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定钊:洪江宗教与古商城的历史渊源及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6:25:13

洪江宗教与古商城的历史渊源及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

历史, 渊源, 商城, 宗教, 洪江 洪 江历史悠久。夏为古荆之地,周末隶属于楚,秦为黔中郡地,汉为武陵郡镡成县,唐朝改辖龙标县属。洪江三面环水,汇聚了沅江、巫水、无水三条河流。洪江古商 城的兴起,得益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地处西南门户,上有沅水接贵州,下入洞庭湖及长江主要水系,又有巫水、无水辐射周边省县境,形成了过去以江河水运交通 为主的物质集散地,洪江古商城因此应运而生。战国时期,民间就有“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门市”的说法。据民俗学家考证,“海上丝绸之路”(秦 汉以前)就是从古黔中(今洪江)起航,通过水陆联运,经川、湘、黔、滇、印度而到达西域各国的。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至5世纪的印度,在西汉时期传入中国,分为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佛教与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尤 其是儒家思想中的人伦道德观念)经过两千多年的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宗教。隋唐之后,中外交流频繁,佛教在中国步入鼎盛时期。道教是中 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派别,迄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它以《书经》原始思想的体系,采集《易经》系统的天道观念,加入杂家学说与民间的传说信仰,构成神秘性 的宗教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学、医药、建筑等方面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摘引自《我国宗教的历史及现状》,中央文献出版社)。

而洪江的宗教活动, 可追溯到的早在北宋哲宗皇帝元佑三年(1088年),在嵩云山建庵而始(洪江市志),而佛教却迟在大约明朝万历四年(1576年)才传入湘西洪江。其间近 500年,历经无数次战乱、饥荒、洪水、大火和灾后重建,原本信奉本土宗教的嵩云寺终于全面接纳了佛教的思想衣钵,畈依于汉语系佛教,后更名为大兴禅寺。

明末清初,洪江的佛教、道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庙宇恢宏,教徒如云。在中南、西南各邻近省县盛名远扬。如洪江岩码头的大佛寺,为嵩云山慧海和尚之徒孙野云和尚在明朝万历四十二年修建,由34根40公分 粗11.5米高的大柱构筑,殿堂高大宏伟,迄今为止在国内和东南亚的寺庙大堂建筑中扔屈指可数,大堂上供奉的释迦牟尼和观音佛像高7.3米,高大慈祥,金 碧辉煌,堪称江南第一大佛。大兴禅寺的居丛林(僧尼云游修行的聚集之地),更是名扬江南两岸——此时的大兴禅寺拥有“三大庄园”,“左至白马坪,右至羊古 桥,上至大洪坡,下至鲤鱼塘,纵横十几里,……田土万担,山林千亩,高僧辈出。”(摘引自大兴禅寺《大兴禅寺简介》)——成为云游四方学禅修行的信徒们过 长江之后“必欲去之而面禅”的向往之地。

在佛、道教盛行的旧时代,至明末清初伊始,洪江宗教开始了逾300余年的绚烂辉煌的历史,与洪江古商城的日益彪榜隆盛交相辉映,如枝艳比花红,似楣豹衬檐龙,在这个不起眼的湘西边陲小城的史册上,留下了几许让后人扼腕慨叹的浓墨重彩的篇章!

弹指一挥间,百数年过去,历史如过眼云烟。如今,古商城的开发与洪江的宗教又有什么关系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一边查阅洪江的史书典籍,一边遍访洪江的寺庙庵堂,名僧高人,寻找它们之间看似径渭分明天俗两界,却万褛千丝水乳交融的微妙联系。

(一) 洪江佛、道教的极大发展得益于古商城的日益兴盛
翻阅洪江历史和洪江几大寺院的史籍,不难发现,洪江宗教的发展与古洪江的兴衰起落几乎完全同步。佛教自隋唐以后在中国广泛流传,本土宗教道教的影响和势力 日益缩小。佛教在湘中、湘北和周边省县境浸润数百年,而湘西洪江却一直被本土的道教占据,直到明末。此前的古洪江,人口不过数千,多为当地苗、瑶、侗等少 数民族人口,只是湘西南的一个集市,故历称洪江铺,洪江岩,洪江寨,洪江市,都缘于此。

