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untu安装 分区:中医里的养生智慧《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9:22:02

第73节:别给颈椎太大压力(3)

  颈心综合征:表现为心前区疼痛、胸闷、早搏等心律失常及心电图ST段改变,易误认为冠心病。这是颈背神经后根受颈椎骨刺激和压迫所致。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对颈椎的保养,具体做法如下:
 
  一、保养
 
  1.用枕适当
 
  人生的三分之一是在床上度过的,枕头的高低软硬对颈椎有直接影响,最佳的枕头应该是能支撑颈椎的生理曲线,并保持颈椎的平直。枕头要有弹性,枕芯以木棉、中空高弹棉或谷物皮壳为宜。喜欢仰卧的,枕头的高度为5厘米左右(受压以后的高度);喜欢侧卧的,高度为10厘米左右。仰卧位时,枕头的下缘最好垫在肩胛骨的上缘,不能使颈部脱空。其实,枕头的真正名字应该叫"枕颈"。枕头不合适,常造成落枕,反复落枕往往是颈椎病的先兆,要及时诊治;另外要注意的是枕席,枕席以草编为佳,竹席一则太凉,二则太硬,最好不用。
 
  2.颈部保暖
 
  颈部受寒冷刺激会使肌肉血管痉挛,加重颈部板滞疼痛。在秋冬季节,最好穿高领衣服;天气稍热,夜间睡眠时应注意防止颈肩部受凉;炎热季节,空调温度不能太低。
 
  3.姿势正确
 
  颈椎病的主要诱因是工作学习的姿势不正确,良好的姿势能减少劳累,避免损伤。低头时间过长,使肌肉疲劳,颈椎间盘出现老化,并出现慢性劳损,会继发一系列症状。最佳的伏案工作姿势是颈部保持正直,微微地前倾,不要扭转、倾斜;工作时间超过1小时,应该休息几分钟,做些颈部运动或按摩;不宜将头靠在床头或沙发扶手上看书、看电视。
 
  4.避免损伤
 
  颈部的损伤也会诱发本病,除了注意姿势以外,乘坐快速的交通工具,遇到急刹车,头部向前冲去,会发生"挥鞭样"损伤,因此,要注意保护自己,不要在车上打瞌睡,坐座位时可适当地扭转身体,侧面向前;体育比赛时要避免颈椎损伤;颈椎病急性发作时,颈椎要减少活动,尤其要避免快速的转头,必要时用颈托保护。

 


第74节:别给颈椎太大压力(4)

  二、锻炼
 
  颈椎的锻炼应该慎重,要避免无目的的快速旋转或摇摆,尤其是颈椎病急性期、椎动脉型颈椎病或脊髓型颈椎病。我们推荐的方法简单易行,但要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必须持之以恒。
 
  1.头中立位,前屈至极限,回复到中立位;后伸至极限,回复到中立位;左旋至极限,回复到中立位;右旋至极限,回复到中立位;左侧屈至极限,回复到中立位;右侧屈至极限,回复到中立位。动作宜缓慢,稍稍用力。锻炼时,有的病人颈部可感觉到响声,如果伴有疼痛,应减少锻炼的次数或停止锻炼;如果没有疼痛,则可以继续锻炼。
 
  2.头中立位,双手十指相叉抱在颈后,头做缓慢的前屈和后伸运动,与此同时,双手用力对抗头的运动,以锻炼颈椎后侧的肌肉力量。

 


第75节:高血压的"幕后黑手"(1)

  ◎高血压的"幕后黑手"
 
  高血压这个词,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已经再熟悉不过了。它也是我们日常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但是,一旦患上这个病,后果将不堪设想。
 
  高血压是西医中的疾病名词,中医之中自然没有,但是在中医文献中对其病因、发病机理、症状和防治方法却早有记载,如《内经》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中医认为,高血压病与肝、肾有关。体质的阴阳偏盛或偏虚、气血功能失调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其发病机理为上实下虚,上实为肝气郁结,肝火、肝风上犹,气血并走于上。下虚为肾阴虚报,水不涵木,肝失滋养,而致肝阳偏盛。日久阴损及阳,又导致阴阳两虚,出现相应的征候。一般情况下早期多为肝阳偏盛,中期多属肝肾阴虚,晚期多属阴阳两虚。
 
  《黄帝内经》中有云:"肾虚则头重高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由高血压病引发的眩晕现象其实与肝肾有关。《千金方》指出:"肝厥头痛,肝火厥逆。上亢头脑也。" "其痛必至巅顶,以肝之脉与督脉会于巅故也……肝厥头痛必多眩晕"。中医认为头痛、眩晕是肝火厥逆所致。《丹溪心法》说:"无痰不眩,无火不晕。"认为痰与火是引起本病的另一种原因。这些都说明了中医对高血压早有认识。根据高血压病的临床主要征候、病程的转归及并发症,目前此种理论也被真实,应属中医的"头痛"、"眩晕"、"中风"的范畴。而头痛、头胀、心悸、失眠、眩晕、胸痛、颈强、肢麻、舌强、腰痛、半身麻木、口眼歪斜和半身不遂等症状,都可以是高血压病的表现。每一种症状都有不同的病因、病机,而不同的症状可以由相同的病因和病机引起,这是中医与现代医学的不同点。
 
  另外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七情所伤、饮食失节和内伤虚损等因素引起的。
 
  1.精神因素。如长期精神紧张或恼怒忧思,可使肝气内郁,郁久化火,耗伤肝阴,阴不敛阳,肝阳偏亢,上扰头目。肝肾两脏关系密切,肝火也可灼伤肝肾之阴,形成肝肾阴虚,肝阳偏亢。
 
  2.饮食失节。过食肥甘厚味,或饮酒过度以致湿浊内生,湿浊久蕴可以化热,热又能灼津成痰,痰浊阻塞脉络,上扰清窍。也能发为本病。
 
  3.内伤虚损。如劳伤过度,或年老肾亏者,由于肾阴不足,肝失所养,肝阳偏亢,内风易动。在以上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使人体阴阳消长失调,特别是肝肾阴阳失调。因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形成了下虚上盛的病理现象,故见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等症。而肾阴亏损,不能滋养于心,心亦受累,故见心悸、健忘、不寐等症。病久不愈,阴损及阳,则往往导致肾阳不足,兼见畏寒、肢冷、阳痿、夜尿增多等阳虚征候;亦可阴损于前,阳亏于后,最后形成了阴阳两虚之症。阳胜又可化风化火,肝风人络则见四肢麻木,甚至口眼歪斜;肝火上冲,可见面红目赤,善怒。风火相煽,灼津成痰,若肝阳暴亢,则阳亢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扰乱心神,蒙蔽清窍,发生中风昏厥。此外,奇经的冲任二脉,冲脉主血海,任脉主一身之阴,与肝肾也有密切关系,也能引起肝阳上亢,甚至肾阳亦衰,成为阴阳两虚,兼有虚阳上扰之症。
 
  ◇高血压的先兆
 
  大多数早期高血压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患了高血压病有无症状取决于血压的水平、内脏器官有无损害及个人的耐受性。如果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劳累后有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乏力或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其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高血压。因此,首先应该想到找医师测量血压。如血压不高,再找其他原因。早期突然发生的高血压常伴有较明显的症状,随着对高血压状态的逐渐适应,自觉症状会越来越轻,甚至没有什么不适的感觉。因此,没有症状不等于血压恢复正常,这时仍须继续监测血压并进行适当的治疗。

 


第76节:高血压的"幕后黑手"(2)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于短暂的、一过性的脑缺血所引起的,表现为短暂的意识障碍(脑子突然蒙了一下)、语言障碍、眩晕、突然失明或摔倒,症状可持续几秒或几分钟,也可达几个小时,但一般不超过24小时,这种现象可反复发作多次,这是高血压中风极为危险的信号。
 
  2.血压剧烈波动:表现为血压出现忽高忽低的现象,或过高过低上下波动剧烈,这往往预示着近期可能会发生中风。
 
  3.感觉功能异常:表现为肢体麻木,可伴有面部、口唇和舌尖发麻、听力下降、一过性"眼蒙"。
 
  4.运动功能失常:说话吐字不清、流口水、四肢活动不灵、走路不稳。
 
  5.原有高血压症状加剧:如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加重。
 
  所以,高血压病人一旦出现上述先兆症状,千万不可麻痹大意,要及时去医院诊治,以免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学会预防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用中西药降压治疗,忽略了从发病原因方面去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尽管把血压降了下去,而一旦停药血压又会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不断升高。因此,对于本病应做到"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相结合。实践证明,对已病者采取有效的防病措施,大都可以截断扭转病势。
 
  基本措施
 
  1.无高血压病者,应做到未病先防,如平素应积极开展养生防病;偶尔发现一二次血压升高,即应引起重视,如定期复查、及时开展防与治。
 
  2.一旦患有本病,原则上一期高血压病应重在防而兼顾治,以防发展;二期、三期合并有心、脑、肾器质性损害者则在中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注重于防,以阻止病情恶化。
 
  3.患病后应加强摄生调养,尤其要保持心情舒畅,不必恐惧、焦虑和紧张。只要情志畅达,气血阴阳协调,自有益于本病的康复。
 
  4.注意劳逸结合,慎防劳心、劳力和房事太过。紧张的脑力劳动者尤需注意休息、娱乐;否则,长期精神紧张会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小动脉收缩,从而使血压增高。房事太过亦是如此。
 
  5.经常散步或户外活动,以及郊游览胜,可促使气血阴阳平和,降低并稳定血压。

 


第77节:糖尿病--21世纪的灾难(1)

  ◎糖尿病--21世纪的灾难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体力劳动的减少,应激状态的增多,糖尿病的发病率在逐渐上升,糖尿病及并发症所导致的残废率也较高。糖尿病带给人的危害是巨大的,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而引起的血糖中葡萄糖浓度的升高,进而糖大量从尿中排出,并出现多饮,多食,消瘦,头晕,乏力等症状。进一步发展则引起全身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威胁身体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11月14日为世界糖尿病日,并将糖尿病称作是21世纪的灾难。在发达国家,糖尿病已成为导致人口死亡的第四大疾病之一。我个人认为,高热量高脂肪饮食的增加,不规律的生活方式,以及体力劳动的减少等都是糖尿病病人增多的原因。
 
  从中医理论来说,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证的范畴,而关于消渴这一病名与病因的理论阐述源于《黄帝内经》。我国唐代关于糖尿病尿甜的记载是世界上最早的。《外台秘要·消渴消中》篇引《古今录验》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麦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隋朝时,著名医学家巢元方就已经将消渴证分作渴病侯,消渴侯,渴利侯,渴利后损侯……等八种不同类型征候进行系统论治了。可见当时对于糖尿病所诱发的多种慢性疾病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论治方法了。
 
  ◇为何西医降糖只能治标
 
  糖尿病患者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糖尿病人血糖会反复不定?为什么血糖会居高不下?"其实这些都与糖尿病人服药有直接的关系。
 
  "中医治本,西医治标"。前面提到过,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为阳阴水火并蓄之地,为人体各脏器提供"阳光雨露"。所以中医治疗糖尿病是以"肾"论治,立足本源,重在调节脏腑,能够真正扶正真元,恢复胰岛功能。随着脏器关系的协调和功能的恢复,药物可逐渐减量。

 


第78节:糖尿病--21世纪的灾难(2)

  而西医一开始往往可以有效控制血糖,却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病源"问题,药量需不断加大才能控制血糖,最终导致药物失控,居高不下。这种只能采取长期维持控制以求缓解血糖的片面手段,使得患者陷入了终身服药而得不到真正治疗的无奈境地,不仅在使用外源性胰岛素大量增加后,引起体内胰岛素总量过大,而产生高胰岛素血症,继而引起高血压,同时还得关注过量或久病饮食减少等因素造成的低血糖。
 
  西医中的降糖药,虽然使大部分患者的血糖得以快速控制,但患者长期服用单一降糖药物失效后,血糖的反弹,或更换新药时因交叉反应所导致的血糖异常,以及使用其他非降糖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均可导致患者血糖再度升高,或起伏不定。随着这种现象的不断增多,异常的血液黏稠,血流淤阻,加之细胞缺氧缺水而使细胞活力下降之病态,不仅复增血糖继续升高,同时可诱发各种慢性并发症。
 
