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鱼有的房间一直加载:你是懂得情感教育的父母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5:28:49
你是懂得情感教育的父母吗?责任编辑:sttiger     

    这是一篇十分难得的好文章,許多做人、待人接物、教育子女的道理,写得十分真实,但千万不能戴上有色的眼镜来读,认为这是外国人的人生观或宗教观……这不是在说教,而是人生的哲理。我觉得在国家计划生育雷厉风行的今天,父母怎样教育子女?对子女爱惜的态度该怎样?的确存在不少问题,这篇文章都列举了。

 

    你是懂得情感教育的父母吗?

    1.21世纪的智能定义

    何谓EQ?它是Emotionai Quotient的英文缩写。它的汉语意思是情绪智慧或情绪智商,简称为情商。

    在西方文明的传统中,理性一直被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笛卡尔有言:我思故我在。如此前提之下的结论是:人类可以以理智的方式战胜生活,而感觉不过是困扰生活的因素罢了。

    爱默特学院有一位同学成绩很好,入学时性向测验有800分,自然是聪颖过人,只可惜他总是四处游荡,迟睡晚起,因而经常逃课。他费了近十年才拿到学位。

    有些人在潜力、学历、机会各方面都相当,后来的际遇却大相径庭,这便很难以智商(IQ)来解释。在美国,曾有人追踪1940年哈佛95位学生中年的成就,发现从薪水、生产力、社会地位诸方面考察来说,在校考试成绩高的不见得成就较高,对生活、人际关系、家庭、爱情的满意程度也能力无疑将使她在讲求人际能力的领域中一展所长,这些领域可能包括销售、管理、外交等等。

    朱蒂的人际能力能这么早地被发现是很幸运的,这是因为她的学校正进行一套多元发现计划,目标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智力。该学校深信人的能力绝对不仅局限于传统教育着重的说、读、写而已,像朱蒂的人际能力也是一项值得培养的才华。他们鼓不是最高的。

    另有人针对背景较差的450位男孩做同样的追踪,他们大多来自移民家庭,其中2/3的家庭仰赖社会救济,住的是有名的贫民窟,有一半孩子的IQ低于90。研究同样发现i Q与其成就不成比例,譬如说IQ低于80的人里,有7%的人失业十年以上,IQ超过100的人中同样有7%。就一个40来岁的中年人来说,IQ与其当时的社会地位有一定的关系,但影响更大的是儿童时期培养起来的处理挫折、控制情绪、与人相处的能力。

    另外一项研究的对象是1981年伊利诺州某中学多位毕业演说代表与致词代表学生,这些人的平均i Q是全校之冠,他们上大学后成绩都不错,但到30岁时却都表现平平。

    中学毕业十年后,只有1/4的人在本行中达到同年龄的最高阶层,很多人的表现甚至远远不如同济。

    乍看之下,四岁的朱蒂似乎显得落落寡合,不及其他的小朋友来得合众。玩游戏时她总是站在边缘位置,而不是全身心投入其中。事实上朱蒂对幼稚园的人际生态有很敏锐的观察力,可以说她对其他人的了解远远超过同辈孩子。

    但朱蒂的能力一直未被发现。直到有一天老师集合所有小朋友玩一种游戏。游戏方式是用棍子绑一些假人,头部贴着同学和教师的照片,请同学指出其他同学最喜欢玩耍的角落,或是哪一位同学与哪一位同学最要好。这种游戏可说是小朋友社交观察能力的最佳测验。结果证明朱蒂的观察力是最敏锐的。

    朱蒂对班上同学的人际生态掌握得一清二楚,对一个12岁的孩子而言这几乎是不可思议的。朱蒂长大后,这些励学生全方位地发展各项才能,进而将学校教育扩大为生活的教育。

    主导这个计划的灵魂人物是哈佛教育学院的心理学院的心理学教授葛德纳,葛德纳说:“时代已经不同,我们对才华的定义应该扩大。教育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是引导他们走入适性的领域,使其潜能得以发挥而获得最大的成就感。今天我们完全忽略了这个目标,我们实行的是一视同仁的教育;仿佛要把每个人都教育成大学教授,对每个人的评价也都是依据这个狭隘的标准。我们应该做的是减少评比,多花心力找出每个人天赋加以培养。成功可以有无数种定义,成功的途径也千变万化。”

