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适合去哪里旅游:高考文言文汇编(2005.2006.2008)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22:56:39

18.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项城为叛军困         B.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C.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D.为君翻作《琵琶行》

 

【参考答案】B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力不足,死焉,职也。

 

                                   

 

(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参考答案】

 

(1)(抵抗的)力量不够,死亡在这件事情上(这里)(1分),也是(1分)你的职分(1分)。

 

(2)即使(1分)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1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1分)

 

20.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         。(2分)

 

【参考答案】

 

杨氏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1分),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1分)。

 

21.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2分)17.4分

 

【参考答案】

 

深明大议(1分)、有勇有谋、热爱国家(答对任意一点得1分)。

 

【参考译文】

 

建中四年(公元738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接着又将掠夺陈州,分出他的部队几千人,开拔到达项城县。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捆绑这里的男女,到陈州会师。县官李侃不知怎么才好。他的妻子杨氏说: “您是县官,叛贼到当守卫;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于职守。您假如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政府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敢死的士兵,那一定能成功的。” 于是在庭院召集胥吏百姓。杨氏说:“县官,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不像吏人百姓那样。吏人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这个县城,怎能忍心丧失自身而成为叛贼俘虏呢?”众人都流泪答应了。于是杨氏宣布命令:“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贼人的,奖赏他千钱;用刀箭兵器之类击中敌人的,奖赏他万钱。”得到数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不分老小,一定照顾周到均匀,杨氏让李侃对敌人通话:“项城父老,守义而决不从贼,都全力死守不怕牺牲,即使得到我们的城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军威,不如赶快离去,白白地失利,没有什么好处。”判贼都笑了。这时有流矢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伤而归。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能固守阵地!即使死在城上,岂不比死在家里有意义吗?”李侃就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精良武器,没有高城深沟来固守。判贼气焰嚣张,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跳过城墙而攻下项城。此时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射中了他们的统帅,落马而死。他们的统帅是李希烈的女婿。叛贼失势了,接着全都逃跑了。项城的人没有伤亡。

 

十二、(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①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②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于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日:“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①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②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

 

22.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分)

 

【参考答案】形象直观地(1分)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1分)。

 

23.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参考答案】C

 

24.“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      。(1分)

 

【参考答案】动

 

25.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3分)

 

(1)          (2)       

 

【参考答案】

 

(1)与山相知之乐(2分),答“恍然之乐”得1分)

 

(2)家居之乐(1分)

 

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4分)

 

                          

 

【参考答案】

 

开头交待了“寻秋”的缘由(1分),结尾点明诗集的主要题材(1分)。首尾呼应,结构严谨(1分)。“寻秋”作为线索,贯穿全文(1分)。

 

【参考译文】

 

我赴朋友孟诞先的约会,才有这次寻游,这时候是秋天,所以叫做“秋寻”。

 

秋天,草木稀疏而不多,山川安静而不媚俗。秋和春相比,就好像舍弃佳人而遇到一个高僧在洗衣刷钵一样;秋和夏相比,就好像是舍弃无官职的王公贵族而与高雅的书生在结伴去追寻清澈的泉水洁白的玉石一样;秋和冬相比又好像以贫寒无依靠的寒士为耻而在夜雨中稀疏灯火之下显露英雄气概。上天在这个时候更新它的位置,洗去它的烦恼污秽,等待游人来到,而游人不能自己使自己的心胸清洁来寻求秋所在的地方,却动不动就说“悲秋”。我曾经认为宋玉有悲情,所以悲秋。后人未曾有悲情却悲秋,不相信自己的胸中的真情却去相信纸上的东西,我对这些悲秋的人感到悲哀啊。

 

天下山水多了,我不能够明了其中的一半,却总是在耳目步履之中得到一块小石一潭清泉,留恋难以离开。进入雷山猛然领悟,进入洪山猛然领悟,进入九峰山猛然领悟,为什么领悟得这么多呢?既然这样,那么是我的胸中或许本来就有一个“猛然领悟”,这样一来山山都像是我的知己了。我趁着秋而出来,又在秋之前而回家。我家有五个弟弟,成年的有四个,都能凭借极其奇异的性情补充我不能达到的地方,养花的大棚,长满小草的小路,柳树映衬下的堤岸和瓜架之间,也都有快乐啊。

 

说“秋寻”,又因为除了会见秋以外我都是在家里的,诞先说:“你在家里写诗少,寻秋时写诗多,我给你刻写一篇《秋寻草》”

 

