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山铜矿职工名册:杨式太极拳械谱(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32:04
 杨式太极拳械谱(二)2010-11-19 14:04转载自 奇门与太极最终编辑 般若净

第五节 杨少侯先师所传拳架
     杨少侯的拳艺,得其祖、父、伯三人亲传,是杨式第三代之最。因其性格亦似班侯,从学者不多。所传拳架及练法,颇具特点,已经面世者,主要有:
      1、杨少侯传给吴图南的太极拳用架(亦称“快架”、“小架”)
     该架在吴图南讲述、马有清编著的《太极拳之研究》、于志钧著《杨式太极拳小架及其技击应用》、李琏著《杨少侯太极拳用架真诠》中均有介绍。其动作有73式,与杨澄甫定型架基本一致。起特点是短小实用,速度疾快,发劲冷脆,化劲圆活,练习一套一般用两分办钟,要求做到轻灵、沉实、紧凑、快速、坚韧、顺随,由“招功”而“劲功”,继而进入“气功”。
      2、杨少侯传给张虎臣的太极拳用架(小快式)
     张虎臣,先后从学于杨澄甫、杨少侯,得传杨式太极拳小快式,极具特色。晚年在北京授拳,弟子有王秀田、李顺波、梁礼、蒋林等。永年苏学文,多次去北京向张虎臣的弟子学习,亦得真谛。
     张虎臣所传小快式,一是套路长,共255式,见表八。二是动作极为使用,变化神速,防不胜防。教拳的方式是边教边打,要在学拳的同时,即练习散手应用,推手也是推打结合。一般人难以承受,往往一接触就被“打跑”不学了。应该说,这是早期真正的传统训练方法,但只能适用于少数以技击为目的并有相当吃苦精神的学员。
      3、杨少侯的其他传人
     杨少侯的再传弟子张卓星,曾在贵州传拳,著有《太极拳锻炼要领》,所传拳架为85式,与杨澄清甫定型架基本一致,只是分为六路。其练法与定型架略有差别。
     杨澄甫先师的弟子田兆鳞,亦得杨健侯、杨少侯之传,所传拳架及推手散手,具有少侯之风。表八 杨少侯所传255式太极拳架(“小快式”).doc                

第六节 杨禄禅所传杨式府内太极拳


     杨式府内太极拳,是杨禄禅在清室瑞王府授拳时留下的一个分支。据府内太极拳传人讲,杨禄禅在瑞王府授拳时,王兰亭和富周同时从学。富周传其子富英,富英传萧功卓,萧功卓在保定长期授拳,传人有翟英波、马原年等人。保定市太极拳学会会长王喜禄、李正等,均为翟英波先生的弟子。近年来,李正在珠海、香港等地将府内太极拳进行了更为广泛地传播。
     陈微明在《太极剑》(1928年出版)一书中讲到,杨澄甫让他拜访过杨班侯的一个弟子“富二爷”。李正先生认为,这个“富二爷”,可能就是富周之子富英。
     杨式府内太极拳,内容十分丰富,有十套拳架及功法,包括“智捶”,“老架”、“大架”、“小架”太极拳,“太极长拳,“小九天”,“后天法”,“三十散手”,“十三总势”,“太极点穴法”,由浅入深,自成体系。此外还有太极球及太极刀、剑等器械练习。
      “智捶”是入门架子;“大架”求开展,是太极拳的筑基之法;“老架”在开展只能感求紧凑,身胳便于技击,手法结合实用;“小架”则近乎快打,行如游龙,动若猿猴,出手含招,意动神随;“太极长拳”是以单式修炼为主,并可随意组合的练法;“小九天”是结合吐纳炼内功的套路;“后天法”,工于外形,肘法、膝法较多,较为刚猛;“三十散手”是专练技击的手法组合;“十三总势”,亦称“十三内丹功法”,它不是通常所说的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盼、定,而是用十三种动物姿态练习太极内功;“太极点穴法”是最后功夫,含24种手法,72个变化,乃太极拳“节、拿、抓、闭”之密传绝招。
     以上功法中,“大架”、“老架”、“小架”,都和杨式太极拳的传统结构相同,而“太极长拳”、“小九天”、“后天法”,则是上世纪初传说的南北朝,唐代所传功法,它究竟是杨禄禅所传,还是府内太极拳的传人后来吸收的,已无法考证,然其作为一种内容丰富的杨式太极拳分支,是值得重视的。
     府内太极拳的十套拳架及功法的动作名称见表九。表九 杨式府内太极拳拳谱.doc

