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海瑞传朗读节奏:老上海的痕迹(三十二,徳善堂是谁家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22:54:52

【长篇纪实】

老上海的痕迹

三十二,徳善堂是谁家的?

从沈家大院出来路过万裕街,北段已经拆得不能入目,在这七零八落的废墟中看到了一座孤零零的大房子,是万裕街36号。由于结构精巧,规模很大引起了我的注意。

万裕街36号

 

门面很大,从结构来看属于一百年前至二百年之间,典型的中西式结合的风格。三层,顶上有很漂亮的大晒台。

引人注目


这是谁家的大院,看来已经无法查考。有幸在正面的墙脚下,有一块奠基石碑,赶紧过去一看,原来是徳善堂的。

原来是徳善堂

 

徳善堂谢家!这是什么人家,当时肯定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地方,回去查吧!但是还得赶紧拍,不然机会将错过。

好漂亮的门楼


这个门楼气派而精致,雕刻具有一百年前的一统风范,就是更细致。

宝树传家

 

“宝树传家”这是什么意思,懂行的人肯定知道。回来以后我查了很多资料,叫堂的有很多种;住家的有世春堂、宜稼堂,卖药的有童涵春堂,卖洋货的有振华堂,面业的有均德堂,卖米麦杂粮的有仁谷堂,棉花业的有嘉谷堂······等等,数也数不过来就是没有徳善堂,好不容易有了线索,等于又断了。

据记载在万裕街这一段应该多的是棉布,木材,盐和沙船,门面朝东是不是和沈家大院一样,面向大海搞沙船的,只是猜想,也是一条线索。不管怎样,徳善堂是肯定的,就要拆了,等查到资料已经拆了,那不是白费劲吗!我们进去吧,看看有什么好东西值得留下。如果真有好东西也不虚此行。

雕花的门

 

这种雕花的门在里面是无所谓的,看来里面有好东西。

出来了一位还住在这里的中年人,真的有缘,我们很谈得来,可惜的是他也不知道这房子的来历,只是从小就住在这里,现在就得搬家了。他不但同意我拍照,还给我做向导,太好了。

很精致啊!


美妙到处有

 

这些雕刻看上去已经很好了,但是那位主人告诉我这根本不算什么,好东西里面到处都有,可惜很大的拆字已经写在住家的窗上。

拆字当头

 

站在天井里向上看是什么味道?

天井


结构没有沈家大院的好,但是保护得比沈家大院好,很完整,很新。

原汁原味

 

进这过道,这家住户信教,门上贴着十字架。这就是过日子,原汁原味,老房子、老门、老人家,就是老上海的痕迹嘛!我这个人和过去有一点不一样了,自从写了老上海的痕迹以来,对老东西好像一看到就敏感、就伤感。

奇妙的楼梯

 

上楼梯吧!在沈家大院我就知道,楼梯往往有很多精华所在。房间里,人们居住了以后改造换代,就面目俱非。而楼梯是公家的,没人去改造,原来模样不会变。

扶手


精致到家

 

这些雕刻说实在的;精致程度比沈家大院好。这些都是中式的,但是结构中原来就有抽水马桶,这在老房子里是不多见的,这就是中西结合的范例。

处处是宝

 

里面曲曲弯弯,像是迷宫,人们都走了,门也关了,我们还是到它的后面去看看。

进深很深

 

门面是三开间,侧面看进深却很深,像是三幢房子连起来的,最后还有一个露天大晒台,与前面的一个相互呼应,从规模和气派来看是很大的,这家人有大生意。

墙基下也有一块基石,在第一幢与第二幢之间;我发现了一个新问题;

基石

 

前面是徳善堂谢家的,后面二幢是陈新记。我推想;可能第一幢是谢家建的徳善堂,后来陈家接手,再造了二幢;这是最大的可能,也是寻找资料的线索。

窗雕

 

侧面的立面上还有很多东西可以看;

山墙雕

 

怎么,很不错嘛!

后晒台

 

后晒台也很大,一样的结构,下面的墙门雕与前面的大墙门一模一样,这就说明后来陈家吃下了这房子应该是成立的,它们不是各管各的。

这一集不是很长,因为目前找不到它的出处,但是马上就要拆了,不把它记录下来就会成为一个谜。一方面我根据线索慢慢找,找到后补上。另一方面一旦今后真有人要这幢楼的资料时,那真是功德无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