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大绑是什么生肖:主题:桂枝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05:07

桂枝茯苓胶囊对实验性大鼠前列腺增生的影响

中草药2004 Vol.35 No.9 P.1027-1029
为了观察桂枝茯苓胶囊对丙酸睾丸素致大鼠前列腺增生症的影响,苏州大学学者再大鼠去睾丸7 d后,sc丙酸睾丸素(3 mg/kg)建立大鼠前列腺增生症病理模型,同时连续ig桂枝茯苓胶囊(2.16、1.08、0.54 g/kg)30 d,末次给药后1 h,处死动物,取前列腺称质量,测定体积并进行病理学检查。发现桂枝茯苓胶囊给药组大鼠前列腺质量和体积均低于模型组;病理镜检显示桂枝茯苓胶囊给药组前列腺腺腔组织扩张较轻,且增生腺上皮高度较模型组低,尤以大、中剂量组最为明显。上述结果说明桂枝茯苓胶囊可明显抑制大鼠前列腺组织增生。 日期:2005年2月27日 - 来自[泌尿科]栏目

风湿性关节炎方

 《家庭医药》2003年8月号  
 

风湿性关节炎方
(原名防己黄芪汤)

方药:防己、黄芪各15克,白术12克,甘草10克。

加减变化:湿热痹痛型加银花、野菊花各15克,雷公藤、苡仁、丹皮各12克,秦艽9克;寒湿痹痛型加细辛3克,桂枝、附子、川草乌各6克,乌梢蛇、白芍各12克;湿热互结、关节肿痛、麻木不仁者加寻骨风、海风藤、乌梢蛇、炒米仁各12克,银花、蒲公英各15克;风湿在表明显者加桂枝、羌独活、防风各9克,忍冬藤12克;风湿在里明显者加生地、丹皮各15克,虎杖12克;血虚者加当归、熟地各12克;病程较久,疼痛显著者加全蝎9克、炙蜈蚣2条、乌梢蛇12克;头部症状为重者加羌活、川芎各9克,藁本、细辛各6克;上肢症状为重者加桂枝6克,片姜黄9克;腰部症状为重者加川断、杜仲、狗脊各15克;下肢症状为重者加木瓜、灵仙各15克,牛膝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温服。

功效主治:益气胜湿。主治风湿性关节炎。

疗效:赵生富报告200例,其中湿热痹痛型65例,寒湿痹痛型135例。结果前者17例缓解,20例显效,25例好转,3例无效;后者40例缓解,35例显效,45例好转,15例无效。总有效率91%。(详见《浙江中医杂志》1989年第2期)

日期:2005年8月11日 - 来自[妙方精选]栏目

真武汤治疗心脏病的体会

    真武汤源自《伤寒论》,方由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组成。功能温阳利水。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及太阳病、心下悸、头眩等症。近年来,笔者根据祖国医学“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理论,谨守证治要点,在心脏病的治疗方面,获得满意效果,现简述如下。

    1 慢性心功能不全

     患者,女,61岁。2001年3月20日就诊,心悸、气短、胸闷乏力1年余,加重伴全身水肿1周。曾服复方丹参片、心血康、肌苷片等药,病情不见好转。诊见:颜面及四肢凹陷性水肿,小便量少,肢倦乏力,舌淡红苔白稍腻,脉沉弱。诊为:慢性心功能不全。证属: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治以温阳化气,利水渗湿。方用真武汤加味:附子、生姜、茯苓、白术、白芍、泽泻、桂枝、薤白。煎服3剂后诸症减,原方加减服药5剂告愈。

    按:本证乃命门火衰,累及脾阳,水湿内停,以致心阳受损。方中附子、桂枝、生姜能温肾阳、暖脾土、振心阳,白术燥湿,茯苓渗湿,泽泻利湿,白芍敛阴缓急,利小便。诸药合用使阳气得温,阴水得散,阴平阳秘。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桂枝有强心扩血管之作用,生姜、白芍扩血管,白术、茯苓、薤白、泽泻利尿,附子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冠状动脉灌注量,降低血管阻力,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从而使心衰得到有效纠正。

    2 缓慢性心律失常

     患者,男,42岁,突发性晕厥伴乏力8个月。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37次/min。口服阿托品、静滴能量合剂后,自觉病情好转。复查心电图示:Ⅱ°房室传导阻滞。继续上述治疗,效不佳。于2003年2月18日就诊,患者自述平时头目眩晕,气短乏力,动则加重,重体力劳动过程中,易突发晕厥,约几秒或几分钟后苏醒。查体:精神差,面部轻度水肿,两颧、口唇紫绀。心率45次/min,律不齐,心音低钝,未闻及杂音。舌红苔白厚,脉沉而涩。心电图提示2:1的Ⅱ°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诊为:Ⅱ°房室传导阻滞。证属:心阳不振,心血瘀滞。治法:温阳通络,行气活血。真武汤加减治之:附子、茯苓、炙甘草、白术、生姜、肉桂、泽泻、桃仁、红花、丹参,赤芍、桂枝。服3剂后,精神好转,浮肿消失,余症亦减,心率52次/min,律不齐。继服5剂,病人自觉如常人,一般活动不受限制,偶觉头晕、恶心。查心电图提示6:5的Ⅱ°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上方蜜丸,服3个月,诸症悉除,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按:此证乃由心阳不振,血液运行不畅,脉络瘀阻所致。方由真武汤加味,温阳通络,行气活血以治其本。附子、肉桂、桂枝温补胸中之阳气,茯苓、泽泻、白术通利小便,助阳化气,桃仁、红花、丹参、赤芍活血通络,配桂枝、炙甘草以温阳化瘀。诸药合用,胸阳得振,瘀血得化,脉络通畅,诸症自除。
    房室传导阻滞除全身性疾病引起外,多由冠状动脉痉挛,心肌供血不足所致。但临床心电图却大多不能提示心肌缺血。药理研究证明附子能改善房室传导功能,使窦房结与房室结功能趋于正常,可兴奋心脏,提高心率,恢复窦性心律。同时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桃仁、红花、丹参、赤芍、桂枝、生姜等药具有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灌注量,改 善心肌缺血状态,使心律失常得到有效控制。

    3 心绞痛

     患者,男,52岁,阵发性胸闷痛、气短1年余,加重伴乏力,双下肢水肿1月。每遇劳累、受凉后发作,休息后症状缓解,有时夜间胸部有刺痛感,约几分钟后自行缓解,自觉乏力,纳差、便溏,曾服心血康、心脉宁、心痛定等药,效不如愿。刻诊:精神倦怠,心悸胸痛,稍有汗出,肢凉。心音低,律齐,未闻及杂音。双下肢浮肿,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微涩。查心电图示:左前分支传导阻滞,ST段压低0.1mV以上。诊为:劳累性心绞痛。证属:阳虚寒凝。治以温阳散寒、通络。真武汤加味:附子、茯苓、生姜、白术、泽泻、桂枝、瓜蒌、薤白、赤芍、川芎、丹参、桃仁。煎服5剂后,精神好转,水肿消失,余症明显减轻。继服10剂,病情痊愈。

    按:此证属中医“胸痹”范畴,其病机主要在于心脉不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症。阳虚为本,寒凝、血瘀为标。附子、桂枝、薤白、生姜辛温通阳,开痹散寒。川芎、桃仁、赤芍、丹参均为活血祛瘀之品,瓜蒌利气宽胸,可通胸膈痹塞。白术、茯苓、泽泻通利小便。诸药合用,温阳而不灼阴,化瘀而不凉血,共奏振心阳,散寒凝,通心脉之效。

    药理研究证明附子对心肌缺血有明显保护作用,桂枝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泽泻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川芎抗心肌缺血,缓解心绞痛,改善心电图。瓜蒌、薤白、丹参、桃仁、赤芍等药均具有扩血管、抗凝血作用,增加冠状动脉流量,提高心肌缺氧耐受力。

     作者单位:745203甘肃省宁县新庄中学医务室

日期:2005年8月4日 - 来自[中医中药]栏目

药物流产配合桂枝茯苓胶囊的临床观察

    为解决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持续时间长和流血量的问题,笔者对206例药物流产者加用桂枝茯苓胶囊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2年5月~2003年5月,经临床检查确诊为宫内妊娠(≤49d),无药物禁忌者40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206例,对照组202例。

  1.2 药物 米非司酮25mg/片,米索前列醇200μg/片(北京第三制药厂生产),桂枝茯苓胶囊(江苏康缘药业生产)。

  1.3 方法 两组均给予米非司酮150mg/2次,空腹开水送服,第3d(48h),空腹顿米索前列醇600μg,同时试验组口服桂枝茯苓胶囊3粒/次,3次/d,连服7d,两组受试者均观察6h,观察流产效果及阴道出血情况,必要时间再加服1次,米索前列醇600μg。

  1.4 观察指标 (1)流产效果:完全流产:自用药至恢复正常月经未经手术干预,孕囊自行排出;不全流产:自备药至月经复潮前因胚胎组织排出不完整和出血量多,经B超检查证实宫内孕囊继续存活。(2)阴道出血持续时间:自用药至恢复正常月经前阴道流血的天数。(3)阴道出血量:自用药至恢复正常月经前,阴道流血量与以往本人月经量比较。

  1.5 统计方法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并行X 2 检验及t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两组在平均年龄(30.08±5.012、29.57±5.09岁)、妊娠天数(43.11±5.23、44.01±5.57d)、孕次(2.34±0.89、2.45±0.94次)、产次(0.78±0.22、0.83±0.25次)、及人工流产次数(1.57±0.75、1.62±0.80次)差异均无显著性,资料具有可比性。

  2.2 流产效果 试验组的完全流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试验组不全流产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中有7例(3.5%)继续妊娠,试验组无1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另外,除对不全流产和继续妊娠病例行清宫术外,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例(1.9%)和6例(2.9%)因出血量多行清宫术;两组均各有1例因出血时间长行清宫术,刮出物送病理检查均未见绒毛组织,两组因出血的清宫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2.3 阴道出血持续时间 试验组阴道出血平均持续时间(6.89±3.32d)显著短于对照组(13.51±7.28d),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2.4 阴道出血量 从表2可见,与以往月经量比较,试验组少于月经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等于月经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于月经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2.5 副反应 在服用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9.2%和9.9%出现不良反应,如恶心、胃部不适、下腹绞痛及轻度腹泻等,但需要处理可自行缓解,而试验组继续服用桂枝茯苓胶囊后,大部分受试者上述症状消失,未再出现其他不适,仅有5例轻度脐周绞痛,其中2例腹泻1次,均未用药自行缓解。

  表1 两组流产效果比较 例(%)

  表2 两组药流后阴道出血量比较 例(%)

  3 讨论

  本组在药物流产时加用桂枝茯苓胶囊,结果使完全流产提高到97.6%,明显高于对照的92.1%,且无1例继续妊娠,因不全流产或出血量过多行清宫的也明显少于对照组,明显缩短了药流后平均阴道出血时间,本组无1例流产后大出血需紧急救治,阴道现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效果显著。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延长、出血量多,在祖国医学中属于产后恶露不绝之范畴,桂枝茯苓辅助米司酮配伍米索用于早期妊娠的药物流产,其作用机理为 [1~4] :米非司酮使胚胎组织死亡,使其与子宫壁剥离,米索前列醇促使子宫收缩,使脱落的组织排出子宫腔,同时加服桂枝茯苓胶囊,方中桂枝辛甘温,能宣通心阳,温通膀胱、辛散瘀滞。茯苓甘淡,祛痰行水,行血中之滞,加速胚胎组织的坏死脱落,加快残留宫腔崩解剥脱,有利于坏死组织的排出;有加强子宫收缩的功能,能够加快宫腔内的组织及积血的排出,加快子宫内膜的修复及子宫的缩复,减少阴道出血量,缩短阴道出血时间。

  参考文献

  1 贺昌海,高尔生,陈俊康,等.米索前列醇和PG05配伍米非司酮终止早孕的临床多中心随机比较试验.生殖与避孕,1994,14:41-48.

  2 桑国卫,翁黎驹,绍应翔,等.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中止早孕的临床研究.中华妇产科杂志,1994,29:735-738.

  3 王爱民,华兆新,丁蔚.“佐隐宁”治疗药物流产后出血92例临床观察.江苏中医,1998,19:13.

  4 刘莹.药物流产加用清宫冲剂的临床观察.生殖医学杂志,2000,9(2):70.