    传统对于智力的观念有很多限制,葛德纳是少数率先指出这一点的人。他指出智力测验的全盛时期始于二次大战期间,当时200万美国人首度参加大规模的纸上智力测验,测验方式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刘易士·特曼(Lewis Terman)刚发明出来的。此后数十年即葛德纳的所谓的IQ思考模式期”:“大家普遍认为一个人是否聪明是与生俱来的,后天能改变的很有限,智力测验可测出一个人是否聪明或愚笨。

    美国学生入学性向测验也是基于同样的观念设计的,认为单一一种性向可决定所有人的未来。这种观念普遍存在于社会说,IQ最高的5个小孩中,1个在三个领域中表现优异,3个在两个领域表现优异,另一个只在1个领域较杰出。且各人突出的领域相当分各阶层。”

    1983年葛德纳出版影响深远的《心理结构》一书,明白驳斥这种IQ决定一切的观念,指出人生的成就并非取决于单一的IQ,而是多方面的智能,主要可分为七大类。其中两类是传统所称的智能——语言与数学逻辑,其余各类包括空间能力(艺术家或建筑师),体能(如玛莎·万兰姆的优雅或魔术之师强森的灵活),音乐才能(如莫扎特)。最后两项是葛德纳所谓“个人能力”的一体两面,一是人际技巧,如治疗师或马钉路德·金这样的世界领袖;另一方面是透视心灵的能力,如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表现在你或凡夫俗子身上,则是能够敏锐掌握自我内心的感受,从生活中得到平静与满足。

    葛德纳提出的最重要的观点是多元化,打破以IQ为单一的不可动摇的标准的传统观念。他指出求学过程中的重重考试都建立在狭隘的智力定义上,完全无法反映实际生活中多种能力对个人成就的影响。

    葛德纳指出,将智能分成七大类只能是一种方便的作法,人类才能的多样性是无法简单的分类的。葛德纳及其同僚曾尝试将这七类再细分为20类,例如将人际关系能力再分为四类:领导能力、交朋友的能力、解决纠纷的能力、分析社交生态的能力(前文所举四岁的朱蒂所表现的)。

    这种多面向的智能观可更完整地呈现出孩子的能力和潜力。葛德纳等人曾经让多元智能班的学生做两种测验,一种是传统标准的史丹福毕奈儿童智力测验,另一种是葛德纳的多元智能测验,结果发现两种测验成绩并无明显的关联。

    IQ最高的儿童在10类智能的多元测验中表现各异。举例来说:4个音乐较佳,2个特长在视觉艺术,1个是社交领会能力绝佳,1个特长是逻辑,1个是语言。5个高Iq的孩子在运动,数字、机械方面都不太行,运动与数字甚至是其中两个孩童的弱点。

    葛德纳的结论是:史丹福毕奈智力测验无法预测孩童在多元化智能领域的表现。反之,教师与家长可根据多元智能测验,了解孩子将来可能有杰出表现的性向。

    葛德纳后来仍不断发展其多元智能观念,他的理论首度问世后约十年,他就个人智能提出一个精辟的说明:人际智能是了解别人的能力,包括了解别人的行事动机与方法,以及如何与别人合作。成功的销售员、政治家、教师、治疗师、宗教领袖很可能都有高度的人际智能。内省智能……与人际智能相似,并根据此一认知来解决人生的问题。

    葛德纳在另一篇文章中谈过这两种智能,他说人际智能的精确定义是:“能够认知他人的情绪、性情、动机、欲望等,并能做适度的反应”。内省智能则是自我认知的钥匙,指的是“能够认识自己的感觉,辨别其异同,作为个人行为的依据”。

    要进一步探讨个人智能,我们不能不着继葛德纳之后的其他理论派别,其中最值得注目的是那鲁的心理学家彼得·沙洛维,他对情感与智能的结合方式有很精辟的见解。不过沙洛维并不是朝这个方面努力的第一人,即使是鼓吹IQ最有力的人士,偶尔也尝试将情感纳入智能的领域,而不认为情感与智能是相冲突的概念。知名的心理学家宋戴克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IQ观念的普及影响颇大,但他也曾在《哈泼》杂志撰文阐释IQ与情感密不可分。他指出社会智能本身便是IQ的一部分(所谓社会智能是指了解他人的思想行为,据以做出适度因应的能力)。另有些心理学家则认为社会智能不过是操纵他人的技巧,亦即不顾他人的意愿,使其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但这种关于社会智能的定义,未能为IQ派的学者所普遍接受,到1960年某著名教科书甚至宣称社会智能的观念“毫无价值”。

