70岁。

李约瑟93岁高龄时的照片

1995年3月24日,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约瑟在英国剑桥大学的家中逝世,享年95岁。李约瑟历任英国驻华大使馆科学参赞、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主任,英中友好协会会长,英中了解协会会长,国际科学史联合会主席。曾获英国女王授予的荣誉勋爵的称号。出版有《化学胚胎学》《生物化学形态学》。1933年出版了《胚胎学史》,被誉为“化学胚胎学之父”。他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 


重庆市夜景

1997年3月2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提请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决定:一、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撤销原重庆市。二、重庆直辖市管辖原重庆市、万江县、涪陵和黔江地区所辖行政区域。三、重庆直辖市设立后,由国务院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对其管辖的行政区域的建置和划分作相应的调整。 

科索沃战争

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向南斯拉夫联盟开始发动大规模空袭,武力干涉科索沃危机。

2008年3月24日,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圣火采集仪式在希腊古奥林匹亚遗址举行。

2008年3月24日,位于中印之间的不丹迎来其历史上的首次民主选举,直接选举国民议会议员,并在此基础上产生首个民选政府,不丹繁荣进步党获胜。此次选举意味着国家政治体制将由原来的世袭君主制变为议会民主制。这个转变的推动者正是不丹的老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本人。

2008年3月24日,优素福·拉扎·吉拉尼当选为巴基斯坦新一届政府总理。(以新华网李晓建资料为基础整理编辑) 

附录1: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画

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World  Tuberculosis Day)。

结核病属于慢性传染病,由结核杆菌引起,其中肺结核病最为常见。历史上,结核病曾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1882年3月24日,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宣布发现结核杆菌是导致结核病的病原菌,从而给防治结核病带来突破。为了纪念科赫的伟大发现,1982年3月24日由国际防痨协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倡议、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举办纪念罗伯特.科霍发现结核菌100周年活动,国际防痨协会的会员之一非洲马里共和国的防痨协会提议,要像其它世界卫生日一样,设立世界防治结核病日。这个建议后来被国际防痨协会理事会采纳。从那时起,国际防痨和肺病协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就开始举办各种纪念活动,但局限在一定的活动范围,缺乏大规模行动。

1993年4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在伦敦召开46届世界卫生大会,会上通过了“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宣言”。要求世界各国采取紧急措施,积极与结核病危机作斗争,并希望加强对防治结核病的宣传,以唤起各国对控制结核病疫情的高度重视。

1995年底WHO为了更进一步地推动全球结核病预防控制的宣传活动,唤起公众与结核病作斗争的意识,与IUATLD及其他国际组织一起倡议,要提高这个重要日子的影响力。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流动人口增加、结核病防治工作受到忽视等多种因素,结核病再度在全球范围内流行。据统计,仅在2010年,全球就有900万人罹患结核病,140万人死于结核病。95%以上的结核病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结核病已成为世界上成人传染病的二号杀手。目前我国肺结核患者约有499万,人数居全球第二位。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12年世界防治结核病日致辞中,呼吁全球加强团结,确保人人不再因结核病及其严重后果而恐惧,并从此不再忽视结核病,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消灭这种疾病带来的死亡。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主要的目的是动员公众支持加强在全球范围的结核病控制工作,使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杀手一结核病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历年主题

1996年主题:我们面临结核感染的危险

1997年主题:防治结核病,人人保健康

1998年主题:结核病-严重危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实行归口管理,有效控制结核病

1999年主题:依法控制结核病,防止结核病蔓延

2000年主题: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结核病

2001年主题:积极发现、治愈肺结核病人

2002年主题:遏制结核,消除贫困

2003年主题:人类与结核病,DOTS治愈我的病,也能治好你的病

2004年主题:控制结核病,让每一次呼吸更健康  艾滋病与结核病的关系

2005年主题:防治结核,早诊早治,强化基层

2006年主题:防治结核,坚持不懈。

2007年主题:结核流行广泛,控制从我做起

2008年主题:控制结核,人人有责。

2009年主题:控制结核,人人有责(中国的宣传主题是“关注农民工,共享健康”)

