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通过apple id充值:培养“情商”也应从娃娃抓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50:51

 

 

“情商”(EQ),即“情绪商数”的简称,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在轰动全球的新作《情绪商数》中阐述的一个新概念。戈尔曼博士的“情商”理论是对传统的“智商”(IQ)理论的挑战,也是对“聪明”和“人才”的一种全新的诠释。在一阵高过一阵的“情商”热中,美国《人物》杂志及时采访了今日美国的新闻人物戈尔曼。

问:“情商”与“智商”究竟有哪些区别?

答:我们早就发现,相当多的高智商者尽管学业优秀、反应灵敏且博闻强记,然而在事业上却远不如一些智商比他们低得多的人那么辉煌。我们也发现,在智商相近的人群中,有的讨人喜欢,有的却惹人讨厌,甚至找不到合心配偶,而面对挫折,有的游刃有余,有的却一筹莫展。统计显示,一个人的成功诸因素中,智商只起决定作用的20%,而“情商”却高占80%。

“情商”并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也不仅仅是一种品质。它有先天遗传的成分,但和智商相比,与后天培养更为息息相关,它包括:了解自己的情绪、情绪变化及变化原因;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消极情绪,并对自己作激励;了解他人的情绪,即善解人意,并由此与不同性格、类型的人平安相处、愉快合作。不难看出,“情商”可以帮助智商更好地发挥作用,两者既有区别,又是相辅相成的,影响的面更广,其中包括工作、学习、事业、爱情、婚姻、健康、人际关系等等。

问:如您所说,“情商”更依赖于后天培养──这是否意味着最好也“从娃娃抓起”?

答:对极了!美国一些小学已试验将“情绪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中,并创造性地开始实施“情商扫盲”,开设的课程有实用心理学、交际技巧、情绪控制技巧等等,其中教孩子如何控制或平息愤怒、焦躁、忧郁等不良或消极情绪特受欢迎。这类课程同时也有利于预防校园暴力、酗酒、吸毒、少女怀孕等“校园问题”。而对他人(包括校长、老师和同学)情绪的了解则使孩子们能更融洽地与社会相处。统计表明,在实施“情商扫盲”的学校里,孩子们打架明显减少,课堂纪律更好,学习成绩有所提高,而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孩子自称“生活在温暖集体中”,或“拥有了更多朋友”。

问:作为家长,该如何有意识地帮助未成年子女提高“情商”呢?

答:虽说今天的美国家庭问题多多,但家长在帮助孩子提高“情商”方面仍可起积极作用。首先,父母作出表率,让孩子们看到,父母都善于控制情绪,并与邻居、亲友融洽相处,其次,家长要努力使家庭成员之间情同手足,整个家充满温馨。此外,对孩子的正确引导也十分重要──如果女儿因小伙伴们疏远而哭着回家,父母可建议她先独自玩一会,直至完全平静下来,而切莫鼓励她做出“以牙还牙”的激烈举动。一项对全美300余个不同地区、种族、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的家庭所作的统计显示,在和睦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其“情商”平均值较高。

问:是不是与一些人天生智商较高一样,有的人生下来就“情商”较高?

答:至今我们仍吃不准多大比例的“情商”是与生俱来的,但可以确定的是,比起智商来,“情商”更多是由后天培养的。原因很简单:一个人的大脑是依赖重复的经验成形的,因而可以说,如果生活在一个大人们动辄摔东西的家庭中,孩子们不大可能拥有较高的“情商”。问:女性的“情商”是否普遍比男性高?

答:不一定。统计显示,在沟通情感方面,女性的平均得分较高──这一方面是由于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更多地被要求理解别人,一方面则是出于天性。但男性往往更善于摆脱沮丧、忧郁等不良情绪,因为他们较易被其他活动(如打球等体育活动)分散注意力。由此可见,男性和女性都有各自的“优势”。

问:“情商”较低的人在儿童期就会显出竞争的劣势吗?

答:那还用说!一个经常被焦虑、愤怒等消极情绪困扰且不知如何摆脱的孩子肯定难以成为班上的学习尖子。一个与集体格格不入因而常常“形只影单”的孩子也往往缺之自信,因而往往缺乏出类拔萃的内在动力。那些分不清愤怒、空虚、忧郁、饥饿等感觉的小女孩们往往喜欢大吃大喝、饮食无度,相反那些善于分清自己种种感觉的小女孩们则往往可以明智地作出自我控制的选择。此外,那些在挫折面前不知所措的孩子往往难以在失败后重振旗鼓、迎头赶上。问:“情商”低是否意味着容易犯罪?

答:两者之间有着有机联系。以下3种特征往往使一个人较易犯罪:过分冲动,不善控制愤怒,以及不善理解别人情绪。要是三者兼有,那么此君作为一个人来说是不幸的。

问:美国孩子的“情商”是在增加,还是在减少?

答:我们曾分别在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末期对全美2000余名少年儿童进行了全国性的专题调查,由教师和家长打分。统计结果令人忧心:15年来,美国孩子变得更易冲动、发火也更不合群,其中的一个原因与家庭有关,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家庭变得越来越小(时下孩子与祖父、祖母或外公、外婆同住的“三代同堂”式家庭在美国几乎已销声匿迹)。孩子们更多地与电视机、游戏机、电脑为伴,因而往往缺少与人沟通、交流的机会。10来岁儿童犯罪率、吸毒率的不断上升即是一种“情商”降低的反映。

问:那么成年人如何提高自己的“情商”呢?

答:有的人通过心理治疗提高了“情商”,也有的得益于美满婚姻──不少男士正是从其太太那儿学会了“善解人意”的。也有的人则是通过职业培训学会了更好与他人沟通和合作,而最令人鼓舞的是,有专家发现,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也能帮助人更好地控制情绪并与他人亲密合作。总之,培养“情商”的途径很多。

问:在历史上,有没有“智商一般但情商很高”的人在事业上大获成功的例子?

答:最典型的例子要算历届美国总统了。最负盛名的富兰克林、华盛顿和罗斯福都是“二流智商、一流情商”的代表人物,肯尼迪和里根智商只属中流,但却因为善于交朋结友而被许多美国人誉为“最优秀、最可亲的领袖”。而自小就有“神童”之称的尼克松、威尔逊和胡佛,却由于不善与他人合作而声望不高。至于现总统克林顿,据分析也是个“智商高但情商平平”的人物,无怪乎常常陷入或与公众作对或过分讨好的尴尬之中──看来克氏也须在改善其“情商”上再作一番努力。

问:您和您的同事们是否已设计出一整套测试或评估一个人“情商”指数的较为完善的方法?

答:没有──尽管我们确实已设计过好几种“情商测试法”,并进行了广泛的试验,但离“完善”尚有较大距离。一方面,这是因为“情商”理论是个“新事物”,其中的“未知数”多如牛毛,因而对一个人的“情商”作出准确测试或评估难度极大。另一方面,测试或评估一个人的“情商”比智商花费更多,而且更不易准确。要知道,目前的“智商测试法”虽然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试验,但不完善处仍多。

问:您发现的“情商”理论是否有可能会被误用?

答:有这种可能。如,如何区分积极或消极的情绪?教师本身是否存在“情绪误区”?怎样才算与他人融洽相处?无疑,对“情商”的曲解、误解都会“误人子弟”,甚至引发不良的社会反应。此外,在伦理范畴上,“情商”理论也必将受到挑战。原因很简单:“情商”与“智商”一样是个“中性词”,可适用于“正反”两面──换句话说,想方设法将一个人培养成高“情商”者,也许他会成为一个优秀的领袖人物,也许他会成为一个感召力极强的黑帮头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