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bannuao官方:仲富兰民俗博客(208)图文(11)铁匠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1:33:44

民俗博客(208)图文(11)铁匠铺

     

铁匠铺的营生



 

过去有句老话说“旧行当三般苦,打铁、撑船、磨豆腐”,随着这些行当的消失,这句话现在的青年人已经不太晓得了。中国古代冶铁较早,农耕时代的打铁这个行当,曾经是乡村八大匠人之一,在村头或镇尾,基本上都有铁匠铺,有的地方称之为“铁匠炉”。上个世纪50年代,那个时候我还很小,我至今还依稀记得在徐家汇的徐镇老街上,有铁匠铺,那些打铁师傅身板好,手艺巧,干活的姿态也好看,在老街上驻足观看,只见师傅们乒乒乓乓用铁锤敲打一件件精美的铁器,然后放进冷水里一激,坚硬无比。“打铁还得自身硬”,一点不假,他们的身子骨都比较好,堪称优秀的男人,不像现如今的许多男人那样充满阴柔之气。打铁是男人的活儿。这是因为,没有力量不能打铁,没有胆量不敢打铁,没有吃苦精神不愿打铁。打铁的人还很重视自己产品的信誉,通常都会在自己产品上留下自己铁匠铺的“LOGO”。




   老上海有名的铁匠铺为清初世居南门的濮元良铁匠铺。濮元良精于锻冶,以打菜刀而闻名。清代时上海的菜刀上下两面开刃口,这种刀用来杀猪很好,但不利于切斩,两面刃用起来也不安全,于是,濮元良首先进行改进。他将双刃改为单刃,刀背加厚。他所锻打的刀,既能切也能斩,剁起来也方便,而切起来极为锋利。所以老上海送他一个美名,称为“濮刀”。据清人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写道:“清初刀造濮元良,家住南城善制钢。近日用场钢倍火,精锻制造法非常。”由此可知濮元良打铁铺打出了老上海的菜刀名牌产品。

铁匠铺的装备很简单:一个烘炉,一只风箱,和一方底气十足的铁砧。烘炉的炉堂空间很大,像伟人的心胸;风箱紧贴在烘炉旁,在人力的推拉中它总是发出呼—啦—呼—啦的喘气声,于是炉堂上的煤火便一闪一闪的像顽皮孩子的眼,很有趣。




  铁匠铺一般只有二三人:掌钳的老铁匠和抡大锤的两个徒弟,精练而简约。打铁的过程又分为“上手”(师傅)和“下手(徒弟)。直到现在,人们还常常客气地说,“我给你当下手”,就是指做助手的意思。上手经验丰富,右手握小锤,左手握铁钳,在锻打过程中,上手要凭目测不断翻动铁料,使之能将方铁打成圆铁棒或将粗铁棍打成细长铁棍。老铁匠是上手,他就得把握烘炉火候,只要老铁匠的铁钳将火红的锻件一夹出,站在铁砧两旁的下手——徒弟便在老铁匠小铁锤的引导下抡起大锤“趁热打铁”。老匠的小铁锤打哪里,两个徒弟的大锤也精准地打在哪里,于是随着金光四射,叮叮当——叮叮当———便响起来了……

铁匠铺当然是农耕时代的行当,农业生产和家庭里使用的金属器具,如锄头、铁搭、镰刀、耙子之类的农具,或家用的锅铲、菜刀之类,都是由铁匠铺的打铁师傅来完成的。社会一旦进入工业社会,讲究机械化的先进生产方式,人们都喜欢到市场上买铁器,既方便,又便宜,落后的手工打铁的铁匠铺自然就难以为继了。




   铁匠铺的消失,是工业时代的一声无奈叹息。人们也许还记得过去有歌谣曰:“叮叮当、叮叮当、打铁的匠人拉风箱,通红的铁块锤子夯,火星子一迸明晃晃,犁铧子一晌打六张,马掌子一晌打一箱。小锤点,大锤夯,噗哧一个火星子,烧了大姐的花衣裳。”,确实是很有趣的。还有一首民间歌谣吟唱道:“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子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在桥脚下歇,螃蟹把我耳朵夹个缺缺”,这种歌谣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确实是令人怀念和回味的……


 

仲富兰

      2011年8月10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