  ◇饮食调理
 
  在机体组织细胞长期缺血、缺氧、缺水的状态下,人体细胞活力下降,从而使细胞功能降低或丧失,具体表现在外围组织细胞上则会发生表层胰岛素受体敏感性下降数量减少、细胞膜芥功能出现障碍等,而细胞内的葡萄糖转运因子活力也会随之出现下降趋势,致使血液中的糖分不能被人体细胞正常吸收,最终导致高血糖的产生。
 
  因此,糖尿病人的日常饮食尤为重要,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糖尿病人应避免吃甜食及部分水果。因为甜食和含糖量高的水果含有大量的糖类物质,其中葡萄糖、蔗糖易被人体吸收,且消化吸收得较快,食用后将使血糖快速升高;同时也少吃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如白薯、土豆、藕等;最好也不要饮酒。
 
  糖尿病人可以多吃高纤维食物,促进机体的糖代谢。如玉米、小麦、白菜、韭菜、豆类制品。
 
  还有含糖低的蔬菜。如韭菜、西葫芦、冬瓜、南瓜、青菜、青椒、茄子。西红柿含糖量低,既可做蔬菜又可做水果可以多吃。
 
  多吃含钙的食物。缺钙能促使糖尿病人的病情加重。如虾皮、海带、排骨、芝麻酱、黄豆、牛奶等。
 
  富含硒的食物。硒有与胰岛素相同的调节糖代谢的生理活性。如鱼、香菇、芝麻、大蒜、芥菜等,它们能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症状。
 
  以及富含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食物。补足这两种元素,有利于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进程,对减轻糖尿病视网膜的病变、肾病有利。如鱼、奶、白菜、豆类以及甘蓝、鲜枣等。
 
  此外,苦瓜、洋葱、黄鳝等对病人多饮、多食、多尿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有降低血糖、调节血糖浓度的功能,适宜多吃。

 


第79节:治肝需养肝(1)

  ◎治肝需养肝
 
  中医所说的肝,不仅是一个解剖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功能活动系统。中医的脏腑学说认为肝居胁下,胆附其中。肝脏的功能很广泛,肝主疏泄、藏血、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瓜,其性刚强,喜舒达而恶抑郁。人身血液之贮藏与调节,筋骨关节之屈伸,脾胃之气的升降出入,精神情志之调畅,目之视物明暗等,无不与肝之生理功能密切相关。中医所说的肝病是指肝(包括胆)的生理功能及肝胆经络病理变化所表现出的一切病症的总称。而缠绵不休、久治难愈者则属于慢性肝病。
 
  上个星期,一位中年妇女哭哭啼啼地来到我的办公室,请求我想想办法,救救她病入膏肓的丈夫。
 
  原来,这位妇女的丈夫早在10年前就检查出患有肝病。但是在这几年里,由于夫妻俩都下岗,经济能力有限,一直都没再去医院复查,还和主治医生失去了联系。就在前一段时间,她的丈夫经常感到肝脏部位隐隐作痛,肚子也有些发胀,他便认定自己可能时日无多了,于是整天闷闷不乐、唉声叹气。妻子看到如此消极、心事重重的丈夫非常心疼,便苦口婆心地劝丈夫早早到医院去检查检查。可丈夫就是吃了秤砣--铁了心,死活不去医院,说去了也是白去,拿钱打水漂。心急如焚的妻子忽然想到了我,决定先到我这来问问情况。

 


第80节:治肝需养肝(2)

  当我大致了解她丈夫的情况后,告诉她,她丈夫的情况并不是很严重,根本没到有生命危险的地步。而且肝病也不是什么不治之症,绝大多数是能够控制和逆转的,只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肝病完全有可能被扼制。听了我的话,这位妇女心里有了底,终于说服丈夫前来治病了。
 
  其实慢性肝病病程迁延,很多患者因此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出现忧郁、沮丧、焦虑、紧张等心理障碍。像上面的这个丈夫就是一很典型的例子。患病以来,他一直生活得很压抑,不肯住院治疗,下岗后他更是加重了自己的失落感,还产生了肝病病人进了医院就出不来的错误观念。对疾病过度恐惧,加上没有定期复查及正规治疗,从而导致了他的肝病出现了反复。
 
  传统肝病治法的确立源于《内经》,对于肝病的治疗,《内经》提出三个原则,即"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辛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这就明确地提出了甘缓、辛散、酸收三大治法,成为后世治肝的理论基础。这三大治法所针对的实际上已经包容了肝体和肝用两大方面的病变。因肝血宜藏,宜润养,肝气宜疏畅,宜条达,若肝体受到损害,即用酸收甘缓的方法,使肝体慢慢得到恢复,若肝脏的气化功能受到抑郁,则可用辛散的方法,以宣发疏畅。
 
  《难经》上说:"损其肝者,缓其中"。《金匮要略》中也说:"肝之病,补用酸,助于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这除继承《内经》的治疗原则外,又增添了苦味,将这些原则联系起来,可以归纳为四个原则:1.补肝用酸味;2.缓肝用甘味;3.疏肝用辛味;4.清肝用苦味,以药的四气五味加以配伍,即产生不同的作用,即酸甘化阴,辛甘化阳,苦寒泻火,甘寒生津等,实践证明,这是非常符合临床实际的。
 
  "心病还须心药医",在治疗过程中,肝病患者要有乐观向上的精神,主动地去适应治疗的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调节自己的生活起居。患者还要多和医生、病友交流,适当参加文体活动。这些心态调节措施,有时比药物治疗更要紧。

 


第81节:治肝需养肝(3)

  由于肝病患者家属对患者的"过分关心",也是造成肝病患者"很受伤"的原因之一。拿前面的那个丈夫来说,虽然妻子十分关心他的病情,日常不知照顾得有多好,但生活上一些过分细致的"关心",如分床睡觉、日常生活不敢接触等等,让其丈夫备感压力。
 
  其实,肝病(这里指的是乙肝)主要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和血液传播。一般的生活接触,如交谈、握手、跳舞、一起上课、办公,甚至一起进餐等,传染乙肝病毒的可能性非常小。要知道,完全做到与乙肝病人或携带者划清界线是不可能,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就拿乙肝病毒携带者为例,人数将近占我国人口的10.9%,也就是说10个人中就有1个人携带有乙肝病毒。可以说,不管是进商场、上书店,还是逛公园、坐汽车,随时随地,你都有可能接触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作为乙肝患者的家属,更是每天要和乙肝患者接触。所以,根本没必要将乙肝病人拒于千里之外。当然,做好自身防护,避免被感染还是很重要的。家属只要做到日常生活用品(尤其是餐具、漱洗用具)专人专用,注意保护破损的皮肤黏膜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就能够与乙肝病毒"划清界线"。
 
  几十年的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个基本规律,那就是:身心健康者,得病易康复。这也许就可称为肝病康复的秘诀。
 
  得病是不幸的事,但急是急不好的。相反,情绪上的波动常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作用,不利于肝病恢复。我们认为,肝病患者应该从思想上正确对待,情绪上保持乐观,精神上力排消极因素,动员发挥自身的力量与医护人员一起与疾病作斗争。何况病毒性肝炎多属自限性传染病,病情的波动与自身免疫的不平衡很有关系。只有培养自己坚强的性格,锻炼自己克敌制胜的意志,才有可能在治疗的基础上缩短病程,达到康复的目的。
 
  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对待大部分肝病,三分治病七分养。在急性期或重症时需更多依靠医护人员外,到恢复阶段和慢性病程时,主要就靠自我疗养。疗养指的是生活起居、运动情况、饮食营养和精神调理。在精神调理上只有身心健康者,肝病才容易康复。

 


第82节:眼皮跳,究竟是福还是祸(1)

  ◎眼皮跳,究竟是福还是祸
 
  民间有一种传言,说"左眼跳财,右眼跳灾"。暂且不说这是迷信还是科学,我先说说发生在我一个外甥身上的可笑、又让人后怕的事。
 
  一天,他兴高采烈地来找我,说他这一阵子左眼皮一直在跳,他想自己一定是要发财了,于是拿出一笔钱狂买彩票。还说等中了头奖,要分给我一些钱。过了半个月,他却像霜打的茄子一样,垂头丧气地告诉我,他一毛钱也没中。我自然不关心他是否中了奖,而我担心的事情还真的发生了,他的眼皮跳已经发展成了左侧面部痉挛,我严肃地告诉他,如果再不接受治疗他的左眼会轻度萎缩,嘴巴也会向左边歪。
 
  外甥的脸色顿时煞白,紧张地说:"不都说'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么?这和我的脸有什么关系?难道是我得了什么病吗?"
 
  日常生活中,如果眼皮一直跳个不停,大部分的人都将其以喜怒哀乐的前兆来看待,鲜有人怀疑可能是自己身体某部位发生警讯。事实上以为眼皮跳是一种预兆,什么时辰左眼跳是吉兆,右眼跳是凶兆,这纯粹是一种无稽之谈。
 
  在我们身边许多人都有眼皮跳的经历,但绝大多数人只局限于上眼皮或下眼皮的跳动,还有少数人眼皮跳动则逐渐加重,或许从单纯上眼皮或下眼皮跳发展为上下眼睑抽动、甚至发展为同侧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抽动。而像我外甥的这种情况,就属于病理性眼皮跳动,发展趋势是进行性加重。
 
  ◇眼皮跳的病因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眼皮跳不只属于中医之"脾轮振跳症"、"目眨"等范畴。目为肝之窍,眼睑属脾,又因肝主筋,脾主肌肉(上、下眼睑之肌肉),《素问狺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说明本病是由络脉空虚,风邪入中而得。
 
  风邪为六淫之首,风性善动,百病之长,风邪入中经络(头面眼属阳明经脉),表现在眼轮匝肌一侧营卫不和,气血痹阻,经筋失养,筋惕肉眨而发病。服皮跳动不止,劳累、久视或欠眠时加重,脾胃血虚而日久生风,虚风内动则牵拽眼皮而振动。

 


第83节:眼皮跳,究竟是福还是祸(2)

  眼肌主要为阳明经脉循行之布区。视其受病所在,可知阳明经脉受病是为首当其冲。宜疏调气血,缓解痉挛,取阳明经药为主,其上、下眼胞由脾胃所管。
 
  从生理学理论来说,眼跳,是一种很普通的不自主肌肉群跳动的生理现象,是由于眼轮匝肌发生不正常的收缩痉挛,因控制眼轮匝肌之末梢神经上的神经髓鞘电位,过度放电而"电路短路"所引起肌肉小跃动。
 
  其实,眼跳是由一侧眼肌出现阵发性、无痛性、不规则的抽搐痉挛而引起,其症状开始仅见眼轮肌间歇性抽搐,若偶尔发生且情况不严重,都会自动消失。
 
  但若经常跳动,甚至久跳不止,可别等闲视之。如果眼皮跳动时,是连同半侧面部肌肉及眉毛、口角皆抽动时,则更要当心。
 
  眼皮跳不停,如眨眼,眼睑下组织和轮状肌肉,持续性肌颤动,由于眼轮匝肌的肌纤维兴奋,导致眼睑随意抽搐。
 
  其主要原因有:
 
  1.过度疲劳,用眼过久所致。
 
  2.熬夜、睡眠不足,引起眼睛疲劳,肌肉弹性不足,眼睑痉挛性跳动。
 
  3.生活压力、饮食失常,而搞得心烦气躁,夜不安眠、思虑过度,发生眼皮不自由的抽动,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时更为明显。
 
  ◇眼皮下垂是中风警告
 
  大家都知道,在医学上,眼皮又叫"眼睑",具有保护眼球的作用。但是如果你的眼睑出现下垂现象,那又有什么预示呢?
 
