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奴第二季百度云2017:让说谎者无从遁形的问话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1:40:53
让说谎者无从遁形的问话术
作者:李柏曼
李是人类行为和人际关系领域中受到国际公认的专家,能在与人对话间轻易的看穿每个人隐藏在话语背后的秘密和真相,他甚至多次在现场直播节目上和资深测谎专家面对面进行PK赛,每次都击败测谎专家赢得胜利。在本书中所介绍的这些技巧被FBI、美国军方和《财星》五百大公司所广泛应用。
所有职场人都必修的一门课──看穿别人心里不愿明白说出的想法!
无论是客户、同事、上司、好友,甚至恋爱对象,谁站在你这边?
谁会全力给你支持?谁又是你最应该提防的人?你要如何一语辨别他们的真心?
是敌是友,听他一句话马上就知道!问对一个问题,任何人都无所遁形!
◎老板称赞你的话,是打从心底认同你吗?
◎眼前跟你推销的业务员或理专,他们的建议真的可信吗?
◎第一次约会后,对方传来的简讯要如何解读?
如何在真真假假的谈话中,迅速获得最多信息,避免他人占你便宜。谁在说谎?这建议可信吗?老板打从心底认同你吗?让FBI和美国军方资深顾问教你看破话语背后的真实意义,如何在短短几分钟内,不论处于何种状况,面对什么样的人,都能快速掌握真相,居于上风。
每当你直觉有事发生:例如正值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偷吸毒、公司员工偷东西,或者朋友对你不忠等情形时,不妨使用以下技巧找出他或她,背后究竟藏有什么秘密,或者什么心事。
这项技巧能让你在几分钟内发现谁在说谎,这里提到的「读心术」技巧比较特别的是采用一种崭新的方法──口说。你问对方一个问题,目的不是将责任归咎于他,而是要暗示一种状况,然后藉由对方的回答,进而推测其有否隐瞒。
有位业务经理认为,底下的业务人员有人偷公司的办公用品。「妳是不是一直从公司偷东西?」假如直接用这样的话问员工,那么对方会马上心生戒备,几乎不可能从她口中听到实情。假如她是清白的,当然,她会马上告诉经理她没有偷东西;但如果是她偷的,她很可能会撒谎,说她没有从办公室偷走任何东西。若经理换一种不具威胁性的说话方式,象是「洁儿,不知妳能否帮我个忙?我最近发现,业务部有人一直把办公室的用品拿回家,不知如何能遏止这种行为,妳有什么想法吗?」接下来,经理就可以观察她的反应。
如果她是无辜的,她会很乐意提供意见,并因经理询问她的想法而感到开心;倘若她不是清白的,很可能会表现出不自在的样子,并向经理强调本身绝对不会有偷窃举止。原因可想而知,除非因为罪恶感使然,不然实在没有理由让自己和偷窃行为牵扯在一起!
特别留意某信息,必有内情
假如你认为某人认识谁或知道某事的话,「呼叫波贝医生」(编按:Paging Dr. Bombay,这是美国戏剧《神仙家庭》中的一句著名台词,波贝医生是剧中巫医的角色。)的技巧就可以派上用场。这项技巧是基于一种心理学原理:一个人对于未知的人、事、物,注意程度应是相同的。简单来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听过佛来特、彼得或马文这三个名字,那么他对这三个人的兴趣度应该会相同;倘若状况不是这样的话,很自然的,他会对自己熟悉的那个名字最感兴趣。假设他只听过马文这名字,那么当对方提到马文时,比起听到另外两个名字,他会显得较感兴趣许多。
这项技巧运用的原理,就是人对于所有未知选项的态度会一样,当他或她的兴趣偏向一方时,就表示这个人对某些信息有所意识,只是没有让你知道罢了。
人事部经理认为吉米有离开公司的打算,并带走公司的客户名单,他甚至怀疑,吉米已经跟竞争对手公司的老板布莱克先生碰过面。
所以,经理请吉米先坐下,然后在桌上随意的摆了三个资料夹,上面分别标示「布莱克先生」、「葛林先生」和「布鲁先生」。假如吉米已经见过,或打算要见布莱克,那他目光停留在布莱克先生资料夹上的时间会相对较久。然后,他可能会试着将眼神从资料夹上移开,流露出无意识或不稳定的神情。
另一种使用这项技巧的方式,就是单纯讨论状况,然后察看他的注意力放在哪里。
无辜者较不在意被冒犯
这项技巧的关键不是在控诉,而是在告知,透过目标对象的回应来判断他是否有所隐瞒。然后,再从他提供的新讯息来探究思维模式。
比方说,宝琳最近刚去做例行性健康检查,医生拿到验血报告后打电话告诉她,她得了疱疹。宝琳回想了一下最近的性伴侣,她确定传染疱疹给她的人,不是迈可就是皓伟。若直接问这两位「嫌疑犯」,是否在知情的状况下把疱疹传染给她,得到的答案很有可能都是否定的。以下是她的做法:
宝琳分别打电话给这两位男子闲话家常,并且告诉他们自己得了疱疹。从这两人闻讯后的反应,宝琳就可以知道谁才是真正的「罪犯」。
迈可:「别以为是我,不是我传染给你的!我是清白的。」
