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清唱英文歌推荐:江涌/美国另类“巧实力”:用腐败信息控制中国官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1:13:07
美国另类“巧实力”:用腐败信息控制中国官员    为列强不断对华进行敲打与讹诈的把柄。

晚清吏治恶性腐败,政以贿成,官以价论,刑以钱免。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就记载,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的奕匡,仅在英商汇丰银行就存储120万两贪腐得来的钱财。英国等西方列强针对奕匡的贪腐进行引诱与要挟,不断进行讹诈,这位庆亲王“以办卖国外交和卖官鬻爵而出名”。


南京政府统治时期显然继承了晚清贪腐遗风,“无官不贪,有吏皆污”。费正清认为,中国国民党的腐败和无能使它彻底丧失人心,可谓“抢尽了资财,失尽了人心”。在孔祥熙担任中央银行总裁及财政部长任内,公开揭露孔祥熙的贪污美金公债案,累计1150余万美元。宋孔两大家族敛取的钱财,基本都存放在美国。掌握国民党政府经济运营大权的宋氏家族,更是借机大发国难财。1983年美国公开了联邦调查局1943年关于中国使用美国贷款的调查报告,其中这样写道:“宋氏家族对中国经济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他们对金钱的欲望更超过对政治的欲望,美国5亿美元贷款中相当一部分已经装入了宋氏家族的腰包。”对国民党政要腐败了如指掌,也是美国能操控国民政府的重要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老百姓真正体验到了“官吏清则海宇平”的古训。随着改革开放,跨国公司把新的科技、管理带进中国的同时,也把很多更新的、更隐蔽的贿赂手段带到了中国。更为复杂的是,跨国公司商业行贿在前,美国情报人员则紧随其后,有时甚至不分彼此,对中国官员实施“钓鱼”腐败。在贪腐官员自认为“神不知、鬼不觉”欣欣然接受跨国贿赂、在海外开设秘密账户的同时,这些官员的资料都进入了美国情报机构的数据库,成为未来、有的甚至就是当下敲打、讹诈中国的把柄。


完美的“洋贿赂”,肆虐的“爱资病”


外资搞“洋腐败”手段之多,下手之狠,对象之准,令人叹为观止。“驻京办”成为中国地方政府“跑部钱进”的据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润滑剂”,在国内强大舆论压力下,中央勒令清理“驻京办”。但是,跨国公司本身(或在华商会)的“跑部钱进”与“润滑活动”则有增无减,在广州、杭州等地开设联谊机构,往往是融会议、休闲、娱乐与购物于一体,免费向相关部门(官员和家属)提供服务与“纪念品”。这只是用来加强联络,此后的出访出游、子女海外读书就业、境外账户等“洋贿赂”蜂拥而至,如此将一些部门整建制、成系列(如“郭京毅窝案”)拖下水,让其制定对跨国公司有利的政策甚至法律。


跨国公司轮番进入中国商业贿赂名单,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据南开大学调查,被调查的一半以上的跨国公司表示,为开拓市场,曾有过商业贿赂行为。国内民间经济分析机构安邦集团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跨国企业在华行贿事件一直呈上升趋势,中国在10年内至少调查了50万件腐败事件,其中64%与国际贸易和外商有关。


外企在中国行贿案件近几年来一直在上升,而且这些“洋腐败”案件相比“土腐败”案件来说,查处难度更大。例如,通过多次关联交易行贿,其复杂程度,即使专业律师或执法机构也会望而却步。破获、揭露“洋腐败”在技术上本身就是一个高难度行为。洋贿赂在华大行其道,中方近乎束手无策。更令人不解的是,美国依据《海外反腐败法》,“揭露”一个又一个跨国企业在华贿赂案件,个个铁证如山,而中方竟然保持沉默;或由涉案当事方辩解“根本没有此事”——哪有做贼的自己承认是贼!如此滑稽戏竟然一演再演。一边是积极布局,有序进攻,而另一边则是闭目塞听,保持沉默。无怪乎业内人士称跨国公司的商业贿赂为“完美贿赂”。


多年来,跨国公司在华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要进一步开放就有进一步开放。民间流传的解释是,中国官员得了“爱资病”。然而,中国官员为何偏偏青睐外资而忽略中资呢?