2010年主题:遏制结核,健康和谐

2011年主题:遏制结核,共享健康

2012年主题:“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消灭结核病”(中国的宣传主题是“你我共同参与,消除结核危害”)

附录2:

俄国夫线电发明家波波夫

波波夫是第一个探索无线电世界,并毕生为发展无线电事业而奋斗的俄国科学家。

1859年3月,波波夫出生在俄国乌拉尔一个矿区的小镇,12岁时就表现出对电工技术的爱好,自己做了个电池,还用电铃把家里的钟改装成闹钟。

1877年,18岁的波波夫考入彼得堡大学数学物理系,后又转学到森林学院。在那里,他研究出了用电线遥控炸药爆炸。研究成功以后,同学们都叫他“炸药专家”。波波夫29岁那年,赫兹发现电磁波的消息传到俄国,他被强烈地吸引住了。他兴奋地说:“用我一生的精力去装设电灯,对广阔的俄罗斯来说,只不过照亮了很小的一角;要是我能指挥电磁波,就可以飞越整个世界!”第二年,波波夫就成功地重复了赫兹的实验。在一次公开的讲演中,他提出了可以用电磁波进行无线电通信的设想。1894年,波波夫制成了一台无线电接收机,他第一次在接收机上使用了天线。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根天线。

1895年5月7日,在彼得堡俄国物理化学会的物理分会上,波波夫宣读了论文《金属屑同电振荡的关系》,并且表演了他发明的无线电接收机。表演结束后,波波夫充满信心地说:“最后,我敢于表示这样一个希望,我的仪器在进一步改良以后,就能够凭借迅速的电振荡进行长距离通信”。几十年以后,这一天被定为“无线电发明日”。波波夫的论文和表演被有关刊物发表后,立刻引起了全球学术界的关注。

后来,波波夫用电报机代替电铃,当做接受机的终端,这种装置就成了一台无线电发报机。1896年3月24日,波波夫和助手雷布金在俄国物理化学协会的年会上,正式进行了用无线电传递莫尔斯电报码的表演,在场的观众有一千多人。表演的时候,接收机装设在物理学会会议大厅里,发射机放在附近森林学院的化学馆里。雷布金拍发信号,波波夫接收信号,通信距离是250米。物理学会分会会长佩特罗司赫夫基教授把接收到的电报字母逐一写在黑板上,最后得到的报文是:“海因里希·赫兹”。它表示波波夫对这位电磁波的发明者的崇敬。这份电报虽然很短,只有几个字,它却是世界上第一份有明确内容的无线电报。

1906年1月16日,他因脑溢血突发而去世,享年47岁。

1870年后,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自然科学的新发现迅速地应用到工业上,大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1844年,美国摩尔斯在美国华盛顿和巴尔摩之间的试拍有线电报成功。

1895年,俄国发明家波波夫制成无线电接收机。

1896年3月24日,波波夫成功地进行了250米远的无线电报通信表演。次年春天,距离扩展到640米,夏天电报通信距离又扩大到5公里。

波波夫进行无线电通信,为远距离提供迅速信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附录3:

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 

儒勒·凡尔纳手迹

1905年3月24日,法国备受欢迎的作家,77岁的儒勒·凡尔纳,在亚眠逝世。

儒勒·凡尔纳(1828~1905)生于法国西部海港南特,他在构成市区一部分的劳阿尔河上的菲伊德岛生活学习到中学毕业。父亲是位颇为成功的律师,一心希望凡尔纳能够子承父业。但是凡尔纳自幼热爱海洋,向往远航探险。凡尔纳直到12岁才真正感受到大海,不过他对大海产生难以磨灭的记忆要追溯到他8岁的时候。对大海的热爱完全控制了这个勇敢的男孩,他向自己发出了进行第一次伟大冒险的挑战:“有一天,我四处闲逛,趁一个值班水手到附近小酒馆喝酒的时候,爬上了一艘三桅帆船的桅墙。我终于站在甲板上了……我的手抓住了一条吊绳,让它在滑轮上滑动!……真是无比的喜悦啊!货舱的门敞开着,我向这个黑乎乎的深渊探了探头……货舱散发出的强烈气味冲上了我的脑袋。那些气味啊,呛人的柏油味儿和香料的味道混杂在一起……我直起身来,又走进了船尾楼……船尾楼里满是海的香气,让我感觉像是置身于大洋之中!我还壮着胆子,把舵轮转了四分之一圈……我感觉就像是船开始驶离港口了,缆绳也全都放开了,帆在桅杆上扬起来了。而我,一个八岁的舵手,就是在大海上驾驭它的人!”。

11岁时,凡尔纳背着家人报名上船当见习生,准备远航印度,结果被家人发现,他的父亲赶到了下一个港口将凡尔纳接回了家。为此凡尔纳挨了一顿狠揍,并不得不躺在床上流着泪保证:“以后保证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也许正是由于这一童年的经历,促使凡尔纳一生驰骋于幻想之中,创作出如此众多的著名科幻作品。

18岁时,凡尔纳前往巴黎攻读法律,可是他对法律毫无兴趣,却爱上了文学和戏剧。一次偶然的机会,凡尔纳认识了大仲马,并向其学习写戏剧,这为凡尔纳走上创作之路创造了有利条件。毕业后,他更是一门心思投入诗歌和戏剧的创作,为此不仅受到父亲的严厉训斥,并失去了父亲的经济资助。他不得不在贫困中奋斗,以读书为乐。他十分欣赏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和英国的莎士比亚。在巴黎,他创作了20个剧本(未出版)和一些充满浪漫激情的诗歌。后来,凡尔纳与大仲马合作创作了剧本《折断的麦秆》并得以上演,这标志着凡尔纳在文学界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在继续创作的过程中,凡尔纳感到文学创作似乎缺乏出路,而且他发现当时文坛上的人都在找出路,都在试图把其他领域的知识融进戏剧。比如大仲马是将历史学融进文学,而巴尔扎克则把社会伦理学融进文学……这时凡尔纳发现,只剩下地理学还没有被开发。

于是凡尔纳利用一年的时间进行试验,创作出《冰川上面过冬》等作品,但未发表。1856年凡尔纳乘火车来到北部城市亚眠,遇到一名带着两个孩子的漂亮寡妇,凡尔纳与她一见钟情,继而结婚。接着凡尔纳搬家过去,从此开始认真创作。其时29岁。凡尔纳创作出《气球上的五星期》后,先后联系了16家出版社,但无人肯为他出版。凡尔纳一气之下,将书稿投入火中,幸好被妻子抢救出来,送入第17家出版社后被出版。赏识此书的编辑叫赫茨尔,从此凡尔纳遇到了知音,与之结下终身友谊。赫茨尔与凡尔纳签订合同,一年为其出版两本科幻小说。

《气球上的五星期》出版之后,凡尔纳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多方面的探索时期,他试验多种写法,朝多种方向进行探索,一发不可收拾。每年出版两本,总标题为《奇异的旅行》,包括《地心游记》、《从地球到月球》、《环绕月球》、《海底两万里》、《神秘岛》等等,囊括了陆地、海洋和天空……此后探索停止,开始成熟,进入平稳的发展时期,创作出《80天环绕地球》《太阳系历险记》(中译《大木筏》)《两年假期》等优秀作品。随着声望的提高,凡尔纳的财富也在迅速增长。

