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春去疤真的还是假货:《论语与算盘》第一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22:11:03

《论语与算盘》涩泽荣一

《论语与算盘》是由被称为“日本近代化之父”的涩泽荣一的一些演讲选编成书的。书中内容涉猎广泛,包括个人修为、人生理想、道德追求、获取利益、处世信条等方面。所体现的思想主要是打破思想束缚、固本求变、倡导义利合一。

第一章 处世与信条(1)

  《论语》与算盘,远在天边,近在咫尺
如今我们谈论道德,当以圣人孔子的言行为中心,而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一书为影响甚远。
虽然很多人阅读过《论语》一书,但却不知道它与算盘之间有何重要关系。乍一看起来,好像两者毫无瓜葛;其实不是这样的,并且我深信两者的关系非常密切,算盘因为《论语》可打得更精,《论语》也因算盘而得出真正的致富之道,这才是两者息息相通、近在咫尺的关系。
在我七十岁的时候,曾有一位友人作了一本画册送我,内页开头一侧绘有《论语》以及算盘,另一侧绘有一顶大礼帽和日本刀。一天,学者三岛毅先生到访,见了画册就说,很有趣,我是读《论语》的,你是专攻算盘的,现在,手拿算盘的人既然详论《论语》了,我这读《论语》的人,也该好好研究一下算盘了,也好和你一同努力,务必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后来,三岛毅先生写了一篇关于《论语》与算盘的文章,并且列举了很多事实和证据,来说明道理、事实和利益三者的一致性。
我经常认为,人要怀有一种强烈地追求进步的欲望,才能成功。因为空谈理想、爱慕虚荣的人是绝不可能有所作为的。所以我们不宜在争权夺利、飞扬跋扈的政界或军界发展,而实业界是理想的一展身手增进国民生活水平的地方,只有民富,才能国富。
那么,增加财富有什么方法和根源可寻吗?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以仁义道德为本、公平正义为理,只有这样凡事才可能长久。因此,看似没有关联的《论语》与算盘,经过细细研读,使之相辅相成达到一致,才是我们今天的首要任务。
士魂商才
从前,在日本平安时代有个文人兼政治家叫菅原道真,他提倡士魂商才。所谓的士魂商才就是以日本的大和民族精神为本。但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文化发展较早,又有如孔子、孟子这样伟大的圣人先师,人才辈出,在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领先于日本,所以日本人要认真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以培养自己的人才。
中国的文化学问的典籍浩瀚无边,其中又以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为中心。如记述禹、汤、文、武、周公事迹的《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等书籍,据传是孔子编撰而成的,故提及汉学,便是以孔子为中心的学问。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据传是菅原道真最喜欢读的书。相传在应仁天皇的朝代,百济学者王仁曾向朝廷进献《论语》、《千字文》,菅原道真将它抄录后呈献给伊势神庙,这就是现存的菅原版的《论语》。
士魂商才的意义也是如此,人要立足社会、为人处世,一定要具有士道精神,但仅此而无商才的话,在经济上会容易遭受灭亡的打击,所以有士魂还必须有商才。首先是怎样培养士魂呢?书本上固然有很多可以借鉴的东西,但《论语》是最能培养士魂底蕴的根本之道。
至于商才的培养之道,在《论语》中可以充分的学习。
表面上看来,谈论道德的书籍与商才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所谓商才,也是以道德为根本的,欺诈、浮华、轻佻等偏离道德的行为是卖弄小聪明的小人所为,绝称不上真正的商才。因此,商才绝不能背离道德,而且要靠论述道德的《论语》来培养了。社会人际关系复杂多变,当你熟读《论语》回味其内涵的真谛之后,会给你一份收获的惊喜。所以,我一生都在尊崇圣人孔子的教导,将其作为我的人生座右铭。
日本也有很多圣人贤士,其中最擅长军事而又精通处世之道的当数德川家康将军。也正因为深谙处世之道的精妙,他才能将众多的英雄豪杰招至帐下,开创了十五代的霸业,使得德川家族在两百多年间的政权稳固无忧,这实在是太伟大了。

