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幽魔帝txt全集下载:针灸动力学研究系列1:虚可以补(20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3:13:51
   

 

 

 

  针灸动力学研究系列1:虚可以补(2011-03-09 10:39:13)

  第一节  虚可以补

一、针灸补法简介

补或泻,是中医学施治的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正治的常法。很多人以为,补或泻只是药物治疗的法则,其实,药物与针灸治病采用的方法虽然不同,但施治原则是一致的。针灸时施用补泻手法的准则,必须建立在明确的辨证施治前提下,离开这个准则而抽象地谈补泻,是不现实的。针灸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是促使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的重要外在因素。但要达到补虚泻实的治疗目的,还必须通过脏腑的气化功能(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合理的补泻手法,除了根据不同病情、体质、年龄、情志、气候、环境等因素外,还要密切注意补虚泻实的原则和当前的病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补或泻刺法过之(过量手法)或不及(不足量手法),均可导致失效,甚至引起病情恶化,这样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

针灸是通过针刺的手法来达到补虚泻实目的的。《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泛指能疏泻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不少的针刺补泻手法。

二、手法技巧

补法用于各种虚证。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提插时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进针慢,出针快;针尖随经脉循行方向,顺经而刺;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出针后按闭针孔。这些都是对患者进行补法针刺时需要注意的。另外,对于虚实不太显著或虚实兼有的病证,临床上多采用平补平泻,针灸得气后施用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即可。

当然,针灸针灸,即针和灸。相对于艾灸,其更适于各类虚寒病证。灸的主要作用即温补扶阳的作用。“陷下则灸之’’就是通过人体毛细血管的扩张,促使毛细血管分泌的滤出液增加,从而补充了局部的组织液量。药物所起的作用主要是起到从体内通过肠胃中焦的运化而运通以达全身的目的。

关于冬病夏治的理论解释。冬病夏治是祖国医学中很重要的预防医学思想。伏天人体气血旺盛,腠理开泄,此时贴敷,药力更易直达脏腑,而可达到激发正气的目的。对于哮喘、慢支等寒冷季节发病加重的疾病而言,冬病夏治是指通过夏季提前的预防和治疗,将这些冬天好发、阳气虚弱的疾病,在阳气旺盛而未发病的夏季,通过中药敷贴等方法进行治疗和调理,以减轻在冬季发作时的症状和病情,从而促进其康复。

三、常用穴位

这些穴位分布在任、督脉、肾、 膀胱、脾、胃、大肠经等,临床总结证明,下面重点介绍的这十几个穴位有明显的增补肾气作用。

1、合谷: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为临床特效穴位,在全身体表的数百个腧穴中,合谷穴的治疗范围最为广泛,具有全身性的治疗作 用。合谷穴的取穴:用另一指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虎口边, 拇指屈曲按下, 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根据经络理论以及实践证明, 只要刺激合谷穴, 就可以使合谷穴所属的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 器官的疾病减轻或消除,健康可以保证。由于大肠经从手走头,凡是 头面上的病,象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肿、咽喉病以及其 他五官疾病都可以得到缓解和治疗。所以有“面口合谷收”之说。 总之, 合谷穴为临床运用的主要穴, 其疏风邪同荆芥, 清燥热似黄芩, 既主治经脉循行处的病症,又能适用于全身多方面的治疗,针灸临床 之多用,不可不予以重视。

主治 : 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血渊,咽喉肿痛,齿痛, 耳聋,面肿,口眼?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 黄疸,痛经,经闭,滞产,腹痛,消化不良,痢疾,便秘,瘾 疹,丹毒,疔疮,臂痛,及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流行 性腮腺炎,三叉神经痛,癔病,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 良等。

2 足三里:

足三里又名下陵、鬼邪,它位于犊鼻下3 寸,距胫骨前缘外侧 一横指处。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会穴, 是临床上常用的重要腧穴。 俗话说“身体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以足三里为主,再配以其他 腧穴即能治疗多种病症,显示了其在临床上的常用性、广泛性和重 要性。现代研究发现,刺激足三里能使胃肠功能增强,可提高机体 的免疫功能,对血液系统有调节作用,对白细胞、血小板等具有双 向调节作用。总之,足三里的主治范围相当广泛,是全身重要的强壮穴。经常用不同的方法刺激它,可以预防感冒、胃肠疾病、健脾壮 胃,扩张血管,降低血液凝聚,促进饮食的尽快消化吸收,扶正祛 邪,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消除疲劳,恢复体力,预防中风,还可以 保健长寿,它既为消化系统疾病常用的重要穴位,也是多种病症的 常用穴位,而且疗效可靠。

