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s自动扣款:关于舍利子的解释?与传说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9:32:12

关于舍利子的解释 与传说故事 

    自有生命以来,死亡是每个生命体都不可避免的结局。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同样如此。不管你是锦衣玉食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还是辛苦谋生的农商士贾、寻常百姓,阳寿大限一到,一概莫能逃脱死神的掌心。就象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那样:“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人又是世界上最有感情最最贪生的生物,因此,人类的死亡现象,不仅死者生前皆不愿死,而且死后还无不同亲朋好友哭哭涕涕的伤感场面联系在一起。

  惟有佛法的修行者、成就者,赋予死亡以一种全新的色彩。你看,他不仅自己预知死期,到时候就平平静静、无恨无憾地离开这个娑婆世界,而且死后还显示出烧得舍利、不坏的心舌、空中弥漫异香等种种稀瑞之相,使死亡本身也变得神奇壮丽、撼人心魄。

  那么,舍利子究竟是什么东西呢?为什么只有佛法的修行者、成就者才能留下多多少少、大大小小的舍利?

  诸位读者,当你读完上面介绍的古往今来一些佛法修行者、成就者死后出现的种种瑞相,相信你对舍利子不再是一无所知。

 

 

  99.舍利何处来,不问贵与贱

 

  据《金光明经·舍身品》论述:“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多功德所熏。”“舍利是戒定慧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

  近代佛学大师印光(1861-1940),在一封给郦隐叟居士的复信里,也曾完整地表述了他对舍利的看法:

  言舍利者,系梵语,此云身骨,亦云灵骨。乃修行人戒、定、慧力所成,非练精、气、神所成。此殆心与道合,心与佛合者之表相耳。非特死而烧之,其身肉、骨、发变为舍利。古有高僧沐浴而得舍利者。又雪岩钦禅师剃头,其发变成一串舍利。又有志心念佛,口中得舍利者;又有人刻《龙舒净土文》板,板中出舍利者;又有绣佛绣经,针下得舍利者;又有死后烧之,舍利无数,门人皆得。有一远游未归,及归至祭像前,感慨悲痛,遂于像前得舍利者。长庆闲禅师焚化之日,天起大风,烟飞三四十里,烟所到处,皆有舍利,遂群收之,得四石余。当知舍利,乃道力所成。丹家不知所以,妄谓是精、气、神之所炼耳。以丹家见佛法中名相,不究本而著迹,故以己丹家之事妄为附会耳。得菩提道则成佛。未闻炼精、气、神,先为舍利子,后为菩提珠而成佛也。

  印光大师这段话,可说是对舍利的本质作了极为精辟深刻的阐述。

  佛家修行人的修行,最主要、最重要的,是修心,将心修得与佛法融为一体、与佛应为一身。这里所说的心,不是指的安在胸腔里的那颗本有真心,而是指的神识之心、空灵之心、法性之心,指的随缘生灭之心,要修好这颗心,就要在戒、定、慧上下功夫。佛法也讲修身,修人的血肉之躯,修气脉明点、摄取外界能量等等,可将你的身体修得去病祛病、健康长寿,但修身的目的是为更好地修心打基础,光停留在修身的阶段,哪怕你精、气、神聚敛得再充盈,也是远远不够的。当你依戒、定、慧修持到一定层次,跟佛与佛法已达到一定的相应、相合,你的血肉之躯,就会产生一定的质的变化,体内就会积聚起非寻常意义上的精、气、神那样的特殊物质,她是介乎于俗界与法界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的特殊物质,它看不见摸不着而又确实存在,它类似炼丹士所说的“内丹”而又超越它,当你的神识离体而去时,这种特殊物质中的一部分精华部分,会随着神识一起离去,而其它部分,则留在躯壳里。这种特殊物质,若用火烧,熊熊大火奈何它不得,它会跟骨肉皮毛的灰烬结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粒粒颗粒状的东西,是谓舍利也。若圆寂前以念力将它集中于心舌等某个部位,尸体奢维后,就可能留下不坏的心舌。若不烧,它就能使肉身不易腐朽甚至数十年数百年不烂。

  十分明显,死后能得舍利者,非佛法的修行人莫属,这跟一个人生前的地位、名声没有关系,你若不是修行人,哪怕你尊为真命天子、英明领袖、亿万富翁,哪怕你的葬礼再奢华再隆重,你的骨灰也跟常人一样,找不出一粒舍利子来。

  在修行人中,能得舍利者也是少数(今日更是如此),这跟修行者的地位、名声也没关系,主要看他在戒定慧的修持上已达到何种层次,若持戒、入定、开慧不够,即便你是大刹方丈甚至级别很高的什么什么长,也不顶用。

  道家的修练方式,安炉立鼎、制丹炼药、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等等,在一定层面上跟佛家的坐禅内视等有相通之处,道家的高功夫可修至仙道羽化而去,与佛法中所说的天人之位类似,也可享受无穷天乐,但与佛菩萨比,毕竟不究竟。八仙中的吕洞宾,本为道家中绝顶的炼丹高手,“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宋史·陈抟传》】,在江西庐山见识了黄龙南禅师的佛家上乘功夫后,大加赞叹,他当即写下的四句诗:“弃却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恋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表明了自己弃道依佛的决心。他后来在佛法上证得正果,成为佛门中的一个大护法。今日大陆洋风盛行,不少年轻人纷纷加入基督徒的行列。其实,以上帝的神力,即使把你灵魂引入天国,最高也只能达到天人之位。今日欧美,不少有识之士通过比较,将目光投入佛教,并由衷地赞叹佛法较基督的教法更为圆满。

