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烁上云朵的小说:凤凰古城苗族的丧葬习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8:34:10

   丧葬习俗同婚嫁习俗一样,是苗族文化最能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民俗特征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婚嫁和其他礼俗已大多不尊旧制,及至变异或省略。在苗族民间,无论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有多大的差异,唯有丧葬礼仪,一直按口传心授的传统做法延续至今,其动笙鼓基本礼俗原则亘古不变。

苗族习惯木棺土葬。明清时期盛行横埋,即将死者头东脚西与山脉垂直横葬在山腰或山脚。这种奇特葬法,寓意让亡魂回归东方故土与祖宗亡灵会聚,寄托对迁自东方故土的怀念之情。现在苗族聚居地的鲁班山、落木祥、香台山一带仍依稀偶见横埋遗迹。清末,受汉俗影响,逐渐接受了顺葬方式,直到新中国成立彻底抛弃了横葬,且认为这是造成苗族落后的风水因素。年迈因病正常死亡称为过世,因偶然的刀枪、吊颈(缢)、落水(溺)、摔跟斗、掉岩、雷击、重灾、车祸、难产、酗酒、服毒等非正常死亡,称为暴死、凶死。婴幼儿死亡称转去,未成年人死亡称夭折。非正常死亡者,以简单仪式或行指路祭祀即可入葬。宅外死亡的灵柩一般不入中堂,确属年老耄耋和儿孙众多,需在堂屋行祭奠仪式的,灵柩只能从小门或后门抬进再移入堂屋。夭折者多用木匣或草席裹着入土埋葬。为老年人置办的棺材称寿枋、寿木、枋子,多以杉木为材料,外表土漆覆盖,主要有八合、十二合和十六合三种。满尺镶口、八合为豪华棺材,气垫雄壮,凸显名门望族的奢侈。若十六合白木无漆,则是穷人家的寒碜。老人花甲之后方置寿枋,逢闰年祝寿时由女儿(侄女、干女)置办寿衣。成人正常死亡,都要在亡人生前住宅中堂举行隆重的吹笙打鼓祭奠仪式,其形式和程序,全县各地各支系大致相同,只在某些细节上稍有差异,且较为固定,非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人同意并宣布,不能随便更改。这体现了统一性中的多样性,即所谓各方各俗。而这些固定的差异性,又通常成为各姓族内是否同宗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个别繁文缛节略有简化,但基本的礼俗原则不变。特别是条件较宽裕的人家,因隆重和体面的需要,其丧葬活动礼俗都严格而细致地按传统规程要求运作。为了全面体现筠连苗族志的地情文化资料性,准确细微地反映当地苗族日常生活中技术方面的诸多习俗,便于研究和传承的相对规范,现将从县境各地收集到的口碑资料和现场采风资料,结合掌握的文字资料,尤注重某些细节记述如下。一、送 终或久病卧床,或大病不起,或急病倒床,或意外重创,但凡危重,人之将死,或估计生命不能维持一昼夜,要谴人奔告主亲好友前来探视。为体现临终敬孝之情,家人及临终者儿、媳,均放下手中的活计,或哪怕再远,除非确实赶不上,都要齐聚于临终者床前片刻不离地守护,有事离开须臾也必须轮流值守,即便疲惫不堪,也只能在旁打盹休息,以便随时聆听临终嘱咐。家门族内、团转四邻或临近不远的亲友,白天派人轮流到场,晚上除留人看家外,大多要参与守候,如同平时的其他重大事项必须帮忙一样,体现出族人亲情、友情力量,维系着一种团结、互助的凝聚力。因为人人有父母,个个有六亲,故参加守护、送终别的老人,又可称为“换工”。据临终者的病情不同,守候送终的时间有长有短,最久可达一月半载的。有的临终者拖的时日过久,正当“落气(呼吸心跳停止)”时又无几人在场,即所谓“久病无孝子”。亡人落气无人守候,称“落枕空”,有子女不孝之嫌。据经验和守望的情形,当确认临终者将要落气时,以长子或幺儿为主,把临终者从床上扶坐起床,与其背靠背坐倚或以手撑其背部,自上而下抚抹胸部,至到老人生命的最后一口气。即所谓撑头抹脚。二、报 丧落气之后,众儿媳、女儿(包括已出嫁赶回送终者)跪拜于床前泣不成声,或哭似痛不欲生者有之。此时,屋外将准备好的明火枪(土火药枪)或三炮(铁制,枪管长0.5米,三管尾生火于一体作柄,尾部置火门眼放引药引放)鸣放三响,并鸣放爆竹500响以上,也有吹牛角号在亡人堂屋内转三圈的,但吹牛角报亡的祭奠时必须跳武坛(其运作程序更复杂,现少)。鸣炮寓示及时将亡魂送归西天仙界,客观上起到向四邻亲友报丧的信息传递作用。同时,焚化钱纸(冥币),称烧落气钱。团转四邻听见报丧信号,便云集丧家,慰藉哀思,商议治丧事宜,推举族内和寨中能人组成治丧理事组织。治丧组织落实,择定入葬日期,即派帮忙兄弟分头前往远近各处向主亲好友口头讣告,通知亲友参加祭奠活动。三、寿 殓报丧之后,子女较多的男性亡人由其长子或幺儿主持寿殓,众亲儿及已赶到的亲生女婿必须参加;女性亡人,由长媳或幺儿媳,长女或已出嫁但最先赶到的年长之女儿主持寿殓,众儿媳、女儿及已赶到的出嫁女儿必须参加。即为亡人遗体沐浴整容,主持者亲自为其剃去头发、洗浴全身(或简单地干抹一个澡),抹闭眼合口,舒展脸部皱纹,穿戴寿衣、寿裤、寿裙、寿鞋、寿帕、绑腿等。男性亡人穿三、五、七单数件套,外套必须是长衫;女性亡人着四、六、八双数件套,外套应当是手工绣制的花纹服饰。男、女寿衣除手工绣制花纹外,底布必须是纯棉、麻或真丝的正纱,忌用斜纱衣物。凡金属、玻璃、陶、砂、塑料、纯锐器件等物不得随身入葬,寿衣全身均为青色调,腰间束上青线若干,有的用燃香签在寿衣上烙出小洞一个,寓亡者在阴间将不会有别的亡魂向其借用身上的衣物。若亡人有父母(含继父、母)以上的老人之一者健在,则寿衣至少最里哪件套必须着白色,腰间要系麻丝线,以示带孝入葬。寿殓毕,将遗体停放在从其生前居住的寝室取下的门板之上,移至堂屋按男左女右安放于一侧,待指路入棺。四、立四柱成立治丧组织,商议决定治丧活动事宜,称为“立四柱”。经丧家主人和正孝子(亡人亲生儿、女)拜请,亡人为男性者,由至亲伯父、叔父各1人(俗称伯爷、叔子,即亡人的兄、弟)在丧葬活动期间全权代表丧家主人行使治丧活动最终决断权;亡人为女性,则由舅父1人全权代表。若二者均无至亲者,则在隔房堂房或交往密切的认亲中选定。    