主治:胃病、腰痛、腹泻、痢疾、便秘、头痛眩晕,下肢瘫痪,半身不遂,膝胫酸痛,消化系统疾病。

3 委中: 该穴位于膝关节后面腘窝横纹中央处。“腰背疼痛最难当,起步 艰难步失常”。尤其是老年人患有腰背疼痛更是痛苦难堪。 腰背委中求”是循经取穴的方法之一。即“经脉所过,主治所 及”,是足太阳膀胱经从头走足,在背部形成两行夹脊的经脉,直行腰骶,下抵腘,合并于委中。

“腰背委中求”语出《四总穴歌》,其意思是指凡腰背病症都 可取委中治疗,此穴具有舒筋通络、散瘀活血、清热解毒之功效。 主治:坐骨神经痛、小腿疲劳、肚子疼痛、脖子酸痛、腰部疼痛或疲 劳、臀部疼痛、膝盖疼痛。历代医家治下肢无力、酸肿,小 腿拘急痉挛也都取委中要穴。

4、列缺: 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 1.5 寸,肱桡肌与拇长 展肌腱之间。 列缺穴为手太阴肺经的“脉气所发”和“神气之所游行 出入”的穴道,它与手阳明大肠经有着密切的气血流注关系、经脉表 里关系、脏腑络属关系。列缺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任脉受 纳于足三阴经的脉气, 称之为“诸阴之海”。 任脉与冲脉同起于胞中, 向后与督脉足少阴之脉相并,贯穿于脊椎里面。列缺穴一穴通三经,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任脉。这些联系不难看出列缺穴在经络 结构中的特定位置。列缺穴,不仅“善疗偏头患”,而且能疏通颈项 部经络气血,可迅速解除颈疼痛不适症状。

刺激列缺穴,能够疏通颈项部经络气血,有效防治头晕、头 痛、颈部不适等症状。 主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

5、内关: 内关: 是心血管病首选穴位,位于腕横纹上 2 寸两肌腱之间。也是心脏的重要动力穴,能够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属手厥阴心包经。中医里面的心包位于心脏外面,形象的比喻为心的围墙。当有外界邪气侵犯心 脏时,心包能替心受邪。尤其老年人是心血管病的高发人群,经常刺 激内关穴能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

心包穴对心痛、胸闷、心动过速及过缓、心律不齐、冠心病、心绞痛 保健 都有很好效果,还可防止晕车晕船。 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热病、偏瘫、失眠、眩晕、 主治 偏头痛等病症。

6、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 3 寸,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 穴。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肾为先天之本, 脾为后天之本,先天赖后天的滋养,后天赖先天的促动。 所以要经常拔三阴交穴,可调补肝、脾、肾三经的气血,三经气血调和,则先天之精旺盛,后天气血充足,因而可以达到调补精 血,健康长寿的目的。

主治:脚底肿胀、过胖过瘦(增肥减肥)、生理不顺、手脚冰冷、冷 感症、更年期障碍、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妇科多种疾病。三阴 交还可对胃酸、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小便不利、心悸、失 眠、湿疹、高血压、冠心病等有防治作用。

7、涌泉:是人体少阴肾经上的要穴。它位于足底部中线前、中三分之一 交点处, 当足趾屈时, 足底前凹陷处。 涌泉穴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 涌泉,顾名思义就是水如泉涌。水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水有浇灌、滋润之能。研究表明,穴位的分布结构独特,功用玄妙。人体肩上有一"肩井"穴,与足底涌泉穴 形成了一条直线,二穴是"井"有"水"上下呼应,从"井"上可腑视到" 泉水"。有水则能生气,涌泉如山环水抱中的水抱之源,给人体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气扬,维护着人体的生命活动。经常按摩此穴,则肾精充足,耳聪目 明,以育正常,精力充沛,性功能强盛,腰膝壮实不软,行走 有力。

