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无印良品地址:示修持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04:34
【示修持方法】
1. 依教奉行才能证果
世尊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是说我们有幸得人身,而且有机会听到佛的正法,应当要珍惜此殊胜之因缘。这些年,我们认真学习佛的教诲,在现实生活上得到了证明。最浅的常识,佛讲的「因缘果报」,我们很冷静、细心去观察,确实财布施得财富的果报,法布施得聪明智慧的果报,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的果报。能明白此理,了解事实真相,生活在世间,心情自然就稳定,所谓「心安理得」;道理明了之后,心就安了。
在《了凡四训》中,了凡先生与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起一个妄念,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一般人妄念纷飞,分别执着太多,这就是经上讲的「凡夫」、「可怜悯者」。禅师说:「你的功夫不错!」他说:「我没有功夫,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了,一生的休咎、吉凶、祸福,都是命里安排好的,打妄念也没用处,所以就不打了。」了凡先生虽然明白事实真相,但没有透彻明了,也就是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禅师为他开示,将所以然之理告诉他。他依照禅师的教导,认真努力去做,真的改变了命运。所以,明了道理与事实真相,才能改变命运,创造命运。
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每个阶级所了解的道理与事实真相都不同。最低的是圆教初信位菩萨,所明了的比了凡先生高出太多了,但在佛法里是属于阶层最低的菩萨,到如来果地才是究竟圆满透彻的明了。所以,佛家的教学,无非是教导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已。真正明了真相,就是法身大士,是圆教初住菩萨的果位。初住以下,虽明了而没有透彻,只是解悟,没有达到证悟。譬如,佛说一切众生就是自己的法身,我们深信不疑,这是解悟,但没有证实,还不能将一切众生真的看作自己,众生与自己之间仍有差别。若是对待一切众生,真的与对待自己一样,就是证悟,这是法身大士。
我们现在虽然懂得这些道理,但还做不到,这就是解悟,不是证悟。李老师常说,解悟不管用,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无法脱离轮回,证悟才能脱离轮回;不但脱离轮回,而且脱离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才真正得大自在,得幸福美满。十法界里的美满、幸福不是真的,「真善美慧」是有名无实;一真法界才是真实的,「真善美慧」都是事实。佛陀对我们的期望及勉励,是希望我们在一生当中证得。佛所说的是我们一定能做到的,问题是「你肯不肯做」。佛教我们将心量拓开,爱一切众生像爱自己一样,这就是行,解行要相应才能证得。
世间有些野心家,想做世界的主宰,能否做到?能。佛在经上讲,此世间最大的国王是金轮王,统治一四天下,就是统治太阳系。为何称为轮王?他以轮宝作为交通工具及武器。这使我们联想到,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地传闻的飞碟,大概就是轮王的轮宝。可能是轮王派遣部属,到此地来巡视。他们乘着轮宝,一天一夜可以走遍一四天下,也就是一个太阳系,这是一般的讲法。
若照黄念祖老居士的讲法,一个单位世界是一个银河系;换句话说,金轮王统治的范围是一个银河系。他的轮宝在二十四小时内,能周遍游历整个银河系。轮王何以能统治如此大的国家?经上说,他以「十善业道」和「四无量心」,得此大福报。摩酰首罗天王是天王福报最大的,金轮圣王是人间福报最大的,都是修积功德而成就的,决不是以武力、霸道成就的。
在中国,秦始皇用霸道,三十几年就亡国;在近代,希特勒用霸道,亦复如是;日本人用霸道对中国发动战争,八年就几乎灭亡,最后无条件投降;这是在史实上证实霸道不能成就。在中国历史上,建立王朝时间最久的是周朝,享国八百年,就是实行仁政,以「五伦」、「八德」来治理天下。而周朝末代的子孙,不遵守祖宗的教诲,不仁不义,最后招致亡国。倘若他们仍遵循祖宗的成规,周朝就不会亡国。
所以,仁慈、真诚、爱人,无条件的帮助别人、成就别人,这是世出世间真实的福报。真正的福报不是自己享受,是一切众生享受,因为一切众生就是自己。如同一位真正爱护子孙的老人,自己辛勤的耕耘、工作,就是希望儿孙过得幸福、美满。他将儿孙看作自己,儿孙享受就是自己享受,这是世间人。诸佛菩萨是将一切众生看作自己,实际上一切众生真正是自己。这是说明生命是一个整体,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生命的共同体,亦即是一体。
若将虚空法界比作是一个人身,一切众生就是身体的每个细胞。每个细胞都是自己,每个细胞都是平等的。虽然各个功能不相等,眼能见,耳能听,但无论是眼、耳、鼻,或是内脏、四肢、皮肤、指甲,分析后皆变成分子、原子、电子,所有的组织完全是相等的,这是平等。所以,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这是佛知佛见。
华严宗常讲「作法界观」。过去有些老法师,如隆泉法师、智光法师和南亭法师都是学《华严》的,他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祖师大德讲的「作华严观」。何谓「华严观」?在日常生活当中,认真去做,认真去学,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这就是华严观。所有一切众生,就像身体每个部位的细胞;不同族群就像不同的器官,少一个族群,人就会生病。所以才晓得,各种不同的族群,组织起来是一个圆满、美好、完整的生命共同体,这样你就会爱一切不同族群的众生。所以,我们对于各种不同的文化、族群、宗教,以真诚心去爱护,全心全力去帮助,这就是《华严经》的落实。所谓落实,就是《华严经》的证果。「信、解、行、证」,证就是落实,完全落实在现实生活中,现实的生活就是「佛华严」,我们才得真正的受用。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示现的榜样,我们要细心体会,认真学习,在一生中,就能过佛菩萨的生活。这样,你就成佛、成菩萨,前途无限光明。这是诸佛如来对我们的期望,在这一生中决定可以证得,只要真正依教奉行。佛教我们做的,认真去做;佛教我们不许做的,决定不做,就能证实经上所讲的事实真相,就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
2. 疾病的根源有三种:
第一是生理病。《华严经》讲,虚空法界一切诸法,皆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佛法的基础、根本,一切诸佛就是从此基础上建立佛法,为众生宣说无量无边的法门。所以,事实真相是「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心识,能变能现的是正报,所变所现的是依报。若依报一切都能随顺正报,所谓是「随顺自然生态」,这是最健康、最美好的。
身体是个小宇宙,每个器官、每根微血管、每个细胞,若能随顺自然生态,就可百病不生。反之,不能随顺自然,就会生病,这是属于生理上的病源。这个自然就是自己的心性,佛说「真心离念」,真心没有一个妄念就是自然。由此可知,起心动念是妄想、分别、执着,就是违背自然、违背心性,于是破坏了我们的器官、血脉、细胞等组织,这是疾病产生的原因。所以,心地愈清净,病痛就愈少,业障也就减轻。所有的麻烦都从妄想而生,这不但是病苦的根源,也是六道生死轮回的根源。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要修清净心、平等心、真诚心,回归自然,回归法性。
回归法性,就是「法身菩萨」,永远没有生死、没有烦恼、没有病痛。这样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华藏世界、极乐世界,以及诸佛菩萨的报土都是如此。众生迷失了自性,违反了自然,所以才遭受种种苦难。真正有志气、有智慧之人,会找寻苦难的根源,并将之消除,恢复到最健康、最幸福的长寿之道,亦即《无量寿经》讲的「无量寿」。无量寿是每个人本有的,就是因为有妄想、分别、执着,才会变成生死轮回,造成这种恶相。
第二是冤业病,就是冤家债主缠身。《慈悲三昧水忏》是最显着的例子,记载了唐朝悟达国师的公案。悟达国师是十世高僧,修行功夫很好,持戒精严,善根不昧,连续十世出家修行。到第十世智慧福德都很有成就,于是做了帝王的老师。这不是一世的修行,而是很多世的修行,智慧福德的累积,才能作帝王师。假若他能遇到净土法门,早就到极乐世界作佛了。
悟达国师接受皇帝供养沉香宝座(以沉香雕成的太师椅),因此心生欢喜(欢喜是烦恼,属于七情五欲:喜、怒、哀、乐、爱、恶、欲)。一念的欢喜之心,护法神就离开了,冤家债主找上身,得了个人面疮,苦不堪言。皇帝找一流的大夫为他诊断,也没法子。他生生世世是真用功,只是现前接受供养,心生欢喜而烦恼现前。所以,佛交代出家弟子要「以苦为师」,是非常有道理的。有很多修行人,一接受信徒五欲六尘的供养,就回到阿鼻地狱去了。所以,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榜样,是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绝对不会退堕。
人面疮是悟达国师宿世的冤家债主,过去是他的同事,被他害死了,所以怨恨结得很深。他是个修行人,有护法神保护,虽然冤家生生世世环伺身边,仍然不能贴近。于是到了第十世,终于有了机会,冤家就附身了。他有这个难,佛菩萨知道;《金刚经》中,释迦牟尼佛嘱咐大菩萨要常照顾小菩萨。悟达国师早年作小和尚时,遇到一个长了毒疮的乞丐,臭味难闻,没有人愿意接近这个乞丐。他看到之后,生起慈悲心来照顾,并用口将毒吸出来。以后乞丐病稍微好一点,就告诉他:「你将来若遭遇困难时,你来找我,我住在四川一个山上,山上有两棵松树」。
悟达国师遭遇人面疮后,忽然想起了这个乞丐的话,所以就到四川去找他。照着他的指示,果然看到这两棵树,他到那里去祈求,忽然看到一个大道场。从前生病的乞丐,就是迦诺迦尊者示现,是一个大阿罗汉,来试试他有没有道心、慈悲心,也知道他将来会有人面疮的灾难。后来,迦诺迦尊者用慈悲三昧水洗人面疮,人面疮开口说话,说出过去生中的业缘,悟达国师这才完全明了。迦诺迦尊者为他们调解,冤家离开了,悟达国师的病就好了。
所以,一个人在世间,不要与人结怨,非常重要。人家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要甘心忍受,决不能有一丝毫报复的念头。若有一丝毫报复的念头,就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他今天侮辱我、陷害我,甚至于杀害我,必定是过去生中我曾经害过他、侮辱过他,今天他对我如此,这个帐就了结,一笔勾消。所以,一切要做还债想,来世再相遇就是好朋友,不会再做冤家对头。因此,决不能有一丝毫伤害别人的心,不能有一丝毫伤害别人的行为,这就是修行,你才真正有福。
不可与一切众生结怨,连一切畜生都不可以结怨。《楞严经》云:「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人吃羊肉,人死了以后变羊,羊死了以后变人,人又吃羊肉,生生世世吃来吃去,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报绝对不会报得恰好,总是会过头,每一世都过头,到后来就造成了大劫难。《文昌帝君阴骘文》中,有一大段说明文昌帝君过去生中所造的杀业,由很小的杀业累积到十几世,就变成严重的杀业,果报都在阿鼻地狱。这是疾病的第二种因缘。若遇到这种疾病,以诵经、念佛、修积的功德回向,这是调解。他接受了,问题就解决;他要是不接受,还是有麻烦。
第三是业障病,不属于生理,也不属于冤业,是自己造作的恶业太多。这种病,医药没有效果,诵经、拜忏、回向也没有效果,只有用真诚忏悔心才有救。换句话说,要以真诚心修忏悔法,改过自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才能消除这种病苦。所以,凡是病痛必有原因,将原因消除,才能恢复真正的健康。
这三种病,在现前社会里常常见到,得病的人若自己知道病因,如教修行,无一不得救。这些事情,唯有佛法讲得透彻、圆满,我们学佛也必须要知道。有健康的身体,心地清净、平等、慈悲,菩提道上的障碍就减少,修行证果就能一帆风顺。
3. 佛七的真实意义
【佛七目的】
佛七不是法会,若将之看作法会,那就是凑热闹,意义不大。佛七真正的目的是放下万缘,希望在这七日当中,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得「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之结果。一心不乱功夫有浅深不同,端看你放下多少;放下得多,一心功夫就深;放下得浅,一心功夫就浅。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和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最浅的事一心,但决定有把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功夫成片】
何谓功夫成片?佛号念熟了,真正在二六时中(即二十四小时),妄念不起,只有佛号;念时有佛号,不念时也有佛号。很多同修有这种经验,但是时间短暂,不能保持长久;若能长久保持,即功夫成片,这是好境界。
【如何放下】
必须晓得,妄想、杂念、分别、执着,决定破坏正念。我们应当有高度警觉心,不能舍弃妄想杂念,就不能往生,无法脱离六道轮回。如何解决?仍是一句老话,「要放下」。在日常生活当中,念念为众生想,念念为社会想,不要想自己,就容易放下。世间人之所以放不下,起心动念都想到自己,这是大障碍。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在经论当中,为我们提示多次,我们读了、听了,依旧麻木不仁,仍是自私自利、保护自己的念头。
美国人的思想,第一就是如何保护自己,这种思想在美国被认为是正确的。是否真的正确?不尽然。念念保护自己是增长我执,我执是六道轮回之根本。佛告诉我们「无我」,可见保护自己是错误的。无我就无轮回,有我就有轮回;有我,造的业是轮回业;无我,造的业是净业。佛经上说的「常乐我净」的「我」是真我,我们现在执着身是我,这是「假我」。禅宗说得好,「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才是真我。
真我是自性、法性、法身,找到真我就是成佛,就是法身如来。何谓法身?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即是法身。由此可知,我们常念一切众生,常想一切众生,就与法身、真我、佛道相应。念念自私自利,念念保护自身,这是绝大的错误。多少善法、真实功德,都被这种错误观念障碍;不但障碍自己的善法功德,还造作许多罪业。此罪业是障碍一切众生的善法,破坏大众的功德,其根源都是「一念私心」。
尤其在现前时代,灾难频传,这不是好预兆。我们要想救自己,首先要将自私自利的念头舍弃。念佛也是为一切众生而念,这不但是自利,也是利他。我很认真努力的念佛,是为消一切众生的灾难,为求世界永久和平,不是为自己而念。众生造业,不知道念佛,我代他们念佛,这是好心。纵然劫难不能消除,但能减弱、延缓、或缩短,此效果是肯定的。
新加坡的念佛堂常年佛七,讲堂一星期讲经十四小时,目的就是为一切众生祈求消灾免难,祈求社会安定和平,不全为自己。为众生是真正为自己,为自己念佛会懈怠懒散,为众生就不敢了。我若不认真念佛,众生就不能得救;我认真念佛,灾难就能化解;换句话说,能否化解劫难,能否减缓劫难,我有责任。我应当以清净心、真诚心、慈悲心勇猛精进,将这句佛号念好,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自然就有感应。
4. 缘与忏悔
【示现往生】
此次达拉斯佛七当中,马老居士往生,我们听了非常欢喜。「三转法轮」-示转、劝转、证转,马老居士在佛七当中示现往生,为我们做了证明。这是念佛殊胜的功德利益,我们应当要效法学习。世间一切法都是假的,只有往生不退成佛是真的,此机缘我们必须要把握住。
大慈菩萨说,能在这一生当中,劝两个人往生,就比自己精进;能够劝一、二十人往生,就功德无量。劝的人愈多就愈殊胜,自己念佛功夫虽差一点也能往生。所以帮助人往生,是世出世法最大的功德。
【缘】
念佛而不能往生,第一是善根福德因缘不足,《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第二是听经太少,对于佛所说的道理、事实真相,没有契入,不能理解,依旧生活在烦恼妄想杂念之中,故功夫打了很大的折扣。功夫不得力,念佛很难有成就,总不外乎这两种因素。善根福德能否成熟,「缘」太重要了。这正是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中所说的,九品往生总在遇缘不同。换句话说,若遇缘殊胜,纵然善根福德差一点,可以补足,这一生也决定成就。可见,缘对我们太重要了。
道场是缘,善友是缘,闻法是缘,世尊当年在世,为我们示现四十九年天天讲经说法不中断,这就是为我们做增上缘,使善根福德差一点之人,用听经的方法来补足,这一生也能成就。
【正法道场】
佛家的道场,自古以来,都是以讲经说法教学为主。佛法的衰落,也不过两百年的历史。衰落的原因,就是寺院里不讲经。不讲经,不懂得修行的理论、方法,纵然修行,也是盲修瞎练,得不到诸佛菩萨加持,反而招致妖魔鬼怪的扰乱,这是道场衰败的原因。我们明白、了解,所以希望建立一个正法道场,报佛恩,报众生恩。
正法道场要天天讲经,但是现在讲经的法师少,我们利用科技的便利,保留讲经的录像带、录音带,做成CD、VCD,无条件提供给大众。这样,你就可以天天听经。若你没有这么多录像带,就重复听,听十遍、二十遍,锲而不舍,道理就渐渐明白,心也愈来愈清净,愈来愈定,这样魔事就少了,魔不得其便,魔想扰乱也找不到机会。只要你真干,魔也会受感动,魔不但不扰乱你,也来护法,这是我们要晓得的。所以听经比什么都重要。
道场要有学、有道。「学」是天天讲经、听经;此地的「道」,是采取持名念佛,佛堂里佛号不中断,念佛人不中断。有道、有学才能「上报四恩,下济三苦」。
【放下】
世出世间这些拉杂事情要放下,放下不是事上放下,是在心里放下,心里面毫不沾染。出家人住持道场,要维护道场,所以要策画种种活动,帮助大家修学,这是事。放下是心里不落痕迹,永远保持「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行持自行化他,化他是接触一切大众,与「看破、放下、自在、随缘」相应,再加上「念佛」,我们就住在正法中。提出这十句目标,希望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点点滴滴都相应。如何能做到恰到好处,这是学问、功夫,要多学,多体会。佛家修行原则很多,总持(即一般讲的纲领)不是一个;掌握住每个纲领,都能贯穿一切诸法。
【忏悔】
对于业障深重之人,忏悔很重要。台北三重妙音净宗学苑,三个月举行一次发露忏悔,所有同修在一起,检讨自己在这三个月当中,做错了哪些事情,毫无隐瞒的说出来,改过自新。这就是佛门讲的「自恣法会」,从前是一年一次,现在我们业障重,一年一次不行了。三重妙音净宗学苑三个月举行一次,此作法值得推广。
新加坡李木源居士,他不是一年一次发露忏悔,也不是三个月,他是天天忏悔,天天发现自己的毛病,天天改正自己的错误。所以这两年来,这个道场如此兴旺、殊胜。任何人对我们的批评,我们都乐意接受,认真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多数批评人与我们接触得很少,对我们并不了解,有许多误会。但是他说出来也好,我们没有这个毛病,则勉励不要犯过失;若有,他为我们指出来,我们很感激,立刻改过自新,这都是善知识。这样学佛,一生生活在感恩之中,这是真正的幸福、美满。有良好的修学态度,这一生道业才能成就,生活才会美满。人家说我们的过失,听到就不高兴,这是绝大的错误,这是迷惑颠倒,毛病、过失永远改不过来,这是道业上的大障碍,如何能成就!世出世法成就之人,勇于改过,欢喜接受别人的批评。
5. 超荐的重要意义
三时系念佛事,从浅处看,是孝道的显示,儒家所讲的「慎终追远」,效果是「民德归厚」。这是良好的教育,教导我们孝亲、报恩,这是德行之根本。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注重孝道,特别着重祭祀祖先。在「古礼」里面,对于祭祀很慎重,礼节相当繁琐,其用意非常之深!
