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宿迁京东上班怎么样:性社会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2:32:25
 性社会学

  主要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类性现象中所反映的社会因素,以及研究人类性现象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作用和运行机制的学科。性科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

  发展史 可分为3个时期。

  酝酿期 性社会学发展的准备阶段在20世纪之前。当时主要在3个方面有所进展:人类学家不但研究了原始人类的性关系,也部分地研究了他们的性行为;社会学家研究了当时欧美各国的娼妓和许多种性犯罪;心理学家已经发现人类性心理与社会条件之间的初级关系。

  创立期 随着性学于1885年正式创立,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性社会学也以一系列成果确立了自己作为分支学科的地位。当时主要的性社会学家及其研究成果有:德国学者I.布洛赫是研究社会中的性现象的第一位大师。他的主要著作有:《我们时代的性生活及其与现代文明的关系》(1907年)、《梅毒的社会根源》、《妓女》(2卷本)、《论德?萨德》、《英国人的性生活》、《性制度病态的心理学研究》、《奇异性行为的人类学研究》等。在美国,先驱者G.V,汉密尔顿向8万位已婚男女询问过400个关于性生活的问题,出版了资料书《婚姻调查》。另一位先驱者、妇科专家K.B.戴维斯,首次调查研究了女性性问题的社会方面,并在1929年出版了《2200位女性的性生活中的诸因素》,他因此被认为是女性性学的开创者。在这段时间里,性社会学的最主要成果是提出、传播和得到公认:社会与性现象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从3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是性社会学创立自己的基本理论的时期。当时最著名的人物是德国的莱克。他研究了性现象与社会权力的关系,创立了性政治学。他的主要著作有:1932年的《青年的性权利》与《性道德的欺压》、1933年的《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1936年的《性革命:向着自我管理的性格结构前进》。另一位著名学者是美国的A.c.金西。他经过大量的社会调查,出版了《金西报告:人类男性性行为》(1947年)与《人类女性性行为》(1953年)。他分析了人的社会化过程以及人们所处的不同社会阶层环境对于人的性行为方式、性高潮频率等性现象的重要作用。

  当然,也有些后来的学者认为:莱克研究的真正对象并不是性现象,而是社会政治现象;金西实际上是开创了性学的社会调查学派,而不是社会学对于性现象的研究;所以性社会学本身在这段时期里实际上是停滞不前了。

  发展期 从50年代初期开始是性社会学的发展时期。这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①关于性现象的社会调查报告不断地涌现,一般都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相对重要的成果有:亨特的《70年代的性行为》(1976年)、s.海特加以总结的《红书杂志的性调查》(又译《海特性学报告》)、E.劳曼等人的《性现象的社会组织》(1995年)。不过,由于研究者的学术背景不同,诸多的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很不符合社会调查的一般规范,使得其学术意义大打折扣。

  ②关于性现象与社会之伺关系的宏观研究和思辨研究不断地发展,对于人类认识和思考性现象发挥了较大作用。例如M.马库塞的《爱欲与文明》、M.福柯的《性史》等。但是也有些学者认为,这方面的成果一般都有哲学化的倾向,还是不归入性社会学为好。

  ③比较公认的和规范的性社会学的理论创建。1973年J.加格农与西蒙合著的《性举止——性的社会组织》一书,首次系统地论述了人在性方面的社会化过程及其规律,指出所谓的性发育不仅仅是一个生理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认同和归化于自己所处的社会的性文化的过程,而且后者往往更加重要。一般认为,这是性社会学自身理论的诞生。80年代,J.莫尼出版了一系列著作,研究以往的性学概念和性学研究过程,是如何被社会文化所限定和影响的,代表作是《男人和女人,男孩和女孩》。一般认为,这标志着以心理学和生理学为主的经典性学开始包容性社会学,开始成为综合学科。1995年,劳曼、加格农等人出版了《性现象的社会组织》一书(俗称《芝加哥报告》),系统地创建了性现象的社会网络理论,并且以历史上首次美国全国随机抽样的面访调查的数据分析,验证了自己的理论。他们的理论基点在于,不再像以往的经典性学那样,把性现象仅仅看做个体化的产物,而是论证了人类性现象实际上发生于、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和互动之中,而许多人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就结成了整个社会的性现象的网络。这就是社会在性方面的组织。它的结构、功能、作用机制,对于个体的性现象所发挥的作用,比经典性学和以往的性社会学的认识,要强大和广泛得多。虽然这个研究成果还需要相当时间的考验,但是在性学界和社会学界,一般认为它可能标志着性社会学理论与应用的成熟,标志着性社会学这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的牢固确立。