  作者单位:457001河南濮阳中原油田中心医院

日期:2005年8月2日 - 来自[中西医结合]栏目

仲景医方基本要素管窥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载方共300余首,上溯歧黄,下逮百世,有方书之祖称。仲景对于继承发扬汉代以前的医药学遗产,将理、法、方、药一脉贯通,开创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临床医学理论。从其书中可以看出,在方剂组合结构及有关事项如命名、配伍、加减、运用等方面已有极大发展,兹就书中方剂的基本要素作一管析。

1 方剂命名

从近世出土医书如《武威汉代医简》及《五十二病方》等,当系古方之遗存者,又如《史记·仓公传》载有下气汤、火齐汤、柔汤、半夏丸等,其当为医方无疑。《素问》、《灵枢》中亦记载医方数首。然从方剂学的角度论,上述所言虽已具有方剂的刍形,但尚未达到完备的程度。仲景医方冠之以名,说明药物治疗已从纯经验的水平,向理论方面迈进了一大步。从方名上看,可反映该方的功效、主治、主要药物或方源等有关问题。如承气汤、理中汤、泻心汤、九痛丸等以方剂的功效命名;四逆汤、四逆散、奔豚汤、下瘀血汤、温经汤等方剂以主治命名;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续命汤等以方剂某种作用的象征命名;桂枝汤、麻黄汤、炙甘草汤、茵陈蒿汤、蓣丸等以方剂中的主药命名;茯苓甘草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黄连阿胶汤等以方剂中几味主要药物命名;桂枝甘草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栀子干姜汤、百合知母汤、当归贝母苦参丸等以方中全部药物命名;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等以两方合并命名;葛根加半夏汤、桂枝加桂汤、白虎加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等以原方合并加药命名;桃花汤、赤丸等以药物的颜色命名;侯氏黑散以方剂来源的传人命名。

2 适应病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不仅有明确的适应证,而且在 适应证中又有典型适应证,一般适应证及应变适应证等区别,反应用方时对证与变证的辨证关系,也是仲景对医方在实践中多次运用的经验总结。如位居《伤寒论》众方之首的桂枝汤,主治太阳中风(表虚)证其典型适应证候有发热,汗出,恶风寒,头项强痛,鼻鸣干呕,脉浮缓(原文第12、13条)。一般适应证候有:太阳病,无论中风、伤寒,或汗,或下,凡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皆可用;太阳伤寒,发汗后,余邪未尽,或太阳病下之后,脉浮而外不解,或太阳病迁延日久,脉浮弱者皆可用;治病人脏无他病时,时发热、自汗出的卫气不和证(原文第95、24、42等条)。应变适应证(即加减证)有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喘家病中风,或误下太阳微喘者;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者;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或微恶寒者;汗后气血双虚而身疼痛脉沉迟者,汗下后病不解心下微满痛、小便不利者(原文第14、18、20条等)。

3 药物配伍

药物是方剂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区别于非药物性医方的主要标志。方名均有其固定药物,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由非固定药物医方过渡为固定性药物医方,是对医方运用经验的进一步升华,是对治疗目标更加明确的表示,是对药物性能体验的更加深化。《伤寒论》、《金匮要略》医方,除个别无名及《金匮要略》第二十四、二十五中用于解毒诸简便方外,均已有固定药物组成。仲景组方精简,配伍严密,疗效显著,且组方不拘一格,随证处施,不偏于一家之见,可为后世法。仍以桂枝汤为例,方由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组成。以桂枝为君,温经散寒解表;芍药为臣,和营敛阴;生姜辛散佐桂枝解表,大枣佐芍药和里;甘草和中,合大枣养胃气、护津液,共起和中解外之作用。方之配伍有深义,开阖相佐,刚柔相济,发汗而不太过,和营而不碍邪。《医宗金鉴》谓“刚柔相济以相和”,可谓是深得仲景组方之要领。

4 药物剂量

药物剂量表示该药在该方中的地位、作用及一般用量或特殊用量。如桂枝麻黄各半汤和桂枝二麻黄一汤,两方皆由桂枝汤加麻黄、杏仁而成。若按原方用量减半,则名桂麻各半汤;若麻黄、杏仁两味再减轻用量,则名为桂枝二麻黄一汤。又如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与桂枝附子汤,药味皆同,唯前者桂枝三两、附子一枚,后者桂枝四两、附子三枚,但两方主治各异。由此可知,方剂之剂量对一首医方来说,颇具重要意义。同一药物在不同方剂,因剂量不同而有不同的功用;或因方剂中主药用量的改变,则可改变医方的效用,甚至方名亦更

5 制药方法

制法与药效有直接关系,同一药物因不同制法可发生不同的作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制药方法颇为丰富,丸散汤饮亦多不同。如麻黄入煎剂,宜先煎并去上沫(如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等),有先煮某药者(如葛根黄芩黄连汤之先煮葛根,茵陈蒿汤之先煮茵陈等),有后下某药者(如大承气汤之后入大黄,桂枝人参汤之后下桂枝等),有煎药去滓更煮再煎者(如柴胡汤类、泻心汤类等),有含蜜或饴的汤剂应微火煎或消解者(如蜜煎导方、小建中汤等)。尚有特殊溶剂煎药法(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用甘澜水,枳实栀子豉汤用清泉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用潦水等),捣筛加工丸散剂法(如瓜蒂散、半夏散的分别捣筛,麻子仁丸、乌梅丸的用蜜和丸,抵当丸、大陷胸丸的利用核仁自为丸)等,充分体现了制剂法的多样化,使药物能够达到预期的效力。

6 服药方法

服药方法也直接关系到药物疗效。《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例举了10余种方法,足以说明其对服药方法的重视。以汤剂为例,有服药频次的不同,最多用的为分2次服、3次服,也有顿服(桂麻各半汤等),4次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5次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6次服(猪肤汤)以 及少少温服、含咽之(调胃承气汤、苦酒汤等),还有服药时辰的不同,如平旦服(十枣汤)、饭前服(桃核承气汤等)、昼夜服(桂枝汤、黄连汤等)。又如散剂,有以白饮服者如五苓散,以沸汤服者如文蛤散,以浆水服者如蜀漆散,以酒服者如天雄散等。还有因病、因人而药者,如麻子仁丸之“渐加,已知为度”,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之“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白散方之“强人服半钱匕,羸人减之”等。尚有一些服药须知,如桂枝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栀子豉汤(得吐者,止后服)、小承气汤(若更衣者,勿服之)等,提示服药有效后不必尽剂,其它如理中丸之饮热粥一升许,十枣汤之糜粥自养等,则示人服药时吃热粥以助药力,反之,若服用麻黄汤、桂枝加葛根汤时,则不须吃热粥,以防发汗过度。又如小柴胡汤之温覆微汗,麻黄汤之覆取微似汗等,则意为服药时需被覆取汗以助药力。从中可以说明不同服药方法的意义所在,提醒人们不可忽略之。

7 用药禁忌

《伤寒论》、《金匮要略》医方言禁忌者,首推桂枝汤,其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葛根汤则云“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付此”。说明桂枝汤方之禁忌,乃对伤寒病而言,故治言“诸汤仿此”。侯氏黑散谓”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自能助药力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这里说的“热食”,乃对该方药力有所影响,故当禁忌。白散方法禁忌者(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则说明原方除对疾病有某种禁忌外,对医方也有一般禁忌中生冷粘滑腥臭等物及特殊禁忌。

纵观《伤寒论》、《金匮要略》医方显示的内容,上述诸项,当是方剂的基本要素。仲景方之所以经久传世而不衰,首先是由于其疗效可靠。后世组合之新方,多仿前世经验,出现极多组成合理、法度严明、主治明确、结构规范之传世良方。

(收稿日期:2003-09-20)

作者单位:450002河南省职工医院

(编辑曲 全)

日期:2005年7月19日 - 来自[中医中药]栏目

桂枝临床之应用

  桂枝味辛甘温,临床以其解肌发表,温经通阳为常用,笔者用于外感内伤、新病久病、急诊痼疾等多种病证,疗效多显著。
    
  1 发表解肌散风寒
    
  外感风寒,营卫不和,用以桂枝为主药之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为临床特征的太阳中风证,由于卫强营弱,卫阳浮盛于表而抗邪则发热;营弱不能守而见自汗出,自汗出表虚证,何又用桂枝发汗?实桂枝既非发汗之品,亦非止汗之药,以其宣通表散之力,旋转于表里之间,能调和营卫。笔者治风寒表证必用桂枝,根据临床症状配伍用药,自汗出之表虚证,当配芍药,酸苦微寒,收敛阴气,补养营阴。二药同用,一散一收,使桂枝辛散而不伤阴,白芍酸敛而不碍邪,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无汗之表实证,桂枝当配麻黄。盖因麻黄发汗,能开肌腠毛窍,以开其驱邪之路;桂枝解肌,能温经通阳。二药相伍,相得相须,汗出则邪去。故处方用药,须遵仲师之法方得获效。
    
  2 温经通络止痹痛
    
  桂枝能横走四肢,温经通络,活血止痛,痹证可祛。《药性本草》曰:桂枝能“去冷风疼痛。”《本草衍义补遗》亦云:桂枝善“横行手臂,治痛风。”临床治风寒温痹之“痛痹”及痛风每用桂枝。寒性凝滞,血脉不通,不通则痛,桂枝辛散温通,通则不痛。如用桂枝附子汤治风温痹痛、肩臂肢节酸痛等证,本品配附子、生姜、甘草、大枣,笔者常易附子为川草乌疗效更著。《千金方》之小续命汤及独活寄生汤,原方用桂心,临床亦常改用桂枝。风寒湿痹,常缠绵难愈,欲速不达,中药汤剂病者往往难于长服,笔者改用酒剂,以桂技配川草乌、羌独活、宣木瓜、威灵仙、汉防已、川牛膝、五加皮诸药以黄酒泡服,缓缓图之,治风寒湿痹之寒象明显者,颇为合拍,临床多验,且疗效巩固。

  3 通阳化气以利水
    
  《内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然膀胱的气化功能全赖肾阳之蒸腾气化。桂枝辛湿入膀胱经,善通阳化气以利水。临床常用五苓散治外有表证,水饮内停,小便不利之水肿病证。方中用桂枝,虽有疏散表邪而解太阳表证之意,但更重要的是桂枝辛温,能宣通阳气,蒸化三焦,达温化膀胱之气而利小便,表证解小便利,水肿自消。笔者临床上常以五苓散治急性肾炎获效,更多的是以五苓散合五皮饮治疗慢性肾炎,临床验案中桂枝必不可少。临证治验一肝硬化腹水,前医以十枣汤之意峻下逐水,药后便溏尿利,腹水骤消,但病者形气羸弱,似难以站立支撑,数日后腹水依然。遂邀余诊之,以五苓散加黄芪、苡仁、赤小豆等药治疗,数日后形神复原,小便利而腹水渐消。在治疗中,偶去桂枝一味,则利水之力显弱,可见桂枝确有化膀胱之气而利水便之功。笔者又常用茵陈五苓散治湿热黄疸之小便短赤,偏于湿重者,比纯用茵陈蒿汤疗效卓著。虽有热象,桂枝亦不少,不过药量稍轻而已。

  4 散寒解表化痰饮
    
  水饮内停,外感寒邪引动内饮而致的咳喘病证临床多见之,内停水饮为病之本,外感风寒为病之标。证见咳喘痰多清稀如泡沫状,伴恶寒发热,胸闷身痛,不渴无汗,苔白腻,脉浮滑等。以小青龙汤治之多验。合《金匮要略》所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理。方中麻黄止咳喘又利水,但必配桂枝,方能疏散表邪。且桂枝和芍药能调和营卫,又促州都气化内饮走下,标本同治,痰饮自除。笔者临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老年性肺气肿以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病证,凡咳喘痰白清稀而有泡沫,舌淡苔白而滑,无问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用小青龙汤加减施治。若怕冷无汗,寒象明显,麻桂可重用。若外寒内饮,兼有里热,见咳嗽气喘,形寒烦燥,则麻桂减量,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以清热除烦。若口渴,可加苦寒清热生津之天花粉。故临床上凡外寒内饮之痰饮病证,均可用麻桂。
     
  5 温通心阳能复脉
    
  心主血脉,气为血帅,心气不足,无力鼓动血脉,又加血虚,无以充盈脉管。故气血不足则脉气不相接续而见脉结代、心动悸。《伤寒论》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虽以炙甘草命名,方中必配桂枝,因桂枝辛温而甘,能温经通脉,振奋心阳,入心助阳以宣其气,与甘草合而成辛甘化阳,阴中有阳,养阴血,温心阳,气血和,心阳复,心悸自除,结代自复。仲景凡治疗“心动悸”疾患均用桂枝与炙甘草两味相伍。诸如:“桂枝甘草汤”、“桂枝加桂汤”、“苓桂术甘汤”、“苓桂甘枣汤”、“茯苓甘草汤”等。由此观之,心悸脉结代必用桂枝,医者嫌桂枝辛温而去之,实不必有虑。笔者临床治疗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期外收缩、心房颤动等病证常用桂枝。曾治一快速房颤患者,证见胸闷气急,动则心悸,下肢浮肿,唇舌紫暗,脉象结代,参伍不齐等。药用炙甘草、桂枝、党参、炙黄芪、全氏萎、薤白、丹参等,服方5剂,诸证明显好转,复查心电图正常,原方加减调理一月而愈。
 
  6 通经活血疗经闭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虚寒,则血滞而凝,见小腹冷痛,月经不调,经闭不孕,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诸证难愈。证属虚寒,非纯下祛瘀为宜,《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故法宜温经散寒,养血散寒齐施。笔者常用《金匮要略》之温经汤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不孕证属冲任虚寒,瘀血内阻者。方中以桂枝、吴茱萸为主药,桂枝长于温经通络,茱萸擅长行气而止痛,只要随证加减,切中病情终获良效。若妇人小腹有瘀快,按之痛,腹挛急,脉沉涩,或难产,或胞衣不下,或死胎不下或产后恶露不尽而有腹痛拒按者,则用《金匮要略》之桂枝茯苓丸。方中桂枝温通血脉,茯苓渗泄下行,与桂枝同用,能入阴通阳,故方名“桂枝茯苓丸”。笔者曾治妇人卵巢囊肿及子宫肌瘤以桂枝茯苓丸改用汤剂而获效。
    