  道家高士谢世,也有若干瑞相出现,其明显特征是尸体会变得很轻很轻,称为“尸解”。如晋代著名医学家、道教学者葛洪(281?-341),以《抱朴子》等著作传世,《晋书》记载他死后异相:“时年八十一。视其颜色如生,体亦柔软,举尸入棺,甚轻,如空衣,世以为尸解得仙云。”唐高宗咸亨年间(公元670-673年)逝世的道士刘道合,皇帝专门为他建造了奉天宫,迁移他的坟墓时,“弟子开棺将改葬,其尸惟有空皮,而背上开坼,有似蝉蜕,尽失其齿骨,众谓尸解。”(《旧唐书》)。与刘道合基本上在同一时代的杰出医学家孙思邈(581-682),曾自注《老子》、《庄子》,编撰《千金方》三十卷流行于世,据《旧唐书》记载,孙思邈死后,“经月余,颜容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但要指出的是,这些高士通常不会有舍利子留下。

  印光大师于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十一月去世。逝世百日之后,遗体荼毗,从骨灰中拣得五色舍利子百余颗,精圆莹彻,奕奕有光。还有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牙齿舍利等共千余粒。有个无锡居士袁德常,只拣到一些大师骨屑,带回家中,却见骨屑中出现舍利子无数。印光大师以他自身留下的五色舍利及舍利花,印证了他生前对舍利子的精辟见解。

 

 

  100.小小舍利子,蕴含大世界

 

  如前所述,舍利子不是一种普通的物质,它是一种介乎于俗界与法界之间的特殊物质。因此,它既具有俗界的物理特征,如一定的形状、大小、颜色、重量、硬度等等;又具有法界的因素,如种种不可思议的瑞相显现,这是难以用世俗的标准很确切地加以说明的。

  通常见到的舍利子,颜色以灰白的居多,也有黑色、红色、黄色、紫色、金色等多种颜色,还有透明若水晶状的。有一种说法,白舍利为骨舍利,黑舍利为发舍利,红舍利为肉舍利。其形状,多为颗粒状,表面细腻光滑。大小不等,小至细末粉屑,大至黄豆、蚕豆。

  舍利子的硬度,有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修行者的层次越高,舍利子越硬。释迦佛的舍利,坚固无比,以铁鎚锤击,也不损分毫。在雪域藏地,按密法修持者,得各种成就的较多,遗体火化得舍利子的也多,因为见得多了,便总结出规律来,共将舍利子分成五种不同的层次,较普通的舍利子藏语称为“让布哲”,用石头砸得碎,得道高僧的舍利称为“东”,意即坚不可摧,实际上也确实很硬,用石头砸不碎。

  舍利子含有某种特殊的能量。修行次第较高的人,走近高僧的舍利塔,或靠近舍利子,就能有所感应;感觉较敏锐的人,静下心来,对舍利子也可有一定的体察。你若有机会得到舍利子,从世俗的层面上说,它源源不断释放出来的能量,对调节人体健康有一定的或明显或不明显的作用;从法界的影响来说,它可为你趋福避邪,尤其对驱除鬼魅邪灵可能带给你的危害,作用更显著一些。

  舍利子因为跟法界有直接的联系,一旦当它跟法性相应,便会出现种种瑞相。例如,舍利子会长大,会生出小舍利,小舍利还会长大。又如,前面所说的天降舍利,等等。不仅舍利子,就连甘露丸,有的也会出现瑞相,例如,去年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壤塘县的札孜活佛送给我的十来颗红色甘露丸,就生出了小甘露丸。当我此时来到五台山广宗寺完成这本《神奇舍利子》时,正巧遇到了来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萨的札孜活佛。我问札孜活佛,他的甘露丸是用什么原料配制的?他告诉我,要选用数十种藏药,还加进了一些舍利子的粉末。制成后,还要诵经加持,这样甘露丸的效用才大。我说您去年送给我的甘露丸长出小甘露丸来了,他连连点头,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说:“是的,是的,甘露丸里放了舍利子,是会长小的出来的。”

 

 

  101.学术舆论界,如何论舍利

 

  各类词典,向来代表了学术界对某事某物某人最权威的定论与注铨。

  且看数本词典对舍利子所作各有千秋的解释,还是挺有意思的。

 

  《实用佛学辞典》(上海佛学书局 1934年出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年重印):

  【舍利】 新作设利罗、室利罗,佛之身骨也。又总名死尸,是依戒、定、慧之熏修所成者。元镏绩霏雪录曰:“舍利,按佛书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有三种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金光明经舍身品曰:“此之舍利,乃是无量戒定慧香之所熏馥。”[二种舍利](名数)一全身舍利,如多宝佛之舍利是也。二碎身舍利,如释迦佛之舍利是也。又一生身舍利,依戒定慧所熏修,如来灭后留全身或碎身之身骨,使人天永获供养之福德者。二法身舍利,一切大小乘之经卷是也,智度论曰:“经卷,是法身舍利。”

  【舍利子】 (术语)释迦既卒,弟子阿难等焚其身,有骨子如五色珠,光莹坚固,名曰舍利子。因造塔以藏之。

 

  《宗教词典》(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9年出版):

  【舍利】 佛教用语。梵文音译,又译为“设利罗”、“室利罗”,意即为“身骨”。佛教用于称呼德行较高的和尚死后烧剩的骨头。据传释迦灭世后遂将其火化,其尸骨结成珠状物。佛教称释迦的遗骨为佛舍利,而佛发、佛牙也称佛发舍利、佛牙舍利。据传当时有八国国王分取其舍利,建塔供养。不同经卷对舍利说法又有区别,有三种舍利说: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红色肉舍利。还有四种舍利说:全身舍利、碎身舍利、生存舍利、法身舍利(指佛教全部经卷)。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年出版):