其次确定总管(苗语叫“吼总”,音译)1人,总揽丧葬活动全部工作,其职责是主持丧葬礼俗,行使总指挥、总协调和最终决断的权力,须由族中通晓丧葬礼俗知识,德高望重者担任。再次是明确指路师(苗语叫“爷莫”,音译)、掌祭师(苗语叫“阿婆爷”,音译)、掌坛师(苗语叫“打呃”,音译)。指路师1人,负责指路,由熟练掌握指路法事的人承担。掌祭师1人,负责祭祖、祭亡,由族内知悉族史和祭亡业务的人承担。掌坛师由笙乐师(苗语叫“仔根”,音译)、鼓乐师(苗语叫“仔铲”,音译)、歌乐师(苗语叫“仔垢”,音译)共3人组成。有的地方鼓乐师和歌乐师由一人承担,由精通丧葬歌乐和跳坛祭祀业务的人承担,分别承担芦笙奏舞、牛皮鼓打击和古歌丧歌吟唱等坛事业务。叔父代表或舅父代表各1人,分别代表丧家主人管理孝子,主舵丧葬活动期间相关重大事项的决断;姑父代表1人,代表姻亲等对丧葬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最后明确执事,即由当地不论苗汉,但要有威望善组织协调能一呼百动、号令众人的人担任,负责具体执事人员的组织指挥和工作协调,主管后勤生活保障与礼仪服务工作。执事人员有厨师,如大厨、帮厨、烧饭、办菜、执盘、洗碗、司火、司灯、司烟、司酒、司茶、司食、司水以及造钱师、香灯师等项,分别由帮忙弟兄一人或多人承担。总管召集上述四柱人员(伯爷、叔子或舅父,总管,指路师、掌坛师、掌祭师,执事等四者统称“四柱”)和执事座谈制订丧事礼仪活动规范;外管召集执事人员进行明确分工。由丧家献给每人一份16厘米左右宽,80厘米长的孝帕(白布制作)一张,孝子一一向他们跪叩拜谢。五、指 路指路(Knuabged),由爷莫执行,是筠连苗族丧葬礼俗中不能省略的重要环节。苗族的丧葬观认为,人的灵魂是永在的,死后灵魂要升天同祖先们一道笙娱歌舞(Nghouk gil bangx gil ndrual),过上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而通往天庭(Ghoufndox)的道路遥远而陌生,必须由路师指引。否则,亡魂没有归宿,将沦为孤魂野鬼,甚至常到人间捣乱后人的正常生活秩序。所以,无论丧家贫富贵贱,也不论丧事办得奢华或简朴,哪怕议程完整还是简略,一定少不了指路这个环节。大凡能端碗持筷用餐或已长大乃至能说话的亡人都要举行指路法事仪式。以前,指路大多于亡人寿殓后在火儿头(火房)进行,极少数姓氏在堂屋内进行。近现代以来,一般改至堂屋进行。指路前,要将竹卦,弓弩,虫刷,献食制备,同时准备公鸡一只。指路竹卦以拇指般粗大生水竹削制,在一竹节的两端分别截留长6厘米和4厘米,短端切平,长端两面削尖成“V”状,从开叉口处缝中剖为两瓣。祭亡用的竹卦则于短端削尖。弓弩,用一长短适宜细小水竹弯成弧状,用麻线分别系于两端,弦线中间置一根稍粗水竹作箭杆,两头分别挂上镰刀、小布袋各一,镰刀乃亡人途中防身,小布袋则是盛饭作响午之用。虫刷用15厘米长竹片制作,一端正中剖出缝隙,用麻丝绕缝一侧经缝绕到另一侧,再经缝呈“8”字形缠绕数遍则成,共制备三把。献食,以些许大米煮成干粥盛于碗中,粥上放置熟鸡蛋一枚。指路时,孝子跪拜于亡人跟前一侧,一般由亡人长媳领衔执竹槁火把于一侧照明。路师身背弓弩,神情肃穆端坐于亡人跟前,左腋挟公鸡,右手持竹卦,献食放置在亡人跟前之长板凳上。路师左手牵三下亡人右手,称呼冠乳名连唤三声亡人“起来了呢”,接着唱到(歌词大意):“某某爷(婆)啊,我爷莫牵你三次你不起来,唤你三声你不答应。你的花占属(苗族认为,人有植物属相,如属桃、李、梨等,类似于动物属相的概念。)趴在席子里,你的灵魂卧在床铺上,你活人做不成,只有做死鬼了。现在莫为你奠上第一道祭酒和献食,引你升天会见祖宗,指你奔极乐世界归西而去呢……现在莫交给你一对烛、三根香,你拿去照天照地在阴司地府哪啰;莫把三贴银钱送给你,拿去买路过桥会祖婆,见祖公哪啰。”路师声情并茂,哀声吟唱古老虚幻的古歌《指路歌》,《指路歌》摘录内容见本书文学部分。《指路歌》第一部分讲述天地日月等万事万物的产生和人类的起源,歌词大意是:当初人不会死而鬼会死,后来鬼使诡计与人换骨,人才会死而鬼不会死。世间十种人有九种能行医,十种药有九种能治病,人医不好、药救不活的才无奈地离开人世。以此安慰亡人,使亡人对死亡能想得开。第二部分为《指路歌》的中心,指引亡灵归祖路线,告知途中需注意的事项、警惕的问题以及如何求生、如何解难、如何认识苗寨和祖宗等等。其大意及操作过程是:指路师把亡灵引出大门后,即进入阴界(Dlaxdrangl)(这时指路师把鸡掐死,其灵魂交附给亡人为其引路)。一路上太阳高照,天气炽热,需打伞遮阳(指路师用一块布将死者的脸蒙上)。鹰鹞(Laxdlangd)凶狠(指路师给死者以弓弩)。前方有一条宽阔的大道,布满布鞋、钉鞋脚印,这是去地府的大道,不要走这条路;要走那条蜘蛛网密布、草木丛生的崎岖小道,这是绕过地府、通向天庭去与列祖列宗相聚的道路。途中遇一眼清澈甘冽的泉水,渴不渴都要喝,喝三口朝后吐,把子孙魂、五谷魂、牲畜魂等隔回阳间;喝三口喷吐朝前,脱去身上的一切病灾痛苦,轻松上路。不远处一条飞瀑从天而降,挡住去路,从下游开来一只大铜船,不要搭乘此船过江;要搭乘那只从上游划来的一叶小舟。江岸上,有一座大城市,人声鼎沸,锣鼓喧天,不要进去。沿岸往上游走,有一个小城池,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祖先在这里设客栈接应,可进去休息住宿。道路要穿越莽莽大森林,进入林中,野禽野兽遍地,野鸡啄食,孔雀梳毛,野熊折木,不要怕,它们找它们的食物。走到森林中间,林荫蔽日,蝉虫悠鸣,阴森恐怖,不要怕,蝉鸣是后人吹笙以做伴(这时有的姓氏宗支要由芦笙师在堂屋中吹笙一调)。走出大森林,听见布谷声声,那是后人舍不得而打的招呼。下面要走到“Yangx mangt jeudded”(脱胎换骨之地)这个地方,这里蛆虫遍地,且有小狗儿那么大,那是前人死后生的蛆(这时指路师把虫刷“递给”亡人,以便刷开蛆虫过此山)。走过一山又一山,前面还有石龙石虎山,石龙石虎张牙舞爪,不要怕,将麻团塞于虎口,便可安全通过(此时指路师将麻团塞在亡人手里)。过了石龙石虎山,走到南天门天梯脚下,指路师称自己无“晌午”,要在此与亡灵辞程转回阳间。下面由雄鸡引路,灵卦(即竹卦)接话,走向天宫。亡灵攀爬天梯十二级,到达天宫门口,守门人(脚手骨节皆为九节)横发喝斥,不准进,亡灵谎称世间之人已全死完,就剩他最后一个前来。