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贤淑男的图片:修为——以“仁、义、礼、智、信”为标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21:08:07
 修为——以“仁、义、礼、智、信”为标准         修为——以“仁、义、礼、智、信”为标准,对天定框架的提升与完善。人性天生已定,在人群中高度一致且所有人皆兼备黑白。修养和为人则成于后天,取自教化更完美于不断地自我提升。
        修为是对天定框架的一种修饰,与假饰共同源于智慧(诱因皆为现实对其欲望的打压),而质有不同。修为是良性的修饰,内化的信仰和品质,而假饰则是为达到某些目的而做得伪装。
        人品的现状受制于两个因素——修养和境遇——其中修养的约束是根本性的,而境遇的约束所占比例过大则通常是危险的。“或志趣易变,随物而化;或未至而悬欲,或以至而易顾;或穷约而力行,或得志而从欲。”常见境遇约束:长相身高等身体条件;经济和社会地位束缚。短暂的伪饰可以通过细节加以辨别,长久的伪饰则需要加入对境遇的考察。

仁:德之基  

        ——爱——世界本为一体,博爱之人必心济天下,乐施于人。心存全人类的幸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于理想,心小志大,欲望有度。面对竞争,知何时当争,何事不争。面对对手,虽意在败之,但是赞其人惜其才,能不为好恶所困客观看待对手。面对别人的错误和异质,能宽容处之,意在纠而不在罚。自己不能得到的,于已无害于人有利的,自己所富裕的,皆能毫不犹豫地让于需要的人。
        ——博——小仁之人仁及自己,中仁之人仁及亲友,大仁之人仁及天下。小仁之人善施小善,实则为一已之利或妇人之仁;大仁之人胸纳天地,既有济民之心亦有成功之力,似有“大仁不仁”之象。
        ——关怀——理性的目的终究是为了满足人性。以人为本的人敬守规章,而又不锢于规章。长于世界的游戏规则,而又不奴于理性规则。在交流中善解人意,擅于洞悉别人的感情、想法;在处事上,能顾及各方利益。

义:德之节  

        ——善恶——善恶皆出于人性,理想相互交错,有限的资源却要面对无限的欲望。善恶体现于一个人面对利益和道义时的取舍,体现于其面对卑鄙不义时的态度,体现于处事的原则和操守。
        ——责任——对自己、对亲友、对社会。对自己不负责的人就不要奢望他会对别人有什么责任感。亲友和自己的幸福不取决于他们而是取决于你。不要以为国家大事与你无关,不要以为中非的贫困与你无关,只要你想改变,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感恩——大仁宽天下,大义济天下。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孝敬父母长辈,对朋友的帮助涌泉以报,对自己的善举不求回报,能尽自己的能力回报社会。

                                                 礼:德之文
        ——着装——着装有低俗高雅之分,显品味个性之别,现场合态度之异。
        ——言语——言语以不脏不俗,无怒无怨为基本要求。以伤缺私丑为忌,以积极真诚为宜。
        ——仪态——修养的最明显的外化显于仪态(气质)。
        ——行事——顾及他人,知礼明度。尊重他人礼俗、禁忌,做事有分寸,有原则。
        ——谦——高能力;低姿态。(必须是高能力,必须是低姿态,两者缺一不可谓谦虚)。谦虚之人需心小(低心态:欲嗛小,慎咎悔,敬人克已)志大(理想抱负宏大,纳异已,宽天下)。对上不卑,对下不傲。
        ——敬——爱之为道,情亲意厚;敬之为道,严而相离。少敬多爱,意轻浮,不可谓之善。

智:德之帅  

        ——自知——没有人不以为自知,可是实践证明不自知的人占大多数。控制世界的前提是必须先摆平自己,轻易为境遇而喜怒,轻易为亲友而忧愤,没有好的生活习惯,没有良好的生活计划,没有坚强牢固的心态和情绪……这一切皆不可谓自知。
        ——自制——控制情绪是情绪表达的基础,控制欲望是欲望实现的前提。不能自控的情绪表达谓之鲁莽,不能自制的欲望表达成为恶俗。大智者懂得何时克已复礼,何时舍欲求义,何时讳莫如深,何时坦诚直率。(懂得控制别人的情绪又高出此层)。
        ——开朗——对生活和他人示以开朗积极的心态。他们游刃于纷繁,雄起于逆势。天塌下来也会笑着去面对,不会把自己的不开心让别人去分担,带给周围人的永远是快乐和奋斗的动力。这种人通常是团队的精神支柱和领导者。
        ——胸襟——胸襟是集百家之智,聚万众之心的必备素质。胸怀天下乃可广纳异志,气吞山河乃可智囊百川,宽宏大度乃可集聚人气。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的胸怀能容纳多大,他的成就也就有多大”。
        ——智慧——人在出生的时候都是半个圆,是智慧帮助一个人找到上天为自己隐藏的那半部分。智慧引领修为,对一般人而言,无智则无德。修为上的智慧主要表现为对人际处世的过人理解和灵巧运作。(在当代社会,智慧引领下的修为通常表现为“性格”和“手段”上的优势,然而这种以情绪为核心的优势,在影响他人的同时也贯穿在自己的行为之中,严重制约个人的务实能力。在竞争较弱的社会环境下,如治世,或者纯粹依靠人际手段的游戏中,比如政治,这种优势将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务实环境下,比如乱世和大部分商业环境,这种特质对团队有百害而无一利。)
        ——道——学不及材,材不及理,理不及智,智不及道。大智者能够实现对理性的突破,对天性的回归,处世洒脱、释然。庸碌之辈则对人生尚存知行之惑,对生活尚不能驾轻熟就,对理想尚不能以事实告慰,对世界尚没有完全控制的智慧和能力。