  核心概念 性社会学的核心概念是性存在,大体上对应于英文中的sexuality一词。它是一个系统化的整体概念,至少包括3个子系统。①性的生物存在,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性”,是指以特定身心反应为基础、以高潮为中心和标志的一种生命现象及其表现过程;②性的心理存在,指人这个主体对于“性”的主动的或被动的感知、感受、解释等;③性的社会存在,指的是由社会所标定的具有性的性质的那些活动与过程。上述3个子系统加在一起,产生一个更大的系统,就是性存在。它可以概括为:在特定的社会时空中,以人的活动为载体所表现出来的、被认为是“性”的那些现象。

  性存在的概念是性社会学赖以区别于性学其他领域的安身立命之本,性社会学研究与应用的基本角度与基本方法,也都是源出于此。例如在评价异性跳交谊舞是否属于性活动时,性生物学主要考察双方是否出现了特定的身心反应,性心理学主要测定双方是否具有性的意图与体验,性伦理学主要依据社会既有的定义来评价,而性社会学则把上述三方面的考察结果整合起来,测评一下该活动在性存在综合量表中或定性范围内,究竟处于何种水平上,然后才做出自己的判断。

  基本假设 从性存在的核心概念出发,性社会学产生了自己的3个基本假设。①一切性的现象都是首先来源于并且最终实现于性的生物存在之中;②无论性的生物存在多么强大或虚弱,它都是经历过社会化的,都是性存在整体中的一种子系统或存在;③性存在是相对独立的,它必须区别于生殖过程、性别体系、爱情、婚姻和生命主体,但是后5种现象又构成性存在的最紧密相关物,共同形成性存在的支持系统。

  出于上述第1个基本假设,性社会学首先应该防止自己被“非性化”。假如研究性关系但是并不以双方的具体性过程为起点和终点,那么只能是婚姻学、爱情学或者越轨社会学。同样,如果只调查性观念却并不深入到具体的性感受和性解释,也只能是一般社会心理学。显然,仅仅阐发道德却并不涉及性过程的“研究”,无论如何也不属于性社会学范畴。总之,仅仅研究性的社会问题不能自然而然地归人性社会学,要看它的研究对象是否真的是“性”或者性存在。从逻辑上讲,只有本体的性社会学发展到相应程度,对性的社会问题的研究才可能产生更深入的成果。

  出于上述第2个基本假设,性社会学对于“性的生物同一性”或者“性本能”持批评态度。它认为一切“同一”和“规律”只存在于各种差异之中。它通常重视的差异有:性别、年龄、性指向、群体、阶层、婚姻状况和文化处境。因此,凡是从抽象的人性、生物性、审美、泛文化等等前提出发的议论,都无法纳入性社会学的范畴。

  从第3个基本假设出发,许多时髦课题,例如避孕、妇女生育健康、性传播疾病、艾滋病、重婚纳妾、拐卖妇女等,如果没有把性存在作为相对独立物来研究,也不能说是性社会学。反之,如果只考察性本身的状况却不涉及相关物,例如仅仅进行关于性行为的调查,那也不是性社会学的研究。

  基本理论 用于性社会学研究的最引人注目的基本理论有两种:第一种是70年代“性革命”后出现的性能量理论。它把性存在看做一种动态的、可测知的、具有能量意义的系统物。性的生物存在、心理存在和社会存在,都由于某些更深层的原因而产生着“能量”。经过聚合或抵消的运动,性存在每时每刻都处于不同的总体能量水平之上。这种动态变化就是某特定社会中性文化变迁的动因。因此在判定“性革命”的发展起伏时,无论用哪一种单因素作为标准(例如非婚性关系、性的公开化等等),都会以偏盖全,必须根据总人口的总体性能量水平的变化来做出判断。有的学者据此认为,其实根本就没有过什么“性革命”。另有学者则提出:“性革命”并没有“回潮”或“复归”,那只是大众传播媒介在“炒新闻”或“干预生活”。另一种基本理论是加格农等人创立的性网络理论。它的基本假设是:一个人跟不同的人发生性关系时,会有不同的性行为方式。因此这种理论的最小研究对象和基本调查单位并不是个人本身,而是多个人所组成的性关系网络。例如A与B性交过,B又与C性交过,而C则与D和E性交过,那么这5个人就形成一个性网络单位。其中任何一人的性实践与性态度,都必须放在这个网络中加以考察才能探索出其意义。这种理论被称为“艾滋病时代的性的社会组织学”。它强调性的人际关系与互动,因此正在被推广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中。它的主要研究成果是《芝加哥报告》。《芝加哥报告》见于1994年10月美国小布朗出版社出版的《性在美国》和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性存在的社会组织》。

