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仿莎拉维尔刀:净土指南 修行向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2 04:38:16
净土指南
 
  念佛原理
  六字洪名人人能念,个个可念,方法极简易,而念佛原理却深邃浩博,乃佛果觉境界,极平常极玄妙,超出众生的思量,兹谨依圣言量,对念佛原理,略施诠释。
  一、名具万德,名召万德
  阿弥陀佛深知十方众生,无始以来,念念不停,如急流水,漩洑不止,阿弥陀佛大悲愍念常没众生,以悲智愿力建立名号,令众生执持称念,以起借一遣万,以净破染之功效。
  阿弥陀佛名号,不仅凝聚着阿弥陀佛三身四智无量功德,而且,阿弥陀三音亦是本着众生的心性而建立,乃佛法界的内在音声。阿字是宇宙开辟,万有生命生发的根本音,表法界体相、空义、因义。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自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在生理效应上,持念阿音可以打开人体内脏的脉结,清理脏腑之间的各种宿疾,华严四十二字中,阿为第一字。弥字表一心平等无我大我义。陀字表含摄一切法藏之究竟处。《阿弥陀秘释》云:"是故唱阿弥陀三字,灭无始重罪,念阿弥陀一佛,成无终福智。如帝网一珠,顿现无尽宝珠。弥陀一佛,速满无边性德也。"
  阿弥陀名号是法界大密咒,是阿弥陀佛万德的载体,是圣凡同构呼应的媒介。名号所在之处,即阿弥陀佛愿力光明遍照之处。净业行人念佛之时,即是蒙光照触护念之时。名具万德,名召万德,信愿持名,即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念佛法门的特质之一,就在于以阿弥陀佛果觉名号,作净业行人修持之因地心。即因即果,因果同时,至心称名,圆转五浊,圆成五清,一句名号,极平常极玄妙,念念相续,将见开智慧,发辩才,得神通,成念佛三昧。究竟大安乐法门,无过于此。
  二、心作心是,系念佛界
  《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这段经文昭示念佛的根本原理,阿弥陀佛是本觉之理,遍在一切众生的心念中,念佛即是始觉之智,佛与众生的想念不相隔离,诸佛正遍知海,依众生的观念而得以显现。众生若不念佛,则圣凡永隔,父子乖离,长处轮回,去佛遥远。是心是佛即性德,是心作佛即修德,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吾人妙明真心含藏在尘垢中,难以自现,今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之力,清除垢障,显明清白,声声唤醒自己,就路还家,领略本地风光。
  现前一念为升沉苦乐之根因。无念心体唯佛独证,九法界众生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法界。心念佛德,即佛法界现;心作恶业,即地狱法界现。《好生录》记载,有一常探巢取卵以食的小儿,在桑田中自见一四门紧闭之城。满城热铁碎火烙足,小儿号注狂奔。其父赶来呼子名字,小儿应声倒地,城火俱不见,而小儿膝下腐烂如炙。证知,地狱不远,即在目前,随人业报以现。同样,"阿弥陀佛,去此不远,"实因阿弥陀佛在众生自心之内,以念佛观佛之功,即能引发显现。
  人生世间,凡经一日一夜,有八亿四千万念,每起一念,为一受生之缘。吾人心念若与佛名相应,即念佛法界。念佛从念头入手,即波究水,遣荡杂念,契入本心,乃背尘合觉,反本归元第一妙法。心作心是,系念佛界,乃念佛法门的根本理念。
  三、以势至都摄六根之方法修观音返闻自性之功夫
  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二大胁士,在首楞严会二十五圆通中,观音的耳根圆通与势至的根大圆通超出常格地置于末后,表证观音法门被明选,势至法门被暗选。今将耳根圆通与根大圆通二种方法结合起来,用于净业修持,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殊胜法益。
  大势至念佛圆通从根修证,唯摄一精明,不令六根缘六尘。六用不行,而六根都摄。具体到念佛行持中,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绝不会乱视,念佛时眼宜垂帘,即眼皮放下,不可睁大。眼既摄矣,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若能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净念相继能引发八识田中佛种子,使之显现佛国境界,享受佛国生活,临终任运往生净土。即生净土,境缘殊胜,善业时时增上,惑业日趋淡萎,直至破俱生法执,尽转所知障为菩提,成大圆镜智,尽转烦恼障为涅盘,成无垢识,不论善恶种子,悉皆转智,圆成佛道。