若是深一层去观察,在佛法里面,此意义更重大。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世尊具体说明,超荐真有效果。婆罗门女、光目女,她们的亲人,生前造作极重的罪业,死后堕入地狱。设法将亲人从地狱救度出来,这是孝子之心。能否做到?能,因为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有真诚心、慈悲心,依照佛教的理论方法去修学,就能达到目的。若只有超度形式,而没有实质转变,就达不到;只可以说做比不做好,实质上的效果很难讲。
《地藏经》所用的方法是念佛,可见念佛之法非常殊胜。念佛一定要念到有功夫,才能产生效果;若念佛没有功夫,念得再多,境界转不过来,超度的效果就达不到。婆罗门女念佛一天一夜,在定中见到地狱,遇到鬼王告诉她,她母亲生到忉利天。为何她能生天?因为她有个孝女,依照佛的教诲超荐她,不但她生天,跟她在一起受罪的这些地狱众生,也都沾光生天了。她念佛一天一夜有何转变?「转凡成圣」。她得一心不乱,得一心不乱就是圣人,不是凡夫,所以鬼王称她「菩萨」,这是定中的境界。由此可知,《弥陀经》上讲:「若一日、若二日,至若七日,一心不乱」,此事不假。婆罗门女念了一天一夜,她的功夫浅深,我们不晓得,但她肯定得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有浅深不同,有事一心、理一心。若是理一心,依照《华严经》上讲,理一心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理一心浅深次第,就有四十一个等级。理一心如是,事一心亦不例外,证得事一心不乱,功夫相当于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见思烦恼没有断,只是功夫成片,所以她最低限度也是得事一心不乱。
婆罗门女之所以能转凡成圣,是母亲帮助她的;母亲要是不造罪业,不堕地狱,她就不会念佛,她永远是凡夫,所以母亲的功德在此地,她就是凭此功德而生天的。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才晓得,要想超度家亲眷属,要发真心,自己真修,真正修行证果,功德回向给他们。他们堕落,逼着我们非修不可,我不修,他们就不能得度,就要受苦;我真修,做出成绩,他们就能够离苦,所以相辅相成。
我们今天做佛事,依照仪规做一遍,我们的境界若没有转变,超度的效果就非常微薄。他在地狱道,还在地狱道;在饿鬼道,还在饿鬼道。若超度之人在这一堂佛事中观念改变,做到「转恶为善」、「转迷成悟」,被超荐者就得利益;若真能在佛事当中「转凡成圣」,他必定脱离恶道。
光目女也是念佛,功夫就浅一点,没有能得一心不乱,她得的是功夫成片,所以仅在梦中得感应。佛在梦中告诉她,她的母亲脱离恶道,转生在人道。婆罗门女的母亲生忉利天,光目女的母亲投生作家里佣人的儿子。两者相比,光目女功夫降了一等,效果也降了一等。由此可知,接受人超荐不容易。信徒拿钱恭恭敬敬请你为他超度,你超不了,但你收了这个钱,麻烦大了!我一生不敢做这件事,因为我了解当中的道理与事实真相。所以做佛事应当不收一分钱,以真诚心尽心尽力来做,对他们会有好处。若超度还要讲价钱,讨价还价,不但一点效果也没有,还有副作用,这是我们要知道的。由此可知,只要自己真干,自己真有功夫,形式不要紧。
倓虚老法师的《影尘回忆录》,记载一段故事,叫「八载寒窗读楞严」。那时他还没有出家,有几位同参在一起学习《楞严经》,他们在这部经上用八年的时间,锲而不舍。有这一分诚敬,也有一点功夫了。他们合伙开了一间中药铺,中午没有生意时,其中一位在柜台上打瞌睡。睡着时就彷佛在梦中,看到两个人来找他,这两个人是冤家债主。生前因为财物纠纷打官司,他打赢了,这两个人打输之后上吊死了。这两个鬼走到他面前跪下来,他问:「你们来干什么?」「来求超度的。」他的心就定下来了,他说:「我要怎样为你们超度?」「只要你答应就行了。」「没有问题,我答应你!」就看到两个鬼魂踩着他的膝盖、肩膀生天了,什么仪式都没有。
接着又看到两个鬼魂,一个是他过世的太太,另一个是过世的小孩。这两个人也到面前来求超度。他答应了,就看着这两个鬼魂踩着他的膝盖、肩膀也生天了。这是什么道理?跟《地藏经》的道理一样,他八年读《楞严经》有了功夫。所以修持没有功夫,鬼不来找你;他来找你,证明你的功夫可以帮助他。
所以我劝勉同学们,现在讲台技术学会了,德行重要,有德行才能超度冤亲债主。没有德行,讲经说法是福德,福德不能出三界,只是来生得好果报;讲经说法是法布施,来生得聪明智慧。若有德行,讲经说法是功德,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决定得生。这些道理与事实真相,我们都要清楚、明白,一堂超荐佛事、三时系念,我们就知道如何作法。
「三时系念」我曾讲过,为何要讲?不讲不能契入境界。古大德常教导我们,读经、研教要随文入观,随文入观就是契入境界,若这个文不懂,如何能入境界!一定要将方法说清楚,让所有参与者都了解,读文时的感受就不一样;换句话说,就是转境界。虽然转的时间不长,做完之后就忘记了;但在做的时候,能够入几分也好,也能产生一点效果。若真的契入而不退转,功德就非常之大,被超度者真正得度。同理,修行任何法事对内容都要细说,都要好好去研究,最好参与者都能了解,这个佛事就无比殊胜。这些道理用现代科学方法来解释,那就是波动的现象。修学、读诵、念佛确实是有效果的,不但自己境界向上提升,对家亲眷属,乃至于对一切众生都有好处。好处有多少、有多大,完全在自己的用心,心愈真诚、清净、平等,效果就愈殊胜。若当中夹杂疑惑、顾虑,夹杂妄想、烦恼,功夫就完全被破坏,要明了此理。
笔记小说里有一段故事:明朝戚继光是一位大将,他是一位很虔诚的佛教徒。有一次作梦,梦到一个阵亡士兵来求超度,求他念《金刚经》为他回向,他答应了。第二天,他以很恭敬的心念一部《金刚经》,念到一半的时候,家里佣人为他端了一杯茶,他没有讲话,用手摇摇告诉他「不用」,佣人就端回去了。那天晚上,梦到这个士兵来道谢,他说:「我只得了半部,因为你当中夹杂一个不用。」然后想到家人端茶,虽没有说话,但念头上有个「不用」。一部经里,夹杂个「不用」,效果就减一半。到第二天,重新再念一部回向给他。所以功夫最忌讳的是夹杂,一夹杂效果就没有了。正因为如此,古人才说读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因为愈简单、愈短,不容易夹杂。真正做到不夹杂、不怀疑、不间断,那就是功夫。
6. 觉悟的条件
自古以来,觉悟的人不多。在净土宗,东晋庐山远公大师的时代,只有一百二十三人往生,这是我们在历史上看到最多的一会。而在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会下开悟的,也只有四十三人。从这些地方,我们很清晰的明了,觉悟的人不多。什么样的人能觉悟?彻底牺牲自己利益的人能觉悟,如果对世间名闻利养放不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不下,恩怨的情执放不下,就不可能觉悟。真正觉悟之人,并非要特殊的天才。释迦牟尼佛会下的周利盘陀伽是愚钝之人,他在世尊会下时间不长,亦能证阿罗汉果,原因就是他能放下。
我们在多生多劫之前,就曾经学过佛,遇到佛菩萨,供养过佛菩萨,种植深厚的善根。为何不开悟?病根是我们的情执没有彻底放下。彻底放下情执之人,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为一切众生服务。我们常听说「为民服务」,此范围小,这只是十法界里的人法界。而为一切众生服务,此范围大,除了人之外,其他的九法界都包括了,这个心量多伟大!决定没有自己,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为众生服务就是为自己服务,此理很深。
若只为自己,不肯为人、为众生,这是迷惑颠倒,迷失了自性,还害了自己,就是害自己生生世世永远不能脱离轮回;说得再明白点,永远不能脱离三恶道。应当要晓得,我们生在人、天两道很幸运,但时间很短促,佛经上的比喻说,我们是出来旅游的,三恶道是故乡,所以在三恶道的时间长。这是什么原因?自私自利造成的,贪图世间五欲六尘享受造成的。所以为自己是害自己,为众生才是真正利益自己。这些道理与事实真相,迷在六道、迷在情欲之中的人不懂,也不会觉悟。
今天我们非常幸运知道这些道理与事实真相,对于佛菩萨的大慈大悲,才能体会到几分。也开始渐渐醒悟过来,能够学习佛菩萨,舍弃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以真诚的爱心,无私的布施供养,无条件的帮助一切众生,这样的人才会觉悟,才会开智慧。智慧与烦恼是一桩事情,迷的时候,也就是我们没有放下自私自利的时候,我们的智慧都变成烦恼。若我们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放下自私自利,无量无边的烦恼马上就转变成无量无边的智慧。佛经上讲:「烦恼即菩提」,菩提是智慧;「生死即涅盘」,这是一桩事情。佛菩萨何以有智慧?佛菩萨没有自己,只有众生,念念为一切众生,这就是佛菩萨;念念想到自己的利益,这种人就是凡夫,佛菩萨与凡夫的差别就在此地。我们真正清楚、明白了,在学佛过程当中,才能做到「转恶为善」,这是第一个阶段。
我们从第一个阶段,提升到第二个阶段「转迷成悟」;希望再提升到第三个阶段「转凡成圣」。何谓凡圣?虽然转迷成悟了,但是还无法脱离六道轮回,那还是凡,脱离六道轮回才称作圣。六道以外是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此四种人是小圣,这还在十法界。佛法有小乘、大乘,这是小乘的圣者。超越十法界才是真正的大圣,即《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大圣的观念跟小圣不一样,小圣慈悲、爱护、服务的对象,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所以他的心量是三千大千世界。大圣的心量更大,是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剎土里的一切众生,为他慈悲、爱护、服务的对象,这就是佛法讲的大乘。超凡入圣是世尊、诸佛如来教导我们真正的目的,是希望我们作大圣,而非作小圣。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大圣的心量。这两句话,虽然读的人、念的人很多,但心量还是放不开,还是不能脱离自私自利,只是用这两句话来赞美释迦牟尼佛及诸佛如来,这两句话永远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这是我们的过失。这两句是真实话,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心量,都是包虚空法界的。由此可知,遍虚空法界是我们的真心,是我们本有的心量。佛说我们迷惑了,把这么大的心量迷失了,现在变成很小的心量,连两个人都容纳不下。听人家造谣、毁谤,就几天都睡不着觉,这个心量多小!
我们学佛学的是什么,自己要知道。上根人拓开心量,中下根人改过迁善,从事相上逐步改正自己错误的行为、想法、看法。上根利智之人从根本修,根本是观念,即现在学术里讲的人生观、宇宙观;观就是看法,对宇宙人生的看法。从根本修是将过去对宇宙人生错误的看法,立刻扭转过来,与诸佛菩萨同一知见,《法华经》上讲的「入佛知见」。只要观念转过来,思想、见解、言语、行为全部就转过来了,这是佛家讲的上根利智。
上根利智之人毕竟是少数,我们能否做到上根利智,佛明白的告诉我们,这个没有难处,总在遇缘不同。实在讲,虽然说没有难处,但还是有条件的。第一是名利心要看得淡,日常生活容易满足,粗茶淡饭的生活能过得很自在、很快乐,这是好条件。第二是要遇到善知识,或者没有遇到善知识,能遇到佛法,喜欢读经。只要具备这两个条件,长时熏修,钝根也会变成利根,愚痴也会变成智慧,周利盘陀伽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我们要想在一生当中,熏习成上根利智,只要依照佛的教诲去做,向古大德学习,他们在一生当中能成就,我们在一生当中也能成就。所以,只要愿意过最低水平的生活,再加上一个「好学」就行了。好学一定是向佛学习,向菩萨学习,向祖师大德学习,这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烦恼少,智慧开;烦恼断了,智慧就圆满。圆满的智慧,圆满的爱心,圆满的服务,佛家称作大圆满。这样的人是少,正是善导大师所说的遇缘不同。我们今天很幸运,因缘具足,所以希望同修们要认真努力,我们一切为法界苦难众生,我们不成就,他们就多受一天苦;我们早日成就,早日为他们服务,他们就早日脱离苦难。要常存此心,勉励自己,勇猛精进,才能圆满菩提。
9. 一切法从心想生
佛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对于一个人的生理产生影响的是心理,心理健康,生理就不会有疾病;心地清净、慈悲,就不容易感染传染病;清净心能抗拒病毒,慈悲心能化解病毒。真正有智慧之人,能调适自己的身体状况,无需借重外面药物。佛法称为内学,其原理就是《华严经》说的,「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佛心最极清净、慈悲,所以佛的世界、佛的依报环境,是最极圆满。毘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清净心、慈悲心所现的。今天的社会环境浊恶到极处,是住在此世界的众生,自私自利、贪瞋痴慢变现出来的。换句话说,心极不清净,没有慈悲心,感得现前浊恶的依报。由此可知,我们身体健康的状况,与生活环境的胜劣,都是渊源于一念心性。
佛教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怎样才能往生?心要清净,「心净则佛土净」。念佛要把清净心、慈悲心念出来。若天天念佛,清净、平等、慈悲不能现前,那只是跟阿弥陀佛结个缘而已,这一生不能往生。念到与清净、平等、慈悲相应,就有把握决定得生净土。蕅益大师讲,「能否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这是往生第一条件;「品位高下,决定在念佛功夫之浅深」。功夫就是清净、平等、慈悲,我们了解这个道理,明白事实真相,就晓得怎样用功夫。
清净、平等是自利,慈悲是利他。净土法门是大乘法门,不是小乘,怀着自了汉的心态,不能往生。大慈菩萨说得很好,能帮助两个人往生,就比自己精进;能帮助十几个人往生,福德就无量无边;能帮助几百个人往生,你就是真正的菩萨。没有缘分,另当别论;有机缘帮助众生而不肯帮助,只着重自了,这种心态是往生的障碍。清净、平等、慈悲从何处显示?起心动念都为众生,都为佛法。修学净土,专修专弘,弘修是一不是二。劝导别人就是劝自己,带领别人念佛就是带领自己,自他不二。「生佛不二」,众生与佛不二,所以为众生就是真正为自己。为自己不顾众生,这对自己造成重大的障碍。
所以帮助别人才是真正帮助自己,障碍别人就是障碍自己。帮助别人是诸佛的心愿,障碍别人是违背诸佛度生的愿望,岂能往生?念佛念得再好,到自己生死关头之时,必定业障现前。这些道理、事实真相都要懂得,我们在菩提道、往生路上,才能一帆风顺。
10. 如何修行
常言说:「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所以处逆境的时间多,称心如意、顺境的时间少。要如何处逆境,印光大师给卫锦洲居士的一封信中,教导我们,遇到逆境应该如何去对待,在逆境当中应如何修学,这是很重要的一篇开示,我们要多读几遍,要认真努力修学,遇到别人有困难,才知道怎样去帮助他。
佛经具足「教、理、行、果」四法,当中最重要的是「行」,现在人所谓的「落实」。教、理若不能变成实际的生活行为,等于白学,必定还是随业流转,过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讲的,「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佛教导我们做个转变,要从念头转起。从哪个念头转起?从自私自利的念头转起,一切诸佛菩萨在因地修行证果,都是从此地着手。古往今来,世间哪个人不是起心动念都为自己,这是自私自利,要把这个念头转过来,为一切众生。此念头一转,就是转凡成圣,就彻底转过来了。
念念之中决定没有自己,只有一切众生,我到此世间就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若还常想着自己的利益,这是凡夫。断恶修善,造恶有恶报,种善因得善果,若还是为自己,仍是凡夫。转迷为悟,真正觉悟必定是舍己为人。此念头没生起,愿心没发,纵然觉悟,还是有限;这种悟不能断烦恼,不能出三界、了生死,这个悟得浅。何谓上根利智?就是从根本上转变,为一切众生不辞一切辛劳。读书是为众生读的,因为发心要为众生服务,一定要有丰富的常识,真实的学问。修养品德也是为服务一切众生而修的,乃至于穿衣、吃饭,养活色身,也是为了能多服务众生。
世间人体力衰老之后有退休,佛法没有。《释迦谱》、《释迦方志》,都是世尊的传记。释迦牟尼佛没有退休,佛的众弟子们也没有退休。在中国佛门里,有退居和尚,这是年岁老了,将工作传给底下一代年轻人,自己退休了。在中国,出家人退居这种作法,在佛陀经典里没看到过。所谓退居是将一些执事交出来,不是养老。中国佛教跟古印度佛教,在制度上完全不相同。世尊在世,纯粹是教学。世尊在后期,也接受国王大臣、长者的供养,譬如接受林园精舍的供养,是为了大家有安定的住所。但是世尊只接受使用权,决定不接受所有权;换句话说,暂住而已,决不是据为己有,所以心没有罣碍。
佛法传到中国之后,由帝王供养当时从印度来的高僧,也只是接受使用权。一直到唐代中叶,佛教在中国有了重大的改革,就是丛林制度。这是马祖道一和尚(禅宗第八代祖师),与百丈禅师发起的。这个制度好,过去方东美先生非常赞叹。在这以前,佛教教学是属于私人教学,丛林的方法是将教育正规化、制度化,也就是现在所讲的大学,丛林就是大学,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
丛林的组织和设施,与现在的学校一样,只是名称不相同。丛林的主席、方丈,后人称为住持,这是校长,负教化的总责任。下面有纲领执事,分成三个机构:首座和尚,如同现在学校的教务长;维那是训导长;监院是总务长。阿阇梨是现在称的法师,就是教授。有组织、有计划,制定一些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就是在中国形成的分科判教。其用意就是将佛经做一个整理,依照经典内容的性质,程度的浅深,编排教学的顺序。但是最基本的是德行培养,这是儒佛都不例外。
近一两百年来,佛教衰了,至今衰微到了极处,原因就是没有依照成规去学习。儒家的规矩在小学,跟现在的小学不一样,儒家的小学是德行的培养,德行培养一定要从小开始。小孩听话,教他守规矩,养成他的习惯。《礼记》里所记载的,小学教的是生活教育,洒扫应对,孝亲尊师。在学术上面,只是教导背诵经文,没有讲解。利用少年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将所有古圣先贤的教诲统统记住,一生都不会忘记。无论在何时,在什么环境,起心动念就会想到古圣先贤的标准,不会违越。读书的用意在此地,不敢犯规,不敢做错事。是非、邪正、善恶的标准,古圣先贤的经验提供给我们,诸佛菩萨的经验也提供给我们,我们要想超凡入圣,还是要依此模式才能成就。若自己另立一套标准,没有不失败的,一定要循规蹈矩。所以经典的教训要记住,理论要明白透彻,然后将这些道理教诲落实在生活上,这称作「修行」。
古代出家人五年学戒,那是基础教育,现代没有了。五年学戒不是学律藏,而是五年当中遵守老师的教诫。老师的教诫就是沙弥律仪,男众是比丘戒,女众是比丘尼戒,三聚净戒。要认真学习,成就自己的德行,这是儒佛相同之处。孔夫子教学四科,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语,第三是政事,最后是文学。政事,即现今讲的一般办事常识;也就是说,将来为社会、国家、人民服务的本事,这是属于政事。行有余力才能学文学,文学是提高自己精神生活的享受,所以摆在最后。佛家教学亦不例外,首先是戒行,培养自己的德行。一定要重视行经,也就是将经典的理论、教诲,落实到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中。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顺境、逆境,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能违背佛祖的教诲,我们这一生才能得度。
11. 养生之道
对于中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在饮食方面若稍加注意,身体就不会有问题。但是身体健康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心理若不健康,无论用什么药物、补品、饮食,都无济于事。这个道理,学佛的人懂得,深信不疑。
将自己的欲望舍弃,对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舍得干干净净,心就会清净自在。心地清净自在,身体就不会有毛病。经上讲:「依报随着正报转」,心是正报,身是依报。算命看相的常说:「相随心转」,相就是身体、身相,身相好看与否、身体健康与否,都是随心转,所以心理健康,身体一定就健康。迷惑、妄想、烦恼是心理的毛病,能将这些毛病统统放下、舍弃,身体无需任何刻意的保养,自然健康。顺乎自然,身体就健康;刻意营求,刻意保养,这是违背自然。历史上,许多帝王将相、大富长者,用尽心思,保养色身,但依旧是一身毛病,寿命长的很少。原因是心理不健康,种种保养都无济于事。
这些道理与事实,都摆在我们眼前。我们想要身心健康、自在幸福,就要听从佛的教诲,断烦恼、转换念头,也就是转换观念。佛家讲的修观,就是修正错误的观念、思想,这是真修行。研究教理是修观,参禅还是修观,念佛亦不例外。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修正错误思想观念的方法门径而已。我们选择的是净宗法门,此法门包含念佛与研教,研教是解门,念佛是行门,解行相应。对于知识分子,此方法非常有效。知识分子修学不能偏在一边,偏在一边不能成就;偏在教理,废弃修行,不能成就;偏在修行,不研学教理,也会遇到许多障碍。
但有些人有行无解,也能成就,那是老实人。真正老实人,只有两种:一是上根利智;一是下愚,愚不可及。下愚之人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什么都不想,能成功。我们念一句佛号,胡思乱想,如何能相比!所以下愚之人,古圣先贤无不赞叹。他遇到好因缘,有善知识教导念佛,他就老老实实一句佛号念到底,这我们学不来。李炳南老居士曾经说过,他很想学愚,学了一辈子都学不像。难怪古人讲:「愚不可及」,这是真话。
学佛首先要明白道理,然后了解事实真相,懂得如何调心、调身,让自己身心轻安自在,功夫才能得力,才能真正得到法喜充满。世出世间一切法,展现在面前,真的能完全放下。一天三餐能吃得饱,衣服穿得暖,还有一间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足矣!多余的都是累赘。
饮食方面,古圣先贤教导我们,早晨要吃得好,中午要吃得饱,晚上要吃得少,这是养生之道。晚上少吃的原因,是睡眠时,所有器官的运动都缓慢下来,消化系统缓慢了,吸收能力也缓慢,所以晚上少吃,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好处。所以佛家「日中一食」,很有道理。
现在很多人,晚上也不吃,但身体并不好,其原因何在?妄想没断。饮食是能量的补充,每个人能量消耗的状况不同,有人消耗能量多,有人消耗能量少。而能量的消耗,百分之九十至九十五是消耗在妄想上。若妄念少,消耗就少。古代的修行人妄念少,没有欲求,心地清净,所以每天一点饮食,足够补充能源,体力的需要足够了。可是妄想多的人不行,他若是补充的不够,体力支持不了,就会生病。所以这还是心理上的问题,心杂心乱,身体就需要大能量的补充;心清净,妄念少,补充的能量也就少,一天一餐足够。若将三餐的分量变成一餐吃完,必定得肠胃病。表面上做得很如法,日中一食,却是一身的毛病。所以这是不能勉强的。
在中国,禅堂里修定的方法是打坐,也有跑香运动,但以坐为主。因此,禅堂的饮食就比较特殊,点心很多,保持「不饥不饱」,便于用功。「不饥不饱」非常重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懂得这个道理,你的身体决定健康。人在饥饿时发慌,太饱时昏沈,精神不振,功夫都不会得力。所以在禅堂里饮食,不能超过五分饱,当饥饿时,再吃一些点心。所以,禅堂每天是吃八、九顿,多半是小馒头、小点心,让你始终保持不饥不饱,功夫就容易得力。尤其是晚上,吃得愈少愈好。
养生是大学问,讲得最圆满的是佛法。归根结柢还是一个清净心,消除一切欲念。不但对世法的欲望要放弃,对佛法的希求也要放弃,只有一个念头:「求生净土」。这个世间是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要时时刻刻提起来,在顺境就不会起贪爱之心,逆境也不会生烦恼。一切境缘之中,能够保持平常心,平常心是道,是菩提大道。要深信因果,「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能深信不疑,自然就会放下,就敢放下。有些人不敢放下,就是害怕所有的都舍弃了,明天怎么办?总是想前想后,不能彻底放下。这是因为事理不明,没有生起信心。而事实是放下愈多,获得的愈多。财富从哪里来的?财布施得来的,这是果报。法布施的果报是聪明智慧,无畏布施的果报是健康长寿,所以愈施愈多。