第二章 器械


   杨式太极拳械系列,在器械方面主要有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杆(或称太极枪)。杨家还有“戟”的传授,不过记载寥寥。本章主要介绍太极剑、太极刀和太极杆。
第一节   杨式太极剑
一、杨式太极剑概述

   剑是我国古代主要兵器之一,被誉为“百兵之君”,“短兵之王。”其动作轻快潇洒,富有韵律,不但可用于防身自卫,文人雅士还喜欢以舞剑作为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借剑抒情的手段,王公贵族则以佩剑的档次作为身份的标志。剑也被古人作为一种求神祭天的法器和斩妖驱邪的珍宝。
   杨式太极剑,是在杨式太极拳的补充、延伸和发展。太极剑的动作要领,都和太极拳是一致的。演练时,要求柔和缓慢,圆活连贯,虚实分明,轻灵沉稳,在技击上讲究以柔克刚,以迂为直,舍己从人,后发先至。此外,不但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还要“以身运剑,剑神合一”,在劈、点、挑、刺的瞬间,可以适当加快速度,显得更有气势。如果用长剑穗,还要考虑剑穗运转的灵活性与美观性,既要运剑又要运穗。
   杨澄甫先师关于太极剑的题词(代笔)云:“剑气如虹,剑行似龙,剑神合一,玄妙无穷。”
    杨式太极剑,其形状与一般武术用剑基本一致,且有长短、轻重、材质、用途等方面的差别。常用的金属剑,按其性能特点,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硬剑,以高硬度为主,开刃后可劈断三五个铜钱,即所谓“削铁如泥”,这类剑的弹性韧性较差。另一类是软剑,以高弹性为主,剑身能够弯折180°,可以围腰携带,亦称“腰带剑”,其硬度不如前者,舞动时容易摇晃。第三类是中硬剑,性能在前两者之间,也是目前常用的武术剑。较好的,要求弯至90°弹回无恙。剑的各部位名称,见上图示。总的来说,剑分为剑身和剑柄两大部分。剑身包含剑尖、剑刃(剑锷)、剑脊(剑身纵向的中分线)、剑面(两刃之间的外表面)、剑从(剑脊两边的剑面,即剑面的一半)。剑柄包含护手(剑格)、剑柄(剑茎或剑把)、剑首(剑柄的顶端)。剑首可系剑穗。
   杨式太极剑亦称“十三剑”,是以十三字剑法命名的。十三,是以八五之数配八卦五行,实际剑法并不限于十三字,各种著作的说法也不一。兹列杨式有关著作的几种说法如下:
  (1)抽、带、提、格、击、刺、点、崩、搅、压、劈、截、洗。(陈炎林:《太极拳刀剑散手合编》)
  (2)劈、崩、点、刺、抽、带、提、搅、压、击、截、抹。(杨振铎《中国杨式太极》)
  (3)刺、带、洗、搅、提、抽、挑、压、击、劈、截、点、格。(宋志坚《太极拳学》)
  (4)劈、刺、撩、扫、截、挑、拨、挂、崩、点、划、拉、抹。(栗子宜《太极剑》)
  (5)劈、刺、撩、扫、挑、斩、截、挂、崩、点、削、抹、搅。(赵幼斌《杨氏51式太极剑》)
  以山个五种说法,共23字。此外还有云、推、架、拦、砍、扎、钩、剪、豁、抱、穿、圈、裹、捅等,有些是同一剑法的不同用字,对于每种剑法的解释,也不尽一致,兹从略。
  二、杨式太极剑动作名称顺序
  杨式太极剑,杨澄甫先师没有著述,但其主要传人所传基本一致,有的分支还传有太极对剑。为对比起见,下面将七种套路的动作名称顺序一并列出(见表十)。其中,杨振铎所传,见谢秉中著《中国太极拳的学与术》;杨振铎所传,见杨振铎著《中国杨氏太极》;傅钟文所传,见同济大学所印《杨式太极拳、刀、剑资料汇编》;赵斌所传,见赵幼斌著《杨氏51式太极剑》;李雅轩所传,见栗子宜著《太极剑》;陈微明所传,见《陈微明遗著汇编》。
   王喜禄先生提供了府内太极拳所传太极剑动作名称。对比可见,府内所传及陈微明所传,其名称如“大魁星”“蜻蜓点水”“拔草寻蛇”“夜叉探海”等,比较接近,是较早的名称。其他几种大同小异,是杨澄甫晚年所定。表十 杨式太极剑动作名称顺序.doc