 第一章 处世与信条(2)

  因此,深谙处世之精妙的德川公曾留下很多的训言,其中如《神君遗训》详尽地阐述了他的处世之道。我曾将《神君遗训》与《论语》对比研究,竟有很多观点一致的地方,可见其大部分是出自《论语》。例如遗训中说:人的一生,犹如负重远行,这与出自《论语》中曾子所说的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思想一致。
又如责己莫责人,是出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之意;不及远胜过之,与孔子所谓过犹不及的教诲一致;又如忍之为基,怒之为敌即为克己复礼(《论语·颜渊》)之意;此外,人当有自知之明,如草叶之露,重则坠已,是告诫人要安分守己的意思;另有,常思拥有自由之身,则心生满足之感;心生奢望之欲,回想困顿之时只估胜不估败,必害其身等等,相似的意思均可在《论语》中找到出处。
由此可见,德川家康之所以能成就两百多年的宏图霸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论语》的教诲和影响。
日本国民都认为汉学的教义就是肯定禅让讨伐,这与日本国体不相符合,实在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从孔子的谓尽美矣,又尽善也;谓尽美矣,未尽善也中就可明白,韶乐记述的是尧舜的事情,说的是尧看中舜的贤德,于是让位给舜,因此歌颂此事的音乐也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武乐记述的是西周武王的事情,虽然武王有贤德,但是也不能掩盖其举兵讨伐争夺王位的事实,因此歌颂武王的音乐没有达到尽善的境界。
其实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应该参考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孔子是周代的人,他是不能过于露骨地批评周代的是非,所以只能委婉地尽美而未尽善的表达言语。可惜的是孔子没见过万世一系的日本,也不了解日本的国体,如果孔子生在日本,或游历过日本,见到日本万世一系的国体,他不知道会如何的称赞才对。
世人在谈论孔子的学问之前,最好研究一下孔子的精神;眼光要犀利,宛如能看透纸张一样,只有如此,才能了解孔子的学问的真正意义。
因此,我一直认为,人生在世,为人之道,要避免陷入误区,就要先熟读《论语》。随着世界的进步,当代日本也从欧美传入很多新的学说;但是,这些新学说,在我看来,在东方几千年前早以阐述过的,只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欧美诸国日新月异的进步,值得我们探究,但是请不要忘记,在东方的文化传统中也有不可割舍的瑰宝。
天不罚人
孔子说:获罪于天,无可祷也。这里的到底是什么呢?我相信,天即是天命之意,孔夫子也会认为如此吧!
人生在世,工作、生活,一切都是天命。草木有草木的天命,鸟兽有鸟兽的天命,这种天命本是上苍安排给我们的,如同人类,有人卖酒、有人卖饼。所以,无论是圣人还是贤者,都不得不服从天命的安排。如尧没有办法让其子丹朱继承王位,舜也未能让其子商均继承王位,这都是上天定数的安排,而人力是无法改变的。又比如草木始终是草木,变成鸟兽是不可能的事情;鸟兽就是鸟兽,绝对不可能变成草木。毕竟这都是天命所为,因此人也应该顺从天命,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孔子所说的获罪于天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在说,人如果不合常理的模仿或做出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那结果必然是招来横祸。此时,纵想逃脱责任,但原已做下了不合理的事,遭受报应也是自作自受,所以是无可推卸的责任,这就是无可祷矣的意思。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又有孟子在《万章》篇中所说: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就是说,人要不合常理地模仿或违背大自然规律的行动,就得罪了上天,天不会用什么言语来惩罚人,只是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在无形之中让人感到痛苦,这就是所谓的天谴。人们想尽办法避免遭受天谴,但是无论如何都是逃避不了的。天地万物随着一年四季而变化轮回,这都是天命,当然人也不能例外。