    但学者终究不能忽视人际智能的重要,因为人际智能根本上是直觉的常识。耶鲁心理学家罗位·史登柏格曾作过一个试验,请一群人叙述何谓“聪明的人”,结果发现人际技巧是最重要的特质之一。史登伯格经过一番系统化的研究,得出与宋戴克相同的结论:社会智能有别于学院的智能,而且是实际生活表现的关键能力。以在职业领域备受重视的实际智能来说,管理者是否观察入微地理解非语文的信息便很重要。    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赞同葛德纳的看法,传统的IQ观念都围绕着狭隘的语言与技术能力,智力测量的成绩最能直接预测的,其实是课堂上的表现或学术的成就,至于学术以外的生活领域便很难触及。这些心理学家(包括史登伯格与沙洛维)扩大了智能的定义,尝试从整体人生成就的角度着眼,从而对个人或EQ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评价。

    沙洛维为EQ下基本定义时,涵盖了葛德纳的个人智能,继而扩充为五大类:

    ①认识自身的情绪。认识情绪的本质是EQ的基石,这种随时认知感觉的能力,对了解自己非常重要。不了解自身真实感受的人必然沦为感觉的奴隶,反之,掌握感觉才能成为生活的主宰,面对婚姻或工作等人生大事较能知所抉择。

    ②妥善管理情绪,情绪管理必须建立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如何自我安慰,摆脱焦虑、灰暗或不安,这方面能力较匮乏的人常须与低落的情绪交战,掌握自控的人则很快能走出生命的低潮,重新出发。

    ③自我激励。无论是要集中注意力。自我激励或发挥创造力,将情绪专注于某一目标是绝对必要的。成就任何事情都要有情感的自制力——克制冲动与延迟满足。保持高度热忱是一切成就的动力。一般而言,能自我激励的人做任何事效率都比较高。

    ④认知他人的情绪。同情心也是基本的人际技巧,同样建立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具有同情心的人较能从细微的信息觉察他人的需求,这种人特别适于从事医护、教学、销售与管理的工作。

    ⑤人际关系的管理。人际关系就是管理他人情绪的艺术。一个人的人缘、领导能力,人际和谐程度都与这项能力有关,充分掌握这项能力者常是社会上的佼佼者。

    当然,每个人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不同,有些人可能很善于处理自己的焦虑,对别人的悲伤却不知从何安慰起。基本能力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无所谓优势之分,但人脑的可塑性是很高的,无论哪方面的不足都可加以弥补与改善。

    IQ与EQ虽互异但不冲突,每个人都是两者的综合体,IQ高而EQ奇低,或IQ低而Eq奇高的人都很少见。事实上,IQ与EQ虽判然分明,二者之间确乎有一定的关联。

    但上面的分析可帮助我们分析与了解个人的特质。而两相比较,EQ仍是使我们成为完整个人的更重要的因素。

    2.应付新时代人

    大家都很熟悉智力测验,但目前尚无所谓的EQ测验,将来可能也不会有。今天有关EQ的研究虽然日益丰富,但有些能力(如同情心)必须透过实况反应才能测验出来,例如让受测者从一个人的表情判断其情绪。不过仍有人尝试比较IQ与EQ的差异,加州柏克莱大学心理学家杰克·布拉克以一种近似EQ的“自我弹性”为标准,比较高IQ与高EQ型的差异,发现两者确有天壤之别。

    纯粹高IQ型可谓是一种夸大可笑的知识分子,知识的巨人,生活的白痴,但男女略有差异。这类人往往有抱负有效率,呆板而顽固,不易为自身的问题所困扰。此外也较骄做好评断,一丝不苟自我压抑,面对性与感官享乐无法自在,疏离而冷漠。

反之,EQ很高的人多是社交能力极佳,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惧或忧思,对人对事容易投入,通常较正直,富同情心,情感生活通常较丰富但不逾矩,自处或与他人相处都能怡然自得。

    高IQ的女性对自己的智力充满自信,善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具广泛的智识与美学上的兴趣,通常较内向,如沉思,易焦虑愧疚,不易公开表达愤怒而常用间接方式。

