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庆峡冰灯游玩攻略:【引用】写诗填词的意境?谈谈对意境的看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1:53:22
 

【引用】写诗填词的意境?谈谈对意境的看法  

2011-04-20 20:33:31|  分类: 诗、词知识 |  标签:意境  理解  填词  现代人  诗词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春风《写诗填词的意境?谈谈对意境的看法》

 

 写诗填词的意境?谈谈对意境的看法。

学写诗填词快两年了。诗词也写了不少。虽然写得不能令人满意,但还是有些许收获。韵律差不多搞清楚了,剩下的就是意境的问题了。

现代人写诗,想写出唐宋遗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韵律是完全没问题的,就是意境不好表现。这与社会环境有直接的关系。记得曾经在我的诗词群里讨论过这方面的问题。

意境,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对社会现象,生活环境的一种直观的感觉,有了感觉之后形成的一种心里的意象或者说印象,在写诗的时候,把这种感觉融合到字里行间。达到一种意识形态下的境界。以此与读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这是我对意境的理解,未必与大家对”意境”的理解相同。

所以,现代人写诗,是很难写出唐宋诗人那种意境来。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不同。

比如:让一个在生活在广州天河区的八零后读: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要知道,天河区是城市,就算你春眠不觉晓了,但天亮了能听见处处有鸟叫吗?一个由钢筋混凝土浇铸的城市,只有汽车那种刺耳的喇叭声和刺鼻的车辆尾汽的味道。至于夜来风雨声,当然可以理解,花落知多少,恐怕也难理解。就算有盆花,也是养在室内的,也只那么一两株。

再如:锄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让一个住在城市的八零后或九零后来读,他知道为何要锄禾吗?不是已经播种了吗?等着收获不就行了吗?锄的作用是干什么?为何要在日当午的时候锄?他是不一定能理解的,至于后面的汗滴和下土倒是字面意思就够了。那粒粒皆辛苦恐怕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八零后或九零后,根本就没什么体会,可能会想,辛苦个啥,没了就买吧。吃不完就倒吧。

古人读书讲究”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象锄禾日当午,锄禾的作用就是松土,并且,把土地的表层用锄头松动薄薄的一层,盖在地的表面,这样中间有一点空隙,有利于保持地表水份,使禾苗有水份可以吸收,并且有利于农作物扎根;为什么要在日当午呢?就是太阳越热的时候,你锄下的草越容易被晒干,草死了以后就不会再吸收地下的养分了。然后读到诗的最后一行,才明白,哦,原来每一粒米真的来之不易,让现在的八零后来理解,恐怕别说意境了,就连字面意思都搞不懂。

再如一些经典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山高人为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等,如果没有亲临其境,只是凭空想象,是写不出这么好的诗句,意境更是无从谈起。试想,让现在的人去写”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能写出来吗?现在还有谁会穿个蓑衣,戴个斗笠,下雪天在江边钓鱼?想吃鱼去买吧。还有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也只能是在当时能写出来,现在如果真的乘船下江陵的话,两岸还真的不一定有什么猿声了。山上该开发的开发了,该破坏的破坏了。如果让现代人来写,也是写不出的。因为现在大家去看,这根本就不存在,根本就不存在或没见过的东西,怎么可能写得出呢?就算真的拼凑出来了,也只能算瞎子摸象或者眇人喻日(见苏轼《日喻说》),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亲自体会或领悟到真正的含义的事物或现象,你硬是逼他表达出来,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现代人写诗,意境就不好立了,生搬硬套不行,要想写得好些,还得多阅历,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就是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光读书也是不行的。我也看过不少朋友写的诗,把唐宋诗词的原词或句子,生搬硬套地”嵌”进自己的诗词中,硬是要”制造”出古风的意境,这完全没必要的。如果是真正烂熟于心了,运用自如了,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但前提条件就是一定要真正的理解了,与其生搬硬套,还不如把自己心中所想的意境表达出来,也不用左窃右剽那么辛苦了。

再举一例:看一下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意境多美,但是现在我们只能看,读诗,领会诗中那份清闲的意境,写是写不出的,现在谁会在晚上燃烛了?可能比较偏远的山区都已经有电灯了;有条件的房间装了空调,没条件的也有电风扇了。现在人们的快节奏生活,哪里允许你晚上没事了坐在那里看牛郎织女星,上班下班累得都快找不到北了,你还有空看那东西,就算你看北斗星,都得巴着眼睛找一会,除非你是学天文的。

所以,现在的朋友写诗,前人的意境,如果能够自然地运用到诗里,当然也好,如果是死搬硬套地拼凑,还是没那个必要。因为那不是你的意境,你心里没有那个”意”,何来的”境”。让人读起来很是牵强,有些还很生硬,甚至难以理解。

我偶尔也读到一些诗,读完了还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弄得人家一头雾水。

如果想写得好一点,只有多读,多看,多走,成于行,才能敏于思。连见都没见过的东西,你能想得到吗?就算想借鉴一个前人的意境,但至少你要真正的理解了吃透了才能运用自如,才能融会贯通,才能运用得恰当,写东西的时候,构思起来才会觉得得心应手,组织起来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做到水到渠成,游刃有余。

 

意境,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对社会现象,生活环境的一种直观的感觉,有了感觉之后形成的一种心里的意象或者说印象,在写诗的时候,把这种感觉融合到字里行间。达到一种意识形态下的境界。以此与读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这是我对意境的理解,未必与大家对”意境”的理解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