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w battery error:谈曾国藩的修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04:30
抛开阶级立场不谈,曾国藩是一个人生成功的典范,也是值得后人学习和尊崇的。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的曾国藩,因成就了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之“三不朽”的士人志向,故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之道,亦当实至名归,而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后人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对其高度赞誉。  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梁启超评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追寻曾国藩人生成功的足迹,与其严格修身是分不开的。   一、立志  关于立志,曾国藩是这样诠释:“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曾国藩进入弱冠之年,自己改号“涤生”,他在日记中写道:“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抒发了自己弃旧图新,发奋图强的远大志向。他的书房墙上挂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座右铭。这种决然的态度,这种功名观,这种荣辱感,有多少人说得出来,又有多少人能做得到?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处,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为此,青年时期的曾国藩在任翰林后,便以“立志、居敬、主静、谨言、有恒。” 五箴自勉,且以立志作为五箴之首位。可以说,立下坚卓之志是曾国藩人生成功的基础和前提。如今,人们似乎不再谈论立志了,确实,立志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更多的人更趋向现实——功利。但是,有志于干大事者,立志是必要的,这是曾国藩人生成功的启示。  二、有恒  有恒就是通常我们所称的恒心和毅力。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或体验,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学习上,抑或在创业时,正是缺乏恒心和毅力,丧失了成功的机会,或者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所以,曾国藩说“有恒常乃人生第一美德”,“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获”。 当初太平军在广西起义,到打下南京,只用了短短的两年零两个月;而曾国藩从咸丰二年组建湘军,到收复南京用了12年半。其间,曾国藩领导的湘军与太平军历经无数次的战斗,败多胜少,尤其在遭受败战和困难时,朝廷的猜忌,督抚的排挤,地方官员的讥讽,这些责难令曾国藩困苦不堪,可见曾国藩的事业是多么的艰难。但是,曾国藩正是凭借“有恒”的意志,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平定了太平军,苟延了满清王朝。此外,由中国戏剧出版社新编的《曾国藩全集》,是迄今为止我国出版的最大的一部名人全集,总字数约1500万字。这部浩繁的全集能够编纂成册,与曾国藩几十年做诗文钞,写日记密切相关,曾国藩直至临终前的一天仍在写日记。透过1500万字的字里行间,无不闪耀着曾国藩“有恒”的精神。   同样,万科老总王石登山后的感悟如是说:“回到现实生活中,遇到坚持不下想放弃的事情,我就会想到登山的体会:世界上没有什么诀窍,只不过是坚持、再坚持一下。”。  三、坚忍  世人最为推崇曾国藩的修身就是坚忍。坚忍可以简单理解为倔强和忍耐。对于倔强,曾国藩说“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又说“至于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谓至刚,孔子所谓贞固,皆从倔强二字做出。”在湘军与太平军长达近12年的角逐中,曾国藩输多赢少,他甚至曾有过两次投水自杀的经历,试问有比打败战而自杀更大的屈辱吗?但最终曾国藩以倔强之气,战胜了太平军。  曾国藩为世人津津乐道的是“屡败屡战”的精神,完全诠释了坚忍的意义。在湖口被石达开击败,第二次投水自杀被救起后,他上奏谢宽免处分恩折时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充分显露出曾国藩倔强的性格。一个常败将军,突然变成了“不怕败的将军”,一位永不放弃,“不怕败”、“败不馁”令人萧然起敬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仔细分析,不仅仅是一字之差,更是一个心理发展的里程。反映了对待失败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前者反映出的是心灰意冷,意志消沉的悲观情绪,而后者则反映的是一种毫不气馁,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积极进取精神。  对于忍耐,曾国藩是这样说的“然困心横虑,正是磨炼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不料被申夫看破。”“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是个怎样的滋味啊?是委屈,是受辱,是无以言表的凄惨!即便是曾国藩在平定了太平军以后,在 “剿捻”和处理“天津教案”过程中,也是以“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忍耐精神,忍受着艰难困苦的煎熬。其实,“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它代表着卧薪尝胆的忍耐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忍耐不是懦弱,更不是自甘堕落,而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多一些努力,多一些思考,在努力中等待时机,在时机到来的时候不忘记抓住,这才是打脱牙,和血吞的真实内涵。韩信正是忍耐了“胯下之辱”而成就了“国士二双”的“王侯将相”。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曾经问邓小平三起三落的原因,邓小平回答说:“忍耐。”忍耐的寓意既平凡又深远。忍耐一时,绝大多数人做得到,忍耐一世成就伟业,实在是艰难。  