  我认识一位姓朱的女士,她可是名细心的主妇,一天,她发现丈夫的左眼皮忽然有点儿下垂,便观察了几天,但越观察越感觉不对劲儿,于是找到我咨询了一番。
 
  按她的描述,丈夫的眼皮似乎一天比一天下垂得厉害,她问过丈夫有什么不适。但是老当益壮的丈夫当时正准备做白内障手术,以为是眼睛的毛病,便置若罔闻,可朱女士不放心,说哪天会拉着丈夫来我这做一下检查。
 
  一天,她真的拉着丈夫来找我,朱女士委屈地说:"这个家伙受不了我的唠叨,硬被我拉来的。"可他的丈夫一直坚持说这是白内障引起的,没什么大不了的。可经过我的检查,我告诉他,他得了小中风,需要马上治疗。朱女士的丈夫有点不以为然,没有马上接受治疗,只是等着做白内障手术。也就是他们找过我后的一个月,一天,朱女士搀扶着丈夫来找我,恳请我救救他,因为此时,他的丈夫已因为小中风,导致手脚酸麻、口齿不清楚,视力下降。
 
  所以,当你的眼皮出现下垂的现象,一定要警觉,尤其是那些患有高血压、高胆固醇和糖尿病的人,更要提高警惕。因为这有可能就是中风的前兆。

 


第84节:对付亚健康,中医倒有好办法(1)

  ◎对付亚健康,中医倒有好办法
 
  现在的你是否有以下这些感受:自感身体不如以前,精力不再充沛,身体开始吃不消,失眠、乏力、没食欲;疲劳、心悸、爱生气?如果你有这些症状,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光荣地加入了现代都市"亚健康"一族了。
 
  由于繁忙的工作、巨大的生活压力,使现代人不得不以身体为本钱,长时间、高负荷地拼搏、奋斗,最终成为一个"亚健康"人。健康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它包括身体、行为、心理等诸多方面,而不单单指不生病。世界卫生组织的一次全球调查显示:真正健康者仅占5%,患病者占20%,而75%的人处于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是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表现为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如不耐疲劳、腰酸背痛、失眠多梦、健忘、头晕、耳鸣、脱发、黄褐斑等,也就是很多人提过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我国的亚健康人群在30-45岁这一年龄段里非常普遍,在城市人口中大约占到70%,而且近些年来一些青少年由于课业负担重,也有加入的趋势。从有症状的人群来看,女性多于男性,职业特征以从事办公室工作的"白领"为主。
 
  面对这些异常的状况,一般西医的建议都是以改善生活或工作环境为主,像合理膳食、均衡营养,达到缓解症状目的,但是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而且依赖个人的自律。
 
  中医的特色在于可以不依赖西方医学的检测,只根据症状来治疗。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整体,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在预防疾病上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为随着被治疗者的年龄、性别、症状等的不同,治疗的方法也各不相同。而且亚健康状态本身就是一种整体功能失调的表现,所以中医治疗更显独到之处。

 


第85节:对付亚健康,中医倒有好办法(2)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健康的状态就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早在《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论述,人体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均可导致"亚健康"状况的发生。荐于这种情况,我向大家推荐六味地黄丸,因为它不仅是补肾的佳品,更能调整阴阳平衡,让人摆脱亚健康状态。
 
  ◇中医调理--女性"亚健康"

  前面说到过,在"亚健康"一族中,女性的患病比例要远远大于男性,现代女性承受着很大的工作、生活压力。调查显示,众多女性都处在"亚健康"状态,表现为:情绪波动、困倦乏力、记忆力减退、烦躁易怒、心慌气短、腰酸腿疼、头晕头痛等,而此类女性在医院做检查,各项指标均正常。因此,女性要注意自身的调理。
 
  女性要想走出"亚健康",应做到以下几点:
 
  生活规律:生活要有规律,不要经常熬夜,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应长期坚持规律的作息,并顺应四时变化,尤其在二十四节气到来前后要注意保健,起居上宜谨慎,及时增减衣服。
 
  饮食规律:暴饮暴食、偏食、挑食都会引起营养不均衡,人为地造成"亚健康"状态。中医认为饮食要合理,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女性也应该结合自然界的规律进行养生。如秋冬是收获季节,要防过劳,适当吃一些滋补品;春夏季是消耗季节,为防阴虚,要补充充足水分及养阴之品。
 
  心理调适与适当运动:中医认为肝主怒,肝火旺就会使人经常急躁易怒,而肝脏经络绕行乳房,肝气郁结会导致乳腺增生,所以保持良好心态不但可使"亚健康"女性走出阴霾,同时也可辅助治疗如月经不调、痛经、失眠等。运动要坚持而且合理,将运动融在生活中,如每天散步3000米左右,上下5-8层楼梯数次等,都是经济实用的好方法。
 
  中药调理:中医药对"亚健康"状态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如乌鸡白凤丸可调节女性内分泌失调、月经不调、补血益气;六味地黄丸有增强免疫功能,对脑力劳动者可通过补肾达到健脑补脑之功效。
 
  很多人觉得保健养生是中老年人该注意的,其实要想保持好的健康状态,注意养生之道,中年之后再保养身体,可以说为时已晚。只有从年轻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步入中老年以后才能受益。所以,远离亚健康,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至关重要。

 


第86节:胃痛,光荣,为了工作(1)

  ◎胃痛,光荣,为了工作!
 
  记得前几年,国内知名演员兼导演姜文姜大拿给"999"做过一个广告,其中有一句广告语说:"胃痛,光荣!为了工作!……"
 
  当然,不会有谁把生病看作是一种光荣,更别说是胃病。但是,在快节奏的生活节拍下,忙碌的现代人已经把一般的胃疼看得稀疏平常,甚至根本就不把它放在眼里。而这种认识的误区最终带来的往往是遗憾和悔恨。
 
  自古以来,人们在与疾病的抗争中,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创新,对于胃病的认识和治疗有着不断的深入和完善,虽然中医学理论中没有出现西医里提到的胃炎,溃疡病等病名。但从中医理论为基础,辨证论治为大纲,从胃病的主要不良症状,如胃病,恶心,泛酸,胀满,厌食等出发,针对性的治疗,取得了确切良好的效果,体现了中医的特点。
 
  胃病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肝胃气痛"、"心痛"、"吞酸"等范畴。但不能说胃脘痛就是胃病,因为中医的胃脘痛,除了溃疡之外,还包括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甚至还包括部分的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等。
 
  中医治疗胃病,很强调体质因素对胃病的影响,有的人稍微吃点冷饮或油腻的食物,胃就会不舒服,中医称之为"脾胃虚弱"从临床上看,属于中医"阳虚"体质的人,患溃疡的机会比"阳虚"体质者多,反之,患慢性胃炎的机会,阳虚体质之人则较多。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就认识到人的精神状态对消化系统的影响是很大的,中医有"脾主思","思虑伤脾"的说法。大家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如整天心事重重,吃饭一定没有好胃口,恼怒容易伤肝,中医认为,肝属木,脾胃属土,木能够克土,所以恼怒伤肝,肝不舒服,就要牵连到胃,胃可能就会发生疼痛,中医还认识到胃病在寒冷季节多发,"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说明受寒能促进使胃病发作。

 


第87节:胃痛,光荣,为了工作(2)

  ◇为什么会得胃病?
 
  引起胃病的原因很多,中医认为,饮食过饥过饱,或过食生冷,损伤胃气;或忧思恼怒,致气滞血淤等,均可引起胃痛。
 
  感受风寒
 
  中医认为"风" "寒" "湿" "暑" "热"都是致病邪气,都可以引起胃病,但是常见的是风寒邪气。人感受寒邪以后,气血凝滞、流行不畅,胃中阳气不能舒展,使肌肉收缩痉挛,产生胃病。常有一些胃病患者受到风吹雨淋或饮食生冷食物之后,胃病立即发作就是这个原因。风寒引起的胃病特点是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得温痛减,喜欢进食温热食物。
 
  饮食不节
 
  中医所说的饮食不节包括进食时间无规律、特别偏嗜某种饮食、进食不洁食物等。胃是一个消化器官,任何一种饮食不正常都可以引起胃的病变。有些人由于工作忙、经常出差等原因,进食不规律,饥饱失常,引起饮食停滞胃气受阻,谷浊之气不能和降,导致胃病。还有一些人特别喜欢吃生冷或辛辣食物,那么寒邪或湿热之邪就会蕴结于脾胃,气机不通畅而致胃病。比方说茶和酒都是人们常用的饮料,适量饮用有益于健康,因此历代医家都认为少量饮酒可以流通血脉,但酒虽然是水谷粮食制成,性味却属于辛热之类,如果嗜酒过度,湿热阻滞脾胃就会引起胃病,甚至助热动火导致呕血、便血。茶叶性味苦寒,有清热利湿、生津止渴、消食化积作用,喝茶以清淡适量为宜,如果饮茶过多过浓,清利过度,寒湿凝滞中焦脾胃,也会引起胃病。现代研究也已经证明,酒和浓茶可以损伤胃黏膜。
 
  情志失调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精神因素与胃病的关系。我们在临床当中也常常发现竟精神紧张、焦虑不安、忧思悲伤以及气郁恼怒等情志因素都可以引起胃病。这是因为情志因素一方面直接损伤脾胃,降低脾胃的运化功能,另一方面是导致肝气郁结,横逆走窜,侵扰脾胃,引起脾胃气机失于和降,故而胃病。这种胃病又称为肝胃气痛,具有胀、痛并作,部位不定的特点,常伴随嗳气、泛酸、疼痛连及两肋等症状。

 


第88节:胃痛,光荣,为了工作(3)

  素体脾虚
 
  有一部分病人由于平时不注意保养,或者由于久病等原因,导致脾胃本身虚弱,脾胃自身失养,从而造成胃病。如果脾胃本身虚弱的病人,又感受了寒邪、或者食用对胃有刺激的食物、或者精神紧张,就更容易引起胃病或使胃病复发。
 
  中医认为,以上四种因素是诱发胃病的主要因素,其他如劳倦过度、房室不节均可导致体质虚弱而诱发本病。这些因素往往同时并存或互相影响,可互为因果,对于每个病人,则各有侧重。在临床诊治中,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审证求因,辨证施治,才能达到药到病除。
 
  ◇胃病的证型
 
  中医在治疗胃病时,把胃病分为很多种证型,临床上胃病以下面几种最为常见。
 
  肝胃不和型
 
  主要症状:胃部胀痛或胃痛窜到两肋部,频繁嗳气,有泛酸,嘈杂表现。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厚,脉弦。
 
  对于这型病人,中医采取的治疗原则是"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脾胃湿热型
 
  主要症状:胃腕部灼热胀痛,口臭,口苦,尿黄,胃部,腹部有饱胀感,口觉得干但不想喝水。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厚腻,脉滑或紧。
 
  对于此类病人,中医的治疗原则是"清热泄浊,和胃消痞",常用调气平胃汤,加减应用治疗。
 
  脾胃虚弱型
 
  主要症状:胃腕部有隐痛,胃痛喜按喜暖,胃病时按揉或热敷可以缓解,进食后胃部胀闷,食欲不振,大便稀薄或常腹泻,全身乏力,四肢酸软。
 
  对于此型病人,中医的治疗原则是"益气温中健脾"常用"黄芪健中汤"为主加减运用。
 
  胃阴不足
 
  主要症状:胃腕部灼热疼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燥,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或弦细。
 
  对于此型病人,中医的治疗原则为"养阴益胃"常有"益胃汤"加减。
 
  胃络淤血型
 
  主要症状:胃脘部疼痛,痛有定处,痛不可按,胃疼日久不愈,出现黑色大便。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淤斑,脉弦涩。
 
  对于此类病人,中医治疗原则为"湿精活血化淤"常用方剂"当归四逆汤"为主加减运用治疗。

 


第89节:小儿咳嗽,家长着急(1)

  ◎小儿咳嗽,家长着急
 
  现在的小孩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全家人都围着他转,可谓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托在手里怕碎了。家长对孩子的照顾算得上最无微不至的,但即使这样,只要孩子有个风吹草动,都能把家长急死、折腾死。
 
  小儿咳嗽感冒是最常见的疾病,可在家长眼中,任何疾病都大如天。孩子一旦咳嗽感冒,家长就会抱起他往医院跑--看西医治不好再看中医,一个中医看不好再找另一个看,还是治不好就到处打听偏方。
 
  其实,咳嗽是小儿肺系的一种常见征候,是机防御反射性运动-气逆痰动的临床表现,既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又是一种独立的病症。无论外感、内伤所致的肺失清肃而壅遏不宣者,均可发生咳嗽。尤其是春夏之交,温差较大,抵抗力稍差的小儿在此环境中很容易感冒而引起咳嗽、支气管炎、肺炎甚至哮喘,所以对小儿咳嗽应及时治疗,不可忽视。
 
  现代医学认为,咳嗽得成因是由于小儿呼吸道血管丰富,气管、支气管粘膜娇嫩,受急慢性感染;各种传染病,呼吸道阻塞,过敏变态反应性疾病,转移性肿瘤,先天性畸形,循环障碍等因素刺激而引起的炎症,形成咳嗽。
 