  【舍利】 梵文Sarira 音译的略称,亦译“设利罗”,意为身骨。佛教称死者火化后的残余骨烬。通常指释迦牟尼的遗骨为佛骨或佛舍利,佛发、佛牙也称佛发舍利、佛牙舍利。相传释迦牟尼火葬后,有八国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奉。此后供奉舍利的风气,渐次盛行。

 

  《新编古今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5年出版):

  【舍利】<名> 也叫“舍利子”。佛教称释迦牟尼遗体焚烧后的珠状物。后也指高僧死后烧剩的骨头。

 

  《新编汉语词典》(湖南出版社 1988年出版):

  【舍利】 佛教称释迦牟尼遗体焚化之后结成珠状的东西,后来也指德行较高的和尚死后烧剩的骨头。~也叫舍利子。

 

  《中国大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年出版):

  【舍利】 佛教术语。梵文Sarira的音译,又译设利罗、室利罗。意为尸体或身骨。相传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珠状物,称舍利。后世也指德行较高的和尚遗体火化后的遗骨。

 

  《简明华夏百科全书》(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8年出版):

  【舍利】 (Sarira) 死者死后火葬所得的残余的骨灰,梵文音译,其梵文原意为“身骨”。舍利通常是指佛祖释迦牟尼的遗骨,也称为“佛骨”或“佛舍利”。据佛学典籍所传,释迦牟尼涅般后,其遗骨由八王分别获得。八王各自建塔将释迦牟尼遗骨供奉于塔内。此后,供奉佛舍利的佛教仪规遂形成。

 

  《中国百科大辞典》(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0年出版):

  【舍利】 佛教圣物。源自梵文Sarira,又译实利、设利罗、室利罗等。意译体、身、身骨、遗骨。相传释迦牟尼佛涅般后,经火化出现了许多坚硬如石的物质,佛教徒称其为舍利,并将它们拿到印度各地供养,以后又流传到世界各地。中国早在三国期间就开始供养舍利,著名的有1988年在陕西扶风法门寺舍利塔地宫发现的佛陀指骨舍利。此舍利在唐朝时期曾由朝廷专门供奉,几代皇帝都专程谒拜迎入宫内。1998年10月,在西安市周至县城之南15公里的仙游寺法王塔地宫内,发现一鎏金铜棺,棺内有一琉璃瓶,瓶内存有10粒舍利子,颜色均呈亮灰色,略泛黄色。据史籍记载,此舍利为隋文帝杨坚于公元601年诏令建舍利塔时,入塔供奉的。世界最著名的舍利是于1898年在尼泊尔发现的佛舍利,现分供于泰国、斯里兰卡、缅甸及日本等国。除了佛舍利外,一些高僧在火化后留下的遗物,也称为舍利。它们或放在专置的舍利殿供奉,或放在舍利塔内保存。舍利一般为白色颗粒物,表面细腻光滑,据说也有五彩舍利出现。舍利的出现,科学界至今尚无统一的结论,许多人认为,因僧人终生素食,摄取了大量的钙质食物,又长期修行,体内发生了一些化学变化,所以火化以后,留下一些钙化物。佛教徒对舍利非常崇敬,以能获得供养舍利而感到自豪。有的地方佛舍利从不轻易示人,只有在佛教节日期间,才开放给众人参拜。

 

  比较以上数家词典对【舍利】所作的解释,便不难看出,各家解释的不同之处,主要似不在详略之别,而在于对舍利自身特征及其真实性所持的不同态度。

  《实用佛学辞典》出版于对佛教较宽容的年代,对佛教不可思议的真实性持肯定态度,因此,关于舍利、舍利子的解释基本上反映出了它的本质特征,即修行者依戒、定、慧熏修而成者。当然,若能说得全面一些更好。

  《宗教词典》的解释,抛弃了舍利子乃修行者依戒、定、慧熏修而成这一本质特征,较出版于六十多年前的佛学辞典无疑是大大倒退了一步。

  至于某些最具权威性的大词典,对舍利子所作解释,则更有谬误了。其基本出发点,对佛法不可思议的真实性或抱不置可否或抱视而不见的态度,因此,虽无意全盘否认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释迦牟尼其人其事,但对不同寻常之物的舍利子,却尽力要将它说成是寻常的“残余骨烬”、“残余的骨灰”、“烧剩的骨头”、“遗骨”等等。关于舍利子的本质特征,尤其是它种种不可思议的瑞相显现,在这类代表官方旨意的大型权威工具书中,很难容有它的一足之地。

  唐代释道世撰集《法苑珠林》时,在《舍利篇》里指出:“舍利者,西域梵语,此云骨身,恐滥凡夫死人之骨,故存梵本之名。”可见,那时道世就看得很清楚,梵语舍利的本意虽为骨身,却决不是“凡夫死人之骨”都可等同的,只有佛法的修行得道者,火化后才有可能得到舍利。有的大词典妄称“佛教称死者火化后的残余骨烬”云云,未免太强加于人了--佛教何曾说过“死者火化后的残余骨烬”就是舍利?此说之意,难道不正是要“滥凡夫死人之骨”吗?