明末清初,早期资本主义如手工业,织造,船运开始大发展,洪江的水运交通枢纽优势得以体现,许多汉人商贾大量涌入洪江,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人口爆增为4万 余人,各地商人纷纷修建自己的码头和同乡会馆,光船运码头就有28个,如柴码头,高码头,左家码头,江西码头等。据史料记载,到清末时,洪江有60余座 宫、殿、祠、寺、庙、院、堂、庵,17家报社,23个钱庄,34所学堂,48个戏台,50多家妓院,60家烟馆,150余家酒客栈。沅巫二水上波浪翻滚, “大船帆帜相接,木排桡桡相连”。乾隆1751年的史料记:“洪江……列肆如云,川楚之丹砂、白蜡,洪白之胶油,木材之坚美,乘流下洞庭,接长江而济吴 越,连帆大舳衔尾而上,……南连桂林,西趋滇黔,利市三倍……地窄人众,至劈山湮谷,连屋层楼,栉比而居,俨然西南一都会”。民国9年(1920年)长沙大公报载:“汉口讯,洪江为内河上游第一大镇……裕通祥、义孚康、久大庄等大银号,汇兑遍全国,每一比期(半个月)与汉口汇兑总在数十万元。”

古商城的崛起和日益兴盛,极大地带动了本土宗教的发展。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洪江大佛寺的两大谜。一是大佛寺闹市建寺之谜,二是近百年后重建工程的极度奢侈 和宏大豪华之谜。因数次战乱、大火,有关资料史籍大半尽毁,至今流传下来的多是口口相传,并且有多种不同说法。我们找到了一些文字记载,但都是后来的追 述,难辨史实真伪。于是,我们只能从不同版本的资料中去寻觅和考证最契应历史真相的解释。

一般寺庙庵堂建址,多选于远离闹市的僻山静林。一是便于出家人在幽静之处修身养性,学经悟法,“戒除尘世之尘念,验体我佛之高远”;二是使信徒们在长途跋 涉的膜拜中察体“肉身凡世之痛苦,佛法清净之乐土”。如大兴禅寺建于嵩云山中,大树参天,云雾萦绕,朝闻兽鸣,夜听松涛。天柱峰寺远离市区十余里,临河倚 峰,上山不易。更远的是弥岩尖的道教密云观,崎岖陡峭无比,一条羊肠小道连爬三座山峰,一览众山小,为洪江最高峰,寺院山门直插云霄,甚为巍峨壮观。这种 现象十分普遍,无论本地或省外,乃至国内、东南亚,鲜有将寺庙建于街埠闹市之中的。然而,十分奇怪的是,大佛寺却是一开始就建于古商城繁华喧嚣之处!—— 怪哉?

据洪江地方志载:佛教传入本地始自明朝万历四年(1576年),以来自衡山的慧海和尚发起建造大佛寺庙为标志。但据大兴禅寺僧侣相传,此前已有郝姓无意法 师在嵩云庵(大兴禅寺前身)讲经说法多年,然不成气候。到慧海法师来洪时,洪江已初具“商城大镇”规模,大量外地汉人涌入,外省人有江西、安徽、福建、贵 州等,本省人人口以宝庆(邵阳)、 湘乡、辰溪、沅陵人为多,洪江成了他们发财的淘金宝地。此时已出现了同乡会馆,行业会馆,同乡祠堂等,佛教在汉人中的影响亦随之带入本地,故慧海和尚只 “化缘游说数月,得善款上万两,油号木行所捐十之八九”。这些外地人惧畏洪江“坡陡山高”“拜佛不易”,最早提出了将寺庙建于市井的要求,这自然遭到慧海 师徒的断然拒绝。当时这些最有势力的油号和木行商贾即以撤资相要挟。慧海和尚不为所动,称“纵使香油也成殿”,决心积攒香油钱也要建成寺院。不久,一些行 业公会的老板们聚集一起到嵩云庵,向慧海法师道歉,提出将寺庙建于稍远一点的岩码头街道(洪江明末时最繁华的是现巫水路沿河一条街,即现今大桥头至影剧院 一线,清朝中后期古商城重点才移至现沅江路一带),并“增捐银钱数万,专辟佛事码头,利船登岸拜佛”。于是,就有了大佛寺码头。“商贾大行慈心让地,遂使 码头正对大佛寺”,在犁头嘴至炮步桥的十数个油号、木行、大烟等商家的专用船运码头之中,大佛寺码头硬是挤出了一块黄金地皮,使码头正对着大佛寺,且码头“最是宽绰气派”,全部用“长三至四米”的条石砌成,是当时最有实力的江西码头的“宽有两倍有余”。