十三、(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昌初致仕           致仕:做官。

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        累:屡次。

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      燕:通“宴”,宴饮。

D.不赏艰难            艰难:艰涩。

 

【参考答案】A 

 

【解析】致仕:退休或辞职回家。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权贵有嫌其出位            B.乃放纵诗酒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         D.与刘宾客齐名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参考答案】D

 

【解析】与:介词,跟,同。A第三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那个;B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却;C介词,给/介词,与前面的“见”构成“见…于”格式,表被动。

 

1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览(其)诗卷       B.流闻(于)禁中

C.(老妪)问解则录       D.伪者(国相)即能辨之

 

【参考答案】C

 

【解析】正确的省略成分补全应是:(公)问(妪)解(公)则录,意思白居易每次向老婆婆请教,凡是老婆婆能理解的,他才抄录下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参考答案】D

 

【解析】“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一说有误,应是先“儒”后“释”。

 

15.(8分)⑴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2分)

 

                                

 

②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3分)  

 

                               

 

【参考答案】

 

①(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②(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

 

⑵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巿而死者果政也《史记?刺客列传》

 

【参考答案】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巿/而死者果政也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恼十分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

 

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刚来九江时,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炼制丹药。这座草堂如今还保存着。

 

【附标点后的文段】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①,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于邑②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

 

①贼不得:指不知道凶手的姓名。②於邑(wūyè,乌叶):同“呜咽”,哭泣。

 

【参考译文】

 

(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有人刺杀韩国宰相,不知道凶手是谁,都城人都不知道他的姓名,(韩相)已经把聂政的尸体暴露街头并且悬赏千金(追查凶手及其同党),于是哭着说:“大概是我的弟弟吧?唉,严仲子(聂政好友)一定知道我的弟弟!”聂荣立刻动身,前往韩国,来到集市上,一看死者果然是自己的弟弟聂政。

 

十四、(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子产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意,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四有封洫,庐井有伍。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

 

〔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文中加“      ”的都是人名。②乡校:乡间公共场所。③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④封劣:田界。⑤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⑥舆人:众人。⑦褚:储藏。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克救也                克:能够。

B.郑伯如晋                  如:到……去。

C.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贿:贿赂。

D.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鄙:边远的地方。

 

【参考答案】C

 

10.下列句中的“病” 字,与文中“郑人病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B、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D、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参考答案】B

 

11.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组是

 

①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

②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

③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④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⑤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⑥德,国家之基也

⑦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⑧夫令名,德之舆也

 

A. ⑧②            B. ⑥⑤         C. ①③      D. ⑦④

 

【参考答案】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

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C.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轻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

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参考答案】A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我闻忠善以报怨,不闻作威以防怨。(3分)

 

译文:                          

 

(2)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4分)

 

译文:                         

 

(3)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译文:                     

 

【参考答案】

 

①我听说过用忠诚善良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威仪来防止怨恨。

 

②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让他去那里学习(为政之道),他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

 

③子产如果死了,还有谁能继承他呢?

 

【参考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郑国的上卿)子皮想让尹何掌管(他自己的)封地(邑)。子产说:“(他太)年轻,不一定行。”子皮说:“(他很)善良,我喜欢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学着治理,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了。”子产说:“不行!人要爱护(一个)人,是要(做)利于他(的事)。如今您爱护(一个)人就让他从政,(这就)犹如还不会拿刀就让他切割,他(将受)的伤肯定很多。您爱人,以伤害他为结果,那谁还敢企求受到您的爱护啊?您有美好的绸缎,不会让人学着做衣服;大的官职、大的封地,身家所托付的东西啊,却让学习的人去治理,那不是为美好的绸缎着想得(比官职、封地)更多吗?(我)侨听说的是(先)学习然后主政,没听说过用执政来学习的啊。如果一定这么做,必定有所损害。

 

范宣子当权,诸侯向晋国贡献的负担很沉重。郑国的人把这事看作忧患。二月,郑国国君往晋国,子产(公孙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委托书信给子西(子西随郑伯如晋),带给范宣子,信上说:“您为政于晋国,四邻诸侯没听说(您的)的美德(令:善,美),却听说(向诸侯索取的)贡纳很重,我呢,对此很不理解。我听说君子掌管国家的,不是担忧没有财物,而是担忧没有好名声。好名声,是载德以行的车子;德行,是国家的根基。有基础就不致毁坏,为什么不致力于此呢?(在位者)有美德就能与大家共同享乐,众人快乐就能统治长久。范宣子很高兴,于是减轻了诸侯的进贡

 

子产让城市和乡村有所区别,上下尊卑各有职责,士地四界有水沟、庐舍和耕地能互相适应。对卿大夫中忠诚俭朴的,听从他,亲近他;骄傲奢侈的,依法惩办。子产参与政事一年,人们歌唱道:“计算我的家产而收财物税,丈量我的耕地而征收田税。谁杀死子产,我就助他一臂之力。”到了三年,又歌唱道:“我有子弟,子产教诲;我有士田,子产栽培。子产死了,谁来继位?”