要把心调好,身调好,这是招牌,使人看到能生起信心。饮食起居要如法,不要勉强,最重要的还是修清净心,心安住在弥陀圣号之中,念念为一切众生服务,把无上的法门推荐、介绍给大众。特别是对于外来参访的这些善知识、善友们,要热忱、慈悲接待,广结善缘。
14. 开悟的方法
古代教学,世法、佛法大致相同,都采取启发式的理念,着重学生的悟性。佛家教学是帮助学生开悟,儒、道的教学亦是如此,不提倡记问之学,跟现代教学理念确实不同。现代教学着重背诵,及广泛的涉猎,以期具有丰富的常识,这是属于记问之学。古人着重背诵,目的是在修定,不是以记忆为主,而是藉由背诵打断妄想、分别,恢复清净心,这是开启悟门的最佳方法。众生因悟门堵塞,而不能开悟,若将分别、执着去除,智慧就能现前,所谓是「茅塞顿开」。
由此可知,分别执着愈严重,愈不能开悟;分别执着淡薄,比较容易开悟,这是世法与佛法教学,都崇尚「一门深入」的道理。在某一个阶段,不论学程长短,只许学一门课程,任何一门课程都要讲求悟处,在这一门里悟入,就是成功的教学。反之,没有领悟,没有开悟,教学就算失败。因此,教学确实着重在智慧与德行,初学人德行第一,智慧其次。一个有智慧而没有德行之人,容易造大恶,贻害社会,所以德行第一。有德行也有智慧,所造作的是大福,能利益社会、利益众生。
儒家教学以孔老夫子为标准,孔老夫子教学四科,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语,第三是政事(技术能力),第四是文学。当德行、技能已经养成,还有余力才能学文学艺术,提高精神生活。这个顺序非常合理,佛家教学亦不例外,也是先断烦恼,后学法门;断烦恼就是德行,学法门就是政事。虽在运用方式上可以变化,但原理原则永远不变,在现代称之为教育哲学。
现代社会与过去可说是完全不同。古代教学理念与生活原则,若能适应现今时代,并与之融合,众生就能真正得到福祉。这也是有心人士,在佛法讲是具有大慈悲心的菩萨,要设法指导一切众生的。所以,菩萨必须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才能作为天人师,才有能力指导社会,教化众生。这种能力就是真实智慧与善巧方便。真实智慧是体,善巧方便是运用,若没有真实智慧,就无法运用得善巧方便。
举例来说,古代社会讲求平和,现代社会鼓励竞争,这两者表面上是完全冲突,应如何融合?在理上讲,融合是决定可能的,因两者是同一法性。大乘经上讲,尽虚空遍法界是同一个理体,连地狱法界与佛法界都能融合,何况其余?因此,理上如是,事上当然可行。我们在事相上遭遇到困难,原因在分别、执着。尤其是严重的我执,念念为「我的利益」,人人都执着「我的利益」,这是病根之所在,造成彼此不能兼容,也造成无量无边的罪业。倘若「我」是事实,还情有可原;殊不知「我」只是一个虚假、抽象的概念而已。
法相宗的基本课程是《百法明门论》,这部论典的水平很高,是大乘法的入门,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这部论典属于宗经论,即解释世尊所说的宗旨,实际上就是解释佛讲的一句话。佛说:「一切法无我」,《百法明门论》依此句话为宗旨,将一切法归纳成百法,百法就是「一切法」。「无我」,说出「人无我」、「法无我」,能在这当中开悟,我执、法执就放下了,就能超凡入圣。凡夫执着「有我」、「有法」,佛菩萨觉悟「无我」、「无法」,所以佛菩萨于十法界依正庄严,能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圆融自在。
而众生执着有我、有法,就永远不能解脱,永远生死轮回,苦不堪言。此事实真相,迷惑之人不晓得,唯有觉悟之人明了。即使学习佛法、研究佛法,还执着我、法,还自赞毁他。这都是因为有我执,不知诸法平等,诸法空寂,诸法缘生,才有这种行为。凡是缘生之法,都没有自体、没有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相有体无,事有理无,所以相是幻相,事如梦幻泡影,这些都是事实真相。
真相明白之后,心就定了,心就清净了;此时的感受、享受,佛法称为「正受」,正就是正常。世人的享受不正常,有「苦乐忧喜舍」;佛法的正受,没有「苦乐忧喜舍」。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虽有「苦乐忧喜舍」,那是示现、表演,是游戏神通,不是真的。凡夫是真有苦乐忧喜舍,不是演戏,所以造业。真正觉悟之人,就与诸佛菩萨一样,游戏神通,自在无碍。
学佛要肩负续佛慧命、弘法利生的使命,要想担负起这个使命,一定要悟入。悟入方法无他,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而已。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之中,放下我执。《金刚经》上讲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只要能放下一条,就全放下了。这四相有连带关系,一个有,四个都有;一个放下,就全放下了。然后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就是真实功德,这是诸佛菩萨所赞扬的。我们必须要知道,四相具足,是修学佛法严重的障碍。
你发慈悲心要救度一切众生,要救众生先要度自己,自己不能得度,就没有能力度众生。所以,自己修学以及将来帮助众生要靠自己,诸佛菩萨虽然慈悲,也帮不上忙。诸佛菩萨能帮助我们的,只是教导,将事实真相为我们说出,提供方法给我们做参考,但是契入境界一定是自己的事。希望大家要认真努力。
15. 健康是修道之本
【健康是修道之本】
无论世出世法,没有强健的体格,做任何事都不能成就。在古代,无论是禅堂、念佛堂,打七是很平常的事,而且是七天七夜不眠不休。所以,多半是有这种体力的年轻人参加,四十岁以上体力衰了;即使研教也不例外。所以,青少年时代是奠定学术、事业的根基。
我生在战乱之中,一生的大好时光都在逃难,所以基础教育没有奠定好,即使现在勤奋努力的修学,成就也比不上古人。若体质比较差,身体虚弱多病,就更困难了,纵然有心向学,也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
而转变体质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就是修清净心,摒除一切妄想杂念,生活过得简单又有规律。简单的生活即是健康的生活。真正做到少欲知足,一心向道,一心念众生苦,全心全力帮助苦难众生,这是大慈悲。清净慈悲不仅能转业,也能转报。身体是业报身,业是因,报是果,因果都能转。有健康的身心,才能为社会大众服务,多做一点好事。
【因果】
大陆东北江水泛滥,有很多灾民在饥饿边缘,希望获得帮助。我们送十万套棉衣及粮食给他们,并帮助他们建学校。苦难的日子能警惕大家,不要再造作恶业。他们自己反省,都是过去捕鱼杀生太多了,现在想想得不偿失。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住在水边以渔猎为生,生活能得到温饱就懂得知足,这是可以原谅的。若贪图享受,指望利用杀生发财,那就造罪业了,家道岂能久享?我们在历史上及现实生活中,仔细观察,确实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从这个杀业,使我们联想到,现在人造作「杀、盗、淫、妄」四业,在佛法里,这是四重戒,无论出家、在家都要遵守。反观现在社会,大众心里所想的、口里所说的、身体造作的,都是「杀、盗、淫、妄、酒」,每天造作这五种罪业,实际上就是造作十恶业,世间的灾难如何能避免?
要想救自己,就要从此地下定决心,严持禁戒,依教奉行。能救自己,才能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唯一的方法也只是劝导。出家人的生活所需,依赖在家人的供养,也没有多余的力量去帮助别人,唯有以身作则,劝导社会大众与有大福报之人,懂得发心修福。若我们自己的思想、行为不正,如何劝人,如何让别人相信?所以,一定要先从自己做起,自己心正行正,才能影响别人。
特别是劝导富贵之人,希望他们觉悟,这是前世修福,这一生才能享福,在享福时还要继续修因,富贵才能生生世世绵绵不断;若这一生中把富贵享尽,来生一定堕落。贫穷之人受尽苦难,也是因为前生没造善业,这一生中又未遇善缘,因此愚昧无知,造作许多恶业。我们也要劝导贫穷之人,要觉悟、要回头,断恶修善,来生才能得福报。这样才是富贵、贫贱之人都得度了。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就做这桩事情,全心全力帮助众生觉悟,这是佛菩萨的事业。我们做为佛的学生、佛的弟子,要学习佛菩萨的心愿,效法佛菩萨的慈悲,将佛菩萨的事业发扬光大。
【拓开心量】
在现前时代,我们必须要拓开心量。因为信息发达,交通便捷,世界各地发生的事,立刻就能知道,所以我们活动的范围,等于是整个地球。我们要关心爱护地球上的任何地区,不可拘束于一个小范围,这样心量就太小了。除了这个地球,我们的心量还要扩大到包含虚空法界,才有出离的可能。若没有这个心量,做再多的好事,也只是人天福报。明白此理,就知道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众生,都是我们的同胞,这些同胞与自己是同一个法性,都是自己真心自性变现出来的。《华严经》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唯有成佛,才真正见到「情与无情,皆是同胞」。明了之后,就知道自己在这一生中,应该如何做、如何努力,才能与诸佛如来清净慈悲相应。
16. 如何才能功夫得力
【看破、放下】
《弥陀经》中,世尊三次劝导我们要发心求生净土。六方佛劝勉我们当信是经,也是劝告我们要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话。六方佛是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由此可知,世尊劝导我们求生净土,也就是十方一切诸佛都劝我们求生净土,这个劝告是真实不可思议,恳切至极。
佛为何如此劝导?佛教化众生,无非是令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而往生极乐世界才是圆满的破迷开悟,得究竟乐,永不退转,直至成佛。此是一切诸佛成佛道、度众生的圆满大愿,所以一切诸佛才苦口婆心的劝告。我们读经研教要能深深体会这个意旨,认真努力,老实念佛,才不辜负一切诸佛。
我们皆有此心念,何以功夫不得力?这是烦恼习气在作祟,障碍我们的道业与精进。《金刚经》教给我们非常重要的原则,破除障碍的方法就是「看破、放下」。不但世法要看破、放下,佛法也要看破、放下。「看破」就是明了事实真相。若我们本着经上所说的原理、原则,仔细观察世出世间一切现象,就能明了。明了事实真相,于世出世间法不再起妄想、分别、执着,就是放下。放下之后,不但在修行上没有障碍,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也得大自在,和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游戏神通,无二无别。《金刚经》说,我、人、众生、寿者全是假的,全是梦幻泡影,其存在的时间如露亦如电,这是事实真相。
「三十七道品」是修行的总原则、总纲领。三十七道品分为七科,首先「四念处」就是教我们看破。四念处所说的,与《金刚经》讲的我、人、众生、寿者全是假的,是一个意思。《金刚经》是对大乘人说的,而四念处是下下根机之人得受用。所以,三十七道品如同六字洪名,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法界众生修学都不离此原则。
四念处:第一、「观身不净」,观此色身不净。第二、「观受是苦」。第三、「观心无常」。仔细思惟,一个人来到世间短短几十年,纵然长寿活到一百多岁,也是一弹指,剎那之间。第四、「观法无我」,包括「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观身、观受、观心都是属于「我相」,与《金刚经》的旨趣完全相同。看破之后,要放下;三十七道品里的「四如意足」,就是放下,于世出世法都不再放在心上。
【修三学、六度、十愿】
佛教导我们,既得人身,要在世间住几十年,正所谓「既来之,则安之」。所以,聪明人、有智慧之人懂得积功累德,因为他们明了「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积功累德应该如何做?这就是「四正勤」的教导,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断恶一定要断自己的烦恼习气,修善决定要修戒定慧三学,修菩萨六度,修普贤十愿,将三学、六度、十愿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生活行持,就是积功累德。
与「戒定慧」三学相违背的是「贪瞋痴」三毒。佛教导我们以戒学断贪,以定学断瞋,以慧学断痴,转贪瞋痴为戒定慧,这是断恶修善。「菩萨六度」说得更详细,以布施断悭贪,以持戒断恶业,以忍辱断瞋恚,以精进断懈怠,以禅定断散乱,以智慧断愚痴。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能遵守这六条原则,此人就是菩萨。菩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与此原则相应。
「普贤十愿」是菩萨圆满的大行,经上讲,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普贤行的核心是圆满的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普贤菩萨的心量;以此大心量修一切善法,皆是普贤行。《华严经》上,将普贤无量的行门归纳为十大纲领,即「普贤十大愿王」,这十条是普贤行的总纲领。这十个顺序不可颠倒,第一「礼敬诸佛」,是行门的根本。对一切人事物、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要恭敬。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以孝顺父母之心孝顺一切众生,以尊敬师长之心尊敬一切众生,此人即是普贤菩萨,其所修学的就称为普贤行。这是普贤行的核心,普贤行的根基。
以「礼敬」为基础,第二修「称赞如来」。古圣先贤教人隐恶扬善,这是修养自己的德行,也是为了社会安定,希望大家都看到好的一面。一切众生烦恼习气尚未断除,有丑陋的一面,丑陋的不必提,美好的要尽力去宣扬,让一切众生都能觉悟到应该断恶修善。你造恶,人家原谅你,一句话不提,你就生惭愧心;你造一点善,别人表扬、称赞你,这是鼓励修善。此用心很善、很好。
第三「广修供养」,一切众生无论在物质、精神方面有缺乏,我们若有能力,要尽心尽力主动去帮助,不必等人来求,这是布施供养。以菩萨来说,这是布施;而普贤菩萨的布施,则称为「供养」。因为普贤菩萨看一切众生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所以是「供养」,这是对一切众生尊敬到极处。第四「忏除业障」,这是讲自己的修行。
「普贤十大愿王」里,每一条都包含圆满的行门,条条如是,互相含摄。如此念佛,功夫岂有不得力之理?如此念佛,岂有不往生之理?所以佛教导的这些原理、原则,我们必须在生活当中掌握住,才能真正成就自己,不辜负诸佛如来对我们的期望。
17. 如何降魔
谚语常说:「好事多磨」,又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是我们生活与修行的障碍,要解决此问题,唯有学习释迦牟尼佛的方法。世尊在八相成道里示现「降伏魔外」,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世尊降魔的方法不是对外,而是对内。魔军来扰乱威胁,世尊没有抵抗,魔女来诱惑,世尊也没有逃避,而是用「戒定慧」三学来解决。
从此地我们得到启示,遇到任何威胁利诱,再大的障难,只要将内心的魔怨消除,外面境界就是「无佛亦无魔」;这正是蕅益大师所说的「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外面的魔境其实就是心魔变现出来的,能变魔境的是自己的邪知邪见、贪瞋烦恼,而外面境界是所变。世尊教我们的方法是要降伏自己能变的心,外面所变的魔境就不碍事了。
《八大人觉经》中,将魔分为四种︰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五阴魔、烦恼魔、死魔都是属于自己的心魔;唯有天魔是外面的。天魔从哪里来的?也是自己的心魔变现出来的。而世人不明此理,遇到妖魔鬼怪,就想尽方法去抗拒、克服,这永远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将之化解。自己本身有烦恼、邪知邪见,这是一切魔障的根源。所以,只要做到「知见正、除烦恼」,外魔也成佛了。四弘誓愿中的「众生无边誓愿度」,魔也是众生,度魔成佛,才是真正普度众生。
而正知正见是从三昧中得来的。一个修行有相当定功之人,也不晓得自己是正定、还是邪定,所以九法界众生修学不能离开经典。修学用功依据的理论、方法,及功夫里所现的境界,若与经典相应,就是正知正见,就是正行、正受;正受就是三昧。三昧的范围很广泛,只要是「正」就是三昧,所以正知、正解、正行、正受都属于三昧。
我们在经中看到,佛为众生说法,先要示现入定,《华严经》也不例外。《楞伽经》云:「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法身大士已常在定中,佛还需要入定吗?佛是示现入定,就是要说明:说法度生以三昧为根本,一切法都从三昧中流露出来;三昧无限的深广,就是性德的流露。
定中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没有先后、大小,所有相对的概念与事相都不存在。一真是如来所证的事实真相,如来所证就是三昧中所现的境界相。此境界对凡夫来讲不可思议。譬如,经上讲「芥子纳须弥」,芥菜子如芝麻一般,芥子没有放大,须弥山也没有缩小,如何能将须弥山放入芥菜子中?就是因为没有大小,所以能相即兼容。我们会分别大小、执着大小,小不能容大,这就是魔境。而魔境就是从妄想分别执着里生的;若离开妄想分别执着,无大小、内外,芥子就能纳须弥。
凡夫生活在相对的时空里,即科学家讲的「相对论」,相对就是分别执着,不是真的。佛菩萨没有分别执着、没有相对,连理事都没有,所以他没有障碍。在佛菩萨眼中,即使是妖魔鬼怪,也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也以孝顺心、恭敬心待之,丝毫不减。
这是世尊示现降魔的本领,用意是要我们学习。只要有邪见、烦恼,决定有魔障,妖魔鬼怪会常常围绕身边。若能除去邪见、烦恼,妖魔鬼怪都成佛了。由此可知,佛、魔只在一念之间。一念迷,佛就变成魔;一念觉,魔就成佛。因此,魔障的症结不在外,而在自己内心。世间愚人遇到妖魔鬼怪,请道士画符、念咒驱魔,这是用武力对抗。即使你能赢他,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他的怨恨心、报复心仍在,他还会来报复,而且会更凶猛,这就没完没了,问题只会愈来愈糟。所以世尊不对抗,而是以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心来包容、感化。化魔成佛是好事,自他两利。魔成佛后,会永远感激你,当你示现成佛度生,魔就示现种种身分来护法,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凡是把问题搞糟了,都是愚痴造成的。由此可知,智慧之可贵。
佛法自始至终就是求智慧,唯有智慧才能圆满解决一切问题。世出世间所有问题,都能做到圆满的解决,因为理上是同一法性,法性是究竟圆满。一切事物都是依法性为自体,自体圆满,自体所现的相也一定圆满。凡是解决不了,都是智慧不够、方法不善,要回过头来修智慧。方法就是权智,佛家讲的「善巧方便」;权智依实智,实智就是三昧。所以说,自己成佛了,看到山河大地众生,「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由此可知,解决世出世间任何疑难杂症都在内心。佛法称为内学,而非向外,向外是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外道不能解决问题,唯有内学才能解决问题。
因此,在初学阶段一定要熟读大乘,特别是发心从事弘法利生之人,不但要读诵,还要契入境界。契入就是「随文入观」。展开经卷,随着经文的教诲转变我们的观念,称作「随文入观」。「入」是契入,入的意思把「信解行证」全包括了。入是证,有行才有证,行是改变观念;观念的改变是因为明白道理,明理就是相信佛的教诲。佛所说的「教理行果」,我们能做到「信解行证」,境界就转了,这就是随文入观,这是真修行,能得真实受用。
修行的法门无量无边,「随文入观」是教下修行的方法,就是展开经卷,能入佛境界。而入境界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之中,时时都能保持不失,就是不退转。有这个本事,对于妖魔鬼怪,我们就不会恐惧,我们有能力帮助他们同成佛道,这是大圆满的解决。这是佛教导我们的,这才是真实、究竟、美满。
21. 求感应
【学佛就是学觉悟】
佛法贵在觉悟,古圣先贤也说「克念作圣」,故圣凡只在觉迷一念间耳。一念觉,当下就是一真法界;一念迷,又何止十法界?觉悟之人真正能放下,只有迷人才有争执。诸佛菩萨是我们的好榜样,所以学佛菩萨,就是学觉悟,学看破、放下,真正做到「与人无争,于世无求」,自然身心自在,智慧增长。
学佛之人不能契入境界,是一念情执没消融。而要想成就,不能不晓得这个道理,不能不认真去学习无争无求,学习慈悲,热诚助人。在助人的过程中,决定不能执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要永远保持清净平等心,这是菩萨行;菩萨行就是觉悟之行。
我们要细细去观察体会,世尊一生的行谊。世尊一生弘法利生,讲经说法,没有名分,也没有职位,与我们只是师生关系。这个关系还是凡夫见解,世尊绝无此概念;若他有此概念,就不能成圣、成佛。因为师生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这是六祖惠能大师说的。
【二谛】
世尊一生讲经说法,依据的原理原则是二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也是依二谛而说法。二谛就是真谛与俗谛。「真谛」,完全是说明诸法实相,没有丝毫分别与执着,对此世间人难懂。「俗谛」,就是世间法,是依众生的知见、常识,这大家好懂。但佛的智慧高,善巧方便达到极处,说俗谛即包含真谛,说真谛仍不离俗谛,真俗圆融,得大自在。世间人不但迷于真谛,也迷于俗谛。而佛能真俗圆融,就是真谛看破了,俗谛也放下了。看破、放下是一不是二,这才是真实智慧。《无量寿经》上的「住真实慧」,就是这个境界。佛菩萨在世所作所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弘法利生,惠以众生真实之利。即使是惠以真实之利,他也一无所求,亦无分别执着。这些地方我们要清楚、要透彻,要认真学习。
【求感应】
弘法利生的事业,不能不求感应。对于求,若能体会到真俗圆融,就有正知正见正解,就不会偏向一边。而世间人执着在俗谛上,真的是念念希求,念念希求就落在意识里。诸佛菩萨的求,是如理如法去做,有求之愿,没有求之心,这才圆融,这才有感应。
儒家讲「立志」,佛家讲「发愿」,这两者有何不同?「志」里有希求,有求就落在情识里;「愿」里没有希求。换句话说,「立志」带有感情,「发愿」纯粹是智慧,没有情识。其实我们只要如理如法去做,诸佛如来自然护念,这就是求,这种求有感应。我们无求之求,诸佛菩萨无应之应,就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不但佛菩萨护念,龙天善神也拥护。若是有求之心,决定没有感应,因为这种心是情识,使我们与佛菩萨的感应受到阻碍。所以有愿,而没有希求之心,只是如理如法、认真努力去做,自然有感应。
自己修学要断烦恼习气,要开智慧,说明别人也是这个目的,可是手段方法要随机应变,因为机缘不同,方式就不同,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而自己诚心诚意去做,自己障碍没有了,但众生有障碍,就是缘不成熟。缘不成熟,自己就要养道,也就是进修,将自己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等待众生机缘成熟,这丝毫不能勉强。
若想把度众生的缘提前,就要自己认真努力修忏悔法,改过自新,一切向自性里求。所以佛法称为「内学」,跟世间法完全不同。世间人向心外求,而佛法是向自性里求,不向外求。求诸佛菩萨加持,也是从自性中求。我们果然与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这就是求,这个求没有向外,一切如来怎么会不加持?这好比接通电路,毫无障碍,决定感应道交。若有一念私心,电路就断了,就没有感应。
若是有私心、有情欲的去求,也有感应,这是魔来感应。在现前社会,这种事情很多。妖魔鬼怪也能使你有神通,使你发狂,给你一些特殊的能力,你也能迷惑众生,但这是造业。《楞严经》中的「五十种阴魔」,就讲得很清楚。这种神通、道力是魔附身,魔加持的;魔离开之后,就全部丧失了,最后自己也会遭难。所以佛家讲「求」的道理,我们一定要懂;世出世间法都向心性中求,这就对了。
【弘法与护法】
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显示在哪里?我们周边会有许多善友帮助、护持,这是护法。护法有内护与外护,内护就是出家人来护持,外护是在家二众来护持,这样正法才能建立,常住世间。虽然得内外护持,我们的心地还是要清净,依旧一尘不染。