以上史料多为口述,文字材料不全,但口径基本一致,可见基本属实。可以想见,洪江古商城的发展确实带动了本地宗教的兴旺繁荣,此为事例一。

清康熙七年(1668年),慧海法师之徒孙野云法师筹备重建被大火焚毁的大佛寺。此时的洪江古商城已步入鼎盛时期:“……烟火万家,商贾骈集,货财辐辏, 万屋鳞次,帆墙云聚”,十大同乡同业会馆正在形成(共有48家会馆),巨商大贾“富可比汉口、南京巨富”。仅洪江特产“洪油”(桐油)一项,一年便可输出 20万担(合700万公斤)。故野云和尚登高一呼,响应者众。所募银两“远逾数倍”,重建寺院规模一再扩大,因“资本太过充足,匠师几番更迭”,“商馆竟 相争捐,一比财势高下,亦争佛光脸面,显为地方名流”。

重建后的大佛寺“庙宇之宏大,乃东南亚之最”。占地1100平方米,建筑面积860多平方米,“殿高三楼有余,大堂之高之阔,海内罕见”。此时大佛寺一带 演变为古商城之中心,最繁华的一条街,后面是一甲巷等商贾巨富的深宅大院。后有汉口、长沙报称:“不愧湘西重镇,财帛盛溢,寺庙辉煌,非一般可比”,“大 佛高逾7米,身之宏伟,名扬长江两岸,至过往船客商贾人等,无不登岸慕拜,香客无数。”

可以说,洪江古商城的兴盛成就了大佛寺的辉煌,而大佛寺也为古商城博得了“繁荣昌盛,安宁祥和”之人伦道德的光芒。二者相辅相成,使洪江的名声远播四方。 大佛寺也一举成为江南最大的居士林所在地之一,与衡山分会齐名(未出家剃度的信徒们修行聚集之地),直接隶属上海佛教居士林总林,而周围各县境的居士林皆归大佛寺分会管辖。可见,当时的大佛寺是何等风光!也极大地提升和彰显了洪江这个边远小城的地位。

但是,作为湘西南佛教居丛林分会所在(僧尼云游修行的聚集之地),大兴禅寺的地位应远在大佛寺之上。但偏偏历朝历代,数百年间屡次灾后重建,大兴禅寺的殿 堂总是比不过大佛寺的宏大豪华,大佛的金身也总是比不过大佛寺的伟岸辉煌。个中缘由,不难理解,屹立于闹市的大佛寺简直就是古商城的脸面,也是那些慷慨乐 施的巨贾富商们的脸面。宗教与地方经济的荣辱与共,由此可见一斑。

再说由嵩云庵演变而来的大兴禅寺,其命运亦与古商城亦步亦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建庵以来,由庵而寺,400余年间遭遇数次大火,有史料可查的是清道光 17年(1837年)正月初七的一次大火:“香客焚纸,引帛而起……大雄宝殿尽毁”,殿后松林“顿成焦土,绵延数里”。“引浆抬水者人山人海,然无以覆 灭”,“……善男信女呦哭之声,撼天动地”。
此时已是清朝后期,洪江十大会馆风声水起,财势雄厚。遂出资重建大兴禅寺,大兴禅寺从此更名至今。 1921年,寺院再遭大火,两殿一堂尽毁,又是十大会馆援资重建,恢复了原貌。为答谢十大会馆的资助,大兴禅寺居丛林竟然将此神圣之林(僧尼云游修行的聚 集之地)更名为“十方丛林”。洪江宗教与古商城的深厚渊源,此为又一佐证。

洪江历经战乱,饥荒,匪患,每一次都对古商城造成沉重打击,也使宗教各派创伤累累,“劫后余生,几度湮灭”。古代有陈友龙踞洪抗清(清顺治5年,1649 年),陈友龙战死,洪江“廛市为墟,商旅皆散”。古语中“廛”意为平民房屋,“市”为商业街市,——刚刚繁荣起来的洪江古商城几乎夷为一片废墟,焚毁房屋 无数,经济一蹶不振。近代及民国初年又有数次兵变于洪:“……强令商贾捐资军需,征用货船民夫”,甚有“激战沅水两岸,……夜袭码头,……街肆枪声不 断。”

民国14年,湘军以旅之兵力与滇军一个师大战洪江,双方反复多次争夺城池街道,“持续多日,惨烈异常。”“……沿岸木屋,弹痕累累。”“百姓四散逃命,然 流弹无情,横尸街头达数十人。”“……败兵弃走,焚毁大小船只无数。”洪江周边许多寺庙也被连累,“僧人避祸,遂入深山,逾一月兵走乃出”。事 后,1925年的《洪江日报》载:“僧人六成失踪未归,四成寺庙空无主持,难以为继。”长沙报载:“洪江……重创累深,商业肃杀,……商肆水运恢复,尚需 时日。”

