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卫视诗歌之王最新:察顏觀色話望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14:45

作者:唐雲
 
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著關於戰國時期名醫扁鵲的故事:

扁鵲過齊,齊桓候客之。入朝見,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謂左右曰:「醫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為功。」後五日,扁鵲復見,曰:「君有疾在血脈,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不悅。後五日,扁鵲復見,曰:「君有疾在腸胃間,不治將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不悅。後五日,扁鵲復見,望見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問其故。扁鵲曰:「疾之居在腠理也,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後五日,桓侯體病,使人召扁鵲,扁鵲已逃去。桓侯遂死。

這個故事一方面體現了扁鵲的醫術高超,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中醫上一種重要的疾病診\斷方法---望診\。所謂「望」就是看的意思,望診\也就是通過觀察病人來獲取與疾病相關信息的一種手段。扁鵲對齊桓侯疾病的判斷,就是依靠望診\獲得的。

大家不免要說了,扁鵲看上齊桓侯一眼就能知道疾病的深淺\輕重,這也太神奇了吧。事實上,這個故事雖然可能有誇大的地方,但通過對人體外在生命活動的觀察,確實是可以判斷體內的病理變化的某些特徵的。這在西醫學上也有明確的例子可以證明:比如心臟瓣膜疾病(如二尖瓣、三尖瓣狹窄或關閉不全),會在兩顴部出現潮紅;腎病晚期會出現臉色黑黯無光澤;黃疸性肝炎會出現皮膚、鞏膜黃染;貧血或是大出血的病人往往面色蒼白;小孩有蛔蟲會在眼白或指甲上出現黃白色斑點;等等。這些實例明確地告訴我們,人體特定部位的顏色變化和相應的疾病之間是有密切關係的。通過望診\,醫生可獲得對病人的第一印象,而各種疾病在理論上都應該有體表的特徵性改變。所以中醫的經典著作《難經》認為,一個中醫醫生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是通過望診\就能正確判斷疾病的部位和性質,並據此而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難經》上稱這種境界為「望而知之謂之神」。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已經了解到,中醫在探索生命奧秘和疾病本質的過程中,始終堅持的一種方法就是通過人體的外在徵象來推斷臟腑的內在變化。中醫用這種方法來研究人體和疾病,其依據就是:人體外在的生命活動實質上是內部臟腑活動的結果,所以當臟腑功能發生障礙或變化時,也必然會在機體外部表現出各種徵兆。。我們可以對這些癥兆進行研究,使它們和機體內部臟腑功能的變化一一對應起來,這樣,只要運\用各種手段來發現疾病在人體體表的徵兆,就能推斷和分析出內部臟腑的病變情況。望診\正是發現疾病癥兆的手段之一。

通過望診\能觀察到什麼呢?對生命活動來說,通過視覺能觀察到的,不外乎神、色、形、態四個方面。什麼是神?我們在談臟腑時曾提到過「心藏神」,當時對神的解釋是,包含有人體所有物質(元陰、元陽、氣、血、津液)信息的一種精氣,因此,神在人體外在的表現就是一切的生命活動。換句話說,我們看一個人,其高矮、胖瘦、強弱以及精神面貌,都會給你留上一個整體的印象,這就是神。神是人體所有生命活動的綜合,所以它反映的是人體內部臟腑運\行的整體情況,這種情況無非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各臟腑精氣充沛,功能完好,人體的生命活動能夠正常進行或基本正常進行。表現在外就是神志清楚、語言清晰、目光明亮、面色紅潤光澤、表情自然、反應靈敏、動作靈活、體態自如、呼吸平穩、肌肉飽滿、大小便正常等。這種情況見於健康的人體,或是雖然有病,但疾病較輕、病程較短的人體。這種神的表現,在中醫上稱為「得神」。另一種情況則是臟腑精氣耗竭,功能衰微,人體的生命活動無法正常進行。這種情況表現在外就是神志模糊或昏迷、語音低微或言語失倫、目光呆滯、面色晦黯無華、表情淡漠、動作失靈、反應遲鈍、呼之不應、大小便失禁、汗出不止、瞳孔散大、身體僵直、呼吸窘迫或呼吸衰微、肌肉萎縮等。這種情況見於疾病較重、病程較長的人,特別是一些消耗性疾病晚期的病人,如惡性腫瘤、重度營養不良、老年人臟腑器官的自然衰竭等。這種神的表現,在中醫上稱為「失神」。通過對「得神」與「失神」的觀察,可以初步判斷疾病的輕重和預後情況,「得神」者往往病勢輕、預後良好,「失神」者往往病勢重、預後不良。所以,中醫稱之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神雖然是人體所有生命活動的綜合反映,但它也有集中和突出表現的地方,那就是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就告訴我們,一個人的眼睛可以反映出他的整體面貌。中醫很早就認識到眼睛和人的整體之間的關係,中醫的經典者作《內經》就有這樣的記載:

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

這句話的意思是,五臟六腑所蘊藏的精氣都會聚於眼睛,這些精氣是人體視覺活動的物質基礎,所以,可以說眼睛就是五臟六腑精氣會聚而形成的。其中骨(腎)中的精氣會聚形成瞳孔,筋(肝)中的精氣會聚形成黑睛,血(心)中的精氣會聚形成血絡,氣(肺)中的精氣會聚形成白睛,肌肉(脾)中的精氣會聚形成眼瞼。既然眼睛是五臟六腑精氣聚集的地方,那麼,通過對眼睛的觀察,自然就可以了解到整個人體的「神」的狀態。比如說,目光有神、精彩內斂、顧盼靈活、開合自如,則表現神氣充足,臟腑功能旺盛。如果目光呆滯、雙目無神、轉動不靈、眼瞼不能自主開合,甚至瞳孔散大,則表明神氣衰敗,臟腑功能衰竭。

此外,既然眼睛的不同部分分別是五臟的精氣會聚而成,那麼,對不同部位的形色變化進行觀察,就可以了解五臟的運\轉情況,這就是中醫在目部望診\中創造出來的「五輪學說」。具體來說,眼睛的內外眥血絡稱為「血輪」,是血中精氣會聚而成,因為心主血,所以「血輪」可以用來觀察心的功能狀態;黑眼珠稱「風輪」,是筋中精氣會聚而成,因為肝主筋,所以「風輪」可以用來觀察肝的功能狀態;白眼珠稱「氣輪」,是氣中精氣會聚而成,因為肺主氣,所以「氣輪」可以用來觀察肺的功能狀態;瞳孔稱為「水輪」,是骨中精氣會聚而成,因為腎主骨,所以「水輪」可以用來觀察腎的功能狀態;眼瞼稱為「肉輪」,是肌肉中精氣會聚而成,因為脾主肌肉,所以「肉輪」可以用來觀察脾的功能狀態。

由此看來,眼睛雖小,但其中包含的信息卻非常豐富,是了解神及五臟六腑功能情況的重要器官。

神是人體的整體情況的一種外在表現,除此之外,可以被我們觀察到的外在徵象還有人體的形態和色澤。形態,指的是人的身形和體態。身形,也可以叫作形體,這是人在靜止狀態下的空間輪廓,比如說高矮、胖瘦、強弱等。形體和人體的肌肉、骨骼的強壯程度有關,而肌肉、骨骼的生長發育,往往受到生長激素、性激素等內分泌激素水準高低的影響。內分泌激素水半的高低,又受到人體內元陰、元陽、氣、血、津液等基本物質的充盈程度所控制,所以,通過對人的形體的觀察,可以了解身體內各種基本物質的充盈程度。如身形低矮或有佝僂病,可以判斷是體內元陰、元陽不足,骨骼生長發育不良;如形體肥胖,可以判斷體內脾所藏的氣不足,水濕運\化障礙積聚而成為痰濁,從而引起肥胖;如形體瘦弱,則可以推斷體內氣、血、津液等物質過度消耗,不能充實形體,從而導致消瘦。

