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费用列支预算:对小学语文课堂“练笔热”的透视与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0:31:06
对小学语文课堂“练笔热”的透视与反思广东省深圳市石岩公学 朱 瑛#TRS_AUTOADD_1291772418943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91772418943 P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91772418943 TD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91772418943 DIV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91772418943 LI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内容摘要】

 

新课改后,语文教师十分重视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注重读写结合,于是,一时间课堂练笔成为课改洪流中不变的“热点”,可是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许多练笔出了问题,如:离题万里的“假练笔”、千篇一律的“伪练笔”、错过时机的“空练笔”、缺失引领的“浅练笔”。如何矫治,才能使练笔不失初衷,更有实效?我们认为注重形式,不失时机,优化指导等是比较好的策略。

 

【关键词】课堂练笔 实效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教材是最重要的写作资源,上到全国名师,下到普通教师,都很重视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以课本为范例,进行课堂练笔。应该说,这种努力把“写”挤进课堂,“君子动口更要动手”的读写结合意识是好的。因为恰当的练笔不但可以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为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奠基”;而蹩脚的练笔,则像强行锲入的“钉子”,牵强附会,水火分离。所以不是所有的课文都可以用来进行写作训练的,也不是所有的片段都可以用来练笔的,我们要看这种读写结合的练笔是否有机契合?实不实在?是不是又落入了新的模式陷阱?冷静对待目前课堂上的“练笔热”。

 

缘起:乱花渐欲迷人眼

 

细读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其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都很注重引导学生对这些名家名篇进行遣词造句方面的模仿练笔,然而,在课堂练笔热情高涨不退之余,一些问题也“乱花渐欲迷人眼”。

 

问题一:离题万里的“假练笔”

 

一位教师在执教《钓鱼的启示》第一课时时,重点放在初读课文后体会“我”和父亲在放鱼回湖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痛苦的心理斗争,进而感受道德实践的艰难。在品读结束时,教者安排了这样的课堂练笔: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经常遇到形形式式的诱惑,就像文中所说的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遇到过诱惑吗?遇到诱惑时怎么做的?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教师的初衷是想通过课堂练笔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写作能力。但由于在品读过程中没有注重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我”和父亲在放鱼回湖的过程中经历的痛苦抉择,没有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也就是说没有为练笔做好铺垫,加之练笔脱离课文语境,话题又一下子从“钓鱼、放鱼”跳跃到了“看电视、完成作业”等环境上,练笔就变成了为练笔而练笔的“假练笔”。

 

问题二:千篇一律的“伪练笔”

 

在《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的课堂上,有位老师设计这样一个填补空白型的练笔:“万分紧急关头,董存瑞想:。于是,他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下,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课文的价值取向是让学生体会董存瑞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学生自然按照这种思路写上:“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解放隆化,为了新中国,我必须马上炸掉暗堡”。学生的答案千篇一律,了无生趣。教师批改时,非常“轻松”,如同抄写句子。这样的练笔看似有实效,其实效率很低。我们可以想象学生长年累月面对这样的课堂练笔,还有多少真情可言?即使在教师的极力渲染下,学生激情澎湃地写出了一两个精妙的句子,这些句子也是基于过去的水平,并不是通过此次课堂练笔达到的写作提升。这种情感经验被封存,想象翅膀被折断,创造动力被扼杀的练笔就成了一种装腔作势的“伪练笔”。

 

问题三:错过时机的“空练笔”

 

有一位教师教《中彩那天》,设计了一个很有价值的练笔,即要求学生以“父亲”的口吻,写写当时中彩后矛盾的心理。这个练笔理应放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因为只有当学生理解了父亲思想斗争的前前后后,感悟到父亲在“实现梦寐以求的愿望──拥有一辆轿车”与“保持高贵的人格──诚实”这两者间摇摆不定时,才能真正体会父亲让库伯开走轿车时的那种让人肃然起敬的正直、诚实及骨气,才能理解“父亲打电话的那个时候,是我们这个贫穷的家最为富有的时刻”。可惜的是,教师把这个练笔放在了学完全文之后,时过境迁,味道全失,整个练笔成为错过时机的“空练笔”。

 

问题四:缺失引领的“浅练笔”

 