可以说,洪江古商城的兴衰,也就是洪江宗教的兴衰史。


(二)宗教是洪江古商城之人伦环境、商业环境的重要道德支撑和道德底线

1、不能笼统地判定宗教全盘都是迷信

人类对于宇宙世界与人类的起源,无论古今中外,都充满了好奇和疑惑,都有解读的强烈欲望——于是在人类漫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便有了宗教、哲学的创立。对于自然之谜,人生之谜,宇宙之谜,各自构成一套理论的体系,产生了有神论、有因无因、唯心唯物等等许多理论。而宗教把对神的信仰作为宗教思想的核心:“上帝鬼神……主宰一切,全知全能,赏善罚恶”。
自 春秋末期孔子及其儒家思想诞生以来,已经有2500余年,中华民族深受其熏陶和影响。以“仁、义、礼、节”为根本的儒家思想文化,摈弃其糟箔和腐朽,其中 的人伦道德的思想,至今仍闪耀着灿烂的光芒,那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几乎无法企及的精神境界!如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 礼则绞。君于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谕。”这段话,是孔子在教导人们如何做人。仁义为友,道德为师:“予人以善,还人以仁”,调整个人与他 人、宗族、群体的关系,由此形成一种良好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然而,到了近代,儒家思想在中国却渐渐退缩于各种宗教的侵蚀,丧失了地位。为什么呢?

中国自明清以来就有“儒、佛、道”三教合一之说。佛、道教几乎全盘吸收了儒家思想中仁义道德的哲学思想,加以宗教化、程式化、形式化,如进香、诵经、参禅 等祈祷仪式,在外在行为上加以体现。然佛、道皆可自成一教,而儒则不能称之为教。首先孔子不信鬼神,试问世上哪个宗教不信仰神,不说神是“万能的、无所不 在的”?中国人始终都不承认有过‘儒教’。而儒家思想也无法用程式化的行为表现出来,似乎只成为了读书人自我道德圆满的一种形而上的自我修炼方式。

其次是儒家在中国没有教主,没有完整的宗教体系、思想、教义、教规;最重要的是儒家没有忠实的信徒,也没有经常的祈祷仪式。故此,“阳春白雪”高高在上的 过于理想主义的儒家思想与平民大众渐行渐远,逐渐走向了没落。宗教便担当起了对“最广大的人众”的道德教化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虽然宗教理论中有许 多如鬼神论等唯心主义的腐朽迷信思想,但也有真善美的积极因素,宗教对于近现代中国“净化道德、和谐社会”的巨大贡献,是不能否认和抹杀的。

2、洪江宗教是洪江古商城发展的推动者和道德救赎者

洪江是一个“移民”集聚的古城,外来人口十之八九,从周边各省县境汇聚而来。地域不同,姓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风俗习惯各异,繁杂庞乱。以名称为例:洪 江以水运贸易发端,沿岸码头接踵相邻,外籍商人很早便修建自己的专用码头,著名的如江西码头,川陕码头,贵州码头,宋家码头等,均以同乡、同省等名义而 建。为维护同乡利益,联络族谊之情,又兴建同乡祠堂、同乡会馆,如衡州馆、徽州馆、福建馆、辰沅馆……等。人口来源的多域性,使古洪江各色人等的宗教信仰 也千差万别:江西人拜佛,建万寿宫,福建人信妈祖,建天后宫,贵州人向扬令公叩头,修飞山宫,宝庆人建太平宫,七属会馆设关圣宫……

然而,最具影响力的、超越这一切地域性信仰而被所有人众所能接受的,只有一种宗教,那就是佛教。这与当时整个中华民族从儒家思想到道教体系,再到佛教的跨 越过渡是十分契合的。商人惟利是图,竞争激烈,往往得罪同行,一旦破产,万念俱灰。这与做人的原则“与人为善,予人以仁”产生了根本的矛盾。而在佛教的解 读下,是可以消解的:“与人为善,四大皆空,是已既是,无已不争……”