體態則主要是人體活動時的各種姿勢和動態,它反映了人體神經系統(如大腦、脊髓、外周神經等)對運\動系統(肌肉、韌帶、骨骼等)的支配、控制情況。健康的人體應該是體態自如,能隨自己的意願做各種各樣的動作。當神經系統對運\動系統的支配、控制發生障礙時,就會導致各種體態的異常,出現某些活動障礙、活動喪失或者不自主的活動,這時,通過對這些體態的特性的觀察,就能夠判斷分析體內神經系統功能的狀態。神經系統的功能異常主要有減弱(喪失)和亢進兩種類型。神經系統功能減弱(喪失)會導致其支配的肌肉興奮性降低,出現肌肉萎縮、肢體癱瘓、口角歪斜等體態;神經系統功能亢進,則會導致其支配的肌肉興奮性增高,出現肌肉跳動、手足震顫、關節拘攣、角弓反張、目睛上吊、四肢抽搐等體態。此外,有些特殊的疾病會導致一些有特徵的體態,了解這些體態也能幫助診\斷疾病。比如心絞痛患者常會以手護心,不敢行動;腰腿疾病患者常用手護腰、脊柱側彎以減輕疼痛;畏縮多衣往往是畏寒患者的表現;常欲揭衣被,則是熱證患者;等等。通過望診\,對這些特殊的體態進行觀察,對了解疾病的部位和性質都有很大的幫助。

疾病除了會導致人體形態的改變,還會導致人體體表色澤的變化。不同性質的疾病以及不同臟腑的疾病,都會在人體體表產生不同的色澤變化,因此望色成為望診\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在本章開頭講述的故事中,齊桓侯並沒有明顯的病態表現,扁鵲卻能夠判斷他的疾病情況,這個依據是什麼?我想,除了神外,另外可以作為依據的恐怕就只有色澤了。

為什麼通過人體表現出來的色澤,可以判斷疾病的輕重和部位呢?色澤和疾病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聯繫呢?中醫學通過對體表色澤與內在臟腑之間關係的探索,使人體體表的顏色變化和臟腑、疾病緊密聯系,形成了自身獨特、有效的色澤診\斷理論。色澤,其實應該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顏色,二是光澤。不同的顏色和光澤變化,可以反映出不同的疾病部位和性質,下面們先來講顏色和疾病的關係。

人的五臟和五行有一一對應的關係,具體來說,心屬火,肝屬木,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而五行又各自有自己的顏色屬性,它們分別是:火是紅色,木是青色,土是黃色,金是白色,水是黑色。火、木、土分別和紅、青、黃對應比比較好理解,金和白色對應可理解為金屬往往在光線照射下呈現出一種金屬特有的白色光澤,所以金和白色對應也容易理解。那麼水和黑色對應是什麼道理呢?水明明是無色透明的物體。為什麼和黑色聯繫在一起呢?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水一般情況上是無色透明的,可是當水被污染變質之後呢?日常常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這時水會逐漸變黑發臭。正常狀態的水是無色透明的,它和任何物體在一起時往往只顯示出其他物體的顏色,但如果水受病,則會表現出它的病色---黑色。因此,我們把黑色作為水的主色,黑色代表了水在病態下的一種特徵性顏色。了解了這一點,根據各自的五行屬性,我們很容易把五臟和五色對應起來,那就是心與紅色,肝與青色,脾與黃色,肺與白色,腎與黑色。

顏色和臟腑的關係找到了,還需要通過體表的某個部位來觀察這些顏色的變化。這個部位需要和五臟有密切的聯繫,能反映出五臟的功能變化,這樣它才能敏銳地反映出機體在各種狀態下的顏色變化。我們曾經講到,五臟和體表的五個器官有直接的聯繫,五臟通過它們和外界進行信息交換,根據外界的情況不斷調整自身的功能狀況,這五個器官就是舌、目、口、鼻、耳,這五個器官在哪里?在面部。既然面部和五臟有如此直接而密切的關係,那麼五臟變化產生的顏色變化勢必也會在面部反映出來。這樣,中醫最後確定將面部作為觀察人體顏色變化的主要部位。