第一章 处世与信条(3)

  孔子在《中庸》的开篇中说:天命之谓性。如果人类尽做违反真理、自然的事情,则必然有因果报应,无法逃避。这就是天命。相反,人如果走上遵循自然规律的大道,不做问心无愧的事情,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天生德于予,桓 其如予何?(《论语·述而》)自会产生信心,从此获得安身立命之本。
观察人物的方法
佐藤一斋先生觉得,根据初次见面的第一印象判断一个人,是最好的观察人的方法。他认为这是不会发生差错的、正确的观察人物的方法。在他所著的《言志录》中有一节所说:在与人初次见面后,观察其面向,对人作出判断,大致是不会错误的。与此相反,经常见面之后的观察,反而可能会考虑过多,容易陷入误区。
因为第一次见面时,没有掺杂过多的感情因素、没有成见,即使对方有所伪装也能察觉出来;随着见面次数增多,则容易受到各种感情、传闻等因素的影响,判断一个人容易摇摆不定,考虑过多的话,就会发生判断错误。
孟子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 焉;胸中不正则眸子 焉。(《孟子·离娄上》)这就是孟子的观察人物的方法。即鉴别一个人,先观察他的眼睛,心术不正的人,眼神游离不定;心地善良的人,眼神自然透彻明亮。用这种方法可判断对方的人格,而且相当准确。仔细观察一个人的眼睛,大抵可知其善恶正邪。
《论语·为政》中说:视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 哉?就是说,无论是重视初次印象的佐藤先生的观察法,还是观察人眼睛的孟子观察法,都是很有效的,运用这两种方法基本上可以正确的判别一个人。但是,想要深入地了解一个人,单凭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遵从孔子的遗训,即上述提到的:视、观、察三种观察法。
视与观在日语中都是看的意思。视是单凭肉眼只看其外表;观是不只外表,还要看其内在,所以不但用肉眼,还要打开心眼。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人物观察法,即要先看人的外在行为表现来判断其善恶,然后进一步了解其内心的真正动机,满足什么样的生活,这样一个完整的人才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如果一个人的目的不纯,即使图有虚表,也不能称为一个正直的人。又如有的人行为没有什么过错,心地也很纯正,内心当中安于生活衣食无忧,但有时也会经不住外来的诱惑,以至于作出为非作歹的事情来。因此,行为、动机、满足度这三者相辅相成,只有都做到才能成为正直的人。
《论语》是万人共同的实用教训
我自明治六年(1873年)辞官投身实业以来,就与《论语》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初为商人之时,想到今后要以锱铢之利来谋生了,我应该有什么抱负才好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起以前读过的《论语》。这是一本教导人修身养性的训言之书。难道不能在《论语》的教诲下来经商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商人用《论语》的处世箴言从事商业活动,一定可以大展宏图。
那时有一位叫做玉乃世履的人,此人后来官至大审院院长。他的书法、文笔都非常优秀,工作为人都很认真,在与众多官员的交往中,我与玉乃私交最好,大家称我们为循吏(认真、守法、热心治理百姓的官吏)。我们同时晋升为副部长一级,并且胸怀大志,希望将来能够做到国务大臣。
当他听到我要辞官从商的消息,痛心不已,并对我进行劝阻。那时我担任井上先生的次官,井上先生因为在管制的问题与内阁意见相左,争吵之后退出政界。当然,我与井上先生的意见一致,但我并不是因为与内阁的意见不一致而辞职的。

 第一章 处世与信条(4)