  作者单位:553001贵州省六盘水市人民医院药剂科

日期:2005年6月17日 - 来自[中医中药]栏目

桂枝茯苓胶囊与逍遥丸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摘要】 目的  研究逍遥丸和桂枝茯苓胶囊对乳腺增生症的治疗作用。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92名患者分两组,A组服用逍遥丸6g,每日3次,疗程1个月。B组服用桂枝茯苓胶囊组3片(0.93g),每日3次,疗程1个月。两组中治疗无效者进入另一组继续治疗。疗效判定分为三级: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效。 结果  逍遥丸首治者,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为84%,无效16%;桂枝茯苓胶囊首治者有效率为85%,无效15%。逍遥丸首治无效者服用桂枝茯苓胶囊后有72%的患者有效;而桂枝茯苓胶囊首治无效者服用逍遥丸后有86%的患者有效。 结论  本研究提示桂枝茯苓胶囊是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一种可选择的较好药物。   乳腺增生症是乳腺外科最常见的良性病变,因其与乳腺癌的发病有一定联系,故及时的治疗对提高广大妇女的生活质量、降低乳腺癌的高发病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长期以来,临床上常用逍遥散方加减来治疗乳腺增生症,近来我们是用桂枝茯苓胶囊治疗该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对比了逍遥丸和桂枝茯苓胶囊的疗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象为2004年3月~7月我院收治的患乳腺增生症的门诊患者92例,年龄20~67岁,平均43.5岁。多主诉乳房胀痛、似有肿块,伴有触痛,月经前症状加重。病程1个月~12年。年龄分层如表1。

    表1 患者年龄分层 例(略)

    1.2 统计学方法 t检验及χ 2 检验。

    1.3 疗效的评定 (1)完全缓解:主观的胀痛等不适完全消失;触诊之增厚、结节灶已变软。(2)部分缓解:主观的胀痛等不适有所减轻,但仍偶然存在;触诊之增厚、结节灶部分变软,但不超过50%。(3)无效:主观的胀痛等不适没有减轻;触诊之增厚、结节灶没有变化。

    2 治疗结果

    2.1 使用逍遥丸或桂枝茯苓胶囊首治的病例结果 如表2,两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2 两组首治病例治疗结果 例(略)

    2.2 两组首治无效患者交叉进入对方组治疗的结果 如表3,两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图1 患者入组治疗方式

    表3 首治无效患者交叉进入对方组治疗结果 例(略)

    3 讨论

    乳腺增生症是中青年女性的一种多发病,到乳腺外科就诊的患者中,本症约占85%,病理表现为乳腺小叶、导管上皮与基质的增生 [2] 。西医认为系黄体激素相对不足引起该症,故常使用黄体酮和雄激素治疗,但因此带来的副作用显而易见:外源性激素的使用进一步扰乱机体的激素平衡,故临床上使用的比例并不高。中医认为,本症属于“乳癖”范畴,多为冲任失调、肝胃不和、肝脾两伤引起。临床上可见到多数患者伴有情绪不佳、焦虑等表现。用中医理论可以解释为情志内伤、肝郁痰凝积于胃络,致使胃络不畅、气血淤滞而结为包块。临床上常用的逍遥丸具有舒肝理气、化痰散结的功效,使用后部分乳腺增生患者的症状会有所缓解。桂枝茯苓胶囊出血《金匮要略》中的桂枝茯苓丸,由桂枝、茯苓、牡丹皮、芍药、桃仁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调和气 血、软坚散结、抗雌激素的作用,故可以收到较好的疗效。需要说明的是,按照处方要求,桂枝茯苓胶囊疗程一般为3个月,但经初步临床观察,一般对两种药物中任何一种有效者,服药10天,主观感觉即好转,若此时缓解不明显,继续服药一般也不会有较明显的疗效,同时患者对服药的依从性也变差。我们还发现,用药若按年龄来分层,对桂枝茯苓胶囊有效者比对逍遥丸有效者偏大5~10岁。根据上述初步结果建议:30~50岁年龄段的乳腺增生患者使用桂枝茯苓胶囊治疗为宜。可将服药10天作为服药观察期,以评定下一步的用药方案。有效者可继续服药巩固,无效者可更换药物治疗,从而尽快解除患者的病痛,减少医药资源的浪费。桂枝茯苓胶囊与逍遥丸相比有效率相似,达84%,使用逍遥丸后无效者再使用桂枝茯苓胶囊仍有72%的有效率,充分说明桂枝茯苓胶囊是一种治疗乳腺增生的良药。

    参考文献

    1 谷振声,姜鸿刚.现代乳腺疾病诊断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6:89-90.

    2 汤钊猷.现代肿瘤学.第二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9:833. 

    作者单位:200011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日期:2005年6月10日 - 来自[论著]栏目

辛温解表药_桂枝应用鉴别

 

  药征:桂枝辛散温通,可行里达表,有温通一身之阳气,流畅气血的功效。
  本品能助心阳,透达营卫而解肌发表,以治疗有汗或无汗之风寒表证;温通胸阳而解胸痹,温通血脉以祛瘀调经,温中散寒而治疗中焦虚寒证。
  《本经疏证》说:用桂枝之道有六,“曰各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
  桂枝效用虽较广泛,但其温通助阳,济气血为其主要特点。
  按语:单味使用桂枝并无止汗作用。桂枝之所以能用于出汗、恶风之表虚证,在于配伍酸敛益阴之芍药。取其一营一卫,一散一收之作用,以起到调和营卫、散风敛营之效应。表邪外解,汗亦自止。如再配伍生姜与大枣这一调和营卫之基本药物,其上述功能则更为显著。这即是桂枝汤“无汗能发,有汗能止”的基本性能。
  临证上,不要把单味桂枝的功效与桂枝汤的功效相混淆。
  另外,在临床中桂枝除用治风寒表证外,治疗内伤杂病的机会也是很多的,不要把它的功效只局限在解表的一个方面。
  鉴别:桂枝与麻黄均能发汗解表,均可用治风寒表证。桂枝主要作用为助阳气,助心阳,振奋气血;而麻黄主要作用为开宣肺气,透发毛窍。在这一基础上,二药常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力,如麻黄汤。

寒疟

寒疟   病名。疟疾之一。《素问·疟论》:“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与风疟在症候的区别是:“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素问·刺疟》。后世对寒疟又有以下看法。   ①指寒邪内伏,至秋凉而发病者。《证治汇补·疟疾章》:“纳凉之风寒,沐浴之水寒,先伏于腠中,因秋风凉肃而发。其证腰背头项疼痛,先寒后热,治当大汗。”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栝楼干姜汤,或用羌活、柴胡、桂枝、草果、苏叶、厚朴等药。参见疟疾条。   ②指太阳经和阳明经疟。其发病多为先受暑热之气,复有寒邪外束所致。《症因脉治·外感疟疾》:“寒疟之证,《内经》云:先寒后热,腰背头项痛,脊膂强,呵欠呻吟,始则寒极而战动,终则大热而汗解,发在午前者,此太阳经疟;若目痛鼻干,寒栗鼓颔,略寒即热,发在午后者,此阳明经疟。以上二条,乃《内经》寒邪伤营,名寒疟之证也。寒疟之因,夏伤暑热热气,入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营气所舍之处,又值早晚寒冷邪,外束暑热,至日中阳旺之时,发泄不出,后感寒邪近表,是以先寒;先感暑热在里,是以后热,此先寒后热之疟作矣。”太阳经疟,用桂枝羌活汤;阳明经疟,用桂枝葛根汤。如属少阳经疟,选用桂枝柴胡汤、太阳、阳明、少阳三经证俱见者,亦以此三方加减。参见疟疾有关条目。 日期:2006年1月11日 - 来自[字母H]栏目

张仲景辛甘合化十法浅析

  【摘要】  张仲景用药精当,配伍严谨的又一体现就是辛甘合化,如《伤寒杂病论》中,助卫解肌、温通心阳、扶阳固阴、温肺化饮、补心阳而定悸、降逆平冲、散寒通痹、温阳复脉、表里两解、利水消肿等无不蕴含辛甘合化,以下简称辛甘合化十法。试通过以下十法的分析,进一步了解张仲景的法随证立,方从法出的辨证论治思想,使后学者有所本。
    
  【关键词】  张仲景;辛甘合化;用药;研究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处处都蕴含辛甘合化,笔者总结了辛甘合化十法,现浅析如下。

  1 辛甘化阳、助卫解肌(桂枝汤)    

  方中甘草甘平,炙用气温,调阴阳而和中州,安内以攘外,配桂枝、生姜辛甘化阳以助卫气,配芍、枣,甘酸化阴以滋营阴,共奏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发汗以止汗,广泛用于伤寒与杂病,所以又称之“群方之魁”。
    
  2 辛甘发散、温通心阳(桂枝去芍药汤)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太阳病,理当汗解,因误下胸阳受挫,表邪入胸,胸中气机受阻,而见“胸满”。奋力抗邪则见“脉促”,证属邪陷胸中,胸阳不振。桂枝去芍药汤即桂枝、甘草、生姜、大枣,四药辛甘发散为阳。温通心阳,振奋胸阳,使陷落的邪气从胸透表而解。
    
  3 辛甘合化、扶阳固阴(甘草干姜汤)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外感挟虚、误用桂枝汤发汗。犯虚虚之戒,而致变生阴阳俱虚证,其治疗就要分清先后缓急,而阳生阴长,阳固则阴存,况且有形之阴难以速生,无形之阳则有倾刻而亡的危险,故本证以复阳为先,故方中甘草炙用,补中益气,干姜大辛大热,守而不走,回阳温中,二药相伍,辛甘合化重在复脾胃之阳,尤其注意的是方中甘草之量倍于干姜,又寓扶阳而不碍阴之意,可见仲景用药之精心。笔者根据此方之扶阳而益气护阴之功效,每用于治疗脾胃阳虚、气不摄血之吐血,效果显著。

  4 辛甘合化、温肺化饮(甘草干姜汤)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肺痿有寒热之别,冷则气沮而痿,此证乃虚冷之痿,方中甘草补中,干姜辛温温肺,二药辛甘相合,和阳而行其津液,止涎唾而治虚寒肺痿。

  5 辛甘化阳、补心阳、定悸(桂枝甘草汤)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汗为心液,由阳气蒸化而成,此证乃素体心阳不足,发汗过多,耗散心阳,心为阳中之太阳,今阳虚失护,故心下悸动。方中桂枝辛甘温补心阳,甘草甘温滋心阴,辛甘化阳,以补心阳为主,心阳得复则悸动自安。张仲景用之精心还在于“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取药力集中、功专力锐之意。
    
  6 辛甘化阳、降逆平冲(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过汗伤损心脾之阳,心阳不能镇摄,脾土不能守护,导致下焦水气欲上冲而作奔豚。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阳,以补心阳之虚,桂枝更有伐阴邪以降冲逆之效。
    
  7 辛甘合化、温阳散寒、祛风除湿、通痹止痛(甘草附子汤)

    
  “风寒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展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风寒湿三邪胶滞关节,阳气失于气化,水湿泛滥。方中重用桂枝辛温通阳化气,伍以甘草,并以甘草命名,取其甘温而补心脾之虚,桂甘合用,辛甘化阳,阳复寒散,风湿自除,痹痛可止,仲景用药颇具匠心。

  8 辛甘合化、温阳复脉(炙甘草汤)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伤寒,少阴阴阳两虚而心动悸、脉结代,当以温阳复脉、滋养气血为要。方中重用炙甘草,并以之名方,以其甘温,和中健脾益气、助后天生化之源,达养血定悸复脉,与辛甘温之桂枝,辛温之生姜以及清酒相合,通阳化阴,使甘草无结滞之患,共奏振奋心阳、复脉宁心之效。
    
  9 辛甘化阳、温经发汗、两解表里(麻黄附子甘草汤)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方中麻黄辛温发汗以解太阳之表,附子辛温助阳气温少阴之里,炙甘草甘温成辛甘合化,扶中益气,又监制麻黄发散,共奏温阳解表,微发其汗而不伤正,成为治疗太阴太阳两感证的平和之方。

  10 辛甘发散、利水消肿(甘草麻黄汤)
    
  “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大凡由寒邪凝滞于里,阳气郁阻所致皮里肌腠之水,用辛甘发散利水消肿的甘草麻黄汤治疗。方用甘草甘平和调中焦,重用麻黄甘平宣发卫阳、散表祛邪,使风邪水气从外而解,又可使在里之水从小便而利,两药和合,辛甘发散利水,补脾之虚以制水湿。  

  作者单位:423000湖南郴州,湘南学院

  (编辑:悦 铭)

日期:2005年12月26日 - 来自[2005年第6卷第18期]栏目

桂枝加葛根加味汤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治疗前,由于局部水肿、粘连,以常规的手法及牵引治疗,往往疗程较长,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我科在治疗此类病人的过程中,前期应用桂枝加葛根加味汤治疗,后期配合牵引、手法复位等治疗,往往达到了事半功倍的疗效,缩短了病程,增强了疗效,科室治疗4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满意,对照组38例,采用牵引、推拿治疗,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1例患者中,全部为住院病人,男45例,女36例,年龄在19~63岁之间,病史1年的25例,半年的28 例,2个月以下的28例。将其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38例。诊断依据参照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制定,均经CT和X线片检查确诊,排除脊柱先天畸形、肿瘤及其他病变。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用牵引、推拿,采用张家港市日新医疗集团生产的YHZ-Ⅱ型微电脑腰椎牵引床。病人仰卧位,根据体重及耐受情况确定牵引重量,牵引方式为间歇牵引,逐渐加大牵引重量,以牵引后自觉症状减轻为标准,20~30min/次,2次/d。牵引后病人俯卧位,术者在腰骶部及双下肢反复揉、按、拍、点和推拿手法,以放松痉挛的腰骶和双下肢肌群。点按穴位法,首先在肾腧穴、腰阳关、环跳等穴用点、按、揉等手法,再在委中、承山等穴做点按手法。然后用牵法、抖法、定点斜扳法进行复位。最后行叩、拍、轻揉等放松手法,反复数遍,至治疗结束。以上治疗需30~40min/次,1次/d。