儒勒·凡尔纳作品的巅峰之作是《海底两万里》。凡尔纳让读者登上“鹦鹉螺号”,以平均12千米的时速,在将近10个月的海底旅行中,随着尼摩船长和他的“客人们”饱览海底变幻无穷的奇异景观和各类生物;航程中高潮迭起,有海底狩猎,参观海底森林,探访海底亚特兰蒂斯废墟,打捞西班牙沉船的财宝,目睹珊瑚王国的葬礼,与大蜘蛛、鲨鱼、章鱼搏斗,击退土著人的围攻。主人公尼摩船长拥有的一切就是大海。“在海岸上我感到生命在战栗颤抖,而在大海这片无边无际的沙漠中永远也不会孤独。大海承载着一种超自然的、不可思议的现实,大海是感情和爱,这就是生机勃勃的无限……可以说,地球上最先形成的是海洋,谁知道当地球消失的时候最后剩下的会不会还是海洋呢!大海就是至高无上的宁静。”

在浩瀚的大海中,儒勒·凡尔纳吧他的理想完整地保存在海底,把他的希望浸泡在海水中,并染上了生活的味道。他曾经说过:“世上所有伟大的事情都是靠过分的期望来完成的。”就这样,他给这部新奇的小说定下了基调。在《海底两万里》中,思想没有边界,追求力量的信心没有止境,渴望梦想的权利无法被禁止,个人反抗的权利既用不着空谈,也不需要借口,对幸福的呼唤既用不着托词,也不需要任何解释。

凡尔纳的晚年不是十分幸福,创作减少并进入衰弱期,其《卡尔巴阡的古堡》有一定的自传性,表现了生活中隐秘的侧面。1905年3月17日凡尔纳出现偏瘫,23日失去知觉,24日晨8:00去世。1905年3月27日大出殡,全世界纷纷电唁,悼念这位伟大的科幻作家。

附录4:

西姆拉会议划定“麦克马洪线” 

 

“麦克马洪线”地图

1914年3月24日,英国代表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在西姆拉会议上擅自划定中印边界走向,即“麦克马洪线”。北京政府代表声明不予承认。

1914年3月11日,在西姆拉会议上,关于西藏的划界问题,麦克马洪正式交出英方调停约稿11条,内容包括:中国对西藏拥有宗主权并承认外西藏有自治权,所有外藏内政由拉萨政府掌理,中国不改西藏为行省,西藏不有代表于中国议员或类似之团体;中国于西藏不派军队,不驻文武官员,并不办殖民之事;英藏议订新通商章程;英国商务委员可于必要时随时带卫队前往拉萨等。约稿将青海的大部分及四川西部均划入西藏界内,其中再划为内藏与外藏。允许中国在西藏有卫队100名。

3月24日,在西姆拉会议上,英国代表麦克马洪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伦青夏札拉,以秘密换文方式,擅自划定中印边界走向,即“麦克马洪线”,这条麦克马洪线(Mc Mahon)走向起自不丹和西藏交界地,沿分水岭和山脊线至云南的尖高山,将传统上西藏当局享有管辖权、税收权和放牧权的约9万平方公里领土都划进印度去。英属印度政府和印度都声称这条边界就是正式疆界。印度独立后,印度政府多次以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为根据向中国政府提出领土要求。但对于这条“边界线”,历届中国政府都不予承认。英国政府也迟迟未敢公布,直到1936年,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才开始出现在英属印度的地图上。直到1954年一直注明是“未标定界”。中国政府一直坚持正确的立场,绝不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附录5:

南京“三.二四”惨案

1927年3月24日, 英美军舰炮轰南京,这是北伐战争时期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的罪行之一。

1927年北伐军向长江下游进军时,美、英、法、意、日等国增兵上海并调集军舰去南京江面进行威胁,企图阻止革命的发展。3月24 日,程潜指挥的有共产党人参加领导和作战的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和第二军在击溃敌军几十万之后,进占南京。当晚,英美帝国主义借口侨民和领事馆受到“暴民侵害”,下令炮轰南京,打死打伤中国军民2000余入,房屋财产损毁无数,酿成大规模血案。

事件发生后,英美等国继续向中国增兵的同时反向中国提出惩凶、通缉、赔偿等无理要求。而蒋介石则派特使到南京和各国领事疏通,向帝国主义表示歉意,并下令通缉第六、第二军政治部主任共产党人李富春和林伯渠。这一事件是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中国革命的信号,也是蒋介石加速同帝国主义勾结、背叛革命的重要步骤。