因為面部是五臟精氣和外界進行溝通的場所,所以面部也成了五臟精氣的會聚之處,五臟所主的顏色也都會在面部得到反映。在正常情況上,五臟所對應的五種顏色在面部的表現是相互包容、相互融和的。仔細觀察自己的面部,我們可以觀察到四種顏色,那就是紅、黃、白、青。中國人的肌膚色澤往往是以黃白的調和色為主色,黃色、白色分別就是脾、肺兩臟精氣在面部的反映。在黃白的主色下,可以看到隱隱的紅色和青色,這分別是肌膚下面的動靜脈所表現出來的顏色,紅色和青色就是心和肝兩臟精氣在面部的反映。心、肝、脾、肺的主色紅、黃、青、白四色在面部都有了反映,可是獨獨沒有腎臟的主色黑色,這是為什麼?其實,這個道理前面我們已經解釋過了。腎屬水,水在正常狀態下是無色透明的,所以,在健康狀態下,腎的精氣在面部的顏色是透明無色的,我們也就無法察覺,而當腎臟患病時,則會在面部表現出它的病色---黑色。從這個意義上說,面部的正常顏色應該是由紅、黃、白、青以及透明色互相融合在一起的顏色,任何一種單一的色彩都不會特別顯著地在面色中顯現出來。可以這麼來形容正常的面色:紅黃隱隱,明潤含蓄。這種正常的面色,中醫上也稱它為「常色」。如果臟腑發生病變,面部這種協調含蓄的顏色特徵就會被破壞,而突出地顯現出病變臟腑的顏色特徵,如心病會顯現出紅色,肝病會顯現出青色,脾病會顯現出黃色,肺病會顯現出白色,腎病會顯現出黑色。這種疾病狀態上顯現出來的顏色,往往不能與面部原有的顏色融和在一起,而是游離於原來顏色之外,這種病態的顏色,中醫上稱為「病色」。

紅色為心的主色,心病可在兩顴部出現紅色,往往呈嫩紅色。心屬火,所以紅色也主火熱病。根據紅色的深淺\老嫩,可以判斷疾病的虛實。如果呈深紅色、老紅色,往往為實熱,常見為外感熱邪或是臟腑實熱導致的發熱,如感染性發熱,甲狀腺功能亢進引起的發熱,等等。如果呈粉紅色、嫩紅色,往往為虛熱,常見為陰虛火旺引起的發熱,如婦女更年期的潮熱,等等。實熱所表現出來的紅色往往是顯現在整個面部,而虛熱往往紅色只顯現在顴部,這也是實熱和虛熱的區別之一。另外,紅色還可以見於一種情況。有的久病或病重的患者,平素面色蒼白,但時而會出現面頰潮紅,顏色嫩紅如妝(就好像塗了一層粉紅的胭脂一般),部位遊移不定,面色雖紅,但四肢冰涼,這種紅色,中醫上稱為「戴陽證」。出現這種情況,表明患者病情危重。患者面部顯現出紅色,並不是因為體內有熱,而是體內元陽衰竭,被陰寒逼迫而浮越在面部形成一種「熱」的假像,所以中醫上也稱這種現象為「真寒假熱」。元陽衰竭到極點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上浮、外越的現象呢?前面我們了解過,元陽是儲藏在腎臟的一種精氣,它的主要作用是溫煦機體,為臟腑活動提供原動力,對整個人體來說,元陽就相當於一個火源。火焰的特性是往上竄,但它要有一定的物質作為依附,這樣的火才能有「根」,元陽正是這樣一種產生火的物質。只有元陽充足,它產生的「火」才能有「根」,才能安藏於腎臟,如果元陽衰竭到一定程度,它所產生的「火」失去了可以依附的物質基礎,就會成為一種無根之火,從而浮越到面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體會,火堆在將要熄火的時候。會有火星向上竄起飄浮於空中。所以「戴陽證」就是人體元陽快要熄滅的危重證候,是人體生命垂危的一種象徵。