  1.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方用:葛根30g,桂枝15g,白芍15g,大枣5g,生姜3片,炙甘草6g,鹿仙草18g,泽兰10g,鸡血藤30g,地龙15g,下肢放射痛加牛膝,病程在半年以上的加炒杜仲20g,金毛狗脊15g,独活15g。肾虚、夜尿频多加巴戟天15g,益智仁15g,桑螵蛸15g,菟丝子15g。疼痛明显的加乳香8g,没药8g。以上方药一剂三煎,1日1剂,加水300ml,煮取150ml服用。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705)。痊愈:腰腿痛症状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恢复原工作和正常生活;显效:有轻微腰腿痛,直腿抬高较健侧差20°以内,活动轻度受限,不影响工作和生活;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2.2  治疗结果  15天为1个疗程,治疗30天后进行疗效评定。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药+牵引、推拿(治疗组)与推拿、牵引(对照组)疗效比较  (略)

  3  典型病案

  患者,女,反复右腰部疼痛1年,再发加重4天。症见右腰部疼痛,呈放射性,以右臀部为甚,可放射至右小腿外侧,伴行走困难,腰部侧弯,向右前60度,饮食二便可,睡眠差,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右下肢抬腿试验(+),背曲加强试验(+)。右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CT检查示L2~S1腰椎间盘突出,L2~S1骨质增生。方用桂枝加葛根加味汤加减:桂枝15g,白芍15g,大枣5枚,生姜3片,炙甘草10g,葛根30g,鹿仙草18g,泽兰10g,鸡血藤18g,地龙15g,炒杜仲15g,金毛狗脊15g,牛膝12g,辰砂6g,神曲15g。上方用开水煎服,1天1剂, 前期服用5剂,疼痛减轻,下肢水肿消失,睡眠可,后期配合牵引、理疗,服完20剂后症状消失,直腿抬高80°,康复出院。随访半年未复发。

  4  讨论

  桂枝汤具有滋阴和阳,调和营卫,增强营卫功能的功效,具现代药理研究,本方具有解热毒、抗炎、镇静等作用。桂枝能提高痛阈,解除血管痉挛,舒张内脏平滑肌,有良好的止痛作用。而芍药对平滑肌也有解痉镇痛作用,二者相配止痛效果较好,桂枝、芍药均能扩张血管,加快血液流动,炙甘草、生姜、大枣又有强壮,营养,抗过敏,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葛根在方中有解痉作用,现代研究表明,葛根具有扩张血管作用外,还有较强的缓解肌肉痉挛的作用。鹿仙草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止血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报道,鹿仙草具有降压,扩血管,强心和抗炎作用,临床报道治疗颈椎病及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显著。泽兰、鸡血藤和地龙均有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再配合牵引、推拿,缩短了病程,增强了疗效。

  作者单位: 678400 云南德宏,云南省德宏公安边防支队医院

  (编辑:悦  铭)

日期:2005年12月26日 - 来自[2005年第1卷第2期]栏目

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不孕症17例临床体会

  笔者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运用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17例不孕症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属原发性不孕11例,继发性不孕6例;年龄20~25岁4例,25~30岁9例,30~35岁3例,35~40例1例;结婚2~4年者8例,5~8年者7例,9~12年者2例;月经周期正常者4例,周期提前者5例,周期推后者3例,月经先后不定期者5例;月经量正常者5例,经量偏多者4例,经量偏少者8例。检查情况:(1)子宫发育欠佳4例。(2)输卵管通而不畅或轻、中度阻塞者11例。(3)附件炎或附件炎性小包块者5例。(4)增殖期子宫内膜2例。
   
  1.2 治疗方法 基本方:桂枝3~15g,茯苓6~15g,赤芍10g,牡丹皮10g,桃仁12g。用法:(1)偏肾阴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山茱萸、桑椹、熟地黄等。(2)偏肾阳虚者:加紫石英、菟丝子、蛇床子、仙茅、仙灵脾等。(3)偏肝郁者:加麦芽、王不留行、川楝子合柴胡疏肝散。(4)偏痰湿者:加白芥子、薏苡仁、石菖蒲合启宫丸。(5)偏血虚者:加党参、黄芪、白芍、当归、鸡血藤等。
   
  1.3 治疗结果 治疗3个月以内者9例,6个月以内者6例,自动放弃治疗2例。现已育者3例,妊娠乳胶凝集抑制试验阳性9例,临床症状改善3例。

  2 典型病例
    
  患者,女,27岁,1988年1月19日就诊。自述婚后5年未孕,平时心烦易怒,胸闷胁胀,月经先后无定期,每逢经前乳房胀痛,甚则不敢近衣、少腹坠痛,血色暗红,挟有瘀块,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弦。妇检:外阴发育正常,阴道通畅,宫颈轻度糜烂,宫体前体略小,附件右侧增厚伴压痛,左侧阴性。经前诊刮子宫内膜,病理诊断:分泌期子宫内膜。输卵管通液试验印象:通而不畅。此系肝郁气滞,血不养肝,冲任失调不能摄精成孕。拟桂枝茯苓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达疏肝行气、活血散瘀、调经助孕之意。组方:枳壳12g,炙香附20g,牡丹皮10g,王不留行20g,柴胡9g,白芍18g,桂枝3g,茯苓9g,赤芍10g,桃仁12g,川楝子12g。嘱患者每值经前初感乳房胀痛即开始服药,连诊治3个周期,现已受孕4个月。
    
  3 讨论

  不孕症是中医妇科疑难症之一,其原因多端,除与肾气盛衰有关外,还与冲任二脉有密切关系。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在肾气作用下,冲任二脉须有充沛的血液濡养方易受孕。笔者根据女子生理上有经、孕、产、乳与多忧、怒、喜、悲、哀的特点,主张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型灵活运用活血化瘀法。
   
  桂枝茯苓汤出自《金匮要略》,其中桂枝通血脉,畅血行;茯苓协桂枝以通阳,促进血液循环;桃仁活血行瘀;赤芍、牡丹皮清热活血。全方组成在于畅通血流,消散瘀滞。
   
  不孕症多与瘀血凝滞有关:首先是因为经、孕、产、乳都是以血为本,其疾病多是生殖系统的病变,生殖系统功能正常与否,与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神经体液系统及内分泌系统有密切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故血的瘀滞可以从各方面影响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而导致不孕。其次是因为女子患病之后,往往羞于启口,使之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治。再加上社会、家庭陈旧观念的影响,精神刺激过强过久,中枢神经长期处于过度抑制状态,致使气机不畅、血行滞碍,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所说,“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 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既然本病虽证型不同而都有瘀血凝滞的一面,因此,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以致和平”的原则,为达任通冲盛待氤氲之时摄精成孕,笔者认为治疗本病的关键是在辨证施治准确的前提下,灵活运用活血化瘀疗法。活血化瘀疗法可直接作用于气血,而任何疾病的根本原因均为气血阴阳失其平衡,活血化瘀疗法能“补不足,损有余”,调整阴阳气血平衡,达到增效的作用。
   
  笔者治疗女性不孕症患者17例,已治愈12例,临床症状改善3例,其治愈率与总有效率较高,可见活血化瘀疗法在本病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编辑小 南)

  作者单位:474250河南省镇平县妇幼保健院 

日期:2005年11月13日 - 来自[2005年第2卷第5期]栏目

桂枝茯苓胶囊治疗输卵管阻塞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桂枝茯苓治疗输卵管阻塞的效果。方法 将76例输卵管性不孕患者分为对照组(21例):口服氟哌酸胶囊及灭滴灵片;治疗Ⅰ组(28例):所服西药同对照组,另加服桂枝茯苓胶囊;治疗Ⅱ组(27例);仅口服桂枝茯苓胶囊。结果 口服桂枝茯苓胶囊的两组病例,输卵管通畅率显著较对照组高(P<0.01),而且在第2个疗程效果更加明显;中西药结合治疗效果远较单一用西药氟哌酸及中药桂枝茯苓效果显著(P<0.01)。结论 当辅以抗菌药物后,桂枝茯苓治疗输卵管阻塞效果更佳。

  关键词 桂枝茯苓胶囊 治疗 输卵管阻塞 随着生殖医学的发展及试管婴儿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不孕不育患者,甚至部分医务人员,将试管婴儿作为不孕症治疗的首选,而放弃了基本诊断及治疗,不仅经济代价大,且有可能引起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深圳目前已有3~4家医院开展试管婴儿,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大多医院极力开展此技术。事实上,大部分不孕症可以在基层医院,以较小代价得以解决。由于输卵管因素是导致不孕症最常见病因 [1] ,而输卵管炎症引起其阻塞占女性不孕的39%~40%,治疗方法虽多但大多效果欠佳,故本文选用桂枝茯苓胶囊治疗输卵管性不孕,对输卵管通畅效果作了初步观察 [2] 。目前用桂枝茯苓治疗输卵管性不孕报道尚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7年5月~2003年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不孕患者中经通水试验证实为输卵管性不孕患者76例,年龄最小为25岁,最大为35岁,平均年龄31岁。

  1.2 分组及治疗方法 将周一、二就诊的分到对照组21例,从月经第5天分别口服氟哌酸及灭滴灵片0.2g,3次/天共7天,1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用2个疗程;将周三、四就诊的分到治疗Ⅰ组28例,所服西药同对照组,另加服桂枝茯苓胶囊3粒,3次/天连服20天,连用2个疗程;将周五、六就诊的分到治疗Ⅱ组27例,单用桂枝茯苓胶囊,服法及疗程同治疗Ⅰ组。三组均嘱治疗期间避孕。

  1.3 效果判定 每个疗程后做输卵管通畅试验。另外,治疗1组中,有5例未遵嘱在治疗期间避孕而在第2个疗程服药期间怀孕,也纳入治愈(通畅)。另有1例发生宫外孕,则不计入治愈(通畅)。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第1个疗程后各组输卵管通畅率的比较 见表1。 表1 第1个疗程各组输卵管通畅率比较

  3 讨论

  由于试管婴儿技术的广泛应用,但是许多医疗单位忽略了有关适应证的控制,一方面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同时增加了患者较大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并发症。随着国家认证工作的推进,基层医院在不孕症的治疗中仍有所作为。输卵管阻塞是引起不孕症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其阻塞本身又是由以细菌微生物为主引起的慢性炎症等因素造成。因此,抗菌消炎是治疗输卵管阻塞的主要手段。从表1中可看出,单用抗生素氟哌酸(第三代喹诺酮类)及灭滴灵(杀厌氧菌)杀菌治疗输卵管通畅的效果是远不够的,而单用桂枝茯苓(活血祛淤,消除水肿)消炎治疗,则通畅率明显提高,说明在输卵管阻塞(多是慢性炎症)的治疗中,消炎(活血 化淤)比抗菌重要 [4] ;若在抗菌的同时,加上消炎(桂枝茯苓)药物,则效果更佳。并且到第2个疗程结束时,通畅率进一步提升,达82.1%。效果有时超乎预期。本组资料中就有5例在1个疗程后怀孕。桂枝茯苓胶囊由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芍药等组成,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 [3],茯苓能消炎止痛,调整机体免疫;桃仁、丹皮可活血化淤;芍药可通经消结、畅通血脉 [5] ,合理用之,有利血行,疏通病灶处微循环而促进炎症吸收。此或许为桂枝茯苓胶囊治疗输卵管性阻塞之机理 [6] 。这也是近几年桂枝茯苓胶囊应用于妇产科血淤性疾患如子宫肌瘤,血淤性异位妊娠及药物流产等 [7] 的药理学基础。

  综上所述,治疗1组方案简单、价廉,患者易于接受,桂枝茯苓胶囊餐后服用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16-420.

  2 曾金强.桂芝茯苓丸在妇科疾病的临床应用近况.广西中医学报,2001,18(1):100-101.

  3 王丽堂.桂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74例.山东医药,1999,39(19):60-61.

  4 贺慧琴.桂芝茯苓胶囊治疗血淤症的临床观察.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0(5):16-18.

  5 张立东.米非司酮加桂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观察.广东医学院学报,2000,16(3):234-236.

  6 桂芝茯苓胶囊对血淤性异位妊娠不同阶段影响的观察.中国中医科技,1999,6(6):406-408.

  7.桂芝茯苓胶囊配合药物流产150例分析.中医杂志,1999,40(8):486.