  总的来看,性社会学的成型理论尚不多见。因此对于中国学界来说,在本学科的初创阶段,主要应该是把一般社会学中的既有理论恰当地运用到对于性存在的研究中。例如,生命周期、代沟、社会化、符号互动等理论可以大体上归入同一类,用来研究那些与年龄和生命本体较紧密关联的性现象。对于性发育的问题,中国仍沿用传统的青春期划分法,把首次遗精和月经初潮作为初始标准。其实如果运用上述理论,完全可以加进心理发育和社会发育的因素,制订出全新的综合测定标准及其指标体系。由此而牵一发动全身,性社会学可以对性成熟、早恋、性活跃年龄段、性的更年期、性衰老等人们关心的现实问题,做出自己独有的解释与标定,进而为社会的性教育提供科学基础。

  社会角色、社会冲突、两性差异等理论,可以用来研究性方面的性别现象以及性与性别之间的关系。例如,为什么女性性权利、婚内强奸及性骚扰等问题在发达国家讨论得热火朝天,而中国人却在关心“阴盛阳衰”、女性性冷淡、伪造处女膜等问题?恰当地运用社会学一般理论,我们完全可以避免只谈妇女不讲性别的常见偏差,既弄清女人的、也弄清男人的性存在,更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结构功能、社会交换、宏观结构、符号互动等理论,首先非常适用于研究性的社会分层、性的亚文化现象、性的社会设置、性存在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类宏观问题。但它们同时也很适用于微观研究,例如夫妻间性的权势关系、某种性行为的支持系统、非婚性行为的机制、性生活中的社会因素等。当然,这些理论在国际上最经常地被运用于研究那些性的“中层现象”,例如涉性的人际交往、性产业与色情文化、社区性环境、涉及传播疾病的性行为与性关系等。

  总之,一般社会学的几乎所有理论都可以运用于研究几乎所有性现象,甚至包括阳痿、性变态等被认为是纯生物学或纯心理学意义上的现象,关键是必须用得恰当,必须有相应的发展。

  发展前景 在西方,性社会学的发展主要受到3种社会力量的推动,因此可以据此估计出性社会学的大致的发展方向。

  第1种推动来自女权主义的发展。女权主义者认为,以往的经典性学基本上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或者是仅仅从男性的视角出发的,因此她们已经开始创建女性性学,并且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在这些成果里,大多数是属于社会科学领域的,许多是可以归人性社会学范畴的。例如在性方面女性与男性不同的社会化过程、男女的性现象具有不同的社会内涵和社会意义等。许多有关性社会学的学术著作和教科书,已经包容了女权主义的许多成果,预计这个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第2种推动来自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的迅猛发展,也来自社会学与人类学开始更多地、更广泛地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产生了许多新的交叉学科。以《性现象的社会组织》一书为代表,经典社会学开始重视直接研究性现象,而不仅仅是研究性文化。健康人类学、社会医学等新兴的交叉学科,也正在把人类性现象和社会的性现象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国际上已经涌现了一批这样的成果,虽然它们仍然是分散的,但是在各自的学术领域中却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预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将会形成全面的综合,会进一步拓宽和深化性社会学的领域,促进整个学科的发展。

  第3种推动来自社会对于预防艾滋病的重视。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预防艾滋病的工作,更主要地应该依赖对于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成果,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医学或者流行病学的成果。例如,由于《性现象的社会组织》一书发现了众多个体的性行为实际上结成了社会网络,并且人们在这个网络中传递着对于性现象的认知和价值观,因此有人把这个成果称为“艾滋病时代的性学”。在艾滋病得以治疗之前,这个发展趋势还将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