    EQ较高的女性能直接表达感受,富自信,觉得生命有意义,和男性一样外向合群,善于调整压力,容易结交新朋友,无处不自安,能表现幽默的创意,能坦然享受感官的经验。

与高IQ的女性不同,这种人很少觉得焦虑、愧疚或陷入沉思。

    21世纪的智能定义必将发生崭新的变化。当然,这几种典型都是很极端的,多数人都是IQ与EQ的不同组合,生挑战的绝妙武器在生活中,我们对于IQ即Intelligence Quotient(智商)早已耳熟能详了。许多人都做了IQ测验,即智商测验。而一般人都认为一个人的智商高低与一个人的人生成就是密切地相关的。然而,如今再持这种观点的人却被认为大大落伍了!

   人类智能的研究领域已有了极其重大的新发现。国外最新研究表明,最精确、最惊人的成就评量标准是EQ,而不是IQ。

    前面已经提到,EQ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内容:①是认识自身的情绪;②是妥善管理自身的情绪;③是自我激励;④是认识他人的情绪;⑤是人际关系的管理。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IQ很高的人并不见得会一定成功,而一些EQ很高的人则必定会成功。为什么呢?因为IQ高的人一般都是专门家,而Eq高的人却具备一种综合与平衡的能力。如果以我们的中华古训来解释一下,那就是一个成功的人应是一个人情练达的人。

    而一个人情练达者必是EQ高者,而非IQ高者。因此,一个人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大力提升自己的EQ。EQ是成功者,尤其是领导者所应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大量研究显示,一个人在校成绩优异并不能保证他一生事业的成功,也不能保证他能攀升到企业领导地位或专业领域的巅峰。虽然我们并不否定在校的学习能力,但在今天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这绝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换句话说,在现代社会中EQ的重要性绝不亚于IQ,值得研究的是如何在理性与情感之间求得平衡,否则徒有智慧而心灵贫乏,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极易迷失方向。

    如今EQ在国外已被纳入正式教育。美国的学校已开办EQ课程,将其与传统的语言数学课程并列。在港台地区,EQ也正在成为一门显学。

    我们适当追溯IQ与EQ的历史会使问题更加昭然。

    长久以来,智商一直被视为事业与私生活方面成功的先决条件,当然这种假设并非无根据的神话。不管是牛顿还是爱因斯坦,其伟大成就肯定与其智商有直接关系,但他们的成就不能仅仅被视为伟大思想的成果,因为缺乏具有动力的情绪及富于预感的感觉或直觉,是绝对无法造成这一切的。

    在西欧,情绪与智商“分家”有其很深的渊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古代。事实上,没有情绪的力量来承担及塑造,思想是无法由历史,也无法由个人发展而来的。

    今日,时机已成熟了,我们必须重新为情绪定位。举例来说,心理学上经常谈到“情绪的转变”。尤其是社会及健康心理学家们,早就肯定一向被漠视的“感觉”。他们认为,“感觉”对人的经历及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中,较新的看法认为,分析力及理性的智能对生活而言,只不过是排名第五位的影响因素罢了。

    在生活的每一个层面都适用“感觉”的复兴,此自有其实用的理由与根据。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的现代及未来社会德纳说过:“一个人最后在社会上占据什么位置,绝大部分取决于非IQ因素,诸如社会阶层、运气等。”

    《钟形曲线)一书,作者理察·享斯但与查尔斯·穆瑞虽强调IQ的重要性,但也不否认非IQ因素的重要:“假设一个人参加性向测验,数学一项仅得50分,也许他不宜立定志向当数学家。但如果他的梦想是自己创业,当参议员或赚100万,并非没有实现的可能……影响人生成就的因素实在太多,相较之下,区区的性向测验何足道哉。”

    EQ,包括如何激励自己愈挫愈勇,如何克制冲动延迟满足;如何调适情绪,避免因过度沮丧影响思考能力;如何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对未来永远怀抱希望。Eq是很新的观念,不象IQ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目前,我们还无法确切解释每个人的际遇如何受EQ的影响,但就现在的资料来看,EQ的确很重要,甚至比IQ更重要。有人说经验与教育对提高IQ效果有限,然而在用心的教导下,EQ的确能得到改善与提高。