  作者单位:518033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人民医院妇产科

  (收稿日期:2004-07-16)

  (编辑莫 茗)

日期:2005年11月13日 - 来自[2004年第1卷第1期]栏目

桂枝茯苓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307例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桂枝茯苓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 方法  对照组97例均单独于月经期静滴抗生素7天,研究组210例均服用桂枝茯苓胶囊,每日3次,每次3粒,经期停服改为静滴抗生素7天,3个月为一疗程。两组中如为宫腔粘连者均采用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术中放置节育器1枚,同时加入人工周期治疗药物,3个月后取出节育器的综合疗法;如为盆腔炎性包块并积液者,行腹腔镜下清理包块及积液;慢性子宫内膜炎除药物治疗外可行诊断性刮宫。 结果  研究组子宫腔粘连有效率为93.7%,盆腔炎性包块并积液有效率为93.7%,子宫内膜炎有效率为96.6%,重症附件炎有效率为99.0%。对照组子宫腔粘连有效率为61.1%,盆腔炎性包块并积液有效率为55.6%,子宫内膜炎有效率为69.6%,重症附件炎有效率为82.9%。两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 结论  桂枝茯苓胶囊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理想中成药。

  关键词  桂枝茯苓胶囊 宫腔镜 腹腔镜

  慢性盆腔炎是女性内生殖器炎症中常见的妇科病,往往病程迁延,久治不愈,反复发作,从而影响了妇女的健康。我们采用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桂枝茯苓胶囊配合静滴抗生素等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21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999年1月~2001年7月两院门诊病例307例,分为对照组97例,研究组210例,均有性生活史,年龄20~47岁,平均(27±3.2)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6年。

  1.2 病例选择标准 (1)根据乐杰主编《妇产科学》 [1] 第5版的诊断标准;(2)病史中有腰骶部疼痛或下腹痛,月经紊乱,经量过多或过少,淋漓不断,白带增多,或有宫腔操作史,膀胱及直肠刺激症状;(3)双合诊检查附件条索状或片状增厚、压痛,或可触及不规则包块,有压痛;或B超检查发现盆腔炎性包块或积液;(4)宫腔镜检查发现宫腔有粘连或子宫内膜潮红、出血;(5)腹腔镜确诊为盆腔炎性包块或积液;(6)病理检验诊断为子宫内膜炎。

  1.3 治疗方法

  1.3.1 研究组 每例患者均应用桂枝茯苓胶囊每日3次,每次3粒,饭后服用,经期停服,3个月为一疗程。月经期 静脉点滴抗生素7天。

  1.3.2 对照组 月经期静脉点滴抗生素7天,其它时间不做治疗。

  1.3.3 其他 无论对照组还是研究组如有宫腔粘连者均采用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术中放置节育器1枚,同时加入人工周期治疗药物,3个月后取出节育器的综合疗法;如为盆腔炎性包块并积液者,行腹腔镜下清理包块及积液;慢性子宫内膜炎除药物治疗外可行诊断性刮宫。

  2 治疗效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 和西医《妇科疾病诊断标准》 [3] 。治愈:自觉症状消失,体征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停药半年后无复发。有效:自觉症状消失,白带检查正常;双合诊子宫体轻度压痛;附件区稍增厚,有轻度压痛,B超显示盆腔积液消失或少量,盆腔包块缩小2/3以下。无效:与治疗前相比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 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研究组中各疾病类型分别和对照组相比疗效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01。不同疾病其治疗效果不同,研究组中附件炎疗效最好,总有效率高达99.0%,子宫内膜炎次之,总有效率96.6%,宫腔粘连和炎性包块疗效相对较差;对照组中总体疗效欠佳。

  表1 两组疗效多种疾病疗效对比 (略)注:研究组中各疾病类型分别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

  3 讨论

  盆腔炎症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包括附件炎症),是盆腔内生殖器官及盆腔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炎症病变的总称。究其病因笔者认为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月经期、流产期、产褥期生活不节,护理不当,用品不洁,或宫腔手术操作消毒不严等。慢性盆腔炎多由于急性炎症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而致盆腔组织充血水肿,随着时间的延长,炎症组织机化增厚,形成瘢痕,局部微循环障碍,致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及月经前后加剧。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慢性盆腔炎病情顽固,目前尚无特效单一疗法,而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治疗措施。本研究结果表明,抗生素加桂枝茯苓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独使用抗生素治疗,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其机制在于桂枝茯苓胶囊具有活血化瘀,消散结、改善盆腔微循环、促使炎症部分软化和吸收的功效,同时与具有抗炎、镇痛的药理作用有关。

    重症附件炎疗效优于其他疾病的原因在于局部血流丰富。据文献报道,盆腔炎患者的血液黏度显著提高 [4] ,桂枝茯苓胶囊能改变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全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解除平滑肌痉挛,改善局部微循环,桂枝茯苓胶囊还能明显抑制炎症部位的肿胀反应,并有明显镇痛、镇静作用,这些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局部血供。附件区血流有来自子宫动脉侧的卵巢支和输卵管支,及来自卵巢动脉侧的粗大血管,形成血运丰富的双向循环,其它病变区血循环单向,流畅度不如附件区,附件区的静脉丛虽是感染蔓延的场所,但又是药物容易聚集的地方,这些都为药物发挥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通过上述临床观察,笔者认为桂枝茯苓胶囊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理想中成药。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95-303.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6月28日发布.

    3 来佩俐.妇科急病诊断标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59-163.

  4 谢家骏,任世禾.桂枝茯苓丸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中成药研究,1986,(5):24.

  (编辑吴 莹)

  作者单位:450007河南省郑州市郑工集团职工医院
  450000河南省妇幼保健医院(△ 通讯作者)

日期:2005年9月22日 - 来自[2005年第3卷第2期]栏目

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腺肌病56例

  【摘要】 目的  观察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 方法  采用口服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腺肌病56例,疗程3~6个月。 结果  3个月的有效率为60.71%,6个月的有效率为87.50%;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可免去手术之苦。 结论  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满意,且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病;桂枝茯苓胶囊;活血化瘀
     
  子宫内膜生长在子宫肌层内引起的良性病变称为子宫腺肌病,是妇科较常见的疾病。传统治疗方法是以手术为主。我科自1999年1月~2004年12月,采用桂枝茯苓胶囊保守治疗,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9年~2004年我科门诊收治子宫腺肌病患者56例,其中<35岁15例,36~40岁33例,>40岁8例,平均年龄40.5岁。严重痛经45例,经期延长伴经量过多42例,原发不孕5例,子宫增大如孕50天至3个月,其中超过孕2个月以上9例。
   
  1.2 诊断标准 痛经:呈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月经改变: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妇科检查:子宫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突出,相当8周左右妊娠子宫。B超:子宫增大,肌壁回声不均,可见蚯蚓状或条索状低回声区及光斑,然特异性不强。
   
  1.3 治疗方法 口服桂枝茯苓胶囊(连云港康缘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每粒0.31g)。每次3粒,每日3次,饭后服,经期停药,疗程3~6个月。
   
  1.4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B超提示增大的子宫明显缩小;显效:症状明显减轻,增大的子宫稍有缩小,子宫肌壁回声均匀;有效:症状有所减轻,增大的子宫无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子宫继续增大,肌壁回声不均匀。
   
  1.5 观察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用药3~6个月后来院复诊,观察项目:(1)临床症状:痛经、月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情况改善程度。(2)内诊子宫大小、硬度情况。(3)有何不良反应。(4)复查B超。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 2 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消失及改善情况 见表1。
    
  表1 临床症状消失及改善情况 (略)
    
  2.2 用药3个月与6个月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用药3个月与6个月的疗效比较 (略)
   
  2.3 不良反应 偶尔服药后胃脘不适、隐痛,停药后自行消失,孕妇忌用。
    
  3 讨论
    
  桂枝茯苓胶囊处方来源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桂枝茯苓丸方,由桂枝、茯苓、桃仁、牡丹皮、芍药等中药精制而成。方中桂枝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能宣通心阳、温通膀胱、辛散瘀滞;茯苓甘淡,入心、肺、膀胱经,能健脾养心、祛痰行水;芍药味酸入肝,缓急止痛,柔养肝脏,清瘀热,行血中之滞;丹皮、桃仁味辛苦寒,活血化瘀、消散结兼清瘀热;五味药共建通阳行水、化消痛之功,其特点是祛邪以固本,下瘀不伤正,行水不伤阳,阴阳兼顾,气血并调,但又重在活血化瘀,缓消块。西药治疗子宫腺肌病,对轻度有效,但副作用大 [1] ,有些药物还可引起骨质减少和骨质疏松 [2] 。而使用桂枝茯苓胶囊治疗疗效满意,且无严重副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博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实用妇产科杂志,1995,1:43.
   
  2 王木英.子宫腺肌病人保守性手术治疗方法研究.现代医学进展,2000,1:9. 

  (编辑:建 伟)

  作者单位:471002河南洛阳洛阳中铁十五集团中心医院 

日期:2005年9月21日 - 来自[中医中药]栏目

浅析桂枝在热痹中的应用

    痹即闭塞不通之意,是指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流注经络关节,使气血经脉闭塞不通的病证。临床以肢体、关节、筋骨等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为特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且多与气候变化有关,常反复发作。其治疗方法繁多,现就桂枝在热痹中的应用浅谈如下。

    1 桂枝的功用及现代研究

      桂枝辛甘温,可发汗解表,温经通络止痛,助阳化气。《别录》记载本品“温经通脉”,《本经疏证》“能利关节,温通经脉”,《用药心得十讲》“桂枝有横通肢节的特点,能引诸药横行至肩臂手指”,《本草思变录》“桂枝所优,唯在温经通脉,内外证咸宜,不得认桂枝为汗药也”。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桂枝中含有挥发油(桂皮油),可使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促使血液流向体表,有利于发汗和散热。同时桂枝煎剂可提高痛阈,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2 从热痹证的病因病机分析桂枝的应用

    《素问·痹论》曰:“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热痹。”李中梓说“热痹证,脏腑移热,复与外邪,客搏经路,留而不行,故为癖痹”。由此说明热痹证的发生是由于素体阳盛,脏腑蓄热,复感风寒湿邪,或风寒湿邪闭阻经脉日久,留滞关节,郁而发热所成。吴鞠通指出热痹证的发生为“风暑寒湿,杂感混淆”。谢海洲教授指出:“痹证之寒痛者,阳气未至也,热肿者,为阳气郁积操作而不行也,皆为阳气运行障碍所致”。《济生方》“皆由体虚腠理空疏,多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由此可见热痹中仍有寒湿之邪的存在,及湿阻阳气,使之闭塞不通的表现。所以,热痹之证仍以寒湿为本,不是单纯的热证、阳证,且多为表虚不固而发。由于寒性收引凝滞主痛,湿性粘腻,阻遏气机,虽风性主动,但易随寒湿而化阴。其主要病机为风寒湿邪闭阻经脉,营卫不和,气血运行受阻所致。而寒湿之邪非温不化。首先,桂枝辛散温通,走而不守,横通肢节,辛散行气,调和营卫,外可辛散风热,内可助阳化气,起气布湿散之效,同时可助膀胱气化,使湿有去路。其二,热又痹的发生是由于表虚不固,腠理不密,外邪得以入侵所致。桂枝甘缓,调和营卫,调整腠理,可祛邪外出,又防外邪的内入。其三,热痹之证乃阳郁所致,郁之热,又可通过桂枝的辛散发汗,肌解而散。其四,痹证日久又可形成湿阻、痰凝、气滞、血瘀等。所以桂枝的应用是治热痹证寒湿阴邪之本,正合病机,又可防病情的发展。

    3 从热痹证的治疗分析桂枝的应用

    由于痹证是以经络气血阻滞不通为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多种闭塞不通的症状,所以痹证的治疗,重在“通”字,包括祛风、散寒、除湿等。桂枝辛温宣散,辛香走窜,祛风散寒,化湿宣痹,横通肢节,调和营卫,行气血、通经络、利关节。《金匮要略》中就有:“白虎加桂枝汤”治疗热痹证的记载。张伯叟教授曾用其治热痹屡用屡效。陈择江教授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热痹屡见奇功。王士相教授曾指出“桂枝辛温,原非温热所宜,在热痹证中其用有二:一是湿为阴邪,非温不化;二是温通经脉,调和营卫,以化血脉中的阴浊之气”。桂枝经适当的配伍可广泛的用于热痹证。如桂枝配白术可助阳化气,使气布湿散;配当归、川芎可行气活血;配石膏可辛散热邪;配虫类旨在祛风通络。所以蒋法洁教授有治痹不畏避热药,如桂附之类的记载。

    4 从临床实践中分析桂枝的应用

    笔者以前治疗热痹证,忽视了其本为阴,又未彻悟桂枝之奇功。临床治疗热痹,只顾其热,避用桂附之品,过用寒凉之物,虽有通经行气活血之药,但其效平平。究其原因,未悟寒湿之在,一味治热,过用寒凉,使经络收引气血艰涩,湿聚不散,不合治痹之“通”。后师其古训,经名师之指点,每遇热痹之证,即大胆起配桂枝,其效显著。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桂枝不仅可用于热痹证,而且更能突出治痹证“通”的原则,在痹证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实为治痹之要药。

桂枝茯苓汤加味治疗卵巢囊肿60例

  【摘要】  目的  探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中药组方治疗卵巢囊肿的疗效。方法  采用桂枝茯苓汤(桂枝、茯苓、桃仁、赤芍、丹皮)加味治疗卵巢囊肿60例。结果  总有效率96.6%。结论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功效。