皓伟:「妳说妳怎样?妳感染疱疹多久了?妳可能还传染给我!我真不敢相信,妳确定吗?」
谁最有可能是真正的「罪犯」?如果你猜迈可,那你就答对了。听到宝琳得到这无法治愈,又容易传染的性病后,迈可马上为自己辩驳,认为宝琳是在怪罪他把疱疹传染给她。他并没有显露出对自己健康的关切,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感染,所以他只是极力撇清,试图说服宝琳相信他的清白。
相反的,皓伟则是先假设宝琳打电话来的目的,是为了要告诉他,自己可能传染病毒给他了。因为他在乎自己的健康,所以才会生气。
简单来说,真正犯错的一方面对指责时,通常会采防御姿态,而无辜的一方则较不会在乎受到冒犯。
安排「共犯」让嫌犯现身
当危险性高时,不论对方多会演,「恐惧」是一个判断对方是否有所隐瞒的绝佳方法。使用这项技巧的方法是,先找一位「共犯」与你合作,再告诉你怀疑的对象,他和这位「共犯」现在都是嫌疑犯,然后你将犯罪者「贴上」一个令人害怕的标签。接着,观察目标对象的行为。如果怀疑对象与你的「共犯」互动时显得有所顾虑,那么他很有可能是无辜的。
一位警官将两位嫌疑犯带到牢房,然后说:「好,我们现在知道你们当中一人有罪,案发现场的血液告诉我们行凶者患有C型肝炎。」现在,当你的「共犯」手上一边流着血,一边靠近你的目标对象时,若他无罪,那么他就会将身体移开,并且保持警戒,因为他知道另外一位才是真正的犯人。
相反的,若他有罪,那么他没有理由在乎另外一个人是否有肝炎。因为他知道自己就是犯案者,所以有肝炎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以第一人称表示,更显认同
你是否曾经跟某人开会,却发现你就是无法猜透她的想法?或者你朋友有过不寻常的经历,却始终不愿告诉你,她对此事件的看法?当你向同事解释一项新策略,他不发一语,那么他到底在想些什么?
代名词的使用,有时可以有趣的反映出一个人的真实想法或感觉。「陈述内容分析」(Statement Content Analysis),是用来检视如「我」和「我们」等代名词使用的方法。比方说,一般遭受绑架、性侵或其他暴力犯罪的受害者,在提及罪犯和自己的时候,不太会说出「我们」这种复数字眼。在描述犯罪过程时,受害者通常会使用「我」来指自己,然后用「他」或「她」来指罪犯。一般人只有在涉及较亲密的心理层面时,才会使用「我们」这个代名词,而这在犯罪案当中并非常见的情形。
一位朋友正在告诉你关于昨晚她与男友约会的事情。她在叙述中接二连三的使用「我们」这个字眼:「我们约十点到夜店……,然后喝了点酒……,我们跟他的一些朋友碰面……,」然后,叙述口吻最后变成「他带我回家。」你可以大胆猜测这对情侣当时可能发生一些争执,因为她改用较不亲密的口吻来描述。若她是用「我们开车回家」、「我们回家」,或者「我们离开」这类措辞,那么约会顺利结束的机率就比较大。
这项心理学原理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比方说,当一个人表现得很有自信,对于自己说的话也很投入时,他就比较有可能会使用「我」或「我们」这类代名词。当人们感受没有那么强烈时,自然会在评论的过程中,把无形距离拉远,避免以「我」或「我们」来讲述句子。
当你问你的老板,看她对你的新构想有什么看法,若她的回应是:「我喜欢」,那么这很可能就是她真正的想法;倘若她的回答是:「这不错」或「你做得很好」,她未以第一人称表示想法,那么她对自己所说的话,可能就不是百分之百的认同了。
利用事物的关连性套答案
如果你问某人,他认为自己是个诚实的人吗?他可能眼也不眨的对你说谎,回答「是」。然而当你问他,是否认为大部分的人都诚实的时候,他就可以随心所欲的回答,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必害怕你对他有负面的看法。
如此就可以知道他真正的想法吗?恐怕并不尽然。
问题设计得是否透明,显然在此是个重要考量点,基本上,你会希望对方不知道你真正想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利用事物间彼此的关连性,在不引起对方怀疑的状况下,查探他的真实感觉。在数学中,所谓的等式递移属性是这样解释的:如果A等于B,B又等于C,那么A就等于C。
一名辩护律师想要知道,眼前的这位审案法官是否赞成死刑,如果他不能直接询问,又或者问了也无从得知答案是否可靠,那么他可以利用一项具有关连性的事实:统计上来说,赞成死刑的人通常反对枪械管制。现在,他只要单单问法官,看她是否赞成枪械管制就可以知道答案。若他还是认为这个问题太过透明,那么他可以进一步询问其他相关问题,例如:「妳是否认为枪械制造商应该为其产品的误用和滥用问题负责?」依此他可以推论,支持枪械管制的人比起反对者,较信任枪械制造商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