 

 

  102.可笑伪科学,素食结石说

 

  关于舍利子的成因,当今有一种说法颇为流行,即是僧侣长期素食的结果。说什么由于僧人长期食素,摄入了大量纤维素和矿物质,经人体新陈代谢后,形成大量不宜排除的磷酸盐、碳酸盐等物质,最后以结石形式沉积在体内,火化后就变成一粒粒舍利子。还有某《大辞典》所谓“僧人终生素食,摄取了大量的钙质食物,……火化以后,留下一些钙化物”之说,与之大同小异。

  自古以来,往三宝上面泼脏水者,不乏其人。但将舍利子说成是素食、结石、钙质食物的产物,这还是头一遭。而且,有个别科学家、医生、学术权威甘心为此说作后盾,又是什么“纤维素”、“矿物质”,又是什么“磷酸盐”、“碳酸盐”,又是什么“钙质食物”、“钙化物”,那么些带有科学色彩的名词,还真使不少崇尚科学而又不明究里的现代人,稀里糊涂地就信以为真了。

  其实,你只要用脑子仔细想一想,这种说法的荒谬可笑简直就不值一驳。

  当今世界,素食者何止成千上万,在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还涌现出一些素食者团体,不管是出于健康、信仰或其它什么原因,反正坚持食素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可是,又有几个素食者死后烧出舍利?若说体内结石会变成舍利子,你能举出结石病患者死后得舍利子的实例吗?有的得道高僧,死后火化得舍利子成千上万颗,若一个人活着时身体内有成千上万颗结石,他吃得消麽?他还可能健康长寿吗?

  在藏地,因高原地理环境恶劣,许多地方常年不长庄稼,僧人为了生存,有时也食一点肉类,这样做,与释迦佛在别解脱戒中的方便开许也是不相违的。当然,僧人自己不亲手杀生。藏地屠宰牲畜,每年有一定季节,开刀前活佛、喇嘛还要为牲畜念经超度,僧人食肉前还要念颂观音心咒。末法时代,修持密法较易得成就,因此藏地的僧人,死后出现种种瑞相,包括烧得舍利者,较汉地为多。这也反证了素食与舍利子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我曾去某火葬场,跑到焚尸车间,向炉前工了解有关舍利子的情况。该焚尸车间是近年新建的,座落在市郊,设施先进,规模不小,一年可处理成千上万具死尸。他们告诉我,尸体焚化后,骨灰要进行筛选,若有颗粒状的东西出现,一般能发现,但多年来极少见。前几年有个老太,骨灰中发现几颗舍利子,听说是常年吃斋念佛的。他们又说,曾有个在国内外很有名气的方丈圆寂后,尸体也拉到这儿来,放在专为首长、高干、高知等使用的一只高级旋转焚化炉中火化的,完事后,几个弟子在他的骨灰中扒拉来扒拉去,想找舍利子,可是一颗都没找到。

  问起焚化后遗骨的颜色,他们领我察看了刚烧出的一些遗骨和骨灰说,通常都是灰黑色的,若死者生前大量服用某些药物,烧剩的骨头会在灰黑中呈现某种惨目的绿色。

 

 

  103.末法污浊世,首要正知见

 

  以上,讲了那么多有关舍利子的事迹,由此,你不觉得可从中得着些什么启示吗?

  从根本上说,舍利子只是三宝(佛、法、僧)的一个表相罢了。跟整个佛法的博大精深及浩瀚无涯相比,舍利子只是沧海之一粟。

  但肉眼凡胎往往不能直接领悟佛法的胜义,舍利子毕竟还可看得见摸得着,能给你一些直接的感触与感应。由舍利子的不可思议,你更有理由相信佛法的不可思议;由舍利子的真实不虚,你也更没理由不相信佛法的真实不虚。

  在佛法的末法时代,一方面是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生活在衣食住行、娱乐游玩等方面的质量大为提高;另一方面,对地球资源疯狂无节制的掠夺也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人心与宇宙本就互为相应。物质生活上贫富差距的拉大及部分人的畸形富裕,刺激了人的贪、嗔、痴更为恶性的膨胀,使人心中的真、善、美被假、恶、丑等肮脏的东西所掩盖,充斥于世的是谎言、虚伪与欺诈;而人心的堕落,也使地球原先的美好家园变得更加肮脏、失调。

  你就看看舍利子吧,有几个人知道舍利子究竟是什么东西?它跟佛法又是什么关系?更多的人,或对舍利子一无所知,或者,接受的是所谓“素食”说、“结石”说之类伪科学的宣传与蒙蔽。

  小小舍利子,自身折射出的是佛法的光辉;而它今日所遭逢的际遇,十足反映出的是社会人心的衰败与没落。

  当此浊世,如果你不想让自己堕落下去,不仅当世不堕落,而且当你为这一世划上句号往生下一世时也不堕下去,你就必须树立起对佛法的正知正见,就必须按佛法的行为准则处世为人。如果你看了《神奇舍利子》这本小书而能跟佛法结上善缘,你不妨对佛法再作更多一点的了解,自己作出自己独立的判断。我期待你有朝一日能真正步入佛法的殿堂,你定会发现这才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最最彻底最最圆满的无上智慧,它将导引你穿越宇宙人生的迷雾从此岸走向彼岸。

 

 

  104.五戒三皈依,修证第一义

 

  佛法博大精深,据唐《开元释教录》记载,其时汉语《大藏经》计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以后各代又陆续有新译经论和著述入藏,宋、辽、金、元、明、清各代均有刻本,上海频迦精舍所印《大藏经》,共四百十四册、一千九百十六部、八千四百十六卷。这还不是留存于世的三藏全部,例如,藏传佛教中保存的不少藏密典籍经论,千余年前直接来自释迦佛的故乡,有些至今为汉藏所缺。如此浩瀚的佛典,普通人穷毕生之力都难穷其究竟。

  但学佛不是为了作学问。佛法的基本道理,其实并不复杂,也不难懂。一部五千余字的《金刚经》,乃至一篇不足三百字的《心经》,也许就够你终生受用。佛法的本旨,是教你在现世如何作人,同时教你如何通过一定的修持,开发智慧,明心见性,力求当世有所成就,死后往生永恒的极乐世界,至少也不在转往下一世时堕落下去。