    学习成绩优异,并不保证你在面对人生磨难或机会时会有适当的反应。既然高IQ不一定能与幸福快乐或成功画上等号,我们的教育仍以学业为重,忽略了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的EQ(或可称为性格特质)就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心理情感同样有技巧高下之分,同样有一套基本的能力标准,这和算术、阅读能力并无二致。EQ正可解释同样IQ的人何以有不同的成就,因为它可决定其他能力(包括智能)的发挥极限。

    生命的成就绝对不只一条途径,正如所谓行行出状元。

    在这个日益显出知识重要的社会,技术能力当然是一种重要的途径。我们常听到小孩子说一个笑话:“一个笨蛋15年后变成什么?”答案是:老板。不过即使是笨蛋,如果EQ高照,职业上的表现也必然略胜一筹。

    诸多证据显示,EQ较高的人在人生各个领域较多优势,无论是谈恋爱、人际关系或是理解办公室政治中不成文的游戏规则,成功的机会都比较大。此外,情感能力较佳的人通常对生活较满意,较能维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反之,情感生活失控的人必须花加倍的心力与内心交战,从而削弱了他的实际理解力与清晰的思考力。

    IQ并非成功的唯一法宝,EQ才是人生的决胜关键。这一点在今天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爆炸、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中更显出其重要性。

    3.乐观开朗:中国父母必不可少的EQ指标

    一项研究请学生考虑下列假设性问题:

    你设定的学期目标是80分,一周前第一次考试成绩发下来了(占总成绩的30%),你得了60分。你会怎么做?

    每个人的做法因心态而异。最乐观的学生定要更用功,并想到各种补救的办法。次乐观的学生也想到一些方法,但比较没有实践的毅力。最悲观的学生则根本放弃,一蹶不振。

    上面的问题其实也不完全是假设性的。上述研究是由美国堪萨斯州大学心理学家史耐德主持的,他研究学生学习成绩与其乐观心态之间的关系,甚至比传统所进行的入学测验更为准确,也就是说就智能相当的学生做比较,情感能力影响其表现甚巨。

    史耐德的解释是:乐观的学生会制定较高的目标,知道如何努力去年成。比较智能相当的学生后会发现,影响其事业成败的主要因素是心态是否乐观。

    将此实验推及父母对孩子的培养教育,其结论大致相同。尤其是父母乐观开朗的,其孩子一般也较乐观,成就比较大。

    古希腊有一则令人深思的神话,说古希腊公主潘朵拉因美貌遭神嫉,故意送给她一个神秘的盒子,叮嘱她绝对不可打开。一日潘多拉禁不住好奇心的诱惑,掀开盒子一角偷窥,从此释出人世的一切苦难:疾并苦痛、疯狂。所幸一个好心的神帮助她及时盖上盒子,才没有放走让人类得以忍受一切痛苦的良药:希望。

    现代研究人员发现,希望不只是痛苦时的慰藉,在生活中它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不论是学习或事业,总是怀抱希望的人在各领域都能比人更占优势。希望的意义不只是乐观的心态,据史耐德的定义,希望是“相信自己具有达成目标的章志力与方法,不管目标是什么”。

    当然每个人的自信程度都不相同。有些人自信总能摆脱困境,解决难题,有些人则怀疑自己没有达成目标的精力、能力或方法。史耐德发现高度乐观的人具备若干共同性质:较能自我激励,能寻求各种方法实现目标,遭遇困境时能自我安慰,知所变通,能将艰巨的任务分解成容易解决的小部分。

    从EQ的角度来看,乐观意指面对挑战或挫折时,不会满腹焦虑、抱持失败主义或意志消沉;这种人在人生的旅途上较少出现沮丧、焦虑或情感不适应等问题。

    麦特·毕昂迪是美国知名游泳选手,1988年代表美国参加奥运会,被认为极有希望继1972年马克·史必兹之后夺得七项金牌。但毕昂迪在第一项200米自由式比赛中落居第三,第二项100米蝶式原本领先。到最后一米硬是被第二名超了过去。

    各报都以为两度失金将影响毕昂迪后续的表现,没想到他在后五项比赛中竟连连夺冠。只有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马钉沙里曼对这项转变不感意外,因为他在同一年度曾为毕昂迪做过乐观影响的实验。实验方式是一次表演后,故意请教练告诉毕昂迪他的表现不佳(事实上很不错)。接着请毕昂迪稍作休息再试一次,结果更加出色。参与同一实验的其他队友都因此影响演出成绩。