  当时我认为,日本在政治、教育等方面都有加以改善的必要,但是日本的商业存在很大的弊端,所以我想,要不振兴商业,国家就无法增加财富。因此,在改善其他方面的同时,应该大力振兴商业。当时的日本社会存在从商无需学问,有学问反而妨害商业发展,经商赚来的钱,传不过三代的说法,人们常说第三代是最危险的一代。但是我有可以不屑一顾这种说法的决心,靠真正的学识经商赚钱。
由于突然辞官经商,这背后的动机是我的朋友们所不能理解的,并责备我的不是。他们认为我不久之后,就会升任次长,而后变成国务大臣,本应报效国家,如今却为金钱所惑,想不到你会是这样的人的劝告。其中以玉乃世履最为激烈,但最终还是被我说服了。
而赵普说过半部《论语》助皇帝治国,半部《论语》助自己修身养性。我决定一生信奉《论语》的教诲,赚钱有何卑贱可言?如果轻视金钱,国家又怎么能富强?高官金爵非就那么尊贵了,值得我们尊敬的事业到处都是,当官又不是唯一的道路。我引用《论语》反驳玉乃,这才说服了他。我认为《论语》最堪称完美,所以下定决心在商业上作为终其一生的信条。此事发生在明治六年五月。
从此,我就加倍努力地研读《论语》,我曾向中村敬宇老师请教,也听过信夫恕轩老师的课。最近我常去请教大学里的宇野老师,他主要为孩子教授《论语》,但我也每次必到,并提出很多的问题,获益良多。他的教学方法是逐章讲授,让大家体会讨论,待大家都理解了才开始讲解下一章,虽然进度较慢,但大家确实都充分了解和领悟了其中的内涵,所以他很是受大家欢迎。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听过五个人的《论语》讲解了。因为我不是专业学者,所以有时难免碰到不能深刻理解的地方,例如,《论语·泰伯》中有一句话: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到了今天,我才领悟其深切的真意。
我近来劲头十足地研究《论语》,从中领悟了很多以前似懂非懂的问题。所以,我认为《论语》并不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力,很容易让人理解。只是,很多学者故弄玄虚,把它弄的复杂化了,致使农、工、商阶级的人对其敬而远之。孔子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先师,无论是农民还是市井商人都能向他请教,聆听他的教诲,孔夫子的言论真是实用,而且通俗易懂。
等待时机的来临
作为社会中人,尤其是在青年时代,如果养成逃避竞争的卑微品性,那么他就很难求得进步,同时很难有所作为。毋庸置疑,社会的进步,竞争的存在是必要的,不逃避激烈的竞争,而是参与竞争,同时等待好的时机的到来,这就是我们安身立命不可缺少的准则。
到现在,我面对竞争仍心存抱负,绝不逃避,凡事都努力争取。对这一点我深信不疑。以我个人的经验,年轻人不宜与人计较过多。人生在世,因果必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想要扭转因果的态势,那必是一种徒劳。人生活在社会当中,一定要保持乐观的心态,耐心地等待时机的来临。所以我要劝慰各位,并激励年轻人,一定要积极地争取,同时耐心地等待。
日本当今的现状,有很多的地方是值得我们去努力、去争取,从而加以改变的。尤其是现在的日本仍然有官尊民卑的阶级成见,并且位居官位的人,做错什么事情,都不会受到惩罚。
既使社会上有非议,遭到法律制裁,然后不得不隐藏起来的官员不能说没有,但这样的人与那些为非作歹的官员比较来说,实在是凤毛麟角。为官者的违法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被许可默认,这样说也未必过分。
相反,老百姓的言行稍有不当,便会遭受惩罚。如果所有的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惩罚,那么就不应该有朝野之分,采取双重标准,老百姓与官员应该一视同仁。但可惜日本今日的情况,依然是朝野区别对待。
另外,老百姓即使对国家有很大的贡献,也很难得到政府的认可;可当官员的稍有成绩,马上就得到政府的认可,甚至有奖赏。这正是我极力争取改变的一点,一有机会我就会发出不平的声音,据理力争等待时机。

 第一章 处世与信条(5)