附录6:

新四军副军长项英遇害 

项英遇害地点——蜜蜂洞

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皖南事变,以8万军队于1月6日将9000余人新四军包围于安徽泾县的茂林地区。

14日晚,叶挺军长前往敌营谈判,遭到扣留。当晚国民党军队发动总攻,新四军除1000余人突围外,大部分战士壮烈牺牲。副军长项奖、副参谋长周子昆等突围时与大部队失散,只能留在皖南山区,待机北上。在当地地下党组织的掩护下,项英等十余人隐蔽在濂坑的石牛坞村后山腰的一个石洞中。

3月23日夜,项英、周子昆与警卫员黄诚住宿于石洞中,其余数人下山与地下党联系转移事宜。副官刘厚总于1941年3月24日凌晨2时用手枪将项英、周子昆打死,黄诚也中弹负伤。刘厚总杀人后劫走项、周携带的黄金、银元、手表、枪枝,逃下山去,投弃国民党县党部报功请赏。项英、周子昆的遗体被部下发现后掩埋于牺牲处,解放后遗骨移葬于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 

项英同志铜像 附录7:

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49年3月24日~4月3日,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在北京举行。出席代表500多人。董必武代表中共中央致词。蔡畅致开幕词。邓颖超作了关于《中国妇女运动的方针任务》的报告,李德全作《国民党统治区民主妇女运动》的报告,蔡畅作《世界民主妇女运动的现状及其任务》的报告。大会正式宣布成立中国妇女群众组织的最高领导机构——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选举产生了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会。雷洁琼致闭幕词。在全国妇联一届一次执委会上,何香凝被推选为全国妇联名誉主席,选举蔡畅为全国妇联主席,邓颖超、李德全、许广平为全国妇联副主席。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简称全国妇联,成立于1949年4月3日,是全中国各族各界妇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争取进一步解放而联合起来的社会群众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中国妇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妇女联合会要团结、教育广大妇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发挥积极作用。妇女联合会的基本职能是:代表和维护妇女利益,促进男女平等。

其基本任务是:

一、团结、动员妇女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教育、引导广大妇女,增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全面提高素质,促进妇女人才成长。

三、代表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参与有关妇女儿童法律、法规、规章的制定,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四、为妇女儿童服务。加强与社会各界联系,协调和推动社会各界为妇女儿童办实事、办好事。

五、巩固和扩大各族各界妇女的大团结,加强同港澳台地区及华侨妇女的联谊,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妇女的友好交往,增进了解和友谊,维护世界和平。

妇女联合会按照国家的行政区划建立地方各级组织。机关和事业单位建立妇女委员会。厂矿企业的基层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及其以上各级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均是妇女联合会的团体会员。其他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妇女团体会员,各行业妇女自愿组织的为社会、为妇女服务的协会、联谊会、宗教团体和其他群众团体的妇女组织,自愿申请,经全国妇女联合会或当地妇女联合会同意,可作为妇女联合会的团体会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每5年召开一次。大会确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5年期间的主要任务和工作计划,修改章程并选举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选举常务委员会并选举、决定全国领导机构成员。常务委员会是执行委员会闭会期间的领导机构,下设书记处,由常务委员会推选第一书记和书记若干人组成,主持日常工作。

附录8:

中共中央命名“经济特区” 

 

深圳建设者 

建设中的蛇口

1980年3月24日,中共中央在广州召开广东、福建两省会议,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

早在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就对广东省有关领导说,要划一块地方,叫特区,中央没钱,你们自己搞。当年6月,广东省提出办出口特区;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深圳、珠海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附录9:

美国王安电脑公司创始人王安 

王安与夫人

1990年3月24日,美籍华人,美国王安电脑公司创始人王安逝世,终年70岁。

1920年2月7日生于上海,16岁时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45年作为中国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被派往美国深造,1945年秋他进入哈佛大学学习。1948年获哈佛大学应用物理学博士学位,1951年他出售自己发明的记忆磁芯的专利权,用所得的50万美元在波士顿创办了王安实验室。