  中医学认为,是小儿行气未充,卫外功能较差,寒暖不知自调,气候变化之时外邪随风侵袭人体,致气郁闭不宣;脾胃薄弱,易为乳食,生冷,积热所伤,使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日久化火,贮肺作咳,秉赋不足,体虚弱,外感咳嗽,经久不愈,耗伤正气,致肺脾受损,气逆痰动而成咳嗽。
 
  小儿咳嗽的基本治疗是理肺、健脾、固肾。理肺包括宣肺、清肺、润肺、泻肺与温肺;健脾包括化湿、渗湿、燥湿与补脾,固肾包括温肾、壮阳等。在治疗中首先用理肺法则,若效果欠佳,再加健脾法,若已成哮喘时,可增入固肾法,三法协调辨证治疗。

 


第90节:小儿咳嗽,家长着急(2)

  咳嗽在临床上分两大类六种证型:
 
  一类是外感咳嗽
 
  1.风寒型:表现为咳嗽频作,喉痒身重,痰白稀薄,鼻塞流涕,恶寒无汗,发热头痛。风寒挟惹者证:见咳嗽音哑,恶寒鼻塞,咽痛口渴。
 
  2.风热型:症状是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发热头痛,恶风,有微汗。风热兼湿型:证见咳嗽痰多,胸闷汗出。
 
  一类是内伤咳嗽
 
  3.痰热咳嗽型:表现为咳嗽痰多,粘稠难咯,发热面赤,目赤唇红,口苦作渴,烦躁不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4.痰湿咳嗽型:证见咳嗽痰壅,色白而稀,胸闷纳呆,神乏困倦。
 
  5.阴虚躁咳型;症状是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手足心热,或咳嗽带血,午后潮热。
 
  6.肺虚久咳型:表现是咳而无力,痰白清稀,气短懒言,语声低微,喜温畏寒,体虚多汗。
 
  治疗宜随证立法,风则散之,盛则下之,火则补之使肺气宣通,外邪疏散,肺脾气壮,咳嗽自愈。
 
  ◇家长如何预防小儿感冒咳嗽
 
  首先,在流感流行季节,孩子发烧,感冒咳嗽,应该有一个较长的病程,在医生诊治后,按医生的指导在家服药、护理。不要因为孩子发烧不退,反复到医院去,而增加重复感染的机会。
 
  其次,孩子感冒初期,病情不重时,可以先吃些小儿感冒药;发烧达38.5℃以上时,及时吃退烧药,尽量安静休息,多喝开水。当病情加重时,要及时到医院求治,这时就不宜自己处理了,尤其不要随便服用成人药物。
 
  另外,父母对孩子的护理非常重要,孩子睡不着不必强迫,可以坐着玩。对伴有呕吐、腹泻的病儿第一天应给流食。对一般的发烧、咳嗽病儿,要吃些可口的、清淡的、有营养的饮食,冬天务必给热的饮食,面条、片汤都很好。发烧出汗体液消耗多,要多喝水和果汁,多吃水果。孩子病时不要洗澡,因为洗澡会使血液循环旺盛,于安静不利,且会再受凉。痰多的孩子确会因洗澡而增加分泌物,但只能在患病一周后,早晨稍有咳嗽,食欲也好,能玩,不发烧时,可在入睡前洗一次澡。如睡得好,以后就可以隔一天洗一次。

 


第91节:孩子为何经常发烧(1)

  ◎孩子为何经常发烧
 
  孩子感冒发烧是父母最头痛的事情,尤其是在季节更换或者流感高发期时。孩子发烧,大部分父母都是马上带去看医生,吃药打针。有些孩子更是长期离不开感冒发烧药,但常常是愈吃愈糟,身体变得毫无抵抗力。其实当孩子发烧时,家长可以尝试中医的治疗方法,因为中医的治疗不仅有扶正固表,疏风宣肺,清凉解毒等多种手段,而且在解除感冒咳嗽症状的同时,达到治病而不伤正气的效果,调理孩子虚弱的体质。
 
  小孩子的病,多出于发热,只要作家长的了解了发热的病因,那么以后一切疾病都会比较容易分析。其实发热不算一种病,只是一种正常的身体病理生理学反应,一种现象。身体为了驱除入侵的细菌与病毒,大脑下达指令、拉警报、提高免疫系统工作量,身体的温度高升、产生发烧。所以我们家长不要见热即退,而应该分析发热原因,从根本解决发热问题。否则一味退热,或令病迁延不愈甚至加重,或令病邪深藏体内,治不彻底。
 
  很多人一遍遍地给孩子吃退烧药,却从不找根本原因,最后归结为小儿体弱发热。一味镇压,后患无穷,所以我们必须从根本寻解决和疏导方法,治国如此,治水如此,治病也如此。
 
  《黄帝内经》中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 "气实者,热也。"《幼幼集成》将小儿发热简单分为四大证:表热,里热,虚热,实热。
 
  1.表热:小儿无故发热,多由外感风寒。其证喜人怀抱,畏缩,恶风寒,不欲露出头面,面带惨色,不渴,清便自调,吮乳口不热,或鼻塞流涕,或喷嚏,浑身拘急。此表热也。初起时一汗可解(小而不可发大汗,易伤元气,以后再说)。
 
  2.里热:发热时,喜露头面仰身卧,扬手掷足,揭去衣被,渴欲饮水,吮乳不休者,口渴也,吮乳口热,小便赤,大便闭。此里热也。宜解利之。
 
  3.虚热:多从大病之后,或温热,或潮热,如潮汐有定期也,或渴或不渴,大小便如常。宜补之。

 


第92节:孩子为何经常发烧(2)

  4.实热:面赤腮燥,鼻孔干焦,喜就冷,或合面卧,或仰面卧,露出手足,揭去衣被,大渴不休,大小便秘。宜微下,但不可以大泻。
 
  去年元旦,我接诊了一个10岁的男孩,他发烧时间长到一个多月,据他妈妈说,这孩子每次发烧只要一输液就退烧,但是一停就又烧了。他妈妈带他到大医院反复检查,就是查不出什么病来,心里特别着急。于是我给他开了几副中药,结果吃完就烧退病愈了。
 
  有人会问:"这是什么病啊?怎么一个多月都治不好?"其实这只是普通的感冒引起的发烧,但是因为这个孩子的身体素质差,经常感冒,而且一感冒就打针,导致免疫力更加降低,而这次感冒又毫无目的地乱输液(因为病毒感冒输水无用,反而有害),所以导致一个普通感冒发烧一个多月还不好。
 
  孩子发烧的时候,家长最应该做的两件事:
 
  1.给予小儿物理性的退烧、帮助散热,例如睡冰枕、毛巾擦拭身体、多喝水等等。
 
  2.时时刻刻监测体温,一般而言,体温超过39℃且到达一定时间以上,对于脑部细胞会造成伤害,所以,随时监测体温是必要的。至于中医的"退烧之道"在于"辩证",如果是"风寒"所引起的会使用一些"驱风散寒"的中药,例如:荆芥、防风、麻黄、桂枝等。
 
  如果是"风热"的原因,则会使用"驱风化热"的中药,例如菊花、连翘、金银花、桑叶等等,不论是哪种原因的发烧,中医治疗最主要的原则就是"因势利导"、"顺势而言",不采用强行退烧。一般而言,只要辩证正确,退烧的效果还是很快的!
 
  说到这,或许有的家长要问了,中医里说到的热证是否就是发烧?如果不是,那么究竟什么是热证呢?在此我要向大家说明一下。
 
  "热证"是人体感受阳热之邪(如风邪、热邪、火邪等)或阳盛阴虚、脏腑阳气亢盛和阴液亏损、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征候。西医在判断病人是否发热或温度高低,用体温表给病人测量一下体温,超过37度便称之为发热。而中医判断病人是不是属于热证,却不是测量体温就能了事。中医所说热证,固然常有发热这一症状,而且在外感疾病中大多体温升高,但在内伤疾病中,体温却又不一定升高。
 
  中医所说发热,主要是指病人的主观感觉,例如病人自觉手足心热或五心烦热,体温都可以不升高,所以中医所说的发热并不等于体温升高的发烧。即使体温有所增高而发烧,也不一定都属于热证。例如感冒病中的风寒表证,虽然病人发冷发热,体温也可以较正常为高,但因它的症状特点以寒象为主,如发冷重、流清涕、口不渴、舌苔白、脉不快等,仍然判断为表寒证,并不因其发烧而判断为表热证。
 
  许多病人体温正常,并不发热,但其症状特点属于热象,如自觉发热、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搏快,所以仍然判断为热证。即使连自觉发热的症状也没有,只要具备上述热象,同样可以辨认为热证。甚至连上述热象都不具备,但却有舌尖红而溃烂疼痛,也属于热证,因为舌尖红就是一种热象。
 
  由此可知,虽然发烧的病人大多属于热证,但热证并不等于发烧。判断是不是热证的关键在于是否以热象为主。

 


第93节:抗癌最佳菜--红薯(1)

  第四章吃好美食换健康
 
  ◎抗癌最佳菜--红薯
 
  我家附近有一个卖地瓜产品的作坊。每次从街边走过,总有缕缕沁人心脾的烤地瓜香飘入鼻间,使我不禁想到它的"古往今来"。
 
  早在16世纪,通天文、习火器的明代才子徐光启将这个新鲜事物--红薯引入了我国。由于红薯耐旱、耐瘠,栽培条件不高、对土壤的适应性强,故在不少土壤贫瘠地区,曾一直是人们的主食。在平原地带,红薯多作为饲料或工业原料。
 
  我国历代皇帝中,享年最高的乾隆皇帝(寿至89岁),与红薯之间也有一段小故事。据传,他在晚年曾患有老年性便秘,太医们千方百计地为他治疗,但总是疗效欠佳。一天,他散步路过御膳房,一股甜香气味迎面扑来,十分诱人。乾隆走进去问:"是何种佳肴如此之香?"正在烤红薯的一个太监见是皇上,忙叩头道:"启禀万岁,这是烤红薯的气味。"并顺手呈上了一块烤好的红薯。乾隆从太监手里接过烤红薯,就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吃完后连声道:"好吃!好吃!"此后,乾隆皇帝天天都要吃烤红薯。不久,他久治不愈的便秘也不药而愈了,精神也好多了。乾隆皇帝对此十分高兴,便顺口夸赞说:"好个红薯!功胜人参!"从此,红薯又得了个"土人参"的美称。

 


第94节:抗癌最佳菜--红薯(2)

  在《医林纂要探源》(约公元1760年)药性中,首先记载了它的药用价值,云其生用能"止渴,醒酒,益肺,宁心"。熟用能"益气,充饥,佐谷食"。当代《中华本草》中对其性味功能进行了总结,云其:"味甘,性平。归脾、肾经。"功能"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宽肠胃,通便秘。主治脾虚水肿,便泄,疮疡肿毒,肠燥便秘"。
 
  现代研究证实,红薯含有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烟酸、维生素A、B、C、E,以及钾、铁、铜、硒、钙等10余种微量元素,营养价值很高。而且,每100克鲜红薯仅含0.2克脂肪,产99千卡热能,分别为大米的1/4与1/3,是上好的低脂肪、低热能食品。换句话说,红薯是一种理想的减肥食品,它所含的热量甚至比一般的米饭还要低,所以吃过之后不用担心会发胖。再者,本品所含的大量膳食纤维等,在肠道内无法被消化吸收。从而能刺激肠道,增强蠕动,促进大便的排泄,对老年性便秘有较好的疗效。同时又能有效地阻止糖类变为脂肪,有利于瘦身减肥。故营养学家称其是营养最平衡的保健食品,最为理想的减肥食物。时下,日本人把烤红薯作为一种美味健康食品,欧美人还设计出以红薯为原料制作的冰淇淋、点心、糖果等。
 
  而在当今崇尚健康、养生的新时代,这个长期为人们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粗粮",被誉为是抗癌的佳品。美国一位生物学家发现,红薯中含有"脱氢异雄固醇",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我国古代的医学书籍对红薯的评价很高,《本草纲目》中记载红薯能"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并说如果久食,可"耳目聪明,耐饥延年"。
 
  然而,红薯与其他药食兼用之品一样,也不是人人均宜食用。中医认为,其甘腻敛湿、碍胃滞气,在不合理服用时,将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引发脘腹胀满、烧心泛酸,乃至胃脘疼痛等。故食用不宜过量,湿阻脾胃、气滞食积者应慎食。
 
  ◇红薯怎么吃更营养?
 