  观音的耳恨圆通,利用娑婆众生耳根最利的特点,不出流循尘,而是入流亡所,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观音耳根圆通虽然倾重于自力解六结破三惑,然亦可与势至的很大圆通合修念佛法门。势至的都摄六根与观音的旋转倒闻机,皆有不循声出流而入流照性之妙。势至的反念念自性与观音的返闻闻自性,都在自性开启上用功。只是势至用念佛的方法,观音用观照的工夫。二者有方法上的差异。观音的入流亡所,破六结证三空,上根利智或有可能,势至的系念佛号,从事念到理念,却是三根均被的胜异方便。所以,将势至的都摄六根、系念佛号与观音的返闻自性、入流亡所融合起来,双取二种圆通的胜妙。取法于上,当生契证圆通;守住底线,乘佛愿力,带业往生,净土华开见佛证圆通。
  《无量寿经》开示净业行人修持的态度与方法,是观音势至两种圆通方法合修的示范。净业行人对娑婆苦境的厌离与对极乐净土的欣慕之心态建立后,应努力修善,摄心念佛,不动六根,不缘六境,不起六识,返念佛号,返闻自性,自然安住于无为法中,心如虚空,不受一尘;淡泊宁静,离欲无染,心存往生成佛广度众生之善愿,精勤求索;对苦难众生常怀哀愍慈济之念。在世间生活中,言谈举止契合仁义礼智信,为世人作道德懿范,诚于中而形于外,事理双圆,真俗并照。尽形寿不忘失出世大事,令自己速出生死,并摄一切有情出离生死,亦得解脱。如是善愿因行与绝待之净心,应恒常觉照保任,务令增上纯熟,不循世间的业缘,唯取净缘,就路还家,浪子渴望与慈母会合。在佛光照摄中,其心寂然不动,安然自在。任运常乐,绵密用功,佛号日觉亲切,能所界限渐趋混灭。
  如是久久用功,在无心三昧中,某一刹那心佛相应,究极心源,契入理一心(禅宗称为摸着向上关捩子)。如来藏性开显,经文用四个"自然",表明心性法尔具足无量性德,不从外来(亦即与观世音菩萨证圆通,寂灭现前而获二种殊胜、三十二应、十四种无畏功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等相同)。自然中有自性本然之实相,自然中具一切诸法之根本自体,自然中流现无量光明色相,相参相入,回转变化,超逾十方;自然中于十方虚空中流现珍妙万物,自性光明精美洁净,其殊胜微妙一切世间诸光无能为比。洞达明了无有上下之平等理体,神通妙用无有边际。
  《无量寿经》阐释的如是因行果报,将势至根大念佛方法与观世音返闻自性的功夫融为一体,下手处是念佛,都摄六根念佛,自念自听,安住佛念,入流忘所,心若虚空,不住空境,解六结,破二执,证三空,最终获得"光精明俱出"的法益。观音的慈悲与势至的智慧,通体担荷。念心(意根)与音声(耳根)共趋真如,阿弥陀佛(无量光寿)全体展露,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于斯方庆圆成。
  四、自念自听的反馈机制
  音声是自然界与人类行为的神妙现象之一,于净宗念佛法门关联尤密。人脑是高度发达的语言信息处理系统。语言的发送与接收同时伴随着生理、物理和心理的过程。发音与听音形成反馈机制。说话人发出的声波通过空气传输到听话人,经过听话人大脑听觉中枢的信息处理,配合听觉理解得以接收。这是外反馈机制。音声亦能通过内部神经细胞来传递,形成自念自听的内反馈机制。
  念佛秘诀即是自念自听,在内循环反馈系统中,由心启音,通过发音器官传递,左耳聆听,右耳收音,回到内心;又由心启音,左耳听,右耳收……循环不已,即便默念,意地中亦应有声相,以心默听。总之,将物理、生理与心理三要素总摄在一句佛号中,不循尘出流,而入流闻性。一切时中,佛号历然。佛是本觉,念是始觉,以念启闻,以闻修念,有念必闻。如是久久,根身器界渐次转秽成净,转凡成圣。听觉悟解力日益敏锐,最易激活潜能(圆通常的自性)。又因为耳通气海,自念自听能将人体气脉磁场有序化,故能起到强身祛病的功效。
  自念自听在音声格调上亦应加以重视。西方极乐世界以音声作佛事。针对娑婆往生者的根性而言,西方极乐世界音声之美,德用之殊胜,十方世界最尊第一。西方净土诸种音声皆具八种特质。即为:清、畅、哀、亮、微、妙、和、雅。阿弥陀佛名号亦内具此八种美质。所以,净业行人宜应赋予六字洪名以清畅哀亮微妙和雅的特质。如是念佛,容易与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感应道交。吾人的声声佛号,汇入西方净土的大交响乐中;同时,西方净土的种种妙音,亦应和着吾人的声声佛号,相即相入。心光音声,此土彼土,融成一片,妙感难思。