像新加坡居士林与净宗学会,确实有大力护持的善友,但我们对他们并没有特别接待。在居士林吃饭时,他们自己拿盘子夹菜,自己找坐位,没有受到丝毫特别的礼遇,这才是真正的善友。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这些人都是佛菩萨,所以这个道场能建立,是大家有福。我们很幸运遇到这个因缘,也很欢喜的全心全力协助、拥护,贡献一点绵薄之力。因为助他就是助一切众生,助他就是助诸佛如来。
所以,出家人最好不管事务,这是世尊示现给我们看的。出家人管事务是不得已,这是变相的。若出家人管事务,就是护法,不是弘法,就要全心全力培养后学,照顾弘法的法师。管事务就好比在学校里作校长,要管理教务、总务,这是执事,属于服务的性质。弘法是教员,不担任执事。里面的执事是内护,外面的执事是外护。
若我们能将这个观念搞清楚,人人尽自己本分的职责,佛法一定兴旺,众生才真正有福。决不是去争取执事的地位,然后作威作福来享受,障碍弘法的法师,不培养、提携初学,这是造无量无边的罪业,这个罪业是在阿鼻地狱。我们要清楚明白,要在佛门中修福,不要造业。
我们将内护、外护做好,自然有佛菩萨来弘法利生;内护、外护做得不如法,决定没有佛菩萨来讲经说法,因为缘不成熟。护法工作做得圆满,就是缘成熟了,自然感得诸佛菩萨示现来教化众生。
25. 疾病的根源
【养生之道】
黄大夫为大家做了一次保健诊断,发现你们年轻人的身体,不如我这个老人,我听了很难过。我的身体能维持健康,这是三宝加持的,我完全没有使用现代保健方法。我相信佛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心地清净、慈悲、善良,身体纵然不保养,也没有运动,还是很正常。
自古以来,佛门多数的修行人,每天不是坐禅,就是经行、念佛,身心都保持在静态中;少林寺的打拳武术则另当别论。世间人是讲求动态的运动,而静态的养生之道,明了之人不多。我们明白此理,知道心清净、真诚、慈悲,才是真正养生之道。
【我执】
若将境界向上提升一层,如《金刚经》上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我,谁生病?有我,我才会生病。由此可知,无我不但将病苦连根拔除,连生死的根也拔除。
破我执相当困难,但非常必要。有我,就有生死、病苦、轮回这些现象;无我,这些现象完全消除了。大乘法里,佛教导我们破我执的方法,巧妙绝佳。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说:「大而化之」,此话讲得好,这是从发菩提心来的,所以心量要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我们本来的心量,每个众生原本的心量,与诸佛如来果地上毫无差别。而我们现在落到这种地步,是妄想、分别、执着造成的,这是真正的病根。我们流落在六道,无量劫无法出离,就是没找到病根,不知从根本上去治疗。
世法中所有现象都是虚幻不实,无不是「梦幻泡影」,所以富贵不值得羡慕,贫贱也无需哀伤。明白这些现象的因素是业因果报变现的,自己掌握着业因、业缘,果报的变化就能随意,这是得大自在。得大自在的人懂得掌握「缘」,知道千变万化的枢纽在「缘」。善的果报是善因、善缘,恶的果报是恶因、恶缘,「因」已造成,不能改变,「缘」可以控制。
这还是世间法,并不是第一义,第一义一定要「观空」。换句话说,要跳出轮回,超越十法界,这才是英雄好汉。我们供佛的处所,称为「大雄宝殿」,「大雄」就是大英雄。世间人办不到的事,他能办到,就称为英雄。世间人无法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佛能做到;不但做到,还教导我们如何做到。
【自私自利】
我们修学的念佛法门是易行道,易行道而不能成就,原因在妄想、分别、执着没放下,念念还是落在自私自利。用这种心态修学,就是古人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所以只要把自私自利的念头放下,念佛一定得力,身心轻安。纵然有一点病,那是饮食起居不小心,所引起的风寒感冒,不会有大病。
果真看破,放下自私自利,念佛求生净土,《弥陀经》上讲「若一日至若七日」,就能成功。古今依教修行之人,念佛往生的例子很多,最普遍的是二、三年往生的。为何有人不超过七天,有人却要二、三年?深信切愿之人,真正念到无自私自利的念头,自然感应现前,功夫成就。
我们看到《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宋朝的莹珂法师深信切愿,三天就成功。若信心、愿力没有达到恳切的水平,就要念二、三年。所以这些人「生死自在」,并不是寿命终了,而是还有寿命,但提前走了,道理在此地。
我们看到有些人走得那么潇洒自在,没有病苦,非常羡慕。我常提醒大家,我们一定要做到。若做不到,在病重时,身体受人摆布,自己做不了主,往生就没把握,所以现在必须防患于未然。最佳的方法,就是不需要人照顾,能预知时至,想何时走,就何时走。一定要下决心将这桩事办好,这一生就没有白来。其余的事全是假的,只有这一样是真事。我们讲自利,这才是自利。
但自利决定建立在利他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动念为众生想,不为自己想。为自己想就错了,要为众生想,把我忘掉。自私自利的念头,一定要为众生想,才能断除;只要断除,修学功夫就有把握。
我们念念为一切众生想,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包括动物、植物、矿物。譬如桌子不干净,把它擦干净;椅子没摆好,把它摆正,这都是为它想。这种作法,就是普贤十愿的「礼敬诸佛」,敬人、敬事、敬物。
没有私心、欲望,没有占有的念头。占有的念头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是造作一切罪业的渊源,我们要将罪根拔除。为何不能占有?佛说:「一切法空」,谚语也讲:「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何能占有?这是从粗浅现象上来观察。更入微的讲法,佛说:「一切诸法,因缘所生,无有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不但身外之物了不可得,连身体也了不可得。对身外之物没有占有心,对身体也没有据为己有的念头,问题就解决了。此时,「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决定得生净土,这是从六道轮回解脱,从十法界解脱,这多幸运!
无始劫来,我们没有遇到殊胜的缘,这一生遇到了。善导大师在《观经》批注里讲,「九品往生,总在遇缘不同」。换句话说,遇缘殊胜,凡夫也能上上品往生;菩萨若遇缘不殊胜,反而得中下品往生。「缘」难遭遇,所谓「可遇不可求」。经上讲,善知识是缘。若有善知识的引导,善友的扶持,好的同参道友,好的修行道场,修学上就没有障碍。现在这个缘我们都得到了,得到而不能成就,这只能怪自己,不能怪别人。一定要晓得,如此殊胜的机缘,「百千万劫难遭遇」、「无量劫中,稀有难逢」,能否成就,关键就是突破「自私自利」。
突破的方法,就是念念为众生,决不为自己;为自己,应当早一天往生净土。身体还留在世间,天天都要为众生服务,这与诸佛如来的愿行完全相应,你就得大自在。这个道理与事实,我们应当明了,如教修行。
26. 修行的方法
今天达拉斯佛七开始,铠师传真给我,希望我在佛七期间,每天在网络上跟大家讲几句话。
这几年我们无论居住在何处,都感触到世界愈来愈不安全,灾难频繁,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人情冷漠,不知道恩义,不但在不知不觉中毁灭自己,也造作毁灭佛法、毁灭世间的罪业。其他人我们不论,单讲学佛的四众弟子,谁不造这个业?过去人造业轻,现在人造业重,造极重的罪业,自己还不知道,这就是愚痴。愚痴之人,天天听经,天天读经,依旧不觉悟,这就是「障深业重」。如此深重的业障若不消除,三途恶道是决定不能避免。
我们要想得到生活的改善,修学功夫得力,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听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带领大众念一次佛,或参一次禅。要晓得,佛不领导我们修行,是因为修行容易,觉悟难。正因为觉悟太难,所以世尊苦口婆心天天说法,天天劝导。可是众生愚痴,天天听佛说法,依旧麻木不仁。
虽然如此,佛大慈大悲,还是天天讲经;众生堕落在六道,佛就示现在六道,依旧追随不舍,所谓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众生造罪业,毁谤佛菩萨,侮辱佛菩萨,甚至于陷害佛菩萨,佛菩萨不在意,依旧爱护众生,为众生讲经说法。这就是佛菩萨的「大慈大悲」,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不舍众生,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从此地我们理解到佛的恩德。
韩馆长护持我们三十年,将正法的基础奠定下来。有人说她有功也有过失,但在我心目当中,她只有功没有过失。若你们冷静微细的观察,就晓得她的功德无量无边。这是菩萨再来,做种种示现,世间人哪里会懂得?
经上讲,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即使下下品往生,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六根的能力几乎与阿弥陀佛差不多。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诸佛菩萨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希求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与往生的理论、方法相应,这一点非常重要。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所以我们念佛还要修上善。心不善、语不善、言不善,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如寒山、拾得两位尊者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这两位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化身。
我们既然发心要救自己,要救周边的人,生活、修学一定要如理如法,这就必须要晓得佛经的内容。其内容有四点│「教、理、行、果」。佛所说的话,后人记录下来成为经典,言语文字是「教」。教里所蕴含的是「理」,理是理论,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些事实真相,唯有佛能说得出来,因为这是佛亲证的境界,现量的境界,不是推测、妄想。佛除了将道理与事实真相说清楚、说明白,又教我们方法,使我们也能契入诸佛如来的境界,这就是「行」。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去做,得到殊胜的利益,这就是「果」。我们了解佛经的性质,对佛法就会佩服得五体投地。
佛教导我们修学,要建立一个基本的概念,就是「信、解、行、证」。「信」是对于佛的教训深信不疑;「解」是对于经典的理论透彻了解;「行」是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去做;「证」是亲自证得如同诸佛如来的境界。我们今天会造业、会打妄想、会信口妄言,都是对理论不够透彻,不知道利害,才造作极重的罪业,甚至毁灭佛法,障碍佛法,令人退心。
要晓得,声闻、缘觉、权教菩萨遭遇逆境都还会退心;不退心的,只有法身大士。我们的障难很多,是内、外两面的。韩馆长与新加坡的李木源居士,他们所作所为,都是大菩萨、法身大士之流。韩馆长护持正法三十年如一日,种种毁谤、谣言、事端,都能如如不动,若无其事,谈何容易!李居士遇到任何障难、毁谤,从不退心,将此地的道场,建立为一个典型的模范道场。这若不是诸佛如来化身、法身大士应现,是做不到的。我们能有这样殊胜的因缘,就是遇到真正护法。所以,毁谤的人尽管毁谤,陷害的人尽管陷害,我们有诸佛菩萨保佑。
今日净宗能够弘遍全世界,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依照这个经典理论修学的人,最保守的估计,已超过两亿人。净宗能有如此成就,这个功德是韩馆长的,我们要饮水思源,知恩报恩。果真看透了,才晓得这是菩萨示现,顺逆都是增上缘,都是成就佛法,成就众生。
往年,李老师告诉我,真正成就,一定要长住在一个地方,弘法利生。我们现在安心在新加坡,人力、财力、物力全部集中在此地,才能成就一个模范的道场,精神力量决定不能分散。所以我们遇到许多菩萨在此地,真正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为了佛陀教育的拓展,我们是以打杂、做小工的身分,替阿弥陀佛、诸佛如来办事。我们绝不以为自己做了些什么事情,这一切都是佛菩萨安排的、佛菩萨做的,我们不过是执行而已。所以,李老师教我要「信佛」,信佛太难了。要真信!
在这灾难频繁的时代,我们唯一的生路就是念佛求生净土;佛七也是以此为目标。祝福你们这一次佛七圆满成就。
27. 如何消灾免难
天主教会有一份预言,说一九九九年世界会有大灾难,劝导教友们要读经,要认真忏悔,希望能躲避这个劫难。并说灾难会不会实现,「端在人心」,若人心能向善,灾难可以化解,可以延后。这个说法非常合乎道理。
李炳南老居士往生前一天跟同学们说:「世界乱了,诸佛菩萨、神仙来都救不了,唯一的生路,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所以,灾难一天天迫近,我们已没有多余的时间,应当放下万缘,一心念佛。
天主教劝人求升天堂,他们说没有极乐世界,只有天堂和地狱。大宇宙复杂的情况,天人也无法看到全貌。而我们明了,确有极乐世界、华藏世界和诸佛国土。如何知道有?「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明白这个道理,就会相信。
其实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没有,佛法讲「三心不可得」、「诸法无所有」;讲有,是幻有、假有,经上讲「妙有」。所以,天堂、地狱都是妙有,此界、他方也是妙有,极乐世界也不例外。用现在科学家的话来讲,这只是不同的时空维次而已,所谓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科学家已经证实有十一度空间的存在,但从理论上讲是无限度空间。
稍稍涉猎佛法的人,就能肯定有无限度空间的存在。你不能突破这些时空,就不能了解真实的状况。无限度不同时空维次,就是无量无边的世界,佛说是「从心想生」。《华严经》上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就是从心想生。无量无边的众生,有无量无边的妄想、分别、执着,所以将一真法界变成无量无边不同的空间,变成无量无边不同的境界,道理就在此地。
佛说空间是可以突破的,只要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就突破了。六道是从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若将执着舍弃,只有妄想、分别,六道轮回就没有了,就是四圣法界。假如连分别也舍弃,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也没有了,就是没有十法界。没有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由此可知,十法界是从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离开分别、执着,十法界就没有了。这跟作梦一样,梦醒了,梦中境界就没有了。所谓修行证果,证果就是证得一真法界,契入一真法界。西方极乐世界是属于一真法界。由此可知,我们还有分别、执着,决定见不到一真法界。
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一真法界还有四十一个等级,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等觉菩萨,都是法身大士。有这些等级,是因为妄想没有清除。妄想是微细的无明,所谓「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四十一品无明就是四十一品妄想。这四十一品无明都断尽了,妄想都没有了,就证得大圆满,这是圆教佛果,这才到究竟位。
这些道理,天主教的人没听过,非常可惜。佛法在世出世间无比的殊胜,可惜宣扬的人太少。佛法的弘扬不容易,因为自己一定要先契入,自己不契入,如何能说得出来?如何能理解?要想理解,必须要修学,通过修学才能契入;然后才能说得出来,才能帮助别人。
基督耶稣说,今日世人忘恩负义,不知恩德;基督耶稣、圣母玛莉亚是真正热爱世人,而世人不仅背叛他们,还要侮辱、毁谤他们,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这些事情,在今天社会上太普遍了。儿女受父母养育之恩,不知道报恩,还遗弃父母。我们访问伊斯兰教的安老院,院里的这些老人都是被儿女遗弃,无家可归。所以,现今儿女背叛父母,学生背叛老师,不知恩义,造下无量无边的罪业,这才感受世界毁灭的果报。
所以预言里说,这个灾难是我们自己招来的,不是上帝发怒来惩罚我们,上帝很不愿意见到这种事发生,但是不能避免,这是造作罪业必须要接受惩罚。这个话说得合情合理。
这些年来,我苦口婆心劝导大家,若三天不劝,大家就忘得干干净净。这正是《地藏经》上讲的「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可是诸佛菩萨为我们做榜样、做模范,众生再刚强难化,也不能舍弃,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
《华严经》告诉我们,自己真修就能影响别人,让别人看到我们修行的样子受感动,生起惭愧心,自然会向你学习,这样就能带给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佛说自行化他是要靠自己真正修行,自己不真修没有用处。纵然会说,说得再好,灾难降临还是逃不过,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依旧出不了轮回,也不能往生。
我们一定要以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觉悟心、慈悲心,老实念这句佛号。这句佛号一定要与「清净平等觉」相应,就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若不相应,这个佛号就没有功德。如何才相应?在生活上一定要做到「看破、放下、自在、随缘」。看破是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放下是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只知道修自己,自己努力断恶修善。《无量寿经》讲修善三个纲领:「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我们要时时刻刻记住,要做到才行。佛家一大藏教经典,世尊四十九年所说,就是这三句话。我们必须确实做到,才能救自己,救众生。
我们真修,心就平了。现在科学家讲思想波,世间人的思想很复杂,尤其邪恶的思想是大波大浪,起伏很大;我们念佛人是「清净平等觉」,这种思想波是平稳的。新加坡居士林的念佛堂,得诸佛如来加持,有佛菩萨跟我们一起念佛,所以这个念佛堂无比殊胜。念佛堂磁场非常好,磁场是安定的、平静的,从这里发射出去的思想波,可以平衡世间人邪恶的思想。以我们平静的思想波,去冲击世间大波大浪的邪思,这个波浪就会减弱,这就是化解邪恶、化解灾难的原理。
我们自己在家里念佛,对社会、对世间也有贡献。因为我们念佛发出去的是清净平等觉的思想波,可以缓和世间人邪恶的思想波。果真懂得这个道理,就会相信我们心平气和念佛,对世界和平、社会安定真有帮助。
真正发心念佛就是自度度他,真正发心念佛就是救世间的劫难,不要以为自己没有这个能力。诸位同修能真正觉悟,真正放下是非人我、贪瞋痴慢,奉行世尊教导的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就有能力安定社会,维护世界和平。
只要我们真心诚意,佛菩萨处处应现,感应道交。特别是在世间有大灾难时,我们要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念佛不仅是为自己,更要为一切苦难众生。我们一定要做,不做就没有慈悲心。希望我们共同努力,自度度他。
30. 功夫如何保持
学佛人在修学过程中,多数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念佛堂里念佛,心地可以保持清净,但是回到工作场所,功夫就无法保持。这也是我们期望能在此生修学有成就,所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功夫不能保持,有两个因素:第一、无始劫来烦恼习气太重,没有能力克服;第二、生死心不切。何以生死心不切?对这个世间认识不清楚,不知道世间是虚幻的。《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经上讲的事实真相,我们在网络上双向见面,更容易体会。我们在画面上面对面谈话,这也是梦幻泡影,也是一种虚妄,能从这个地方体会到就觉悟了,然后才知道,即使我们面对面,还是虚妄不实在的。
实在的有没有?有,但是我们见不到。何时能见到?把妄想分别执着全部放下、舍弃了,到了「一心不乱」,这时就见到实在。只要我们得到「一心不乱」,真实的境界自然现前,这是佛法所谓的「一真法界」。
但是我们修学的功夫再好,定功再深,只要心里还有个一真法界,就见不到一真法界。所以,到了四禅八定的功夫,还是见不到一真法界,因为烦恼虽伏住了,妄想、分别没伏住。到了九次第定,超越六道轮回,超越三界,生到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的佛,是天台家所谓的藏教佛、通教佛),也没见到真实,原因是他的妄想、分别没断。必须再努力,用定慧将分别断掉(分别是尘沙烦恼),再破一分无明(无明是妄想),这样才超越十法界,见到真实了,真正与诸佛如来果地上境界相应。这是何等的功夫!我们今天丝毫定力都没有。
譬如,居士林餐厅的菜色将近有二十道,这么多菜色摆在面前是诱惑,每道菜都尝一点,就超过分量。念佛人愈吃愈胖不是好事情,我们要能克制自己,在这么多菜色里,只取三、四样就好。在饮食方面要懂得克制,才能保持身心健康;不懂得克制,就破坏身心健康。吃得又肥又胖,造成身体不健康;看到这些饮食,容易引起贪心,又造成心理不健康。修行就在这些地方修。
所以,要懂得在一切环境里,克制自己的妄念,克制自己的分别、执着,这些都是佛法。能克制自己,功夫就能保持;不能克服自己,功夫就不能保持。古大德知道凡夫习性很重,很难克服自己,这才提倡「依众靠众」,大家在一起共修,互相警策,互相勉励,用意在此。
共修的道场也要因缘具足,当中最重要的缘分,是要以出家人来带领,出家人愈多,共修的人信心就增长。所以出家人一定要发慈悲心,不辞辛劳,在念佛堂领众。道场出家人愈多愈好,这是道场真正的殊胜庄严。
所以,在念佛堂长期熏习,希望功夫能保持,不论在任何场所,在家庭、工作当中,都能保持清净心,念佛的目的才达到。
现在居士林的念佛堂,人数愈来愈多,这是把此地念佛的风气带起来了。远从各地来念佛的人也络绎不绝,人数天天在增加。我们希望建一个「解行相应」的道场,每天讲经不中断,念佛不中断,给其他地区的道场做示范。这最适合退休的同修,他们把工作都放下了,在此地长期参加念佛。有家庭、有工作的同修,也都利用空档时间到念佛堂来念佛。所以现在念佛堂的气氛非常好,无比的殊胜。也正因为这么好的气氛,所以许多同修非常欢喜进去,进去之后都不想出来。这样的道场,若能住上半年、一年、三年,没有不成就的。
我们在《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看到许多往生不退的菩萨,念佛的期间多数是三年。由此可知,三年就能成就。但并不是说他们念佛三年,寿命就到了,而是因为功夫成熟,可以自在往生。凡是功夫成熟的人,若不往生还留在世间,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度众生。还有一些众生与他有缘,他能帮上忙,所以在世间多住几天。若与此地众生没有缘分,为何不早一天去?我们天天向往西方极乐世界,天天念着阿弥陀佛,能早一天见面多好,何必机缘到了还要多拖几天?我们是想去去不成,若有能力,早就去了。
我们冷静思惟、观察,这个世间人人皆苦。我们觉得自己生活工作很苦,其实那些做大事业的人比我们更苦。最近我看了「冷战始末」的影片,主要是讲近半个世纪每个国家的领导人,天天要预防灾难的发生,特别是人为的灾难,如何想尽方法来消除。他们操心太多,忧虑太多,生活太苦了。我看了之后想想,要做一个国家、团体的领导人,确实不简单。
所以,地位高的领导者,财富多的大企业家,其实他们的日子不好过。你要是看清楚、看明白了,就知道那些人的生活,还不如一个乞丐的生活。乞丐肚子饿了去讨饭,吃饱了就没事,随便找个地方睡觉,没有忧虑牵挂,多自在!人最痛苦的是烦心的事多,忧虑的事多,牵挂的事多,日子确实不好过。他们若能学佛,那是大福报!