  一是忌生吃。南方不少地方时兴生吃红薯。红薯淀粉含量多,生吃的话消化较困难,最好煮熟吃。高温加热还能使可溶性纤维易消化,使其糖链变短,增加红薯甜味。

 


第95节:抗癌最佳菜--红薯(3)

  二是忌单吃。吃红薯时应当配合其他的谷类食物。单吃的话,由于蛋白质含量较低,会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所以,传统的将红薯切成块,和大米一起熬成粥其实是更科学的。
 
  吃多了会排气是不少人对红薯"敬而远之"的原因。但是我认为,每次吃200克左右的红薯一般不会有排气尴尬。和米、面搭配着吃,并配以咸菜或喝点菜汤也可避免。与白瓤的相比,红瓤的营养价值较高。在买红薯时,应挑选红瓤的、颜色较深的,这类红薯含有比较丰富的胡萝卜素。
 
  三、要适当延长蒸煮时间,使它含有的"气化酶"被破坏,食后就不会出现腹胀、烧心、打嗝、反胃、排气不适感。
 
  红薯的缺点是一次大量食用后会产生泛酸症状;如果吃烤红薯,泛酸症状就轻得多,不过,由于街头小贩烤红薯的烤炉可能含铅等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建议还是在家中用微波炉加工为妥;还可将红薯洗净切成小块,与粳米同煮成红薯粥,对老年人更为适宜。

 


第96节:茄子好吃更是药(1)

  ◎茄子好吃更是药
 
  2002年,我在一份报纸中看到一篇关于一位经历了3个世纪的百岁老人杜品华的报道。我记得文章中说到,记者在问她有什么长寿秘诀时,老人笑着说:"我特别喜欢吃茄子。"当年,这位老人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大世界吉尼斯之最--最长寿的人"的称号。
 
  说到茄子,这个其貌不扬的小东西真的具有使人益寿延年的功效吗?
 
  其实,以中医的角度来分析,茄子,性味苦寒,有散血淤,消肿止痛,治疗寒热,祛风痛络和止血等功效,古代曾将茄子列入皇帝的膳食之中。茄子的营养价值很高,其主要成为有葫芦巴碱,水苏碱、胆碱、蛋白质、钙、磷、铁及维生素A、B、C,尤其是糖的含量,要比番茄高出一倍,而茄子纤维还含有一定量的皂草甙,并且茄子中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P。每100克中即含维生素P50毫克,这是许多蔬菜水果望尘莫及的。维生素P能使血管壁保持弹性和生理功能,防止硬化和破裂,所以经常吃些茄子,有助于防治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和出血性紫癜。
 
  在我国,茄子是夏秋季节的时鲜蔬菜,自古就在全国各地栽培。
 
  正如苏颂所说:"茄子处处有之,其类有数种:紫茄、黄茄,南北通有;白茄、青茄,唯北土有之。"从颜色上看,茄子有紫色、黄色、白色和青色四种;从形态上分,茄子常见的有三种:球形的圆茄、椭圆形的灯泡茄和长柱形的线茄。
 
  茄子的吃法,荤素皆宜。既可炒、烧、蒸、煮,也可油炸、凉拌、做汤,都能烹调出美味可口的菜肴。
 
  因为茄子属于寒凉性质的食物,所以夏天食用,有助于清热解暑,对于容易长痱子、生疮疖的人,尤为适宜。消化不良,容易腹泻的人,则不宜多食,正如明代医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说:"茄性寒利,多食必腹痛下利。"《滇南本草》记载,茄子能散血、消肿、宽肠。所以,大便于结、痔疮出血以及患湿热黄疸的人,多吃些茄子,也有帮助,可以选用紫茄同大米煮粥吃。《本草纲目》介绍,将带蒂的茄子焙干,研成细末,用酒调服治疗肠风下血;《滇南本草》主张用米汤调服,更为妥当,因为肠风下血和痔疮出血,都不宜用酒。把带蒂茄子焙干,研成细末,更常作外用。冬季吃茄子堡芳香开胃、抗癌。紫皮茄子对高血压、咯血、皮肤紫斑病患者益处很大。古代名医朱丹溪认为茄子属土,甘而喜降,肠道疾病患者多吃茄子补脾益胃。
 
  《妇人良方补遗》记载把茄子细末用水调匀,外涂治疗乳房皲裂;现代的《中药大辞典》又介绍将冰片混入茄子细末之中,撒布于皮肤溃疡,都有一定效果。《随息居饮食谱》说茄子有"活血、止痛、消痈"的功效,确为经验之谈。
 
  ◇吃茄子防病新理念
 
  人到老年,由于血管逐渐老化,皮肤会出现"寿斑"(老年斑),而多吃些茄子,老年斑会明显减少。
 
  这是因为茄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B、C,蛋白质和钙,能使人体血管变软。茄子还能散淤血,故可降低脑血管栓塞的几率。此外,茄子还有以下一些功效:可防治出血性疾病。茄子富含维生素,可改善毛细血管脆性,防止小血管出血,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咯血、紫癜等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可防治高胆固醇血症。茄子纤维中所含的皂甙,具有降低胆固醇的功效。防癌。茄子中含有龙葵素,对胃癌、直肠癌有抑制作用。可防治内痔便血。茄子有清热活血、消肿止痛之效。

 


第97节:茄子好吃更是药(2)

  正如前面提到过的,茄子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理想食品。茄子中富含的维生素P等营养物质,有减少血管脆性,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强毛细血管的弹性,增强维生素C活性的作用,能有效地防止微血管的破裂出血,使血小板保持正常,可以预防脑溢血、视网膜出血、紫癜等病症。
 
  另外,茄子可以治疗内痔便血。因为茄子具有清热活血、消肿止痛的功效,所以,如果你有内痔便血的困扰,那么你可以每天用鲜茄子1-2个,洗净放到干净的碗里,加上少许的盐和油,放到锅中隔水蒸熟,连食数日便可置于。这对便秘也有一定的疗效。
 
  借用百岁老人杜品华的话说,茄子赛御膳,越吃体越健。当然你也不能就盯住茄子顿顿都吃,做什么都要讲究一个度。适当的食用茄子对中老年人以及患有心血管疾病、胆固醇高的人,都是有好处的。

 


第98节:土豆--长在土里的"第二面包"(1)

  ◎土豆--长在土里的"第二面包"
 
  土豆又叫马铃薯、洋芋艿。《本草拾遗》中曾有对土豆入药的记载,中医认为其性平味甘无毒,能健脾和胃,益气调中,缓急止痛,通利大便,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肠胃不和、脘腹作痛、大便不畅。
 
  现代研究证明,土豆对消化不良的治疗和利尿有特效,是胃病和心脏病患者的良药及优质保健品。另外土豆还有防治神经性脱发的作用,用生土豆片反复涂擦脱发的部位,对促进头发再生有显著的效果。土豆所含的粗纤维,有促进胃肠蠕动,有通便和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可治习惯性便秘。
 
  土豆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C以及矿物质,优质淀粉含16.5%,还有大量木质素等,对人体的营养价值较高,被誉为"第二面包"。值得一提的是,土豆的皮不能食用,含有一种有毒的龙葵素,发了芽的土豆也不宜再食用。
 
  ◇土豆也减肥
 
  很多人因为土豆淀粉含量比较高,不吃或少吃土豆,害怕吃土豆长肉。但营养专家告诉我们,土豆因其营养丰富而有"地下人参"的美誉,科学合理地吃好土豆,完全可以保持苗条身材。
 
  减肥的人都希望有既能保证营养,又不会饿肚子的减肥方法。土豆完全可以满足您的这些需要,让您吃了土豆,还可减肥。
 
  首先,吃土豆不必担心脂肪过剩,因为它只含有0.1%的脂肪,是所有充饥食物望尘莫及的。其次,土豆中的蛋白质不但有营养价值,还有保健功能。按营养学观点,0.5公斤土豆的营养价值大约相当于约2000克苹果。
 
  你更不必担心肚皮有难熬的饥饿。土豆在补足人体需要的几乎全部营养素的同时,那丰富的纤维素可以让胃鼓鼓的,有"酒足饭饱"之感。
 
  但减肥者要注意将土豆做主食而不是做菜品来食用。可以吃煮土豆、做土豆条或煎土豆饼,每日坚持一餐只吃土豆,长期下去对预防营养过剩或减去多余的脂肪很有效。
 
  对于洋快餐中比较多的土豆泥、炸薯条,专家认为,土豆泥由于在加工过程中被氧化,破坏了大量维生素C,使营养成分大大降低。炸薯条反复高温加热,产生聚合物,所以要尽量少吃。
 
  ◇土豆揭秘
 
  现在,全世界五大洲都有马铃薯出产。马铃薯的故乡在南美洲,根据考古学家在秘鲁印第安人古墓里,发现的大量嵌有马铃薯图案的各种陶器殉葬品,和马铃薯植株的残枝分析,当地种植马铃薯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千年至二千八百年。
 
  根据马铃薯的来源、性味和形态,人们给马铃薯取了许多有趣的名字,例如:意大利人叫地豆,法国人叫地苹果,德国人叫地梨,美国人叫爱尔兰豆薯,俄国人叫荷兰薯;我国云南、贵州一带称芋或洋山芋,广西叫番鬼慈薯,山西叫山药蛋,东北各省多称土豆。鉴于名字的混乱,植物学家才给它取了个世界通用的学名--马铃薯。
 
  营业价值高得很
 
  事实上,马铃薯的营养价值是相当高的。据分析,每100克马铃薯含蛋白质1.5-2.3克,脂肪0.7克,碳水化合物15-25克,钙11毫克,铁1.2毫克,钾5毫克,镁23.9毫克,维生素B10.1毫克,尼克酸0.4毫克,维生素C16毫克。因此,国内外营养学家誉之为"十全十美的食物",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几乎都具备了。美国农业研究机构的试验证明:每餐只吃全脂牛奶和马铃薯,就可以得到人体所需要的一切食物元素。早期的航海家们,常用马铃薯来预防坏血病。

 


第99节:土豆--长在土里的"第二面包"(2)

  现代营养学家认为马铃薯是一种很好的保健食品,具有和胃调中、健脾益气、补血强肾等多种功效。根据马铃薯含蛋白质低、含钾量高的特点,对需低蛋白饮食的肾病患者,以部分马铃薯代替粮食,不仅利尿,且可中和体内过多的酸性废物并使其排出体外。马铃薯可以控制糖尿病人的饮食,用200克新鲜马铃薯代替50克米或面,既无使血糖升高之弊,又有将主食体积增大之利,增加了病人的饱腹感。肥胖病人亦可将马铃薯作为减肥食物,因其体积大,所含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又能使体内保持营养平衡。老年人常吃马铃薯,还可以防治便秘、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症的发生。
 
  又是粮食又是菜
 
  马铃薯的吃法多种多样,既可作粮食,又可做菜。据统计,马铃薯可以做出四百多种主副食品。在法国的烹饪学校里,学生们毕业之前必须学会用马铃薯制作一百种不同的菜才能领到毕业文凭。荷兰人用马铃薯、胡罗卜、洋葱头制成的菜肴被定为"国菜",每年十月三日,全国上上下下都要吃这种别具风味的国菜。尽管苏格兰人曾视马铃薯为禁忌食物,但今天的俄罗斯家庭几乎每一餐都有马铃薯,以至在高级宴席上也少不了马铃薯。我国将马铃薯做主食吃的不多,主要当蔬菜,一般最常吃的有马铃薯炖肉、马铃薯炒肉片、素炒马铃薯丝、拔丝马铃薯、葱油马铃薯泥等。
 
  由于马铃薯可以加工成薯条、薯丝、薯片、薯泥、果脯等方便食品,目前欧洲和美洲一些国家正在越来越广泛地将马铃薯加工利用,直接食用鲜薯量则逐渐减少。随着中国大陆对马铃薯加工成目前的净化淀粉、精细全粉、粉丝和酒等,已适应不了人们的需求,许多地方正在走国外加工马铃薯的道路,致力于生产马铃薯方便食品。
 
  马铃薯发芽不能吃
 
  但应该指出的是,马铃薯中含有一种叫龙葵素的有毒物质。在正常情况下,马铃薯的龙葵素含量极低,不仅不会危害人体,反而能缓解痉攀,对肠胃不好的人有一定的食疗作用。一旦马铃薯发芽或经光照变绿,龙葵素的含量就会大量增加,主要集中在芽、芽根和绿色的表皮内。发芽马铃薯龙葵素的含量可由没发芽前的含量每100克不超过3-5毫克增加到500毫克左右,足以使人中毒。其症状轻则口干、发麻、恶心、呕吐、腹泻、错厥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发芽的马铃薯是不能吃的。如怕浪费,可去掉芽,挖去芽眼,削掉变绿部分,用清水浸泡或在水中加入几滴醋,这样就会使毒素溶于水中分解为无毒物,再经加热烹调,就平安无事了。