主治:可治疗多种疾病,如昏厥、头痛、休克、中暑、偏瘫、耳鸣、 肾炎、阳萎、遗精、各类妇科病和生殖类病。

8、命门穴: 是督脉上的要穴。位于后背两肾之间,第二腰椎棘突下, 与肚脐相平对的区域。命门的功能包括 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命门之火即人体阳气,从临床看,命门火衰的病与肾阳不足证多属一致。 经常擦命门穴可强肾固本,温肾壮阳,强腰膝固肾气,延缓人 体衰老。疏通督脉上的气滞点,加强与任脉的联系,促进真气在 任督二脉上的运行。

主治:治疗阳萎、遗精、脊强、腰痛、肾寒阳衰,行走无力、四肢困 乏、腿部浮肿、耳部疾病等症。

9、百会穴: 人体督脉上的要穴。它位于头部,在两耳廓尖端连线与头部 前后正中线的交叉点。 保健:百会穴既是长寿穴又是保健穴,此穴经过锻炼,可开发人体潜能,增加体内的真气,调节心、脑血管系统功能,益智开慧,澄心 明性,轻身延年,青春不老。主治:头痛、眩晕、脱肛、昏厥、低血压、失眠、耳鸣、鼻塞、神经 衰弱、中风失语、阴挺等症。

10、神阙穴: 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为任脉上的阳穴,命门为督脉上的阳穴,二穴前后相连,阴阳和合,所以,古代修炼者把二穴称 为水火之官。通过锻炼此穴,可启动人体胎息,恢复先天真息能。我们知道,母体中的胎儿是靠胎盘来呼吸的,属先天真息状态。婴儿脱体后,脐带即被切断,先天呼吸中止,后天肺呼吸开始。而脐带、胎盘则紧连在脐中,没有神阙,生命将不复存在。经常对神阙穴进行锻炼,可使人体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 保健 充沛、腰肌强壮、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轻身延年。 主治:并对腹痛肠鸣水肿膨胀、 泄痢脱肛、 中风脱症等有独特的疗效。

11、关元: 关元穴位于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 寸。为保健强 壮要穴,具有固护元气的作用。 关元为一身元气之所在,是生化之源。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 处,主生殖,主元气。故为全身养生保健强壮要穴。长期刺激可使人 元气充足、延年益寿。 保健与主治:温肾固精、补气回阳、清热利湿、调理冲任。具体如遗精、 早泄、 阳痿、遗尿、小便不利、尿频、尿闭、尿血、便血、脱肛、疝气、泄 泻、痢疾、月经不调、不孕、崩漏、经闭、痛经、赤白带下、阴挺、 产后恶露不尽、中风脱症、虚劳冷惫、羸瘦无力、消渴、少腹冷痛等。

12、气海:气海穴为任脉经穴,位于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5 寸。气海穴有温养、强壮全身的作用,导引养生之术里面常常说到的下丹田就 是指气海穴为中心的一定区域。中医认为此处为人体之中央,是生气之源,人身真气由此而生,所以对于阳气不足,生气乏源所导致的虚 寒性疾患,气海穴往往具有温养益气,扶正固本,培元补虚之功效。 功能主治 功能 主治:虚脱、形体赢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水 主治 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小便不利、 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 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13、太溪: 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和原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 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太溪穴是足诊三脉“决生死,处百病”三大独特要穴之一。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精化气,是十二经脉之根本,是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原动力。它好比大树有根,枝叶虽枯,但根不枯死,尚有生机。所以,激发肾经的源关穴位,也就能激发人的先天之本。 功能主治:太溪穴不仅对小腿和足部症状有效,而且对全身 症状都有效。因血压异常所引起的眩晕、耳痛、耳鸣、中耳炎等耳部疾病、慢性风湿关节炎、湿疹、麻诊、褐斑、雀斑等皮肤症状、前列腺肥大、痛经、月经不调、肾炎、膀胱炎、夜尿症等的症状有效。对 神经和情绪不稳、心情抗进、头部充血、失眠、手脚过渡虚冷、支气管炎、喉咙痛、气喘、便秘或痔疮等很有效。 太溪穴治疗手脚冰冷极其有效。被此症困扰的朋友,最好在睡觉前刺激此穴,在每天反复刺激之下,不觉间便忘记了手脚冰冷这回事了。

     您好:欢迎您光临衔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