  故而,吾人念佛的音声格调应以清畅哀亮微妙和雅为基准,以期达到与西方净土音声同构共振之效应。当念佛时,不求世间福报,唯冀一超直入极乐国,即为清;当念佛时,万缘放下,虚空无立,舒展胸臆,直心唱佛,即为畅;当念佛时,生大惭愧,怖地狱苦,落水呼救,求佛援手,即为哀;当念佛时,生庆慰心,幸遇净宗,得脱苦海,欢快踊跃,即为亮;当念佛时,念念觉照,声声踏实,洗濯垢污,慧光渐显,即为微;当念佛时,梵音入心,阵阵清凉,触境会心,香光庄严,即为妙;当念佛时,声和韵稳,字正音圆,心平气缓,人境协谐,即为和;当念佛时,沉着安闲,不欣世语,端正身心,唯佛是念,即为雅。概言之,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实为念佛之轨范,吾辈净业学人当如教奉行。
  以上概述了净宗四大念佛原理,只是从基本理念上略作诠释。如细究之,义理内涵甚为深广。净业行人应从原则上把握其精神实质,用以切实指导自己的净业修持。
  (选自《净土宗教程》)

  《净社铭》浅释
  (释演莲)
  小引
  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从事何种职业,他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除了他自身所具备的品学才干外,其平时能掌握机遇,运用诀窍,也是事业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我们从历史上可以看到,从古以来,世间有许多不乏才智之士,往往因为没有碰到好的因缘际遇,以致终生壮志未酬,抱负难伸;但也有一些人虽然碰上了,却因为没有及时抓住它、掌握它,而把难得的机遇当面错过,到最后却落得一事无成,懊恼不己,这都是很令人叹惜的。
  我们学佛也是如此,佛经上常告诫我们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知道,六道之中,胎卵湿化,有无数芸芸众生。我们人类在这芸芸众生中所占的比例只是极少数的一族。而这一族居然称为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称曰三才。所以,我们能够生而为人,本身就是一次极难得的机遇。如果我们不珍惜人生,不好好做人,反而糊里糊涂地生,糊里糊涂地过日子,又糊里糊涂地不断造作恶业,不但糟蹋了这一生的人身,甚至连来生做人的机会也一并毁了,那岂不是愚昧人生最大的悲哀。
  然而,要怎样地去珍惜人生,好好做人?实在说,佛陀的全部教育,都是在教你做人的道理。不但教你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而且还教你怎样地把你自性中所蕴藏的无量智慧,无量慈悲、无量德能,完完全全地释放出来,去发挥无量的作用,而成为一个充满真善美慧,毫无缺陷的人生。
  所以,生而为人,如果没有机会听闻佛法,修学佛法,那是人生最大的缺憾;如果有机会听闻佛法,而未能认真修学佛法,那是人生最大的损失,如果有机会听闻佛法而又能认真修学佛法,那是人生最大的福份。我们既得人易,又能幸闻佛法,有此殊胜的机遇,乃是多生多劫种植的善因,如果不好好珍惜,轻易地把它放弃了,那不但是一种暴殓,简直是自甘堕落。岂但辜负了佛恩,亦辜负了己灵。
  当然,学佛也不是一件简单易为的事。佛经浩翰,法门繁多,如何正确地去理解佛经的义趣?如何正确地去选择适宜自己修学的法门?初学应从哪里入门?在修学过程中,遇到障缘怎么办?诸如这些,对一个初学者未免茫然。这里介绍藕益大师所作的《净社铭》,我想正好可以作为初学者的向导,修学佛法的指南。
  大师所作的《净社铭》,即:
  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观心为要,善友为依。
  一、持戒为本
  我们平时常说:"学佛应从做人起。"意思也就是说,如果连做人都不能做好,那就没有资格谈学佛了。所以,学佛一入门,必须先受皈戒。而佛教里面的戒律,实际就是教我们做人。戒的含义,在消极方面是防非止恶,意思是说,凡是伤天害理,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恶事:凡是非法的行为都要防而止之,而做一个明哲保身,恪守本分的人。在积极方面却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意谓恶事、坏事,理所当然不可以做,而好事善事却不可不尽心尽力去做。譬如大乘菩萨的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有情戒。"做坏事造恶业固然是犯成,而好事不做,善法不修也一样是犯戒。这样一来,只要你受了戒,你就非做好人不可。这便是戒律的作用。