 


第100节:色、香、味俱佳的西红柿(1)

  ◎色、香、味俱佳的西红柿
 
  说到西红柿,我们不得不先说说它的历史背景,那真可谓是曲折啊。据说,西红柿原产于南美洲的大森林里,野生西红柿的果实像豌豆一样大小,成串地悬挂在枝条上。当地人给它起了个可怕的名字--狼桃。长期以来,人们谈"狼桃"而色变,望之而生畏。到了16世纪,西班牙人把西红柿带到了欧洲,传入了法国。当西红柿来到法国时,人们以法国特有的激情与浪漫的方式欢迎了它。当英国公爵俄罗达里从罗诺克岛回国时,勇敢地摘了一颗"狼桃"作为礼品带给他的情人伊丽莎白女王。从此,狼桃被欧洲人冠以"爱情的苹果"之名。
 
  在此之前,西红柿一直被当做是观赏的植物,直到18世纪,法国有位画家在为西红柿写生时,见它芙蓉秀色,浆果艳丽,逗人喜爱,便动了品尝西红柿的欲念,冒险吃了一颗,食后不但没有任何不适,反觉甜酸可口。从此,开创了西红柿的食用之途。
 
  有人说西红柿属于蔬菜类,有人认为西红柿是水果,不管它到底属于哪个类别,只要吃下去对我们身体有益就好。西红柿不仅好吃,而且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西红柿营养丰富,在每100克西红柿中,含蛋白质0.6-1.6克,脂肪0.3克,碳水化合物2克,粗纤维0.4克,钙8毫克,磷37毫克,铁0.4毫克,胡萝卜素0.31毫克,烟酸0.6毫克和维生素A、B1、B2等,其中维生素P的含量,在蔬果中首屈一指。因此西红柿又被称为"神奇的菜中之果"。
 
  中医认为西红柿具有凉血养肝、清热解毒、降低血压的功效;而现代研究还表明:西红柿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番茄红素等,因此它还是一种天然的防癌食品。另外,西红柿因为营养高、热量低,也是渴望身材苗条女性的最爱。每天只要食用100-200克新鲜西红柿,就能满足人体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要求,同时,多吃些新鲜西红柿,对增强记忆能力、解除大脑疲劳、延缓衰老也具有一定的好处。
 
  而它的药用价值也很大,西红柿是维生素C的天然食物来源,每天食用1-2个西红柿,可以增强血管柔韧性,制止牙龈出血,增强抗癌能力,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平肝、降低血压等作用,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非常有益。同时,西红柿中还含有一种特殊成分--番茄素,番茄素具有止渴生津、健胃消食的作用,可防治胃热口苦、发热烦渴、中暑等症,是益气生津、健脾和胃的佳品。

 


第101节:色、香、味俱佳的西红柿(2)

  一天,我在楼道里遇到一个邻居正低着头往前走,突然看到我,有些惊慌,似有似无地冲我笑了笑,便又低着头向前走。我看到他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好像是特别为男性"发明"的药物。怪不得他会有些不好意思。于是我叫住了他,说:"老张,干嘛呢,像做贼的似的。"老张站住脚,转身对我说:"唉,你是不知道啊,现在男性特别容易患前列腺癌,我得买点药预防一下。"听到这话,我噗嗤笑了一下,说:"老张,你担心这个啊。看你这么壮实,不会有什么病的,告诉你个防病的方子,平时多吃些西红柿吧。可以预防前列腺癌。"说完我就离开了。
 
  其实,西红柿是抗癌领域里升起的一颗新星。通过研究,人们发现西红柿中含有一种最有效的抗癌物质--里克品,它可以破坏人体内的放射物。因为放射物可能引起细胞中的DNA突变,使之成为癌细胞。所以,根据一项研究的数据表明,长期食用西红柿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可能性要比其他人低45%。
 
  另外,西红柿有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西红柿所含的芦丁、菌脂色素的成分可以提高肌体抗氧化功能,消除自由基等体内垃圾,保护血管健康,有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根据医学的理论,人体内的"游离原子团"如果不断增多,就会引发心肌梗塞,而西红柿中含有的菌脂色素,就可以及时地破坏那些"游离原子团",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西红柿中含有的有机酸,还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对高血脂症患者也很很有益处的。
 
  虽然,西红柿既好吃又对身体有益,但我们也要合理食用。
 
  ◇黄瓜与西红柿水火不容
 
  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去饭店吃饭,因为我这位朋友是东北人,所以他点的第一道菜就是"大丰收",然后又点一盘西红柿炒鸡蛋。我想很多朋友都知道这两道菜,一个是将胡萝卜、生菜、黄瓜等不同蔬菜搭配在一起蘸酱生吃的菜,一个是再普通不过的家常菜。从表面看,它们那么稀疏平常,但实质上,它们却是相互仇视的"冤家"。
 
  我们知道黄瓜里含有一种维生素C分解酶,会破坏其他蔬菜中的维生素C。食物中维生素C含量越多,被黄瓜中的分解酶破坏的程度就越严重。西红柿是典型的含维生素C丰富的蔬菜,如果二者一起食用,我们从西红柿中摄取的维生素C,再被黄瓜中的分解酶破坏,根本就达不到补充营养的效果。另外,辣椒、菜花、苦瓜等蔬菜也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最好不要和黄瓜一起食用。
 
  西红柿有营养,常吃身强壮,特别对于老年人来说,常吃西红柿好处多多。我想,每天吃一个西红柿应该不难做到吧。

 


第102节:玉米胜黄金,常吃健身心(1)

  ◎玉米胜黄金,常吃健身心
 
  《人民日报》海外版曾刊登了一篇关于一位百岁老人是如何养生的报道,文章中说:当记者沿着北古榕树装点得小路向坡上走去时,看到村前的一块红薯地里,一位中年模样的壮族妇女正在挥舞着锄头,翻地收红薯。记者上前打听时,一位会说普通话的妇女笑着指了指那位中年模样的壮族妇女说:"她就是你要找的百岁寿星黄妈伦老奶奶!"
 
  当时,记者就惊呆了。眼前的这个腰不弯,背不驼;耳不聋,眼不花,说话声音洪亮的老大妈就是百岁老人?但咋看咋不像。
 
  而问到老人的养生秘诀时,老人说:"吃玉米,玉米是我的终身主食。"
 
  说到玉米,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以其色泽金黄、晶莹润泽而受到普通百姓的喜爱。玉米,又称"玉蜀黍"、"苞谷"、"玉茭"、"棒子"等,据考证,玉米原产于南美洲,早在16世纪中期,便传入了我国。目前,除了我国的青海省以外,几乎其他省市都种植玉米。我国种植的玉米种类也很多,有黄玉米、白玉米、糯玉米和杂玉米等。玉米成为我国北方和西南山区及其他旱谷地区人民的主要粮食之一。
 
  但要说起吃玉米对人体的益处,不知你了解多少呢?
 
  中医学认为,玉米味甘性平,入肝、肾、膀胱经,有利尿消肿、平肝利胆、健脾渗湿、调中开胃、益肺宁心、清湿热等功能,立秋时令食用不但能祛秋燥,还有助于延缓衰老。

 


第103节:玉米胜黄金,常吃健身心(2)

  更重要的是,近些年来,国内外对玉米的关注逐渐加大,玉米的医疗作用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尤其是对它的抗癌作用有较深入的研究。
 
  多吃玉米远离癌。玉米中含有一种特殊的抗癌因子--谷胱甘肽,该因子可与人体内的多种致癌物质结合,使其失去致癌性;玉米中含有的胡萝卜素被消化吸收后,可在身体内转变成有生理活性的维生素A,而维生素A能够阻止、延缓癌前病变,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维生素A或胡萝卜素的摄入量和肿瘤的发病情况成反比例,胡萝卜素亦可预防肺癌、胃癌、食管癌、膀胱癌和结肠癌的发生;玉米中含有的维生素E是重要的抗衰老及美容物质。玉米中富含的纤维素是一种不能为人体所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可降低人肠道内致癌物质的浓度,减少分泌毒素的腐质在肠道内积滞,因而玉米可减少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发病率。纤维素中所含的果胶,能与致癌物质结合,使之成为无害的物质从人体排出;所含的木质素,使体内吞噬细菌及癌细胞的巨噬细胞活力提高2-3倍,可抑制癌症的发生。
 
  多吃玉米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现代医学认为,玉米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对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等都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因为玉米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亚油酸的含量高达60%以上,它和玉米胚芽中的维生素E协同作用,可降低血液胆固醇浓度,并防止其沉积于血管壁,玉米中含有的维生素B2(核黄素)等营养物质对预防心脏病、癌症等也有很大好处。
 
  玉米能防癌、抗衰老:玉米中含的硒和镁有防癌、抗癌作用:当硒与维生素E联合作用时,能防止十多种癌瘤,尤其是最常见的乳腺癌和直肠癌,另外,硒还可以调节甲状腺的工作,防止白内障的发生;镁一方面能抑制癌细胞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加强肠壁蠕动,促使体内废物排出体外,这对防癌也有重要意义。它含有一种长寿因子--谷胱甘肽,它在硒的参与下,生成谷胱甘肽氧化酶,具有恢复青春、延缓衰老的功能。

 


第104节:玉米胜黄金,常吃健身心(3)

  玉米须还有美容、减肥功能。因为玉米胚芽中的维生素E还可促进人体细胞分裂,增强人体新陈代谢、调整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能使皮肤细嫩光滑,抑制、延缓皱纹产生。玉米中含有维生素B6、烟酸等成分,它们具有刺激胃肠蠕动、加速排便的特性。另外玉米须有利尿作用,也有利于减肥。膨化后的玉米花体积很大,食后可消除肥胖人的饥饿感,但含热量却很低,是减肥食品之一。
 
  调节荷尔蒙:玉米中富含的维生素E可通过生殖腺增加荷尔蒙的分泌,改善性能力,预防小产。
 
  健脑:玉米中含有的谷氨酸还有一定的健脑功能。
 
  玉米可以明目:玉米含有类黄酮,对视网膜黄斑有一定作用,所以多吃玉米有明目作用。
 
  ◇暴饮暴食后可以吃玉米清肠
 
  长假期间,很多人胡吃海塞、暴饮暴食,在为美食连续"作战"的同时,也让肠胃负担重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排便不畅等问题。
 
  营养专家指出,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节后饮食一定要好好调理,适当吃些富含粗纤维的食物给肠道进行一下大扫除。专家建议,节后一周内要减少精制米、面、糖果、甜糕点的摄入,主食最好以谷类粗粮为主,例如秋玉米就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玉米之所以能够成为清肠能手,主要归功于它里面富含的粗纤维。同样是主食,它可以让我们摄入比普通米面高出好几倍的植物纤维素。这些粗纤维进入我们的肠道,会吸收大量水分,并膨胀起来,从而增加了大便量。与此同时,玉米中的粗纤维还会刺激胃肠壁,加快大便和肠道中其他废物排出体外的速度。这样假期中积攒的毒素就会很快被清理掉,一度紊乱的肠胃也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调整。
 
  "不光是节后,平时都应该多吃点玉米,它的好处远不只清理肠胃,常吃玉米还可降压、防癌、降胆固醇、软化血管、抗衰老,玉米中富含的玉米黄素对防止眼睛老化、视力下降也有非常好的食疗作用。"据专家介绍,她家餐桌上经常可以见到玉米的身影,而且是变着花样吃,如煮老玉米、熬棒子粥、摊玉米饼、用玉米入菜等等。

 


第105节:玉米胜黄金,常吃健身心(4)

  专家提醒,饮食均衡最重要,因此节后宜减少肉类的食用,倒不必完全忌口,不过最好以清蒸或炖卤的方式烹制。其他如豆腐、蛋、鱼类等食材的料理也同样应以清蒸为主。
 
  由此可见,玉米对保持人体营养平衡,促进健康长寿很有作用。随着人们对玉米的认识不断提高,玉米也成为当前世界热门食品之一。
 
  最后要提醒大家,吃玉米时应把玉米粒的胚芽全部吃进,因为玉米的许多营养都集中在这里。玉米熟吃更佳,烹调尽管使玉米损失了部分维生素C,却获得了营养价值更高的抗氧化剂活性。

