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蝶迷你版查上月报表:解放军日籍老战士赴长春讲述难忘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5:47:18

解放军日籍老战士赴长春讲述难忘历史

2011年09月12日 01:44
来源:新文化报 作者:杨益

字号:T|T
28人参与9条评论打印转发

“我是医生,他是患者,那时我的眼里根本不分日本人,还是中国人,只有要阻止死神的想法。”——桥口杰

“在这次日本大地震中,中国人民对日本的无私援助,改善了他们对中国的印象。”——植田渥雄。本组图片本报记者张英男摄编者按

80年前的9月18日,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拉开了对中国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如果不想让历史重演,我们就不能忘记那段历史。

但是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当时有一些日本人,在战败后不仅没有回国,反而参加了解放军,为解放战争作出了贡献。

在纪念“九一八”事变80周年之际,长春就迎来了这样一群日本老人……

9月11日15时13分,长春龙嘉国际机场。

出了航站楼,73岁的植田渥雄狠狠地吸了下鼻子,喃喃地用中文说了句:“空气还是那么香!”站在一旁的桥口杰没有听明白,植田渥雄又用日语说了一遍,桥口杰点点头。

“一到中国,我就会情不自禁地说中文。”植田渥雄说。

这一行有9位老人,都已两鬓斑白。他们都曾在中国参加过东北民主联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前身),又被称为“日本籍的老八路”。而在日本,他们的身份是日中口述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通过自己的切身经历,讲述着日本侵华战争带给中日两国人民深深的伤害。

这一次,他们组成讲演团,来长春参加“日中口述历史国际学术研讨大会”,纪念“九一八”事变80周年。

上了大巴车,他们选择了靠窗的位置,一路上仔细看着窗外的一切。身上的中国烙印一点点浮上来……

桥口杰:我为解放军输血

85岁的桥口杰是讲演团的副团长,他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拖着大行李箱走下车来。听说要采访,他拉开旅行箱,手忙脚乱地翻找着什么。

最后,他把一个写着汉字的小盒子拿在手里,兴奋地递给记者。盒子上写着“中国解放纪念奖章”。

打开盒子,5枚纪念章闪闪发光,就像桥口的眼神。“解放东北纪念章”、“解放华中纪念章”、“解放华北纪念章”,另外还有一枚“军功章”和一枚“友好奖章”。

他让翻译告诉记者,“我也是一名解放军。”

参加过解放军的日本人?虽然听不懂记者的话,但他还是感觉到了记者的疑问。“我是解放军里的卫生员,救过许多中国解放军。”

原来,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后,桥口杰经历了收容和被俘等曲折艰辛的经历,于1946年加入中国东北民主联军,随后与解放军一起战斗8年,深刻理解了人民军队的含义,成为一名真正的解放军战士。

“战争,绝不像电视里那样,一颗子弹,让人轻松死去。子弹穿入人体后,人要经历很多痛苦,这就是战争的残酷。”桥口杰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

他说,在战争中,他亲手救治了很多解放军的重伤员,还将自己的鲜血输给需要的伤员,输了30来次,一次100毫升,大概能输3000毫升吧。

“有人问我,你是日本人,为什么会给中国人输血?你说为什么?”桥口杰反问记者。

“其实什么都不为,只为我是医生,他是患者,那时我的眼里根本不分日本人,还是中国人,只有要阻止死神的想法。”桥口杰说。

“在中国,很多人都记得9月18日是什么日子。在日本,很多人都记得8月6日是什么日子。”桥口杰说,1945年8月6日,美国对日本的广岛发射原子弹,现在的日本孩子都知道这件事,但对于“侵略满洲”,很多人却不知道。

“关于‘被害’不会忘记,但是关于自己所犯下的‘加害’却已经忘记或者不知道了。我想,只有正确认识被害与加害,才能够不会再次引发战争。”桥口杰说。

现在桥口杰每月都到学校去六七次,给孩子们讲日本侵略中国的那段历史。他说,不用查阅很多资料,他讲的都是在中国经历的事实。

植田渥雄:文化交流能交心

讲演团的成员年龄都很大了,73岁的团长植田渥雄还算年轻,他是当年“日本开拓团”的后代,日本战败时,还只是个孩子。

记者:这是您第几次来到长春?

植田渥雄:第三次。长春的变化真的很大,汽车多了,楼房也变高了,唯一没变的还是那么绿。

记者:在日本国内像“日中口述历史文化研究会”这样的团体多吗?

植田渥雄:还是有很多,但都是一些老年人。

记者:目前,中日友好团体高龄化是个问题。

植田渥雄:确实如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还是要靠你们年轻人的。

记者:对于过去的那段历史,日本的青少年了解得多吗?

植田渥雄:知道大概,详细了解的不多。

记者:课本上涉猎得少?

植田渥雄:有这方面的原因。

记者:那您觉得应怎么解决?

植田渥雄:这一次,我们就带来10位大学生,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国的变化,了解中国的文化,而不是电视上那么多的负面形象。

此外,在这次日本大地震中,中国人民对日本的无私援助,改善了他们对中国的印象。我认为,除了政治、经济上的交流,中日两国更应加强文化上的交流,才能交心。

记者:在日本,你们会进行类似的历史口述研讨会吗?

植田渥雄:经常有。我们经常上一些城市或学校,为他们讲述过往的历史。开始的时候很难,也不被人理解,毕竟跟课本上的不一样。但现在好多了,一些民众对中国的认识也不断改进。

李素桢:他们是活着的历史

“他们是活着的历史。”日中口述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李素桢说:“你也可以看到,他们都是七八十岁的高龄,我们称之为‘风化人物’。”

李素桢是在写博士论文时,接触到这群人的,“当时我很震惊,我必须做点什么,抢救这段历史。”为此,在她的建议下,创办了日中口述历史文化研究会,让日中历史体验者留下口述证言,让普通者登上历史舞台,通过他们的切身经历,讲述日本侵华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的伤害,“他们的切身讲述,比政治和经济交流,更能沟通心灵。”

本报记者 王小野 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