曾国藩的忍耐能力从《湘军志》可见一斑。王闿运写《湘军志》初衷是想讥讽曾国藩,然而最终为其感动。王闿运说:“夜观览曾公奏疏,其在江西时,实悲苦,令人泣下,然其苦心乃自寻得,于国事无济,且与他亦无济,且吾尝怪其相法当刑死,而竟侯相,亦以此心耿耿,可对君父也。余竟不能有此愚诚。‘闻春风之怒号,则寸心欲碎;见贼船之上驶,则绕屋彷徨’《出师表》无此沉痛。”前人有这种说法,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者,其人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其人不孝。由此说明,曾国藩创业之艰辛,忍耐了无比的沉痛,才成就了人生的伟业。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坎坷;要干成一番事业,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关键在于我们在遇到困难、遭受挫折和失败后所处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  四、拙诚  后人评价曾国藩有这样说法:他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心丧气,而能再接再厉,坚持到底,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诀。  所谓“拙诚”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诚实。曾国藩说:“须有一诚字,以之立本立志。”“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诚者,圣人之本,人极则诚,诚极则圣。诚心是自处之道,可以立天下之大本,诚信是待人之道,专守“诚”字,则无人不可以为友,忠诚是报国之道,无往不利。所以,曾国藩说,“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  曾国藩还说:“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作为学生的李鸿章深得其味,他不无敬佩曾国藩“拙诚”,并说,“精通造化,守身用世”。他从曾国藩那里学到最重要的一个字,是“诚”字,这个字影响了他的后半生,决定了他的宦海浮沉,仕途通塞。所以,他晚年说:“古人谓一言可以终身行,真有此理。”  曾国藩的“拙诚”告诉我们:忠诚于工作事业,诚信于处事交友,诚心于洁身自好,今天仍然可以终身行之。  五、清廉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曾国藩深得其道,他居官和为人处世的原则是“治事宜勤,操守宜廉。”曾经,他对随从说过这样一段话,“初出独办一事,总以‘勤廉’二字为护身符、立命之根。廉则为僚友及在下者取信,勤则不知者博访而渐知,不能者苦习而渐能,自不患无出头之日也。”战功卓著的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等一大批湘军将领能团结在曾国藩的周围,与曾国藩的“廉以服众”的修养是分不开的。纵观我国历史上功勋盖世者灿若星河,但能清廉善终者廖若晨星,曾国藩便是晨星中闪亮的一颗。  在曾国藩升授礼部侍郎时,给诸弟的信中就信誓旦旦地表示,“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十多年过去了,曾国藩的清廉得到了其弟曾国荃的验证:当曾国藩的四女儿曾纪纯出嫁时,曾国荃恰好在荷叶老家,不相信大哥只给二百两陪嫁银,亲自打开箱奁验看证实后,当任过总督、巡抚的曾国荃感叹不已。二百两实在不够用,自己于心不忍,急忙送上四百两银子给大嫂欧阳氏用作喜事开销。  周恩来总理清廉的形象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崇敬。当周恩来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半旗志哀。一些国家的外交官感到不平,言辞激愤地质问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瓦尔德海姆: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瓦氏回答:“联合国下半旗悼念周恩来,原因有二: 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 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这些外交官各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古人云:“福祸无门,咎由自取。”古今多少人,就是因为清廉问题,落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应该说,清廉!曾国藩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六、求缺  古今中外人们对功名利禄趋之若鹜,不惜“舍生忘死”,求全、求满。但是,曾国藩独具只眼,另僻蹊径,寻求“花未全开月未全圆”的境界,并把自己的住所命名为“求缺斋”。他给九弟曾国荃信中说:“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字,以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曾国藩说,有一点残缺和遗憾就让它有一点残缺和遗憾,不要求全、求圆、求满。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一味追求大获全胜,功德圆满;可是一旦大获全胜或者功德圆满,那凶险和灾祸也就随之降临了。   “花未全开月未圆”是一种状态,“花好月圆”也是一种状态,前者有所欠缺,但是常态;后者看似圆满,却很短暂。前者处在一种上升态势,接着来的将会更好;后者却因处极点,接踵而至的将是凋谢的恐惧与亏虚的沮丧。因此,曾国藩认为前者好。“花未全开月未全圆”,换句话说,就是中庸之道。偏执狂可成就一时,惟中庸可成就一世。  曾国藩说:“兄尝观《易》之道,察盈虚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无缺陷也。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东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真是说得好啊!天地都不那么完美,更何况人呢!所以,佛家主张随缘,也就是根据情况来决定行为,儒家主张素位,也就是安分守己而不作妄想。这也许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道理吧。  然而,古往今来还是有很多人,不知足,求全、求满。最终落得人财两空,锒铛入狱的悲惨结局。因此,清代朱柏庐劝诫子嗣:“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作者单位:三明市物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