民国21年(1932年),湘南大旱,米价暴涨几十倍。饥民大量涌入“富裕”的洪江。各教派奔走呼号,号召商行接济难民,大佛寺率先购米,开棚赈粥。周边 各县乡蜂拥而来的饥民源源不断,竟超过了本地人口,有五、六万余众,且旱后连降大雨,致瘟疫爆发,古城街头饿殍遍地,暴尸累累。商肆和平民紧闭门户,以恐 抢劫和传染。街头只有各教派的僧人信徒在不分昼夜,搬敛腐尸饿殍,于莲花地旁的山坡掩埋,这就是后人称的洪江万人坑(今广场所在地)。——“僧人教徒奋不 顾身,终被染十数人,……亦埋入大坑,以防疫病,不得超度”。这类事件在历经战乱、饥荒的洪江不一而足,而这是史料中记载最为详尽的一次,因为距今不远。 宗教中“济世扶难,大善大悲”的人伦道德之光辉,由此深入人心。它的道德教化和道德救赎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外来人口众多的古商城,因阶层不同,贫富不匀,竞争激烈,方方面面的矛盾摩擦在所难免。同乡之间的矛盾可以在同乡祠堂或会馆解决,行业间的矛盾可以在行业 工会解决,解决不了的,除了由官府判夺是非以外,人们往往请来德高望重的高僧,出面调解。据大兴禅寺高僧相传,清咸丰年间,贵州籍一木行与江西籍一钱庄因 一桩票兑不符发生冲突。当时有“江西会馆的票子,贵州会馆的顶子”之说法,意即江西人有的是钱,而贵州人来洪江做生意的多为官商。当时因贵州人有官府背 景,导致事态扩大,“双方有死有伤,……互冲会馆,血溅祠堂”。地方官员急 请大兴禅寺高僧出面调停:“……吏兵持刀相携,前往两馆斡旋”。后双方入大兴禅寺协商,“刀吏拥寺,拦阻香客”,“高僧既出,不敢造次……诵经上香,晓释 义理”。最后双方终于握手言和。由此,洪江十大会馆凡遇重大事件,便齐聚大兴禅寺议事相商。大兴禅寺从此成为洪江古商城的商人们“最高层次”的聚会、说 理、商议的集会地点。


(三)洪江宗教的现状与旅游开发的意义
文革之中,洪江各寺院庵堂在破“四旧”的口号下无一幸免,佛像神龛尽毁。大佛寺内号称“天下第一大佛”,高达7.3米的两座佛像被砸碎,至今没有恢复。大 兴禅寺在85年后经数次修复扩建,如今已光彩照人,香火日盛。每年的三桩大佛事:农历2月19(观音圣诞日)、6月19(观音渡海日)、9月19(观音成 道日),嵩云山上人山人海,以至于要出动交警拦阻机动车辆,以便香客游人步行上山。远来的游客到洪江,必登山入寺,或烧香拜佛,或游玩观赏。可以想见,宗 教在今天的洪江,在民间,仍然有它的地位,即使你不信佛,它也是洪江一处极独特的风景所在。

“我们尽可以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大肆批判佛、道教的鬼神论和它们的种种落后、腐朽,但也不可否认宗教的积极作用。我国历朝历代都对宗教保持一种宽容的态 度。目前全球60亿人口中,约有40多亿人信仰各种宗教,可见宗教时至今天,仍然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宗教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各民族之 间和国际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和平等友好的友谊。”(摘引自《我国宗教的历史及现状》,中央文献出版社)

其实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宗教的影子,不管你信不信教。例如我们洪江人,骨子里已经不可磨灭地烙上了洪江本地文化的历史烙印。——我们每逢八月半就必要祭 祀我们死去的亲人,烧包,燃炮。清明,我们必去亲人坟前祭拜,上供,烧纸。这些已成为程式化的行为其实就带有宗教性质,已被公认为“祖先祭祀文化”,各地 各不相同。祖先祭祀文化已成为最普遍的民间宗教性行为。它们与各地的风俗习惯已融为一体,不可分割。但它们凸显了人性的善良和祈求平和安康的美好愿望。久 而久之,就成为了一种地域文化,一种人文现象。

洪江宗教与古商城的历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谈,确实有恢复和开发的必要。臂如我们去游北京, 必去爬长城;去洛阳看古城,必去游少林寺;游长安,必去看兵马俑和大雁塔。古罗马和埃及的宗教法庭代表了当时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利,较之中国温和的佛、道 教,它不可谓不残忍、暴戾,然而今天,古罗马和埃及的金字塔和法老像保存完好,供游人观赏——因为它们已成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一种人文景观,一面历史与 现实映照的镜子。——一种旅游的资本。
本文来源于:http://www.hongjiang.org/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