  那么,怎样叫做持戒呢?引用净空老法师常常讲的:"持戒就是守法。"因为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便是守法。不但佛教的戒律要遵守,国家的法律,以及你所服务的各社团单位里,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公约都要遵守。这样,你不但在佛门中是一个好弟子,在社会上也必然是一个好公民。老法师又说:"持戒就是遵守老师的教诫。"这也是很切实的。好比我们皈依三宝,以佛为师,以法为师,以僧为师。如果不能遵从本师佛陀的教诲,如何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呢?所以,持戒不但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学佛的根本。做人如果不能处处守法,必为社会所不容;学佛如果不以持戒为根本,无论修习任何法门都不可能有成就。《萨遮尼犍经》上说:"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癞野干身,何况当得功德之身。"野干是畜类中的下等动物,而且满身又生疥癞。一个不持戒的人,来生连这样的身体都得不到,你想还能有什么好结果。《大智度论》上说:"戒为一切善法住处。若弃此戒,虽山居苦行,饮水服气,著草衣披袈裟等,受诸苦行,空无所得。人虽贫贱,而能持戒,香闻十方,名声远布,天人敬爱,所愿皆得。"由此可知,无论做人也好,学佛也好,都必须以持戒为本。好比一株果树,根本无亏,长大之后,才能结出满树芳芬的果实。
  二、净土为归
  从上面我们己经知道,学佛无论修学任何法门,都必须以持戒为本,这是共同的科目。《华严经》上说:"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因为能持戒,可以避免我们的行为产生过错,而当我们不犯过错时,我们内心就不会产生烦恼和忧虑:当我们不受烦恼干扰时,我们的心就能安于平静与自然。从此善法和智慧就会在内心生起,有了这个因素,我们修学法门当然就容易成就了。
  说到修学法门,佛教大小乘法门那么多,各具其妙,而修学法门,只宜一门专修,一门深入。那么我们该选择哪个法门最合适呢?我们既不能判断法门之优劣,也不可能一一法门都尝试之后再作比较、拣别。所以,只能依据过来人的经验。藕益大师是明末清初时的高僧,他的密因修证达何等果德,当然不是我等凡小所能知。但我们只要看看近代净宗泰斗印光大师对藕益大师所著的《阿弥陀经要解》一书的评价,认为这部《要解》,即使阿弥陀佛降世,亲自为这部经作注解,也不能超出其上。由此可知,藕益大师的知见,就是阿弥陀佛的知见。那么大师告诉我们选择法门当以"净土为归",我们遵从大师的教诲,自然不会有差错。当然,你要是不放心,不妨抽出时间去阅读经藏,你就会发现,不仅藕益大师教我们归心净土,实在是"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
  至于净土法门何以这等殊胜,在许多经论著述中都有详尽的介绍。我想,在这里就不必再引述了。诸如隋天台智者大师所著《净土群疑论》中说净土有三十益;唐慈恩大师所著之《阿弥陀经通赞疏》中说净土有十胜:宋永明大师《万善同归集》中说念佛具十种功德;明莲池大师所著之《弥陀疏钞》中以十义赞净土等等,读这些不朽著作可以使你信心倍生,愿力更切。如果你没有时间涉猎这许多著作,你只要把一部《无量寿经》读熟,那么,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净土法门之种种超胜殊妙,自然会在你的内心中呈现出来。到那时,不用别人赞,不用别人劝,你对修学净土法门也会直下承当,勇往直前。
  三、观心为要
  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我们通常称"信、愿、行"为净土三资粮,缺一不可。其实这三资粮中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念佛正行。因为唯有真正用功念佛,才能证实你是真的为了生死;也唯有真正用功念佛,才能证实你对净土法门是深信不疑的,对求生净土的愿是真实不虚的,而不是随众打混,凑凑热闹而己。