第二节 杨式太极刀


一、杨式太极刀概述
  杨式太极刀和太极剑一样,是由太极拳发展而来的,具有太极拳练习的一般特点和要求。但是,太极刀和太极剑也有区别,如“剑重轻灵,刀求稳重“,“刀如猛虎,剑似飞凤”,“刀走黑,剑走青”(即刚猛与轻灵之别)等说法。太极刀较为威猛,而太极剑更显潇洒,在手法和运用方面也有区别。如太极刀与太极拳、剑的运动,都是圈,而刀法运行的圈,“缠头过脑”为其突出特点。缠头刀,即手举过头,刀尖下垂,刀背从肩外贴脊背向身后缠绕。
  过脑刀是举刀高过头,或转身,或转刀,使刀从头顶绕过,但刀背不贴脊背。缠头过脑,攻防兼备,配合腰功,能使出几倍于手臂的力量。和太极剑相比,太极刀作为健身和陶冶性格的手段,不如太极剑那么普及,但其技击威力较强,在冷兵器时代,刀的运用比剑广泛,故而为习武之重要器械。
太极刀的形状、尺寸、选材、制作,都有一定要求。就形状而言,有实用刀和练习刀两类。
   “实用刀”,即古代战场使用及练武之人防身手,多为椭圆盘形,故称“刀盘”,也有其它形状的。
据说,杨家过去所用太极刀,都是环首的实用刀,特别是杨澄甫先师,对实用刀进行了改革实验,将护手做成S形(或如意形),下部向后弯曲,保护手指,上部向前弯曲,可用大拇指按住护手增大劈砍力度,也可挡住对方刀刃并施以弯折之力。下图是实用太极刀的两种形制。
“练习刀”,即用于学习、表演或健身的刀,木制、刚制均可。其形制,可以和实用刀一样,但是为了增强观赏效果,现多用刀身较宽而扁薄轻巧的钢制表演刀,弹性好,挥舞发力时,刀尖可抖动有声,闪光悦目,用于格斗,则显软薄。
  练习刀的形状及各部位名称,见下图。其中,护手亦称“刀盘”“刀格”,刀端亦称“刀首”,有环者即称“刀环”。端部装饰物一般为彩绸,称为“抹头”,亦称“刀袍”。实用刀各部位的名称与此类似。
太极刀亦称“十三刀”,是以十三字刀法命名,或者说杨式太极刀的套路用十三句歌诀贯穿,其意都是附和八卦五行之数。对于刀法的叙述,说法不一,有的则不止十三字。兹列出以下几种:
砍、剁、剗、截、刮、撩、扎、捛、劈、缠、搧、拦、滑。(陈炎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
砍、剁、劈、截、撩、扎、刺、缠、扇、拦、滑、划、刮。(杨振铎《中国杨氏太极》)
砍、剁、劈、搠、扇、刮、推、撩、挡、架、捛、拦、滑。(蒋玉堃传,张金普整理《健身太极刀》)
砍、剁、撩、撇、刮、扎、搧、捛、截、滑、划、剗、缠。(宋志坚《太极拳学》)
劈、砍、剁、截、挑、撩、椎、扎、托、切、抹、斩、带、拦、扫。(傅钟文传《杨式太极拳、刀、剑资料汇编》)  
   劈、砍、劀、截、挑、撩、推、扎、托、切、抹、斩、挂、带、拦、扫。(谢秉中《中国太极拳的学与术》)
二、杨式太极刀动作名称顺序
  杨式太极刀的传授,其动作顺序都是用歌诀贯穿。目前流传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较早期的套路,见陈炎林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共16句歌诀;一种是目前流传较广的套路,见傅钟文《太极刀》(1959年)、杨振铎《杨氏太极拳•剑•刀》(1992年)、扎西《杨氏传统太极剑•刀》(2000年)等,共13句歌诀。现将歌诀分述如下,其中“太极刀诀一”取自陈炎林著,“太极刀诀二“取自傅钟文著。