1955年,正式成立了王安计算机公司。1964年推出桌面电脑,1967年王安公司股票上市,1976年,王安推出新型的电子文字处理机。1984年是王安走向顶峰的一年,年收21亿美元,其中利润2.1亿美元。

1986年王安36岁的长子王列担任公司总裁并负责公司的日常业务。1989年王安公司因无力支付2.09亿美元的欠款宣布“债务重组”,这年公司损失4.24亿美元。王安这年撤销了长子王列总裁的职务,由米勒担负其职务。1990年3月24日,王安死于癌症,米勒担任董事长。

这年公司损失7.16亿美元。1991年, IBM和王安公司宣布联合。在这种联合下,王安公司可以销售IBM电脑并提供相应的软件。1992年8月18日,王安公司宣布破产。

王安的远见卓识曾使他获得非凡的成就和荣誉,王安公司雇员最多时达3万余人,年营业额达30亿美元,1986年曾被列为美国第五大富豪,1989年入寻美国发明家殿堂”,与爱迪生等大发明家齐名,曾被授与“美国总统自由勋章”。然而,其浓厚保守的家族观念,落后于时代的内部管理机制,对PC机和计算机网络发展前景的错误预测,最终导致这位计算机界的巨人和王安电脑公司的悲剧。

附录10:

“人民友好使者”李约瑟博士 

李约瑟博士

1995年3月24日晚8时55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英国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李约瑟博士在英国剑桥大学的家中逝世,享年95岁。

李约瑟博士是世界著名科技史学家,生物化学家,生前曾担任英中了解协会会长。他是英国唯一一位既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又是英国科学院院士的科学家,还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之一。李约瑟1948年着手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目前全书七卷已基本完成。

李约瑟博士多次访问过中国。江泽民主席曾为他题词:“明窗数编在,长与物华新”,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他一生工作的高度评价。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曾授予他“人民友好使者”称号。

3月23日,李约瑟博士逝世的前一天下午,他像平时一样坚持让人推着轮椅到办公室听人朗读有关中国的资料。虽然当天晚上他感到有些不适,但24日白天他仍坚持工作,想利用生命的最后时光尽力处理一些事情。在李约瑟博士遗体周围摆满了中国书画和用具,陪伴他的还有他已故的妻子、华裔科学家鲁桂珍的遗像。

李约瑟博士在最后的日子里除休息日外每天都要去办公室,要么坐在办公桌前工作,要么观看关于科学和自然的电视纪录片。每到周末,他家中总是高朋满座,他用英国茶点来款待数不清的来客。他是一个乐观的人,从来不缺少朋友和同志。在天气好的时候,他总是让人推他到院子里享受灿烂的阳光,欣赏盛开的鲜花和美丽的大自然。

李约瑟博士生前十分关注改革开放的中国,尤其是中国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李约瑟先生通过他多年来对中国以及中国人民的了解,确信中国能够再度崛起。一个拥有如此伟大文化的国家,一个拥有如此伟大人民的国家,必将对世界文明再次作出伟大贡献。

李约瑟博士1900年12月9日生于英国伦敦。原名约瑟夫·尼达姆,因尊崇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因此以“李”为姓,起中国名字“李约瑟”。

李约瑟的工作,改变了世界汉学研究的面貌。以往的汉学家只注重文史哲,而今则必须把科技史放在其视野之内。通过他在剑桥建立李约瑟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门学科。如今,世界七大工业国,除了加拿大以外,都建立了中国科学史的研究机构。

李约瑟以其大半生的工作使全球的学术界对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在东西方两大文明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解放后他八次来华,一直担任着英中友好协会(至1965年)和英中了解协会主席,为我国参加各种国际科学组织,为我国学者和其他国家的科学家进行交流合作所做的牵线搭桥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也在百次以上。1955年8月以汪猷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去布鲁塞尔参加第三届国际生物化学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参加的国际学术会议之一,就是在李约瑟的帮助和斡旋下才得以实现的。现在,他的研究所经济很困难,但计划一直到1999年,每年仍提供食宿和往返路费资助一位中国青年学者前往进修。