  前已说过,舍利子依戒定慧熏修而成。初涉佛法者,可从皈依、持戒入手。皈依,乃真正进入佛门的标志。皈依是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汉地俗称皈依三宝。藏传佛教,还特别强调要皈依上师。持戒,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够多的。不过,最基本的戒律,也就那么五条:不杀生、不偷盗、不打诳语、不邪淫、不酗酒。只要能守住这五条,你就是一个好人。只要人人都能遵守这五条,这个社会就将是一个最文明最和睦的社会。想起了三年前去江西灵岩寺时法安法师对我说的一番话,他曾是一位全国劳模、学毛著标兵、局级干部,一位当过儿童团长的老革命。他说:“头一次看《金刚经》,就觉得这里面有大智慧啊。人,坏就坏在‘我’上面,有了‘我’,就有偷啊、抢啊、做种种坏事啊,国家打仗也是因为这个‘我’,如果没了‘我’,一切为大家,那就一切恶事都没有了。‘我’是万恶之源。所以金刚经上说: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大雄宝殿里竖起金光灿烂的金刚身,赶不上记住这四句偈。”【笔者一九九七年曾为之写过一篇《老革命为什么出家?》,刊登于河南省台前县佛教文化学会《佛教文化》一九九九年总第四十一期。】

  不过,皈依、持戒,这只是学佛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修行。修行得果,这才是佛法的真谛。舍利子只是一个表相,能得舍利者,无一不是修行得果者。

  如何修行?佛教号称八万四千法门,这是形容其法门之多,可适应不同根基者的不同需要。对一个人来说,只要选中一门最适合自己的法门,一年二年,十年二十年,一辈子认认真真修下去,就必能有所收获,说不定你走后也会留下舍利子。如何才能选中最适合自己的法门?这就要看你的因缘了。很重要的一点是,你必须找个好上师,按佛教的说法,即为“善知识”,通俗点讲,就是要拜个好师父。要注意的是,不要被什么外在的称号、名望、地位所迷,当今时代,名不符实的比比皆是,释迦牟尼佛将要涅槃时,魔王就对释迦佛说过:“在末法时代,我的魔子魔孙将穿上你的袈裟,进入你的庙堂,但是不说你的法。”切记切记,你要擦亮自己的心。

 

 

  105.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间

 

  当今时代,要让正信的佛法能为尽可能多的人闻听摄受,高僧大德的宣教说化与身体力行,当不可少,可叹在末法时期,真正的而不是名义上的高僧大德,且能涉世担任人天导师者,实在太少太少。值得一提的是,一代佛教领袖太虚大师(1889-1947)积极倡导的“人生佛教”(今又称之“人间佛教”),以及他毕生行之不倦的僧迦教育和佛教改革活动,堪称在俗世的蒙蒙迷雾中,为芸芸众生点燃了一盏指点出路的明灯。

  太虚俗姓吕,浙江海宁人,出生才八个月父亲就一病身亡,四岁,母再嫁,他从此由外婆抚养,九岁那年跟外婆朝过九华山,十岁又朝普陀山,对宁静的寺僧生活十分歆羡。十三岁,进镇上的百货店作学徒,曾因患病被店中辞退。十六岁,智识渐开,萌生出家之念,想去普陀山,却搭错了去苏州的船,由平望下船,找到小九华寺的士达和尚,陪着去了苏州灵岩山的一个小庵中给剃了发,法名唯心。几个月后,士达和尚将他领至宁波玉皇殿奘年老和尚处学法。奘年老和尚对他慈爱有加,带他去镇海看病疗疾,并为他立表字“太虚”,不久又陪他去宁波天童寺八指头陀寄禅座前受了比丘戒。

  光绪三十三年(1907)冬,太虚在浙江汶溪西方寺阅《大般若经》时,顿然开悟。他后来在《我的宗教经验》一文中描述过那时的感受:

  看了个把月,身心渐渐的安定了。四百卷的《大般若》尚未看完,有一日,看到“一切法不可得,乃至有一法过于涅槃者,亦不可得”!身心世界忽然的顿空,但并没有失去知觉。在这一刹那空觉中,没有我和万物的世界对峙。一转瞬间明见世界万物都在无边的大空觉中,而都是没有实体的影子一般。这种境界,经过一两点钟。起座后仍觉到身心非常的轻快、恬适。在二三十天的中间,都是如此。

  《大般若》阅后改看《华严经》,觉到华藏刹海,宛然是自心境界,莫不空灵活泼;从前所参的话头,所记的教理,都溶化无痕了。……我原没有好好的读过书,但从那一回以后,我每天写出的非诗非歌的文字很多。口舌笔墨的辩才,均达到非常的敏锐锋利。

  太虚初步开悟这一年,才十九岁。以他的聪颖神慧,若依着这种定慧心不懈地继续下去,作为他个人来说,在修行的次第上很有可能当世就成就三乘的圣果。但,也许是前世的因缘注定他此生要入世操劳,也许是因为此时他结识了一位来自温州的华山法师,并由这位推崇新学具有革命思想的法师处读到了康有为的《大同书》、梁启超的《新民说》、谭嗣同的《仁学》、章太炎的《告佛弟子书》及严复译的《天演论》等宣传科学与改良的新书,他的思想陡地起了个大转变,由“超俗入真”一变为“回真向俗”,树立起了要以佛法来救世救人救国救民的悲愿心,这种悲愿心从此以佛教改革和人生佛教为主旨主导了他以后全部的人生道路。

  为了让社会大众了解他的佛教改革思想,1918年,他在武汉富商陈元白等发心协助下,在上海创办了“觉社”,出版了《觉社丛刊》,自1920年2月起改为《海潮音》月刊,出版迄今已八十年,据说目前仍在台湾发行,这是中国佛教出版史上历史最长久的一份刊物。