  【关键词】  卵巢囊肿/中医药疗法;复方(中药)/治疗应用; 桂枝茯苓汤/治疗应用;  活血化瘀药(剂)/治疗应用; 软坚散结药(剂)/治疗应用; 医案
   
  为探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中药组方治疗卵巢囊肿的疗效,我院用桂枝茯苓汤加味治疗卵巢囊肿60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系我院门诊病人;年龄最大48岁,最小18岁,平均32岁;病程最长11年,最短8个月,平均2.8年。全部病例均进行妇科检查及腹部B超检查,确诊为卵巢囊肿。其中囊肿在3.5cm以下者38例,5cm以上者22例。

  1.2  治疗方法  桂枝茯苓汤即:桂枝、桃仁、丹皮各10g,赤芍、茯苓各15g,再加穿山甲12g,牡蛎20g。随证加减:因气滞而致少腹胀痛者加玄胡、香附各10g;由于虚寒而致下腹冷痛者加附子、仙茅各10g;由于气虚而致倦怠乏力者加黄芪20g,党参15g;由于阴虚而致五心烦热,盗汗者加青蒿、鳖甲各15g;由于阳虚而致腹部冰冷,畏寒肢冷者加鹿角霜、巴戟天各10g;由于素有痰湿而致苔腻脉滑者加苍术15g,半夏10g;由于血虚而致面色无华,舌淡脉细者加熟地20g,当归15g。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500ml,早晚分服,10天为1个疗程,一般服用2~3个疗程,等病情稳定后亦可制成丸、散剂服用。

  1.3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妇科检查和B超检查证实囊肿完全消失,随访半年未再复发;显效:临床症状消失,B超检查囊肿缩小1/2以上;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B超检查囊肿无缩小。

  1.4  治疗结果  痊愈40例,显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6%。

  2  典型病例

  患者,女,45岁,农民,2003年8月26日初诊。主诉:下腹伴腰痛1年,加重2个月。患者于1年前,因其母病逝,悲伤过度,忧愁思虑,多梦易惊,精神恍惚,小腹胀痛,以右下腹为著,伴腰痛以脊柱两侧为主,平时家务活尚可胜任,夏收由于日间劳作过度,腰腹部疼痛加重,难以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在某院检查:右侧卵巢囊肿3.5cm×4.5cm,边界清楚,内壁光滑。刻诊:神志清,精神可,体消瘦,面无华,舌淡红边微紫,脉沉细而弦,自觉腰酸痛,右下腹胀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有压痛无反跳痛,口苦不欲食,倦怠乏力,大便干燥,3日1次,小便正常。辨病为瘕,辨证为气滞血瘀证;治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方用桂枝茯苓汤加味:桂枝、桃仁、三棱、莪术、玄胡、穿山甲、香附各10g,茯苓、赤芍各15g,牡蛎2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服上方10剂后,腹痛、腰痛明显缓解,倦怠乏力减轻,余症同前。原方去三棱加柴胡、黄芩各10g,焦三仙各15g,连服10剂,腰腹痛消失,体力劳动与正常人无异,面色红润,步态轻盈,舌红苔白,脉弦。上方去焦三仙,加黄芪20g,益母草15g,连用10剂后,经B超复查囊肿消失,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3  讨论

  卵巢囊肿是现代医学的病名,属中医“瘕”病范畴。本病的病因病机大多为经期或产后感染外邪,或因七情内伤,情志抑郁,导致气机不畅,瘀血停滞,或因饮食不洁或不节,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水湿停滞而为痰,痰浊凝聚,日久渐积而成。《金匮翼·积聚统论篇》说:“凡忧思郁怒,久不能解者,多成此疾”。 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妇人宿有病,经断未及3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桂枝茯苓丸改为汤剂服用,取其汤者荡也之意,收效较快。方中桂枝辛温微甘,温经通阳,调和营卫;赤芍苦酸微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化瘀血和营血,缓腹中拘急而痛止;丹皮苦辛微寒,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防止瘀之而化热;桃仁辛苦质润,破血化瘀,消症散结;盖血瘀之中,多挟有水饮,故茯苓甘淡,健脾渗湿宁神以安正气;穿山甲、牡蛎破血通络,软坚散结。全方共奏活血止痛,祛瘀通络,软坚散结之效。临床应用时,如果腹痛消失,患者自我感觉良好,B超检查卵巢囊肿缩小为原来1/3以上者,可改为丸剂,每日食前服6g,1日2次,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如何治疗多动症?

  王涛等报道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味治疗多动症14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处方:桂枝6g,白芍10g,生姜5g,甘草8g,浮小麦20g,大枣12g,龙骨20g,五味子10g,远志5g,胆草10g。日1剂,浓煎500ml,分3次饭前服,一般服药5剂后,症状即可减轻,20~3 0剂后可获痊愈。临床症状消退后再继服药1周方可逐渐停药。

  本组14例患儿,经服本方后,症状完全消失者13例,另1例服药5剂后未见明显好转,故加服维生素B620mg、谷维素20mg、维生素E20mg、安定2.5mg,均3次/日,最后获痊愈。全方主要作用为调和营卫,养心安神,平肝熄风。

日期:2006年4月16日 - 来自[儿童多动症300问]栏目

如何治疗经行胸痛?

  根据“通则不痛”之理,施以疏通经脉之剂,并针对病机不同决定具体治法。

  (1)肝郁气滞:经来前后胸部胀痛,连及乳房、胁肋。精神抑郁不舒,或急躁易怒,嗳气频作,月经不畅。舌红苔薄,脉弦。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止痛。首选方药为柴胡疏肝散。方见本书第140问“运动性闭经是怎样发生的,如何治疗运动性闭经?”急躁易怒而心烦者加山栀子、黄芩各10克,以清泻肝火;嗳气频作而呕恶者加竹茹、旋覆花(包)各12克,柿蒂10克,以降气止嗳;血瘀者加桃仁12克,红花、五灵脂 (包)各10克,以活血止痛。

  参考方药: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金铃子、元胡各15克(适用于肝郁气滞而化热者)。

  (2)寒凝血络:经行前后胸部冷痛,两乳发凉,畏寒喜热,月经后期,或伴痛经。舌淡苔薄白,脉弦紧。治宜温经通脉,活络止痛。首选方药为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枳实、厚朴各12克,薤白20克,全瓜蒌15克,桂枝10克。方中可再加姜黄12克,郁金10克,丹参 15克,以活血行气止痛。

  参考方药:

  ①桂枝姜附汤(《温病条辨》):桂枝18克,干姜、白术、附子各9克(适用于中阳不足又兼寒湿凝滞者)。

  ②桂枝加桂汤(《伤寒论》):桂枝18克,白芍、生姜各9克,甘草6克,大枣12枚(适用于伴见心阳不足者)。

亡阳症

亡阳症   证名。阳气亡逸之症。多因大汗后真阳亡脱所致。《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汗多不止,真阳亡脱,名曰亡阳症。其身体必冷,多成痹寒或四肢拘急,宜桂枝附子汤。”又指伤寒误用火法所致惊狂症状。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参见亡阳、亡阳汗条。 日期:2006年1月12日 - 来自[字母W]栏目

心悬痛

心悬痛   证名。心痛而有悬荡感的症候。多因水饮、寒邪、气逆所致。《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并治》:“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金匮要略心典》注云:“诸逆,该痰饮、客气而言。心悬痛,谓如悬物动摇而痛,逆气使然也。桂枝、枳实、生姜、辛以散逆,苦以泄痞,温以祛寒也。”或因邪迫阳气,不得宣畅,壅瘀生热所致。如《诸病源候论·心悬急懊痛候》:“其痛悬急懊者,是邪迫于阳气,不得宣畅,壅瘀生热,故心如悬而急烦懊痛也。”参见心痛条。 日期:2006年1月12日 - 来自[字母X]栏目

气分寒

气分寒   病证名。指寒在气分者,多与素体脾胃阳虚有关。宜桂枝加附子汤,或桂枝加芍药人参新加汤之类。 日期:2006年1月12日 - 来自[字母Q]栏目

寒疟

寒疟   病名。疟疾之一。《素问·疟论》:“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与风疟在症候的区别是:“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素问·刺疟》。后世对寒疟又有以下看法。   ①指寒邪内伏,至秋凉而发病者。《证治汇补·疟疾章》:“纳凉之风寒,沐浴之水寒,先伏于腠中,因秋风凉肃而发。其证腰背头项疼痛,先寒后热,治当大汗。”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栝楼干姜汤,或用羌活、柴胡、桂枝、草果、苏叶、厚朴等药。参见疟疾条。   ②指太阳经和阳明经疟。其发病多为先受暑热之气,复有寒邪外束所致。《症因脉治·外感疟疾》:“寒疟之证,《内经》云:先寒后热,腰背头项痛,脊膂强,呵欠呻吟,始则寒极而战动,终则大热而汗解,发在午前者,此太阳经疟;若目痛鼻干,寒栗鼓颔,略寒即热,发在午后者,此阳明经疟。以上二条,乃《内经》寒邪伤营,名寒疟之证也。寒疟之因,夏伤暑热热气,入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营气所舍之处,又值早晚寒冷邪,外束暑热,至日中阳旺之时,发泄不出,后感寒邪近表,是以先寒;先感暑热在里,是以后热,此先寒后热之疟作矣。”太阳经疟,用桂枝羌活汤;阳明经疟,用桂枝葛根汤。如属少阳经疟,选用桂枝柴胡汤、太阳、阳明、少阳三经证俱见者,亦以此三方加减。参见疟疾有关条目

穴位注射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30例

  【摘要】  目的  探讨穴位注射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取双侧归来穴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各2ml,并口服桂枝茯苓胶囊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30例,10次为1个疗程,治疗1~3个疗程。结果  痊愈12例,有效18例,无效0例。结论  穴位注射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疗效良好。

    【关键词】  盆腔瘀血综合征;归来穴;桂枝茯苓胶囊;丹参注射液

     盆腔瘀血综合征是指盆腔静脉或静脉丛曲张、瘀血、盆腔血液动力发生改变所引起的。临床特点为“三痛两多一少”即盆腔坠痛、低位腰痛、性交痛、月经多、白带多、妇科检查阳性体征少。本证多见于早婚、早育、多产、子宫后位、习惯便秘及长期从事站立工作的妇女,是女性绝育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易与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混淆,治疗颇为棘手。笔者近几年来用丹参注射液在双侧归来穴穴位注射并口服桂枝茯苓胶囊1~3个疗程,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0例,年龄28~45岁,病程4~15年,其中12例有经腹绝育术史,5例有人流史,13例有剖宫产史,1例有多产史,症状出现距施术时间为1~18个月,平均为8个月。诊断依据:(1)有妇科手术史,临床表现为腰骶部酸痛,少腹坠痛,房事后或经期疼痛加重,月经量多或淋漓不尽。(2)妇科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或仅有局限性压痛。(3)排除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妇科病。

    1.2  治疗方法  患者排空膀胱后取仰卧位,屈膝放松腹部,用5ml注射器配9号针头抽吸4ml丹参注射液,刺入双侧归来穴,得气后各注入2ml,每天1次,并口服桂枝茯苓胶囊每天3次,每次1.2g,疗程间隔时间为3天,经期停用,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统计。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有效:平时无症状,月经期仍有腰骶部酸痛;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2.2  治疗结果  痊愈12例,有效18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达100%。

    3  病案举例

    患者,女,36岁,2003年7月15日初诊。主诉:少腹坠痛,腰骶部酸痛2年多,房事后和月经前后症状加重。患者于2001年底在某医院行经腹绝育术,术后3个月左右出现上述症状,曾在当地拟慢性盆腔炎用中西药治疗多次效果不明显,症状无明显改善。遂来我科诊治。症见:少腹坠痛,腰骶部酸痛,性交痛,月经多伴血块,淋漓10天左右,伴白带多,易疲劳乏力,舌暗淡,苔薄白,脉沉涩。妇检:宫颈肥大,呈紫蓝色,子宫大而软,触痛,宫旁附件区及后穹隆柔软如海绵,压痛明显,拟诊盆腔瘀血综合征。证属气虚血瘀,予双侧归来穴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各2ml,每天1次,并口服桂枝茯苓胶囊,每天3次,每次1.2g,连用2个疗程后症状明显改善,待月经干净后再行第3个疗程后患者症状完全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

    4  体会

    盆腔瘀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极为相似,临床误诊率颇高,有些病人直到剖腹探查才得以确诊,而妇科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按慢性盆腔炎等治疗无效,临床可资鉴别。

    从本组病例上来看,该病多发生于妇产科手术后,尤以经腹绝育术后为多。这可能与术中牵拉损伤盆腔静脉,引起血液循环障碍有关。从腹腔镜检查可见盆腔静脉曲张,符合中医血瘀的表现。丹参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在归来穴穴位注射更加强其局部作用。桂枝茯苓胶囊一处方来源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由桂枝、茯苓、丹皮、赤芍、桃仁等中药经多能罐提取、三效浓缩、真空低温干燥等先进生产工艺精制而成,主要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粘度、缓解子宫痉挛、镇痛等作用,能活血化瘀、缓消块。用于治疗妇科血瘀症,现代临床广泛用于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及其包块、子宫内膜不规则剥脱之功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痛经等。两方合用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坚持疗程,均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单位: 529500 广东阳江,阳江市中医院

   (编辑:宋  冰)