青色是肝的主色,肝病可在面部表現出青色。大家要說了,我們平時看到的肝病,如肝炎等,表現在面部的怎麼都是以黃顏色為主呢?不錯,肝炎等疾病往往會表現出黃疸,並沒有青色的表現,但中醫上「肝」的概念並不等同於解剖上的肝臟。我們在前面講過,中醫上的肝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主藏血和疏泄,因此,中醫意義上的肝病是指肝的藏血和疏泄作用障礙而出現的疾病。而黃疸性肝炎的本質在中醫上講,其根源並非是肝本身的病變,而是脾運\化水濕功能障礙導致體內濕熱蘊結,繼而影響肝膽成為黃疸,這在「黃色主病」中,我還會詳細介紹。肝屬木,木的特性就是往上生長,從這個往上生長的特性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一種伸展、舒暢、條達的意思,所以對應到肝,其主要作用最突出的就是舒暢作用。這個舒暢,既是對氣血的舒暢,使氣血在體內運\行流利、通暢,也是對人體情志的舒暢,使人的情緒愉快。而肝的疾病自然會影響到舒暢作用的正常發揮,從而導致體內的氣血瘀滯和情志鬱怒,這兩者也正是青色所主的疾病。我們平時形容一個人生氣時的臉色,稱之為「臉色鐵青」,這也從一個側面證實了青色和鬱怒之間的關係。因為寒冷會使血液凝固而形成瘀血,而瘀血又是引起機體產生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青色還是寒證或是各種疼痛的顏色反映。此外,肝在中醫上和內風(各種具有「動搖」特徵的疾病)有直接關係,所以青色還主小兒驚風等內風性疾病。

黃色為脾的主色,脾病可在面部顯現出黃色。脾屬土,土是萬物生長的根本,而脾在體內也是氣血生成的根本,所以中醫上也稱脾為「後天之本」。我們在前面講過,中醫上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運\化飲食,脾病當然就是脾的運\化飲食的功能發生障礙。這個障礙,一則會導致體內氣血生成不足,二則會導致體內水濕過度積聚,所以黃色所主的疾病主要就是氣血虧損和水濕停聚。而氣血虧損和水濕停聚引起的黃色,在視覺上又存在差異。氣血虧損引起的黃色,是淡黃而枯搞無光,中醫稱為「萎黃」。我們將營養不良的兒童形容為「面黃肌瘦」,這個黃就是「萎黃」。水濕停聚引起的黃,是由於體內有過多水濕的積聚,所以在黃色以外,往往兼有浮腫,表現在面部,就好像人長胖了一樣,所以中醫形象地稱這種黃為「黃胖」。水濕在體內停聚,還會和體內的熱邪或寒邪相結合,形成濕熱或是寒濕,從而出現不同特徵的顏色。濕熱導致的黃,往往黃色鮮明光亮,如橘子皮的顏色一般,這種黃,最常見的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急性黃疸性肝炎的黃,這在中醫上也稱為「陽黃」。寒濕引起的黃,往往黃而晦黯如煙薫,這種感覺就好比黃色上蒙有一層薄薄的污垢,但無論怎麼洗也無法去除,這種黃在肝炎的後期往往會出現,多因過度使用寒涼藥物而導致,在中醫上也稱為「陰黃」。「陰黃」的出現,是因為機體陽氣衰敗,水濕在體內彌漫,陽氣不能外達於肌膚,所以出現面色黃而晦黯似煙薫。