  量才适用
用人者常常觉得,考察一个人的才能,并且合理的配置人才资源,这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而且有时还要受到权势的干涉。如果想要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那必须要量才适用,扶植自己的势力,稳固自己的地位,从而达到步步为营,最终树立起自己的派系。无论政界、还是商业界,任何一个领域都应该展示出霸者的雄威。但这种做法,绝对不是我要效仿的。
通览日本的历史,德川家康绝对是一个把量才适用和权谋发挥到极致的政治家,这也使得他的权势和威望扩大到了极点,无人能出其左右。
他安置了可靠的家臣加强在江户地区的戒备。为了控制箱根的关隘,他把大久保相模守(相当于现今神奈川县长官)安排到小田原。并且把三家嫡系亲属分配到全国的要塞,如用水户家控制东国的门户,如用尾州家据守东海要冲,纪州家做好几内的警备,还把井伊扫部头安置在彦根,镇守平安王城。这样在日本的重要地方都配置了心腹重臣把守,得以巩固德川政权,成就了三百年的霸业。
德川的霸业模式是否适合今日日本的国体,这一点姑且不要妄加评论,但是在人才配置上,在日本古今历史上还没有人能与德川家康匹敌。
我曾很用心地学习德川家康的用人智慧,试图能像他一样对人才和配置做适当的调整。但是我对待同事和朋友都是真心实意的,并没有德川家康那样扩张自己的权势的目的,只是希望能把合适的人才配置到最合适的岗位。在社会中,人尽其才,各有所得,这也是报效国家的必要途径,因此也成就了我的报国之路。这就是我为人处世的信条原则。
利用权势侮辱他人,把他人玩弄于掌心,是我绝对不会做的事情。因为我认为,人是必须要自由的,如果感觉在我管理的区域中施展不开身手,那么奉劝他赶快另寻高就,去适合自己的地方发挥专长。
虽然我有一技之长,有人也愿意屈就在我这里,我绝不会因此而轻视他。因为人生是平等的,必须是保持节制、相互礼让、人施恩于我、我必施恩于人。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相互扶持、相互依存的,戒骄戒躁、以德服人,这才是我的做人原则。
是否与人相争
有人认为,在社会中反对与人斗争,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或者情况下。更有甚者认为有人打了你的右脸,你就要把左脸转过去让他打。那么与人相争到底是否正确?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的意见是,斗争是不应该被绝对禁止的,而且在某些情况下是很有必要的。在社会上有人说我太圆滑了。但我不是想象的那样把避免与人发生争执作为唯一的做人原则,只不过是想要避免无谓的争执而已。
《孟子·告子下》中说: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正如孟子所言,国家要想健全地发展,就必须在工业、商业、文化、技术以及外交等领域保持与其他国家的竞争的必胜信念。不仅仅是国家,就是个人也要时刻保持忧患竞争的意识,拥有必胜的信心,才能获得进步和成功。
能够指导晚辈的前辈,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对待晚辈无微不至、事无巨细地照顾,从不苛刻训斥晚辈。这样的前辈获得了晚辈极大的信赖,受到对待慈母般的仰慕。但是这样的教育晚辈的方式是否最合适呢?这是值得商榷的。
第二种前辈类型与此相反。对待晚辈如同敌人,以挑晚辈的错误为乐,稍有怠慢,就会大发雷霆,直到骂得体无完肤。这样的前辈,往往会受到晚辈的憎恨,而且没有什么威望。这样前辈的教导方式是否适当呢?希望青年一辈要深思熟虑。
纵使晚辈犯了错误,前辈也会极力庇护,其心地是非常善良和诚恳的,这是值得后辈感激的。可是周围尽是这样的前辈,对于晚辈的进取心是很不利的。如果犯了错误,就想到前辈的庇护,长此以往,就会导致晚辈骄傲浮躁的情绪、粗心大意的处事方式,进取之心也大打折扣。

 第一章 处世与信条(6)