  不过,话说回来,一句佛号虽然至简至易,人人都能念,但要把这一句佛号念得有成就,念出真工夫,念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那可也未必人人都会念。在这里,藕益大师告诉我们"观心为要",可以说真正是把念佛用功的诀窍传授给我们了。念佛怎样观心,其工夫有深有浅。深的如实相念佛,谓观自身及一切法之真实相,乃无形无相,犹如虚空,而心佛及众生本来平等。如是之念,念念相续,则三昧现前。又如天台宗一心三观,谓观能念之心。当下了不可得,所念之佛,亦了不可得,这是"空观":正了不可得时,而能所宛然,一句佛号历历分明,这是"假观",正历历分明时,而当处了不可得,正了不可得时,而又历历分明,这是"中观"。此种念佛作观的工夫,修成了即得理一心不乱。但对初学见理未真的人来说,实在太不容易了。所以我们还是用比较浅显的意思来说明。所谓观,即观照、观察,亦可以引申为督察、监护。即以能观之智,时时督察现前一念之心,是不是在念佛?所念之佛号,是不是念得字字分明,听得清清楚楚。一旦发现你的心失了正念,即当收摄其心,回归念佛。所谓"不怕妄念起,只怕觉照迟。"能时时督察其心,及时纠正妄念,久而久之,妄念逐渐减少,佛号自然纯熟。
  所谓监护的意思,好比医生护理病人,必须及时查出病因病源,观察病情的变化,方好对症下药。念佛的人为什么不能至心念佛,老打妄想。大多病在对世事尘缘看不破、放不下。而许多妄想杂念皆因境而生,所谓触境生情。境有顺逆得失,情生喜怒哀乐。比如:或许正当你生活处于拮据困苦之时,竟在无意间得了一笔横财,而使你欣喜若狂;或许你平时最心爱的人竟忽然弃你而去,而使你痛不欲生。类似这样的情景很多,每一样不同的情景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都会干扰你平静的心,破坏你用功念佛。怎么办呢?这就必须对症下药。你的另一个自己--理智,如同监护人,应清醒地告诫你;世间一切都是苦、空、无常的,有得必有失,有合必有离,缘聚缘散,缘生缘灭,这是自然界必然的规律。就如你无意间得来一笔横财,安知日后不会给你带来一场横祸?所以,你不必欢喜太早。你心爱的人离你而去,这是缘尽缘灭,既然勉强不得,何不顺其自然。更趁此时斩断情根,舍离恩爱,正好了无牵挂地专心念佛。正如紫柏大师说的:"念佛心真不真,勘验关头,直在欢喜烦恼两处取证,其真假之心,历然可辩。大抵真心念佛人,于欢喜烦恼中,必然念念不间断。是以烦恼动他不得,欢喜也动他不得。烦恼欢喜既不能动,死生境上自然不惊怖。今人念佛,些小喜怒到前,阿弥陀佛便撇在脑后,如何能使得念佛灵验。果能于爱憎关头不昧此句阿弥陀佛,现前必得受用,临终必得往生。"此中勘验念佛工夫,实际也就是藕益大师所说的观心之法。
  四、善友为依
  善友,就是善知识。善知识也就是最高明的老师,最亲切的好友。世间人无论学任何学术技艺,如果没有高明的老师给予启蒙指导,没有同学互相切磋,单凭自己盲目地摸索,想要达到登堂入奥的造诣,即使有可能,也是极其艰难的。学佛亦是如此,如果不依止善知识修学,而自作聪明,盲修瞎练,不但徒劳无功,而且还可能陷入邪途,求升反坠,那是很危险的。所以藕益大师告诉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要以"善友为依。"
  依善友有哪些好处呢?《华首经》上说:"有四法是善知识,一、能令人入善法中。二、能障碍诸不善法。三、能令人住于正法。四、常能随顺教化。"这四法的意思是说,善知识能引导你修学最殊胜的法门,踏上美好的人生大道,趣入美好的人生归宿。善知识能及时纠正你的错误观念,阻止你的不端行为。善知识能在你即将退失道心时,及时劝导你,激励你;让你安住于佛法中。而当你的心境陷入极度烦恼困扰时,善知识能用种种善巧方便教化于你,使你的道业不断进步。你想想,我们能有这样的善知识提携,能有这样的善知识作依怙,何愁道业不成就呢?只可惜的是,末法时代,像这样的善知识己是寥若晨星了。能够遇上,那是你天大的福份。要是遇不到怎么办呢?我们只好依善法为友。所谓读圣贤书,与圣贤为友。比如我们每天读诵无量寿经,阿弥陀佛便是我们的导师,莲池海会众菩萨都是我们的益友,能遵从导师在无量寿经中的所有教诫,能把--教诫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去,心与佛同,愿与佛同,行与佛同,时时与佛同在。现前即预圣流,临终何患不蒙诸佛菩萨接引,往生净土。
  结语
  《净社铭》虽只四句十六个字,然理精而义备,含意极具深远。本人所学肤浅,所以只能就浅显处略作解释。以供初学者作为学佛入门之参考。现把这四句再作概要的说明,即:
  做人学佛必须以持戒守法为根本
  修学佛法必须以求生净土为归宿
  行持工夫必须以观照摄心正念为要务
  菩提道上必须以亲近明师善友为依怙