同樣是肝炎,早期表現出來的陽黃和後期表現出來的陰黃顏色特性不同,反映出來的疾病本質和機體內在情況是不同的。陽黃顏色鮮豔明亮,證明體內正氣不衰、濕熱內盛;陰黃顏色晦黯如薫,證明體內陽氣衰敗、水濕彌漫。正因為這兩種黃所反映的人體內在狀況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對肝炎的陽黃和陰黃的治療是完全不同的,陽黃應該清熱利濕,陰黃則是應該溫陽化濕。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講過,在對待細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性疾病時,應該把人體自身的內環境作為主體,但這些在日常生活中再明白不過的道理,放到自己身上,為什麼就不明白了呢?肝炎雖然和肝炎病毒有關,但肝炎病毒在人體內生長繁殖的關鍵因素,還是體內的內環境狀況,陽黃和陰黃正是反映上兩種適合肝炎病毒在體內生長繁殖的環境---濕熱和寒濕。如果不正視內環境差異所造成的疾病本質的不同,那我們對疾病的治療往往會犯很大的錯誤。

我曾治療過一個陰黃患者,肝功能長期不正常,肝功能中的穀丙轉氨酶(GPT)一直在80~120U/L(正常參考範圖是低於40U/L),他經人介紹來我這裏看病時,已經服用中藥約一年多了,他說最近肝功能GPT指標好像又有升高的趨勢,他自已也非常擔心。當時我看他的面色,黃而晦黯,這個黃色上覆蓋有一層好像煙薫過的灰黑色,神疲乏力明顯,胃口不開,吃東西都感淡而無味,畏寒怕冷,大便偏溏,舌淡白而胖,苔白膩,脈象弱。我想這是典型的陰黃證,為什麼會用藥一年多而沒有效果呢?取過他原來服用的藥方一看,這才知道答案。原來前面的醫生都因為肝炎這個「炎」字,所用的藥物都是清熱利濕的藥物,如茵陳、虎杖、垂盆草、梔子、黃芩、黃連、大黃之類。患者的面色和脈象明明告訴我們他體內陽氣已經衰敗,再用寒涼藥物損傷陽氣,就好比一個人已經在雪地中凍得發抖,你卻還要他吃冷飲,這不是雪上加霜嗎?於是我給他處方:附子10克,乾薑9克,桂枝10克,炒白术30克,豬苓10克,茯苓15克,澤瀉10克,黨參30克,木香10克,砂仁6克,半夏10克,陳皮6克。其中附子、乾薑、桂枝、白术、黨參、木香、砂仁溫陽健脾,豬苓、茯苓、澤瀉利水化濕,全方能起的作用就好比能讓體內得到陽光普照,自然能消散寒濕的陰霾。我讓他服完7帖藥後做肝功能復查。一周後他打電話來,聲音激動得都有些發抖,他說,你們醫院的化驗會不會出差錯?我的GPT降到18U/L了,我都不敢相信了。這一年多來,我的GPT從來沒低於80過,吃了你一個禮拜藥就降到18了,你的藥太神了。該患者前後吃了20多帖藥,臉色也逐漸紅潤有光澤起來,多次復查肝功能都在正常範圍之內,停藥後也沒出現反復。

白色為肺的主色,肺病可在面部顯現出白色。肺是百脈朝會的地方,可以說肺是全身氣血最為密集的地方,所以各種氣血損傷、消耗性疾病也因此會表現出肺的主色---白色。常見如大病、久病之後氣血虧耗,會出現面色蒼白無華;大出血後往往面色蒼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精神萎軟;素體虛弱,脾胃運\化無力、氣血生化無源則會出現面色淡白無華。總之,出現白色大多是體內氣血不同程度損耗的一種象徵。

黑色為腎的主色,腎病可在面部顯現出黑色。當我們熬夜過後,第二天會出現黑眼眶,這就是熬夜損耗腎中所藏的精氣而導致,所以黑色主腎虛。腎虛就是腎中所藏的精氣虧耗的意思。腎中所藏的精氣有元陰和元陽兩種,這兩種精氣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元陰主要是滋潤人體,而元陽主要是溫煦人體,所以不同的精氣損傷表現在面部的黑色也有差異。元陰虧損,則對人體的滋潤作用下降,這時表現出來的黑色往往是一種焦黑色,而且伴有枯搞、乾癟的質感;元陽虧損,則對人體的溫煦作用下降,這時表現出來的黑色往往是淡黑色,而且伴有虛胖、晦黯的質感。腎屬水,腎本身又和人體水飲的代謝有密切關係,所以黑色也主水飲病。很多腎病患者的後期,既有腎中精氣虧耗,又有水飲內停,導致腎功能衰竭,水液代謝紊亂,從而在整個面部表現出黧黑色,我們可以從黑色的深淺\判斷疾病的輕重和預後。黑色越深,則表明疾病越重,預後越差。