一是实际需要。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民用技术与管理落后,资金紧缺,外资带来先进的技术、管理,充裕的资金,时髦的理念,使中国“焕然一新”,经济(集中表现为GDP)蒸蒸日上,市场不断繁荣。如此,以一定而适度的“超国民待遇”来吸引“先进的生产力”,可以理解。但是,伴随着中国科技、管理以及居民储蓄水平的提高,外资在中国布局越来越广且越来越深,对中国社会经济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大——控制中国越来越多的行业、垄断核心技术与瓜分主要利润、挤压民族资本的发展空间、大肆进行商业贿赂与偷税漏税、侵犯中国的知识产权、遏制中国的自主创新、影响中国的决策立法等不一而足,中国利用外资的战略正越来越被外资所利用。

二是情感驱使。鸦片战争后一百多年时间里,西方将中国相当一部分“社会精英”给彻底征服了。一些官员对外资、特别是美资媚骨到无以复加地步。例如,2005年Google进入中国,没有营业执照,没有纳税证明,没有银行账户,就开始在中国收钱,逃了四五年的税。此外,有关该公司的“色情门”、“地图门”、“版权门”、“辱华门”等臭不可闻,对抗中国政府、无视中国法律、蔑视中国大众等劣迹斑斑。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与美国情报机构有着紧密合作的美国公司,中国相关部门却以无比大度与无限热情,想方设法,不惜牺牲法律与政策的威严,帮助它成功。然而,傲慢与骄奢的Google,最终业绩还是不好,退出中国内地时反而倒打一耙,狠狠咬了中国一口。这恰如胡士泰等人给中国钢铁行业造成巨大损失一样,都是与中国一些官员对外资娇惯与放纵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是利害关联,这也是最关键的。一位外企业内人士称,初进中国市场时,一般付出的“娱乐费用”约为该项合同涉及金额的5%~7%左右。可是,这个支出比例很快便失灵了。“娱乐费用”改成了“市场费用”,其比例迅速攀升到10%左右,从目前趋势来看还要上升。常人不难想见,引进外资是一个多么收益丰厚的“宏伟事业”。


我们原以为,引进外资是政府部门发展中国经济、促进中国生产力进步的高尚行为。然而,一系列的“洋贿赂”,一个接一个的“官员腐败”,越来越印证一个简单的逻辑——很多官员引进外资的持续巨大热情有着强烈的利己(个人、集团或部门)动机,可谓“无利不起早”。与外商打交道,油水多之又多,风险少之又少。中国市场、也是国际市场一个重要的潜规则——“10%法则”,即项目回扣占总业务额的10%;交易额特别巨大,比如购买美国“两房”债券,也有3%的回扣;等等,这都是国际市场“公开的秘密”。世界银行的报告认为,每年发展中国家进口贸易总金额的5%流向了当地的腐败官员。这只是一部分“固定收益”,此外还有巨大的“额外收益”,就是“洋贿赂”、“完美贿赂”。


于是,以下现象的出现就不足为怪了:有人高唱“在华外资企业就是中资企业”;以不到市场价110的价格就把银行卖给外国人;一大批国有企业为跨国公司“定向破产”;不惜代价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把评级业交给穆迪”;让美国会计师事务所来“补充审计”;剥离所有坏账后,让20%股份获得100%的经营权;西方经济危机时第一要求就是政府采购必须购买国货,2008年中国政府投入四万亿元巨资刺激经济,但很多部门在采购设备时,却优先照顾外企而歧视国货;等等,一系列在国际关系史、世界经济史上闻所未闻的“开放事件”在中国持续上演。

(转自草根网,http:www.caogen.comindex.aspx)   <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