我过去曾经劝导大家,一年拼命工作赚钱,生活费用有了,就休息两年不要工作,专心念佛,这是有智慧、有大福报的人。两年后钱花光了,再去找工作。你要问:工作不好找,到那时能找得到吗?决定找得到。为什么?佛菩萨保佑你,你要相信佛菩萨。这个世间靠人靠不住,靠佛菩萨决定靠得住。但是你必须对佛菩萨有坚定的信心,如理如教的修学,哪有不成就的!这也是保持清净心的一个方法。
总而言之,保持清净心最重要的原则,第一、要有坚定的信心舍离娑婆,求生净土,这是真心;第二、决定不受世间的诱惑,世出世间一切法都能放得下。世出世间一切法中,只取自己所需,绝不过分,所谓「知足常乐」,你的心就是定的、是清净的,清净心才能保持长远而不失,这一点非常重要。过去这些修行人,他们能成就,因素就在此地。能克服自己的欲望,克服自己的妄想,真正做到《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生活上取我们所需的就够了,这才不受诱惑,才能保持清净心。
34. 修行的总纲领
修行的总纲领,无非是破二执、断烦恼而已。小乘人是为破我执而破我执,所以他的方法比较笨拙。以深深的定功伏住烦恼、执着,使之不起现行。证得初果之后,要天上人间七次往来,方能断尽见思惑,出离三界。
大乘的方法非常的巧妙,它教我们发菩提心,转烦恼成菩提,是用转变的方法。其实烦恼是不能断的,因为烦恼是自性的起用,烦恼要是断了,当然连自性也跟着被断了。所以自性的起用,觉悟时叫菩提;迷了就叫烦恼,烦恼跟菩提是一桩事情,差别就在于迷悟。因此大乘修行的方法是转迷为悟,能够转迷为悟,就能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为涅盘。大乘用转变的方法是绝对正确的,于理于事都相应。这也说明大乘人比小乘人高明,小乘人没有智慧,硬是用压的;大乘人有智慧,就把它转过来了。
大乘修学的榜样-《华严经》五十三参。在这五十三参里包含了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世出世间的人,都是修菩萨行。不但修菩萨行,而且修的是高级的菩萨行-普贤行。那我们到底有没有学会呢?我们在每一天的生活当中,从早到晚是不是修菩萨行?是不是修普贤行?如果是,成佛就有指望;如果不是,那就还要生死轮回。
要如何修学?从要领上讲,就是怎样将六度应用在生活上。生活是六度,你就是菩萨;生活如果是十愿,你就是普贤菩萨。须知大乘的根本是在于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即度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个心就是菩提心。
要如何去做?六度、十愿就是做的方法。要把六度十愿落实在我们的生活、事业之中,这就是行菩萨道。六度就是菩萨道,十愿就是普贤菩萨道。《无量寿经》里的行普贤行,那就是修十大愿王。
「布施」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牺牲奉献。自己肯牺牲肯奉献给大众,肯奉献给团体。
「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
「忍辱」就是有耐心。在工作上要有耐心,特别是在人事上,众生都有无量劫以来累积的烦恼、恩怨、不平,我们时时刻刻都会遇到,更要能忍;对于自然环境也要能忍。
「精进」是求进步。不可以一成不变,老守住一个范围。有许多大德学佛修持虽然好,但不能弘法利生,原因在哪里?他墨守成规,不求精进。因时代不同,所以众生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也不相同。在某一个时代,有某一个时代弘法的方法,有某一个时代落实六度十愿的行法,墨守成规当然是不行的。佛法从印度传到中国后,就有了很大的改变,在生活方式上,从前是托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到中国之后,接受在家同修的供养,不托钵了,一切生活环境全都改变了。所以要适合现代化、本土化、生活化的原则,这才是精进之真义。我们要从这方面去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求觉、求慧、修六度十愿。所以诸位仔细看五十三参,就会明白这个道理。
「禅定」就是自己有主宰、有主见,不为外境所动,这是禅定。
「般若」就是对于一切人事物的真假、邪正、是非、善恶都清楚明白,不迷惑,不颠倒,这就是般若智慧。
所以要是能将六度、十愿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那你就快乐了。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在修菩萨行,在行菩萨道。一个行菩萨道的人,他是充满法喜的,这就真的把烦恼转成菩提,把迷转成觉悟了。
世间凡人,若对工作有繁重之感,就苦不堪言、怨声载道,这种心态就注定了要六道轮回。所以大乘菩萨法高明,把念头转过来就是菩萨了。他知道勤苦的工作,是跟一切众生结法缘,是成就自己的布施波罗蜜。所以念头一转,就快乐无边,幸福快乐、离苦得乐马上就能得到了。
如果自己觉得跟大众相处格格不入,那是自己在生烦恼,并没有在学佛。学佛就是要把这些枝枝叶叶圆融起来,把它化解掉。这些境界是从自己内心所产生的,因此就要从自己内心去化解,所以佛法叫「内学」。佛法不是求人,是求自己,人人都能向内开发自性,这个团体才叫「僧团」。
佛法的戒律是用来要求自己,而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这是极高明的作法。不像世间的法律,是要用来约束大众。所以要学六祖惠能大师「常常见到自己过,不见世间过。」心就真的转了,向内观照了。
众生的「大病」-不见自己过,专见别人过。专见别人过,就会增长烦恼,就没有办法向内观照。如果我们只顾内照,不管外境的诱惑,这个「照」是智慧,就能把烦恼、习气化解掉。
我们看《六祖坛经》就会觉察到,会用功的人,像六祖大师在柴房里舂米、劈柴、做苦工开悟的。为什么呢?因为他舂米、劈柴是具足了六度十愿的行法,所以在舂米、劈柴里面,六度十愿全修了。不会用功的人,即使天天在禅堂里面打坐、参禅也不会开悟,烦恼、习气还是一大堆。我们要是会修的话,就是洗碗、擦桌子,六度十愿也全都具足,这怎么不欢喜呢?不会用功的人就会认为,这些工作好苦。所以转境界就是转心-转心理、转思惟、转观念。会修行跟不会修行的差别,就在于此。
倓虚法师在《念佛论》后面讲的,青岛湛山寺的张氏,她修什么行呢?每星期天湛山寺有念佛会共修,她就到厨房去洗碗。她先生是拉黄包车的苦力,没人瞧得起她,表面上她只是在厨房里面洗洗碗,其实她就是在那里修六度十愿,所以她能预知时至,坐着往生。她要不是这样的修习,怎能有这样的成就?真正修行的人,只有修行人才能看得出来,世间人是看不出来的。世间人看她只是个不识字、没念过书、听经也听不懂、到处帮人做苦工的人,殊不知那样的人才叫真修行,听经、参禅的成就反而不如她。所以一定要真修,要明理,要把佛的这些修行的纲领原则,落实在生活上。
38. 着相
赞叹自己,贬低别人,在《瑜伽戒本》里,是第一条重戒-自赞毁他戒。在《梵网戒本》里,仅次于四重戒。为什么这么重?因为着相。《金刚经》的标准是着了四相就不是菩萨。若贡高我慢、自以为是、自以为了不起,这就完了,即使做再多的好事,都只变成世间有漏的福报而已,与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干。
我们学佛,尤其是出家人,一心一意就是要出离三界,这是大前提、大方针。世间所有一切名闻利养、荣华富贵,都要彻底从心里舍得干干净净,要念念为佛法、为众生、为了与阿弥陀佛及诸佛的本愿相应。如果念念还有一个「我」存在,那就与魔相应;魔跟佛不一样的地方,就是魔念念都为自己。
40. 解行相应2
建立道场、护持道场一定要解行相应。讲经说法是解门,领众修行是行门,两者都重要,两者俱存才是一个完全的道场。但解行俱优的修行人,自古以来就不多见,若两者不能具备,宁愿选行门,不求解门。
行门,就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样样不如人,这样的人会很谦虚,肯老实念佛,通常这种人往生的品位都很高。有解无行的人,恰恰相反,他贡高我慢、自以为是,往往把修行忽略了,反而不能往生。
领众修行是自利利他的工作,要紧的是真诚、真实,自己有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恭敬心、慈悲心,就成功了。
41. 念佛的方法
修行用功千万要记住,不能把打妄想当作观照。但在初学,确实是用意识心,若观照得力,妄想、烦恼就会减少,智慧就会增长,这代表修行已步上轨道。如果仍然妄想、烦恼不断,那证明自己观照的功夫不得力,这是通途方法修学的难处。
净土宗的方便,就是用意识心专持这句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的确是真实的,因此用妄心、意识心去持这真实的名号,这个妄心就是真心。这是念佛法门的殊胜之处,也是一切法门所没有的,故称第一方便法门。
一切时、一切处都能归到这句名号,直到念到功夫成片,这样的程度,就跟宗门教下所谓的「观照」完全一样。能念到事一心不乱,就是「照住」;念到理一心不乱,就是「照见」。所以古德常说:「念佛法门,暗合道妙。」道妙就是明心见性,用这个方法得定、见性的人很多。纵然不能得定、不能见性,也能往生。祖师大德们也讲:「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开悟就是明心见性,只要能往生,就绝对能开悟、见性,净土法门的殊胜就在此处。
但是净土法门修学的原则,是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向」就是一个方向、一心的意思。什么是菩提心?除了自己绝对求往生的心之外,还得念念以一切善巧方便,把念佛法门介绍给别人,这就是菩提心。因为我们明白,唯有这个法门能断烦恼、出三界,能不退成佛。
所以修学净土的人,一生当中的大事,就是自己求生净土,把念佛法门介绍给别人,自行化他。除此之外别无二念,这就叫「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样的愿心、行持必定往生。烦恼、妄想虽然不刻意去断,自然就少了,智慧自然天天增长。
42. 修行的原则
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抓住纲领、守住原则,功夫就容易得力了。纲领原则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两句话的道理、意义一定要透彻的理解,要遵照《净宗同学修行守则》去实行-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必须要应用在生活上,这就是自行化他。    《沙弥律仪要略》的节录,就是前面五个科目的举要,所以《修行守则》是属于行经。经有四种-「教、理、行、果」,「行经」是要我们真正做到的。我们真能用「真诚、恭敬」的心来修学、为众生服务,一定会得法喜充满,会得清净心。能以真诚、恭敬心为一切众生服务,就是修学大乘。
在大乘法里面,最圆满、最究竟的就是「普贤菩萨行」。普贤菩萨行是什么?就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这些都在日常生活里。礼敬,必含真诚恭敬;称赞,定有法喜充满;广修供养,就是服务一切众生。所以普贤行包括的范围是非常的深广,决不是拿一点钱,包个红包就是供养,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菩萨道、大乘佛法的精神,就是广修供养、广度众生。《金刚经》讲:「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这句经文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尽心尽力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破迷开悟的结果,自然是离苦得乐。「迷,要帮助他破尽;悟,要帮助他圆满」,这就是成佛,就是「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若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此方世界,或在十方诸佛剎土里修行,都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圆满。如有人问,为什么要选择净土?我们可以告诉他:就是怕轮回、怕生死、怕折磨、怕障碍,且为了自利利他达到圆满,所以才决定求生净土。
生西方净土之后,就如经上所讲:「一切苦难都离开了」。而且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圆满成就佛果。圆满的智慧德能现前,然后再回到九法界来广修供养,为众生服务就没有障碍,这就是佛家常说的「乘愿再来」。
44. 如何才能往生
修行人在一生当中的修学,若不能出三界就不算是有成就,但要真正超越三界,实在是桩难事。净土虽说是易行道(跟其他法门比起来是容易),事实上也并不容易,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
往生的人,实在说,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上根利智的人,他对于事实真相能通达明了,所以他不怀疑、不夹杂,净念相继而往生。另一种是愚人,就是一般讲的老阿公、老太婆,他什么都不知道,都不懂,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死心塌地的念到底,这种人也能往生。而当中这一部分的人,他既不是上智,又不是下愚,这就难了。因为他有分别、有知见,这就是障碍。我们应该冷静的想想,我们自己究竟是属于哪一类?