我們在講一種顏色時,除了它的色彩差異外,還應該包括它的亮度差異。比如黑色的羽毛和黑色的煤,雖然都是黑色,但由於亮度不同,給人的感覺也是不同的。亮度的差異就是顏色的光澤度。同樣的顏色,對不同光澤度的物體來說,它們之間的本質是不同的,所以對體表光澤的觀察對了解疾病的不同性質是有意義的,這也使對肌表光澤的觀察成為望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如果一個人看上去很健康,找們會說他氣色好,氣色的「色」是指臉部的顏色,而這了「氣」字,指的就是臉部的光澤。從「氣色」這個詞也可以看出,光澤的好壞和體內的氣有著密切的關係。中醫認為,肌表的光澤,是五臟六腑精氣在體表的一種反映,臟腑精氣充足,那麼肌表的光澤也就好,臟腑精氣虧耗,那麼肌表的光澤度也就差。

因為肌表的光澤度和人體臟腑精氣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人體在疾病的狀態下表現出來的病色的光澤度不同,它代表的疾病輕重也是不同的。同樣一種病色,如果光澤好,則表明在疾病狀態下,臟腑精氣仍然充足,這時疾病相對就輕,容易恢復,中醫稱這種有光澤的病色為「善色」。《內經》提出了五種善色的模型,可以拱大家參考。那就是:青如翠羽(翠羽指翠鳥的羽毛,其顏色青而光亮),赤如雞冠(雞冠的顏色,鮮紅而光潤),黃如蟹腹(蟹腹指雌蟹的蟹黃,其色鮮黃嫩澤),白如豕膏(豕膏指豬的脂肪,也就是俗稱的豬板油,其色白而明潤),黑如烏羽(烏羽指烏鴉的羽毛,其色黑而潤澤)。如果病色缺乏光澤甚至無光澤,那就說明色疾病已經嚴重損耗了人體的精氣,這時疾病就重,預後也就較差,中醫望稱這種無光澤的病色為「惡色」。《內經》也為惡色提供了五個模型,分別是:青如草茲(草茲指死草,它的顏色是青而枯暗,無光澤),赤如衃血(衃血指死血、凝固的血液,顏色往往呈暗紅帶黑,無生機),黃如枳實(枳實的顏色是黑黃不澤),白如枯骨(白而枯搞),黑如炲(音「台」,指煤煙的塵灰,是一種灰黑無華的顏色)。借助《內經》提供的這兩組模型,我們可以對「善色」和「惡色」形成具體而形象的概念,同時,通過「善色」和「惡色」,我們可以判斷體內臟腑精氣的盛衰情況,從而了解到疾病的輕重。

望神、望形態以及望色澤使我們充分獲取了疾病的視覺信息,但任何一個疾病都是複雜多變的,所以僅靠觀察獲得的信息是遠遠不夠全面和詳盡的。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得疾病的外在信息,中醫發明和創造了各種診\察手段,如辨舌苔、聽聲音、聞氣味、問病情、察脈象。可以說視覺、嗅覺、聽覺、觸覺,中醫把人體能用的全都派上用場了,這樣我們才能取得最為詳細的疾病信息,為正確判斷和分析疾病的本質提供最可靠的依據。其中辨舌苔事實上也屬於望診\的範疇,但因為對舌苔的觀察以及將舌苔和疾病進行有機聯繫是中醫獨有的診\病手段,所以本書將舌苔這部分內容從望診\中獨立出來,單獨作為一章來介紹。

 
本文摘自《走近中醫》,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