  有感僧侣队伍素质低下,为培养僧迦人才,1922年,太虚在湖北堤工督办兼陕鄂禁烟督办李隐尘等支持下在湖北武昌创办了“武昌佛学院”,实行八宗平等、应化多方,采用新式教学和研究方法,为中国佛教事业培养造就了大批人才。1932年,太虚得统治四川的二十一军军长刘湘、川江管理处处长兼重庆市公安局长何北衡等大力鼎助,在四川重庆缙云山创办了“汉藏教理院”,对沟通汉藏文化交流、培养兼通显密的僧迦人才起了很大作用。该院至1950年奉命停办。

  为让佛教民间团体能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太虚孜孜不懈,身体力行。1912年,年仅二十三岁的太虚就在南京组织了“佛教协进会”,后并入“中华佛教总会”。1924年,太虚积极参与发起组织中华佛教联合会。1925年,日本召开东亚佛教大会,太虚任中华佛教代表团团长,率团赴日出席。1929年6月,太虚当选为中国佛教会常务委员,11月,当选为会长。此外,太虚还先后担任过世界佛学苑发起人、全国佛教徒会议执行委员、北平“柏林教理院”院长、厦门南普陀寺主持兼闽南佛学院院长、西安大兴善寺巴利三藏院院长、西安崇仁寺主持、奉化雪窦寺主持、陕西岐山寺主持、《佛教日报》社社长、《觉群周报》社社长、云南省佛教协会理事长、东方文化协会名誉理事、中国宗教徒联谊会常务委员、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

  太虚所孜孜提倡的人生佛教,其基本涵意,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佛教,并不脱离世间一切因果法则及物质环境,所以不单是精神的;也不是专为念经拜忏超度鬼魂的,所以不单是死后的。在整个人类社会中,改善人生的生活行为,使合理化、道德化,不断的向上进步,这才是佛教的真相。

  人生的解释:狭义说,是人类整个的生活;广义说,人是人类,生是九法界的众生。人类是九法界一切众生的中枢,一念向下便为四恶趣等,一念向上便为天及三乘等,故人类可为九法界众生的总代表,也就是九法界众生的转捩点。

  由此以观:由人向下为一切有情众生,由人向上为天及三乘、菩萨、佛。上下总依人生为转移,可见人生之重要性。我们应依佛的教法,在人类生活中,把一切思想行为合理化、道德化、佛法化,渐渐趋向进步,由学菩萨以至成佛,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与价值。

  他有两首流传甚广的诗,充分体现了他的人生佛教的精髓,一是:“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现实。”一是:“如果发愿学佛,先须立志做人,三皈四维淑世,五常十善严身”。

  他写了许多著作来论述人生佛教的理论。在他晚年编撰并作序的《人生佛教》一书中,集中阐明了建设人生佛教的方法、步骤与目标,作为个人,要从奉行五戒十善开始,渐而四摄六度、信解行证,最终力达佛果。他认为每个人(包括出家人)都不应消极避世,而应服务社会,替社会谋利益,并合力净化社会,以达成建设人间净土的目标。

  太虚有关佛教是科学不是迷信的论点,在经济和科技飞速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也带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他指出:“自清季废科举兴学校维新变法以来,一般新学人士即诋訾佛法为迷信,使佛教于无形中受了莫大的打击,大有使佛教的学说被推出于中国知识界的趋势。实则许多被指斥为迷信的事物,与佛教本身全不相涉,殆若风马牛之不相及。一般认为迷信的,不外各地方所崇拜的鬼神偶像,及化烧纸钱等风俗习惯,皆误为佛教所造成,其实这在佛教原有的教理和制度上并没有提倡过。”他还提出:“旷观于古今一切的哲学宗教,唯佛学不但不因科学而有所摧且得科学以为之证据及诠释,益见真确精密。其由无上正觉所完全洞明的宇宙人生真相,又足于科学的发明上,树立合理的正解真信,以补科学之缺陷而促其进步。故当建设以科学为基础的佛学,成立科学上的最高信仰。”

  针对佛教界内部宗派林立互相阻隔的现象,他认为法有多门,但源为一贯,在学佛和修行上不应受门户之见所拘。这一见解鲜明地体现在他的《本人在佛法中之意趣》一文中:“在佛法中,自古即有开承一宗者。……至今皆有专承之人,系统甚严,而各自宏扬其本宗之教义。至本人在佛法中之意趣,以为由佛之无上遍正觉所证明之法界性相,为度众生应机设教,则法有多门;故法本一味而方便门则无量无边。……所以本人观察佛法之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及大乘不共法,原为一贯。在教理解释上,教法宏扬上,随宜施设,不专承一宗以自拘碍。”

  应该看到,对太虚人生佛教的主张及奋斗目标,当时社会各界的反应不完全一致;但太虚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上的巨大影响,则是有目共睹,谁都无法否认。在佛教界,许多人称他为新僧派领袖;在社会上,他被戏称为“政治和尚”;也有个别人讥笑他“往返于权贵之门,酷爱权势”,在他的会客室里便高挂着与蒋介石合影的大幅照片。实际上,他这么做,也是当时中国国情使然,蒋介石掌权后,口头上还喊“三民主义”,实际上奉行“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军队、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在这样一个专制极权的社会里,佛教的首要任务先是要维持生存,其次才谈得上整顿、改革和发展,太虚与当时上层人物频频往来,一定程度上也是无奈之举,目的也正是要借助政治上的保护伞,以保护佛法,维持寺庙和僧尼的地位。基于这种目的,他还希望僧尼能够参政,能做到“问政而不干治”。无奈之余,太虚又始终十分注意保持自己作为一个僧人的独立人格,不管创办何种佛教事业,经济上主要得之于社会力量的资助,以此尽可能独立于政府之外,更不充当政府的傀儡和御用工具,在专制极权社会里能做到这一点就很不容易了。