守门人不再阻挡,但也只能从侧门进入。天宫里,天皇操练兵马,后院关着一群鸡鸭,嘎嘎鸣叫,那是天皇将世间的魂魄关藏在此。走向天宫南面,终于达到祖先聚集的地方,这里繁花似锦,笙鼓声声,铜锣阵阵,昼夜不停。亡灵就在这里与列祖列宗团聚。这时指路师又要指引亡灵从原路返回,最后指向预定安埋的地方。《指路歌》的最后一部分,讲述亡人生前如何受苦,死后又如何得到解脱。指路师以极其悲戚的声调,哀声缕缕,言词戚戚,催人泪下,念诵亡人离开人世的无可奈何以及家人的悲伤难舍之情。嘱其忘掉世间一切,安安心心去同祖宗会聚。指路完后,家人齐声痛哭。苗族认为,只有经过指路后,亡人才会真正地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了。指路歌多达数十段,指路师吟唱达两小时,每一段唱完,以竹卦占于亡人遗体胸部上面与其接话,若双面为阴(即竹卦腹下面上)则示亡人已明白。乐义乡河坝六组韩华云、巡司镇沙林四组韩文富、高坪苗族乡茅山组杨学恒就是筠连苗族知名的指路师。六、入 棺指路程序结束,孝子从跪拜地上起来,搂着亡人遗体将其移入棺材。孝子将亡人遗体搂抬着绕堂屋逆时针方向转三圈,再顺时针方向转半圈后放入棺内。棺内先垫放亡人儿、女置办的棉布二层,下白上青,有条件的富庶人家可垫胡棉(茧、丝绸缎),宽窄与棺低相当。遗体上面覆盖棉或丝制寿被二层,颜色里兰面青,中置棉花或胡棉,长65厘米,宽40厘米。上至胸、下近膝。如宾客祭奠有寿被,依次往上覆盖,下端露出被缘或折叠被角便于让参加吊唁的亲朋了解寿被数量。遗体面部用草纸覆盖。棺材半掩留隙横放于堂屋正上方,头朝左表示向东方,供来人瞻仰遗容。有的姓氏宗支,将女性亡人灵柩置于堂屋下方大门右内侧,已极为少见。七、立坛柱路师为亡人指路的同时,由叔父主持立坛柱,帮忙人员在其堂屋正中地上放置一扇石磨,八块磨齿喻灵堂设有八卦,稳如磐石之意。也有不用石磨的。磨孔竖立一根留稍的生竹或生杉木,上头用竹篾横系一根竹子,两端固定在堂屋双侧中柱之上。牛皮鼓架在杉木与横竹的十字交叉处,其高度以方便敲击为准。芦笙挂在留好叉节的杉木上。坛柱立好后,以备掌坛师在祭奠时使用。先前,苗族因不识字而无法懂得黄道吉日,成人亡后,一般停丧二三日安葬。后来受汉族文化影响,逐步有了苗族自己的阴阳地师和择家,须择吉期下葬,停丧时日多少不等。停柩期间,掌坛的笙鼓乐师昼夜吹笙击鼓祭奠亡人,寓意以笙鼓音乐为伴,解除亡人前往阴间途中的寂寞与愁闷。芦笙曲调在过门之后多配有祭词,鼓点与芦笙韵律相合,起头时鼓点密如下雨般配合芦笙过门,祭词正调多三响为一节,后一响敲击鼓缘。灵柩头部面前置一高长板凳,上摆放菜油灯、香盒(以盛米谷用的容器升子盛满米谷)、竹卦、献食等,掌祭师端坐在矮凳上守候于此,适时祭献亡人。起坛。第一坛为“扫堂坛(Gil gibblangs)”,又称“爷莫祭坛”,因爷莫为尊,礼让为首祭。意思是把堂屋清扫干净,置备灵堂,若亡人为男性,则好迎接其子女的伯、叔父;亡人为女性,迎接其子女的舅父,以及其他宾客吊唁亡人。做法是,由爷莫以酒敬请掌祭师祭奠亡人,又敬酒与掌坛师请其起坛,乐师边吹边缓步起舞,先吹“数管调”,再吹“祭坛调”。每坛之间吹一曲间隔调,掌坛师或引亢高唱或深沉低吟适当内容的古歌,然后转入下一坛,依次类同。第二坛为“祭祖坛”,又称“伯、叔父祭坛”,由亡人子女之叔或伯父敬酒请掌祭师为其奠酒与亡人,再敬酒与掌坛师请其起坛,笙乐调牌曲子与前同。第三坛为“指路坛”,又称“掌坛师祭坛”,由掌坛师(鼓或乐师均可)敬酒请掌祭师奠酒给亡人后自行起坛,笙、鼓乐曲几与前同。当然,不同地域、不同姓氏与宗支起坛的笙乐、舞蹈有差异,唯鼓点基本相同。每一坛均由男孝子跪拜于堂屋下候孝,至到掌坛师示意后方起;女孝子倚于灵柩前哭丧;亡人儿媳或者侄儿媳两人分别执火把在灵柩两侧照明;掌祭师以献食祭奠亡人,用竹卦占于亡人胸上与其接话,告知其此为某某向你进行的祭奠。起坛以后即正式进入祭奠仪式,分为正祭和客祭。正祭主要是路师祭、寨主(总管)祭、叔父祭、舅父祭、姑父祭和掌坛师祭。在停柩期间,每日天明祭一次,天黑前祭一次。宾客祭是出殡下葬之前一夜亲戚朋友前来下祭(吊唁)时举行的隆重热闹的祭奠仪式。各祭形式一样,因吊唁者不同而芦笙曲调、祭词、古歌内容有所变化而已。筠连苗族把高寿老人的丧事当作“白喜事”操办,因而丧礼活动中有悲有乐,有歌有舞。每晚正祭与客祭之后,人们相拥在坛柱周围,自在地吹笙击鼓,有的宗支甚至不分男女老幼,跳起欢快热烈的娱乐性芦笙舞蹈,称为跳耍坛。落木祥一带,须待御孝后方能跳耍坛。八、交  牲按照苗族的习俗,当老人寿终后,家人一定要宰杀牛、猪、羊等牲畜交献给亡人。如果因家境贫寒无大牲畜可宰杀,一只鸡也行。有的姓氏(如陶姓)较特殊,若无牛交牲,则不能起动笙鼓场面,甚至有的即使有了牛而无猪陪祭,也不能动笙鼓。宰牲交灵,其主要目的在于将牲畜交给亡人带到阴间饲养。交牲一般在起坛正祭之后进行。把要交的牲畜牵至大门口,用竹蔑或绳索套在牲畜脖子上。将绳索牵入堂中经过鼓架牵达灵柩中亡人手中,笙鼓乐师吹奏交牲曲和压牲曲,掌祭师用灵卦与亡人接话,告知亡人。当以卦相(阳卦)确认亡人已领受后,视亡人性别,男性由叔父主持宰牲,女性则由舅父主持宰杀。交牲时,孝子孝媳要在鼓架前跪拜候孝。宰杀牲畜以椎牛场面最为惊险隆重。椎牛都于屋外进行,屠手趁牛不备,以斧猛击牛头,使牛昏然倒地,再用利刀迅疾将牛杀死。解放前,椎牛习俗在有的地方和有的姓氏中较为普遍,现今多数姓氏已废除,改用杀猪和杀鸡祭献。牲畜宰杀后,弄净,剖开肚腹,掏出心肝五脏,宰割头部、四肢,煮至半熟,交由掌祭师按传统习俗放于堂屋中(有的在室外)摆设的各种器皿中念祭。不同的姓氏,器皿数量不同,即祭数不同。同时,不同的祭牲,其祭数也各不相同。牛和猪,有九祭、十二祭、十三祭不等,有的姓氏多达三十三祭,鸡统一为五祭。女儿、女婿以及其他至亲带来的祭用牲畜,在午夜时交牲,但宰杀后不上祭,只由掌祭师告知亡人即可。九、出 巡部分姓氏宗支,在每次上祭前还要先行出巡仪式。出巡,苗语称“Sheudqod”,是由叔父领衔进行的一项武装巡逻活动。有的姓氏不论死者是男性或女性皆行出巡,而有的姓氏只是男性才行出巡。出巡队伍的组成情况和顺序是:叔父背毡舞矛在前(有的还乘骑高头大马),其后紧随一芦笙乐师、一执火把者、一号角手以及众多手舞竹竿的青壮汉子(现多以孩童替代)。