一位教师在执教《桥》时,这样设计练笔:五天以后,洪水退了,全村人随着老太太来祭奠老支书,人们在他牺牲的地方立起一座纪念碑,让子子孙孙都记住他。请大家想一想:在这块碑上应该写些什么?老师在学生独立练习之后,请学生发言交流。对学生的发言,老师都是肯定和表扬,即使有一点不合情理的句子,老师也是以鼓励为主,不正面指出错误。下课了,老师和学生似乎都出色的完成了这堂课的任务。

 

粗粗一看这个课堂练笔,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是教师在这个练笔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既没有在练笔前做好应有情感、语境铺垫,也没有抓住练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引导,在交流过程中没有有效的评价,没有修改,没有提升。整个练笔过程,学生的写作能力没有提高,对文本的解读没有增量,成了听之任之的“浅练笔”。

 

管中窥豹的几个镜头已是“乱花渐欲迷人眼”。鉴于此,作为一名实践者应冷静思考:究竟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练笔?课堂练笔到底怎样开展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思考:咬定青山不放松

 

崔峦老师说:“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张田若先生也说:“阅读课不能君子动口不动手。”毋庸质疑,作为课堂练笔,我们必须咬定“练笔的实效性”这座“青山”不放松,以课堂的深度阅读为土壤,以优质的练笔设计为阳光,在平等互动的评价中,让课堂练笔这座“青山”更加苍翠、俊朗,释放迷人的魅力。

 

1.利用练笔,深化阅读

 

课堂练笔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阅读的拓展与延伸,它本身也是一种阅读,只是要求更高,层次更深。它托生于阅读课堂,融合了阅读写作,其首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感悟人物形象、习得语言技巧。于永正老师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师: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有讲(指小黑板),就是“饱经风霜”。

 

师: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

 

(学生练习写,老师巡回指导,表扬写字姿势好的同学;学生写好后,老师让他们自己读一读,修改修改;最后找几位学生上台读,读后老师当面评改)

 

(下面是评改一位学生的习作实录)

 

生:(读)“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充满了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

 

师:写得多好呀,“饱经风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

 

于老师的“饱经风霜”课堂练笔,是在学生理解了全文内容,把握了课文所写事情的背景之后。他给予学生的决不是“饱经风霜”的抽象意思,而是一张“枯瘦的”、“像一个霜打的茄子”的脸,还有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样的练笔不仅检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情感内涵的理解程度,还有效进行了具体叙述的训练,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向这样只有处理好课堂练笔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才能杜绝带有作秀之嫌的“假练笔”。

 

2.形式多样,百花齐放

 

课堂练笔是穿插于阅读教学之中的,具有任务明、节奏快、费时少、负担轻、效果好的特点,但是练笔的主题受教材制约比较大,如果教师在设计时稍不注意,就容易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所以课堂练笔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写什么?练笔所设计的内容应是在阅读课文的进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要让学生有情感要宣泄,有语言要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以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练笔内容。我们不妨根据可以练笔的不同目的,从下列几个角度来设计课堂练笔的具体内容,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出现千篇一律的“伪练笔”现象,达到形式多样、百花齐放的目的。

 

表达性练笔这类课堂练笔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之后,产生的新的思想认识、情感体验、表达欲望,若教师能适时地选择一个写的话题,让学生练笔,学生自然有话可写。如:一位教师执教《触摸春天》,在孩子们都能读懂安静的心之后安排一个练笔:“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她仿佛望到了──,望到了──,望到了──……”学生深情地写道:“她仿佛望到了蝴蝶飞走的样子,望到了青山绿水,望到了她心中的大自然”,“她仿佛望到了那只蝴蝶,望到了自己的生活,望到了自己的未来”……这样的文字一露脸,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教学目标的达成。

 