日期:2006年7月19日 - 来自[2006年第7卷第10期]栏目

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70例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呈增长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笔者应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7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0例病人中,男34例,女36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82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3个月。病人全部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全部服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疗。基本方:葛根30g,桂枝10g,白芍30g,木瓜15g,羌活15g,全虫10g,乌蛇10g,红花10g,鸡血藤20g,地龙10g,杜仲10g,牛膝15g,生草10g;病甚加玄胡15g,每日1剂,早晚各温服1次。病人一般服用3~5剂疼痛明显减轻,服7剂后观察临床疗效。

  1.3  疗效标准  治愈:疼痛麻木症状消失,1个月后症状无复发;有效:疼痛麻木症状减轻;无效:服药7剂以上症状与服药前无进步。

  2  结果

  70例病人中,治愈58例,占82.9%;好转10例,占14%;无效2例,占3.1%。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33岁,1个月前因打麻将出现颈项疼痛,右上肢麻木疼痛,疼痛剧烈,夜间不能入眠,颈椎X线示颈椎曲度变直,C4~5、C5~6椎间隙变窄,颈椎前缘呈唇样增生。多处服药、推拿、牵引、针刺等治疗,效果不佳来诊,给予基本方加玄胡15g,第2天病人疼痛明显减轻,3剂疼痛麻木消失,随访1个月病未复发。

  4  讨论

  一般认为颈椎病是由于慢性劳损,颈椎局部肌肉,韧带损伤紊乱导致椎间盘变性,椎间隙变窄,椎体骨刺形成,椎间孔变小等因素,使通过其中的神经根受压缺血,出现炎症,使敏感度增高,产生麻木疼痛等症状。我们在临床上观察到很多病人颈椎椎间盘变性、骨刺形成等X线征象很严重,而病人临床症状轻微或没有症状。而有典型颈椎病症状患者通过治疗临床症状消失后,影像学检查结果前后变化不大。因此,我们认为颈椎发病机制上,颈椎局部软组织,包括肌肉韧带的变性紊乱是导致颈椎病的主要因素。现代人们体力活动的强度降低,颈部软组织锻炼量减少,使局部肌肉、韧带的储备力量减少,难以完成长时间的低头等工作,出现局部肌肉、韧带的痉挛紊乱,导致椎体结构不稳,共同导致神经根受压,出现临床症状。桂枝加葛根汤为伤寒论中方,治疗项背强几几,能舒缓颈部肌肉、韧带,羌活、木瓜、红花、鸡血藤活血化瘀,加强松弛肌肉作用,全虫、乌蛇、地龙通经止痛,牛膝、杜仲增强颈部肌肉韧带张力,加强和维持椎体间平衡,上述药物应用奏通经止痛之效,临床疗效满意

《伤寒论》方药解析: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原文]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提要]
  太阳中风兼喘的治法。
  [阐论]
  本条文论述平素患有喘疾,又感外邪的太阳中风证。风寒之邪,外束肌表,上壅于肺,致肺气不利,诱发喘息发作,故用桂枝汤疏解风邪,加厚朴、杏仁理气利肺以治喘息。这种治疗方法较单纯用桂枝汤为好,所以称为“加厚朴、杏子佳”。
  本证的辨证关键:(1)以风寒表虚证兼咳、喘者为宜,必见汗出恶风。并以此区别于麻黄汤证的表实无汗而喘。(2)苔见薄白,脉现浮缓,以内无热象为宜。
  本方的古今应用
  1.古代应用
  (1)《普济本事方》戊申正月,有一武臣为寇所执,置舟中艘板下,数日得脱,乘饥恣食,良久解衣扪虱,次日遂作伤寒,自汗而膈不利,一医作伤食而下之,一医作解衣中邪而汗之,杂治数日,渐觉昏困,上喘息高,医者怆惶失措,予诊之曰太阳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此仲景之法也。指令医者急治药,一啜喘定,再啜水水微汗,至晚身凉脉已和矣。
  (2)《临证指南医案》劳倦阳虚感寒,表重于里,症见形寒身热,头痛脘闷,身痛,本方去芍药、红枣、甘草,加茯苓、陈皮。
  2.现代应用
  (1)本方近年常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咳嗽,苔白脉缓者)、小儿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证见表虚兼有咳喘者),效果佳良。
  (2)喘证:刘渡舟于《伤寒论通俗讲话》指出本方适用于:①患太阳中风无喘宿疾,只因风邪外袭内迫,影响了肺之宣肃而见胸满气喘者;②太阳病表不解,大便不通,本应先解表后下,但先下之,致表邪迫肺作喘,因表不解而仍用之;③临床凡见气喘因外感风寒者,脉浮缓、苔白者均可。
  3.笔者临床应用
  (1)治喘三方的鉴别应用:平时治喘,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是常用之剂,而桂枝加厚朴、杏仁汤用的较少,多被忽视。有的误将麻杏石甘汤用于风寒束肺者,亦不少见。笔者体会,治喘选方的规律,麻杏石甘汤用于邪热迫肺者;小青龙汤用于寒饮射肺者;桂枝加厚朴、杏仁汤用于风寒迫肺者。
  (2)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咳嗽、苔白脉缓者;小儿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证属表虚兼有咳喘者,若热重,加苏叶;咳甚,加川贝、桔梗;痰多加半夏;喘甚加款冬花。
  医案选录
  医案一:哮喘
  马×,男,14岁。1987年2月初诊。
  自二岁患肺炎后,哮喘反复发作,多于春季喘息为重,每当外感时,咳喘必作。近日外感,身热不显,唯咳嗽,伴有喘息,痰多色白,微汗恶风,不得平卧,胸闷不适,不欲饮食,脉沉弦,苔薄白。两肺可闻干哕音,面色暗黄,形体消瘦。证属风寒束表,内迫于肺而致喘,治以解肌祛风,降气平喘。取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加金银花、贝母、桑皮治疗,服药20余剂,喘咳基本消失。继以苓桂术甘汤加金银花、杏仁、五味子、贝母,善后调理,共治疗二月而愈。追访三年,咳喘证未发。 (聂惠民医案)
  医案二:咳嗽
  杨×,10岁,女。1989年3月12日初诊。
  咳嗽三个月,多方治疗不效,严重影响学习及体育锻炼。咳嗽频作,咽痒,痰多色白,夜卧咳甚,易汗出,饮食不佳,脉略数,苔薄白。听诊心脏(—),两肺呼吸音粗,余未见异常。某院诊为慢性气管炎。中医辨证:风寒迫肺,郁而化热而致咳嗽。治宜疏风散寒,略佐清热。宗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加金银花、桔梗、五味子治疗,服药五剂,咳嗽锐减,继进六剂而愈,半年未复发。(聂惠民医案)
  医案三:咳喘证
  赵×,男,9岁。1987年2月初诊。
  患儿自幼患咳喘病。今年春节外感,诱发咳嗽喘息,服药治疗未见病愈,近来数天,复感外寒,咳嗽喘息加重,夜卧难平,痰多稀白,喉中痰鸣,服抗菌素等中西药效不显。故前来求诊,素体虚弱,脾胃不和,易患外感,舌尖略红,苔剥脱,中间苔淡黄,脉沉弦略数,证属寒邪束表,郁而化热,肺气不降,而致咳喘,拟调营和卫,理肺平喘,宗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化裁,处方:桂枝8克、杭芍10克、甘草4克、生姜三片、大枣5枚、浙贝10克、桔梗10克、川朴10克、杏仁8克。六剂,水煎温服,每剂分三次服用。药后喘平,夜卧亦安,唯晨起偶有咳嗽,前方不变,继服四剂,喘咳皆平。继调脾胃而安,五年未复发。(聂惠民医案)
[原文]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3)
  [提要]
  太阳病,下后表不解兼有微喘的辨证及治疗。
  [阐论]
  太阳病,本当解表,是谓正治。若误用下法,非但病邪不除,还会造成他变。一般说,误下之后,有三种情况,一是下后正气未伤,有抗邪外出之势者,表现为“其气上冲”,表证未解,仍可用桂枝汤来治疗。二是误下伤正,邪气内陷可发生结胸、心下痞、下利等。三是虽经误下,但正气不虚,表邪未除,而有兼证出现。本条下之后见“微喘”,就是下后的兼证,但病情变化轻,说明表邪稍有内入,影响肺气上逆作喘。虽经误下,表邪并未全陷,表证未解,发热、恶寒等表证仍在,治疗当以解肌发表为主,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解表降气平喘。
  本证的“微喘”,着意在“微”字上,说明喘表现的轻微,这是辨证的着眼点。若下后大喘顿作,则表明表邪骤然人里,非为本方范围。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为桂枝汤加厚朴、杏仁组成。以桂枝汤解肌祛风,以散外邪;加厚朴,性温味苦且辛,其力不但下行,又能上升外达,入肺以治外感喘逆,为温中下气之要药。加杏仁,其性苦温降泄,辛甘质润,温而不燥,长于降气止咳,祛痰定喘。正如《本草求真》曰:“凡肺经感受风寒而见咳嗽气逆……无不可以调治。”厚朴、杏仁,二者相伍,厚朴利气,杏仁下气,降逆定喘之功尤著,为喘家之圣药。
  18条与本条虽皆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但病机不相同。一为喘家新感,一为下之微喘。前者属宿喘,后者属新喘。前者用本方主要不在治喘,而是治疗太阳中风为主,兼以治宿疾,为急则治标之法,可视为权宜之计,所以说用“桂枝加厚朴、杏子佳”,而不称为是主治之方。后者用本方治疗桂枝汤的兼证,即表不解兼有微喘,为表里兼顾之法,此乃对证施治,所以称“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为主治之方。
  笔者临床应用与科研
  通过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防治过敏性哮喘的研究”,得出系统认识:
  (1)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的病因包括风寒外感,正气内伤,痰饮内伏三个方面。病机以表里同病,虚实挟杂为特点。在表为风寒外袭,营卫失和;在里为表邪犯肺,脾肺受损,痰湿内盛。其病机总括为:风寒外袭,营卫失和;表邪犯肺,肺气上逆为主。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治疗作用有三:①调和营卫,解表祛邪;②调理脾胃,助正驱邪;③止咳化痰,降气平喘。其中桂枝汤调和营卫的机理在于:①辛温解肌,以祛卫分之邪;②通阳助卫,滋阴敛营,以复卫外固表,营阴内守之机能。③和中助正,以调营卫生化之源。
  (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临床适应范围:①素有咳喘,新感风寒之邪,病太阳中风证而致咳喘复发或加重者;②素无喘疾,新感风寒,表邪内迫于肺,病太阳中风兼咳喘胸满者;③本病太阳中风或伤寒,因误治、失治而致正耗邪陷,表证不解,伴有咳嗽、微喘者;④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正虚,而病风寒表证兼咳喘者;⑤外感表证,迁延日久,兼咳喘,白痰且多者;⑥本为外感咳喘证,表解咳喘迁延不愈,并兼自汗出者;⑦无论表证有无,由于肺脾失调,咳喘痰湿内盛者;⑧无论表证有无,由于阳气虚耗,痰湿偏盛,肺寒气逆者。总之,临床应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辨证标准是:咳嗽、喘息、咳喘相兼,汗出、发热、恶风寒、痰多色白,舌质淡红,舌苔白润(含白腻、白滑、薄白),脉浮缓等。

桂枝茯苓胶囊配伍益母膏治疗宫内残留的疗效观察

    宫内残留是妇科门诊常见病,其治疗方法有清宫术、口服中药排膜汤。因前者为有创治疗,很多患者不易接受,后者煎药麻烦也不受青睐。本院门诊采用桂枝茯苓胶囊配伍益母膏治疗宫内残留100例与单纯口服益母膏治疗宫内残留患者98例进行效果对比,发现前者与后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前者效果明显。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象为2003年6月~2005年4月期间199例人流、药流及产后宫内残留者,均经超声确证宫内残留,残留组织<4cm,外阴无活动性流血,无明显贫血。残留组织>4cm或外阴有较多流血者予以清宫术。采用完全随机抽样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98例,平均年龄25.4岁,给予常规口服益母膏;治疗组101例,平均26.2岁,采用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益母膏口服。两组年龄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口服益母膏15g,tid,同时服阿莫西林预防感染;治疗组口服益母膏15g,tid,桂枝茯苓胶囊3粒,tid。两组均服1周后观察疗效。

  1.3  疗效判定 

  (1)显效:外阴无流血,B超证实宫内无异常回声。 (2)有效:外阴流血进行性减少,宫内组织较术前变小或下移到子宫下段。 (3)无效:外阴流血不减或增多,B超示宫内组织未变小或有增大。

  2  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见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益母膏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益母膏。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略)注: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宫内残留常见于人流、药流及产后,主要是血凝块、胚囊蜕膜及胎盘组织。药流失败率约10%左右,部分需要再次清宫等治疗。桂枝茯苓胶囊应用广泛,可治疗子宫肌瘤,提高药物流产率[1]。众所周知,反复多次宫腔操作会增加感染、EMS、继发不孕、宫颈粘连、前置胎盘等的风险[2,3],因其为有创治疗,很多患者不易接受,也不愿口服中药生化汤,嫌其麻烦。经笔者在门诊问卷发现70%患者不愿选择清宫术及煎熬中药,其中60%的患者对保守治疗后仍残留表示理解。益母膏有助于子宫复旧及恶露的排出,是产后患者的传统经典用药,桂枝茯苓胶囊有活血化瘀、抗炎散结等功效[2,3],可促进残留蜕膜组织脱离宫腔,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松弛平滑肌而起到止血、镇痛作用[4]。两种方案均用1周后观察阴道流血情况并复查B超,发现联合治疗组较传统单一益母膏组效果明显。针对两组都无效的患者,予输抗生素下行清宫术,术后再口服抗生素,无1例发生盆腔炎。两种方法与直接行清宫术比较,其是否增加不孕、宫外孕、EMS等的相关性因缺少随诊病例,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射频消融术联合应用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的研究报告