在英国,既是皇家学会(自然科学)会员,又是学术院(人文社会科学)院士的只有他一个人。他获得过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还得到过世界各国的许多奖励;他不仅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还是好几个国家的外籍院士。在众多的荣誉面前,他从不自满,勤恳工作,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处处留心,不耻下问,见微知著,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治学态度和工作方法,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现在虽离我们而去了,但给我们留下了一份从精神上到物质上都很丰厚的遗产。

附录11:

科索沃战争 

排队领取食品的科索沃难民 

1999年2月6日,在美国和北约的压力下,塞尔维亚和科索沃阿族代表在巴黎附近的朗布依埃举行和平谈判,谈判的基础是美国特使希尔草拟的方案。

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尊重南联盟的领土完整,科索沃享有高度自治,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科索沃解放军”解除武装,按当地居民人口比例组成新的警察部队维持治安,北约向科索沃派遣多国部队保障协议实施。

这个方案对双方来说都难以接受,阿族坚持要最终走向独立,并且不愿解除武装,南联盟则不同意科索沃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亦反对北约部队进驻科索沃。但是,主持谈判的美国和北约表示,这个方案的80%内容不许改变,必须接受,否则拒绝的一方将受到惩罚,其中对南联盟而言将遭到北约的军事打击。在谈判陷入僵局后曾一度休会,3月15日复会,阿族代表于18日签署了协议,但塞尔维亚方面仍然拒绝签字。3月19日,北约向南联盟发出最后通牒。3月24日,北约发动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科索沃战争爆发。

科索沃位于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西南部,面积10887平方千米,与阿尔巴尼亚、马其顿相邻,人口200余万,其中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在南斯拉夫联邦时期,科索沃是塞尔维亚共和国内的自治省,但这个地区始终存在着要求更高程度民族自治的潮流。1980年铁托逝世后,以独立为目标的科索沃民族主义运动逐步兴起,并得到阿尔巴尼亚的支持。

在这一背景下,阿族与塞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冲突时有发生。1989年2月27日,当时担任塞尔维亚共产党领导人的米洛舍维奇为了压制阿族的民族主义运动,宣布取消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由此更激发了阿族的对抗情绪,阿族与塞族的冲突趋向激烈,塞尔维亚当局对阿族的镇压也随之升级。

进入90年代后,阿族的民族主义运动进一步高涨,于1992年5月自行组成议会和行政机构,还选举民主联盟领导人鲁戈瓦为“科索沃共和国”总统,形成了与塞族政权并行的另一个政权。

1996年,阿族激进分子成立武装组织“科索沃解放军”,开始了运用暴力手段的分离运动。面对阿族人的反抗,米洛舍维奇为首的南联盟和塞尔维亚当局采取强硬镇压措施,派遣大批塞族军队和警察部队进驻科索沃,试图消灭“科索沃解放军”。  

这样,在波黑战火逐渐熄灭的同时,科索沃的战火却越燃越旺,1997年以后不断发生武装冲突事件,伤亡人员日趋增多,约30万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科索沃危机的发展使代顿协议后力图控制巴尔干局势的美国等西方国家感到不安,它们不能容许南联盟的行为干扰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构建,同时它们也图谋借这一危机的处理排除东南欧地区最后一个被西方体系视为异己的米洛舍维奇政权。

因此,从1998年底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介入科索沃危机,北约与南联盟的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北约对南联盟持续轰炸了11周后,6月3日,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通过了接受俄国、芬兰、美国制定的和平协议的决议。6月9日,北约代表和塞尔维亚代表在马其顿签署了关于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的具体安排协议,南联盟军队随即开始撤离科索沃。6月10日,北约正式宣布暂停对南联盟的空袭。同一天,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中国)弃权通过了关于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的决议。历时两个半月的科索沃战争至此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