理解性练笔这类练笔是在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或者关键点设计一种思考性话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就此联系课文、联系生活、联系自己的积累进行个性化解读、体验,并将自己的独特理解、体验用文字表述出来。如《白杨》一课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时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是全文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突破,使理解得以深入?在学生经过朗读体会,对这句话有了初步感受后,可安排这样的练笔:当爸爸看到高大的白杨树身边,有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请同学们以爸爸的口吻写一段话,写出自己当时的内心活动。学生们有的借白杨抒发了“自己(爸爸)”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情怀;有的由小树的成长联想到“自己”孩子的成长,并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期望……通过练笔,学生对“爸爸”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对“爸爸”嘴角浮起一丝微笑的原因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转述性练笔课文有特定的叙述人称与顺序,如果转换一下人称或者变换一下叙述的方式,就会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学生在这样转述性的练笔中体会到不同叙述方式的不同表现力。如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我们可以安排一个改写练习:选择一种玻璃,用第一人称的形式作自我介绍。改写,不仅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有效地巩固了这一节课所学内容,而且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迁移性练笔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善学之既久,自然纯熟。”经常在阅读中借鉴、模仿、运用这些语句、段落,就能在迁移性的练笔中逐渐体悟到其中的表达规律,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如《火烧云》一文,用了“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还有……”的句式,赞美火烧云颜色的变化,教学本课可要求学生先去读读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句子,而后进行仿写。有学生是这样仿写的: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像飞翔的小鸟,一会儿像活泼的小猫,一会儿仿佛奔驰的骏马,一会儿仿佛威武的狮子。盛开的花朵、游动的小鱼、叫鸣的公鸡,这些形状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形状。

 

想象性练笔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在阅读课文时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浮想联翩。如果教师能紧扣课文中隐含的生动画面和鲜活形象,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下来,既“还原”了课文语言所描绘的原貌,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与想象能力。如《穷人》一课,许多教师都会进行续编故事的练笔,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达。练笔时,我们要提示学生:想象既要大胆,又要合理,要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无论随后发展成什么样子,文章的基调不能变,主线不能变,人物的思想品质不能发生本质上的变化;可以根据中心的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书本中的有关知识重新组合。如:当渔夫看到在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在自己五个孩子的身旁,西蒙的两个孩子正安静地睡着时,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引导学生续写故事《拉开帐子以后》。这样的续写既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又能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抓住时机,趁热打铁

 

再精巧的练笔设计,如果错过了时机,也就成为毫无意义的“空练笔”。用教育心理学来说,当学生情绪处于亢奋状态时,思维极为活跃,此时,也正是当堂练笔的最佳时机。教师在组织课堂练笔时要讲究时机,在学生表现出有话想说、有感要发、有情可抒的时候,趁热打铁,才能卓有成效。

 

在情感交融时练笔。在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的精当讲解,学生的熟读体会,都会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共鸣,受到感染,进而产生表达的欲望。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练笔时机,把“点”选好,训练到位。曾经听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生命生命》,其在学生情感高潮处精心设计的练笔至今让我难以忘怀。当教学进行到教师引入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但她残而不废,凭着坚强的毅力,笔耕不辍,成为台湾最有影响力的作家时。学生由感知到感染,由感染到感动;情动致心动,心动致笔动,他们都按捺不住地拿起笔来写下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对生命的思考:“我无法延长我的生命,但我要让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价值。”“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不停的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此时,“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只听着此时的心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

 

在矛盾激发时练笔。语文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对立的观点,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这些观点激发矛盾,设计练笔,让学生通过练笔,阐述自己的观点,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比如《中彩那天》,读到家境贫寒的父亲拨电话让库伯把奔驰汽车开走时,在课堂上引发了这样的讨论:“假如我就是这位父亲,我该怎么做?”。再如《钓鱼的启示》中“该不该把大鲈鱼放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哪一种教育方式更适合我们的成长”这样的问题,都是很好的练笔素材,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只要把握好文本的价值取向,就能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写作水平。

 

追寻:豪华落尽见真淳

 

谁都知道,课堂上重视写的训练,是全面落实课标的实际行动。但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适合安排练笔环节,我们应立足学生实际,根据不同的文章,找准读写结合的“链接点”。如果课内时间不允许,我们也未必非要学生写下那么冗长的句子、片段,可以让学生静心思考一下,写几个关键词,然后说一说,在交流的过程中还可以继续完善自己的想法,课后作为作业将写话完成。这样,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得到发展。

 

有句歌词唱得好:“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走在课改的路上,我们只有守着一颗平常心,冷静地审视和反思当前课堂“练笔热”现状,透过“乱花渐欲迷人眼”,咬定实效性这座“青山”,追寻“豪华落尽见真淳”──进行适时、适度、练笔,才能不失初衷,更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