  【摘要】  目的  对比直径1.8~5cm的子宫肌瘤行射频消融子宫肌瘤术后服用与不服用桂枝茯苓胶囊疗效、血液流变学和女性激素改变,探讨其治疗机制及子宫小肌瘤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采用BBT97—B型射频自凝刀设备对小肌瘤消融治疗,并以术后服用桂枝茯苓胶囊作对比。结果  术后加用桂枝茯苓胶囊较不服患者肌瘤体积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别有显著变化(P<0.01)。结论  子宫小肌瘤射频治疗后加服桂枝茯苓胶囊有相互提高作用,有良好发展前景。

    【关键词】  子宫肌瘤;  射频消融;  桂枝茯苓胶囊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据估计在妇女终身发病可能性25%~30%[1]。多数患者无症状,体检或B超检查时偶被发现。如出现症状一般表现子宫出血、月经改变或不规则阴道流血,严重可引起失血性贫血。另外,肌瘤较大可有腹部肿物及压迫症状、不孕或流产、下腹坠胀不适。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各有长短。我院射频消融术联合应用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所取得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4年3月~2005年9月期间对子宫肌瘤患者作射频消融术治疗联合应用桂枝茯苓胶囊治疗22例(一组),与单纯射频消融术治疗28例比较(二组)。两组肌瘤均为1.8~5cm大小,一组平均年龄(41±3.0)岁,单发肌瘤19例,多发肌瘤3例;黏膜下肌瘤3个,肌壁间肌瘤21个。二组平均年龄(39±3.5)岁,单发肌瘤25例,多发肌瘤3例;黏膜下肌瘤5个,肌壁间肌瘤23个。多发肌瘤均为3个以下。

    1.2  方法 

    1.2.1  手术器械  使用BBT97—B型射频自凝刀设备(西安半边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工作频率(550±50)KHz,发生器输出功率为0~60W。治疗的电极为较锐刀具,远端0.5~1.5cm(分小、中、大号)裸露,余均做绝缘处理。B超为西门子小狮王。桂枝茯苓胶囊为江苏连云港市康缘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1.2.2  术前准备  治疗时间选择在月经干净后3~7天进行,若有异常出血要先行诊刮排除其他病变,术前常规妇科及白带检查排除外生殖系统急性或亚急性炎症,阴道擦洗3天,术前30min肌注度冷丁75mg。

    1.2.3  治疗过程  患者于妇科操作台上取截石位,将电极板置于患者腰骶部与皮肤直接接触。常规消毒外阴、阴道、宫颈,铺无菌巾。充盈膀胱,B超检查进一步确定肌瘤位置及肌瘤体积。肌瘤体积计算方法为(ABMπ/6),其中A、B、M分别为肌瘤的3个径线值,多发肌瘤的体积为各肌瘤体积之和。宫颈钳夹持宫颈,探查宫腔深度及肌瘤部位、大小,根据肌瘤大小选择相应电极刀具,经宫颈、宫腔,确定穿刺部位和角度,将自凝刀连接于手柄上。穿刺到瘤体中心,治疗功率为25或30W,开启开关,开始治疗,使瘤体充分变性,此时阻抗达100,电脑自动关闭开关。瘤体较大时(直径3~5cm),可行1~3次穿刺,直到瘤体在B超下显示纵切面均为圆形光斑,提示肌瘤治疗充分。治疗瘤体个数一次可为1~3个。术后均用抗生素、止血药3~5天。研究组术后加服桂枝茯苓胶囊,1日3次,1次3粒。连续服用6个月。每2~3月复查一次肝肾功能。两组均于术后3个月及6个月做B超检查子宫和子宫肌瘤体积。并作内分泌(月经来潮第2~3天抽血)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于3个月及6个月复查阴道B超子宫肌瘤体积  其结果见表1。表1  子宫肌瘤治疗前及射频消融治疗后加与不加服桂枝茯苓胶囊体积比较 两组比较术后较术前肌瘤体积均有明显缩小(P<0.01),术后服用3个月桂枝茯苓胶囊与没有服患者肌瘤体积缩小区别不明显(P>0.05)。继续服用3个月后两者区别有显著性(P<0.01),且月经增多等症状减轻也明显。

    2.2  两组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复查性激素比较  结果见表2。表2  两组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复查性激素比较  两组的LH、FSH偏高,E2偏低,但两组无明显区别(P>0.05),这可能与部分病人接近围绝经期影响有关。

    2.3  两组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小板聚集性指标  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小板聚集性指标比较 从上面数据可看出:服桂枝茯苓胶囊6个月后血流变学大部分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1),包括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全血还原比粘度液及血小板聚集性指标血小板1min聚集率等。而血沉及血沉方程K值虽差异无显著性,但还能说明桂枝茯苓胶囊有改善血管弹性,使”血流畅通,防止瘀血的形成与加重,促进变性坏死肌瘤组织的吸收。

    3  讨论

    射频消融术治疗子宫肌瘤机制:高热治疗肿瘤的效果已得到大量实验治疗的证实,射频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热毁损技术,国外用于治疗肝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已取得可喜疗效,它主要是利用射频电流通过组织时产生的高生物热,使局部组织发生凝固坏死。该技术应用于妇科领域,国外未见报道,国内治疗子宫疾病正渐兴起。Burak WE等[2],LO Hw等[3]分别用射频消融术对乳腺癌及肝癌作治疗研究,得到可行性报告。由于子宫肌瘤有以下病理及解剖特点:病变相对局限和独立(有假包膜);绝大多数为良性;外周性血管垂直,内部血管较细;含水量少,组织致密,神经分布少;热耐受性差——易脱水变性;性激素依赖性肿瘤;超声影像清晰;经自然通道易于接触等。刘付强等[4]总结分析了B超引导下自凝刀射频治疗子宫肌瘤204例,6个月有效率达96.38%。从本组病例观察再次证明该治疗效果良好。射频生物热效应可使肌瘤发生下列变化:肌瘤细胞死亡;血管损伤和闭锁;肌瘤内的神经被破坏;pH值下降;激素受体被破坏,免疫系统特别是吞噬系统被激活等。从而达到治疗子宫肌瘤的理想目的。广州的罗新等[5]对射频消融热毁损肌瘤组织进行研究,认为其治疗原理是使肌瘤组织凝固性坏死,ER、PR的表达消失或减低。

    桂枝茯苓胶囊系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古方桂枝茯苓丸的改进剂型,具有活血、化瘀、消之功能,使瘀滞的血脉重新流通,本研究中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小板聚集性指标显示血液粘稠度下降,使血流畅通,促进瘀血的消散及坏死肌瘤组织吸收。板木忍[6]通过动物实验证明桂枝茯苓丸有类似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LHRH)作用与弱抗雌激素作用和抗肿瘤的药理作用。本次研究患者性激素水平无明显区别,这可能与围绝经期或病例数少有关,但其药理作用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贺慧琴等[7]、郑丽红等[8]应用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小型子宫肌瘤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均未能完全去除肌瘤。本研究利用桂枝茯苓胶囊辅助射频消融既可消除肌瘤,同时促进坏死变性组织吸收。从两组比较可见治疗效果更明显。

    结合两种治疗功能,利用两者间的互补作用,在子宫肌瘤射频治疗后,辅助服用桂枝茯苓胶囊活血、化瘀、消治疗,从而抑制肌瘤细胞原生长,促进坏死肌瘤组织的吸收。会明显提高子宫肌瘤的保守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米非司酮与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分析

   【摘要】  目的  比较米非司酮和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  2002~2005年本院确诊为子宫肌瘤患者68例,按双盲法分别给予米非司酮和桂枝茯苓胶囊进行治疗。米非司酮组每次12.5mg,每天2次,连服3个月。桂枝茯苓胶囊组服用桂枝茯苓胶囊每次2粒,每天3次,连服3个月。治疗前后B超监测子宫及肌瘤大小。结果与结论  米非司酮组比桂枝茯苓胶囊组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  米非司酮;桂枝茯苓胶囊;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生育妇女中的发病率25%[1],它是一种激素依赖性肿瘤,导致妇女月经过多,痛经,甚至行全子宫切除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影响生育妇女的生育功能。因此,利用药物治疗子宫肌瘤成为重要课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8月~2005年8月期间在本院门诊就诊的确诊为子宫肌瘤的患者共68例,随机分米非司酮组34例,年龄25~49岁,桂枝茯苓胶囊组34例,28~52岁,两组年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在3个月内未用任何药物。两组肝肾功能正常。36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月经过多,月经期延长,月经周期缩短,痛经,不同程度的贫血症状。继发性不孕5例。

  1.2  治疗方法  米非司酮组用米非司酮(上海联华制药厂生产)12.5mg,每天2次,连续服用3个月,桂枝茯苓胶囊组用2粒,每天3次,连续服用3个月。患者用药前后分别行盆腔B超及妇科检查,彩色B超测量子宫及肌瘤三维径线,计算体积大小,用药前后分别抽血测定: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激素(E2)、孕酮(P)、泌乳素(PRL)、雄激素(T)。用药期间每月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

  1.3  计算方法  子宫肌瘤或子宫平均体积(cm3)=0.523×a×b×c(注:a、b、c分别代表子宫或子宫肌瘤的三维径线半径),子宫或子宫肌瘤平均体积缩小百分比%=(1-a3×b3×c3   a0×b0×c0)×100%(注:公式中a0、b0、c0分别代表治疗前子宫或子宫肌瘤的三维径线半径,a3、b3、c3分别代表治疗3个月后子宫或子宫肌瘤的三维径线半径),对于多发性子宫肌瘤者,计算最大肌瘤的体积作为代表性结果。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米非司酮组在服药1个月后均出现闭经,痛经症状逐渐消失,18例贫血者得到纠正,血红蛋白由最低的8.1g/L升到125g/L,有4例患者服药初期出现轻度恶心,继续服药后恶心逐渐消失,5例患者出现轻度的潮热,多汗。2例患者性欲减退。

  2.2  两组治疗前后子宫、瘤体及激素水平变化  见表1~4表1  用药前后子宫体积变化情况表2  用药前后肌瘤体积变化情况表3  米非司酮组用药前后血清激素水平变化情况  表4  桂枝茯苓组用药前后血清激素水平变化情况  从表1、2看出,用米非司酮组缩小子宫和肌瘤与桂枝茯苓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米非司酮组子宫体积均明显缩小,治疗前后肌瘤缩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中4例肌瘤最大径线<2.5cm,治疗后经彩色B超证实肌瘤已完全消失。34例患者贫血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桂枝茯苓胶囊组肌瘤缩小,差异无显著性。从表3看出:用米非司酮3个月后FSH、LH、E2、P的平均水平较用药前下降,尤以E2和P下降明显,用药前后激素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RL和T值用药前后变化不明显。从表4看出桂枝茯苓胶囊组血FSH、LH、E2、P有所下降但不明显,用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T、PRL无变化。服药期间两组患者尿常规、肝功能均正常。

  2.3  随访  用药1个疗程后停药,随访3~6个月,随访64例,随访率94.12%,米非司酮组随访34例,其中有22例在1个月内恢复月经,全部无月经过多,7例在停药3个月内恢复月经。18例肌瘤无明显增大,有效率52.94%,12例有轻度增大(比原来肌瘤增大小于20%),4例由于肌瘤增大,肌瘤直径超过6cm伴多发性肌瘤,进行手术切除术。桂枝茯苓胶囊组34例月经改变不明显,6个月后复查子宫轻度增大(比原来肌瘤增大小于20%)10例,明显增大21例,行手术治疗25例。

  3  讨论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机制:米非司酮是化学合成的甾体类药物,能取代体内P与其受体相结合,因而抑制孕酮P活性,继而卵巢黄体溶解,体内孕酮和雌二醇水平也随着下降[2],从而阻断雌激素、孕酮的作用,有报道用米非司酮后可以使子宫肌瘤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明显下降[3],从而阻断雌孕激素的作用,使子宫肌瘤缩小。本研究中,34例口服米非司酮组的患者,血P、E2明显降低,该药可诱发一种无周期性激素模式,导致排卵停止。此外,又通过非竞争性抗雌激素作用。抑制了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促使子宫肌瘤缩小,并诱发闭经[4]。桂枝茯苓胶囊有活血祛瘀、行气消肿,用于妇人的血瘀、经络阻闭、子宫肌瘤、慢性盆腔包块等。桂枝茯苓胶囊组6个月后随访组21例明显增大,有10例轻度增大,行手术治疗25例。米非司酮组18例肌瘤无明显增大,有效率52.94%,12例有轻度增大,4例由于肌瘤增大,肌瘤直径超过6cm伴多发性肌瘤,进行手术子宫切除术。米非司酮组缩小子宫肌瘤比桂枝茯苓胶囊组效果显著,手术切除率桂枝茯苓胶囊组比米非司酮组高。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效果较差。由此可见,用米非司酮控制子宫肌瘤增大,减少子宫切除率效果显著。而且用米非司酮期间因停经纠正贫血,也可用于术前或近绝经期或子宫肌瘤较小的保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