  如果遇到第二种类型的前辈,作为晚生下属做任何事情都是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如坐针毡。为了避免前辈上司的苛责,必然是对自身的言行甚为谨慎。而且,这样的前辈还往往会在谩骂中牵扯到晚辈的父母,嘲弄晚辈的过失为乐,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样恶毒的话也挂在嘴边。面对这样的前辈,你的错误,不仅自己弄得难堪,而且连父母长辈的声誉也要受到侮辱。所以,作为晚辈、下属定要发奋努力才是。
大丈夫的试金石
真正的逆境是什么样的呢?我要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通常我们的生活顺畅,国泰民安。但是,像平静的水面会起波澜,空中会起风一样,即使太平盛世,有时也会发生革命和叛乱。与国泰民安相比,社会动乱就是逆境。
我也算是从逆境中过来的人。我出生在动荡不安的明治维新时代,时至今日经过了许多变化。回顾过去,身在那个时代,不管你是贤者,还是能人,都有可能突遭逆境,也有可能时来运转、一帆风顺。当初,我曾支持尊王讨幕、攘夷锁港,后来却成了一桥家的家臣,幕府的臣子。而后又随着民部公子去了法国,回国之时,幕府统治已经结束,采取了君主政体。面对变化,我心有余而力不足,然而我已经尽力,也问心无愧了。
对于社会的动荡变迁,政体革新,还是令我很难适应,真是身处逆境之中了。过去的境遇历历在目,跟我同时代的人会有相同的感觉,毕竟这是社会剧变的结果。人生在世所遇到这样的大风浪是不多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生活中是经常遇到小波澜的,所以身陷逆境的人,要探究缘由,了解是人为的逆境还是自然的逆境,认真分析之后,从而谋求有效的对策。
自然的逆境是大丈夫的试金石,倘若身处逆境,我们应该如何来应对呢?在这里我要坦言相告,我不是神,也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依我自身的经验以及上面所述,身陷自然逆境的人,应先觉悟到这是自己的本分,这是唯一的对策。
遭遇逆境固然困苦,但是焦虑自寻烦恼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只有反省自己,心平气和地去面对。劳而无功,最终被逆境打击,恐怕是无心探究应对之策了。所以,当你处在自然的逆境中,先要采取听由天命的态度,然后要锲而不舍地等待命运,这是上策。
相反,当你陷入了人为的逆境,因为这种逆境多是自身造成的,所以反省自己是上策,并加以改正。社会上的事情大都是人们自身原因造成的,有的人不去追求幸福生活,反而自寻烦恼,以至于陷入逆境。如果你这样做,那是必然不能够过着幸福生活了。
关键是量力而行
时至今日,我的处世方针是以忠恕的思想作为行动指南。古往今来,宗教家、道德家中硕学鸿儒等人才辈出,他们传道立法的根本都是修身养心,此种学问是深不可测的,简单说来就是连吃饭拿筷子这样的小事情都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正因为如此,我待人接物都是以诚意为本的。
孔子说过: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 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其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恰恰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 如也。(《论语·乡党》)以上看似浅显的例子,其实蕴含很多的道德与伦理。
如果能够做到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接下来就是做到认识自己了。社会上有的人过于自信,从而产生了非分之想,只知道一味的冒进,却忘记了遵守本分,产生了想不到的后果。螃蟹挖到洞和自己的壳一样大小,我一直以此为座右铭。大概十年前,有人要我担任财政大臣,也有人要我担任日本银行的总裁,但由于我在明治六年认识到,我一定要在实业界挖个洞进去,现在绝对不能从这个洞里出来,于是就坚定地谢绝了。
孔子说:进吾进也,止吾止也,退吾退也。实际上,人的进退是极为重要的。但只是安于本分,而忘了进取,就什么也干不成。虽有业不成至死不还大功不计小过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说法,不过,也还是不能忘记自己的本分的。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我认为,这是在说人最好在安于本分的情况下进取。

 第一章 处世与信条(7)