 


第106节:"黄金豆"里的"脑黄金"(1)

  ◎"黄金豆"里的"脑黄金"
 
  在古希腊神话中,农业女神得墨忒耳给出远门的女儿普西芬尼一粒大豆,并对女儿说,大豆能"消除邪恶,防治百病"。但善良无私的普西芬尼并没有把这粒大豆据为己有,而是留给人间播种繁衍,成为世界上一大农作物之一。
 
  当然,这是外国人对大豆产生的一种理解。事实上,大豆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农作物,据考证大豆在我国已有4600年人工种植的悠久历史。正如《诗经》中所云:"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在古代,大豆叫做"菽"。它被称为"营养之花"、"豆中之王"和"田中之肉",是数百种天然食物中最受营养学家推崇的食物。中医学认为,大豆性味甘平,具有益气养血、健脾宽广、润燥消水的功效,可用于气血虚弱、疳积下利、消化不良、小便不利等。大豆可预防动脉硬化,抑制人体发胖,防止缺铁性疾病,补充儿童和中老年人的钙质,还有增强脑细胞发育,增强记忆力的作用。
 
  科学家发现,大豆对于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大豆中除含有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以及胡萝卜素、维生素B1烟酸等外,还含有大豆低聚糖、异黄酮、皂甙、核酸等对人类健康极为珍贵的保健因子。大豆的营养价值仅次于肉、奶和蛋,故有"植物肉"的美称。
 
  大豆低聚糖是大豆中含有低分子可溶性糖类的总称,具有甜度低、热量低、耐酸、耐高温的特点。在生理上大豆低聚糖具有较强的活性,可促进人体内双歧杆菌的生长,并且可从根本上调理人体肠胃功能,抑制肠内有害菌群生长,防治便秘和腹泻。
 
  大豆异黄酮含量为0.05%-0.07%。实验证明大豆异黄酮具有抗肿瘤作用,对心脑血管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胆固醇,防治妇女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等。
 
  大豆皂甙的生物药学活性实验证明,大豆皂甙能改善心肌供氧量,提高人体耐缺氧能力,减少体内的脂肪含量,起到抗衰老、减肥的保健作用。大豆皂甙可以降低体内转氨酶含量,抑制过氧化脂质的产生,减少血脂含量,改善体内纤维蛋白的溶解等,从而达到保护肝脏、防治血栓形成、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症的目的。
 
  大豆核酸广泛分布在大豆中,核酸是细胞的核心物质,是细胞里最重要的生命大分子之一,具有增强自主修复能力、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机能、提高免疫力、预防传染病等作用。
 
  ◇食用豆类食物的好处
 
  1.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大豆含有40%的蛋白质,而牛肉、鸡肉及鱼肉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0%、21%和22%。大豆中除含有优质蛋白质和植物油之外,还含有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的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如大豆异黄酮、大豆磷脂、大豆多肽、大豆膳食纤维等。日常人们喜爱豆谷相混食用,大豆蛋白质内赖氨酸较多,蛋氨酸却较少;而米面含蛋氨酸丰富。
 
  2.防止血管硬化。大豆中的卵磷脂可除掉附在血管壁上的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预防心血管疾病,保护心脏。大豆中的卵磷脂还具有防止肝脏内积存过多脂肪的作用,从而有效地防治因肥胖而引起的脂肪肝;大豆内还含有一种脂肪物质叫亚油酸,能促进儿童的神经发育。亚油酸还具有降低血中胆固醇的作用;所以大豆是预防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的良好食品。此外,大豆内还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钙、磷、铁等无机盐。
 
  3.防治骨质疏松症。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所以,老年男女都容易骨折。如果妇女在绝经前几年采用激素替代治疗可防止骨质流失。动物实验证明,大豆所含的优质蛋白质能良好地增进骨的形成,对人体实验结果,也证明了大豆的优质蛋白质在短期内能增加骨的密度,从而促进骨骼的健壮。

 


第107节:"黄金豆"里的"脑黄金"(2)

  4.通导大便。大豆中含有的可溶性纤维,既可通便,又能降低胆固醇含量;其中,毛豆(新鲜未去豆荚)含有丰富的食物纤维,能较好地改善便秘。
 
  5.降糖、降脂。大豆中含有一种抑制胰酶的物质,对糖尿病有治疗作用。大豆所含的皂甙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同时,可抑制体重增加。
 
  6.大豆所含的大豆异黄酮是一种结构与雌激素相似,具有雌激素活性的植物性雌激素,能有效调节血脂、降低胆固醇、保护心血管、稳定情绪。能够减轻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症状、延迟女性细胞衰老、使皮肤保持弹性、养颜、减少骨丢失,促进骨生成、降血脂等。
 
  7.能防治绝经期综合症。绝经期是妇女进入老年期的开始,这一期的妇女的热、潮红和老年性阴道炎,都是起因于卵巢功能的衰退。因此,常吃大豆和豆制品,如豆腐肉丁羹、豆浆。大豆中富含纤维素,能调节体内热能,维护血糖平衡,对防治老年人肥胖和糖尿病都有重要意义。并可促进绝经期妇女阴道细胞的活力,从而提高老年妇女的健康。
 
  8.防癌抗癌。大豆中的异黄酮类化合物对乳腺癌、前列腺癌以及其他一些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大豆对绝经期的老年妇女乳腺癌,有显著的预防作用。
 
  9.黄豆芽富有维生素C及游离氨基酸,鲜者味甘性寒,无毒,干者味甘性平。入脾、胃、膀胱经。有利湿,清暑,通脉之功效。用于暑湿、湿温、发热、身重、胸闷、湿痹、水肿等症。而发酵的豆制品不仅可以助消化还有促进人体造血,营养神经的作用,既可减慢老化、增强脑力、提高肝脏的解毒功能,又能降低血脂、解除疲劳、预防癌症。
 
  另外,在我国近30%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大约8%的城市儿童已步入肥胖的行列,适度减肥有利于健康。在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中,蛋白质是不能减少的。如果一味地减少动物(肉类)脂肪的摄入,同时也会减少蛋白质的摄入量,而通过摄入肉类来摄入蛋白质又会因为大量摄入脂肪而不利于减肥。因此建议减肥的人们,在减肥食谱中可以用大豆蛋白等植物蛋白来替代动物蛋白,这样在保证蛋白质摄入量的同时,又可以避免摄入大量动物脂肪。

 


第108节:"黄金豆"里的"脑黄金"(3)

  ◇食用宜忌
 
  1.大豆是更年期妇女、糖尿病和心血管病患者的理想食品;脑力工作者和减肥者也很适合;
 
  2.大豆在消化吸收过程中会产生过多的气体造成胀肚,故消化功能不良、有慢性消化道疾病的人应尽量适量食用;
 
  3.患有严重肝病、肾病、痛风、消化性溃疡、低碘者应禁食;患疮痘期间不宜吃黄豆及其制品。
 
  4.食用时宜高温煮烂,不宜食用过多,以碍消化而致腹胀。
 
  5.据美国专门机构研究,这与婴儿对大豆中的植物雌激素的反应与成人完全不同有关,所以不要让婴儿多喝豆奶。
 
  6.有豆类过敏者亦不宜食用。

 


第109节:菜中之王--菠菜

  ◎菜中之王--菠菜
 
  在一次陪小孙女看动画片《大力水手》时,小孙女突然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力水手一吃菠菜,他的胳膊就变粗啊?"我说:"那是因为他吃了菠菜就有力量了。" "那为什么他吃了菠菜就有力量了呢?"小孙女接着问。我支吾、哼哈了一阵,没有回答她的这个问题。不是我不知道答案,而是想她这样的"为什么"小孩子问起问题来,会把你烦死。所以我以给她拿好吃的为借口,走开了。
 
  就像动画片中演的,大力水手吃了菠菜,就会全身有力量一样。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经常吃菠菜的话,同样就会感到身上有劲。
 
  四川的一位百岁老人张秀熟说:"我的长寿秘诀就是喜欢吃菠菜,我常年吃菠菜,能感觉到身上有劲。"
 
  菠菜,原产于波斯国,也就是现在的伊朗一带。当时它被阿拉伯人誉为是"蔬中之王"。唐代贞观二十一年,尼泊尔国王那棱提婆把菠菜当作礼物,派专人送到我国长安。从此,菠菜便在我们国家生根落户了。
 
  大家都知道,菠菜含有大量的蛋白质,一斤菠菜的蛋白质含量约等于两个鸡蛋所含的蛋白质。而它所含的丰富的胡萝卜素、纤维素、维生素C等,又是其他蔬菜无法比拟的。它的含铁量更是在蔬菜中名列前茅,所以常吃菠菜会令人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可见,菜中之王的美誉,不是虚夸的。
 
  菠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记载:"菠菜通血脉,开胸膈,下气调中,止渴润燥,根尤良。"中医学认为,菠菜有滋阴润燥,通利肠胃,补血止血,泻火下气之功效。对津液不足、肠胃失调、口渴思饮、肠燥便秘以及肠结核、痔疮、贫血、便血、高血压等症均有一定的疗效。并能促进胰腺分泌,帮助肠胃消化。常吃菠菜,对预防舌炎、唇炎、口角溃疡、皮炎、阴囊炎,也有一定的疗效。
 
  ◇菠菜不能与豆腐同吃
 
  如果说菠菜百般好,那是不全面的。即使是蔬菜之王,也有它的弊端。我们在以往的生活中常说"菠菜不能和豆腐同吃"。如今又有人提出,只要把菠菜在沸水中焯一下,可以降低草酸的含量,就能再和豆腐同炒。这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正确?
 
  一般情况下,菠菜是不能和豆腐同吃的。研究表明,菠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蛋白质、糖类、钙、磷、叶酸、草酸等,能帮助消化、止渴润肠,并能促进胰腺分泌。常吃菠菜,对人体正常视力和上皮细胞有益,并能防止夜盲症,增强抵抗传染病的能力及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等,对预防口角发炎、唇炎、舌炎、皮炎、阴囊炎有一定的效果。而豆腐性寒,味甘,具有清热利尿,益气宽中功效,但含嘌呤较多。
 
  中医理论认为,寒凉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而豆腐和菠菜两物相加更加寒凉,伤胃、伤脾、伤肾。尤其是对于平素胃寒作闷、反胃、嗳气、吞酸者,或易腹胀、腹泻的脾虚者,或常有遗精、早泄、腰痛、夜尿多的肾虚者,或病后体虚、头晕目花、手足麻木、产后体虚、自汗、大便稀烂、小便清长者,或痛风患者及尿酸浓度增高者更不可食用。
 
  另外,菠菜具有润肠通便功能,豆腐内也含有大寒药性的石膏,菠菜同豆腐同食用,易引起大便稀烂,严重时可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再者,豆腐含有硫酸钙、氯化镁等无机盐类。若与菠菜中的草酸相遇,则化合为草酸钙与草酸镁,这两种化合物产生白色沉淀,人体不能吸收。故长期配食,使人缺钙或结石,尤其对小儿不利。
 
  现在有人提到"把菠菜在沸水中焯一下,就能再和豆腐同炒",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需要进一步研究证明,是否菠菜被沸水焯一下,草酸的含量会下降,具体会下降多少,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数据。
 
  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常用、最正确的去掉或减少草酸的办法很简单:在吃菠菜前,可先用开水烫一下或用水煮一下,而后捞出,然后再凉拌、炒食或做汤,这样做既可保全菠菜的营养成分,又能除掉部分草酸。
 
  所以,我建议大家吃菠菜时,一定要注意去草酸的这个过程。

 


第110节:大蒜里的魔力(1)

  ◎大蒜里的魔力
 
  上古时期,黄帝有一次在登上嵩山后,因为食莸芋充饥而中毒,顿时感到头晕、腹痛、口渴、四肢无力,服用了多种解药都无效。无奈之下,黄帝只好等死。就在这时,黄帝突然发现在路边的草丛中长着几棵形状特殊的草,从前并没见过。黄帝好奇地爬过去拔了一棵,用力搓揉后会有一股浓烈的臭气,略尝一下,味道有些辛辣,可是它质嫩多汁,感觉不错。于是黄帝便将剩下的几棵嫩草都吃了下去,不想一二个时辰之后,黄帝中毒的症状有所缓解,从而,黄帝又发现了一味新的解毒药。
 