  发菩提心与五类往生  徐进  在格鲁派教授中,将往生净土分为五类∶
  1、以依止力往生。极度坚信三宝之威力,以赤诚至极故,心光互照,即凡心成佛心,故临终时诸圣现前,弹指即生。
  2、以厌离心往生。于此土浊恶心生厌离,无丝毫之留恋,但一心归投极乐导师,愿生安养。以愿心成熟故,与佛相应,故临终时净业现前,如蝉脱壳,自在往生。
  3、以现说菩提心往生。即历来大德所提倡的,为利众生愿成佛。而生净土,如进强化班培训,能迅速圆满我们的资粮,使我们的行愿不退。此“现说菩提心”,乃指发起愿菩提心。
  4、以证空性往生。如彼阿罗汉等,但欲回心,十方净土随愿即生。以不受三界缚故,心力自在故。(当然,除如来自证受用土,如密严等,非大菩萨不得与会)此证空性往生,非唯阿罗汉有分,诸证少分空性者,亦增往生之力也。因此可见,证空性之力量,亦是修行人生净土之正因。如来在余经中,亦说以禅定力助生净土,(如修安般法成就,亦可亲睹极乐界,往生自在)即此谓也。
  5、成就自证净土往生。如文殊、普贤,方便示现,往来无碍也。十方诸佛亦复如是,未曾离净土。又,修密乘之行人,得最极成就,往生自证净土也。如密勒尊者即是。
  据此,可知诸圣所言,皆无违也。汉地祖师大德,多强调欲生净土,则与此土不可生丝毫贪恋心,而于西方净土,生强烈之意乐心。藕益大师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不二也”。此即欲使众生乘厌离心、信心往生也。又,净宗诸祖大多强调,从信他到信自,从事即达理即,此即“依止力”、“空性”之修证也。至于“往生安养,得诸忍已,即回娑婆”,宛然现说菩提心也。至于自成就净土往生,显然属于净土之果乘,不在我等初学者探讨范畴。我等只需信乐奉受而已,如宗大师所言,要“仰推圣境非我知”。窃以为,就大乘行者而言,因以菩提心和空性见为往生正因,但前二者是当然基础,又是接引众生之方便。故印光法师有言∶往生西方净土的妙处,有很多被不识字的愚夫愚妇得了去。这是指利用依止力和厌离心,方便摄受众生归入净土。
  在《大宝积经·发胜志会》(即《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佛还说过,成就以下十种心中的任何一种,即可往生西方净土。哪十种呢?是∶
  1、于诸众生起大慈无损害心。
  2、于诸众生起大悲无逼恼心。
  3、于佛正法不惜生命乐守护心。
  4、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
  5、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
  6、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
  7、于诸众生恭敬尊重无下劣心。
  8、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
  9、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
  10、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
  佛说,成就以上十种心中的任何一种,欲生极乐而不能者,无有是处。仔细思之,确实,这十种心任何一种,都不易成就,要成就,都少不了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而信心则是基础,不言而喻。因此,窃以为,我等初机学人,首先要从真正依止三宝做起,然后依三主要道努力修学。而要真正依止三宝,就必须从破我执、我慢入手,于凡夫习气做彻底决裂。要知道,带着我执我慢,是无法生起真正的出离心的,更何况是慈悲心、乃至菩提心。因为有我执,于众生则有亲疏,有爱见,不可能平等,经云∶“于诸众生生于爱见悲者,心则疲倦”。这是不可能发起净菩提心的,而且容易堕落。在《诸法无行经》中,释尊和文殊菩萨都谈了自己往昔世曾堕恶道的经历,而其根本原因,就是因我执、我慢障碍心故,不能见清净妙谛,于无倒宣说之佛法起于嫌恨、诽谤。
  其次,窃以为,往生净土需要“博闻专修”。博闻,则于诸佛理深广探求,不易偏颇;专修,则心力归一,见效甚大。现在不少宏扬净土者,悲心迫切,然方法似嫌不尽圆融;以贬斥他宗,专显己胜,来引发众生信心。故有提倡抛开一切经论、专提一句或一经之说。其实各派互不相违,但因众生根器、因缘不同而现差异。如来于各经中悉皆赞为第一,何以故?以诸佛妙理无边际故,缘起相应难思议故,平等法中离高下故。《四十二章经》云∶“汝等比丘知我说法,犹如食蜜,中边皆甜”。《楞严经》云∶“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李炳南老居士也提倡博闻,以圣言量为依,能远离凡夫见地,开真智慧。