  最后,青年们应该注意到的是喜、怒、哀、乐的情绪,不仅是青年人,所有人在处世的时候发生错误,大都是因为没有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的变化。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这就是强调要好好调节喜、怒、哀、乐的重要性。我们饮酒也好,玩乐也好,常常要以不淫不伤为限度。概括而言,我的原则就是诚心诚意,胸怀坦荡,以诚自律,此外别无他物。
得意之时与失意之时
人的祸患大都始于得意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人最容易得意忘形,所以祸患也就趁机而入。为人处世的时候要谨记这一点,得意的时候,不要被暂时的成功而冲昏头脑、戒骄戒躁;失意的时候,千万不要气馁,保持操守、按理行事。
但是,大多数人在得意的时候会采取相反的态度,认为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很自然地对小事情抱有轻蔑和不在乎的态度。其实,无论得意失意,还是大事小事,凡事都要三思而后行,这样才能避免陷入误区。
不管是谁,面对大事,都会全神贯注加以周密的计划。但是遇到小事则相反,总是心不在焉,敷衍了事,这可以说这是一种社会常态。当然,也没有必要过分投入精力在小事情上。大事也有在无需过分担心的情况下得到圆满解决。因此,事无论大小,都不要通过表面,轻率地下决定。小事反而演变成大事,大事却意外地化为小事。总之,事无大小,仔细考虑行事,然后做出相应的处理。
那么应当怎样处理大事呢?在这一点上,也是因人而异的。有人把自己的得失放在其次,把寻求最为妥当的解决办法放在首位。而有的人先要考虑自身的得失,或者考虑用牺牲生命来获得事情的成功。
更有甚者,标榜以自我为中心的,根本没把社会放在眼里。正如面貌各异、人心有别,凡事不可一概而论。如果问我如何考虑,我会这样回答,首先要考虑的事情是如何做才能合乎常理。
其次,应该考虑以合乎道理的方法去做的话,对国家、社会是否有利。然后,看对自己是否有利,纵使对自己无利可图,但它合乎道理,对国家、社会等大局有利,我也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牺牲小我而在所不惜。
所以,我认为考虑事情,应先注重是非得失,是否合乎常理,三思而后行,这才是最适合的方法。但考虑的时候,一定要心思缜密,不可以莽撞行事,有悖常理就立刻放弃。因为即使看上去符合常理,也有可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有悖常理也有可能恩泽后世。仓促判断事物的是非曲直是不可取的。万一处理不当,那先前所有的苦心经营都将化为乌有。
遇到小事,人们往往不加思索随意决定,这种习惯是非常不好的。因为小事有可能是大事的先兆,轻视小事,没想到却在日后惹出更大的问题来。还有的小事逐渐向坏事演变,最终也使人变成坏人。也有从小事做起,逐渐向好事演变,最终收获一个人或一家人的幸福。这皆是积小成大的结果。
冷漠傲慢、我行我素等行为,也会逐渐演变,由小而大,累积到一定程度,如果他是政治家,就会导致政治腐败;如果他是实业家,就会导致业绩萎靡;如果他是教育家,就会导致误人子弟。所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小事未必小,社会上动辄对大事小事加以严格区分,那不是君子所为。事无论大小,都应该以相应的态度和原则加以处理。
此外,我还要强调一点,切忌不可以得意忘形。古人有句至理名言:名成穷苦日,事败得意时。人身处困难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都把它当作首要任务来处理,成名者多是有这样的觉悟。在社会上的成功人士都有克服困难、艰苦卓绝的耐力,这是成大事的人所特有的品质。
因在得意时小事都会被忽略,未能作出适当的处理,有一种天下之事都不在我的眼里的意思,所以在得意的时候就有了失意的征兆。如此这样就会因小而失大。这与小事也会演变成大事是一个道理。
  总之,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得意忘形,事情不分大小,都要用相同的态度去面对。就像水户黄门光国公在壁书上的名言警句:小事要小心,大事不要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