    所谓乐观是指面对挫折仍坚信情势必会好转。从EQ的角度来看,乐观是让困境中的人不致流于冷漠、无力感、沮丧的一种心态。乐观也和自信一样使人生的旅途更顺畅(当然,你的乐观必须是务实的,太天真的乐观可能导致可悲的结果)。

    沙里曼将乐观定义在对成败的解释上:乐观的人认为失败是可改变的,结果是能转败为胜。悲观的人则把失败归诸个性上无力改变的恒久特质。不同的解释对人生的抉择造成深远的影响。举例来说,乐观的人在求职失败时多半会积极地拟定下一步计划或寻求协助,即视求职的挫折为可补救的。反之,悲观的人认为已无力回天,也就不思解决之道,亦即将挫折归咎于本身恒久的缺陷。

    乐观与自信一样可预测学业成绩。沙里曼曾以1984年度宾州大学50名新生为对象做乐观测试,发现测试成绩比入学考试或高中成绩更能准确预测第一年成绩。沙里曼指出:“入学考试测量的是能力,从每个人解释成败的角度则养出他是否容易放弃。一定程度的能力加上不畏挫折的心智才能成功,动机是入学考试测不出的,而要预测一个人的成就,很重要的一点是看他是否能愈挫愈勇。以智力相当的人而言,实际成就不仅与才能有关,同时也与承受失败的能力有关。”

    沙里曼研究过大都会保险公司的业务员,结果充分说明乐观的心态激励人心的重要性。不管在何种行业,微笑接受拒绝是销售人员的要件,更何况是对拒绝率颇高的保险业务员。这也是为什么保险业务员前三年辞职的比例高达3/4。

    沙里曼研究发现个性乐观的销售者前两年销售成绩比悲观者高出37%,后者第一年辞职的比率是前者的两倍。

    后来,沙里曼更说服大都会破例进用一批新人,这批人的特质是乐观测试成绩很高,但传统的求职考试没有过关(传统考试的题目是以实际业绩优异的销售员为范例设计的)。结果这批人第一年业绩比悲观型超出21%,第二年超出57%。

    乐观心态对销售成绩的影响更说明了EQ的这种本质。

    对业务员而言,每一次被拒绝都是一次小挫折,其因应方式便攸关个人是否有足够的动力继续尝试。一次次地被拒绝必然会打击士气,让人觉得拿起话筒拜访客户颇难。生性悲观者尤难以适应,他可能会对自己说:“这一行不适合我,不妨另觅一条路。”此种心态会导致消极灰心,甚至沮丧。反之,乐观者会告诉自己,“可能我的方法欠佳”或是“不过碰到一个情绪不佳的客户”。乐观者能从失败中找出教训,因而能尝试新的方法。悲观的心态则混灭希望,乐观者则能激发希望。

    由以上的论述可证明,对于一个人而言,乐观的心态对成就感的形成和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儿童所受的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自己父母的心态和习性。如果父母具有乐观开朗的心态与性格,遇事不怕艰难能愈挫愈勇努力向前,而不是意志消沉一蹶不振,那势必会带动孩子学会更好的生活和生存,使他形成开朗乐观的心态和习惯,在以后成长道路上能不断克服困难而开拓前进。

    乐观与悲观可能部分是与生俱来的,但天性也是可改变的,这主要取决于孩子生活的环境。而且乐观与希望可通过父母的教育而得,亦如绝望也可能慢慢养成一般。

    孩子要是有乐观心态,可能更愿意冒险与追求挑战,而一旦克服挑战便更可增加能力感,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使孩子的能力做最大的发挥,缺少的能力也会努力去培养。

    史但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艾伯特·班度拉对能力感的乐观性颇有研究。他说:“一个人的能力深受自信的影响。能力并不是固定产生,能发挥到何种程度有极大弹性。能力感强的人跌倒了能很快爬起来,遇事总是着眼于如何处理而不是一味担忧。”

    父母乐观,孩子也会乐观,这是对父母的要求,更是孩子健康成长和良性发展的必要契机。

    4.中国父母应该向卡耐基学习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卡耐基对乐观这一必不可少的EQ也有许多精辟的看法,这些看法对建立EQ无疑是意义重大的。对中国父母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