学上智难;学下愚,只要真正肯学,是可以学得来的,就是要把一切都放下。最重要的,就是名闻利养要放下。「利养」包括五欲六尘,「名闻」包含权力、地位,我们一概都不沾边,只是一味的老实念佛,服务大众。
如倓虚法师在《念佛论》后面说的,出家人中有个修无师,那是下愚之人,什么也不懂。青岛湛山寺的张氏,她丈夫是拉黄包车的,一天不做工就没有饭吃。每星期天湛山寺有共修法会,她都到厨房帮忙洗碗,做这些苦工,你看人家往生多自在、潇洒!那就是愚人。愚人能往生,绝顶聪明智慧的人也能往生,当中这一截的人就太难了。
难,都是自己造成的障碍-争名夺利、贪图利养。我们能遇到净土法门,这是稀有的因缘,把自己稀有的因缘当面错过,这是非常非常可惜。
46. 修行三阶段
真正想修行,真正想有成就,这样的人我们确实也见过不少,而最大的难关,就是妄想、杂念,想除也除不掉。这个问题不是现代人才有,自古以来都是如此。而佛在一切经典里教导我们,这也是一个主要的课题,就是如何断除妄想、执着。其实在一切经论里面,也是在说明这个问题。佛讲得很透彻,方法也非常善巧,可惜我们没有认真的去做,所以无量劫来都被这个妄想、烦恼缠缚,而不能够解脱。解决的方法有很多,而念佛确实是最好的一个方法,可是大家不去用。
念佛的人,口念佛号,心里不断妄想,这是不能成就的。必须口念心也要念,心口要能相应,功夫才能得力。「得力」就是能把妄想、烦恼伏住。伏久了就得定,就成就三昧。定久了就开慧,智慧一开,即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盘,这就是成就了。功夫只要得力,妄想烦恼能伏得住,就可以带业往生。这是这个法门比一切法门殊胜的所在,只要肯用功,是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做得到的。
往生到西方世界,古德讲:「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见到阿弥陀佛,没有一个不开悟的。开悟就是开智慧,开智慧就是转烦恼成菩提。
我们平常时时提倡、劝勉大家,我们的修行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熟读经文。把经典念三千遍,熟读经文,记住经典里面的教诲,佛的教诲记不住,还修什么?怎能如教修行?这是第一步。
第二阶段-求圆解。对佛教诲的意思要明白,要解得圆融,才不会死在句下。要知道佛的教诲,讲的是原理原则,要能在日常生活当中,活活泼泼的应用它,这才不是读死书,才是开智慧。
第三阶段-要实行。依着经典的理论方法,修正我们自己错误的思想、见解、行为,这叫真正修行,这样才能够往生。而不是把经念完三千遍就没事了,那是没用处的。要知道佛法自始至终都是重视实行的,就是要能做到。
所以真正修行是在起心动念之处,而不是在记问之学。记得多、懂得多是没有用处的,要去做到。能做到一分,就得一分利益;做两分就得两分利益,不能认真努力去做,这个真实利益是绝对得不到的。
49. 修行目标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老实念佛」这是我们现前阶段弘法利生的目标,也是我们自己修行的目标。所有一切经论、行法都是要说明我们达到这个目标,完成这个目标的。
我们自行化他有了方向,目标正确,这个生活就有意义、有价值,过得就很快乐、很幸福。希望大家从这个地方去体会-自己应该怎么修学,怎么样待人接物。这是真正的佛法,真实的佛法。
63. 修学的方法
【修学的方法】
中国北大有位同学问我修学的方法。世出世间的学问,只有一个原则,就是专精。我在讲席中常劝大家,修学的方法主要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在学校里,或者在实际生活环境中,我们所接触的面非常广,影响也非常深。毕竟文化是多元的,世法如是,佛法也不例外。但是世法与佛法性质不同,譬如世间学术,学法律的目的,是将来选择作法官、作律师;学医科,将来作医生。学校的科系很多,可以自由选择,做为你一生的事业,而学佛法是将来选择作佛、作菩萨。因此,佛法的教学内容与世间法就有很大的差异,但其修学原则还是相同,就是要专精。
世间法里,一门学好了,另一门未必懂,所谓「隔行如隔山」。但佛法一门通达,一切法门都通达,不但出世间法通达,世间法也通达。世间法的修学就像一棵树,各门学科如同树的枝叶,此叶非彼叶,此枝非彼枝,彼此不能相入,所以学这一门不能通达那一门。而佛法修学的是根本,就像找到一棵大树的根本一样,所有的枝叶都是从根本生出来的。只要找到根本,透彻了解根本,这棵树所有的枝叶,你就通达了。
根本是什么?大乘法常讲「一念自性」,就是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心性是根本。这是宇宙的起源,万事万物生起的源头,也是所有一切生命的根本。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的真心本性中,本来具足无量的智慧,所以他能解、能大彻大悟;也具足万德万能,万德万能表现出来,就是生起宇宙万有生命的现象,这是自性的德能,自性就是根本。
修学佛法就是求明心见性,禅宗如是,任何宗派法门亦如是。禅宗讲「明心见性」,教下讲「大开圆解」,密宗讲「三密相应」,净土宗讲「一心不乱」。虽然各个宗派讲的名词不同,但是意思相同,实际上都是说一件事。正因为如此,所以唯有一门才能深入。
深是找到根本,比如一棵大树,先有树根,再有大枝,大枝生小枝,小枝生叶。因此,我们缘着树梢,就能找到小枝,寻着小枝找到大枝,寻着大枝就找到树根,树根就是根本,这就是「一门深入」。如果还没找到出生的枝干,又去找别的树梢,就永远找不到根本。
但是,佛何以要说那么多法门?佛说的无量法门指的就是枝叶。因为佛了解众生是多元文化的集合体,而且任何一法都是无量因缘所生,众生的根性不同,一个法门不能度无量众生,所以佛就说无量法门度无量众生,这是佛的慈悲。
我们懂得这个道理,要在无量法门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程度、自己的生活环境、自己根性的法门来修学,无需要改变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工作环境,这样修学就格外容易与方便了。佛不会给众生添麻烦,只会给众生带来善巧方便。
净宗是我们的主修,其他法门可以听,也可以看,懂不懂没有关系。如果发心讲经说法,其他法门的常识要懂得,应该要涉猎,但是仍以净宗为主。在学校读书的同学,将来发心从事弘法利生的工作,佛法是主要课程,也要一门深入。
但学校里的课程不能荒废,最低限度都要及格,不必与人竞争第一名、第二名,那个没有意义,只要年年升级,四年后拿到毕业文凭就可以了。在四年的学程中,儒家的典籍以《四书》为主,佛门典籍以《无量寿经》为主。《无量寿经》要背熟,《四书》如果不能背诵,也要读得很熟,不要求多,多了会产生障碍。只要将这两种念熟,不必求深解,熟透了自然就了解,古人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慢慢就会觉悟。记住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的学业一定能圆满成功。
【修学的环境】
世尊当年教人修学适合自己根性的法门,因为世尊有能力观机,他知道一个人从无量劫一直到今天,其生活、修学的历程。所以,世尊教给他的方法就很适合他,他只要依照佛的方法修学,很快就会开悟、证果,就能有成就。好比大夫看病一样,大夫对你的病源很清楚,用药就非常准确,所谓「药到病除」。
佛灭度后,佛的这些学生能力虽没有佛那么圆满,但是在正法、像法时期,有许多都是有修有证,总算是有点能力能为众生指路。可是现在情况就不同了,《楞严经》云:「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什么是邪师?就是冒牌的佛弟子。现代假冒的佛法太多了,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怎么办?释迦牟尼佛有先见之明,为我们指出一个大原则、大方向,《大集经》云:「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生在末法时期,就遵守释迦牟尼佛的教诲,选择净土这条道路。
虽然修学净土,净土现在也有假冒的,这是最近一、二十年才有的现象。为什么?魔王外道看到这么多人热心修净土,也假借净土的名义来欺骗众生,误导众生。虽然他们也念阿弥陀佛,却别有用意,我们应该有所警惕。如何才不会走错路?第一、决定要依净土「五经一论」来修学,第二、决定要遵守祖师大德的引导。净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是近代的高僧,他是我们遵循的好榜样。我们遵守大师的指示,依照净土经论来修学,就不会出差错。
【修学的条件】
修学的条件,第一、是亲近善知识;第二、有好的同参道友,平常在一起切磋琢磨;第三、有好的修学环境。《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要「亲近明师」,《华严经》讲要「亲近善友」,善友就是老师、善知识。什么是善知识?善知识必定有师承。这对我们选择老师、亲近善知识非常重要,影响我们一生的修学,与将来的成就。早年我在台湾,朱镜宙老居士为我介绍李炳南老师,李老师是印光大师的学生,我们与印祖一脉相承,所以师承没问题。
但现在社会上,也有人说自己是印光大师的学生,甚至说是印光大师的传人。我们就要仔细观察,他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像不像印光大师。印光大师虽然不在了,但留有一套《文钞》,我们以此做标准去比对,才不至于受骗。他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经典及祖师所说的相应,就可以跟他学;如果不相应,我们对他「敬而远之」。「敬」是尊敬,「远」是不跟他学,不是与他距离很远。
佛家讲「缘」,现代人讲「条件」,就是修学的缘具足了,修学的条件太好了。这三种缘是非常稀有难逢,决不是每个人一生中都遇得到,经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讲「无量劫来,稀有难逢」,这都是真实话。我们现在因缘具足,条件不缺,关键就是自己要懂得抓住这个机会,认真努力修学,这一生中决定成就。
64. 修行的秘诀
【众生即自己】
在「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中讲到「十普」,「普」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圆满的包括虚空法界。佛说这是真正的自我,诸佛觉悟就是悟的这件事,众生迷失也是迷的这件事。诸佛明了虚空法界是自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众生不晓得,以为枝叶就是自己。譬如一棵大树,众生以为树上的一片树叶是自己,这片树叶跟其他树叶各自独立,不相关联,于是形成了自私自利,害人害己。世间人有个错误的观念,以为损人可以利己,殊不知损人决定损己。
最近二、三十年来,常听到有人在做寻根的工作,这句话很有意义。有寻根的观念,就是从根本上开始觉悟,称为「始觉」。你要是能寻根,最后就能明心见性,找到宇宙万有的根源,根源是一个根生的。寻到根时,才真正明了树根生树干,树干生枝,枝生树叶,这些全是自己,是一个整体。这个根就是大乘佛法所说的:一心、真如、自性。佛用这么多名词说明一桩事,用意是教我们不要执着言说相、名字相,才能了解事实真相。众生为什么迷?就是执着在言说相、名字相,离开分别、执着就恍然大悟,原来虚空法界是自己。
好比我们全身是个整体,身体生病的部分是凡夫,健全的部分是佛菩萨。于是我们明白,六道三途是不健康的部分,诸佛菩萨、四圣法界是健康的部分。所以,上从诸佛菩萨,下至三途地狱,全是自己。我们了解、肯定事实真相,就不会再起一个害众生的念头,因为害众生就是害自己。一定会生起帮助一切众生的念头,因为帮助众生就是帮助自己,把自己不健康的部分,恢复健康,道理就在此地。因此,哪里会有一念不仁之心!
【自行化他】
「十普」里最重要的是「自行普」与「化他普」。「自行」,就像现在自己是不健康的部分,但是我明白觉悟了,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是身体里的一个细胞、小组织。如何才能恢复健康?必定要认识全体,不健康的部分很容易就能恢复。如果只注重身体的局部,不但恢复的慢,而且也不容易完全恢复。「解后起修」,就是这个道理。「化他」,是尽心尽力帮助别人,别人是我们身体麻木不仁的这部分,我们觉悟了,也要帮助别人觉悟。说明别人觉悟,一定要认识机缘,有先后顺序不同,有从根本上治疗,有从局部下手,理事都要通达明了。像河水污浊了,要从源头清除,正本清源,才是清除垢秽的根本方法。
帮助别人眼光要远大,工作要做得彻底、圆满,这是高度的智慧,而不是感情用事。情愈重,范围就愈小,不能解决问题。世尊在楞严会上用「情」与「想」来解释十法界的升沉,情重的人往下堕落,想多的人往上提升。比「想」更高级的是智慧,「想」可以提升到色界天、无色界天,但出不了六道;一定要把「想」转变成智慧,才能突破三界六道。
法相宗讲「转识成智」,要把情识转变成智慧,唯有智慧才能理解诸法实相,也就是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理解虚空法界是自己,是一个整体,我们现在就像整体里的一个细胞。觉悟的人,称为佛菩萨;迷而不觉的人,称为凡夫,佛菩萨与凡夫只是迷悟不同而已。悟的是这个事实真相,迷的还是这个事实真相。迷惑时,没有减少;觉悟时,没有增加。真相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唯有证入的人,才得受用。
【菩萨行与普贤行】
《华严经》讲修普贤行的人能证入,没有说修六度的人能证入。为什么?十法界里的菩萨法界与佛法界都修六度,还是不能证入。普贤行法与菩萨行法有何不同?从事相上讲没有不同之处,不同在于用心。普贤菩萨「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十法界的菩萨实际上没有达到,因为普通菩萨修六度,用心还不圆满。普贤菩萨的心就是虚空法界,起心动念都是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念念称法界,行行称法界,这才称为入法界,入就是证。唯有这种思想、见解,才能突破十法界,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
佛用「不思议」形容法界的真理、事相、作用,用「解脱」说明入法界的人,所得到的真实、幸福、潇洒、自在、圆满。这个人是诸佛菩萨、法身大士,他们怎么修成的?念念以真诚、清净、平等、智能、慈悲心,无条件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这样的心行就是普贤行,这个人就是普贤菩萨,不是普通菩萨能做到的。
我们修行的秘诀与纲领,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如果这二十个字都能做到,就是普贤菩萨。《华严经》说:「菩萨若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唯有普贤菩萨能证究竟圆满的佛果。
【念佛与普贤行】
念佛法门是修普贤行,但是要用普贤心。我们修念佛法门,依据普贤行愿,依据普贤用心,就是用真诚心。别人欺骗、冤枉、陷害、侮辱我们无所谓,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还是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处事待人接物,这是修普贤行。他搞六道轮回,我入一真法界。如果我不甘心,我也骗他,他往地狱去,我也往地狱去,这是迷惑颠倒,这是错误。在日常生活中,事事能「看破」、「放下」,自己的生活得大「自在」;处世待人,「随缘」而不攀缘;最后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功夫就得力了。
许多人念佛多年,功夫还是不得力,原因就在此。只要你把前面的九句都做到,念佛就得力了。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不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一定生实报庄严土,这个品位高!同修们对这桩事,务必要清楚,要认真努力学习,才能达到究竟圆满的成就。
67. 转个人业报及世间灾难的方法
【一门深入才有成就】
《楞严经》真正能体会得到,不太容易。不仅是《楞严经》,一切大乘经典,法味都是无有穷尽。佛法与世法一样,世间声色厚利能诱惑人,佛法亦复如是,部部经论都好,让你无所适从。如果贪多,到最后一样也得不到。所以,一定要懂得一门深入才会有成就。如果涉猎太多太广,功力分散了,可能就无所得;纵然有得,所得到的很浅薄、很稀少,这是不懂修学的理论与方法。
【自度度他】
佛法千经万论归结到最后,就是「看破、放下」四字,无论显教密教、宗门教下,这是佛法修学永远不变的真理。看破,是真正明白宇宙人生的事理和因果;放下,是再也不分别、不执着、不打妄想。能看破、放下是成就自己的功德,自己得度后,全心全力帮助别人,这是菩萨发心。如果自度成就了,不能发心度人,自度就不圆满。因为一切众生是自己,虚空法界是自性,一定要度尽众生,自己性德才圆满。因此,一切诸佛如来证无上佛果之后,还要退回菩萨位倒驾慈航,道理就在此地。我们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所以发心很小,无法突破分别、执着,因此见解、智慧也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连自利都不能圆满,何况利他?
【舍识用根】
《楞严经》里,佛教导我们用什么方法突破这个关口?舍识用根。根是指根中之性,根中之性就是自性。眼根叫见性,耳根叫闻性,闻性、见性是一个性。性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因为它是不生灭的,以不生灭的因,才能证得不生灭的果,因果相应。生灭跟不生灭是和合在一起的,在我们身体里,在我们生活环境中,你要是能认识清楚,哪是生灭法,哪是不生灭法,这就是看破。你能掌握住不生灭法,舍弃生灭法,就是放下,就得大自在,得真解脱,这是修行证果的原理原则。
【华严是佛法的落实】
这些原理原则如何落实在生活之中?《华严经》说得透彻,《华严经》可说是全部佛法的落实,尤其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参中的这些人,无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们是如何生活,如何工作、应酬,如何处事待人接物,那就是佛菩萨所说一切法的落实。不仅是三学六度的落实,也是普贤行十大愿王的落实。所以,《华严经》称为根本大法,称为一乘圆满的教轮,有其道理,我们应当要效法学习。
【菩萨发心救灾难】
李木源居士计划要办佛学院跟弥陀村,并希望尽快实现,这是菩萨发心,一切都为众生着想,而自己修行证果都放在后面,这是声闻、缘觉、权教菩萨所不能与之相比的。这值得人尊敬,也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这件事情在一般人看似乎是很平常,如果诸位能深入佛法来观察,就知道此事情很不平常,确实能说明这个地区、说明这个世界化解灾难。纵然不能做到消除灾难,对于灾难的减缓、延迟或缩短,决定有效果。如果不是契入境界的人,这个事理他想不到,也不会相信。
我常说学佛人心量要大,悲心要切,唯有如此才能感动诸佛菩萨降临。我们的讲堂与念佛堂是为尽虚空、遍法界设立的,因此讲堂有佛菩萨在听经,念佛堂有佛菩萨在念佛。还有很多不是信仰佛教的人,譬如基督教、天主教、道教及德教会的人都来听经、念佛;也有从澳洲、台湾等不同国家地区组团来的,就是因为我们的讲堂与念佛堂是开放的,是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服务的,感应自然不一样。
许多人到此地念佛而不想离开,谁有这么大的摄受力量?诸佛菩萨。我们是苦恼凡夫,没有这种摄受能力。我们依靠阿弥陀佛,依靠世尊、诸佛如来,深信不疑,每天读诵演说,依教奉行,才能有这个感应。由此可知,随着自己心量大小,所获得的感应也不相同。
希望各个国家地区的同修,到我们的道场来参学共修,然后把精神与修学方式再介绍到世界各地。如果在世界各地能有如理如法的道场,对于这个地区来说,福报也就提前,消灾免难也提前,全世界的灾难自然能转移。我们希望每个道场都是世界第一道场,同修们一起努力共同来建立正法。唯有正法久住世间,众生才能得福,这是我们的心愿与祈求。
《雷音闲谈》第一部  2007-10-19 15:57
分类:默认分类
字号:大大 中中  小
《雷音闲谈》第一部
开启大智慧的金钥匙
—— 佛法简介
目录
1、         缘起
2、         佛法的起源和发展
3、         佛说众生平等
4、         万法皆空   因果不空
5、         佛说“六道轮回”
6、         佛说“五浊恶世”
7、         佛说“八识”
8、         佛说“三乘”
9、         佛说“戒定慧”
10、    佛说自性“三皈依”
11、    菩提心是佛法的灵魂
12、    佛法是超越的智慧
13、    佛法与现实
14、    佛法修行从心开始
15、    佛法为何在中国得以发扬光大?
16、    修行不分在家出家
17、    学佛与不学佛的差别
18、    开悟与不开悟的差别
19、    平常心是道
20、    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21、    修行者应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
22、    佛法修行形式的重要
23、    当前修行人常见的几个误区
24、    法师与护法的功德
25、    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
26、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
27、    地藏王菩萨的无上愿力
28、    净土法门在末法时代的主导地位
开卷语:
雷音者即非雷音。一佛出世千佛拥护,一人修行万佛护念。雷音者即是众佛菩萨加持之集中点。故说:有我我说法,无我法自说。开悟不等于证悟,故佛法修行悟道为先,实修为重。不悟道依何而修?悟道不修悟有何用?依悟起修才是正道!
愿有缘者闻我所说,能破迷开悟,精进修行,早成佛道。未法众生,念佛最尊。佛号不断,当来必得往生极乐!