  作为一代佛学思想巨擘,太虚的著述亦十分丰富,身后由其弟子印顺、续明、杨星森等编辑出版的《太虚大师全书》,凡700万字。

  太虚于1947年3月17日逝世于上海玉佛寺,年仅五十九岁。19日行封龛礼,各界参加典礼者三千余人,备极哀荣。

  4月8日,遗体由玉佛寺移趋海潮寺行荼毗礼,参加恭送荼毗行列者,长达一里。

  10日,拾取灵骨,舍利数百,犹令人称奇者是心脏久焚不坏。据月耀当时撰写的《虚公治丧处日记》记载:

  十日晨,法尊等于海潮寺拾取灵骨,得舍利三百余颗,紫色、白色、水晶色均有。而心脏不坏,满缀舍利,足证大师愿力之宏。

 

 

  106.愿以此功德,回向天下众

 

  盛夏季节,骄阳似火,全国许多地方的气温都高于往年。近年气候常有反常,据说与人类破坏了大气层里的臭氧有关,很明显,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惩罚。如果反常一再出现并且频率越来越短,反常就会变成一种常态,这就意味着地球环境恶化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海拔二千多米的山西五台山,并非世外桃园,美丽洁净的蓝天白云,也常常不再有以往那么蓝那么白,但毕竟海拔高,气温低,盛夏之中,依然堪称是清凉世界,山上寺院成群,气候凉爽宜人。

  七年前我曾来过五台山,在杨五郎庙旧址道场接受了青海高僧夏日东活佛的大威德金刚灌顶。七年后重游清凉世界,发现变化不少,道路、宾馆、车站等旅游设施大有改善,这给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方便,来此游览的人也比过去多了许多。象全国各地其它旅游区一样,进山处也设关卡收取五十多元“进山费”,对一般游客,这也在意料之中,现在哪个旅游场地不收钱?但对专程来朝山拜佛的佛门弟子,哪怕你持有寺院发给的皈依证,也一律全额收费,就未免显得太生硬了一点。

  因缘所致,来到离台怀镇三公里处的广宗寺后,我住了下来。在五台山的四十多所寺院中,广宗寺只能算一所很小的小庙。待我在广宗寺住上几天后,才逐渐发现这所寺院很有特色,在寺院林立的五台山,它不是个寻常之地。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明孝帝为海内百姓祈福,想在五台山东台顶建一所佛殿,因山高风猛,未成。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明武宗为完成先帝遗志,敕命御太监韦敏往五台山东台监造,因气候恶劣、山崖险阻,难以实施,最后在台怀镇北侧靠近菩萨顶处建造了广宗寺,以铜铸瓦,名响四方。作为一所皇帝钦建的“皇家庙”,后来历代皇帝来五台山朝山,大都要来广宗寺拜一拜。寺院里至今还竖着几块明武宗和清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御碑。“文革”中,广宗寺大殿顶上的铜瓦被人拆走卖给了废品回收站,“文革”后修复庙宇时,铜瓦已无处可觅,只得铺上了琉璃瓦。

  据传,清朝皇帝顺治六岁嗣位,二十三岁抛弃皇位来五台山出家。顺治第三子康熙皇帝(1654-1722)八岁嗣位,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二月、九月,时年三十的康熙帝曾两上五台山,据说就是来寻他父亲。他第二次上五台山,进的第一所寺院就是广宗寺,遇到一个身穿旧纳的老和尚正在打扫院子,见了自己,爱理不理的样子,就上前问道:“请问师父,您上下怎么称呼?”老和尚冷冷回答两个字:“八叉。”继续低头扫地。康熙想,这个法号倒挺怪,没再细想,就进大殿拜佛去了。当他拜完佛后,脑中忽然灵光一闪,呀,哪有叫八叉的,上八下叉,不就是个“父”字麽?赶紧跑出大殿去寻自己的老子,可哪里还有那老和尚的影子。此时,天空中忽出现两朵长云,状若愁眉,康熙帝一见,暗合此时心意,长叹一声,嘱拿纸笔来,当即写下“云眉”两字。这两个字至今犹高悬在广宗寺的大殿里。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春,毛泽东从陕西延安去河北西柏坡途中,曾上五台山拜佛,住台怀镇塔院寺,傍晚,见山坡上金云闪烁,便约了周恩来一起上去看看,原来那是广宗寺大殿顶铜瓦的闪光。进广宗寺后,在后殿抽了一签,展开一看,乃为上上。毛泽东请寺院里的一位老法师为之解签,老法师当即给毛泽东写了八句偈语:

 

  八三人君走,四一福齐天。

  江南何须居,十将镇边关。

  江山本一统,水宫在外边。

  何日回归时,总有那一天。

 

  对这八句偈语,毛泽东左思右想,总觉得参究不透,但想既然签为上上,总不坏吧。第二年,他在北京坐上了龙庭,有一次经一位元帅提议,将开首两句的“八三”、“四一”用作了警卫部队的编号。毛泽东一九七六年去世,几年以后,这四个字蕴藏的天机才被人知晓:毛泽东享寿八十三岁,从遵义会议算起掌权四十一年,岂不就是八三四一麽。近年有关“八三四一”的这个小故事,在社会上流传得很广,其出典是不是就如上面所传,尚无确切依据,但给广宗寺倒确是增添了一点新的皇家色彩。