出巡时,队伍先在堂屋中绕坛柱一周后,冲出大门,以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分别绕房屋三周再进入堂屋中左右绕坛柱三周后结束。出巡过程中,叔父持矛右冲右刺,芦笙曲调欢快激昂,加上号角的嘶鸣和众人的摇竹呐喊,再配以粗犷的舞姿,场面蔚为壮观,颇有气势,令观者惊心动魄。在宾客来临时,也照样戎装整队舞以迎接。亡人的女婿前来祭奠时,必须举行出巡仪式。亲戚朋友也可以组队前来助威。有的在出殡时,出巡队伍要在前面领衔开路。苗族出巡仪式的来源,大体有这样三种说法:一种是针对侵犯者。此种出巡源于古代部落战争,一方在为其阵亡的首领举行葬礼时,另一方可能骚扰挑衅,甚至要前来争夺尸首,因而不得不组织一支巡逻队伍沿房前屋后武装守卫,确保首领尸首的安全和葬礼的顺利进行。另一种是针对豺狼虎豹等野兽。这也是源于古代原始社会,那时到处森林密布,人烟稀少,野兽遍地,当有人死时,野兽要前来咬噬尸首,于是要组织一帮人舞矛弄棍将野兽吓退。再一种是针对邪气,驱赶妖魔鬼怪和孤魂野鬼,这种出巡只是对凶死者才进行。有的出巡芦笙曲调唱道:哒啦啦,嘀罗咙,快来唉,快来哟。快来我们去厮打呀,快来我们去拼杀哟,厮打在平原,拼杀在山岗。杀绝那些侵犯我们的敌人,斩尽那些凶狠的豺狼虎豹,保住我们的亲人,保住我们的村寨,保住我们的安宁。哒啦啦,嘀罗咙!……十、吊 唁不论停柩多少天,在安葬之前一夜,村寨邻里、亲戚朋友都要前来参加祭吊活动,所带物品简单的大多为0.5千克白酒、一刀火纸,但姑母、舅父、女婿、叔父、亲家等至亲,除带以上物品外,还要带4米白布(用做裹盖遗体),有的还要牵猪牵羊抱鸡背粮食,并请有锣鼓唢呐乐队,结队热热闹闹前来。到达村口,要鸣炮示礼,让主家知晓。总管则高声喊到:“妇女孝家、男子孝家,候客啊!”宾客来临,孝子并排跪叩于堂屋大门右侧侯孝,媳妇辈则要持火把到路口迎接,并将宾客引进堂屋。帮忙弟兄接过宾客夹背、箩筐等盛的祭奠礼物移入堂屋,这时笙鼓暂停。男主宾向堂前灵柩三叩首,将各位孝子扶起,到灵桌前倒酒给掌祭师祭献亡人,然后再以酒相继敬与掌祭师、笙鼓乐师、管事及有关执事人员,感谢他们为操办丧事而日夜操劳。女主宾则跟随前导儿媳妇到灵柩前哭丧。乐队跟随进入灵堂绕鼓架一周,说几句奉承话后退出,到侧房或主家安排的地点随意奏乐。宾客所带大宗礼物摆置于坛柱下,若请有交礼师一同前来,还要由交礼师向主家接礼人行交礼仪式,双方对唱《交祭礼歌》。客方一再谦称礼轻物薄,十分惭愧;主家则称礼重于泰山,受之不起。主客双方你一段我一段,互相竞显才学和演示礼仪,旁听者甚众,饶有趣味。交礼完毕,礼物撤到楼上,笙鼓又起,等候迎接下一拨。迎宾祭吊最为讲究的形式就是迎接舅父、姑父、亲家和女婿。《交祭礼歌》的内容主要是主客对唱(白)。客人:往年矣,我脚上没有皮鞋穿!往岁哟,我脚上没有草鞋绑!前脚没踩贵府金门坎,后脚不踏贵府金门坊;逢在今年呀,我脚上有了皮鞋穿!逢着今岁矣,我脚上有了草鞋绑!前脚踩上贵府金门坎,后脚踏上贵府金门坊。呃!你是主人你先讲,我是客人后开腔。总管:抛来一个水鸟蛋,甩去一个鸡蛋黄,客人先说是礼俗,主人在后是规章。客人说:山上有只喜鹊叫,林中有只画眉飞,主人本该先说话,客人理应往后推。总管:山顶长松树,山脚长青杠,客人正当先开口,主人在后理应当。客人:呃!好啰好啰!承你总管大人开金口,蒙你总管大人吐珍言。往年哟,他老人家硬朗如山头,不说要朝死路走;往岁嘛,他老人家硬朗如石柱,不曾说起要离去。今年他老人家不再像山头,他才朝着死路走;今岁他老人家不再如石柱,终于朝着死路去。呃!贵府主人也想到啊——有了稻谷才有米,有了女儿才有婿。芭茅杆杆茅草根,女儿女婿最最亲。你们拿针又取线,拿线又取针,穿针引线哟,忙把消息传。呃!往年你们把蝉虫养在家,没让蝉虫去传话;往岁你们把燕雀养门前,没叫燕雀去传言。今年你们要让蝉虫去传话,今岁你们要叫燕雀去传言。蝉虫飞进我们家,燕雀飞入我们园。我们家里没人在,凳子不抬给蝉虫坐,清茶没倒给蝉虫喝;椅子不搬给燕雀靠,谈饭没煮给燕雀尝。我们要把蝉虫留,蝉虫他说他要走;我们要留燕雀住,燕雀他说要归屋。蝉虫说家里事情多,燕雀说家中活路忙。蝉虫出了屋,说声“多谢子,姑姑”,燕雀走出房,说声“打扰了,姑娘”。蝉虫可曾归家屋,燕鸟可曾归大堂哪哟——总管大人?总管:呃!好啰好啰!承宾公大人开金口,蒙宾公大人吐珍言。往年哟,他老人家稳固如石柱,不说他要走死路!往岁嘛,他老人家稳固如山头,不说要朝死路走!逢在今年啊,他老人家病魔缠身,他也不想死嘛,那是阎王拿着尺,量在他的脚印上,他老人家才要死嘛!他也不想亡呃!那是阎王拿尺量,量了他的鞋脚迹,他老人家才要亡嘛!我家主人也想到啊——有了稻谷才有米,有了女儿才有婿,芦苇长笋从根起,要有儿子才有媳。芭茅杆杆茅草根,女儿女婿最最亲。我们才拿针来取线,取线又拿针,穿针又引线,忙把消息传。往年我们把蝉虫养在家,没放蝉虫去传话;往岁我们把燕雀养在园,没让燕雀去传言。今年我们放了蝉虫去传话,今岁我们放了燕雀去传言。蝉虫飞到你们家,燕雀飞进你们园。你们全家大小都在家,你们一家老幼都在园。抬来凳子给蝉虫坐,倒了茶水给蝉虫喝;搬来椅子给燕雀靠,煮了米饭给燕雀尝。蝉虫吃米饭来和腊肉,燕雀喝烧酒来用铜杯,吃肉吃个够,喝酒喝个足。你家主人要把蝉虫留,那是蝉虫它要走,你家主人要留燕雀歇,那是燕雀它要回。蝉虫出了屋,说声“打扰了,姑姑”,燕雀出了房,道声“打扰了,姑娘”。蝉虫它已回到家,燕雀它也归了堂,蝉虫回来摆桌席,燕雀回来正帮忙哪哟——宾公大人!客人:好啰好啰!承你总管大人开金口,蒙你总管大人吐珍言。往年他老人家能坐墩,就像山头一样稳;往年他老人家坐石桥,稳如山埂不动摇。今年他老人家坐不稳,如同地动山也崩;今岁他老人家坐不牢,恰似地塌山要倒。你家主人也想到啊——有了稻谷才有米,有了女儿才有婿。芭茅杆杆茅草根,女儿女婿最最亲。你们拿针又取线,取线来拿针,穿针来引线哟,忙把消息传。都说亲谁谁痛心,近谁谁同情。我家主人嘛,说是来看就来看,空着双手赶,说是来瞧就来瞧,两手空空到。我们也去求汉人,汉人见了瞪眼睛;我们又去求彝人,彝人见了垮脸皮。犹如泥浆溅岩脚,我们只能收残货;好似稀泥溅石墩,我们只有捡剩品。拿到贵府堂上来,交给你总管大人,转给祭师献亡人。祭师灵前去献祭,也让亡魂闻口气;祭师举杯来敬亡,亡魂有知请来尝哪——总管大人!总管:好啰好啰!承你宾公大人开金口,蒙你宾公大人吐珍言。往年哟,他老人家硬朗如石柱,不曾说要走死路;往岁嘛,他老人家硬朗如山头,不说要把死路走。