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论的应用:文化强国的高标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08:23:29
文化强国的高标准

文化强国的高标准

毛志成

中国是文化古国,这一点是没有疑义的。但很长时间却没有成为文化大国,后来成了文化大国,却没有上升到文化强国。今天,中国立志成为文化强国,这是使国民感到无比振奋的大事!

中国曾是文化古国(也称文明古国),这一点也是值得骄傲的。几千年来,中国的古文字、古文献、古典籍、古建筑、古哲学、古才艺,都曾使世界仰慕。为此,我们应当有足够的自尊、自信、自负。举例说,当年的西方大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世界的哲学故乡在中国!”

但是又必须承认,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中并未成为文化大国。证据至少有三条:一、文盲太多,几乎遍地都是;二、自然科学(尤其是现代的自然科学)颇为贫弱,一度成为空白;三、即使社会科学,也与现代的社会科学有很大的隔膜,封建因素太重,对僵化信条的迷恋胜于对可行性、实践性的尊重。尤其是在使文化实现产业化这一点上,长期处于滞后状态。

今天,我们终于悟出:中国在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必须向文化强国的目标作出大跨越!

真正的文化,尤其是现代文化,虽然要重视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积累,文化操作技能的掌握和提高,但第一位的却是文化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也就是说,文化领域的思想解放是第一位的,是根本性的。在这方面,我们曾走过不少的弯路(包括歧路),这都和思想没做到真正解放有关。

例如当年,我们曾经把文化当成了政治的驯服工具,使文化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和自由性,也使文化的能量很难释放,被各种各样的僵化理念像铁索一样禁锢着。在改革开放之初、之后,虽然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值得赞颂,但有些偏颇之处也应当正视,这就是:一、文化实现产业化较迟,一度还是将文化(尤其是教育)视为纯观念、纯知识、纯理论的圣洁殿堂,将文化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认识不足;二、将学校、学院、学术的功能转化为产业效应又太急,于是把短期功利、直接功利看得太重,致使文化行业中的真正“富翁”、“贵族”少而暴发户多;三、真正潜心和虔诚研究基础文化、大文化、高精尖文化的人较少,而急于成名、获利的人则较多。总之乐于为文化进行原始投资、付出应有成本的人不是很多,而希望快速地将“一本”变成“万利”的人则随处可见。这样的短期效应,也是中国成为文化强国的阻遏。

今天的中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争取实现文化强国,为什么决策英明?原因之一就是避免了此前的弯路和歧路。

什么叫真正的文化强国?其主要标志是:一、坚持和提高文化的独立性和自由度,并使文化成为德育、智育的一种重要资本;二、对文化的观察视野和理解程度予以扩大化和深刻化,懂得了文化必须具有国际性和现代性。这是中国文化的巨大进步和巨大飞跃。

但是我们又必须清醒,不能走向两种极端:一是过分看重文化的理性思维的宝贵性(甚而神圣性),从而轻视感性行为(实践、实效、实利)的价值;一是太看重直接功利、具体功利从而小看或鄙弃高级文化、超前文化、宏观文化、深层文化(包括基础文化)。

就文化本身而论,无论是片面地强调德育文化还是智育文化,也无论是片面地强调理论文化还是实用文化,都不是文化的强国之道。

文化是一个有特定范畴、有限范畴的概念,而比这更大也更广义的概念是文明。仅仅有专门性的、固定性的文化,这样的人能叫文明人么?不一定。要想使文化提升文明高度和扩大文明幅度,必须做到几个统一:知识和认识的统一,思考和实践的统一,情感和理性的统一,事业和产业的统一,制造和创造的统一。最后的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是:道德和智慧的统一。

这就是文明,就是现代文明。而文化,当然也是文明的基本要件。

提高文化素质的根本目的也是终极目的,就是使社会实现文明化。

要想使中国成为文化强国,文化本身(包括文化知识、文化储备、文化使用、文化活动)无疑都是基础,但这一切都必须以提高社会和人生的文明品位为根本的意愿。易言之就是文化(主要是知识)必须升格为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才是使中国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

文明也有小文明和大文明之别。小文明是指国民大都能使用文字,受到了基础教育,掌握了有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普通常识,懂得了一般性的道理、礼貌和具备起码的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力,具有对简易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生产能力。而大文明则是指具有大视野、大知识、大思维、大见解、大才干,有能力生产出和创造出高品位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而且能做到大智大德的统一。

党和政府已经在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教育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使世界瞩目的成就,今天应当更上一层楼。党和政府发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的动员令,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难得的好机遇,意识到建设文化强国刻不容缓,从而付出更大、更有效的行动!