  来五台山之前,我从有关史籍里查到,元代高僧释文才,元世祖曾降旨让他主管洛阳白马寺,元成宗于五台山建了一所宏大的佑国寺后,经帝师迦罗斯巴荐举,敕封释文才为真觉国师,同时掌管白马寺与佑国寺,名盛天下。释文才于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去世,享年六十二岁,奢维后得舍利数百粒,众弟子为之置舍利塔于东台之麓。到五台山后,我特地去东台寻找过释文才的舍利塔。在东台顶,倒是看到一尊高五六米的砖塔,因塔上无名,又无文字介绍,不知它是不是我要寻找的舍利塔。我向一个年轻的常住僧打听,他说来此才一年,不知道砖塔来历。他带我去见他师父,是个有点年纪的僧人,可他也没听说过曾被元朝皇帝封为国师的释文才其人,也不知道这塔到底是谁的。返回广宗寺的路上,我问开车的司机,你是本地人麽?他说是。问多大年纪?答三十八岁。问他可知道这塔是什么朝代建的麽?答不知道。问这塔“文革”中可曾被毁。答因为东台高,又偏僻,也就没人乐意上来砸。问五台山的寺院“文革”中被破坏得可厉害?答那就甭说了,寺院几乎都被砸毁了,只有少数几家寺庙被部队用作了营房,才算没被砸掉……

  此刻,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忽然想到,三十四年前的今天--六六年的“八·一八”,不正是“文革”狂飚席卷大地之时麽?就在这一天,“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导师、伟大的舵手”,不正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检阅百万红卫兵小将麽?不正是他老人家,身穿绿军装,巨手一挥,号召红卫兵和造反派要“破四旧、立四新”、“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麽?结果,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劫难中,佛教遭受了史无前例的毁灭性打击,其严重程度较中国历史上的“三武一宗”毁佛运动有过之而无不及。【注:历代帝皇禁佛者共有四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邑、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史称“三武一宗”。】

  “文革”以后,不少寺院逐渐修复,但佛教文物古迹遭受的损失,僧人队伍造成的断裂层,行政势力对三宝活动的不当干预,以及商品经济大潮对寺院的猛烈冲击,都给今日人间佛界带来相当的负面影响。

  早上,有消息传来,立于显通寺里的清定上师舍利塔,上午要举行开光仪式。清定上师是西藏康萨仁波切的衣钵弟子--能海上师(1886-1966)的传人,出家前在国民党里当过少将政训主任,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起,因“历史问题”被投进监狱关了二十年。他是当今汉地少有的得道高僧,去年六月在成都昭觉寺圆寂。一代高僧之死,在社会上留下种种谜一般的传说。他去世后九天之内,成都上空悲雨绵绵,日日不见晴日,老天都在为他哭泣!九天之内,不管白天黑夜,排队瞻仰遗容的队伍始终绵绵不断,队伍最长时长达二里,从各地赶来吊唁的信众多达一百四十万人。遗体奢维时,许多人看到上空显现大威德像,奢维后骨灰中拣得五色舍利子无数,大的有豌豆那么大。能海上师于“文革”浩劫中挨红卫兵批斗后,于六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夜里在五台山善财洞跏趺而逝,十二年后始在善财洞侧为他建了灵骨塔。清定上师圆寂后,除在成都昭觉寺立塔纪念,还在五台山分建舍利塔,显示了他跟能海上师和五台山的一番殊胜因缘。

  我到显通寺去了一趟,只见来自各方丛林的僧人不少,江西电视台的记者也来了,清定上师舍利塔的开光活动搞得颇为隆重。

  在广宗寺里,也立着一座很有意义的小白塔,那就是八十年前在广宗寺出家的当代名僧、佛学泰斗法尊法师的灵骨塔。法尊法师俗姓温,河北深县人,生于一九0二年十二月。自一九二七年起,他曾数次进藏,求法译经,将《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菩萨戒品释》、《现观庄严论略释》等诸多显密大论由藏语译成汉文;同时,将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小乘要典》中的二百卷巨帙《大毗婆沙论》由汉文译成藏文,弥补了藏文大藏经的某些空阙。一九三四年,法尊法师在太虚大师创办的重庆汉藏教理院任代院长,后任院长。一九五六年,法尊任北京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后任院长。“文革”中佛学院被解散,法尊法师被扣上“地主分子”、“黑帮”帽子,腿骨砸断,饱受折磨。一九八0年十二月去世,其灵骨塔依本人遗愿建在广宗寺内。在广宗寺的历史上,到了近代,犹能出现法尊法师这样弘传藏传佛教、沟通藏汉文化的大德,实在是这所皇家寺院的骄傲。

  我发现,广宗寺近旁的几所寺院都卖门票,票价三至五元不等,惟有广宗寺敞开大门,欢迎游客、信众免费参观礼佛。我问广宗寺主持:“你们寺院不卖门票,但别的寺院都卖门票,只有你们例外,这不容易吧?”

  “是的,不容易啊。”他回答,一口浓重的四川口音:“有关部门对我说,如果你们寺院不愿卖门票,可以让我们来卖麽。我找了点理由,顶回去了。寺院是由十方信众建起来的,理应向十方信众开放,各方人士来寺院参观礼佛,感受一些佛教气氛,我们欢迎惟恐不及,哪还有卖门票的道理?在中国历史上,以及今日东南亚各佛教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从没有寺院卖门票的……”

  我深以为然。

  我希望,《神奇舍利子》这本小书如果能引起读者对佛法一点点兴趣乃至一点点信心的话,我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许就不算白费了。这么做,如果还有那么一点点功德的话,我愿意将它全部回向给普天之下的众生。

 

 

 

          木桥居士

         公元二000年

         农历庚辰年七月十九日

         于五台山 广宗寺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