  再者,何谓“专”?窃以为,并非寡闻、寡行为专;心无杂染为专。如果我们心中夹杂着太多的贪嗔痴慢疑,夹杂着太多的我执我慢,那么无论修什么胜法,欲求不退尚且难免,何况成就?达赖喇嘛曾开示说∶修密法之忿怒本尊者,如果背离了慈悲心、菩提心、为众生而求正觉的心,那么其所持诵的威猛密咒则会使其变为凶残的的魔鬼。在藏地,有忘失菩提心,修大威德法,最终以本尊身相入于地狱者。我等宁不慎乎?
  最后,末学认为,净土能否往生,首先要看是否具有清净意乐;一者,无论修什么法,只要心中念念回向净土,则为专修、实修。二者,不破我执,心陷于污染,净业难成。其次,往生关键是心力是否具足。如果临终时往生净土之愿心所成就之善业,小于其余先成熟之恶业,恐难离开娑婆。这就要求我们从当下做起,不能有丝毫的忪懈,以期早日得到把握。
  以上片语,为末学臆想,请网上善知识多予指点,亦令我等后生能日有所进。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净土。
花开见佛,亲炙弥陀,授菩提记,圆满佛果。
化身无量,重入娑婆,普度众生,悉皆成佛!

那摩阿弥陀佛—保佑您阖家幸福!

净土修行 http://www.ygjtxx.com/
高僧大德 http://www.xynf.com/12.htm
印祖专辑 http://www.lzgh.org/ygds/
印光大师 http://www.jingtu.org/ygds
印祖文钞
http://www.buddhism.com.cn/ygfs/ 
印祖全集
http://a.bonze.cn/wlsjwz/yzwc/index.htm
印祖文集 http://www.dizang.org/wj/yg/index.htm
印祖专题
http://www.nmamtf.cn/list.php?fid=13
著作下载
http://www.dizang.org/down/xz/p01.htm
净空法师 http://www.amtb.tw
净空法音
http://ft.amtb.tw
净土教育
http://www.amtb.cn
净宗学院
http://www.pllc.cn
净心学院 http://www.amtb-aus.org 
网路学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佛陀教育 http://www.buddedu.com
讲经网络 http://www.amtb.org.tw
因果教育 http://www.amtfweb.org东林寺 http://www.donglin.org
大悲寺
http://www.jietuozhilu.net
弘化社
http://www.honghuashe.com
弘愿寺
http://www.hongyuansi.org
指归净土
http://www.nmwlgrl.cn
净土经典 http://a.bonze.cn
净土专页
http://www.jingtu.org
净土导航
http://www.jt8421.com
净土资料
http://www.pureland.info
净土典籍
http://www.zhibeifw.com/jingtu.htm
净土文集
http://www.dizang.org/bk/jt/index.htm
净土著作 http://www.fofaseng.cn/article_15.htm
净土专集 http://www.baus-ebs.org/sutra/jan%2Dread/004/
净修丛林
http://www.jxcl.org/
信愿念佛 http://www.xynf.com
觉海慈航 http://www.amtfamtf.net/
修行指南
http://www.buddedu.com/
教育在线
http://www.nmamtf.cn
蜀中净土
http://www.szjt.org/
回家
http://www.huijia.com
呼唤 http://www.huhuan.net 生死书 http://www.fosss.org  
终极关怀
http://bookgb.fohot.com/article_22.htm
灵异故事
http://www.foyan.cn/gushi
生死文集
http://www.lzgh.org/sssd.html
寿康之道 http://www.shoukang.org/bianji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