一、缘起
由于时代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一天比一天快,生活压力一天比一天加大,能抽出用来关心佛法的时间越来越少了。真正认识佛法的人越来越少,误解佛法的人却一天比一天多。都说佛法难闻,然而现在的人能听了却不顾一屑,还往往看不起修行的人。
佛经是世上最珍贵的宝物,是通达智慧的路径,现在能知道这回事的人太少了。就算相信有这回事,也还是去拚命追求名利,不肯去细心研读经书。纵然是发心修炼者,也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每天诵经拜佛,却不知佛为何物。我们劝世人好好从佛经中参悟禅机,可是现有的佛经多是文言文,文言文已没有几个人能看得懂。就算慢慢看懂一点,又因为佛法发展至今宗派立林,产生的种种名相太多。世人多是智慧浅薄,对佛书往往是日久生厌。
为方便起见,本人便随缘使用简单、通俗、直接的现代语言来对佛法做一个系统的介绍,旨在让世人在短暂的时间内能看得懂,对佛法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令更多有缘的人对佛法起信并深入经藏,达到入佛真实智慧的目的。
二、 佛法的起源和发展
“佛”是印度语,是“佛陀”的简称,翻译过来是觉悟者的意思。我们这世间佛法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出生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古印度的一个王国,贵为太子,俗名悉达多,这时间大约是在中国古代的周朝。
悉达多太子年少时看到世间生老病死顿感世间苦空无常,便决意出家学道。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开悟。释迦牟尼三十成道,后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度人天无数。因化缘既尽,八十岁入涅槃。
佛灭度后,其弟子将佛在世所讲的法结集成文字。为方便收藏,将佛经分三藏十二部,三藏是指经、律、论。
佛法经过两千五百年多的发展,至今演变为许多宗派和法门,各家都著书立论,各显所长,可谓百花齐放。
从区域来看,当今佛法主要分布在亚洲,而东南亚国家主要信仰小乘,中国却崇尚大乘佛法。
我国大乘佛法的修行主要有八大宗派:一是律宗;二是华严宗;三是天台宗;四是三论宗;五是法相宗;六是真言宗(密宗);七是禅宗;八是净土宗。小乘佛法的修行主要有两大宗派:一是俱舍宗;二是成实宗。
有人认为分宗是佛法分裂,这是错误的。分宗的主要原因是佛法的教义太多,人生苦短,只有分宗才便于研读。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众生的根器不同,立不同法门是对症下药。
佛法的法运共一万二千年,佛在世时称为正法时代,佛灭度后前两千年称为象法时代,之后一万年为末法时代。其间法运不断衰退,魔子魔孙不断来扰,被誉为照妖镜的经中之王《楞严经》将首先灭度,最后灭度的经典是《弥陀经》,之后“阿弥陀佛”名号尚得佛力加持住世两百年。佛法灭度的原因是众生福报越来越小,佛法灭度后众生受无量苦,无上大愿地藏王菩萨代理佛在这世间度最苦难的众生。
三、佛说众生平等
众生平等是佛法的中心思想,佛说众生皆有佛性,故皆可成佛。《心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我们每一个众生自性的真实写照。自性是每一个众生本有的,众生本来是佛,但是迷了,有如云雾障住了自性的光明智慧,所以一直在造业,一直随业在六道轮回。众生有无上的智慧却不能用,如痴人在宝山中却不知山中有宝,一直在追求外在虚幻的东西,却不知道自性本来具足一切。
说众生平等,是说佛性平等,并不等于事相平等。如有人富贵有人贫穷,这是事相上不平等,那是因为他们过去所积功德不同的缘故所致。但我们要明白,不管富人穷人,他们现在种什么因,将来还是会得到什么果,绝不会因为身份和地位的不同而使因果关系有所改变,这就是平等,平等是性上的平等。一切众生皆是如此。
佛与众生法性本是一体,一念觉即佛,一念迷即众生。众生是无始以来就沉迷的,如果通过修学佛法,如深山挖矿,将智慧和德能开发出来,回归自性后不再造六道之因,自然就不再受六道轮回之苦果。
四、万法皆空   因果不空
法是指有一定规律的事物。通俗的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一个事物都有它自己的规律,而许多有相关联系的东西就共同组成一个法。如世间,山,水,风俗习惯,这些都分别是一个法。
为什么会有六道?为什么有这样那样的法界?佛说任何一个有形有象的事物都是心的产物。我们这个人世间就是众多人的心共同化现出来的一个世间。地狱也是众生业力共同化现的。同样的道理,其它法界乃至宇宙万象所有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我们每一个众生,将来都要随业往生到相应的法界。
所有的法界都没有一个实体可得。《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要真正理解这句话就必须智慧来观照,体悟到事物“有无”的关系。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当下就是“无”,“无”当下就是“有”,“有”是指事物呈现出来的事相,“无”是指事物无实体可得,即刹那生灭。
尽管事物生灭无常,万法皆空,但我们要明白因果不空的道理。俗话说: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又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说大自然的根本法则,即是因果关系。种善因即得善果,种恶因即得恶果。
我们现在的人常怀疑因果关系,因为他们发现有些做坏事的人却得富贵,而一些好人却得不到好报。要了解这个事物的真相,我们就要知道因果通“三世”这个道理。
“三世”是指过去生、现在生和未来生。你要知道那些今生得富贵的人,其原因是他过去生修有福报,今生来享受。而有些人今生做好人,但不得好报,那是过去生他没种有福因的缘故。无论如何,因果报应丝何不爽,报应只是来早与来迟的问题。有的是今生报,有的是后来生报。高僧诗云:要知过去因,今生受的是,要知来世果,今生做的事。又有诗云:一念向恶,福虽未尽,祸已渐近。一念向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
要想得到快乐,你造快乐的因就可以得到。你想超越因果,你就得修行佛法。只有业力消尽,永不再造六道的因,你自然就会超越因果。
五、佛说“六道轮回”
众生随业往生,生死不离六道。在六道中去来往复,有如车轮的回旋,故形象的说“六道轮回”。六道是指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前三者称为善道,后三者称为恶道。
六道的产生是由我们众生业力共同化现,虽是虚幻不真的,但我们众生皆执着,所以对众生来说,六道是真实的。
修“十善业”的众生可往生善道,相反造“十恶业”的众生就会下恶道。“十善业”是指: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反之即是“十恶业”。所造的善业越清净就越能往上善道享乐,而所造的恶业越重就越往下恶道受苦。
天道共有二十八重天,修善因生天道的众生,依其不同的福报住不同重天;人道众生常被八苦所恼;阿修罗道众生福报如天人,但嗔心在;畜生道众生常被杀,故称血涂;饿鬼道众生常在饥饿,或刀逼迫,故称刀涂;地狱道常被猛火烧煎,故称火涂。天道太乐,恶道太苦,只有人道众生比较适合修行佛法,故说“人身难得”。
六道众生此死彼生,受无量苦。修学佛法就是使自己觉悟,超越生死,离苦得乐。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佛性即是觉性,每一个众生都可以成佛,所以每一个有智慧的人都会选择修行,以求究竟解脱。
六、佛说“五浊恶世”
宇宙浩瀚无边,宇宙间有无数个世界。佛说我们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是印度语,翻译过来是“堪忍”的意思,比喻这世界众生忍受无量烦恼也不肯出离,故名“忍土”。又因为此世间众生有“五浊”,故又称五浊恶世。
五浊者: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这五浊恶世的众生寿命正一天比一天短,福报一天比一天薄,烦恼一天比一天重,见解一天比一天邪。每个邪迷的人在思想上都自以为是,在行为上都是无恶不作,在语言上都是相互抵毁,却极力赞叹种种恶行。
这世间的人有八苦:一者生苦;二者老苦;三者病苦;四者死苦;五者爱别离苦;六者怨憎会苦;七者求不得苦;八者五阴炽盛苦。
我们对此世间,要用智慧细心冷静的观察:人心不善,不管物质如何发展,都不能满足人心的需要。人我是非不断,你死我活的争夺。烦恼炽盛是我们现在人心灵世间的真实写照。我们要生厌离心,勤修正法,早登极乐。
七、佛说“八识”
“八识”是我们自性化现出来的八个意识:一是眼识、二是耳识、三是鼻识、四是舌识、五是身识、六是意识(又称分别识)、七是执着识、八是含藏识。
我们一般只知道有前六识,听到或知道后两识的人少之又少。认识“八识”是我们认识自己本有佛性的重要手段。修行人转识成智,把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把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把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把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便可达到竟究佛果。
“八识”是自性的化现,修行人修行到一定程度后,清净自性显现,前六识的根可以互用,即可以用眼睛听声音,也可以用耳朵看东西,其它也是一样,妙不可言,是不思议境界。
有些法门不谈“八识”,因为“八识”都来自于同一个清净觉性。清净觉性中一个意识都没有,所以说:一都没有,何况有八。
注意:说清净觉性中没有一个意识,是说没有一个执着的观念意识。其实清净觉性含融一切识,这就是空与有的关系,分别执着心空了,我们本有的清净觉性就自然而然显现出一切智慧,空能启用就是这个意思。佛法所说的空不是真空,要慢慢体悟,这是开悟的根本。
认识“八识”后,还要认识前六识相应的“六根”、“六尘”。“根”是意识赖以作用的器官,即:一是眼根、二是耳根、三是鼻根、四是舌根、五是身根、六是意根。“六尘”是“六根”所攀缘的事物。
“六识”、“六根”、“六尘”共同为我们组成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佛法上称之为“十八界”。
八、佛说“三乘”
佛出世说法的最终目的是让一切众生成佛,但为方便度生,所以根据不同人的根性说种种不同的法门。佛法有小乘和大乘之分,小乘佛法有声闻乘和缘觉乘,大乘佛法就是菩萨乘。“乘”是古代用来乘坐的车,说大乘小乘是用来比喻能度众生的多少,小乘佛法是自度,大乘佛法是自度度他。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统称为“三乘”。
声闻乘讲“四圣谛”,“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经过修行证阿罗汉果,不再受生死。
缘觉乘讲“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就是过去二因、现在五果、现在三因、未来二果。经过修行证辟支佛果,不再受生死。
菩萨乘自度度他,通过成就别人来成就自己,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是凡夫所不能及的。菩萨乘的修行方式是“六度万行”。
六度者:一是布施度,所度悭贪。布施共有财、法、无畏三种;二是持戒度,所度毁犯;三是忍辱度,所度嗔恚;四是精进度,所度懈怠;五是思维修度,所度散乱;六是智慧度,所度愚痴。
菩萨修六度,必须三轮体空,否则只能名为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法,将来不过得人天有漏福报,不能到涅槃。“三轮体空”是什么?就是没有能度的我、没有所度的法、没有被度的对象,这是一个无我的高级境界。
万行就是行无量法门。菩萨行不苟一格,佛说十万八千法门,其实是说无量法门。佛法修行是对治众生的烦恼,众生有多少烦恼就用多少法门来对治。佛法最终目的就是引导众生修行成佛,完全没有烦恼了,恢复本有的觉性,众生这时就是佛。
大象不择小道。菩萨发心以度尽法界所有众生为己任,只要是利益众生的事他都去做,念念为别人,却忘记了自己,就达到无我的境界,得大解脱。
九、佛说“戒定慧”
“戒”是佛为弟子制定的,用来约束弟子行为的一种规定。“戒”规定弟子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佛说“戒”是为了针对我们的烦恼而下的一付药,佛弟子只有持“戒”才有可能不造恶业,才有可能得清净,才有可能早日成就佛道。离开“戒”修行很容易走向佛法的误区,容易走向万劫不复的境地。
其实我们自性中本来就有“戒”,即“自性戒”,只是我们无始以来就迷失了。当我们精进修行,清净心显现的时候,“自性戒”就会自然作用。
心清净即是定,定能生慧,就是说心清净便能生出智慧来。反过来说,有智慧了,便能知道法的实相,知道外在的东西是虚幻不实的,心就不会被外境所转,便可得定。“定”与“慧”一个是体一个是用,二者是同时的。
“戒”和“定慧”的关系也本是一体,三者在自性中本来具足。因为我们有烦恼,持“戒”心才能得清净,心清净了就能得“定”得“慧”。反过来说,有定力和智慧了,我们的自性戒就自然作用。
十、佛说自性“三皈依”
佛说“三皈依”:一是皈依佛,二是皈依法,三是皈依僧。
“皈依”是回归依靠的意思。一般都称佛、法、僧为“三宝”,所以又说皈依“三宝”。
关于“三皈依”,很多佛弟子只了解表面的意思,却不知佛说的究竟义。比如有人说,皈依佛是皈依释迦牟尼佛,这是不究竟的,我们皈依“三宝”,就是皈依所有法界的佛、法、僧,包括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
说句老实话,皈依外面的佛、法、僧不究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自已的佛、法、僧才是最重要,即是自性“三宝”。所以佛法教学常强调学佛人念三皈依:“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虽然这样念了,但很多学人却不知道皈依自性这个道理。我们要知道,只有皈依自性,才能真正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三宝”。
也许有很多人听了不明白,心想:自性中怎么有佛、法、僧?又怎样皈依呢?这个问题六祖说得最为精彩。他说:“觉而不迷而为佛,正而不邪而为法,净而不染而为僧”。我们要理解“三宝”的真实含义,才能有正确的依靠,依靠我们的自性才是根本。
能够真正皈依自性“三宝”后,我们就不会迷失,特别是在这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的未法时代,魔子魔孙处处化作“三宝”相来迷惑我们,我们有了正确的依靠,才能把握好自己,才不会被外在的假相所迷惑。
十一、菩提心是佛法的灵魂
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的心。佛法的伟大之处就是通过成就别人来成就自己。大乘佛法自度度他,小乘佛法只是度己。尽管小乘佛法是自度,但解脱后一定要回小向大,转修大乘法自度度他才能得到究竟解脱。所以说菩提心是整个佛法的灵魂,没有菩提心的修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修行。同样,一座寺院如果没有正法,同等于一个人没有灵魂。
发菩提心是大乘佛法修行的第一步,是修行的根本,是最为重要的。发菩提心很难,发大菩提心更难。发心要真诚,否则一下子就退了。真的发心为众生服务,而且心不再退,这时你才可以称为初发心菩萨,依“六度万法”修行,将来必定成佛。
判别法的正邪不用看外在的东西,就是看他是否用菩提心。如果用菩提心,一切法皆是正法,如果不用菩提心,一切法皆是邪法。所以说:邪人用正法,正法亦邪,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正。
对于法的争议,特别是在未法时代,我们要谨记佛说的“四依”原则,即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依法不依人”是要我们依正法起修,而不要盲目依一个没有菩提心的法师,否则到头来不但不能成佛,反而离佛道越来越远。
“依义不依语”是要我们依照法的实义修行,而不要被法的文字相所迷惑。法的实相不能通过有限的文字相来真实表达,佛说法只能如人指月,你只能通过手指看到月亮,却不可将手指当作月亮。此处的手指是比喻文字相,月亮是比喻法的实相。
“依智不依识”是要我们透过智慧起修,不要万事想当然。用我们的分别、执着心来修行,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走向误区。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是要我们要依照法的究竟义起修,“了义”是指究竟义,“不了义”是指方便义。佛法多用方便说,我们不可停留在方便上争吵不休。如说佛灭度,这是方便说,事实上佛并不曾灭度过,法华会之前佛说灭度是方便说,我们要取究竟义,即信佛不灭度。
要做到正确的法“四依”,必须要了解菩提心。记住:只要是利于众生的法,就是正法,自私自利的法就是邪法。
也许有人问:小乘法不度他,难道就是邪法吗?不!要知道,小乘法也要修“十善业”才得成就,虽然不发大愿度别人,但绝不损害别人的利益,不损害别人的利害就是利他。
十二、佛法是超越的智慧
佛法是超越于我们观念的大智慧,佛说法是随我们众生福报因缘而说的。我们的福报太小,领会到佛说的境界也只能十分有限。因为我们着相,所以佛就用相做个比喻,方便为我们说法。
比如佛说地狱的状况,都是与当时社会所拥有的东西联系在一起。那么我们现代人就怀疑了,以为地狱只是古代的地狱。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地狱是个平等的法界,你心中有恐惧的业因,就会化出与这业因相应的地狱,让你在这地狱受苦,只有这样你的业障才能消尽。佛在世时随当时的世人说地狱状况,但是现在的人造业后到地狱,如果他最怕的是原子弹,那么他感得的地狱将是原子弹地狱。所以佛说,对地狱的状况,即使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也不能把地狱的苦说尽。
同样的道理,佛说西天极乐的状况,也是随当时世人的福报因缘而说的,佛用世间最珍贵的七种宝物和当时最豪华的王宫建筑来作比喻。于是现在有许多人怀疑西天极乐的存在,证据就是佛说的境界都是当时社会的状况,而现代社会已经超越了过去,总觉得现代社会享乐也在一天一天跟上甚至越过西天极乐。这种理解也是错误的。我们可以这样观照:佛如果说一些我们都没见过的境界,我们会理解吗?就比如在古代说电视,那时的人绝对想象不出电视是什么东西。说实在的,我们清净心显现出来的西天极乐,其庄严相要比佛说的强无数倍,因为我们着相的缘故,佛不得已而用世间相说西天庄严相。
佛法讲的是高深的智慧,绝不是用我们执着的意识所能理解的。
如果佛法那么容易听懂,那么用六祖的话来问你:“佛性是常还是无常”?说是常不对,说是无常也不对!佛法不是二元对立法,我们处处落入观念,观念就是相,不离相永远不可能见性。清净觉性中的境界,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表达,所在禅宗说“言即不中”!
明白这个道理后,我们才知道自己学佛只如坐井观天。我们学人不可乱说圣人话,如说“无圣无凡”,自己认为真的没有凡和圣,说“没有对错”,认为坏人也是好人了,这是痴人说痴。
十三、佛法与现实
六祖说:佛法不离世间法。说的是佛法当下不离世间法,世间法当下就是佛法。不过这要有证量才能说这般话。
现在的人根器浅、福慧薄,没有修行的人总以为佛法是躲避世间,这是十分严重的错误。更可悲的是修行的佛弟子也不尽了解佛法的真相,使得佛法在很多程度上走向了误区。
世人都说:修行佛法的人都是迷信,他们看不到将来的前途,所以把希望寄托在死后,然而死后是否还有知觉,谁也不会晓得。其实这是痴人说痴,是狂妄自大。佛法是主张当下解脱的,而不是等到将来,这一点,不但是世俗人有误解,就连修行人也有很多不知这个道理。
佛法是对治我们众生执着的法。佛告诉我们与世无争,是因为这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假相,我们众生的痛苦根源就是一直在追求错误的东西。我们要体悟到“无争”就是“放下”,是放下烦恼,放下执着。“放下”不是什么都不要的“放弃”,因为你只有放下手中的东西,你就能随意拿到所有的东西,所以说“放下”真实的含义是:放下有限而拥有无限。这才真正理解“无争”就是“大争”,是“无所不争”。
我们真的做到与世无争了,真的放下烦恼执着了,我们才能够做到处处舍己为人,绝不是不理不睬我们这个世间,就象观世音菩萨一样。
如果一个人拥有一点佛法的空性思想,他在现实生活中便会受益无穷。空性思想就是见一切相离一切相,离一切相当下不坏一切相,不被外在的境界所迷惑,心中充满大智慧,充满无量的解脱之乐。
有些人说:佛法这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这句话是严重违背了因果法则,是严重的错误。这句话我们有时候确实这样说过,比如说:“你心中有佛便有佛,心中无佛便无佛”。这话是说唯心现量,告诉你要修行佛法必须先做到心中有佛才行。而你说没有佛并不等于你真的没有自性佛,佛性、佛法还是客观存在的。
不管如何,你信佛也好不信佛也好,大自然法则因果关系绝对的存在。你有胆量行恶,将来绝对在恶道还债,百千万劫,求出无期。我们信佛就是种善因,将来得善报。
佛法是现实的,绝不是离开现实说佛法。
十四、佛法修行从心开始
现在的人不容易信佛,真学佛的人少之又少,就算是肯学佛,很多人还不知道应该怎么修行。总爱停留在事相上,以为吃吃斋、念念经、礼礼佛就是修行。那我们来想一下,吃斋就能成佛的话,这世上不吃肉的众生有多少?它们为什么不能成佛呢?念经如果不透过文字相进入真实的法相,智慧又从哪里来?礼佛如果无感恩之心,礼佛又有何用?难怪当年达磨祖师告诉二祖:传衣钵至六祖即不能再传,因为那时的人讲道的多,行道的人少。甚至还以为谁得衣钵谁就可成佛。
佛法修行应该从何处下手历来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都搞不清楚,不能说此人在修行。过去禅宗破解法的实相,告诉大家禅无固定的相,不分行站坐卧。要了解禅的真相就不能离开现前的这个念头,因为我们现前这个念头就是佛性的作用,离开一切妄念,当下这一念就是清净的佛性。参禅就是这样而来,即是找到真如本性。
我们说,万法不离自性才是正法,离开自性说法那是邪道。不管什么法门,其最终的目的都是回归自性,证悟成佛。成佛就不能离开现前这颗心,所以学佛要从心开始。
心在哪里?开悟的圣人说心在一切处。而我们不开悟的人只能说现前这一个念头即是心。那么我们修行要观心,如果在种种境界之前能做到心不被境界所转,那么方便说你有功夫。放下一切错误的执着,心灵才得到解脱。
万法唯心,心生万物!我们所作的是心,能作的也是心,一切万物当下不离开心的造作。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法界,造善因即得善果,造恶因即得恶果,造清净因当然得清净果。既然万法由心想生,那么要改变外在的万法不从心下手还能从哪里下手呢?记住,说改变万法不是坏万法,不受万法的束缚才是真的改变。
我们的心是执着的心,所以造无量的业。生死都要随业,所以我们不能自己作主。修行是什么,就是去掉执着,修正一切错误的观点和行为,消除过去的业因,种一切善。直到有一天恶缘尽了,我们剩下的都是善因,我们就能作主了,就自在了。修行就是这么简单。
十五、佛法为何在中国得以发扬光大?
佛陀是两足尊,即福德与智慧具足。世尊释迦牟尼佛在这世间示现成佛,地点选择在古印度,是有着其深刻的意义和内在原因的。
佛不是印度的佛,是教化整个娑婆世间的佛。选择在古印度成佛的原因是东可影响到中国以及现在的东亚国家,西可影响到欧洲和现在美洲国家,北可影响到现在的北欧和北亚国家,南可影响到现在的南亚和澳洲、非洲国家,可以说古印度是我们地球人类居住的一个中心点,地理位置最适合。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释迦族广植福田,有大福报,比较适合佛法的传递,可以说是法缘具足。
佛出世后,古印度众生得度无数。然随着佛灭度后,佛法的法运逐渐向东发展,特别是到中国唐朝后,大乘佛法在中国盛行,一时间,佛法在中国得到发扬光大。直到今天,大乘佛法的法运仍以中国为主导地位。
为什么佛在印度出世,而佛法却在中国得到发扬光大?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人的善根深厚。而中国人善根深厚的原因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佛出世后,中国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特别是儒家思想的问世,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历史。佛法主张修行必先修“十善业”,而儒家主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爱护,正是佛法修行的基础,特别是对社会礼仪和尊师重教的思想更是佛法修行的先决条件。
佛法难闻,同时佛法又是难信之法。过去中国人对长辈和老师的尊敬是无条件的,长辈不会欺骗晚辈,老师不会欺骗学生。所以,晚辈听长辈的话,学生也听老师的话,这种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是佛法得予更好传承的一个重要助缘。
而现在的人伦理不分,不肯听善知识的话,一开口就说佛教是迷信,口口声声问佛在哪里?不由分说就将佛法拒于千里之外,还以为自己的思想多么正确。
佛法修行首先要修“十善业”,要想佛法在这世间得以盛行,就必须人心向善。所以我们要呼唤全社会的人用善心处世,相互尊重,相互帮助,不互相欺骗,不互相伤害,只有这样正法才能重现。否则,佛法将会一天比一天走向衰落。
十六、修行不分在家出家
说到修行,很多人都认为那是出家人的事。有些人听说我是个在家的修行人,便问我是不是不结婚,或是问我是不是想出家等等。我告诉他每个人都可以修行,他就疑惑不解的问:我是个凡夫俗子,也能修行吗?
要知道,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这是一桩客观存在的事情,不容我们怀疑或否认。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修行得证果,证果后都是圣人,都是佛菩萨,绝不分在家出家。我们千万不要以为修行是出家人自己的事,而自己有善根想修行但不舍得出家,这样虽然闻法了,却徘徊不前,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最后错过了修炼成佛的机会。
不过话说回来,出家修行比在家殊胜,这是不争的实事。出家人的相都能度众生,你说出家人的功德有多大?另外出家人不象世俗人那样处处被俗务缠身,比较容易得心清净。不过话又得再说回来,如果一个出家人心不清净,身虽出家,心却被世俗的事情困得死死的,这还不如一个心清净的在家修行人。所以说,不管出家与在家,只要对佛法有信心,真心修行,将来都会成佛。
有些在家人担心没有时间做供佛或拜忏这种仪式。这桩事情看来讲不清楚,在家人是不敢学佛的。请注意听!
佛法的修行是遵循因果的法则而修的。修行是什么?修行就是修正自己过去错误的观点和行为,使自己的心与行为在一切时一切处都不再造恶业。一个人完全没有恶因了,那么他哪里还会再落入恶的果?哪一天我们开大智慧了,心不再造生灭的因,我们便超越了因果。
修行是点滴上的功夫,不是摆花架子,出家的修行人借用种种让人看得见的形式来摄授众生,这是方便。所有外在的形式都是表面的,我们要在心性上下功夫。佛法有十万八千法门,就是根据众生不同的根器而创造的。我们在家人被俗事缠身,一定有一个适合我们的法门,我们依此法门起修,将来必得成就。
十七、学佛与不学佛的差别
现在是末法时代,真正学佛的人越来越少了。但不管如何,学佛与不学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可以说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净土经云:若人用散乱心念佛,亦得无量功德。
《华法经》说“一念成佛”,只要一称佛菩萨名号,将来必定成佛。佛经有一个故事:远久以前有一个猎人上山打猎,被一只老虎追赶,慌乱间叫了一句“南无佛”,便种下一个成佛的金刚种子。后来因缘成熟,凭此因子得闻佛法,从而起修,因生果,果又生因,因果循环不息,不断修行,最后证果。“一念成佛”这个法的实相不容易被小根器人接受,故在法华会上有五千弟子因不相信而退席。不管如何,“法华”一念成佛的真相绝对是不争的事实。每一个众生能听到佛法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人生难得佛法难闻,闻法能起信的人更是稀有难得。
不管谁看到《法华经》,都已得佛摩顶授记,当来必得成佛!