 

十五、(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欧阳)公讳颍,字孝叔。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宁县。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州,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以治闻。由万州相次九颅州而治之。一再至日鄂州。二辞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其尤甚日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视入狴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恬如也。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公日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之。州之吏民皆日“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莱所,皆是,然后欢日:“公,神明也。”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公刚果有气,外严内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初,皇考侍郎为许田令,时丁晋公尚少,客其县。皇考识之,曰贵人也,使与之游,待之极厚。及公佐峡州,晋公荐之,遂拜著作。其后,晋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荣显,而公屏不与之接。故其仕也,自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博士、尚书屯田、都官、职方三员外郎、郎中,皆以岁月考课,次第升,知万、峡、鄂、歙、彭、岳、阆、饶、嘉州,皆所当得。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

 

明道二年,以老乞分司,有田荆南,递归焉。以景祜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终于家,年七十有三。

 

                (选自《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有删节)

 

【注】①狴(bì):监狱。②簧(zé):竹席。③鞫(jū):审讯。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世指为难治者           指:指称,称

B.州之吏民皆日“是素良子也”     素:一向,平素

C.公坚不回              回:返回

D.亦以是持其身            持:约束

 

【参考答案】C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B.①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  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①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    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D.①使与之游,待之极厚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参考答案】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颜之所以推荐欧阳颍自建宁县往万州代职,是因为他认为万州难治理,需任    用非常善于治理的人的缘故。

B.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

C.欧阳颍认为富家失盗是富家二子所为,将其抓获,严加审问,二子供认不讳,后又起获了赃物,百姓叹服。   

D.欧阳颍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才干,经丁晋公推荐拜著作佐郎,其后多次任知州之职,景祜元年在家去世。

 

【参考答案】B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译文:          

 

(2)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

 

译文:                 

 

(3)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译文:                 

 

【参考答案】

 

(1)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到苦恼。

 

(2)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

 

(3)他治理最难治理的地方(都能)像这样,那些容易的(就)可以知道了。

 

14.文中说“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请根据文章,说明“惟公不及”的原因。(3分)

 

答:                           

 

【参考答案】

 

①欧阳颍品行端正,持身谨严。

 

②丁晋公居高位时,欧阳颖有意同他保质了距离。

 

③欧阳颖升迁主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政绩,而不是丁晋公的提携。

 

【参考译文】

 

(欧阳)公名颍,字孝叔。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考上了进士,开始担任峡州军事判官,因为有治理的才能而名声远扬,就被州中任命为秘书省著作佐郎,担任建宁县知县。不到半年时间,峡路转运使薛颜巡视检查到万州,撤消那些不称职的官吏,认为要替代那些不称职的官吏没有那些能力特别突出的官员是做不到的。因而上奏朝廷从建宁县派遣欧阳颖前往担任。到任后又因为治理得力而闻名,从万州担任州级长官连续九次担任州级长官并且都治理得很不错。一迁再迁而到那叫做鄂州的地方,他两次推辞没有到任:第一次是安排在彭州,因为母亲老夫人年岁太老,没有真正到任;最后安排在嘉州,因为年岁已老,而告老还乡,也没有到任。真正治理的是七个州,大州繁杂宽广,小州民俗恶劣而奸窄,都是世人所指的难于治理的地方。其中特别历害的是歙州,这地方的百姓都熟悉法律令法,本性就喜欢诉讼,家家户户自备有簿书,凡是闻听到别人的一点点阴私,日常的行坐起立的句言片语,慢慢的都记录下来,等到有诉讼的时候就拿出来作为证据。他们把进入监狱戴脚镣手铐,就好象戴帽子束腰带,在竹席上睡觉一样,泰然着啊。有强盗把当地百姓董氏杀死在大街上,捕捉了三年还是没有捉到,州太守一到,就把这强盗逮捕了并将他按法律处置了。又有一富家有盗贼夜晚进入他家仓库偷盗东西,有关部门千方百计想要尽快捕捉到,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到苦恼。欧阳公说不要追捕和悬赏捉拿,只是召来了富家的两个儿子,把他两人戴上刑具关进监狱,审讯他们。州里的官吏百姓都说“这两人一贯是好孩子呀”,感到非常奇怪,还有的疑虑弄错而相互到欧阳颖公处谏劝。欧阳颖公坚持没有答理,审讯更加急迫,这两个富家儿子认罪服法。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等到在某此处所取出他们所偷盗某些物件时,大家才认为欧阳颖公是对的,然后欢呼着说:“欧阳颖公,真有如神明啊。”他治理最难治理的地方(都能)这样,那些容易的(就)可想而知道了。