今年他老人家不再硬朗如石柱,终于随了死路去;今年他老人家再不稳固如山头,终归还把死路走。他也不愿死啊,只因阎王拿着尺,量在他的脚印上,他老人家才会死;他也不愿亡呃,只因阎王拿尺量,量着他的鞋脚迹,他老人家才要亡嘛。老人家不死已死去,不亡也亡成真。一头钻进黑暗处,一翅飞往寒潮地。我家主人也想到嘛——有了稻谷才有米,有了女儿才有婿。芭茅杆杆茅草根,女儿女婿最最亲。我们才拿针来取线,取线来拿针,穿针又引线,忙把消息传。我们才算是穷人,我们也去求汉人,汉人对我瞪眼睛,我们还去求彝人,彝人对我垮脸皮。你们主人是富人,你们赶场到罗渡,买得香也买得烛;你们赶到石碑口,买得肉也买得酒。待我交给掌祭师,祭师柩前来献祭,也让亡人闻口气,祭师举杯来敬亡,亡人有知请来尝哪——宾公大人!客人:好啰好啰!承你总管大人开金口,蒙你总管大人吐珍言。往年哟!他老人家硬朗如石柱,不曾想过走死路,往岁哟,他老人家稳固如山头,不说要把死路走。今年他老人家不再如石柱,他才随了死路去,今岁他老人家不再像山头,他才要把死路走。一头钻进黑暗进,一翅飞往寒潮地。老人家不死已死了,老大人亡故已成真。你家主人也想到啊——有了稻谷才有米,有了女儿才有婿。芭茅杆杆茅草根,女儿女婿最最亲。你们才拿针来取线,拿线来取针,穿针又引线,忙把消息传。我家主人很贫寒,说是来看来看,空着双手赶;说是来瞧来瞧,两手空空到。我们不比亲朋家底厚,来得起十斗和九斗,中间冒尖尖,两边往外流;来得起十担和九担,中间冒顶顶,两面也溢满。我们不比亲朋家底厚,来得起十斗和九斗,摆在主家堂屋头,亲戚见了也称赞,团邻见了也点头,亲戚见了呵呵笑,团邻见了乐悠悠。我家主人家贫寒,来不起十担和九担,放在贵府大堂上,亲戚见了也心寒,团邻见了也心酸,亲戚见了两边躲,团邻见了两面钻。别人能说又会讲,讲得桃李满天抖,我却拙嘴又笨舌,双手指着小背篼;别人能讲又会道,说得桃李满天飞,我却拙舌又笨嘴,双手指着小夹背。亲戚朋友家底厚,赶场来到石碑口,黄谷玉米几大斗;我家主人家底薄,赶场不到石碑口,黄谷玉米没几斗。交给你总管大人,还望转交给主人家,等到半夜临三更,三更过后天要明,煮给相帮填肚皮哪——总管大人!总管:好啰好啰!承你宾公大人开金口,蒙你宾公大人吐珍言。往年他老人家坐石墩,如同山头一样稳;往岁他老人家坐石桥,就像山埂一样牢。今年他老人家染恶疾,坐不得桥也坐不得墩。就像地动山也崩,坐不得墩也坐不得桥,如同地动山也摇。一头钻进黑暗处,一翅飞往寒潮中。我家主人也想到啊——要有稻谷才有米,有了女儿才有婿。芭茅杆杆茅草根,女儿女婿最最亲。我们才拿针来取钱,拿线来取针,穿针又引线,忙把消息传。你家主人家底厚,来了十斗和九斗,中间冒尖尖,两面往外流。堆在主人大堂上,就像一座大山头,团邻见了也称赞,亲戚看到也点头。你家主人家底宽,来了十担和九担,中间冒顶顶,两边也溢满。摆在主家大堂中,如同一座峨眉山,团邻见了呵呵笑,亲戚看到乐又欢。我们能领这笔大人义,恐难领这笔大人情。领了这笔大人情,恐怕主人还不清。我们能领这笔大人义,恐难领这笔大祭礼。领了这笔大祭礼,恐怕主人还不起哪哟——宾公大人!客人:我们本是来吊祭,并非来此送大礼;我们本是来敬亡,不是来此送米粮。我们不求还和偿,只求常来与常往;不求偿也不求还,只求亲情千百年哪哟——总管大人!十一、御 孝御孝的意思,就是卸下儿女身上所负戴的节孝期间的一身素服(即披麻戴孝),解除儿女节孝期间的各种禁束,以便正常地参加社会活动,恢复平时的生活氛境。当下祭的主要宾客全部到齐,正祭、主祭和客祭等吊唁活动结束后,在发丧当日凌晨,举行庄重肃穆的御孝仪式。鼓乐停,于坛柱下设置长桌酒席,请寨主、指路师、掌祭师、掌坛师、叔父、舅父、姑父、亲家、同宗共祖之各房代表等治丧要员就坐(男亡叔父坐上方正中,女亡舅父坐上方正中),众孝子(所有披麻戴孝男性)在堂下长跪于地候孝,长媳立于灵柩左侧执火把,众女孝拥立于灵柩右侧候哭。总管(吼总)主持,清点应到人数到齐后。御孝仪式正式开始,当芦笙吹到祭文词时,总管示意众孝子跪拜后开始发孝堂话。总管首先问道:“路师在不在?在!笙师在不在?在!鼓师在不在?在!叔父在不在?在!母舅在不在?在!伯父在不在?在!儿媳娘家亲戚在不在?在!女婿、倒酒的人在不在?在!”然后以谦词申明道:“呃!我说不全嘛!叔父伯父说全嘛!我说不齐呃!叔父伯父说齐嘛!就像鹞鹰飞起抓燕雀,抓在路边,想说惊动齐了吧!可能还有人躲一边;如同鹞鹰飞起抓燕雀,抓在路旁,想说惊动齐了吧?或许还有人躲一旁。呃!主家杀不起羊也杀不起猪,如果我惊动不齐啊,就不能怪我这位管家;主人杀不起猪也杀不起羊,假若我惊动不齐嘛,就怪不得我这位跑堂哪哟——叔父、伯父、母舅、路师以及亲戚朋友们!”之后安客道:“大坝宽又宽,金人门前有块大石板;大坝广又广,金人门前有堵花石墙。呃,屋外有棵青木树,屋后有棵大青松,我们把青木砍倒搬回家,把青松砍倒运进屋。我们用青木建了栋小木屋,将青松修了栋小瓦房。小屋修得矮又矮,不够三亲四戚呆;小房建得窄又窄,不够三朋四友歇。呃!金人门前有把火,请三朋四友移个位,让众位孝子把头瞌嘛!金人门前烧堆柴,请三亲四邻让个位,让众位孝子好拜跪。待我们把话叙完后,主家倒出清茶敬众人,客人们再进屋跳花坛嘛—各位亲戚朋友也!”。接着陈述《御孝词》,洋洋上万言,开头主要讲述天地日月的形成,洪水潮天到人烟、五谷、草木、金属的产生过程。然后再向众亲朋陈明亡人在病危期间子女如何料理服侍,以及如何安排善后事宜等情况。再后,总管分别与路师、笙师、鼓师、舅父和叔父对话,表达对他们的虔诚敬谢之意,最后痛言《孝语》,告诫孝子在老人死后要如何守孝和铭记父母老人的恩德。御孝时间一般长达一至二个小时。《卸孝词》第一部分为叙古,歌词大意是:呃,很久以前哟!有天天不稳,有地地不牢嘛!是谁讲的哟——天在天不稳,地在地不牢嘛?那是龙王爷说:有天天不稳,有地地不牢嘛!很久很久以前了!吐女(人名,苗语音译,下文“勒龙”同)扛张小犁塞两端,勒龙扛张小犁塞两面,犁地三线朝地边,耕地三犁换地坎。吐女回家抱臂睡,勒龙回来抱脚眠,睡到天亮近早晨,眠至晨来亮了天。吐女走出家门外,看到不知啥东西——覆地三犁朝地边;勒龙步出屋外来,看到不知啥鬼神。覆地三线在地坎。吐女急忙回家转,石磨上面磨剑;勒龙迅速回来到,找来磨石就磨刀。吐女背剑去守地,勒龙佩刀去守土。守到三更近半夜,坐到半夜接黎明,龙王老爷把身现,从天而降梭下凡,左手拿着大铁铲;龙王老爷现了身,从天而降下凡尘,右手握把大铜铲。覆地三犁朝地边,覆土三线挨地坎。两人按倒龙王爷,压住龙王在地边。