每一个众生真心发愿皈依“三宝”,无论他轮回到哪里,将他都有会回到佛法修行的路上。因为他的这个愿就是成佛的金刚种子,种子迟早要发芽,迟早会修行直至成佛。所以修行人在放生时总给所放生的众生做“三皈依”,令这些众生早日得人身修炼佛法。
每一个真心学佛的人都会得到佛菩萨的日夜护念和加持,念一句佛菩萨圣号都会得无量功德;不学佛的人永远轮回,此死彼生,永无解脱之日。学佛之人若悟到空性的思想,便能放下,自在随缘;而不学佛的人执着心重,再多的物质享受也无法得到快乐。
因此说学佛与不学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学佛之人如由明入明,不学佛之人如由暗入暗。
十八、开悟与不开悟的差别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修行或是不修行,总有很多人学讲圣人话,也有很多人学做圣人事。比如有些人沿用马祖道一禅师的话说:“道不在修,但莫污染”。我们如果有智慧,一观照就知道学说这句话有错误。因为对我们凡夫来说,不让污染当下就是修。马祖说的话没错,错的是我们不会听。佛将修行人分为有学与无学两种,人家学到无学的程度了,我们才初学,才会说几句圣人的话就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了,这是对佛法严重的曲解,是没有开悟的缘故。
什么是开悟?开悟就是了知宇宙万物的真相,用再通俗一点的语言来说,就是回归到自性。
开悟与不开悟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开悟的人处处开悟,不开悟的人处处执着;开悟的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实相,不开悟的人说的每一句话都错误;开悟的人起心动念都是智慧,不开悟的人起心动念都是迷惑。
圣人悟入的境界,不是用语言可以说得清楚的,只是方便说而已,禅宗所谓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是这个道理。圣人之所以要说法,是为度生不得已而说之,皆是随我们着相众生而说相,以此引导我们进入实相,事实上实相是无相的。
我们凡夫一动念就落入观念,总在对立的相上打转,故六祖教弟子用对破的方法来说法。如果别人说“有”,我们说“无”,如果别人说“无”,我们说“有”。用“对”来破“错”,反之又用“错”来破“对”。六祖一共介绍三十六种对破,此为“对破法”。对破,中道就会显现。注意,“中道”只是个比喻,实则没有一个中道之相。
我们不开悟的人,常常在书上看到或亲耳听到圣人之间对话,总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有时候甚至以为他们在争执些什么,于是起谤,怀疑这个人有修行那个人没有修行。这一点我们要千万注意,不开悟就要更加谦虚谨慎,不可诽谤圣人。
金刚经说:见一切相即是非相。
开悟就是开悟,不开悟就是不开悟。不开悟的人,见一切相皆是非相,开悟之人,见一切相皆是实相。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开悟的人知道一切相皆是虚幻,这虚幻相就是实相。
我们要找到实相,就不能用我们执着的观念去找,否则累劫不得见性。只有打破执着的观念,实相就在当下这清净的一念。
开悟的圣者信手拈来都是大智慧,所说的每一句话无不是大彻大悟。而我们不开悟的凡夫处处是执着,圣人所说的真相,到了我们这里就成了错误的了。同一句话,同样说出来,开悟人与不开悟的人所表达的东西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所以我们不要以为能说几句圣人的话就是开悟,就是有修。
同样的道理,开悟者常做出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而我们不开悟的学人也处处学人家做。如有的高僧对自己过去吃众生肉之事深表忏悔,便用刀割舌。圣者割舌是真心忏悔,整个忏悔的过程是在心里完成的,而割舌是一个外在动作的自然流露而已,不明真相的学人学圣者割舌只是取外相,这错误是严重的。
十九、平常心是道
马祖道一禅师说: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
什么是平常心?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你见到富贵的人你不会觉得他有什么了不起,见到贫贱的人你不会看不起他,不管外相上如何高低贵贱,众生佛性都是平等的。对于你自己,你不会因为个人的得失而大喜和大悲。就算你再有修,也不会觉得你自己是圣人,因为圣人也是平平常常的,你也不会觉得你自己是凡夫,因为你知道自己本来就是佛,直下承担,你就是佛。
有平常心就会有无量功德。我们这个世间人总执着名利,做点善事总希望别人记得,总想方设法提醒别人我曾对你有恩情,你要感恩我,你要报答我。这是没有平常心的缘故。
我们来观照一下:如果你做了好事善事,你本来是有功德的,因果的东西,谁也夺不走你的功德。关键是你一天到头把功德挂在口上,以此求取别人的赞叹,别人赞叹你了这就是你果上的报,你的功德就会慢慢用尽。当年就誉为“菩萨皇帝”的梁武帝问达磨祖师“我做无数佛事有何功德”时,达磨祖师说:你的所做没有任何功德。这个典故很不容易被世人所理解,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功德在因果上已经对消,说有功德即是无功德。现在我们这世间象梁武帝这样的人太多了,总做这些冤枉的事,那是没有平常心的原故。
一个真有平常心的人,他所见到的一切事情都是平平常常的,所做的一切事情也是平平常常的。他对自己所做的一切善事佛事,从来都不会觉得自己有任何功德,也不会老想起帮助过别人的事,他觉得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是他份内的事。这时的他智慧充满,对外在的一切善恶美丑看得明明白白,而不是说善恶不分。这时他心中没有执着,心清净故功德遍及十方三世一切法界。
说自己有修,其实是无修,说自己有功德,其实是无功德。一个真正有修行的人,他往往只看到自己的过失,绝不会执着他曾为别人做过什么好事善事。
二十、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我们这世间人每天都在计较自己的得失,所以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怨恨之中。怎样才能获得解脱?行大慈大悲即得解脱。行大慈大悲谈何容易?行大慈大悲者首先要放下怨恨感恩一切。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感恩别人呢?用清净的心去观照一切事相,你就会找到感恩别人的理由: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清除了你的业障;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
感激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六祖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们修行就是为了突破自我,不断寻找自己的过失,不断反省自己,而不是整天去看别人的缺点。
生活在感恩的世界其实就是菩萨行者。
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每个人都觉得别人不好,就是我好,都是别人亏待了我?这种思想是本位主义,因此每天是非不断,争吵不休。而佛法的修行就是要我们放下不应有的执着,世人有错无错,我且不去理他,最重要的是,我要找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修正,这才是我要做的,因为别人的好坏对错都与我觉悟无关。
与其说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是一种心境,不如说是一种法门,因为我们行菩萨道就不能离开这个心。感恩心是豁达的心,是慈悲心,是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
试问人谁无过,无过者即是佛!我们有错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能否正视自己的错误。修行人不能自省,不能改过,这才是可怕的。古人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果真是别人错了,我们就用来提醒自己,且莫能犯,还要感谢别人提醒我们,这样我们就能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感恩的心,能对治我们无始以来的自私心。
二十一、修行者应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
要修行,必须要具备最起码的条件,否则不能入道。
净土宗讲“信、愿、行”,强调三者是修行的基本条件。其实“信、愿、行”三者不止是净宗修行的基本条件,佛法十万八千法门也是一样,只是其它法门的文字表达不同而已。
对佛法起信是最起码的条件。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说:“信者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能得宝;不信者如人无手,入宝山无法拿宝物”。一个人对佛法不肯起信,甚至诽谤佛法是迷信,他怎么能入佛法藏?末法时代能信佛的人越来越少了,修学佛法还真是不容易。
对佛法起信后要发愿,才有修行的方向。一个人没有方向,他就会迷茫,世间法是这样,佛法也是这个道理。我们皈依佛门以后,要发愿,发成佛的大愿。有了这个愿,而且能保持不退,为此愿的实现而勇往直前,将来才能到达目的地。修行人一般都发愿成佛,发愿度尽众生。如地藏王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每一个成就者都不能离开他的愿,当他的愿力超过他自己业力的时候,他这时就是菩萨,就能在成就别人的同时成就自己,他就能够把握自己。
能对佛法有信心,且有了自己修行方向,但不去实践,也不可能达到目的地。因为没有行动,不去实践,所发的愿就变成空愿,这就是“行”的重要性。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口是心非,口说心不行,只在表面上做些文章,骗骗别人而已,却不知道原来也在骗了自己。
“信、愿、行”三者缺一不可,是佛法修行的三个基本条件。我们若要修行,首先要看看我们是否已经具备条件,否则永远是个门外汉。
二十二、佛法修行形式的重要
现在我们世间人看到的佛法修行多是仪式,于是便以为佛法修行就仅仅是吃斋念佛或礼佛诵经,觉得佛法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所以不肯再深入学佛。由此可知,形式上的东西往往误导众生,这不能不说是大乘佛法的一种悲哀。于是有人问:为什么要有佛法的形式呢?
佛法的形式一般是指礼佛诵经或各种法会等外在的活动仪式,为什么要这些外在的东西呢?不要可以吗?我们说,不要不行,形式有着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大乘佛法注重用方便度生。没有方便,痴迷的众生是不会自主去修行的,所以慈悲的行者就设种种方便引导着相的众生走上修行的道路,其中仪式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便。
修行人举行仪式,就是让众生看到佛法的庄严而起敬,进而摄授众生入门。但是一个修行人如果一直停留在外在的形式上,他是永远不能入道的。只有透过形式进入实相修行才能算得上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我们入门的弟子也要观照自己是否还停留在形式上,如果是,永远不能成佛。实相修行是什么?就是在心性上下功夫。我们跟着师父修行,不要只学些师父外表的东西,要学内在的,要时时记住佛法修行在于心。
同样的道理,不要轻视外在的形式,古大德不是泛泛之辈,绝不随便运用方便,用外在的形式是因为众生着相,不用相来表演,无法摄授众生,所以用形式是一个用心良苦的办法,不可轻视或起谤。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无论他做什么形式,都是真实的修行。因为他已明了法的实相,起心动念都用智慧透过形式进入实相修行。
二十三、当前修行人常见的几个误区
末法时代修行很难。因为魔法太多,所以往往有不少修行人走入误区。今天我们共同寻找当前修行人最常见的错误,旨在让大家互相提醒,正视自己的错误,以达到早证菩提的目的。
一、着相而求,真假不辩。主要表现在:只知道烧香拜佛,却不知道为何要拜佛;口念佛经,心却不行佛法;贪着感应,一味追求神通。等等。
二、自立山头,相互诽谤。主要表现在:以为自己修的法门最利害,从而排斥别的法门。有些甚至认为佛说的法过时了,于是开创一些佛教不象佛教的邪门教派。
三、视轻他人,居高自傲。主要表现在:自以为是,以为自己有修行,看不起没有修行的人、初学佛的人、不学佛的人。
四、爱憎分别,无平等心。主要表现在:每天猜测这个师父是否有修行,供养哪一位法师比较多功德;说我好话的人我喜欢,说我不好的人我不高兴。等等。
五、贪图福报,自欺欺人。主要表现在:学佛动机不纯,只想图个福报,有些是贪着种将来的福因,有的甚至要求当下兑现福报,即想方设法收受别人的供养或其它钱财。
以上这些现象只是当前修行人常见病的一部分,都是没有找到自性,没有远大的志向(愿力),没有开悟,又不肯下苦工夫的原故所致。
二十四、法师与护法的功德
我们常听法师说:“护法的功德比法师大”。不明真相的人以为这是真的,但我却认为这话是方便说。我一持否定态度,很多人就急了,心理怀疑难道师父是骗人的吗?师父没有骗人,是因为你没听清楚,或是你不会听。试问一个说自己有功德的人,他会有功德吗?
关于法师与护法功德谁大谁小的问题,完全看他们谁的心较清净。《华严经》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清净心是一,万法是一切。心越清净功德越大,因为功德是我们本有的,在自性中具足。心有多清净,就是放下多少,放下多少功德就会流露多少。注意:功德流露是方便说,如果你有个功德流露相,这就是错误的。
其实讲法的法师就是护法,因为他讲法就是让正法传承下来,让正法传承下来不受损当然就是护法。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护法就是法师,因为他在护法的时候就是用行动来示法,以身示法就是讲法。佛法是圆融的,并没有对立的东西,万法在佛法看来是一不是二。
我们对法师和护法要有无上的敬意,因为在我们这五恶浊世护法和度生真是难上加难。过去的法师和护法为法忘躯,如唐三藏西天取经历尽艰难险阻,九死一生才换得佛法在中国盛行;六祖得法后被人四处追杀,被迫隐姓埋名十六年,最后才得讲法。而在今天这个末法时代的法师和护法就更难了,如虚云老和尚为争取佛法的社会地位,被打得死去活来;现在的法师处处受世人的冷落、受世人的嘲讽,但仍济世不息。试问菩萨发心度生,他们究竟是为了谁?为什么要忍受这样的社会待遇而不弃不舍?
法师是佛法赖以生存的传播者,护法是佛法赖以生存的守护者。他们在这处处是陷阱的五恶浊世,冒着下恶道的危险忘我的度生,靠的是他们悲力,所得功德是无限的。我们每一个修行人都要成为佛法最忠诚的传承人或护卫,把佛法传承下去,否则无以报佛恩。
二十五、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
关于观世音菩萨,中国人无人不不知,无人不晓。在中国,供养观世音的人很多,知道的把他当作菩萨来供养,不知道的人把却把他当作神仙来供养。很多人只知道她是一个女仙人,一个高高在上的神仙,却不知道女身只是他的一个方便的化身,更不知道他是一个平凡的佛法行者。
观世音菩萨与我们这娑婆世界众生有着极深的因缘,一般说他住在西天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第一弟子,是阿弥陀佛的后补佛。
提到观世音菩萨行与愿的经典主要是《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中介绍观世音菩萨观众生苦难音声而广施方便令其解脱的法门,众生以什么身得度观世音菩萨即现什么身,令众生离苦得乐。
观世音菩萨是一位大慈在悲的菩萨行者,他是行大慈大悲得大解脱者,我们不但要感恩他,而且还要学习他。
我们称念这位尊者的名号,能消无量罪业。我们不但在受苦时称念他的名号,在安乐的时候更要称念他的名号。念他的名号即是念佛,念佛不是口念,是在心上念念对佛恭敬,念念向佛看随,念念学习佛为众生服务,念念学习佛广设布施。只有这样才能算是真正礼拜佛陀,才能算是感恩佛菩萨,才能算是真正念佛。
称念一切佛菩萨的名号皆有无量功德。我们诵经时,经书一开始都提到法会的许许多多菩萨,我们不能轻易跳过这些名号。
念观世音菩萨不但能消灾,发愿往生西天极乐者命终必得观世音菩萨来接引。注意: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如果只是求观世音菩萨来帮助自己的,这不是修行人所为。真正的修行人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念念起恭敬心,念念提醒自己要学习佛菩萨的德行。用此念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念到功夫得力了,自然得定。得定时心一片清净,没有任何意识而含融一切识。记住:凡圣只差一念之遥,求菩萨帮助者是凡夫,主动帮助别人者当下就是菩萨!
二十六、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
修行佛法要发愿,因为没有愿力就没有修行的方向。那么我们发什么愿呢?该怎样发呢?
简单一点的说,只要能自利利他的愿,就是正确的愿。
在菩萨修行过程中,佛陀比较推崇普贤菩萨的愿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尊者所发的愿,希望我们能从中得益。
《华严经》中《普贤菩萨行愿品》所说的十种广大行愿,是一切修行人的典范,我们每一个修行人都要学习普贤菩萨的行愿。这十大行愿被誉为“十大愿王”。这十大愿是: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普贤愿第一,所以行是第一。普贤菩萨在兑现其愿的时候,是在一切时一切处的。我们修行人要发这些愿,首先必须深刻了解这些愿的真实含义。
比如“礼敬诸佛”,很多人以为是见到佛像就拜,这是错误的。见佛像就拜并不错,而是这样的理解已经着相了,着相修行累劫不得见性。“礼拜诸佛”的真正含义是心中有佛。那么“心中有佛”又是什么?很多人以为是在心里装有一个佛,祖师说这是“头上安头”,更是错误。真正的心中有佛是心有大智慧,有佛的大慈大悲,起心动念无不是做佛事,无不是在利益众生。
又如“忏悔业障”,很多人只是在佛像面前装模作样,这种错误是十分常见而又十分严重的。有的强调初一十五不杀生,其它时间照杀无误;有的强调在庙里做好人讲好话,一离开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有的人做了坏事也表示对不住,但之后还是犯同样的错误。关于忏悔业障的种种众生相真是让人哭笑不得。那么应该怎样忏悔才是正确的呢?正确的忏悔是后不再做。“后不再做”就是说反省自己的错误,以后绝不再犯同样错误。“后不再做”是断恶扬善,是真正的忏悔。净土法门的“带业往生”,只能带旧业,不能带新业,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有新业者皆没断恶,没断恶即不是真忏悔。不真忏悔者就是没降服自己,没降服自己,故心中太多烦恼,烦恼重故不能往生,绝不是佛不慈悲。
普贤菩萨的行愿是最完满的,每一个愿就是一个法门,每一个法门都能让我们达到究竟的佛果。我们要有认真细致的观察普贤菩萨行愿,不要停留在外表上,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受益。
二十七、地藏王菩萨的无上愿力
佛法教学离不开方便,用不同的菩萨名号相来分别表不同的法。如:文殊菩萨是表智慧第一;观世音菩萨是表慈悲第一;普贤菩萨表行愿第一;地藏王菩萨是表孝道第一。其实他们当中每一位尊者都具备其他尊者完满的德行,佛佛本是一体,并没有谁高谁低的说法,但为了让初学人更清楚地了解佛菩萨的德行,不得已分开来表法。
地藏王菩萨过去生为救母而经历地狱之行,因悲悯众生之苦,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在地藏王菩萨的眼中,我们每一个众生,无不是他过去生的父母,他要度尽这些过去生的父母,他要到最苦的地方度最苦的众生,还设种种方便让苦难众生早日成佛。
地藏王菩萨的悲力是至高无上的,是最具众佛菩萨慈悲的象征。地藏王菩萨无时无刻不化无量身到无量世界度无量苦难众生,他所度的众生已有无量个成佛,但是他仍不肯入佛位,他仍以菩萨的身份在不断度生。地狱不空,他绝不肯入佛位。因为他知道,只要有一个众生,就会有地狱,就会有六道之苦。他作为人子,绝不会放弃他心目中过去生的父母,这种愿力,让每一个听到他名号的人都会感动得流下血一样的泪。
闻文殊菩萨名号不起恭敬心者,当知此人无有半点智慧;闻观世音菩萨名号不起感恩心者,当知此人无有半点善根;闻普贤菩萨名号不顶礼者,当知此人不能入菩萨道;闻地藏王菩萨名号不流血泪者,当知此人万劫不得度。
可能有的人听我说到此处不免打个寒颤,可能会说:“我完了!因为我听到地藏王菩萨名号时没有流泪,看来我不得度了”。要清楚,佛法讲学都是方便说,你过去知道地藏王菩萨的事迹后不流泪,是说明你不懂得恭敬菩萨。可是你现在知道了,一个真心忏悔就能超越无数劫生死重罪,你为什么不真心忏悔业障呢?你如果连恭敬心和忏悔心都没有,怎么会相信佛菩萨?不相信佛菩萨,你又怎么会有因缘得度呢?
二十八、净土法门在末法时代的主导地位
净土法门是什么?就是承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加持,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求生西天极乐,得不退转,在那里修行直至成佛。
我们这娑婆世界是五恶浊世,这里的人生命太短,又容易受外境的迷惑,能修行本来就已经很难,能静心修行就更加难了。修行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佛,需要多生多劫才能成就,而在修行的过程我们一般都是时觉时迷,时进进退,苦不堪言。
“西天极乐世界”就是慈悲的无量光佛即阿弥陀佛随十方众生缘起而建立起来的一个清净世界,用以摄授众生到此静心修行。求生西天净土的法门真实不虚,每一个求生的众生,只要具备“信、愿、行”三个条件,致心求生,到其命终必蒙佛威神加持,得生西天极乐。
修大乘净土法门的众生可横出世间,殊胜无比。西天共分为九品莲花化生,众生念佛功夫越深,功德越大,所生的莲花品位越高。众生皆可带业往生,故称净土法门为易行道。又因净土法门难以让人相信,故又称为难信法门。
净土法门属于三根普被,即不管什么根器的众生,只要诚心求生彼国,皆可承佛力加被而得往生。但众生不能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众生不可因为此法门可带业往生,从而不种善根。带业往生者必先忏除业障,不断恶缘者不可得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能听到此法门已是善根十分深厚,闻此法者要无比珍惜。
念佛之人起心动念,无不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无论顺境逆境,阿弥陀佛的名号都先起于烦恼,这是化一切境界为阿弥陀佛,世间的种种是非烦恼到了修行人这里都化作清净一念。我们见到修行人接人待物皆合掌念佛,当下就是修炼,千万不可轻视。
佛在世时,即是正法时代,无量人天得度。佛灭后前二千年禅宗法门直指人心,禅宗成就旺极一时。然而末法时代众生的福慧越来越浅薄,十万八千法门唯有净土法门最为殊胜。可以说,末法众生,如没有净土法门,没有几人可得成就。
净土法门在末法时代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皆是由我们这时代的众生根器所决定,并不是说其它法门不好。所以劝大家以禅宗增长智慧,以净土法门成就,禅净双修最适合。有了智慧,才能得定,得定者心无烦恼,念佛往生指日可待。
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