 

欧阳颖公刚毅果断很有气质,外表严厉内里聪明,有不可侵犯的气质,分是凭这些来治理地方政务,也是凭这些来洁持他的本身。当初,曾祖父颖以侍郎的身份担任许田县县令,当时丁晋公尚且年少,客居在曾祖父治理的县内。曾祖父见到丁晋公,认为他有贵人的气质,就让欧阳颖公与丁晋公交游,给予丁晋公的帮助非常多。到欧阳颖公治理峡州的时候,丁晋公推荐欧阳颖公,于是任命为著作之职。自这以后,丁晋公担任非常显赫的地位,掌握着国家的大权,天下的士人往往因为攀上丁晋公而得到荣显的地位,但欧阳颖公却退避不与丁晋公过多接触。所以欧阳颖公在仕途上,从担任著作佐郎开始、到秘书丞、到太博士、到尚书屯田、到都官、到职方三员外郎、到郎中,都是凭借着年年岁岁考核评介,按次第升迁,担任万州、峡州、鄂州、歙州、彭州、岳州、阆州、饶州、嘉州的知府,都是他劳绩所应当得到的。到丁晋公败落,其他士人大多不免受到牵连,惟独欧阳颖公没有牵连到。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因为年老乞求到陪都任职,在荆南有田产,于是就告老归乡。在景祐元年(1034)正月二十六日在家寿终正寝,享年七十三。

 

十六、(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晏子之暑,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患于逾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于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为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料归。”晏子曰:“何为为仆?”对曰:“不免冻饿之切吾身,是以为仆也。”晏子曰:“为仆几何?”对曰:“三年矣。”晏子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以赠之,因载而与之俱归。

 

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于使人应之曰:“吾来尝得交夫子也,子为仆三年,吾乃今日赌而赎之,吾于子尚未可乎?子何绝载之暴也。”

 

越石父对之曰:“臣闻之,士者诎乎不知已,而中乎知已,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不为彼功诎身之理。吾三年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于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请鬻于世。”

 

晏子出,见之曰:“向者见客之容,而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者不引其过,寝实者不讥其辞,婴可以辞而弃乎!婴诚率之。”乃令粪洒政席,尊残而扎之。

 

越石父曰:“吾闻之,至恭不修途,尊扎不受摈。夫子扎之,仆不敢当也。”晏子遂以为上客。

 

君了曰:“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骈,晏子有功,免人于厄,而反读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全功之道也。”

 

(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赠:自作“赎”。②粪洒:扫除清洗。③骖:古代嘉礼中的一种仅节。④摈:道“傧”,傧相。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何绝我之暴也                暴:暴躁

B.士者诎乎不知已                诎:屈从

C.请鬻于世                      鬻:卖

D.免人于厄                      厄:困境

 

【参考答案】A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因载而与之俱妇    ②以其求患之深而无不在也

B.①吾乃今日睹而赎之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①而申乎知已         ②胡为乎迎迎欲何之

D.①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

 

【参考答案】B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前往晋国,在途中遇到了越石父,替他赎身,可见晏子善于识别人才,爱护人才。

B.越石父认为晏子对自己失礼,仍把他当奴仆,十分生气,说明他态度偏激,心脑狭窄。

C.晏子听了越石父的一番话后,深感愧疚,就以直礼相待,这使越石父颇受感动。

D.君子认为,晏子能运离世俗的偏见,礼贤下士,不居功自散,这样就可以保全功德了。

 

【参考答案】B

 

6.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子谓颇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迷而》)

 

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用之则行,舍之则哉,惟我与尔赴有夫!(3分)

 

译:          

 

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3分)

 

译:                 

 

【参考答案】

 

①任用我,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任用我,我就退隐。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吧!

 

②(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走向,(就)走自己的路。

 

(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4分)

 

答:                 

 

【参考答案】

 

孔子和孟子都希望通过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认为,如果自己不被君任用,就光养晦,安贫乐道;而孟子认为,如果自己不得志,就独自践行,守道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