兄要开杀戒,兄弟忙阻拦,吐女上前把话问,问者龙王有三声:你龙王老爷啊!究竟为了哪桩事,要把我们的土地覆盖?到底因为啥原因,要把我们的土地覆还原?龙王老爷把话谈,他对勒龙吐女讲:因为有天天不稳,有地地不牢,从前黄水不潮地,过去黄水不潮天,今年黄水要潮地,今岁黄水要潮天,你们还要犁啥地,你们何必还耕田啰!勒龙请教龙王爷:我们怎样可躲过,我们如何避灾情?龙王他对二人讲:哥哥是个多心人,哥哥去把铁鼓绷;弟弟是个耿直人,弟弟去把木鼓钉。两个听罢回家园,哥哥钉鼓在地边,弟弟扎鼓在地坎。黄水高涨把地淹,黄水翻滚起潮天。哥哥钻进铁鼓里,铁鼓沉塘水中泡,弟弟钻进木鼓中,木鼓浮动水上漂。漂漂荡荡上了天。撞着助略娄(神名,苗语音译,下文“博帮蒲”、“帮易蒲”)的楼底板;漂漂荡荡上天顶,碰着助略娄的楼板撑。助略娄打开天门来探查,看到黄水淹地坝,助略娄打开门来查勘,看到黄水起潮天。助略娄左手拿着青铁杵,右手拿着黄铜钎。铁杵捅向平地去,黄水消退齐膝盖,铜钎捅到平坝间,黄水消退齐脚踝。助略娄放出水鸭去理山,放出山鸭去理水,理得平地稀泥如鸭屎,理和平坝稀烂似鸡便。助略娄又放出九十九条天根镶四角,放出八十八条地根嵌四边,使得天如铁般牢固,地像铜样稳当。呃,很久以前啊!大地处处是秃岭,天下处处是光山,大地光秃无树种,天下光秃无竹生。博帮蒲登上天庭要树种,帮易蒲步上天庭求竹种。博帮蒲来到助略娄的天庭里,讨得三把树种手中拿;帮易蒲去到助略娄的天宫中,求得三把竹种手里捏。博帮蒲回到天下来,把树种播撒大地;帮易蒲回到人间后,把竹种播撒山湾。竹种生来成双对,树种长得满山林。呃,那时候啊!助略娄住扎在天上,看见人间没有斧头,助略娄住扎在天庭,看到天下没有凿子,指派老君老爷到凡间,指派老君老爷下凡来。老君老爷去查探,探得铁矿嵌石岩,老君老爷去寻查,寻得铜矿嵌石山。老君老爷啊,左手拿铁锤,右手握铜锥,锤得铁矿裂了口,敲得铜矿断了层。取出铁矿背回家,取下铜矿背进门。呃,老君老爷嘛,上钉九十九根铁柱,下钉八十八根铜桩,锻得铁矿成铁水,炼得铜矿成铜汤。呃,老君老爷嘛!背上背风箱,手里拿火钳,膝盖作铮墩,拳头当大锤,老君打铁打三年,打好斧头使,老君打铁打三截,打得凿子身。时至冬天天气冷,斧头没事做,斧头抱头抱脚睡;时临冬天气寒,凿子没有事,凿子抱手抱脚眠。到了春来天气暖,待到春天天气温和,斧头起程上了山,走进深山黑森林。张开斧口啃树木,啃得青木从头断,青木倒卧在深山;凿子动身上了埂,走进深山大老林,张开凿口把树啃,啃得松树从根断,松树躺倒在山岭。呃,很久以前啊!鲁班老爷住高山,鲁班老爷走来到,鲁班老爷居下坝,鲁班老爷走来临。鲁班老爷啊,左手拿把小角尺,右手拿个小墨盘,运回青木扛回家,运回松树搬入园,头筒用来做桌面,二筒用来做桌脚,三筒四筒做桌椽,才把青木树啊,用来做了张小矮桌,才把松木树啊,用来做了张小高桌。呃,往些年嘛,桌子摆在堂门外,不是酒肉就是菜。今晚把桌子拖进屋,只是用来说孝语。往年哟,桌子摆在门外头,不是摆缎就是摆绸。今晚把桌子拖回家,只是用来说孝话。呃,往年嘛,桌子上面铺得纸,桌子能够摆酒食;桌子上面铺得布,桌上能够摆酒肉;桌子上面铺得缎,桌上摆有菜一盘。今晚把桌子拖进屋,桌子上面没铺纸,桌上没有摆酒食,桌子上面没铺布,桌上没有摆酒肉,桌子上面没铺缎,桌上没有菜一盘。人家如何说哟!人家说要有我才好说话。没有啊我也难发言哪哟——叔子、伯爷、母舅、路师以及亲戚朋友呃!。第二部分是总管同路师的对话。总管:路师先生来落坐嘛,劳累你了哪哟——路师呃!路师:路师不劳累!总管:呃,往年哟!路师家住遥远处,我不传信到你屋;往岁哟!路师家住遥远山,我没传信到你园。今年你路师住在遥远路,我要传信到你屋;今岁你路师住在遥远山,我要送信到你园。路师闻信来到此,路师听信到敝园,我们煮顿素饭让你吃嘛,递张竹弓给你拿,倒杯清茶给你喝哟,竹箭交到你手上。路师你左手拿着弓,打卦觅行踪,右手握着剑,打卦寻旧迹。你觅到亡人投胎去了哪一处?寻到亡人转籍去了哪一地哪哟——路师呃?路师:总管大人不问我不说,你问了我就说一说。往年嘛,我路师住在遥远处,你不送信到我屋;往岁哟,我路师住在遥远山,你不送信到我园。今年我路师住在遥远处,你要传信到我屋;今岁我路师住在遥远山,你要传信到我园。我路师来到主家屋,走进贵府门,你总管大人递竹箭给我拿,交竹弓给我握,我拿着竹卦背着弓,随后去寻踪;拿着竹卦背着箭,随后觅旧迹。我寻到亡人他不落塘也不落谷,已去投胎作了主,不落塘也不落沟,已经投胎成气候。我用竹卦量足迹,带来交给总管大人,你看看是否一样哪——总管大人?总管:是啊,取得路师金银话,路师还有没有要说的呢?路师:我路师来到,肉也得到吃,酒也得到喝,没有要说的了。总管:既然路师没啥要说,那我就说枝不说叶,朝前不后退啰——路师大人?路师:总管大人说的是!第三部分是总管同笙师对话:总管:呃,往年哟,不见山崩超封梨林嘛!逢在今年哟,却见山崩封梨林嘛!劳累你了哪——笙师大人呃!笙师:不劳累!总管:呃,往年呃,你笙师大人住在遥远处,我没传信到你屋,往岁哟,你笙师大人住在遥远山,我不送信到你园;今年你笙师住在遥远处,我要传信到你屋,今岁你吹笙师住在遥远山,我要送信到你园。笙师大人闻信来到此,听信来到敝家园,我们煮顿素饭给你吃,递把芦笙给你拿,倒杯清茶给你喝,交把竹笙给你握,你笙师大人呃——朝灶房吹三曲,对路师吹三曲;朝堂上吹三曲,向叔子吹三曲;朝中堂吹三曲,向母舅吹三曲;朝堂下吹三曲,向伯爷吹三曲;朝叉路吹三曲,向生路吹三曲;朝鼓帮吹三曲,向死路吹三曲。你吹三曲往外送,你送亡人去投胎在什么地方,去转籍在什么地方哪哟——笙师大人呃?笙师:总管大人不问我不说,你问了我也说一说:往年哟,我笙师住在遥远路,你不传信到我屋,往岁哟!我笙师住在遥远山,你不传信到我园。今年我笙师住在遥远处,你要传信到我屋;我笙师住在遥远山,你要传信到我园,我笙师闻信来到主家屋,听信到了贵府门。你们煮顿饭给我吃,递把芦笙给我拿,倒杯茶水给我喝,交把竹笙给我握。我朝灶房吹三曲,向路师吹三曲;朝中堂吹三曲,向母舅吹三曲;朝堂下吹三曲,向伯爷吹三曲;朝堂上吹三曲,向叔子吹三曲;朝鼓帮吹三曲,向死路吹三曲;朝叉路吹三曲,向生路吹三曲。我又吹三曲往外送,我送亡人投胎去了董家坳,也看到亡人投胎去坐朝;我送亡人转籍去了引蜂岩,还看到他投胎去作主哪——总管大人!总管:是啊,取笙师大人金银话,笙师大人还有没有话说呢?笙师:我笙师来到此,肉也得到吃,酒也得到喝,没有啥要说的了!