信:德之固  

        ——诺——对人承诺的兑现,对人承诺的难易。
        ——诚——待人是否真诚,做人是否坦率。修养低下而又假饰之人谓之小人。

         能力


        世界上只有不自知的人,没有毫无天赋的人。天赋人各有不同,自知者扬长避短,终有所成。可悲的是,人皆以为自知,大多数人却实际上一无所知——不知世者不知人,不知人者又怎能自知?
        草之精秀者为之英,兽之特群者为雄。英者以学识智谋著称——“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力可健行,然后可以为英”。雄者以武略胆识见长——“威能服众,量可纳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
        阅人的大忌是求全责备,以见人之不足自鸣得意。交友,则先不评才能;观才,则先不论品性,用人当如器,各取其所长。用人的前提是自己首先得是个人才。徒英而不雄,则雄材不服;徒雄而不英,则智士不归。
        发现人的才能通常要比识别一个人的心性品质要容易一些。一般情况下“兴趣即天赋”,对于技艺而言,有兴趣并在其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即可成为一个不错的人材,如果天赋过人则可能成为这一领域的精英。

           

        ——技艺——专则才,灵则精。一般的才能与生命资源消耗成正比,努力促成高手,辅以天资促成奇才。人们通常各怀不同的技艺(社会经验类的较特殊),种类千差万别。(技艺是实务性的,在操作层面上,拥有各种技艺是快速累积资源的必备要件,特别是社会经验类的技艺——人们通常称之为“手段”。)
        ——知识——产生于各种技艺的知识大体上分为四个领域:文史类;艺术类;数理类;社会经验类。综合素质取决于知识块的整体水平,但是人们通常专于其中的一个或两个。
        ——智慧——当知识的运用足以超越知识本身时产生智慧。平庸的人很可能在各领域一无建术,智慧的含量几近于零。(广义上的智慧表现为“实务”与“人际”皆精通,对人事和物事皆有入木三分的领悟,超越常人的远见和精准到位的分析。由技艺获得的资源,无论物质还是人脉,若没有智慧的支撑终将不能长久。因此,社会底层的人通常必须精于技艺,社会高层的人必须富含智慧。“有道无术,只能落于空谈;有术无道,不能登峰造极”。)

               ——独立性——人不屈服于周围人的压力,不随波逐流,能根据自己的认识与信念,独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它与武断和受暗示性的差别在于个体的认知能力和自信。
        ——自制力——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也表现为对情绪状态的调节。搞定自己(自知与自控),是控制别人和把握世界的前提。
        ——意志力——自信;果敢理性;坚定;魄力。
        ——行动力——能够将心中所想马上付诸实践。知行本为一体,缺一不可谓之有能力。
        ——反应力——机变之力。“机智=(解释力+幽默)×反应速度”。

         类分
        ——智力型——颅居优势明显。长于思考和创造,对世界的理解能力强大。
        ——敏捷型——面居优势明显。长于沟通和行动,对于情绪的感知力强大。
        ——力量型——颌居优势明显。当今世界最弱的类型,头脑简单但体格优势明显。

          智力  

        ——虚实——智力分为虚智力和实智力两种。其中实智力立足于现实并作用于现实,常见于企业家和政治家身上。虚智力侧重于幻想和创造,常见于文艺工作者。
        ——敏慧——敏者敏于思考,神清,灵俐巧思,巧于机变,行动力强、接受速度快但是不可能透彻理解和深入把握事物。慧者勤于思考,神定,坚毅沉着,目光犀利,着眼长远,内涵博大但机变不足,易失于固执。

        信仰
        信仰,是人们对于世界及人生的总看法和总方针,反映人们的终极价值取向和对幸福(人生目标)的定义。因而,信仰会排序价值,定向人生,指导人们的行为,凝聚自身的力量。
        信仰和信念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意识体自认为的客观真理。信仰具有选择性,无所谓对错高下;信念则具有操作性,具有可行不可行,正确不正确之分。信仰成型于个人成长的环境,学识的增长对信仰形成微调。信念完全取决于人们对客观规律和自身的认识,随着层次的提高有明显的调纠。
        信仰通常会超越自然造物的理性——很多时候人们用整个人生去实现,在必要的时候甘愿为之付出生命。缺少信仰的人其势如草,心无定骨,应当被排除在人才行列之外。
        信仰的选择性使其区别于修为、能力而单独存在。你可以通过强大的思维或实力去改变一个人信念,但是永远不要试图去改变一个人的信仰。一个人信仰的改变通常只有一种途径——经现实的打压而被迫改变。因为信仰差异过大而失去某些优秀的人材,这在历史上经常出现。
    高层次的人才通常既会坚持自己的信仰,也能超越信仰对自己的束缚而广纳异志。对偏材(才能卓越,智慧有限,胸怀气魄有限)要宽容,合理任用提拔。全才则需要尊敬而非控制,应精心栽培,助其功业,因为总有一天他会等同或超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