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跃在花见国语01土豆:建文帝贵州遗踪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54:03

建文帝贵州遗踪考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6-16 06:11:48 浏览次数:56


从两诗比较来看,前六句基本相同。最后两句则全然不同,根据用韵不同来看,似乎应该还有一首诗。于是本人又翻阅了安顺文物资料,在一九八二年版的《安顺文物》上发现了三首原载于旧《安顺府志》上转录待考的,建文帝诗文三首。其中果然发现有与“朝中弟子今安在,只有群鸦早晚朝。”相似的诗句,其诗全文如下:

阅罢楞严磬懒敲,
笑将黄屋寄团瓢。
南来瘴岭千层回,
北望关门万里遥。
款段久忘飞凤辇,
袈裟新换衮龙袍。
百官此日知何在?
惟有群鸦早晚朝。

书中还转录《安平县志》对高峰山的记载:说此山奇迹有八:一曰玉屏夹道;二曰怪石盘龙;三曰古柏参天;四曰西来面壁;五曰殿角双流;六曰平地烟霞;七曰照壁鸦啼;八曰乾山石穴。县志注说,日照鸦啼(每日卯时有黑鸦数千向寺外飞鸣旋绕,已时方止,至申时复然。相传明建文帝由定番州(长顺)白云山云旅游于此,因是有:‘百官此日归何处?惟恐有群鸦早晚朝’之句。从这首诗来看, 显然我父亲记载的应该是此诗的后两句。

另外一首待考的建文帝诗则是除《安顺府志》及《安顺文物》外没有任何文献有过记载,此诗全文如下:

风尘忆昔忽南侵,
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
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仍拱,
玉漏无声夜永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
六宫犹望翠华临。

至于流传较多的那一首诗,《安顺府志》上记载的全诗为:

牢落江湖数十秋,
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
江汉无情水倒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
朝元阁下雨声收。
新蒲细柳年年绿,
野老吞声哭未休。

从这几首诗来看,都是流亡皇帝亡命他乡的心境。并且记载于《安顺府志》之中,旧时贵州虽有许多诗人才子,但这些诗不像是一般才子所能为的。

六、尚待考证的假说

由此笔者提出如下假说:平坝的高峰山或清镇的云龙寺应该是建文帝的最后归宿。原因是:

1、这两个地方都在贵阳至安顺之间,在这两个地方是当时明朝屯兵最集中的地方。

2、如果传说无误,建文帝在贵州至少应该有四十余年时间,虽然他确有可能回皇宫,因为四十年早已经历了过了三朝皇帝,其时早已是英宗正统年间。他若要回去应该不会有问题,这时候也不会有人再追究他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正史上就不会存疑 了,必定会大大方地记载出他何时回到皇宫。但是历史却没有这样的记载。

3、从我父亲回忆录来看,还有一点是在高峰山寺内为何会既有和尚又有尼姑呢?一般来说,寺内只住尼姑或只有和尚。为什么这里又有尼姑又有和尚呢?这里住的会不会就是当时建文帝的卫士、随从后宫嫔妃、丫环的后裔呢?若是他们为了安全住在一块儿,当时,为了生存又分别以和尚、尼姑身份进入寺庙也是可能的。1940年我父亲看到的场面会不会是尔后几百年间的繁衍的结果呢?

4、从《安顺文物》中提到高峰山当时情况来看,高峰山值得注意的文字有三:

其一,据《安顺文物》八二年记载,近年出土一通石埤,名“嘉禾碑”(永乐十二年即1414年)高峰山“嘉禾碑”文记载:建文帝还曾有对高峰山、有溢美之辞,嘉禾碑如下记载:“山名高峰,象形也。其盘诘远来,不能尽述。及手入局,高峰特起,上插云霄。极力临巅,去天尺五,而凝眸凭眺,空阔无边。四面之群峦,盖不啻培土娄焉。”

其二,碑文中还有更为详尽的叙述:“文帝弃位南巡,崔夏二员偕 往。吾祖(即嘉禾氏始祖龙渂宇)同僚又独何心,因随觅迹。先至高峰后到白云(长顺白云山)遇主,而即命还峰遵修梵宇。力有不逮,抑郁难安,在此山脚散步而行,邂逅遇妇,愿偕仿俪,遂与同心戳力而庙宇落成。外有朱门邸第,欣抵掌而匡力 襄力。义士仁 人,屡倾心而赞助,所以坊华益业,成全其美。”

其三, 据《安顺文物》收录记载:当时的高峰山寺前有两棵数人合围的白果树,大门两边有石狮昂首护卫,大殿内排座金身佛像,中殿两边塑十八罗汉象,有攻书者、抓蛇者、瞌睡者、数珠念佛者等。据载,大、中殿有石柱三十六根可见建筑之宏伟。后为法堂,亦名终堂,是庙中议事以及庙首静修之地,游人到此止步,就是山中和尚也不得擅入,其中似有隐情。

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的碑文几乎可以说即是在当时。其时,相隔建文帝出逃不过数年,应该说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其记载应该可采信。

建文帝避难贵州,殁于贵州是可以充分研究的一说。从地理环境的情况来看,他的避居地、葬身地最有可能的应该是贵州平坝县的高峰山上,或是清镇县的云龙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