  最终他将新找到的几棵,连根挖起带回家中种植,经多次试验发现这种植物不仅味道好可作蔬菜食用,而且确有解毒作用,黄帝便教臣民们广泛种植,这种植物就是今天的大蒜。
 
  从中医的理论来说,大蒜味辛性温,具有解毒消肿杀虫的功效,主治痈疖疮肿、皮肤癣痒、痢疾、泄泻、肺痨、百日咳、钩虫病、蛲虫病,并可用于防治流感、流脑、乙脑等多种流行性传染性疾病。
 
  自古我国就有"大蒜上市,药店关门"的说法。作为中医眼中的天然抗生素,大蒜的魔力还真是非同小可。
 
  大蒜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据近代科学研究报道,大蒜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而且使用方法简单易行,患者只需每日生食大蒜3克,经过1个月,胆固醇含量就会明显降低。德国医学家用大蒜治疗80例高血压患者,观察结果表明,患者的血压均获得稳定下降。他们认为,大蒜的降压作用来自它含有的"配糖体"。医学界还认为,大蒜对防治冠心病有特效,因为血脂过高的人常因脂肪阻塞血管而引起冠心病,而大蒜却具有清除脂肪的作用。大蒜还可促进肌体对B族维生素的吸收,从而起到保护神经系统和冠状动脉的功能及预防血栓的形成。

 


第111节:大蒜里的魔力(2)

  大蒜可以延年益寿。唐代养生家宋玄白曾在茅山(今江苏句容县境内)修道,其一生好吃大蒜,还将大蒜普施众生。凡是跟随他吃蒜的人,大都终身无病,活到八九十岁。他自己一生未患过病,百余岁爬山涉水如履平地。
 
  大蒜具有防癌作用。近年来,大蒜的防癌作用已被广泛认识。大蒜中的脂溶性挥发油等有效成分具有激活巨噬细胞的功能,可以增强免疫力,从而提高机体抵抗力。山东省金乡县癌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跟当地人喜欢吃大蒜有着密切的关系。
 
  专家指出,吃大蒜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大蒜吃多了会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大量食用大蒜还对眼睛有刺激作用,容易引起眼睑炎、眼结膜炎。另外,因为大蒜有较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不宜空腹食用。胃溃疡患者和患有头痛、咳嗽等疾病时,不宜食用大蒜。
 
  有不少人担心,吃蒜后嘴里的气味会影响与他人的交流。其实,在吃完大蒜后喝一杯咖啡、牛奶或绿茶或嚼几颗花生米,都可以起到消除气味的作用,嚼一些绿茶叶效果会更好。平时准备些口香糖,也可以在吃完大蒜后派上用场。
 
  大蒜很神奇,驱病有魔力。只要做到科学吃大蒜,既不会破坏大蒜素,又可避免嘴里的特殊气味,就容易坚持下来,发挥其驱病延年的魔力。
 
  大蒜还有较好的美容作用,用大蒜汁搽秃头或脱发处,随之用热毛巾包裹头部1-2小时,再用肥皂水洗净,数次之后即可长出丝样软发。由等量的大蒜汁、蜂蜜、百合花汁和白蜡在慢火上制备成软膏,这种软膏可防止面部皱纹过早的出现,也可消除雀斑与色素沉着,长时间敷于疣子、鸡眼上可使其自动脱落。此外,大蒜还有强壮作用。
 
  ◇大蒜怎样吃才杀菌
 
  第一步--生吃才杀菌:"大蒜之所以有这么出色的功效,营养室副主任营养师李长平解释说:"是因为它含有蒜氨酸和蒜酶这两种有效物质。一旦把大蒜碾碎,它们就会互相接触,从而形成大蒜素。大蒜素很强的杀菌作用,但大蒜素遇热时会很快失去作用,所以吃生蒜要比熟蒜杀菌效果好。"大蒜适宜生食。大蒜遇热遇成都会失去保健作用。因此,如果想达到最好的保健效果,食用大蒜最好捣碎成泥,或者把它切成片,停上15分钟,让它跟氧气结合产生大量的大蒜素,发挥抗癌的作用。

 


第112节:大蒜里的魔力(3)

  第二步--捣碎
 
  不要切碎:因此,如果想达到最好的保健效果,食用大蒜最好捣碎成泥,而不是用刀切成蒜末。并且要先放10-15分钟,让蒜氨酸和蒜酶在空气中结合产生大蒜素后再食用。所以家庭里用蒜生拌凉菜,吃饺子时候用醋和少量芝麻油调的蒜泥都是很健康的吃法。
 
  变着花样吃大蒜
 
  腊八蒜:我国传统美食--北方人过腊八节用醋、糖腌制的腊八蒜,成品蒜呈淡绿色,味道酸甜辣俱全,可以缓解口干、增强食欲。蒜里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与醋酸结合有益健康。
 
  烤蒜:对于体质虚弱和胃肠衰弱的人,可以适当吃些熟蒜比如烧蒜。夏季吃烧烤的人们爱把大蒜放在火炉上烤一下趁热吃。这种烧出来的蒜几乎没有臭味,吃起来像白果一样,味道很好,但是这种蒜的杀菌消毒作用要大打折扣。

 


第113节:良药佳果落花生(1)

  ◎良药佳果落花生
 
  花生又名落花生,作为佐餐佳肴既可作下酒的小菜,又可作招待客人的美食或者平时吃的零食。但是你是否知道,花生不仅是美食佳果,还是一味治病强身的良药。
 
  中医药学认为:花生性味甘平,有扶正补虚、悦脾和胃、润肺化痰、滋养调气,利水消肿,生血生乳、清咽止疟的作用,对营养不良,贫血萎黄、脾胃失调、咳嗽痰喘、肠燥便秘、乳汁缺乏、出血等症的治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据《本草备要》载:"落花生,辛,能润肺,香,能舒脾,果中佳品。能益脾润肺。"
 
  花生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在谈到花生的功能时说:"花生悦脾和胃、润肺化痰、滋养补气、清咽止痒"。《滇南本草》说:花生盐水煮食治肺痨,炒食治腹内冷积肚疼。《药性考》指出:"本品炒熟食用胃醒脾,滑肠润燥。"花生适用于治疗营养不良,脾胃失调,各种贫血,咳嗽痰喘,肠燥便秘,乳汁缺乏等症。
 
  吃花生可以预防心脏病。研究人员发现,那些从未患过心脏病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每周都有食用花生(或花生酱)的习惯,而完全不吃花生的人比常吃花生的人患心脏病的机会要多一倍。因为花生含有可预防心脏病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血液内胆固醇的含量。此外,在花生中含有的可溶性纤维被人体消化吸收时,会像海绵一样吸收液体,然后膨胀成胶状体随粪便排出体外。当这些物体经过小肠时会与胆汁接触,吸取胆汁内的胆固醇,从而可使胆固醇降低。花生中含有的维生素E可以阻止血液中的血小板沉积在血管壁上,使血管保持柔软。血管不易硬化,自然患心脏病的机会就少了。
++++++++++++++++++++++++++++++++
欢迎光临T x t L E(txt乐)
www.txtle.com
所有小说解压密码为www.t x t l e.com
上万部txt格式小说免费下。
++++++++++++++++++++++++++++++++ 

 
  吃花生可以延年益寿。花生含天门冬氨酸较多,因而具有解除疲劳的作用;花生米中果糖为左旋糖,比其他糖含更多羟基,不仅能被肝脏贮存,而且能很快被肌体利用,且不会形成脂肪积累;花生脂肪中笛较丰富的维生素E,能防止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消除"自由基",起到抗衰老作用。
 
  吃花生可以延缓脑功能衰退。花生含谷氨酸较多。谷氨酸是大脑中含量最多的氨基酸,神经细胞的兴奋和抑制物质均与谷氨酸确关。花生中还含有一定数量的卵磷脂,它能经肠道酶的作用转化为胆碱,进入脑内与乙酸结合成为乙酰胆碱,是重要的神经递质,可促进脑细胞发育,提高儿童智力,增强记忆力。
 
  吃花生可以防治各种出血性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花生能缓解血友病患者的出血症状,其所含的营养元素具有抗纤维蛋白溶解、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加强毛细血管收缩等功效,通过调整凝血因子对各种出血性疾病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出血、肺结核咯血、泌尿道出血、齿龈渗血、外伤性渗血等有较好的止血作用。
 
  吃花生还可以美容。花生脂肪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甾醇能使肌肤润泽、细腻,使头发丰厚、有光泽。
 
  花生的确是一种物美价廉、营养全面的保健食品,而且吃法也很多。可生食,也可油炸,可炒,可煮,从佐餐的佳肴到下酒的小菜,小小花生无处不在。在花生的诸多吃法中,以炖吃为最佳。油煎、炸或用火直接爆炒,对花生中富含的维生素E及其他营养成分破坏很大。另外,花生含有大量植物油,遇高热蒸制,会使花生甘平之性变为燥热之性,多食、久食或体虚火旺者食之,极易生热上火。因此,从养生保健及口感方面综合评价,还是用水炖花生为最好,它具有不温不火、口感潮润、入口即烂,易于消化的特点。倘若再适当加些中药一并煮食,食药并进,相得益彰。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花生容易变质,变质后则易产生致癌性很强的黄曲霉毒素,故要妥善保管。如花生已霉变,则不可食用。

 


第114节:良药佳果落花生(2)

  ◇花生补血别搓皮
 
  吃花生要连红皮一起吃,花生外面那层薄薄的红衣对人体有很多好处,已经为很多人所熟知。但有人认为"中老年人不宜吃花生,即使吃花生也要剥掉那层红衣"。那么,花生外这层薄薄的红衣究竟有哪些"本领"?它是不是适合所有的人食用呢?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花生可以抗纤维蛋白溶解,促进骨髓生成血小板,增强毛细血管的收缩,调整凝集因子的缺陷等。从中医理论来讲,花生之所以具备"补血止血"的作用主要就是其外那层红衣的功劳。
 
  中医理论认为,"脾统血",气虚的人就容易出血,花生红衣正是因为能够补脾胃之气,所以能达到养血止血的作用,这在中医上讲叫"补气止血"。所以"红衣"对各种出血及出血引起的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有明显效果。
 
  女性更应常吃花生"红衣"。女性朋友,尤其是处于经期、孕期、产后和哺乳期的女性更应该常吃、多吃,因为这些时期的女性失血和消耗营养较多,花生红衣对于她们养血、补血很有好处。同时,花生红衣还有生发、乌发的效果。中医认为,"发者血之余",脱发、白发是因为血亏,使发不得滋养所致。而花生红衣养血、补血,能使人的头发更加乌黑靓丽。
 
  当然,目前有少数报道说"因花生红衣具有增强凝血的作用,所以不适于血液黏稠度偏高的人,否则易引发血栓"。我并不认同这一观点。我想,根据我在前面所提到的观点,大家心中自然有所判断。
 
  ◇跌打淤肿病人不宜吃花生"红衣"
 
  再好的食品也不是适合所有人吃,花生用之不当,也会产生不良作用,《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花生本有涤痰之功……世俗以火炒食,反能生痰。"说明不同的制作方法,花生有不同的作用。煮花生可以润肺止咳,生吃可以下痰,炒食则会生痰。一般而言,花生煮熟吃能养胃、润肺,炒、炸食用易使人上火。
 
  另外,吃花生也并非"百无禁忌"。比如有些跌打淤肿的病人,就不宜吃。因为花生红衣能止血、促进凝血,跌打损伤、血脉淤滞者吃的过多,会出现血淤难散,加重淤肿。消化功能不好,"脾弱便溏"的人不宜吃花生,因为花生中含有丰富的油脂,有缓泻作用,会加重腹泻。另外,因为花生中含有的油脂多,需要多耗胆汁去帮助消化,所以那些做过胆囊切除手术或患有严重胆病的人,也不宜多吃花生。
 
  ◇嚼花生轻轻松松除口臭
 
  很多老人,总是会出现一些不明原因的口臭,此时若能嚼嚼花生,对改善口腔异味具有立竿见影的奇效。这是因为花生含有多种天然芳香物质,且其气味清新自然,较之使用口香糖等方法,花生更能使口腔气味趋近自然。
 
  医学研究表明,花生中的β谷固醇可抑制口腔细菌的生长,并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本草纲目》也载:"花生悦脾和胃,润肠化痰,滋养补气,清咽止痒。"中医临床也偶用花生治疗慢性胃炎、支气管炎等消化和呼吸道疾病。因此,口气不好的人可以每天少量、反复咀嚼花生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