第四部分是总管同鼓师对话:总管:呃,往年哟,不见山崩封山林,逢在今年嘛,出现山崩封山林,劳累你了哪哟——鼓师大人!鼓师:不劳累!总管:往年你鼓师大人住在遥远处,我不送信到你屋;往岁你鼓师大人住在遥远山,我没传信到你园。今年你鼓师大人住在遥远处,我要传信到你屋;今岁你鼓师大人住在遥远山,我要送信到你园。你鼓师先生啊——闻信来到主家屋,听信来到主家门,我们煮顿素饭给你吃,递铜椎给你拿,倒杯清茶给你喝,拿铁椎给你握。你朝灶房打三椎,向路师打三椎;朝中堂打三椎,向母舅打三椎;朝堂上打三椎,向叔子打三椎;朝堂下打三椎,向伯爷打三椎;朝叉路打三椎,向生路打三椎;朝鼓帮打三椎,向死路打三椎。你又打三椎外送,你送亡人投胎去了何处?送亡人转籍去了何方哪哟——鼓师大人呃!鼓师:你总管大人不问我不说,你问了我也说一说:往年我鼓师住在遥远路,你不传信到我屋;往岁我鼓师住在遥远山,你不送信去我园。今年我鼓师住在遥远处,你要传信到我屋;今年我鼓师住在遥远山,你要传信去我园。我闻信来到主家屋,听信走入贵府门,你们煮饭给我吃,递铜槌给我拿;倒杯茶水给我喝,交铁槌给我握。我朝灶房打三槌,向路师打三槌;朝中堂打三槌,向母舅打三槌;朝堂上打三槌,向叔子打三槌;朝叉路打三槌,向生路打三槌;朝鼓帮打三槌,向死路打三槌;又打三槌往外送,我送亡人投胎去董家坳,看到亡人投胎去坐朝;送亡人投胎去引蜂铺,看到他老投胎去做主。我来到石马山岩嘴,看到亡人投胎去了我才回哪——总管大人!总管:是啊,取鼓师大人金银话,那鼓师大人还有啥话没有呢?鼓师:我鼓师来到此,肉也得到吃,酒也得到喝,没有啥说的了。总管:鼓师大人既然这样说,那我就问枝不问叶,朝前不再往后推啰——鼓师大人?鼓师:就那样做吧——总管大人!第五部分是总管同舅父对话:总管:呃,一张桌子四个角。四个角上四只脚,放得正也可稳搁,有只桌脚在中堂,堂中有位好母舅,劳累你哪哟——母舅大人!母舅:不劳累!总管:人家如何说哩母舅大人——人家说天上有星宿,地下有郎舅,天上有星星,地上郎舅亲。人家说与爹亲的是叔子,与妈亲的是母舅,今晚把母舅请上桌,要取母舅金银话哪——母舅大人!母舅:是啊!总管大人说得好,我母舅来到此,有肉我能得到吃,有酒我能得到喝,没有啥话可说哪——总管大人!总管:是啊,人家如何说哩母舅大人——人家说亲是叔子亲,近是母舅近。为了只小猫,打烂个小缸,死了舅爷姐和妹,舅爷自然把心伤,为了只小猫,敲烂个小盘,死了舅爷姐和妹,舅爷自然痛心肝。今晚要请舅爷——高抬起臂膀,大摊个人情,移个位来让只手,让你的外甥们能过去哪——舅爷!母舅:是啊,你总管大人不问我不说,你问了我也说一说:你总管大人啊——下坝你走遍,上坝你也走满,你左手提着灯盏,右手提着亮壶,那么请你看一看——下坝有根化稿树开花,上坝有根化稿树结果,请你摘一朵让亲戚们看,摘一个让朋友们瞧哪——总管大人!总管:是啊,取得母舅大人金银话,舅爷还有没有啥话要说呢?母舅:舅爷没有啥话了!总管:是啊,取得母舅大人金银话,那我就问枝不问叶,朝前不再往后退啰——母舅大人?母舅:是啊!请总管大人朝前问吧!第六部分是总管和叔父对话。总管:呃,一张桌子四个角,四个角上四只脚,放得正也能稳,有脚朝和堂上指,堂上有位好叔子,劳累你哪哟——叔子?叔子:不劳累!总管:人家如何说哩叔子,往年叔子左手能把苦竹摸,爬坡下坝有地方歇脚,往岁叔子右手能把竹子砍,爬坡下坎有地方落点,今晚把叔子请上桌,左手不能把苦竹摸,爬坡下坎没有地方歇脚,右手不能把竹子砍,爬坡下坎没有地方落点。呃,要取你金银话哪哟——叔子!叔子:是啊,我当叔子的来到此,有肉我能够得吃,有酒我可以得喝,不必说什么话哪哟——总管大人!总管:是啊,取得叔子金银话,人家如何说哪叔子,人家说,父母痛爱儿女,恩情大如天空;儿女孝敬父母,回报小如跳蚤。办九天十晚,不过是昙花一现,办九晚十天,也都是孝敬爹娘,要请叔子您啊——高抬起臂膀,大摊个人情,站得高来看得远,登上峨眉山,可以看到川西坝子,今晚请叔子把侄们孝帕抹掉,让叔子的侄儿们出门在外,遇到肉期要以去搭手,碰到酒期可以去帮忙哪——叔子!叔子:是啊,人家如何说哪——总管大人,人家说,纸在你手中拿,笔在你手中握,请你打开看一看,哪面是正面,哪面是反面哪——总管大人?总管:是啊,取得叔子金银话,人家说,孝子们孝敬老人,用了一只小牲口,值得几块银钱;烧有香烛钱纸,还管几许价值;推磨数斗粮食,煮给相帮充饥;众媳团结一心,织了麻纱布匹,缝有衣裙敬老人,这一切都讲给叔子听,叔子试看对不对哪——叔子?叔子:是啊,儿出牲畜有畜养,媳出衣裙有衣穿,儿媳们孝敬爹娘,将来定能大发旺,你说对不对呢——总管大人?总管:是啊,叔子说的是金银话,叔子还有没有啥话要说呢?叔子:叔子没有说的了!总管:伯父有没有啥说的呢?伯父:伯父没有啥说的!总管:母舅还有啥话没有呢?母舅:母舅没有啥话说了!最后是孝语:现在,众位孝子请听清,你们孝敬老人舍,请一齐下跪——呃!堂下站有三排儿和婿,堂上站有三排媳和女,你们赶场到大坝子,那里没有你们父母的身影。有座红岩山,那时爹妈带你们,就像母鸡带小鸡,带去躲鹞和躲鹰,怕你们遭害和受惊。赶场到长官司,有块红岩石,过去父母带你们,如同母鸡带鸡雏,带去躲猫和躲狐,怕你们遭害被夭除嘛!父母健在时,下地去把庄稼做,把你们背在背上,父母害怕你们哭嘛,要摘木叶给你们当玩具。爹妈在世时,下湾去把粮食种,太阳火辣辣,爹妈看你们热嘛,摘片木叶为你们把汗擦。现在父母一去不复返,如今爹妈一去不回还,再也不能见面了。你们要用眼泪来吊祭,要用泪水来回报啰——孝女孝媳们!呃,赶场到大坝子,回来经过芭茅坪,看到喜鹊树梢鸣,那个不是你父母,赶场到大坝街,回来经过茶林坳,看见黄雀枝上叫,那又不是你双亲啊,孝女孝媳们啦——想起爹妈的养育恩,要哭就痛快地哭一阵,伤心就放声地哭一场吧,孝媳孝女们!总管的孝语说到伤心处,怆然泪下,早已有孝子泣不成声。孝语话音刚落,众孝放声大哭,悲痛欲绝,悲天恸地,在场人受其感染,无不为之动容。四柱人等端坐堂上饮酒叙话,少倾,由伯父主持撤掉酒席桌凳,大鼓雨点般长鸣起坛,芦笙吹起《祭亡曲》起卸孝坛。此时,由舅父扶女孝,叔父扶孝子,劝其止哭。陪孝一般经扶孝者示意即可不哭,而亡人的儿、女正孝,有的仍痛哭不止,难以劝慰,待总管发话叱哄方止。堂屋大门外,外管设有酒席点心,招呼众陪孝前去享用一番,正孝子分别向众陪孝一一叩首答谢,陪孝叩首回谢。卸孝坛由掌坛师敬亡,分由路师、叔爷(舅父)、伯父卸掉众孝身上的孝布。卸完孝,总管职责基本履行完毕,稍事休息。