太极刀诀(一)
   七星跨虎意气扬,白鹤晾翅暗腿藏。
  风卷荷叶隐叶底,推窗望月偏身长。
  左顾右盼两分张,玉女穿梭应八方。
  狮子盘球向前滚,开山巨蟒转身行。
  左右高低蝶恋花,转身捛撩如风车。
  二起脚来打虎势,鸳鸯腿发半身斜。
  顺手推舟鞭作篙,翻身分手龙门跳。
  力劈华山抱刀势,卞和携石凤回巢。
  太极刀诀(二)
   七星跨虎交刀势,腾挪闪展意气扬,
  左顾右盼两分张,白鹤展翅五行掌,
  风卷荷花叶内藏,玉女穿梭八方势,
  三星开合自主张,二起脚来打虎势,
  披身斜挂鸳鸯脚,顺手推舟鞭作篙,
  下势三合自由招,左右分水龙门跳,
  卞和携石凤还巢。
  关于歌诀二,“万县兴隆街“的《太极拳功解》所载《太极刀诀》,及杨振铭、曾昭然、董英杰所传,最后都加了”吾师留下四刀赞,口传心授不妄教“两句。沈寿先生在“吾师留下四刀赞”前面又加“宝刀舞罢神逍遥”一句,成十六句,以图对偶。李雅轩所传,或在第三句前加“吞吐含花龙行势”一句成十四句,以图对偶,或在此十四句之后再加“吾师留下此刀赞,口传心授不妄教”成十六句。
  杨澄甫弟子蒋玉堃,亦得杨班侯弟子龚润田传授,所传太极刀,与陈炎林所著近似,自编《太极刀单练帮学歌》四十句,基本上包括了陈炎林所传歌诀的十六句,兹从略。
  太极刀的套路,陈炎林所传为32式,蒋玉堃传为38式,每式有动作名称。杨振铎、傅钟文、赵斌所传,皆按“歌诀二”的十三句话分解动作,不另列动作名称。有些传人如杨振铭、李雅轩、曾昭然等,为了便于教学,将十三句话又分解为若干动作名称。但是,太极刀的动作名称,不象太极剑那么成熟。下面分为两组介绍:表十一的“名称一”是陈炎林、蒋玉堃所传,基本上对应于歌诀一。
  表十二的“名称二”是杨振铭、李雅轩、曾昭然所传,对应于歌诀二。傅钟文所传刀势与歌诀二的对应图解见后述。沈寿先生还自编了《太极十三刀》九路八十一式,从略。
三、杨式太极刀对练
   关于太极刀对练,杨氏传有太极刀用法的《四刀赞》及《十二法》。此外有傅钟文传《杨式太极刀实用假设练习》,蒋玉堃传《太极刀对打》。宋志坚传《太极对刀》等,兹列其名称如下。
四刀赞(亦名《四刀用法》)
斫剁剗(铲) 截割 撩腕
十刀法(亦名《刀法应用谱》)      
(1)劈肩 (2)里剁腕 (3)扎腹 (4)外截腕
(5)刺腰 (6)外剁腕 (7)割喉 (8)上截腕
(9)砍腿 (10)下截腕
杨式太极刀实用假设练习(傅钟文传)
预备势:甲乙持刀对立
(1)甲进步劈肩,乙闪身里剁腕
(2)乙上步扎腹,甲提刀外截腕
(3)甲进步刺腰,乙抡刀外剁腕
(4)乙进步割喉,甲推刀上截腕
(5)乙披身砍腿,甲提步下截腕收势:甲乙提膝抱刀收势。

表十一 杨式太极刀动作名称(一).doc

表十二 杨式太极刀动作名称(二).doc

表十三 太极刀对打动作名称(蒋玉堃传).doc

表十四 太极对刀动作名称(宋志坚传).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