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不敢当番外3:从古代私学的发展看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现象(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1:24:50
#e# 从表2可以看出,两汉时期北方私学发展最盛,这一时期的私学开办者几乎都在北方,人数达到了102人,占总数的73.9%。北方又以山东最多,为41人;河南次之,为37人;再次是陕西,为16人。这三个省都处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从这些数据的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到当时私学发展的事实:山东为孔子儒家私学的诞生和发展基地,人文渊薮,所以涌现的私学开办者人数最多;河南为中原文化的发祥地、华夏文明的中心,故人数与山东相当;陕西尤其是关中地区的西安,为西汉时的京师所在地,故私学开办者数量也很多。

  据《汉书》和《后汉书》记载,当时招收学生千人以上的私学开办者在北方有25人,他们主要集中于河南和山东两省。其中河南有12人,而且张兴和蔡玄两位私学开办者门下著录的学生居然达万人以上;山东有 9人,其中私学开办者牟长门下著录的学生也达万人以上。其他北方各省招收学生达千人的私学开办者,陕西西安地区有吴章和宋登2人,甘肃有张奂1人,山西有郭太1人。

 

 二、汉至宋私学的正规化和制度化发展历程:中国文化重心逐渐由北向南迁移私学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自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朝代的更迭,它也在不断地发展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主要体现为私人讲学活动,从整体上而言还不太具备正规教育机构的特征。汉代私学在经历了秦代的衰微后,开始恢复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比较正规的学校机构:既有较低层次的、面向童蒙的“书馆”,又有较高层次的、面向青少年成人的“经馆”。唐宋及以后时期,私学发展到制度化、正规化的书院阶段,达到了私学的高级形态。这一时期的私学,在教学和组织管理上向近代学校体系迈进,同时表现出很多重要的特点,如教育场所更具规模化、拥有专门的教育辅助设施、教育管理体系规范化、拥有专门的教育经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讲会”制度等等。

  从历史地理的发展来看,由于山高水长的南方地区开化较晚,适宜躲避战乱,故历次大的社会动荡发生后,人们往往向南方逃离;加上南方地区固有的气候温和、江河湖泊众多、适宜于农作物生长等良好的自然条件,一旦拥有较高文化的士人大量迁居于此,加以开发利用,经济便开始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化的重心也就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向南方迁移。

 

 (二)西晋时期私学在南方开始发展:文化重心南移的条件得到增强西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对北方造成极大破坏,北方的百姓纷纷南渡躲避战乱。如徐邈,“属永嘉之乱,遂与乡人臧琨等率子弟并闾里士庶千余家,南渡江,家于京口”。“洛阳倾覆,中州士民避江左者十六七。”在战乱的打击下,西晋王朝的部分贵族官僚大地主也纷纷携带财物、家属及部属逃到江南,他们“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人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岑、丘、何、胡是也。”这些大族握有特权,在江南拥护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这些以族众迁移江南而居者,据《晋书·地理志》载,大多分布在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等省区,这为将来南方地区独特的私学——家族私学的繁盛创造了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官学时兴时废,文化教育的发展大都仰仗私学。据《晋书》记载,两晋时期较有影响的私学开办者有32人,除2人无籍可考外,其余人士的籍贯分布在山东、河南、甘肃、陕西、山西、北京、安徽、河北、四川、浙江等10个省区。具体分布如表3。表3  两晋时期私学开办者籍贯分布省    区人 数百 分 比北方
26人山东82581.2河南515.6甘肃412.5山西412.5陕西39.4河北13.1北京13.1南方
4人浙江26.312.5四川13.1安徽13.1不详 26.36.3总计 32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