十二、封棺钩魂卸孝之后进行封殓(封棺),通知至亲人全面仔细检查一遍,察看有无异物,将遗体遗容清理整齐,盖棺。之后又是叔父(或舅父)、姑母(或姑父)、伯父三祭三坛。天刚蒙蒙亮,儿媳点燃火把照明,孝子候孝,女孝哭灵。笙鼓乐师演奏完一曲《黎明曲》,再为亡人上最后一次祭,接着吹奏《辞灵曲》之后,整个祭奠结束。然后砍去坛柱,卸下大鼓,笙乐全息,将灵柩竖立放在堂屋中间,进行钩魂,即把有血缘关系的孝家召集在一起,由孝子敬亡奠酒于地,家族长者或掌祭师一一分房嘱告亡灵保佑后人兴旺发达、五谷丰登、平安幸福、万事如意、富贵双全。祭亡者分别一一斟上大碗酒让参加钩魂者干杯,此酒必须干杯为吉。人数多者,钩魂仪式又是一至二小时。钩魂之后,由亡人儿女清理遗物,即亡人生前个人专用物品,一一向亡人交待其下落,有的按亡人意图移赠他人,或由后人某某留用,或焚化给亡人。一切就绪,准备发丧。十三、撤坛发丧灵柩移近大门,调转灵柩头里脚外放置,用粗大绳索、四根抬杠捆绑为八人抬。棺材上放一盛有火炭的器皿。一切准备就绪,祭师手持斧头致完发丧词,击碎器皿,众人呼“起”,大家拉的拉、抬的抬,前呼后拥直奔葬地。出殡路上,指路师背着竹弓、抱着公鸡在最前引导,出巡队伍戎装整队舞随其后,孝男孝女一路跪叩致谢,直至墓地。灵柩之后,鞭炮齐鸣,锣鼓唢呐喧天,热热闹闹为亡人送行。有的在出殡之时,要请外姓人吹几声木叶,意思是为在生之人招魂,不要与亡魂走。大多数姓氏在离屋不远处路口烧一堆炭火,将灵柩抬经上面而过,意思是这样可以使灵柩和出殡人员洁净吉利。到达墓地,将灵柩停于墓穴旁的长凳上,等待清扫墓穴,孝子一一叩首致谢。有的姓氏则要要把灵柩抬着按顺时针方向绕墓穴三转,再按逆时针方向绕三转,方停下。有少数姓氏将灵柩抬至墓地后,还要在这里搭设灵棚,安设鼓架,宰杀牲畜,再举行一欠祭奠活动,称“野外祭”(苗语称“Deufdrangl”)。野外祭与在屋里的做法完全相同。关于这一习俗的来源,主要有这样几种说法:一种是对父母的孝敬和难舍之情。认为在屋里举行的祭奠活动,还不足以表达孝心,到达墓地后还要举行一次才能够尽到做儿女的心意。如进行野外祭的个别姓氏宗支,在出殡之时,众孝女要紧紧按住灵柩,悲痛欲绝,不让抬走。另一种传说,很早以前,有一次已把灵柩抬至墓地准备安葬时,一些远道的亲戚朋友才赶着祭牲姗姗来到。主人面对客人的情重意切,不得不暂缓安葬,而就地搭设灵棚,为他们再做一次道场,从而留传下来。也有的说苗族宰牲祭亡,原来就是在坟山上进行,这说明苗族宰牲祭亡习俗原始而古老。但若无大牲畜(特别是牛)祭亡,减免此俗。现今,除个别姓氏仍保留此遗风外,已基本革除。十四、安 葬墓穴清扫整平后,众人将灵柩抬入安置好,用一条草席或垫毯在其上牵伸遮避,揭开棺盖,亡人的同胞弟兄和孝子等进行清棺。麻团塞于身躯两侧,草鞋脱下放于脚之两侧,小衣襟还原成活人样。特别要防止金属物落入棺中,认为若有金属物品随葬,后人将患骨髓炎症。清理完毕,叫众亲友再看一眼遗容,与亡人作最后告别,盖上棺盖。在盖棺盖时,要左右轻抬(一般是男左三下右二下,女则反之),露出一丝缝隙,并口念“看黄天”,意思是让死者与上苍作最后告别。孝子及晚辈们轮流反跪于灵柩前,捧三把泥土向背后抛撒于棺上。然后众人背石挖土垒砌坟墓。死者生前所用物,能保留的保留,否则于坟侧一一火化,祭与亡灵。“马缰绳”则分给孝女、孝媳们留作纪念。从安葬之日起,孝子要连续送三次火和三次汤饭,因认为亡人新葬,水火尚无着落,要由儿女送予。送火于晚上夜深人静之际进行,用谷草扎成束,上放火炭,送离房屋不远处,用白篾按左七片右一片插于其上,并呼“某某老人于此取火”。送火到达地点一次比一次往后退,第三晚上送完嘱咐道:“火就送到此为止了。”有的用几根竹条插成房子模样并将其烧毁,意思是亡灵回来取火时见房子已烧,就不再来。送饭时间于凌晨天未亮之前,有的直接送到墓地,并用竹卦和汤匙祭献,有的则只送到半路。送饭时还要送洗脸水,先祭洗脸水,再祭汤饭。送完三晚上的火和三早上的汤饭后,即行“复山”,即请人再次垒土砌石。孝子最后反跪于墓前,捧三把泥土抛撒于墓上。有的姓氏“复山”时,不得让外姓人参与。十五、烧 契烧契,有的又叫周祭,苗语称“Uat xit”。即从安葬之日起到第12天(极少数姓氏宗支为第7天),接亡灵回来游玩和看望家园(Shuad wangxshuadzhed)。有的姓氏早上接灵时,要抱一件衣物(男的用上衣,女的用裙子)随去,作为亡灵的依附之物。接灵之法:有的拄一根竹棍到坟墓上杵三下,并呼请亡灵回家来;有的则持一火把到坟前接灵;有的背着原指路用的弓箭前去接灵;有的仅在半路遥呼。亡灵接回屋檐下,先祭以洗脸水,然后请上灵位。其灵位,有的设在火房下方西面,有的设在火房上方,有的设在亡人咽气时的那张床上,有的设于中堂上方。有的姓氏,除该亡灵外,还要请一位本宗族的已故祖先亡灵(与该亡灵性别相异,且大一辈)一同前来陪祭,称“媒陪周祭”,苗语称“Ghout”。周祭不动用笙鼓,也不宰杀大牲畜,仅以一只鸡念祭即可。灵桌上放一升插香米谷,燃点菜油灯,摆上祭食。亲戚朋友和村寨邻里也带钱纸和酒水前来祭吊,由祭师一一诵祭给亡灵。待到夜深人静之际,将钱纸烧化给亡灵后,儿媳执火把照明,孝子跪叩,祭师掷灵卦辞灵。苗族认为,人死后在未“除灵”前,亡灵尚不能“阴间”独立生活,子孙在每顿饭开饭前,都要先将筷子插入饭碗中或横放于饭碗上,呼请亡灵飨尝后,才能进食,以表孝心。十六、除 灵除灵,苗族称“Uatwang,即“解除灵簸”的意思,旨在于超度亡灵。苗族除灵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人和鬼混杂居住在这个世界上,双方经常发生矛盾,相互打斗。那时,鬼多人少,鬼强人弱,鬼稍胜人一筹,双方一旦打起来,人似乎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有一天,人和鬼又打斗起来。鬼相当厉害,人抵挡不住,急忙往屋跑。鬼紧追不舍。在即将进门之际,眼看鬼就要追上,人急中生智,拎起旁边一只大簸箕向鬼掷去,簸箕神奇般地牢贴在鬼的背上,人跑进屋里,而鬼因背负大簸箕而被门框挡住进不来。人终于获胜。为此,世间的鬼皆背着一只大簸箕,行动极不方便。苗族认为,人死变成鬼后,其灵魂还背负一只大簸箕,这种重荷无时不影响着亡灵的自由,后辈对此随时牵挂在心。(责任编辑:凤凰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